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_第1页
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_第2页
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_第3页
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_第4页
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通过四年多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探究过程和方法技能,又经历了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自己的科学探究方法解决问题。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光与色彩,热的传递,地球的表面和内部,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人体司令部和专项学习。一单元《光与色彩》通过研究光的形成、光在空气中的行进、光在不同物质中行进时发生的现象与变化,以及认识光的种类或层次等一系列科学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进入光世界,认知、研究光现象,感悟光对我们生存生活的重要意义。本单元由四课组成:《光源》《光的传播》《光的反射》《七色光》。前三课按递进关系设计,是对“光”的生成、传播、遇到不同物质时行进方向改变等光现象的认识。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实践活动,初步建立光源、光的传播及光的反射的概念;了解光源、光的传播、人眼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光的反射现象;辨识哪些光来自光源,哪些光来自物体反射;知道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行进的,遇到物体时行进方向会发生改变。同时,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获取光现象的信息,了解可以借助能够反光的物体来发现光的现象、感知光的传播规律。第四课通过科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作为能量形式之一的光的种类及层次性,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建立对光谱的初步认知,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光现象打下良好的基础。二单元《热传递》设计大量实验为学生提供直观现象,帮助学生分析影响热传递的主要因素,概括热传递的基本规律,理解热传递的实质是能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转移的过程,进而解释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本单元四节课,《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物体的传热本领》。第一课,通过实验观察测量,知道热在不同物体间和同一物体内的传递过程和方向,认识热传导。第二课通过实验观察热在液体和气体中的传递特点,认识热对流。第三课,通过对常见生活现象的分析,知道热还可以以波的形式进行传递,认识热辐射。第四课,通过实验了解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知道影响热传递的主要因素,并能对生活中保温和散热的做法进行解释。三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侧重认识地球的构造和地壳变化原因,从地表探秘入手,通过一系列模拟活动指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常见的地形及其变化和形成原因,以及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与物质组成。本单元由《地球的表面》《火山和地震》《地球的内部》《地表雕刻师》四课组成,按照从结果到原因、先现象后本质、由具体到宏观的逻辑顺序展开,从观察描述地形、认识地质灾难延伸到理解导致地貌改变的内部和外部原因,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有利于建构起本主题的核心概念——“地球上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和岩石,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四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用水在自然界的循环做主题,涉及水圈与大气圈这两个主要概念。给学生提供探究天气现象形成原因的机会,让学生比较几种天气现象的不同,设计模拟成因的探究实验,运用实验结果以及示意图辅助解释不同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本单元由四课组成:《云和雾》《露和霜》《雨和雪》《水滴的“旅行”》。前三课在教材内容的组织呈现上,都是先观察现象,从现象层面比较不同,然后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其成因,最后借助相关的示意图进一步描述其形成过程。最后一课是综合学习认知,将这些天气现象的形成与水的循环相结合,便于学生将头脑中零碎的知识建立联系,形成自然界水循环的科学大概念。五单元《人体司令部》由《刺激与反应》《从刺激到反应》《我们的大脑》《大脑的开发与利用》四课组成,采用递进式的逻辑结构编排。第一课重在指导学生区分刺激与反应,为第二课的学习奠定基础;第二课在第一课的基础上,介绍神经系统的组成以及各部分的作用,指导学生了解神经系统的信息传递流程。第三课从介绍脑的组成入手,将学生的视角引向大脑,引导学生认识大脑的轻重、模样、功能和分工,第四课展现脑科学的一些研究成果,指导学生爱护大脑和科学用脑,增进其智慧,为其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本册教材关于工程实践专项学习的主题是“设计并制作一个降落伞,保护鸡蛋平稳降落”。让学生学会用简单明了的方法界定出任务的具体要求和限制条件。通过文献检索与探究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前期研究,探究伞面材料、伞面大小、伞面形状、伞绳根数及长短与下降速度之间的关系。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依据设计方案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等比例缩小的实物模型,并通过测试,从材料选择的合理性、制作技术的可操作性、产品的实用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将测试得到的信息与任务要求进行对比,分析设计上为什么不足,以此改进完善自己的作品,最后以多种形式和同伴互相展示交流自己的作品。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本册着重指导四个主要环节——明确问题、前期研究、制作模型和测试改进,让学生有针对性地经历工程实践活动的完整过程。三、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经历几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认识。不仅关注资料的收集和实验的探究,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分析和整理,并用充分的讨论再得出结论,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交流。进一步理解控制变量对比实验的意义和方法,开始学习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自然现象,发展运用数据解释和推理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能从科学发展史中获得对科学和科学探究的更多理解。

3、科学知识:获得有关光与色彩,热的传递,地球的表面和内部,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人体司令部等方面基础的科学知识,逐步积累学习经验,理解相关科学概念。

四、教学重难点

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全文共1页,当前为第1页。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全文共1页,当前为第1页。五、教学措施

1、充分了解学生知识的对所学科学主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的思维变化,才能做出正确的教学判断,并避免客观事实与学生的想象混淆。2、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描述。教科书中涉及了大量的观察、比较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观察对象在属性、结构、功能、关系等方面的特点,是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重要认识基础。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教科书中给出了各单元相应的记录表,并提示学生用文字、数据、简笔画、气泡图、网状图和柱形图等进行记录。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客观的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随时提示他们将自己的记录与小组同学的记录进行比较、修正,教师每周都要对学生的记录进行督促和检查。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汇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活动中需要学生进行描述的内容很多,有些甚至是实验过程的描述,这种描述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科学思维能力,教学中应耐心引导。5、指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尤其要重视学生在观察实验过程中,从证据、表格、图形获得的一些科学信息,并引导他们合理地使用这些信息做出科学解释。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全文共2页,当前为第2页。六、教学进度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全文共2页,当前为第2页。单元单元教学目标篇目章节篇目(章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具、电教、学具、实验准备和设计教时及进度一光与色彩1、能识别来自光源的光,知道光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知道太阳光中包含不同颜色的光。2、能够获取光现象变化的证据信息;采用新方法、新材料,调整、完善对光现象的探究活动。3、愿意经历光现象的发现过程,发展尝试改变光传播路径探究活动的兴趣;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形成有关光的正确观点。4、运用有关光现象的原理,列举、解释自然界与生活中的光现象事例。1、光源1、观察各种发光的物体,能指出哪些物体是光源。2、会按照光源的特征给发光物体分类。3、乐于研究光现象,乐于分享与发现。重点∶举例说明发光物体的特征,鉴别光源与非光源物体。难点∶观察某些物体的发光过程。火柴、蜡烛、钢丝球、两节电池、带导线的鳄鱼夹、装有细沙的托盘。1课时2、光的传播1、在观察活动中,发现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2、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会设计、安装和制作适宜的实验装置,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径。3、通过对光在空气中传播现象的研究与发现,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乐于跟同伴分享与合作。重点∶认识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特征。难点∶设计实验,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径。激光笔、带盖子的透明玻璃容器、线香、手电筒、若干张硬卡纸、剪刀、橡皮泥、半透明塑料膜、纸杯、橡皮筋、蜡烛等。2课时3、光的反射1、在观察、游戏和制作活动中,描述光在物体表面反射的特点。2、能够依据物体表面的反光情况给物体分类,学会利用光的反射特点制作潜望镜。3、通过对光在镜子表面反射现象的发现与运用,激发对科学实践活动的好奇心,乐于跟同伴分享与合作。重点∶认识光在物体表面反射的现象与特征。难点∶利用光的反射现象设计制作潜望镜。若干大小适宜的平面镜、各种表面平滑度不同的物体、手电筒、若干张白色硬卡纸、长方形硬纸盒(如牙膏盒)、剪刀、美工刀、透明胶带等。1课时4、七色光1、用三种方法制造"彩虹",能描述太阳光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2、初步学会用不同的方法研究阳光的分解。3、通过动手操作了解彩虹现象和色光的混合。重点∶利用彩虹现象解释说明太阳光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难点∶使用不同的方法制造"彩虹"。镜子,水槽,喷雾器,三棱镜,有关牛顿研究光的色散现象的图片,三只手电筒,红、绿、蓝三种颜色的透明玻璃纸,三色或多色圆盘陀螺等。1课时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全文共3页,当前为第3页。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全文共3页,当前为第3页。单元单元教学目标篇目章节篇目(章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具、电教、学具、实验准备和设计教时及进度二热传递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1知道热的三种传递方式及其特点。能运用热传递知识对生活、生产中传热现象进行说明和解释。经历观察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的系列实验过程,归纳概括热传递规律。运用图画等方法表达利用热传递原理制作相关作品的设计思路,并在实践中完善想法,完成作品。1、热传导通过观察热在金属片和液体中的传递过程,归纳热传导的概念。讨论生活中常见的热传导现象,总结出固体、液体、气体之间通过接触都可以有热传导现象的发生。3、能解释生活中热传导的现象。重点∶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从同一个物体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热总是从温度高处传向温度低处。难点∶会做借物观察的热传导实验。热水瓶、火柴、凡士林、铁片、勺子、酒精灯、铁架台、温度计、烧杯、水槽、冷水、热水。1课时2、热对流1、在观察液体和气体受热流动轨迹的过程中,归纳热对流的概念。2、能运用热对流知识解释走马灯转动的原因。3、利用常见材料合作完成走马灯的制作,并确保走马灯能正常使用。重点∶知道热在气体和液体中传递的主要方式是热对流。难点∶做热在水中和空气中传递的实验,从而理解对流现象。水槽、小广口瓶、色素、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烧杯、木屑、火柴、线香、玻璃罩、纸杯、蜡烛、棉线、牙签、剪刀、双面胶。1课时3、热辐射1、在分析生活现象和制作太阳灶的过程中,感受热辐射的存在,并归纳热辐射概念。2、会按照工程的步骤和方法,完成简易太阳灶的制作任务。3、能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归纳概括三种传热方式的异同。重点∶通过生活感受和动手实践,了解热辐射的传递形式和影响条件。难点∶能够独立分析某个场景中存在的热传递方式。纸板、锡纸、剪刀、美工刀、热熔胶枪、玻璃管或透明塑料管等。1课时4、物体的传热本领1、通过热传导性能的对比实验,认识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2、能将材料的导热性能与它的用途相联系,解释导热性能不同的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3、能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保温盒的制作。重点∶通过实验,了解不同材料的传热性能。难点∶设计实验,在实验中获取准确信息。长度和粗细尽量相同的木棒或竹棒、玻璃棒、塑料棒、铁棒、铜棒、铝棒、烧杯、热水、温度计、凡士林或黄油、珠子或绿豆、秒表或其他计时工具。2课时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全文共4页,当前为第4页。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全文共4页,当前为第4页。单元单元教学目标篇目章节篇目(章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具、电教、学具、实验准备和设计教时及进度三、地球的表面和内部1、能使用科学语言描述地表陆地形态、地球内部圈层以及岩石成因。2、能较详细地说明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以及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3、乐于用模拟实验解释地震、火山喷发的成因是地壳运动。4、举例说明水、温度、风等自然力量会塑造地表形态。地球的表面能整体描述地表特征,能识别常见的陆地地形。能细致观察各种地形,学会描述地形主要特征。能制作立体地形模型,学会运用常见材料表现地形特征。重点∶描述五种典型地形的主要特征。难点∶设计制作立体地形模型。教师材料∶政区地球仪、地形地球仪、立体地形模型、教学相关视频和PPT。学生分组材料∶立体地形模型的制作材料,如石膏塑形布、纸板、废纸、泡沫塑料、海绵、丙烯颜料、笔等。1课时2、火山和地震1、通过观察、比较和阅读,学会描述火山喷发、地震的主要表现和危害。2、乐于通过实验模拟火山喷发、地震,并意识到导致火山喷发和地震的力量来自地球内部。3、通过阅读与研讨,初步了解科学避震的基本方法重点∶了解火山喷发和地震的重要特征、破坏能力和成因。难点∶模拟火山喷发和地震。教师材料∶教学PPT和相关视频。学生分组材料∶模拟火山喷发实验器材(三脚架、酒精灯、火柴、金属盘、土豆泥、番茄酱、50mL烧杯、小勺子、玻璃棒、镊子);模拟岩层褶皱和地震形成实验器材(多层海绵、木片、厚泡沫板)。2课时3、地球的内部1、通过资料学习,能说明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与特点。2、通过阅读、模拟实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模式,能解释地壳缓慢移动的原因和结果。3、借助研讨与交流,认识海陆变迁、大陆漂移也是地壳运动的结果。重点∶能说明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与特点。难点∶通过模拟实验推测、解释地壳运动的原因和表现。教师材料∶教学PPT与视频。学生分组材料∶模拟地壳运动的实验材料(烧杯、水、石棉网、三脚架、酒精灯、火柴、湿抹布、泡沫块、胶水或洗衣液等),补充阅读资料。1课时4、地表雕刻师乐于模拟外部自然力量改变地表的过程,大致说明作用方式和结果。通过模拟变质岩的形成过程和阅读活动,能说明三类岩石的形成原因。能举例说明水在地表流动的过程中,塑造着地表形态。重点∶能从模拟实验中学习,理解作用方式,说明三类岩石的成因。难点∶说明自然力量作用方式和三类岩石的成因。教师材料∶教学PPT与相关视频资料。学生分组材料∶模拟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的实验材料(坩埚钳、页岩薄片或石灰岩、酒精灯、火柴、冷水),模拟风对地表的影响的实验材料(深朔料盒、石子、玉米粉、玉米碎粒、吸管数根),模拟变质岩形成的实验材料(三种颜色的橡皮泥或超轻黏土、塑料垫板等)2课时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全文共5页,当前为第5页。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全文共5页,当前为第5页。四、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能够描述云、雾、露、霜、雨、雪等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能通过模拟实验、解释模型等方法研究天气现象的成因。3、能够借助模型图来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的循环过程。4、理解大自然的水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之中,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1、云和雾1、知道云和雾都是水蒸气冷凝形成的,它们本质上一样,只是距离地表远近不同。2、能够做人造雾的实验,尝试解释雾的形成原因。3、能够通过模拟实验及示意图,解释云和雾的形成过程。重点∶解释云和雾的形成原因。难点∶做人造雾的实验。量筒(500mL)、冰袋(或把冰块放入保鲜袋)、温水、线香、火柴。1课时2、露何霜1、比较露和霜的不同,知道露与霜也是常见的天气现象。2、通过做模拟露和霜的实验,解释露和霜的形成原因。3、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二十四节气中与天气现象相关的节气。重点∶通过做露和霜的模拟实验,解释露和霜的形成原因。难点∶做造霜的实验。铁罐、湿毛巾、电子温度计、碎冰、盐、冷水。1课时3、雨和雪1、能够比较雨和雪的异同,知道雨和雪是常见的降水形式。2、做模拟雨的形成实验,并能够结合示意图,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3、了解更多的降水形式,描述不同降水形式的特点。重点∶做模拟雨的形成实验,结合示意图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难点∶根据示意图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烧杯、培养I皿、热水、冰块、火柴。1课时4、水滴的旅行1、能够根据示意图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的不间断的循环过程。2、运用分析、归纳、概括,尝试用箭头和简单文字建立水循环的模型。3、初步建立水循环的动态平衡意识,意识到地球上的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重点∶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的不间断的循环过程。难点∶建立大自然中的水循环模型。水循环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水循环模型。1课时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全文共6页,当前为第6页。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全文共6页,当前为第6页。单元单元教学目标篇目章节篇目(章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具、电教、学具、实验准备和设计教时及进度五、人体司令部1、能通过体验,感受什么是刺激、什么是反应,以及大脑的轻重、模样和功能。2、能提取阅读材料中的主要信息,了解人接受刺激并做出反应的过程。3、知道脑的组成、大脑的分工和怎样保护大脑。4、意识到学习需要讲究方法、好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1、刺激与反应1、通过体验活动,知道什么是刺激、什么是反应,以及反应是由刺激导致的。2、知道身体在刺激的作用下,可以做出快速的反应。能在互相往对方脸上投棉球的游戏中感受到本能反应。重点∶懂得刺激与反应的区别和联系。难点∶在感受和体验活动中,区分什么是刺激、什么是反应。教师材料∶电子秒表。学生分组材料∶20厘米长的直尺、护目镜、小棉球。1课时2、从刺激到反应1、通过提取阅读资料中的信息,知道人神经系统的组成以及各组成部分的作用,知道一些有关脊髓的知识以及保护脊髓的注意事项。2、能模仿例子,针对具体情况画出神经信息传递流程图。3、通过测试活动,感受到身体不同部位在反应速度上存在一些差异,以及大脑在处理信息时会出错。重点∶了解人神经系统的组成以及各部分的作用。难点∶用箭头画出神经信息传递的流程图。教师材料∶脊髓的模型。学生分组材料∶废报纸、铅笔、橡皮、刻度尺。1课时3、我们的大脑1、知道人脑由大脑、小脑、脑干三部分组成。2、能在类比活动中,认识大脑的轻重、模样、功能。3、了解大脑的分工情况。重点∶认识大脑的轻重、模样和功能。难点∶用七巧板拼出不一样的图形。教师材料∶可拆分的人脑模型。学生分组材料∶塑料袋、苹果、核桃仁、豆腐、约15种生活小物件、棋子、红色圆纸片、七巧板。1课时4、大脑的开发与利用1、知道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学习科学打下了基础。2、知道什么是人工智能及其应用前景。3、能利用资料,辨析一些做法是否有利于大脑的保护。4、能用图形表示一些事物的联系。重点∶了解人们对脑科学知识的运用。难点∶用图形表示事物的联系。教师材料∶放大的鱼骨图。学生分组材料∶鱼骨图。1课时单元单元教学目标篇目章节篇目(章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具、电教、学具、实验准备和设计教时及进度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全文共7页,当前为第7页。专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全文共7页,当前为第7页。项学习1、动手动脑,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并制作出满足需求的降落伞,并向同伴展示交流。2、能够明确工程任务,经历工程实践活动的过程,重点领会明确问题、前期研究、制作模型、测试改进四个环节的基本方法。3、通过列举,体会合作在完成一项工程项目中的重要意义。像工程师那样1、动手动脑,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并制作出满足需求的降落伞,并向同伴展示交流。2、能够明确工程任务,经历工程实践活动的过程,重点领会明确问题、前期研究、制作模型、测试改进四个环节的基本方法。3、通过列举,体会合作在完成一项工程项目中的重要意义。重点∶在制作降落伞的完整过程中,领会明确问题、前期研究、制作模型和测试改进的基本方法。难点∶对测试的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与思考,进行改进的迭代过程。教师材料∶教学课件。学生分组材料∶伞面材料(棉布、厚塑料袋、薄塑料袋)、伞绳材料(棉线、麻绳)、编织好的网袋、熟鸡蛋若干、秒表、直尺、剪刀、胶带2~3课时一、苏科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21.潜望镜常用于()。2.右脑控制()的运动。A.左侧身体B.上半身C.右侧身体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人穿手介联A.人们可以用干冰进行人工降水B.衣服变干是因为水遇热凝结成水蒸气C.水的三种形态之间的变化是不可逆的4.地下水的来源主要是()。A.地表径流B.降水渗入C.海洋5.下列降水过程同时存在液体降水和固体降水的是()。A.冻雨B.雨夹雪C.冰雹6.俏俏的数学很好,书写的文字也非常漂亮,她的()可能比较发达。A.左脑B.右脑C.脊髓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全文共8页,当前为第8页。7.人的起跑反应时间有快有慢,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反应时间通常在0.2~0.3秒,那么训练有素的运动员的反应时间会是()。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全文共8页,当前为第8页。A.1~2秒B.0.1~0.2秒C.0.5~1秒8.冬天,在同一环境里用手触摸木头、大理石和塑料,会感到大理石更冷,这是因为()。A.大理石的温度低B.木头和塑料是热的良导体C.大理石是热的良导体9.作曲家能谱出优美的乐曲,画家能画出美丽的图画,这说明大脑具有()。A.记忆功能B.识别功能C.创造功能10.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没有发生热传递,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A.质量B.体积C.温度11.炒菜锅的手柄一般都是橡胶或木头做的,主要是为了()。熊,网A.轻巧美观B.降低成本C.减慢热传导,防止烫手12.冬天用电暖器取暖,热空气()。A.向上运动B.向下运动C.无固定运动方向13.医生戴额镜给病人检查耳朵,是巧妙地利用了()。A.光的直线传播B.光的反射C.光的色散1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地球大部分是陆地,小部分是海洋B.地球的陆地主要分布在六大洲C.地球表面是千姿百态的15.下列属于人工智能的是()。A.键盘B.鼠标C.电子手环16.下列物体中,没有利用光的反射原理的是()。A.五官科医生用的额镜B.家用穿衣镜C.眼镜17.下列选项中,()是因为热传递让物体温度升高的。A.双手接触并反复摩擦感到热B.晒太阳感到热C.将橡皮在桌子上快速滑动,与桌面接触处会发热18.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包围B.在地形图上,不同颜色表示不同海拔高度C.中国的西部多平原,东部多高原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全文共9页,当前为第9页。19.形成露时的气温()。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全文共9页,当前为第9页。A.比形成霜时的要高B.比形成霜时的要低C.与形成霜时相同20.小明在西藏某地旅游时,导游告诉他,当地山体中有很多不同种类的贝壳化石,小明的以下推理中合理的是()。A.远古人类曾把贝壳带上高原B.这里曾发生了海陆变迁的地形变化C.贝壳原来生活在高山上,后来环境巨变,才退到水中生活21.许多科学家认为,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原因是()。A.板块碰撞B.火山爆发C.板块拉张22.下列都属于热的良导体的一组是()。A.铁锅、木质锅铲B.瓷碗、不锈钢筷子C.空气、水23.地震是一种会带来巨大灾害的自然现象,地震发生时,下列做法中不适合的是()。A.如果在一楼,就迅速离开房间,跑到空旷的地方B.如果来不及离开房间就躲藏在牢固的床、桌子等坚固的家具下C.地震发生时,快速跑到窗边,打开窗户大声呼救24.小萱制作了几个彩色轮,旋转后不能变成白色的是()。A.红、橙、黄、绿、蓝、靛、紫B.黄、绿、蓝C.红、绿、蓝25.下列做法中,()是正确的。A.白天睡觉,晚上熬夜学习,睡眠不足B.喜爱脑力劳动,不爱体育运动C.锻炼身体,保持充足睡眠,营养均衡26.每年的9月7日或8日是()节气。A.白露B.寒露C.霜降27.北方冬天玻璃上形成的小水滴是()而成的。A.蒸发B.凝结C.沸腾28.雨的形成不需要的是(邮)。果外育内量庭货A.大量的水蒸气B.小水滴不断聚集C.对水蒸气加热29.下列现象不属于凝结的是()。A.洗澡时,玻璃上出现的小水珠B.煮饭时,打开锅盖冒出的雾气辑C.芳芳买的雪糕化了30.水在自然界中有各种形态,不属于固态水的是()。A.雨B.霜C.雪31.人们经常用"眼疾手快"形容一个人反应很快,这主要是因为这个人(A)。A.反应时间短B.视力很好C.肌肉发达四32.观察右图,我们会感觉a、b两条直线不平行,这是一种()现象。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全文共10页,当前为第10页。A.直觉B.幻觉C.错觉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全文共10页,当前为第10页。33.在通常的地形图或地球仪上,蓝色表示()。A.海洋B.陆地C.盆地34.下列属于光源的是()。A.太阳B.月亮C.未点燃的蜡烛35.小孔成像的现象是()发现的。A.孔子B.老子C.墨子36.下列选项中用来加快热传递的是()。A.热水瓶的瓶胆B.电熨斗的金属底面C.冬天盖的棉被37.下图中的两个圆柱大小相同,圆柱的高与直径相比,()。A.高比直径大B.高比直径小C.高与直径相等38.笔记本电脑常常用铜条来辅助散热,这是因为()。A.铜的导热性能很好B.铜是热的不良导体C.铜的价格低廉39.页岩变质会形成()。A.玄武岩B.板岩C.砂岩40.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霜是固体,雾是液体B.夏天打开冰箱门,冰箱门周围出现的白汽是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C.雪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再凝固形成的41.人的大脑分工不同,()分管音乐、绘画、情感、技艺等。A.左脑B.右脑C.小脑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全文共11页,当前为第11页。42.水在加热时,变热的水会在水壶里()。落8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全文共11页,当前为第11页。A.上升B.下降C.不动43.在地球内部,越往深处()。A.温度越高,压力越大B.温度越高,压力越小C.温度越低,压力越大44.在太行山一带的山脉中发现卵石和海生螺蚌的化石,从而推断出这个地带在很早以前是()。A.湖泊B.平原C.海洋45.烧开水时,壶壁与水之间的热传递方式主要是()。A.热传导B.热对流C.热辐射4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太阳向地球传递热量的方式是热对流咸B.液体和气体只能依靠热对流来传递热量C.金属材料一般都是热的良导体47.露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