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安徽省中小型企业发展的研究目录TOC\o"1-2"\h\u5225摘要 -3-15082引言 -3-28264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5-26330(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定义 -5-27889(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历程 -5-21466二.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中小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6-7491(一)长三角一体化给中小企业带来的机遇 -6-18827(二)长三角一体化中小企业面临的挑战。 -8-25175三.安徽中小企业如何利用自身优势更好把握重大机遇 -9-22904(一)安徽中小型企业对接长三角一体化的优势 -9-8248(二)安徽中小型企业如何深入对接长三角一体化 -10-13695结语 -14-12099参考文献 -14-摘要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地区间合作也更为密切。一方面,区域内中小型企业得益于长三角一体化政策,打破壁垒,人才在区域内流动性更高,市场监管体制更成熟透明,中小企业的数量规模每年稳定上升;另一方面,部分地区企业出现同质化造成竞争日益加剧的局面,以及不同地区中小企业发展水平不齐。安徽省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构成部分,安徽省中小企业也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凭借自身独有的区位和政策等优势,安徽省中小企业也得到快速发展,在承接周边发达地区产业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随着中小企业的自身发展和一体化不断深入,许多问题也显露出来。例如:绝大多数安徽省中小企业本身缺乏创新思想,创新人才稀缺,导致企业发展受。此外中小企业规模受限,融资困难,缺少资金企业转型之路难走等。为解决这些问题,从企业自身和政府部门双中重视角出发,给出安徽省中小型企业的稳定发展和转型提供建议和意见。关键词:长三角一体化;安徽省;中小型企业;创新引言从最开始“长三角”名字的提出到“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已经过去整整40个年头。对外,长三角地区已经步入世界级城市群行列,成为当代中国经济的一张骄傲的名片,对内,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不断深入,效果显著,在农产品、工业、文化交流、轨道、经济各方面努力朝着一体化稳步前进。而安徽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角色继而发生改变,从最开始的“融入”逐渐发展到现在的“深度融入”和“推进”,主导作用更强。长三角地区经济活力也更上一层楼,在此背景下,长三角城市群内部城市全部迎来重大发展机遇。而城市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帮助,特别是数量众多且具有支撑作用的中小型企业。抛开其他外部因素,安徽省中小型企业在历经几十年的风雨打击过后,本身就具有一定自身优势,随着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其自身优势也逐渐彰显和被放大。但与此同时,挑战与机遇并存,许多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比如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创新实力不强、融资困难、不够吸引人才等。这也鞭策安徽省政府和中小型企业要主动从自身发现问题,积极主动面对,解决问题,这对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和推动安徽经济发展,建设更加美好安徽而言意义重大。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定义和发展历程(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定义2018年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办,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区域是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简称,它位于我国产业布局核心区域的东部沿海区域,是我国经济活力最强、开放度和包容度最高、集改革和创新于一体的区域之一。其规划区域包含三省一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以及安徽省全域,总面积35.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8%,人口22535万人,占全国的36%,GDP31541亿美元,占全国的37%,人均GDP13991美元[6]。长三角区域横贯东西,辐射南北,通江地海,是我国人口、经济、产业最为密集的区域。将上海市,江苏省省会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盐城、泰州,浙江省省会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省会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27个城市设为核心区[8],高水平发展,加强城市之间的联动合作,建立方便通达铁路干线、畅通长三角地区信息网络,并辐射带动整个长三角区域。(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历程1.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初期启动阶段最早关于长三角的实验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1982年12月2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成立上海经济区和山西能源基地规划办公室的通知》,上海经济区正式诞生。最初以上海为中心城市,包括南京市、杭州市、嘉兴市等,后来历经三次调整,范围不断扩大,基本涵盖了华东六省。但由于众多原因,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于1988年撤销,长三角地区的合作暂时终止。1990年至2005年是长三角地区各城市自发合作阶段,虽然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被撤销,但这一阶段,长三角区域的各省各市仍然保持相对密切稳定的合作往来。1992年,长三角15个城市自发建立城市经济协作办公室联席会议制度,并于1997年升级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会,初步形成了长三角地区合作协同机制。2005年起,通过不断自主摸索,长三角政府部门逐渐形成了决策层、协调层和执行层“三级运作”的区域合作机制,且区域合作采取轮值制度,每次会议由一个省(市)作为主导方去牵头,内容覆盖经济、文化交流、商业、网络信息化、大数据等社会生活各方面,采取更为高效且灵活的运行模式。2.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加速进展阶段2010年6月7日,国家发改委印发《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通知》,再次从地理位置、人文环境、经济基础、教育水平等方面强调了长三角的发展优势,从国家层面要求长三角地区努力建立合作新机制,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成为应对国外经融危机,协调国内经济朝着稳定、繁荣的局面发展的重要措施。截止到现阶段,长三角区域已经基本形成以上海作为龙头城市起示范引领作用,宁杭双城作为双翼助力发展,围绕合肥、苏州、宁波主要城市建设,带动长三角内部其他城市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局面。长三角三省一市一体化已经在铁路交通、社会公共服务、自贸区、生态环境保护、科技产业、工业、农业一体化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一体化也由从初级阶段迈向高级阶段。在长三角轨道建设方面,加强衔接、合理布局、构建便捷换乘、数字化的综合交通枢纽,极大提高运行效率。2020年9月安徽省自贸区正式获批,至此,长三角三省一市全部拥有自己的自贸区,上海自贸区创新活力指数高,更国际化,注重金融发展和开放;安徽自贸区成立时间较短,主要在积极完善配套设施基础上承接产业,结合自身优势摸索创新之路;浙江自贸区注重数字经济和电商发展,积极推动跨境电商的合作交流;江苏自贸区包含南京江北区、苏州工业园区、连云港三个片区[10],分别在促进区域合作、打造高端化产业、开放门户三方面试点改革。二.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中小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长三角一体化给中小企业带来的机遇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长三角地区已经历规划协调、打破壁垒要素自由组合和机制对接三个阶段,取得的成效覆盖商品市场、要素市场、信用监管和铁路交通等多方面。1.不断加速的商品市场一体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其在商品领域的应用,物流逐渐标准化,以此也推动和加速了商品市场一体化的不断前进。如2016年5月长三角三省一市政府部门和与此相关的各类企业在上海成立长江经济带标准化托盘循环共用联盟,该举措大力不但支持了物流标准化的发展,且对比传统托盘节约成本,提高运转效率[4]。在传统农产品销售平台上加以创新,积极拓宽农产品流动渠道和建设相关机制,保证农产品的供应率。随着网红经济现象出现,农产品流动遇到成为网红爆款被抢空和无人问津的滞销产品的两级现象。而长三角农产品供销社凭借其过硬的经济实力和一批优秀标杆企业,将长三角区域果蔬各类农产品带入上海市场,促进长三角区域的农产品在地区内高效流通。与此同时,还不断探索跨省合作新模式,推动产业间合作,例如上海青浦区供销社签署了长三角一体化农产品发展战略协议,并且联合多次举办农产品展览会,还在社区开设长三角一体化农产品展销店面,将小众化推向大众面前,走出了一条高效率,新模式的农产品销售之路。2.稳步推进的人才市场一体化以国外各类大型城市群来看,打破城市地区限制,消除其他障碍,让技术性人才和中高端人才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和实现信息共享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2019年9月,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城市联盟在乌镇成立,各省市积极响应并加入。2020年10月,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职称正式互认,主要包含职业资格互认,职称互认,和继续教育学时互认三大方面。并且未来将继续建立联合认定和资源数据共享机制及专业奖惩机制,探索制定一套新的专业评判体系,成立专家组委员会,用来提高工作效率。3.逐步成熟的信用监管体系要促进资本市场一体化,建立公开,透明有效的社会诚信体系是必不可缺一部分。2020年12月长三角区域信用体系会议在温州召开,浙江主导完成了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行业失信名单认定体系,建立严格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实行从上往下的分类监管。上海旅游业发达,则主导完善了关于旅游行业工作人员和相关人士的黑名单与惩戒标准,大力完善长三角示范城市公用场合信用结构。江苏引导关于长三角区域食品零售与安全市场的违法商家惩罚协议书的发表,加强管理力度,提高行业标准和门槛,实行严格奖惩分明制度。安徽着手修订长三角区域产品质量检测意见指导书,针对不同产品选取不同监督体系,进行多维度差异化监管,营造公平安全的质检环境。除此之外,长三角三省一市还已经建立“信用长三角”信息收集平台,每日收集来自疫情、旅游、食品安全等个方面信息,按需求分类且及时更新上报。由浅入深,深入推进长三角区域信用体系建设。4.日益发达的铁路交通系统长三角区域重要城市包括合肥、南京、苏锡常、杭州、宁波、上海,因此围绕这几个城市开展铁路路线为重点,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2],对全面提升区域辐射能力以及在全球城市群竞争中脱颖而出有重大作用。2021年4月,《长三角区域工程建设标准一体化发展合作备忘录》于上海签署,明确了轨道交通标准一体化,为长三角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持。根据国家发改委和交通运输部,到2025年,长三角的轨道交通一体化的基础局面将形成,中心城市间的来往时间大大缩短,基本控制在1.5小时内,各省市之间的通达也更为方便,长三角区域内居民享受绿色、智能、人性化出行环境,可大大提升出行效率。2019年12月底,长三角城市群之一的常州也加入地铁二维码互通群,这意味着长三角全部城市轨道交通正式叩开互联网智能地铁的大门,居民只需要打开自己所在城市的地铁APP二维码,在其他九个城市也能“异地使用”,方便出行。随着年轻人求职生活多元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双城奋斗,即在一个城市工作,在另一个与其邻近的城市生活,因此,城市群之间拥有高速、便捷可直达的铁路为长三角区域内年轻人求职提供多样化选择,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打破地区壁垒,让人才自然流通。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为推进长三角铁路一体化,长三角三省一市纷纷开展“高铁+轻轨+地铁”的城际铁路建设,预计在此期间,长三角铁路建设项目投资规模超过一万亿元,新增里程4000公里。浙江继续大力推进杭绍甬铁路同城化,杭温铁路、杭衢铁路相继进入收尾阶段。太仓也将形成“5+1”铁路网络体系,极大方便了苏锡常乘客换乘转乘,而从太仓到上海虹桥的出行时间不足半小时,这对实现同城化,以及借助紧邻上海的区位优势吸引到优秀人才和技术有明显作用。长三角一体化中小企业面临的挑战。1.长三角城市群间发展存在差异性从2000年到2020年,长三角城市内部间的经济规模总体呈现差异不断缩小趋势,但经济规模仍然有较大差距。2019年上海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9442元,江苏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1399.71元,浙江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9898.84元,安徽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415.09元[7]。对比可得,三省一市的经济水平差距较为明显。同省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皖南和皖北,浙南和浙北,苏南和苏北地区的收入水平也因地而异。就长三角地区已经形成的几大都市圈而言,城市发展和一体化程度也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其中规模最大的当属上海都市圈,上海作为中国经济活力最强的城市,以它为中心,向外辐射,周边的苏锡常、杭绍甬均在覆盖范围内,企业间合作也更为紧密。而合肥都市圈力量较为薄弱,辐射范围狭窄,企业间合作遭遇阻碍。2.市场监管协调性较弱长三角地区市场监管合作缺少法律机构保护,尚未制定统一标准体系。三地出台的有关市场监管的地方性法规和技术性法规、规章各自独立,缺乏区域协调性,甚至相互抵触。例如,江苏、浙江等十九个省市已制定了著名商标认定和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而上海却没有此项地方法规,因此上海著名商标在保护和执法方面处于法律地位和法律保障不对等的不利状态。与长三角市场监管密切相关的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滞后。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是市场监管工作的重要环节。现阶段,浙苏沪全部建立了地方性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各级相关部门定期向该系统提供信用信息,具备了政府部门间信用信息共享的基础。但从实践上看,由于信用信息的披露缺乏法律依据,缺乏法律机制的监管,什么信息可以披露,什么信息属于个人隐私和商业机密,还没有法律对其严格限定,在一定程度上了限制了长三角区域信用体系和综合性信息平台的建设。3.长三角内部中小企业竞争与发展并存现阶段,长三角中小型企业数量逐年稳定增加中,政府部门积极出台政策主导合作,迸发出了许多有活力、创新力强的新兴企业,但随着合作不断深入化,长三角区域的中小型企业也渐渐暴露出问题。企业间同质化现象严重,内部出现竞争,比如:上海一直致力打造金融开放,而杭州近年来聚焦数字经济,钱江新城聚集了多个金融企业,上海和杭州的金融企业出现竞争现象。一直以来,上海同周边的苏锡常在制造业上处于竞争大于合作的局面。而南京和杭州拥有多家电商公司,在跨境电商领域出现同质化竞争。安徽的中小型企业因发展不均配套设施不完善等原因,在承接苏浙沪产业转移也不具备吸引力。三.安徽中小企业如何利用自身优势更好把握重大机遇(一)安徽中小型企业对接长三角一体化的优势一直以来,安徽并非作为长三角区域的主角,且安徽省整体经济水平对比长三角其他两省一市仍有不小差距,但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不断深入进行,安徽企业自身的独特优势也日益显现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创新优势2017年,合肥正式获批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拥有量子信息科学等多个国家级实验室,是代表世界顶尖科技研究和重大技术突破的研究基地。合肥拥有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61所高校,每年有超过10万毕业生和技术人才落户合肥。安徽在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等方面取得全国领先优势。近年来,安徽省以更开放姿态拥抱创新人才,各地纷纷出台引进人才新政策,例如合肥设立人才引进专项基金,提供各类大学生人才落户补贴、免租补贴、一次性就业补贴等,积极降低享受政策的门槛,提高补贴标准,例如:首次购买自住房享受60万元购房补贴等,为在合肥奋斗的人营造舒适良好和“来了就不愿意走”的环境。建设京东方医院,确保引进人才的医疗保障。安徽自贸区也将目光投放在合肥、芜湖、蚌埠三城,努力探索由点连成线再成面、智慧数字化的新模式,打造具有品牌影响力的新兴企业。2.区位优势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报告显示,安徽省常住人口为6102.7万人,依然是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根据数据显示,安徽外出务工人员多来自皖北地区,有将近70%流入苏浙沪地区,现在随着安徽企业规模的扩大,借助长三角平台全面对接上海自贸试验区,与浙苏两省一起探索长三角区域自贸区协调发展的新模式,迸发出更多有活力、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到时有更多本省人才和劳动力不再外流。皖南地区风景秀丽,依山傍水,旅游业更为发达,黄山、黟县、皖南川藏线等知名景点也带动了一大批旅游公司和文创企业的发展。2019年,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赴长三角城市(上海)旅游推介会正式举办,会议上,双方负责人均表示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将继续扩大合作范围、整合旅游资源,提升服务质量,深层次进行沪苏浙皖旅游合作,带动长三角其他地区居民前往皖南,感受美好风光。3.政策优势目前,安徽全域都已加入长三角,而长三角一体化也早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此背景下,许多利好政策也向安徽倾斜,安徽也迎来高速发展时期,政府、群众、企业、高校势必会牢牢握住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尽快弥补自身不足,放大自身优势,高质量、一体化助力长三角地区发展。(二)安徽中小型企业如何深入对接长三角一体化1.安徽中小型企业的发展现状在长三角一体化政策扶持下,安徽省中小型企业进入快速高水平发展阶段,从总体来看,安徽省中小企业数量稳定上涨中,仅工业企业就从2000年的3680家增长到2015年的19077家,省内各市中小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均呈大幅度上涨趋势。但与此同时,安徽中小企业发展也显现出许多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安徽内部皖南、皖北、皖中地区发展不平衡,大部分中小型企业难以拥有核心技术造成同构现象严重,很多企业只承接浙苏护周边溢出产业,且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不够吸引。大部分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员工创新思想薄弱,企业内缺乏科技和中高端人才和各类管理人才,因缺乏核心技术产品极易被模仿和取代,企业资本构成较低,融资困难。此外,我省产业结构不合理,多数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分工不合理,且利润稀少。此外,安徽省政府关于扶持中小型企业的政策出台不够多,力度不大,没有足够重视其发展。最后,安徽省经济水平同周边发达省市比较仍存在巨大差异,落后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安徽省中小型企业的进步。2.安徽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难题(1)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和现场实地考查发现:大部分安徽中小型企业投资和规模较小,没有创新部门和科研技术机构,企业没有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在日常的经营中也麻烦重重,没有多余的资金聘请中高端技术人才,员工仅按部就班完成工作,创新氛围淡薄,企业也极少对成员培养创新思想和意识。企业的技术仅依赖从外界购买获取,与市场重合率过高,且大部分企业购买后直接运用,不考虑企业本身的技术特点、不加以整合,造成工作效率低下和产品替代率过高,无法从市场激烈厮杀中脱颖而出。(2)融资困难中小型企业想要转型升级,拥有大笔资金扶持是关键,中小企业规模能力受限,在获取资金扶持方面阻碍重重。一方面,资本总是倾向风险较低、利润丰厚的发达地区,如江浙沪和珠三角地区,安徽企业在争取融资方面欠缺优势,另一方面,政府关于扶持中小企业融资出台的政策不够,仅提供降税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资金链短缺的燃眉之急。最后,从企业自身角度出发来看,安徽多数中小型企业规模小,自身可拿去抵押的财产也有限,也很难有能力获取金融机构的信任从而拿到贷款,同样也因信誉度得不到认证,安徽省中小型向银行贷款的金额也受限[5]。而成功抵押产权获得贷款的企业也因为压力过大不敢冒风险投资,从而陷入一个闭环中。总体而言,安徽中小型企业融资现状内外受阻。(3)人才资源匮乏一个公司可以看成一支队伍,拥有专业素质过硬的良兵才能打好仗。安徽多半中小型企业老板都是白手起家或者采取合伙模式,一个公司很难拥有多个专业能力和个人素质并存的员工,造成企业间分工不合理,没能找到对口人才“专人做专事”,经常出现公司员工一人对接多项工作的现象。企业规模受限,没有多余资金吸引专项高素质人才或技术员,更难培养专项人才。除此之外,例如在跨境电商和网络新媒体运营等新兴产业竞争中,行业内人才不够,流动性低,普通中小企业更无优势继而吸引人才。(4)产品品牌效应低下随着网红经济现象出现,品牌连锁效应在产品销售中成为重要一环。中小型企业的产品由于欠缺核心技术,生产的产品单一性强、替代率高,本身在商品市场就不容易获取竞争力,更无法有其他多余的资金去大力度包装、宣传产品,从而达到品牌化。在直播带货、网红经济现象泛滥的产品销售时代,中小型企业的产品难以做到品牌化,在产品市场难获取竞争力从而消失不见是家常便饭。(5)管理者水平参差不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中小型企业在交易中往往都是注重眼前的利益,和着眼处理短期事务,管理者缺乏大局观,无法帮助公司提供长期发展规划,缺乏专业团队利用专业数据分析公司特点和所处局面对企业进行合理规划。而中小企业管理者大多只有一个领袖,一人拍板,难听取他人意见,这在工作中极易出现重大失误,同时也难以营造良好企业氛围和发展企业文化,不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让企业直接丧失竞争力。3.对于安徽省中小型企业融入长三角给出的建议和意见在长三角一体化大背景下,许多安徽中小型企业善于抓住机遇发展自身,取得可见成效,但安徽中小型企业并未彻底融入长三角,在这条路上仍有许多困难出现,为解决问题,现从政府政策扶持和企业自身两方面给出建议和意见,帮助安徽省中小企业更好实现来自浙苏护的产业承接和自主孵化一批创新新兴企业。(1)政府营造创新氛围,积极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创新。政府可邀请专业人士进行线上线下双重模式,和民众进行有效互动,开办有趣活动,优化创新环境,积极鼓励创新,不断强化企业员工开拓进取的创新思想,让创新氛围在我省中小型企业弥漫开来,同时,政府应该持续关注,随时调整,根据形势出台更高效、更利好、更精准的政策鼓励创新,把科技型中小企业当做在高新区重点培育的对象。(2)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中小企业资金链易断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政府部门应该降低融资门槛,给予政策支持。鼓励银行和金融机构放下偏见,对需要融资的中小企业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加大融资力度,解决中小企业继续资金的燃眉之急。大力推动中小企业信用系统体系建设,中小企业自身应该积极提高信誉水平,不躲避,遇到风险主动承担。政府也要主动监督管理,完善相关法律和将惩戒制度标准化,督促躲债中小企业主动担责,营造良好社会风气和提升企业信誉度。最后,鼓励社会其他资本加入融资机构,政府部门既要主动增加资金投入,也要积极引导其他资本加入,促进担保机构朝着多渠道的方向发展。(3)吸引人才,提供保障科技创新离不开尖端研发人才、顶级管理人才也能决定一个企业的成败,各式各样的人才是企业壮大发展最为重要的一环。安徽省应该加大力度继续推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实惠政策,在各省市抢人大战中先发制人。政府部门应该降低受惠门槛,加大开放力度,为高校毕业生在购房、租房、一次性落户补贴方面提供多种优惠政策,积极推动城市各项发展,提高居民幸福度和满意度,在医疗社保、社区服务方面提供保障,让人产生安稳感,让被吸引的人才真正留下来,不断壮大发展型人才的队伍。(4)采取高质量招商模式,推动产业对接明确“招商选资”“招大引强”的思路,以产业招商为主,把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等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首先政府要主动参与引导,积极与沪苏浙紧密沟通交流,尽快建立平等专业高效的政府间沟通互访平台,通过举办招商推介会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安徽在区位、政策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吸引沪苏浙的转移产业[3]。其次是打破传统招商方式,推广以商招商、以情招商,加强中介委托招商,突出产业链招商,瞄准世界知名企业等大型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重点引进产业上下游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关联度大、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配套项目,延长产业链,最终形成产业集群优势[9]。(5)把建设园区放在首席,建立对话机制对接首先要完成园区规划大纲,明确园区总体规划方向,高质量编撰园区具体规划,与城乡规划、交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保主义规划等相结合,确立园区的主导产业,抓好产业集聚,将优势产业演变为主导产业继而升级为园区支撑产业。其次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完成园区道路建设、网络建设,并加快其他文娱配套设施建设,创立完善的对话服务体系。(6)企业内部增强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促进社会发展最原始、最高效的驱动力之一。中小型企业相应政策号召,从自身企业结构出发,把握机遇、将创新自主权把握在自己手中,认真分析市场形势和走向,大胆去创新,做出适合企业本身发展的创新决策。做决策时要善于借鉴其他企业经验、取长补短,审视自身,善于借助各种平台和力量,推动企业进行科技创新。企业内部可开展拓宽思维积极创新的活动,举办趣味活动积极调动员工创新思想,营造浓厚创新氛围,还可以设立专门奖金用来鼓励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员工。对人才一视同仁,既要激励又要约束。制定关于创新的奖惩考核机制,对创新技术贡献度不同,每个员工得到的奖励也不尽相同。此外,多对人才的生活关心,进行鼓励和心理疏导,企业管理层实行人性化管理,可增加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小到一个企业、工厂,大到一个国家地区民族,创新永远是永不枯竭的动力。把创新思想摆在企业发展首席位置是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动力。当企业有多余资金时,应该尽快设立企业自身的科研机构,增大科研投入比例,促进技术创新,吸引更多技术人才,打造核心技术,并将创新技术运用到实际产品生产中去,提高产品质量,让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在销售市场中不容易被替代。(7)增加科技研发投入,加强高级要素的发展科技研发投入与科技创新水平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增加研发投入对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企业应设立专门研发机构,重视并不断增加科技研发投入。研发投入可以促进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带来的技术进步又可以为提高企业竞争力,使企业收益增多。所以积极企业应该积极做好可行性研究,争取风险基金的投资。若是企业研究项目可行性大,收益率高,可以吸引到风险基金的投资,为项目提供资金投入我省中小型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高级要素的发展与建设。安徽省也及需进一步加强对专门教育的重视,采取专门的、针对性的手段解决各类问题[1]。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要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将科研和现实结合起来,将实践付诸到行动中来;企业自身也可从事研究与开发的工作,进一步建立高效、高质量的高级要素和专门要素的创造机制。企业的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所在,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创新性与延展性等,都属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决定现代企业效率高低、竞争力强弱的重要因素,外贸生产企业必须进行全面的企业文化建设,促使企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企业快速健康的向前发展。
结语本文首先对长三角一体化历程进行简单梳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在经历初级发展后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取得一定成效,随后分析在长三角一体化政策下,长三角区域内中小企业的困境和机遇。最后,分析安徽省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分析造成困境的背后原因,并探究如何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抓住机会去提高企业发展水平,从政策扶持和企业自身两方面给出建议。得出以下结论:(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地区之间交流合作更为紧密,长三角城市间交通更便利、交流对话机制更完善,给该地区中小企业发展注入活力、提供强有力平台;(二)安徽省中小企业拥有自身独特优势,如:地理优势、政策优势和创新优势等,在企业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缺乏创新因子仍是限制企业发展的一致命点。(三)中小型企业占据一座城市的经济方面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安徽省中小企业发展进行研究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安徽总体经济支线的研究,推动安徽中小企业的发展对提高安徽整体经济水平有深远意义。虽然目前安徽中小型企业发展还面临外部许多压力,自身也有很多可提高的地方,但只要企业自身和政府相关部门一起努力,找准问题,直面难题,把握发展规律,利用好长三角一体化机遇,安徽中小型企业势必高水平发展,继而促进安徽经济发展。本文到这里完整结尾,在写作过程中,虽然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病房6s管理成果汇报
- 《基于SVM的Android恶意代码检测研究》
- 2023年山西临汾经济开发区招聘专业技术人员笔试真题
- 2023年红河学院资产与后勤管理处招聘编制外人员笔试真题
- 2024年安全绿色土石方运输合同范本3篇
- 2024外墙保温材料应用与施工劳务合同范本3篇
- 聚丙烯购销合同
- 技术服务合同印花税的实操案例分析
- 高校助学贷款合同分析
- 门窗安装销售协议
- 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道德与法治小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 医院医技科室与临床科室定期沟通制度
- 期中 (试题) -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律师事务所人员管理制度
- 渣土、余土运输服务方案(技术方案)
- 网络安全管理责任制度制度存在的问题(8篇)
- 20以内的加法口算练习题4000题 205
- 《网络系统建设与运维》课件-项目一 5G技术特点和网
- 渠道衬砌施工方案(渠道预制混凝土块)
- 篮球球星姚明课件
- 人生海海读书分享阅读时光好书读后感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