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原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_第1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_第2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_第3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_第4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原名校20222023学年上期第一次联考高二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立足本土、深耕沃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时代进步相适应、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用文化滋养助推制度建设。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出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形成了天下为公、四海一家、民惟邦本、德主刑辅、礼义廉耻、选贤任能、革故鼎新、亲仁善邻、以和为贵等一系列价值理念,形成了一整套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其中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于国家制度、运用于国家治理,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充实和完善,为中国人乃至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对于当代中国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全面、深刻的,需要勇于并善于借鉴,不断推陈出新。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念。在中国人的眼里,国和家紧密相联,国由家组成,家是国的细胞,家庭是国家和谐安定的基础;家庭秩序是国家秩序的前提和保障,家齐才能国治。在这种治理模式下,国家治理与家庭治理息息相关,家庭伦理与爱国情怀高度一致,强调正确对待个人、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民族和国家利益。这一价值内涵已深深融入中国人民的血脉,成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德主刑辅是我国古代基本的治国方略,其发端于西周“明德慎罚”的观念。孔子继承这一思想,主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倡导为政以德。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家,主张前德而后刑、大德而小刑、务德而不务刑的观点,确立德主刑辅的法制原则。德法共治的基本原则,蕴含着法治与德治辩证统一的思想。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完善,逐步形成系统的治国理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论语》的“礼之用,和为贵”和“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无不蕴含着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价值理念,体现了对和谐、和平的珍视。这些价值理念发展至今,可理解为与邻邦之间和睦相处、守望相助,妥善协调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促进世界各国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合作共赢。它们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滋养着中国外交理念的根脉,并运用于国家治理实践,凝练为传之后世的治国理政经验和制度。(摘编自张剑伟《用文化滋养助推制度建设》)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B.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价值理念、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需要不断推陈出新。C.德法共治脱胎于古代德主刑辅的基本治国方略,在孔子、董仲舒的传承中形成系统治国理论。D.把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外交理念运用于国家治理,会成为传世的治国理政经验和制度。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先结合中国现实提出文化与制度的关系,接着提出三个分论点,最后总结观点。B.文章在论证时兼顾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讨论当代制度建设与传统文化的重要渊源。C.文章多次引用儒家经典,目的是论证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我国制度体系建设的关系。D.文章既肯定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价值,又指出要有所创新,体现出其思辨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化与制度互为依存,文化能支撑制度体系的构建,制度体系承载文化价值理念。B.修齐治平理想造就中华民族家国一体的治理模式,强调国家第一、小家第二思想。C.儒家治国理政思想既强调以德治国,又注重法律约束,凸显依法而治的重要意义。D.《墨子》中“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体现的思想与结尾段表达的意义相通。【答案】1.B2.A3.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错误,主客体颠倒。原文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C.“在孔子、董仲舒的传承中形成系统治国理论”错误。“德法共治”是在德法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完善,逐步形成的系统治国理论。D.“把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外交理念运用于国家治理”错误。原文“滋养着中国外交理念的根脉,并运用于国家治理实践”是并列关系,并不是把外交理念运用于国家治理实践。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最后总结观点”错误。对文章的论证结构表述错误,文章第一段先结合中国现实提出文化与制度的关系,提出“用文化滋养助推制度建设”论点;第二段进一步辩证分析制度与文化的关系;第三段讨论修齐治平理想和家国一体情怀;第四段讨论德主刑辅方略和德法共治原则;第五段讨论亲仁善邻理念和协和万邦思想。最后并没有总结观点。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强调国家第一、小家第二思想”错误,表述片面。从“家庭伦理与爱国情怀”的角度看二者是同等重要的,从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角度看国家才是第一位的。故选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二万五千里长征万岁!”口号声此起彼伏。毛主席打断口号声继续说:“二万五千里中,红军占领了几十个中小城镇,筹款数百万元。扩红数千人,建立了数百个县、区的苏维埃政府,我们走遍了五岭山脉、苗山、雷公山、娄山、云雾山、大凉山、六盘山,渡过了于都河、信来河、潇水、湘江、清水江、乌江、赤水河、北盘江、金沙江、大渡河、白龙江、渭水河,经过了苗、瑶、彝、回、藏等兄弟民族地区。我们完成的空前伟大的远征,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毛主席说到这里略略停顿了下,然后又接着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上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谁怀疑我们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谁就会陷入机会主义的泥坑里去……”(摘编自杨成武《长征胜利万岁》)材料二:今天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就是从长征中走出来的。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告诫我们:“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历史是不断向前的,要达到理想的彼岸,就要沿着我们确定的道路不断前进。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今天的长征同当年的红军长征相比,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走过的新长征之路相比,虽然在环境、条件、任务、力量等方面有一些差异甚至有很大不同,但都是具有开创性、艰巨性、复杂性的事业。夺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进展,夺取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成效,夺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胜利,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一切贪图安逸、不愿继续艰苦奋斗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一切骄傲自满、不愿继续开拓前进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摘编自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材料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同志用大气磅礴的诗句,讴歌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漫漫征途上,多少人在千难万险中跋涉,多少人在忘我拼搏中战斗,多少人在枪林弹雨中牺牲,多少人在上下求索中坚守。红军指战员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壮举,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筑起巍峨的精神丰碑。今天,我们更要自觉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意气风发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长征的胜利,是理想信念的胜利。没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长征的胜利是不可想象的。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如今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但理想信念不能动摇、精神支柱不能缺少。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坚定革命的理想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始终听党话、跟党走,才能心有定力、行有动力,在新长征中续写新荣光。(摘编自何东平《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毛泽东列举长征相关的数字和山、江、河,证明长征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空前伟大的远征。B.长征的胜利,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堵红军的失败,说明敌人势力的弱小和军事的无能。C.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长征路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D.今天的新长征路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运用明喻、排比,说明长征展示了力量,宣传了革命,播撒了火种。B.当代青年只要坚定革命的理想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就能心有定力、行有动力,在新的长征中续写新荣光。C.长征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锻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对我国实现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有重要借鉴意义。D.三则材料都引用了毛泽东的语句,高度评价两万五千里长征,旨在强调长征充满艰难险阻,长征的胜利来之不易。6.我们应该如何走好今天的长征路?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4.B5.C6.①要坚持党的领导,不怕任何困难,赢得广大民众的支持;②要认识到今天长征路是开创性、艰巨性、复杂性的事业,要继续艰苦奋斗,戒骄戒躁;③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汲取奋进力量,坚定革命的理想信念。【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说明敌人势力的弱小”说法不当,结合历史背景并从材料一“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上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中可以看出敌人势力很大。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A.“明喻”说法不当,“是”为暗喻的比喻词,应该是“暗喻”。B.“只要……就”说法绝对化,原文是“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坚定革命的理想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始终听党话、跟党走,才能心有定力、行有动力,在新长征中续写新荣光”。D.“都……”错误,第二则材料引用毛泽东的语句不是“评价两万五千里长征”,是为了说明“要沿着我们确定的道路不断前进”。其它两则材料的引用,也不是“旨在强调长征充满艰难险阻,长征的胜利来之不易”,是为了讴歌长征精神。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谁怀疑我们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谁就会陷入机会主义的泥坑里去……”可知,要坚持党的领导,不怕任何困难,赢得广大民众的支持;由“今天的长征同当年的红军长征相比,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走过的新长征之路相比,虽然在环境、条件、任务、力量等方面有一些差异甚至有很大不同,但都是具有开创性、艰巨性、复杂性的事业”“我们还有许多……需要征服,一切贪图安逸、不愿继续艰苦奋斗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一切骄傲自满、不愿继续开拓前进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可知,要认识到今天长征路是开创性、艰巨性、复杂性的事业,要继续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由“我们更要自觉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意气风发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理想信念不能动摇、精神支柱不能缺少。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坚定革命的理想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可知,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汲取奋进力量,坚定革命的理想信念。(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远房亲戚李骏虎远房表弟接连打了好几个,我都没有接听,我清楚他找我什么事情。这位表弟的爱人在我们这座城市的人民医院上班,自医学院毕业后一直是外科病房的护士,外科是最忙的,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夜班还很多,年轻人累点没什么,这些年就这么过来了。问题是,年初生了孩子了,产假一结束,工作规律照旧,可就顾不上照顾孩子了,家里和医院两头赶,眼见得脾气就不好了,夜班上到半夜,家里来说孩子哭得哄不住,她就忍不住地抹眼泪。家里想让她辞了职回家看两年孩子,等孩子上了幼儿园再找新工作,说什么她也不肯听,就爱干护理这行。于是退而求其次,商量了一下,如果可以调到体检中心这样相对宽松点的部门,矛盾就算迎刃而解了。巧得很,我跟人民医院的院长是同学。然而我最终没有给院长打,不是我个性纠结,是我不确定还有没有别的护士比我这位亲戚处境更困难?还有多少?这一切突然间都不重要了。除夕的前一天,武汉封城了,雷霆万钧的疫情防控工作在每一座城市和每一座村庄展开。我们这座城市也启动了响应,住宅小区封闭管理,走亲访友都改成了和微信拜年。流年不利,大疫荼毒。初一照例收到应接不暇的拜年短信和微信,我忙不迭地抽空回复着,就看到我那位院长同学发到同学群里的祝福短信,说他此刻正在机场,很荣幸担任了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的领队,即将带队飞赴武汉抗击疫情,送出祝福的同时没忘警告同学们做好防护,“你们做好自己的防控,宅在家里就是对我们一线最大的支持,众志成城、国泰民安!”院长这样写道。我很感动,忍不住拨打了他的语音通话,没指望他有时间接听,却听到了他惯常的理性而欢快的嗓音,不像即将以身犯险,听起来跟平时刚出手术室给大家回一样轻松。此时疫情汹汹,网络上的漫画家已经把新冠病毒描绘成了魔鬼的样子,普通人谈武汉而色变,因此我毫不夸张地对他说:“你就不怕啊?你这要放在革命战争时期,就是敢死队队长,是舍身堵枪眼的英雄啊!”院长嘿嘿一笑:“怕有什么办法,咱就是干这一行的啊。我还是个年轻医生的时候就参加过抗击‘非典’,有经验,没事。”我鬼使神差地说:“你们医院还有我一个亲戚呢。”“是吗?没听你说过啊,男的女的?医生还是护士?”“女的,在外科病房当护士,等你回来我把她情况跟你说一说。”“外科病房?叫什么名字?”我知道人民医院好几百护士,他这个院长肯定认识不了几个,为了让他提前有点印象,就把名字告诉了他。没想到他居然喊了起来,一连喊了两次这个名字,一次后面是问号,一次后面是感叹号,完了很大声地告诉我:“这个护士我认识,她是好样的,在我们医院所有护士里是第一个报名支援湖北的,起了很好的带头作用!是你的亲戚啊,那她给你们都争光了!”我始料不及,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冒了句:“那,她家里知道吗?”院长说:“我听她们护士长说,她是先报了名才告诉的家里人,——我们这批里很多人都是这样的。刚刚她老公抱着孩子来给她送行,看见她抱着孩子掉了两滴泪,又把孩子给老公了。嗯,孩子那么小,挺不容易的。”我趁机说:“是啊,像她这样的情况是不是动员她不要去了?”院长笑了:“这算什么,我们这批里面还有家里老人马上进手术室的呢,不是也去了?不瞒你说,我爱人还病着,儿子在外地回不来,我只好把她交给她母亲照顾了,她母亲都八十多了啊!”他突然不说话了,良久,清清嗓子说:“先这样啊,要登机了,回来见吧。”我想叮嘱他做好防护,想想他是专家,就说了句:“老兄多保重啊,回来给你庆功!”一晃一个多月过去了,远房表弟再没有打来,我想他一定宅在家里忙着冲牛奶洗尿布吧,我很想打问问他媳妇从湖北回来没有,到底没有打。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可以戴着口罩去上班了,一个人开车走在路上,我也曾想过给我的院长同学打个,问问情况,又怕他正好在重症病房,到底也没打。有几次,我仿佛从电视里有关湖北前线的报道中看到了他们写在防护服上的名字,可是一闪而过,不能确定。那之后,我一直没有听到他们的消息。我知道,有时候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有时候铃声响起,我下意识地希望看到是远房表弟的来电,然而他至今也没有再打过来。(有删改)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我”处于要不要打的两难矛盾中,由于故事情节的展开,春节时走亲访友都改成了和微信拜年,矛盾得以解决。B.远房表弟的爱人在文中并未出场,却是作品的中心人物,故事的矛盾冲突和情节围绕她展开,其他人物从反面衬托她的性格。C.院长即将带队飞赴武汉抗击疫情,嗓音“听起来跟平时刚出手术室给大家回一样轻松”,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的勇敢无畏。D.文中的疫情防控工作的描写,并非简单的场面或点缀,而具有历史的真实性和强烈的时代色彩,在环境描写中表现了医护人员的形象。8.“我”在文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9.文章以“一直没有听到他们的消息”“他至今也没有再打过来”结尾,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答案】7.B8.①增强故事真实性: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真实可信。②推进情节发展:“我”参与故事,由于“我”打,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形象:文中院长、护士的形象,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9.①一直没有听到他们的消息,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②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表达对抗疫一线广大医护人员的祝福;③他至今也没有再打过来,照应题目开头,文章结构首尾圆合。【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其他人物从反面衬托她的性格”不正确。其他人物从侧面衬托她的性格。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我”叙述的,“我”是整个故事的叙述者、见证者。第一人称叙述能够增强真实性,显得真实可信;“我”也是故事的参与者,看到院长同学发的朋友圈,“我”很感动,“忍不住拨打了他的语音通话”,这才得以知道“我”那位亲戚也报名支援武汉了。“我”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我”还是文中人物的衬托者,如看到院长朋友圈的留言,“我很感动”;“我”鬼使神差提起了那个亲戚,得知她是第一个报名的“我听她们护士长说,她是先报了名才告诉的家里人,——我们这批里很多人都是这样的。刚刚她老公抱着孩子来给她送行,看见她抱着孩子掉了两滴泪,又把孩子给老公了。嗯,孩子那么小,挺不容易的”;“我”说“像她这样的情况是不是动员她不要去了?”,后面通过院长的话塑造了医护人员的群像,“这算什么,我们这批里面还有家里老人马上进手术室的呢,不是也去了?不瞒你说,我爱人还病着,儿子在外地回不来,我只好把她交给她母亲照顾了,她母亲都八十多了啊!”。可见文中院长、护士的形象,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段落情节作用和效果的能力。结尾写“那之后,我一直没有听到他们的消息”“有时候铃声响起,我下意识地希望看到是远房表弟的来电,然而他至今也没有再打过来”,没有消息,也不再打来,是因为她还没有从武汉回来,还是她老公已经理解了她,支持她的工作,不再要求调动岗位?我们不得而知,一直没有听到他们的消息,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我知道,有时候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没有消息”,起码说明他们没有出事,这句话表达对抗疫一线广大医护人员的祝福;“然而他至今也没有再打过来”照应题目开头“远房表弟接连打了好几个”,这样文章结构首尾圆合。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此谓治国在齐其家。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节选自《礼记·大学》)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B.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C.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D.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物格而后知至”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两句中的“知”字含义不同。B.“形于外”与“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形”字含义不同。C.“食而不知其味”与“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十二章》)两句中的“而”字含义相同。D.“一家让”与“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让”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侧重内在修养,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侧重外在行为,这八条中,“格物”是根本。B.要使意念真诚就不能自欺欺人,君子独处时要做到慎独;要修养德行就应端正内心,不应受自身喜怒忧惧的影响。C.连自己家人都不能管教好,却想管教好别人,是不可能的;将一人一家的仁爱做法推广至爱民,国家就会治理好。D.君主要喜好民众所喜好的,厌恶民众所厌恶的;得到民众拥护,方能拥有国家,若失去民众拥护,就会失去国家。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2)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答案】10.D11.C12.A13.(1)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2)居上位的人孝敬老人,百姓中就会孝敬老人成风;居上位的人敬重兄长,百姓中就会敬重兄长成风;居上位的人怜爱孤小,百姓就不会违背这一公德。【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小人在家闲居时什么坏事都可以做出来。看见君子之后才会躲躲藏藏,将他们做的坏事掩藏起来,表面上装作善良恭顺。其实别人早已看透了你,就像能见到你的五脏六腑那样透彻,这样掩盖又有什么益处呢?“为不善”的主语是“小人”,中间不宜断开,故排除AC;“人之视己”主谓宾结构完整,句意完整,不宜断开,故排除B。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虚词的能力。A.两句中的“知”字含义不同,前一个是知识;后一个是智慧。句意: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B.两句中的“形”字含义不同,前一个是动词,流露;后一个是名词,表现。句意:显露在外表上/不肯干与不能干的表现。C.两句中的“而”字含义不同,前一个表转折,却;后一个表假设,如果。句意:东西吃下去,却不知道它的味道/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D.两句中的“让”字含义相同,都是谦让的意思。句意:国君的家族里实行仁爱、谦让/治理国家靠的是礼让,他说话不谦让。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格物’是根本”错误,前四目,是修身方法;后三目,是修身的功用。“修身”是连接前四目与后三目的中间环节,故“修身”是根本。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第一个“明”,弘扬;“明德”,光明正大的品德;“齐”,管理。(2)“老老”,孝敬老人;“长长”,敬重兄长;“倍”,违背。参考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都应该以修养自身的品德为根本。人的根本败坏了,末节反倒能调理好,这是不可能的。所谓意念真诚,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所以君子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一定要十分小心谨慎。小人在家闲居时什么坏事都可以做出来。看见君子之后才会躲躲藏藏,将他们做的坏事掩藏起来,表面上装作善良恭顺。其实别人早已看透了你,就像能见到你的五脏六腑那样透彻,这样掩盖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是所谓的内心的真实情况,一定会显露在外表上,所以君子在独自一人的时候,一定要十分小心谨慎。曾子说:“一个人被众人注视,被众人指责,这是多么令人畏惧啊!”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德能使人品德高尚,心胸宽广能体态安适,所以,君子一定要意念真诚。如要修养好品德,则先要端正心意。心中愤愤不平,则得不到端正;心中恐惧不安,则得不到端正:心里有偏好,则得不到端正;心里有忧患,则得不到端正。一旦心不在焉,就是看了,却什么也看不到;听了,却什么也听不到;吃了,却辨别不出味道。所以说,修养品德关键在端正心意。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族,因为不能教育好自己家族的人反而能教育好一国之民,这是从来不会有的事情。孝顺,是侍奉君主的原则,尊兄,是侍奉长官的原则,仁慈,是控制民众的原则。一家仁爱相亲,一国就会仁爱成风;一家谦让相敬,一国就会谦让成风;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大乱。这就叫做治理好国家首先要调整好家族。要平定天下,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因为居上位的人孝敬老人,百姓中就会孝敬老人成风;居上位的人敬重兄长,百姓中就会敬重兄长成风,居上位的人怜爱孤小,百姓就不会违背这一公德。厌恶上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下级;厌恶下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上级;百姓喜爱的他就喜爱,百姓厌恶的他就厌恶,这就是所说的百姓的父母。这就是说得到民众的拥护,就会得到国家;失去民众的拥护,就会失去国家。(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李白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李白和杜甫依依不舍,分别前两人一起游览了鲁郡一带的名胜古迹,亭台楼阁。B.颔联“何时”表明李白不忍离别,而“重”又表明李白希望离别后能尽快重逢的迫切心情。C.颈联以动写静,展现了一幅空旷、萧条的秋色山水图,以抒写哀伤、失落的离别之情。D.尾联以“飞蓬”喻指李白和杜甫,写出离别后各自飘零远逝的境况,说明两人难舍难分。15.诗中是如何借“酒”抒情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4.C15.(1)首联起笔就写离别前喝醉酒,借酒抒写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2)颔联通过写饮酒来表达渴望重逢的热情,友情的深厚。

(3)尾联以饮酒干杯结束,充满了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感情。【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展现了一幅空旷、萧条的秋色山水图,以抒写哀伤、失落的离别之情”错误。应该是“展现了一幅开阔、明丽的秋色山水图,以抒写离别时的开朗乐观之情”。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能力。“醉别复几日”,没有几天便要离别了,那就痛快地一醉而别吧!两位大诗人在即将分手的日子里舍不得离开。首联起笔就写离别前喝醉酒,借酒抒写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李白多么盼望这次分别后还能再次重会,同游痛饮:“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石门,山名,在山东曲阜东北,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山峦,山有寺院,泉水潺潺,李杜经常在这幽雅隐逸的胜地游览。“重有金樽开”这一“重”字,热烈地表达了李白希望重逢欢叙的迫切心情;又说明他们生活中有共同的乐趣,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读来令人感到亲切。颔联通过写饮酒来表达渴望重逢的热情,友情的深厚。在这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背景中,两个知心朋友在难舍难分,依依惜别:“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好友离别,仿佛转蓬随风飞舞,各自飘零远逝,令人难过。语言不易表达情怀,言有尽而意无穷,那么,就倾尽手中杯,以酒抒怀,来一个醉别吧!感情是多么豪迈而爽朗。结句干脆有力,李白对杜甫的深厚友情,不言而喻而又倾吐无遗。尾联以饮酒干杯结束,充满了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感情。这首送别诗以“醉别”开始,干杯结束,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充满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感情,给人以鼓舞和希望而毫无缠绵哀伤的情调。(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学而》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孔子对物质生活的淡泊,也说明他愿投入到治世、学习和修身中。(2)《论语·泰伯》中指出,“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任重而道远”。其中“重”表现在__________”,“远”表现在“__________。(3)《礼记·大学之道》中“__________”一句指出大学的宗旨在于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__________”一句表明为达到这最高境界要有坚定志向。【答案】①.君子食无求饱②.居无求安③.仁以己任④.死而后已⑤.在止于至善⑥.知止而后有定【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饱”“居”等词语,注意理解记忆,区分形近字。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1921年南湖上的一艘“小小红船”,到如今巍峨雄壮驶入新时代航道的“中国巨轮”,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__________,到“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每一次的打破陈规、每一次的推陈出断、每一次的自我革命,都让全党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获得了跨过激流险滩、战胜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力量。如今,我们已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但我们决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__________上”,而是要从党的百年光辉历程中涵养进取之心,时刻保持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__________把党的伟大事业推向更加辉煌的远方。回首党的百年,不是因为采撷记忆中的美丽花朵,而是因为从中汲取向前不断的奋进之力。让我们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坚强的意志,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努力书写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是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砥砺前行的一部历史 B.是不断创新、不断探索、砥砺前行的一部历史C.是一部不断创新、不断探索、砥砺前行的历史 D.是一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砥砺前行的历史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可改变原意。【答案】17.独辟蹊径沾沾自喜持之以恒18.D19.回首党的百年历史,不是为了采撷记忆中的美丽花朵,而是为了从中汲取不断向前的奋进之力。【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独辟蹊径:单独开出一条道路。比喻独创出新风格或新方法。可用“独辟蹊径”形容中国革命道路与别的国家不同。沾沾自喜:形容自以为很好,洋洋自得的样子。可用“沾沾自喜”形容对过去功劳的自得之情。持之以恒:长久坚持下去。结合“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永不懈怠”可知,可用“持之以恒”【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按照逻辑顺序,三个短语的排列应是“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砥砺前行”,排除BC;另外,“一部”表示数量的词语应放在三个短语之前,排除A。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回首”的宾语应是“百年历史”;二是词语使用错误:“为了”引出目的,“因为”引出原因,此处应为“为了”;三是语序不当:“向前不断的奋进之力”应为“不断向前的奋进之力”。故可修改为:回首党的百年历史,不是为了采撷记忆中的美丽花朵,而是为了从中汲取不断向前的奋进之力。(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弹指一挥间,香港回到祖国怀抱已有25年。时序更替中,“一国两制”从伟大构想变成生动现实,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一国两制”是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问题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是行得通、办得到、得人心的。“一国两制”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但创新不能为“出新”而“出新”,更应该要符合实际情况,契合具体情境。“一国两制”的创新是__________。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必须注意两点。一是坚定不移,确保不会变、不动摇。“一国两制”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了的,符合国家、民族根本利益,得到香港、澳门居民一致拥护。因此,__________,没有任何理由改变!二是全面准确,确保不走样、不变形。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将为香港、澳门创造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一国”是根,根深才能叶茂;“一国”是本,本固才能枝荣。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一国”意识,在“一国”的基础上,实现“两制”关系的和谐相处,作用的相互促进。也就是说,“一国”原则愈坚固,__________。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20.①建立在国情的基础之上/是中国特色的创新之举②这样的制度必须长期坚持③“两制”优势愈彰显21.①将“一国”原则比喻为“根”“本”,把“两制”比作“叶”“枝”,生动形象地突出了“一国两制”中“一国”原则的重要性。②形式上整齐(匀称),内容上概括(凝练),节奏感强,便于记忆。【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根据前文“创新不能为‘出新’而‘出新’,更应该要符合实际情况,契合具体情境”和“‘一国两制’是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问题的最佳方案”可见,“一国两制”的创新显然是符合实际情况,契合具体情境的,故可填写为“建立在国情的基础之上”,符合中国国情又可称“中国特色”,也可填“是中国特色的创新之举”。②根据前文“是坚定不移,确保不会变、不动摇”可知,一国两制的制度必须要坚定不移地长期坚持实施下去,故而可填“这样的制度必须长期坚持”。③根据前句“‘一国’原则愈坚固”可见,后句句式应为“‘两制’……愈……”,从“在‘一国’的基础上,实现‘两制’关系的和谐相处,作用的相互促进”可见,坚持一国原则能让“两制”和谐相处,互相促进,即优势更明显,故可填写“‘两制’优势愈彰显”。【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艺术效果的能力。比喻手法,将“一国”比作“根”“本”,把“两制”比作“叶”“枝”,借助树木根深叶茂、本固枝荣的特征,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一国”原则的重要性,易于理解。这也是一组对偶句,上下句字数相同,句式一致,整齐匀称,节奏感很强,读起来朗朗上口;上下句均字数简练,概括性强,便于记忆。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①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