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_第1页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_第2页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_第3页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_第4页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高二下学期开学考生物学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选择性必修2第1章~第3章。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人体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血浆中含有的蛋白质比组织液和淋巴液中少B.过敏反应会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导致组织水肿C.淋巴细胞产生的CO2直接通过组织液进入血浆D.人体内环境中Ca2+浓度过高可能会引起抽搐【答案】B【解析】【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详解】A、组织液、淋巴液和血浆成分相近,但血浆中含有的蛋白质比组织液和淋巴液中多,A错误;B、过敏反应会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进而使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导致组织水肿,B正确;C、淋巴液不能流向组织液,故淋巴细胞产生的CO2:通过淋巴液进入血浆,不经过组织液,C错误;D、人体内环境中Ca2+浓度过低可能会引起抽搐,D错误。故选B。2.资料一:动物内耳中有一种顶端具有纤毛的感觉神经细胞——听毛细胞。当听毛细胞接受到声音刺激时,听毛细胞的纤毛发生偏转,进而在相应的中枢产生听觉。资料二:光化学烟雾是指汽车尾气中的化合物在强光照射下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光化学反应,生成对人体危害极大的物质,可引发咳嗽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听毛细胞的纤毛发生偏转是反射产生的效应B.光化学烟雾引发的咳嗽属于条件反射过程C.参与光化学烟雾引发咳嗽过程的是高级神经中枢D.资料二说明化学物质可以作为产生反射的刺激【答案】D【解析】【分析】听觉的形成过程:声源→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传导声波)→鼓膜(将声波转换成振动)→耳蜗(将振动转换成神经冲动)→听神经(传递冲动)→大脑听觉中枢(形成听觉)。【详解】A、听毛细胞属于感受器,其纤毛发生偏转是为了传递信号,不是反射产生的效应,A错误;BC、光化学烟雾引发的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神经中枢位于延髓,属于低级神经中枢,B、C错误;D、资料二中的刺激是光化学烟雾,属于化学物质,作为反射活动的刺激,D正确。故选D。3.某同学将两个离体的神经元甲和乙(能形成突触)置于含有K+和Na+的一定浓度的细胞培养液中,且用某种药物处理一段时间后,给予神经元甲一适宜刺激后,测量神经元乙的电位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若降低溶液中Na+浓度,可能会使膜电位峰值上升B.该药物一定是与神经递质竞争突触后膜上的受体C.出现图示电位变化的原因与大量Na⁺流入神经元甲有关D.若只刺激神经元乙,该神经元上可能不会表现出图示电位变化【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详解】A、膜电位的大小与膜内外Na+浓度差有关,若降低溶液中Na+浓度,可能会使膜电位峰值下降,A错误;B、该药物处理后能使神经元乙持续兴奋,说明该药物也可能抑制了神经递质的回收或降解,B错误;C、出现图示电位变化的原因与神经元乙流入大量Na+有关,C错误;D、若药物作用是增加神经递质释放,只刺激神经元乙,该神经元上不会出现持续兴奋的现象,不会表现出图示电位变化,D正确。故选D。4.正常人空腹时血浆胰岛素浓度为5~20μU/mL,人体血浆中胰岛素浓度的相对稳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空腹状态下让正常人,非糖尿病肥胖者及Ⅱ型糖尿病肥胖者与1型糖尿病人分别口服100g葡萄糖,检测一段时间内血浆胰岛素浓度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非糖尿病肥胖者的血脂水平可能高于正常人血脂水平B.口服葡萄糖两小时后,Ⅱ型糖尿病肥胖者体内的血糖浓度最高C.1型糖尿病患者口服胰岛素可降低其血糖浓度D.两种糖尿病患者的发病原因都是缺少胰岛素,都表现出多饮多食【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图形:给空腹的人口服100g葡萄糖,非糖尿病肥胖者及2型糖尿病肥胖者血浆中胰岛素的浓度都较正常人升高,说明这两种人的胰岛B细胞正常,1型糖尿病人血浆胰岛素浓度降低,说明可能是胰岛B细胞受损。【详解】A、非糖尿病肥胖者在摄入糖类食物时体内胰岛素含量高于正常人,导致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增多,可能会使血脂水平上升,A正确;B、由图可知,口服葡萄糖两小时后2型糖尿病肥胖者的胰岛素浓度最高,但血糖浓度大小无法判断,B错误;CD、1型糖尿病患者的发病原因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可注射胰岛素治疗,但不能口服,但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葡萄糖后胰岛素含量上升,可能与胰岛素受体异常有关,CD错误。故选A。5.实验室中用狗作为实验材料发现:食物尚未进入胃内甚至没有食物就可引起胃液分泌,称为头期胃液分泌,分泌过程如图所示,其中胃泌素是一种激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大脑皮层可能参与头期引起的胃液分泌B.胃腺细胞具有胃泌素受体,以便胃泌素识别和发挥作用C.若胃液分泌过多,则会抑制胃泌素的分泌,该过程属于正反馈调节D.分泌胃液的胃腺细胞不属于内分泌细胞,但胃液能促进食物的消化【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胃腺细胞可直接受神经系统的控制,即作为反射弧中的效应器;也可以通过神经调节胃窦G细胞分泌胃泌素,通过胃泌素调控胃腺细胞,胃液分泌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详解】A、图中视、嗅觉引起胃泌素的分泌属于头期,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属于条件反射,A正确;B、胃泌素是一种激素,需要与靶细胞相应受体结合发挥作用,B正确;C、若胃液分泌过多,则会抑制胃泌素的分泌,该过程属于负反馈调节,C错误;D、胃液不属于激素,故分泌胃液的胃腺细胞不属于内分泌腺,D正确。故选C。6.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发病迅速,发作时巨痒难耐,但消退迅速。过敏是荨麻疹的常见病因之一。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父母中有荨麻疹病史的人一定会患荨麻疹B.机体免疫系统功能过强可能导致过敏反应C.机体出现过敏性荨麻疹症状,说明不止一次接触过敏原D.参与过敏性荨麻疹发生过程中的主要免疫活性物质是抗体【答案】A【解析】【分析】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详解】A、过敏反应一般有遗传倾向,因此,父母中有荨麻疹病史的人患荨麻疹的概率较大,但并非一定患病,A错误;B、机体免疫系统过强是引起过敏的一个重要的原因,B正确;C、荨麻疹的出现属于过敏反应,根据概念可知,出现过敏性荨麻疹时,机体一定不是首次接触过敏原,C正确;D、参与过敏性荨麻疹发生过程中的免疫主要是体液免疫,主要免疫活性物质是抗体,D正确。故选A。7.切取生理状态相同的同种植物胚芽鞘的顶端,分成甲、乙、丙三组,在相同时间内用相同强度单侧光处理下用琼脂块收集生长素,再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a、b、c、d、e、f置于去顶胚芽鞘切段的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胚芽鞘切段的倾斜角(弯曲程度)依次是α1、α2、α3、α4、α5、α6。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实验证明了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极性运输B.c和d两侧的琼脂块所引起的倾斜角变化为α3<α4C.e和f两侧的琼脂块所引起的倾斜角变化为5>α6D.b和f两侧的琼脂块所引起的倾斜角变化为α2≈α6【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甲组云母片插在胚芽鞘尖端的下部,单侧光照射,生长素横向运输,所以琼脂块收集到的生长素含量b>a;乙组云母片插在胚芽鞘的尖端,单侧光照射,生长素不能发生横向运输,所以琼脂块收集到的生长素含量c=d;丙组和甲组相同,所以琼脂块收集到的生长素含量e<f。【详解】A、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没有对照实验能证明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极性运输,A错误;B、乙组由于胚芽鞘尖端放置云母片,阻挡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因此c和d生长素含量相同,所引起的倾斜角变化为α3=α4,B错误;C、丙组云母片插在胚芽鞘尖端的下部,单侧光照射,生长素横向运输,因此生长素含量f>e,所引起的倾斜角变化为α5<α6,C错误;D、丙组和甲组相同,单侧光照射,生长素横向运输,琼脂块收集到的生长素含量f≈b,所引起的倾斜角变化为α2≈α6,D正确。故选D。8.环境因素在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受到光照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从而向细胞核传递信息B.枫树的树叶在秋天变红与温度降低、日照变短等有关C.“顶端优势”现象与重力因素促进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有关D.植物根的向地性说明环境因素与植物激素共同调控植物生长【答案】C【解析】【分析】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对于多细胞植物体来说,细胞与细胞之间、器官和器官之间的协调、需要通过激素传递信息。激素作为信息分子,会影响基因的表达,从而起到调节作用,同时激素的产生和分布是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详解】A、受到光照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通过信息传递影响细胞核内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植物的生命活动,A正确;B、枫树的树叶在秋天变红与温度降低、日照变短等有关,B正确;C、顶端优势现象是生长素极性运输导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但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不受重力影响,C错误;D、植物根的向地性是由于重力影响植物生长素发生非极性运输导致其分布不均匀引起弯曲生长,说明环境因素与植物激素共同调控植物生长,D正确。故选C。9.大黄鱼是我国重要的海洋经济鱼类。近年来,我国在近海采取渔业政策保护,规定大黄鱼准许捕捞的尺寸,禁止使用小网目尺寸的渔网,落实夏季休渔政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掌握大黄鱼在群落中的空间分布特性规律有利于精准捕捞B.控制使用网目尺寸是为了保证捕捞后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C.随着大黄鱼种群数量增大,密度制约因素对其种群数量的作用增强D.“休渔”举措将有利于提高鱼类种群的出生率使鱼类种群数量得到恢复【答案】B【解析】【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包括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季节性、生态位。【详解】A、掌握大黄鱼的空间分布特性规律,可以掌握大黄鱼的位置,有利于精准捕捞,A正确;B、控制使用网目尺寸的意义在于使幼年鱼类能够保留,保证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有利于持续获得高产,B错误;C、种群密度越大,种群内个体间竞争增大,密度制约因素对大黄鱼种群数量的作用增强,C正确;D、休渔期就是规定一段时间内禁止在规定海域进行渔业捕捞,“休渔”举措将有利于提高鱼类种群的出生率,进而提高种群密度,从而使鱼类种群数量得到恢复,D正确。故选B。10.生物群落内的生物是与其所处环境相适应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荒漠生物群落中的仙人掌在夜间吸收CO2,有利于适应干旱生境B.由于春天多风,因此开放的花多为风媒花,不少植物的果实有翅C.森林生物群落中的阴生植物茎细长、细胞壁厚、叶绿体颗粒小,适合弱光生存D.湿地生物群落中的动植物物种十分丰富,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答案】C【解析】【分析】不同群落类型的生物有不同的特征。荒漠中的生物有耐旱的特征。植物有仙人掌属植物骆驼刺属植物等,动物主要是爬行类、啮齿目、鸟类和蝗虫等。它们以独特的生存方式适应缺乏水分的环境。仙人掌具有肥厚的肉质茎,叶呈针状,气孔在夜晚才开放。骆驼刺植株才几厘米高,但根可长达15m。爬行动物蜥蜴和蛇的表皮外有角质鳞片,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草原耐寒旱生的多年草本植物占优势,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抵抗干旱;动物大多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森林中树栖和攀援的动物种类多,阳生植物多居上层,阴生植物生活在林下,有茎细长、叶薄、细胞壁薄、机械组织不发达但叶绿体颗粒大、呈深绿色的特点,以适应林下的弱光环境。【详解】A、荒漠生物群落中的仙人掌是白天高温环境下气孔关闭,到了夜间才打开进行气体交换,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减少了水分的蒸发,A正确;B、春季多风,风媒花繁殖效果好,许多植物的果实长有翅膀,B正确;C、森林中的阴生植物叶绿体体积大,有较大的基粒,基粒片层数目也较多,叶绿素含量高,因此能在较低的光照条件下充分地吸收光线,适合弱光生存,C错误;D、湿地生物群落中的动植物物种十分丰富,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同时还是很多候鸟的栖息地,D正确。故选C。11.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于2030年前确保实现碳达峰,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向全世界的郑重承诺,彰显了大国责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等措施有助于减少的排放B.大气中的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转化为含碳有机物C.的排放增多导致了气温升高,该过程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D.植树造林、人类减少对化学燃料燃烧的依赖等措施有助于实现碳中和【答案】C【解析】【分析】碳中和是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详解】A、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等措施有助于减少CO2的排放,从而缓解温室效应,A正确;B、大气中的CO2通过绿色植物等的光合作用或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转化为含碳有机物,B正确;C、二氧化碳排放增多导致气温升高这属于物质循环,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C错误;D、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因此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有助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降低大气中CO2浓度,有助于实现碳中和;化石燃料燃烧会释放CO2,减少化石燃料燃烧也有助于实现碳中和,D正确。故选C。12.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常范围,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x越大,说明该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越强B.y越大,则说明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强C.对同一生态系统来说,x值和y值的关系为正相关D.a时间点一定是由于人为干预使该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种类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题图分析,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正常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y越大,则说明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弱,x越大,说明该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越弱。【详解】A、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x越大,说明该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越弱,A错误;B、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正常范围的大小,y越大,则说明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弱,B错误;C、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y值越大,表示干扰程度越大.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一般干扰程度越大,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就越长.因此x和y之间是呈正相关的,C正确;D、a时间点不一定是由于认为干预该生态系统逐渐恢复,D错误。故选C。二、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选不全得2分,有选错得0分。13.如图是人体被某寄生虫感染后,发生特异性免疫的部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m、n、p、q均能对抗原进行特异性识别B.n为细胞毒性T细胞,需进行活化后才能发挥作用C.p为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D.q为浆细胞,能分泌特异性抗体和分裂、分化为记忆细胞【答案】ABD【解析】【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会产生相应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再由浆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病毒侵入细胞后会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与被病毒侵入的靶细胞结合,使得靶细胞裂解释放病毒。【详解】A、m为抗原呈递细胞,能识别抗原,但不具有特异性,q为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B、n为辅助性T细胞,B错误;C、p为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C正确;D、浆细胞不能分裂、分化,D错误。故选ABD。14.生态学家对某自然群落中的甲、乙两个种群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λ值(λ=当年种群个体数量/上一年种群个体数量),绘制出如图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d点对应时刻甲种群数量达到K值B.c点对应时刻甲、乙种群数量一定相等C.4年后乙种群λ值始终保持不变D.在这4年中乙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答案】AD【解析】【分析】曲线分析:甲种群的λ值由大于1到小于1,说明甲种群数量先增多,后减少;乙种群的λ=1.5,表明乙种群数量不断增加,表现为“J”形增长。【详解】A、甲曲线1~3年λ值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而3年后λ值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说明在第3年时种群密度最大,即d点对应时刻甲种群数量达到K值,A正确;B、c点对应的时期甲乙种群的增长率是相同的,但甲、乙种群数量不一定相等,B错误;C、生态学家调查的是自然群落,4年后会因环境等条件的限制使λ值下降,C错误;D、乙种群在这4年中,λ值保持1.5,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D正确。故选AD。15.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实验既可以统计群落中物种数,还可以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B.取样器取样法可以采集小动物,记名计算法能统计出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C.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不认识的小动物无需统计D.白天和晚上在同一地点取样,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均相同【答案】CD【解析】【分析】调查土壤中身体微小的生物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样方法可用于调查植物的丰富度。观察肉眼难以识别的小动物可使用放大镜;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详解】A、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既可以统计群落中物种数,也可以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A正确;B、对于土壤小动物而言,取样器取样法可以采集小动物,记名计算法能统计出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B正确;C、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不认识的小动物也需统计,C错误;D、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块地的土样,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存在差异,与小动物的避光性相关,D错误。故选CD。16.某实验小组欲探索某种昆虫交配求偶的秘密,进行如下三组实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实验1将未交配的雌虫先放到封闭的玻璃管中,再将玻璃管放在诱捕器中,将诱捕器悬挂于田间,一夜后,未捕捉到同种雄虫实验2将未交配的雌虫腹部用小刀割下,再将雌虫放在诱捕器中,将诱捕器悬挂于田间,一夜后,未捕捉到同种雄虫实验3将未交配的雌虫放在诱捕器中,将诱捕器悬挂于田间,一夜后,发现捕捉到许多同种雄虫A.实验1与实验3对比,说明雌虫传递的信息具有挥发性B.若只进行实验2也能说明这种物质就是由雌虫的腹部分泌的C.若提取雌虫腹部产生的物质放在诱捕器中进行实验,会捕捉到同种雄虫D.若在实验3基础上,在诱捕器周围喷洒汽油,其目的是干扰该昆虫的信息传递【答案】ACD【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详解】A、将未交配的雌虫先放到封闭的玻璃管中,性外激素不能向外挥发,故通过实验1与实验3比较可知,昆虫间进行交流的信息是具有挥发性的化学物质,A正确;B、由实验2与实验3的比较可知,昆虫间进行信息交流的物质是由昆虫的腹部分泌的,B错误;C、若提取雌虫腹部产生的物质放在诱捕器中进行实验,应该会捕捉到同种雄虫,因为雌虫的腹部能产生吸引雄虫的化学物质,C正确;D、若在实验3基础上,在诱捕器周围喷洒汽油,其目的是干扰该昆虫的信息传递,但仍能“捕捉到许多同种雄虫”,D正确。故选ACD。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17.甲、乙、丙三个神经细胞位置关系如图1所示,A、B表示刺激位点,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其中①②表示突触间隙。回答下列问题:(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主要与______(填结构)有关,图2中共有______个该结构。(2)科学家为探究三个神经元之间的关系,先刺激A点,发现细胞丙产生兴奋,则说明神经元乙分泌的是______(填“兴奋性”或“抑制性”)神经递质,细胞丙兴奋部位膜电位表现为______;若刺激B点,检测发现突触间隙①中Cl含量下降,神经元乙中Cl含量上升,则说明神经元甲______。(3)若图1中某兴奋能依次传递到三个神经元上,则传递的顺序为______(用神经元和箭头表示),原因是______。【答案】(1)①.突触②.2(2)①.兴奋性②.外负内正③.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3)①.甲(B)→乙→丙②.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在神经元甲和乙所形成的突触中,甲为突触前膜,乙为突触后膜,在神经元乙和丙形成的突触中,乙为突触前膜,丙为突触后膜【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变化,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小问1详解】不同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联系,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主要与突触有关,图2中由2个神经元构成2个突触。【小问2详解】先刺激A点,发现细胞丙产生兴奋,则说明神经元乙分泌的是兴奋性神经递质;细胞丙兴奋部位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若刺激B点,检测发现突触间隙①中Cl含量下降,神经元乙中Cl含量上升,则说明神经元甲释放的神经递质促进了神经元乙的氯离子内流,使乙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值增加,变的更不容易兴奋,因此甲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小问3详解】由于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在神经元甲和乙所形成的突触中,甲为突触前膜,乙为突触后膜,在神经元乙和丙形成的突触中,乙为突触前膜,丙为突触后膜,而图中未标注名称的神经元与丙构成的突触中,丙是突触后膜,不能将兴奋传至图中未标注名称的神经元,因此若图1中某兴奋能依次传递到三个神经元上,则传递的顺序为甲(B)→乙→丙。18.如图表示用植物生长调节剂(2,4D)对杨树插条生根的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因变量是______。(2)图中可以显示2,4D具有和生长素类似的生理作用特点,即______,在农业生产上优先选择使用2,4D而非生长素的原因是______。(3)现有两瓶浓度不同且失去标签的2,4D溶液,使杨树扦插枝条生根的数目均是30条,请你结合图中数据设计实验进行区分,及结论(实验可能用到的材料:生理盐水、蒸馏水):2.4D浓度(mg/L)实验思路:______;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______【答案】(1)①.探究2,4D浓度对杨树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②.扦插枝条的生根数(2)①.高浓度抑制生根,低浓度促进生根②.2,4D是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等特点(3)①.实验思路:将两瓶2,4D溶液均用蒸馏水稀释50%左右(或进行相同倍数的稀释),用稀释液进行扦插枝条生根的实验,分别将稀释液对应的生根数与原液对应的结果对比(或对比两组稀释液对应的生根数)②.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若一组稀释后对应的生根数比原液对应的生根数多,则对应的原液浓度高,另一组则是浓度低的(或生根数多的一组稀释液对应的原液浓度高,另一组浓度低)【解析】【分析】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或从微生物中提取的天然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具有与植物激素相似的化学性质。【小问1详解】由图可知,横坐标为2,4D的浓度,纵坐标为扦插枝条生根数目,该实验的目的为探究2,4D浓度对杨树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自变量为2,4D的浓度,因变量为扦插枝条生根数目。【小问2详解】由图可知,与对照组相比,高浓度2,4D抑制生根,低浓度2,4D促进生根,2,4D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等特点,生长素为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少,且不易提取。【小问3详解】现有两瓶浓度不同且失去标签的2,4D溶液,使杨树扦插枝条生根的数目均是30条,可将这两瓶2,4D溶液稀释,进行扦插枝条生根的实验,比较扦插枝条生根数目。实验思路为:将两瓶2,4D溶液均用蒸馏水稀释50%左右(或进行相同倍数的稀释),用稀释液进行扦插枝条生根的实验,分别将稀释液对应的生根数与原液对应的结果对比(或对比两组稀释液对应的生根数)。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若一组稀释后对应的生根数比原液对应的生根数多,则对应的原液浓度高,另一组则是浓度低的(或生根数多的一组稀释液对应的原液浓度高,另一组浓度低)。19.生态学家高斯曾在实验室里做这样的实验:他先将两种草履虫(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分别培养在容器中,各给以细菌作为食物,不久后两种草履虫分裂繁殖以及细菌数量达到平衡;然后再将数目相等的两种草履虫放在同一培养皿中,给以同样的细菌混合培养16天。相关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高斯每隔12小时观察统计草履虫的数量。调查培养液中草履虫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计数时需要用到的关键工具有______(填两种)。单独培养时,与第4天相比,第12天对草履虫取样计数时需要增加对培养液的______,以便于计数。(2)单独培养大草履虫,第4天种群数量为205个,此时增长速率最大,则该培养条件下大草履虫的环境容纳量约为______个。有同学认为若不更换培养液继续单独培养两种草履虫,其种群数量会下降,分析该同学的理由是______。(3)混合培养后,对______种群数量影响较小,原因是______。【答案】(1)①.抽样检测法(或显微计数法)②.血细胞计数板和显微镜③.稀释倍数(2)①.410②.培养液中代谢废物增加,营养物质消耗,种内斗争加剧使种群数量下降(3)①.双小核草履虫②.混合培养条件下,双小核草履虫在竞争中处于绝对优势,获得更多的食物等资源,能正常生长和繁殖【解析】【分析】曲线图可以看出,两种草履虫单独培养都能正常生长,但把这两种草履虫混合在一起培养,一段时间后,大草履虫种群数量明显下降,而双小核草履虫种群数量不受影响,这说明两种草履虫在食物、空间的竞争方面,前者明显不如后者。【小问1详解】草履虫属于单细胞生物,调查培养液中草履虫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抽样检测法(或显微计数法),计数时需要用到的关键工具有血细胞计数板和显微镜。单独培养时,与第4天相比,草履虫数量逐渐增加,第12天对草履虫取样计数时需要增加对培养液的稀释倍数,以便于计数。【小问2详解】单独培养大草履虫,第4天种群数量为205个,此时增长速率最大,即K/2=205,所以该培养条件下大草履虫的环境容纳量约为K=410个。有同学认为若不更换培养液继续单独培养两种草履虫,其种群数量会下降,原因是培养液中代谢废物增加,营养物质消耗,种内斗争加剧使种群数量下降。【小问3详解】由图可知,混合培养后,对双小核草履虫种群数量影响较小,原因是混合培养条件下,双小核草履虫在竞争中处于绝对优势,获得更多的食物等资源,能正常生长和繁殖。20.如图为某地区因乱砍滥伐导致100年内物种丰富度发生变化的数据,纵坐标为单一物种总干重所占百分比,横坐标为物种丰富度。回答下列问题:(1)随时间的变化,该地区100年内物种丰富度逐渐______,体现了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______。(2)1950年在该地区欲引进一些新物种,在引入新物种时需要注意______(答一点),引入新物种后该地区的物种数量逐渐增多,此过程发生的演替类型为______演替。(3)已知该地区有松鼠和交嘴雀,二者都以松果为食,松鼠和交嘴雀的种间关系为______;在下图中画出松鼠个体数变化趋势_______。【答案】(1)①.下降②.人类活动能够影响自然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2)①.避免对该地区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避免对本地物种造成威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确保其能够适应当前环境②.次生(3)①.(种间)竞争②.【解析】【分析】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可预测的,但人类活动会使演替朝着不同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小问1详解】结合图示可知,随时间的变化,由于人类的乱砍滥伐使得该地区100年内物种丰富度逐渐下降,体现了人类活动能使群落演替朝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即人类活动能够影响自然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小问2详解】1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