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泉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跟踪监测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2分)(一)信息类文本阅读(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自西周建立以来,王室垄断着所有图书典籍,掌管典籍的官吏依据周礼的世袭制,父子世代传承,把持文化要职,文化礼仪和典籍仅在贵族内部传承,以备祭祀、兵伐及其他仪式之用。民间无学术,也无学校教育。清人章学诚说:“官守学业,皆出于一。而天下以同文为治,故私门无著述文字。”到了西周末,出现王官失守、学术下移现象,三代以来所形成的教育制度走向崩溃的边缘。但是,官学废并非等于教育废。孔子说:“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旧教育制度的崩渍,对私学的兴起产生了先导性影响。夏商周之时,文化和礼乐知识一般由史官和乐师掌管。此时官师不分,政教合一。“国人暴动”发生后,第一批文化精英从周室的职官系统和政务系统中分离出来,王官开始失守本职,流落四方,这批当时的文化精英散落在民间,以教习礼乐文化为生,标志着教师开始从官吏中渐渐独立出来。他们“成为历史上第一批靠出卖知识维持生计的士”。商代以来官师一体的格局被打破,私学和私学教师开始从政权机构中分离独立出来。春秋以前,图书典籍均为王官所掌控。经过几次文化下移后,典籍散落各地,这为私学提供了教材。孔子以先秦典籍为教学材料,这在《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中有明确的记载。道家学派开山鼻祖老子携周守藏室典籍出走楚国,后来糅合自己的思想著述而成《道德经》,成为了道家学派必读的圣经。与孔门并称“世之显学”的墨家,也是以散落于民间的记载有关天文、地理、数学等知识的典籍为基础,向门徒传授实用的生产知识和技能技巧。文化精英和典籍的散落,既冲破了“学在官府”的贵族教育樊篱,也向下层民众揭开了曾经笼罩在文化礼乐知识之上的神秘面纱,打破了学术官吏的权威地位,为私学建立一种新型师生关系奠定基础。自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室衰微、诸侯坐大,官学失守、礼崩乐坏,笼罩在人们心里的森严的尊卑观念也随之瓦解。私学里的新型师生关系正是在此背景下出现的。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中,部分老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类似于朋友的关系。这点在孔子和子路的师生关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论语·子路》记载:卫出公请孔子主持政事,子路问孔子打算从什么开始做起,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子路当即嘲笑孔子迂腐,说:“有是哉,子之迁也!奚其正?”反之,孔子对子路也是像朋友一样,如《论语·先进》记载了一次孔门师徒学术研讨会,会上子路讲大话,孔子直接当面“哂之”。孔门师生强调相互切磋探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而且师生之间也没有人身依附关系,“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如原本学儒的楚国之士陈相,听闻许行在滕国讲学,便弃儒从农,背起农具直奔滕国拜许行为师。在私学中能够出现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不能不说与王官失守、礼崩乐坏而导致的思想解放有关。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私学。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旧教育制度的崩溃,成了先秦私学兴起的前提。(摘编自金忠明、林炊利《先秦私学兴起的要素及影响分析》)材料二:我国的学校究竟出现于何时?历来的看法并不一致。文字记载显示,我国在夏代已经有了正式的学校,《孟子·膝文公上》说:“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这里,“校”“序”“庠”“学”都是那时学校的名称。但是,迄今所知有文物佐证的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商代。因为殷墟甲骨文里记载了殷商学校的名称,如“庠”“序”“学”“辖宗”等。到了西周,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国学是中央设立的学校,有“大学”和“小学”之分。周天子的大学叫“辟雍”,诸侯国的大学叫“许宫”。教育的具体内容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实施教育的目的,如《礼记·大学》所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培养道德高尚、热爱人民、对人民有益的人。商和西周两代的学校教育,都是由国家来管理的,即古书中所说的“学在官府”。到了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开始产生,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都迅速发生变化,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制度也随之而改变,出现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一些知识分子聚众讲学,宣传自己的思想和主张,于是私学产生了。私学创立者孔子注重诗、书、礼、乐,同时重视言、德、政、文等才能的培养。与儒家并行的还有墨学。墨学重视实际生产技能的培养,同时也注重对力学、光学和几何学的研究。后来,墨学衰微,儒学大行天下。(摘编自程裕帧《中国文化要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西周末,部分文化精英失守本职,散落民间,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教师开始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职业。B.没有周室的典籍就没有后来的《道德经》,老子成为道家开山鼻祖的原因在于他携带周守藏室的典籍出走。C.孔子及其弟子摒弃了西周时区分长幼尊卑的礼仪行为规定,建立了类似于朋友的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D.材料二中“六艺”的含义与《诗经》“六义”不同,与《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相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孔子、墨子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聚徒讲学,宣传自己的思想,成为了创办私学、传播学术的先驱。B.官学失守、礼崩乐坏是周室衰微的部分表现,是周王室的不幸,却是我国古代教育发展史上的幸事。C.《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证实了我国在夏代已经有了正式的学校。D.先秦时期能够出现《论语》《孟子》等记载了有关教育思想的典籍,是与私学的产生和发展分不开的。3.材料一提及孔子以先秦典籍为教学材料,下列句子不能证明这一观点的一项是()A.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B.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C.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D.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4.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西周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高地王刚谁也搞不明白,麻婶为啥要上马鞍山种地。那也配叫地吗?窄窄的一条,像一块长布匹,风大点就能吹起来。这年头,还缺地吗?村里的壮劳力都跑往城市了。大片大片的土地无人打理,长满了荒草,成了飞禽走兽的乐园。就拿麻婶家来说吧,自从长根带着媳妇儿子进城后,大多数地都撂荒了。长根是个孝子,隔三岔五给麻婶打钱,叫麻婶放开胆子用,啥也不要操心,想吃就吃,该喝就喝。对于老年人来说,混光阴没什么不好,相反,有福的老人才有资格混光阴呢。麻婶是有福的,可她身在福中不知福,她不愿混光阴,而是瞄上了马鞍山那片瘦地,动不动往上面跑。她经常提着锄头,背上背篼,别上镰刀,弯着腰,沿着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爬上马鞍山。从后面望去,她佝偻的背影就像一只黑蜘蛛,咬着丝线一样的小路,摇摇晃晃往上爬。村主任王大明看不下去,劝麻婶说,老婶子,你闲得骨头生锈?有福不享,天天往山上跑,那上面有金子银子?麻婶就笑,有屁的金子银子,满山都是石头。王大明说,婶子,村里有那么多荒地,你想种哪块就种哪块,想种多少就种多少,想怎样种就怎样种,为啥非要去马鞍山?麻婶听不进去,朝王大明笑了笑,转身向马鞍山走去。王大明扯着嗓子喊她,她也懒得理,弯着弓一般的脊背,沿着丝线般的小路往山上爬。风吹动她的头发,像一棵开满百花的树。天天看着麻婶爬山,王大明心惊胆战,万一有个闪失,可是要人命的啊。作为村主任,他得为老百姓负责,总不能眼睁睁看着麻婶送命吧。这年头,年轻人都疯了,像闹哄哄的马蜂,争先恐后往外飞,村子里只剩下几根老骨头,没精打采地熬着日子。这村主任除了他没人干。比起其他人来,他还算年轻,能吃能做能走。事实上,王大明知道,他已经老了,一个六十多岁的子,还不老吗?泥巴快埋到脖子了啊。可是,再老也不能说老,村里那些老家伙比他老多了。王大明给长根打,叫他管管麻婶。长根给麻婶打,越说越生气,批评麻婶死脑筋,过惯了苦日子,连享福都不会。麻婶能说什么呢?只会说哦哦哦,好好好,嗯嗯嗯。长根以为做通了麻婶的思想工作,满意地挂了。他不知道的是,麻婶就是站在马鞍山上接的。地中有块凸起的大石头,麻婶举着老人机,站在石头上面,望着天边的云,不停地对着大声喊叫。风吹乱她花白的头发,使她看上去像一棵摇来晃去的树。站在大石头上,村庄就在脚下,看得清清楚楚。稀稀疏疏的房子,一大片一大片荒芜的土地,几个蚂蚁似的老太。麻婶闭上眼,想起几十年前的村子,那时有成片成片的庄稼,有拄着拐杖的老寿星,有山一般结实的汉子,水一样温柔的妇女,花一样的大姑娘,蹦来跳去的青年男子,叽叽喳喳的孩子,喔喔打鸣的公鸡,叽叽喳喳的母鸡,汪汪乱叫的狗,哞哞长鸣的牛……那时的村子热腾腾的,像一个爱跳爱闹的年轻人。不知从何时起,村子忽然安静下来,变成了沉默寡言的老人。不错,村子老了,像秋后的蚱蜢,蹦跶不了了。麻婶叹了口气,眼睛掠过村庄,慢慢移到那条伸向村外的路。沿着路一直往前走,一直走,直到再也看不见路。无数的壮劳力,就是沿着那条路,越走越远,最后消失在了天边的云雾里。麻婶没把长根的话当回事,时不时往马鞍山跑。王大明劝过多次,甚至动员村里的老太轮番上阵,给她做思想工作。麻婶总是微笑着,不停地说好好好,等他们走后,该干啥还干啥。无奈之下,王大明又给长根打,长根倒也配合,很快给麻婶回了。不管长根说什么,麻婶只会点着头说哦哦哦,好好好,嗯嗯嗯。每次挂了,她握着站在石头上,看着天边的云发呆。从远处看去,她就像一株树,一株矮矮的树,长在石头上似的。时间长了,王大明丧失了给长根打的兴趣。该说的话都说了,该想的办法也想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她去吧。麻婶在山上种东西没有章法,逮着什么种什么,玉米,荞子,高粱,洋芋,白菜,南瓜,天星米,西红柿,辣椒……麻婶每次上山,不过就是拔拔草,施施肥,在地里转来转去,看看她种的东西,跟它们说说话。忙完后,她爬上大石头,望着天边发呆。入冬天后,麻婶经常提着提篮上山收菜,每次从山上回来,总提着一大篮子碧青鲜嫩的白菜。麻婶不吃独食,总把白菜送给大家。可以说,几乎家家都吃过麻婶的白菜,包括王大明。(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谁也搞不明白”开头,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它也表现出麻婶的行为让人费解,一个性情孤僻的农妇形象呼之欲出。B.小说语言多用口话,如写麻婶与长根通话时回答“哦哦哦,好好好,嗯嗯嗯”,既符合老人的口吻,也真切地表现出麻婶应付的态度。C.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如写麻婶上高地时,用“提着”“背上”“别上”“弯着”“沿着”“爬上”等动词,细地描写出她爬山时的情形。D.麻婶在高地上眺望村庄,回想往昔的热闹,感慨当下的安静,这情形反映了我国某些农村的真实现状,引发读者对农村问题的思考。7.小说写村主任王大明这一次要人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8.小说三次把麻婶比喻成树,这样处理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齐献王攸字大猷。少而歧巅。及长,清和平允,亲贤好施,爱经籍,能属文,善尺牍,为世所楷。才望出武帝之右,宣帝每器之。景帝无子,命攸为嗣。从征王凌,封长乐亭侯。及景帝崩,攸年十岁,哀动左右,大见称叹。武帝践阼,封齐王,时朝廷草创,而攸总统军事,抚宁内外,莫不景附焉。时王家人衣食皆出御府,攸表租秩足以自供,求绝之。前后十余上,帝又不许。攸虽未之国,文武官属,下至士卒,分租赋以给之,疾病死丧赐与之。而时有水旱,国内百姓则加振贷,须丰年乃责,十减其二,国内赖之。迁骠骑将军。降身虚己,待物以信。时骠骑当罢营兵,兵士数千人恋攸恩德,不肯去,遮京兆主言之,帝乃还攸兵。攸每朝政大议,悉心陈之。数年,授太子太傅,献箴于太子,世以为工。及帝晚年,诸子并弱,而太子不令,朝臣内外,皆属意于攸。中书监荀勖侍中冯紞皆谄谀自进攸素疾之勖等以朝望在攸恐其为嗣祸必及己乃从容言于帝曰陛下万岁之后,太子不得立也帝曰:“何故?”勖曰:“百僚内外皆归心于齐王,太子焉得立乎!陛下试诏齐王之国,必举朝以为不可,则臣言有征矣。”紞又言曰:“陛下遣诸侯之国,成五等之制者,宜先从亲始。亲莫若齐王。”帝既信勖言,又纳紞说。攸知勖、紞构己,愤怨发疾,乞守先后陵,不许。帝遣御医诊视,诸医希旨,皆言无疾。疾转笃,犹催上道。攸自强入辞,辞出信宿,欧血而薨,时年三十六。帝哭之恸,冯紞侍侧曰:“齐王名过其实,而天下归之。今自薨陨,社稷之福也,陛下何哀之过!”帝收泪而止。诏丧礼依安平王孚故事,庙设轩悬之乐,配飨太庙。(节选自《晋书》)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中书监荀勖侍中/冯紞皆谄谀自进/攸素疾之/勖等以朝望在攸恐其为嗣/祸必及己乃从容言于帝曰/陛下万岁之后/太子不得立也/B.中书监荀勖侍中/冯紞皆谄谀自进/攸素疾之/勖等以朝望在攸恐其嗣/祸必及己/乃从容言于帝曰/陛下万岁之后/太子不得立也/C.中书监荀勖/侍中冯紞皆谄谀自进/攸素疾之/勖等以朝望在攸/恐其为嗣/祸必及己乃/从容言于帝曰/陛下万岁之后/太子不得立也/D.中书监荀勖/侍中冯紞皆谄谀自进/攸素疾之/勖等以朝望在攸恐其为嗣/祸必及己/乃从容言于帝曰/陛下万岁之后/太子不得立也/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尺牍,本指古代书写用的木简。后借指书信,文中“善尺牍”意思为善于写书信。B.践阼亦作:“践胙”“践祚”,本指走上阼阶主位,文中指武帝登台举行封王仪式。C.故事,有先例和旧目的典章制度之意,文中指先前为安平王孚举办丧礼的规制。D.配飨也称“配享”,以功臣附祭于祖庙或以贤哲附祭于孔庙,文中所指当为前者。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攸为人和善,德才兼备,他性格清静,为人和气公允,亲近贤人,喜好随舍;年少聪慧,喜欢典籍,善于写作,才名出众,深受宣帝器重。B.司马攸统兵有方,深受爱戴。他总管军事,善于治理,使得内外安宁;任骠骑将军时,自降身份,谦诚待人,数千兵士感激其恩德,不愿离营。C.司马攸公忠体国,体恤下属。他前后十多次上表给朝廷,提出给足租赋俸禄的请求:把租赋分给手下官吏、士卒,对那些生病丧葬者给予馈赠。D.司马攸关心朝政,规劝太子。他每次参与朝政议论,都详尽地陈述:担任太子太傅职,向太子进献箴言,所写箴言十分精巧,为世人所赞誉。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国内百姓则加振贷,须丰年乃责,十减其二,国内赖之。(2)陛下试诏齐王之国,必举朝以为不可,则臣言有征矣。13.从御医迎合皇帝心意的行为来看,晋武帝司马炎怀有什么心意?其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令狐相公①赴太原白居易六纛②双旌万铁衣,并汾旧路满光辉。青衫书记何年去,红旆将军昨日归。诗作马蹄随笔走,猎酣鹰翅伴觥飞。北都③莫作多时计,再为苍生入紫微④。【注】①令狐相公:指令狐楚,此诗写于作者送令狐楚入太原担任河东节度使之时。②六纛:泛指军中主帅的大旗。③北都:指太原府。④紫微:指帝王宫殿。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旌旗严整肃穆,兵士列队陪侍,首句渲染了令狐楚出行时仪仗的威严。B.第二句写令狐楚此一去前路光明,既饱含颂扬之意,也满怀不舍之情。C.第二联对仗工整,“青衫”“红旆”色彩鲜明,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D.马蹄疾走,诗笔纵横,苍鹰高飞,觥筹交错,烘托出送行的豪壮氛围。15.本诗尾联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无为在歧路,儿女其沾中”一联所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从《氓》最后一章的“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看,男女主人公两人小时候可能是邻居,而且关系融洽。(2)韩愈《师说》中以孔子为例,先提出“圣人无常师”的看法,再论述孔子的言行,由此得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3)苏轼《赤壁赋》中通过侧面描写来表达客所吹洞箫声悲凉、幽怨效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4)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元嘉时宋文帝出兵北伐,妄想像汉代的霍去病一样,可结果却是“__________”。未能像西汉名将霍去病一样,“__________”,建立伟业。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型电视纪录片《为了和平》以70年前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为主线,生动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保家卫国的壮烈历史画卷,________是一部生动阐释战争与和平的英雄交响。抗美援朝艰难的决策过程,曾在大量文学和影视作品中得以演绎,以至于大众耳熟能详,要想推陈出新必须________。为说明党中央决策之艰难,该片________了毛泽东10月2日发给斯大林的一份电报。同一份电报,俄罗斯馆藏档案里说中国没有同意出兵,而毛泽东起草的电文原稿中却是“我们决定用志愿军名义派一部分军队至朝鲜境内”。同一份电报内容何以________?原来,毛泽东当天凌晨拟好决定出兵的电报,等到书记处开会时,与会者对是否出兵还存在顾虑,毛泽东只好把电报稿压了下来,由此可见,新中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刚从战乱中走出来的人民盼望和平生活,()。中国共产党是富有远见的,毛泽东最终做出了必须参战的艰难决策。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堪称独树一帜展示泾渭分明B.号称独树一帜显示截然不同C.堪称另辟蹊径展示截然不同D.号称另辟蹊径显示泾渭分明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如参战我国不仅面临巨大的经济困难,而且还要承受极大的政治压力和军事压力B.我国参战不仅面临巨大的经济困难,而且还要承受极大的政治压力和军事压力C.如参战我国不仅要承受极大的政治压力和军事压力,而且还面临巨大的经济困难D.我国参战不仅要承受极大的政治压力和军事压力,而且还面临巨大的经济困难19.电文力求简洁,文中电文原稿能否改为“我们决定派一部分军队至朝鲜境内”?为什么?请从表意效果的角度加以分析。20.根据语段内容,提取关键信息,将所给句子补充完整,每处不超过15个字长期以来,我国主要以加工制造环节融入全球价值链,而价值链两端的生产性服务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较低。为了应对传统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对我国的影响,应以发展数字贸易为抓手,打通国内循环的诸多堵点,加快构建稳健的国内价值链,以此畅通国内大循环,除了继续加强原有全球价值链的合作之外,还应在开放、共享、包容的原则下加快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特别是大力发展跨境电商,通过跨境电商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商品和服务贸易,推动相关国家积极融入我国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开拓国际分工的新局面。要提升我国全球价值链地位,不仅要________,还要________,更要________。21.下面是某中学办理图书借阅证的流程图,假设你是该校图书馆的志愿者,请根据图表内容,为拟办证的同学写一段“图书借阅证办理说明”,要求语言简明连贯,不超过120个字。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篇》)材料二:2020年12月17日凌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着陆区域,人们冒着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怀着火热心情迎回了一位“太空返客”——携带月球样品的嫦娥五号返回器。这是一趟不负众望的科学探索,也是一次贡献卓著的无畏探险。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振华中学将举办以“科技强国,担当有我”为主题的校园科技文化节活动,请你结合材料内容,以学生代表的身份写一篇该活动开幕式的发言稿。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泉州市高中教学质量监测高二语文(解析版)2021.01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2分)(一)信息类文本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自西周建立以来,王室垄断着所有图书典籍,掌管典籍的官吏依据周礼的世袭制,父子世代传承,把持文化要职,文化礼仪和典籍仅在贵族内部传承,以备祭祀、兵伐及其他仪式之用。民间无学术,也无学校教育。清人章学诚说:“官守学业,皆出于一。而天下以同文为治,故私门无著述文字。”到了西周末,出现王官失守、学术下移现象,三代以来所形成的教育制度走向崩溃的边缘。但是,官学废并非等于教育废。孔子说:“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旧教育制度的崩渍,对私学的兴起产生了先导性影响。夏商周之时,文化和礼乐知识一般由史官和乐师掌管。此时官师不分,政教合一。“国人暴动”发生后,第一批文化精英从周室的职官系统和政务系统中分离出来,王官开始失守本职,流落四方,这批当时的文化精英散落在民间,以教习礼乐文化为生,标志着教师开始从官吏中渐渐独立出来。他们“成为历史上第一批靠出卖知识维持生计的士”。商代以来官师一体的格局被打破,私学和私学教师开始从政权机构中分离独立出来。春秋以前,图书典籍均为王官所掌控。经过几次文化下移后,典籍散落各地,这为私学提供了教材。孔子以先秦典籍为教学材料,这在《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中有明确的记载。道家学派开山鼻祖老子携周守藏室典籍出走楚国,后来糅合自己的思想著述而成《道德经》,成为了道家学派必读的圣经。与孔门并称“世之显学”的墨家,也是以散落于民间的记载有关天文、地理、数学等知识的典籍为基础,向门徒传授实用的生产知识和技能技巧。文化精英和典籍的散落,既冲破了“学在官府”的贵族教育樊篱,也向下层民众揭开了曾经笼罩在文化礼乐知识之上的神秘面纱,打破了学术官吏的权威地位,为私学建立一种新型师生关系奠定基础。自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室衰微、诸侯坐大,官学失守、礼崩乐坏,笼罩在人们心里的森严的尊卑观念也随之瓦解。私学里的新型师生关系正是在此背景下出现的。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中,部分老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类似于朋友的关系。这点在孔子和子路的师生关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论语·子路》记载:卫出公请孔子主持政事,子路问孔子打算从什么开始做起,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子路当即嘲笑孔子迂腐,说:“有是哉,子之迁也!奚其正?”反之,孔子对子路也是像朋友一样,如《论语·先进》记载了一次孔门师徒学术研讨会,会上子路讲大话,孔子直接当面“哂之”。孔门师生强调相互切磋探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而且师生之间也没有人身依附关系,“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如原本学儒的楚国之士陈相,听闻许行在滕国讲学,便弃儒从农,背起农具直奔滕国拜许行为师。在私学中能够出现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不能不说与王官失守、礼崩乐坏而导致的思想解放有关。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私学。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旧教育制度的崩溃,成了先秦私学兴起的前提。(摘编自金忠明、林炊利《先秦私学兴起的要素及影响分析》)材料二:我国的学校究竟出现于何时?历来的看法并不一致。文字记载显示,我国在夏代已经有了正式的学校,《孟子·膝文公上》说:“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这里,“校”“序”“庠”“学”都是那时学校的名称。但是,迄今所知有文物佐证的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商代。因为殷墟甲骨文里记载了殷商学校的名称,如“庠”“序”“学”“辖宗”等。到了西周,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国学是中央设立的学校,有“大学”和“小学”之分。周天子的大学叫“辟雍”,诸侯国的大学叫“许宫”。教育的具体内容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实施教育的目的,如《礼记·大学》所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培养道德高尚、热爱人民、对人民有益的人。商和西周两代的学校教育,都是由国家来管理的,即古书中所说的“学在官府”。到了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开始产生,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都迅速发生变化,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制度也随之而改变,出现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一些知识分子聚众讲学,宣传自己的思想和主张,于是私学产生了。私学创立者孔子注重诗、书、礼、乐,同时重视言、德、政、文等才能的培养。与儒家并行的还有墨学。墨学重视实际生产技能的培养,同时也注重对力学、光学和几何学的研究。后来,墨学衰微,儒学大行天下。(摘编自程裕帧《中国文化要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西周末,部分文化精英失守本职,散落民间,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教师开始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职业。B.没有周室的典籍就没有后来的《道德经》,老子成为道家开山鼻祖的原因在于他携带周守藏室的典籍出走。C.孔子及其弟子摒弃了西周时区分长幼尊卑的礼仪行为规定,建立了类似于朋友的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D.材料二中“六艺”的含义与《诗经》“六义”不同,与《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相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孔子、墨子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聚徒讲学,宣传自己的思想,成为了创办私学、传播学术的先驱。B.官学失守、礼崩乐坏是周室衰微的部分表现,是周王室的不幸,却是我国古代教育发展史上的幸事。C.《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证实了我国在夏代已经有了正式的学校。D.先秦时期能够出现《论语》《孟子》等记载了有关教育思想的典籍,是与私学的产生和发展分不开的。3.材料一提及孔子以先秦典籍为教学材料,下列句子不能证明这一观点的一项是()A.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B.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C.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D.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4.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西周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答案】1.A2.C3.C4.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官学和乡学之分,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其典型特征是“学在官府”和“政教合一”。5.以时间为序说明西周教育制度的变化过程。首先明确西周教育的特点为由王室垄断,民间无学校教育。然后写到了西周末年教育特点有了变化,旧有教育制度瓦解,导致私学渐趋兴起。其次说明夏商周时期官师不分,政教合一的教育体质被打破,开始出现私学和私学教师,由王官掌控的图书典籍散落为私学教材;并建立了新型的私学师生关系,由森严的尊卑关系变为类似朋友间地平等相待;最后以历史发展的必然来总结:旧教育制度崩溃,先秦私学随之兴起。【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B.“没有周室的典籍就没有后来的《道德经》,……原因在于他携带周守藏室的典籍出走”错误。材料一第四段说“道家学派开山鼻祖老子携周守藏室典籍出走楚国,后来糅合自己的思想著述而成《道德经》,成为了道家学派必读的圣经”,可见选项表述绝对,于文无据。C.“孔子及其弟子摒弃了西周时区分长幼尊卑的礼仪行为规定”错误。材料一倒数第二段说“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中,部分老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类似于朋友的关系。这点在孔子和子路的师生关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见选项表述绝对,文中只是说“部分”“淋漓尽致”,不代表“摒弃(舍弃、放弃)”。D.“与《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相同”错误。材料二中“教育的具体内容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而《师说》中“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儒家经典著作,可见二者含义不同。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分析思想内容的能力。C.“证实了我国在夏代已经有了正式的学校”错误。材料二第一段说“我国的学校究竟出现于何时?历来的看法并不一致。文字记载显示,我国在夏代已经有了正式的学校,《孟子·膝文公上》说:‘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这里,‘校’‘序’‘庠’‘学’都是那时学校的名称。但是,迄今所知有文物佐证的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商代。因为殷墟甲骨文里记载了殷商学校的名称”可见选项曲解文意。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A.大意是“孔子对伯鱼说:‘你学习《周南》、《召南》了吗?一个人如果不学习《周南》、《召南》,那就像对着墙站立一样无法行走了。’”B.大意是“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C.大意是“孔子说:‘假如再给我几年时间,50岁的时候去研习《易经》,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属于孔子自己对学习《易经》重要性的感悟,并未涉及到教学,不能作为论据证明观点。D.大意是“孔子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不学《礼》,就没法立足于社会。”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要点能力。材料一第三段说“夏商周之时,文化和礼乐知识一般由史官和乐师掌管。此时官师不分,政教合一。商代以来官师一体的格局被打破,私学和私学教师开始从政权机构中分离独立出来”;材料一第四段“春秋以前,图书典籍均为王官所掌控”;材料一第五段“文化精英和典籍的散落,既冲破了“学在官府”的贵族教育樊篱,也向下层民众揭开了曾经笼罩在文化礼乐知识之上的神秘面纱,打破了学术官吏的权威地位,为私学建立一种新型师生关系奠定基础。自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室衰微、诸侯坐大,官学失守、礼崩乐坏,笼罩在人们心里的森严的尊卑观念也随之瓦解。私学里的新型师生关系正是在此背景下出现的”;材料二最后一段“商和西周两代的学校教育,都是由国家来管理的,即古书中所说的‘学在官府’。”。可见西周教育特点为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其典型特征是“学在官府”和“政教合一”。材料二的第二段“到了西周,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国学是中央设立的学校,有‘大学’和‘小学’之分。……教育的具体内容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实施教育的目的,即培养道德高尚、热爱人民、对人民有益的人”,可见西周教育有了官学和乡学之分,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梳理行文脉络的能力。第一段首先明确西周教育特点:“自西周建立以来,王室垄断着所有图书典籍,掌管典籍的官吏依据周礼的世袭制,父子世代传承,把持文化要职,文化礼仪和典籍仅在贵族内部传承,以备祭祀、兵伐及其他仪式之用。民间无学术,也无学校教育。”可见教育由王室垄断民间无学校教育。第二段到了西周末年教育特点有了变化,“到了西周末,出现王官失守、学术下移现象,三代以来所形成的教育制度走向崩溃的边缘。但是,官学废并非等于教育废。孔子说:‘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旧教育制度的崩渍,对私学的兴起产生了先导性影响。”可见旧有教育制度崩溃,为私学的兴起产生了先导影响。第三段夏商周时期官师不分,政教合一的教育体质被打破,开始出现私学和私学教师:“第一批文化精英从周室的职官系统和政务系统中分离出来,王官开始失守本职,流落四方,这批当时的文化精英散落在民间,以教习礼乐文化为生,标志着教师开始从官吏中渐渐独立出来。……商代以来官师一体的格局被打破,私学和私学教师开始从政权机构中分离独立出来。”第四段由王官掌控的图书典籍散落为私学提供了教材:“春秋以前,图书典籍均为王官所掌控。经过几次文化下移后,典籍散落各地,这为私学提供了教材。”第五段建立了新型的私学师生关系“文化精英和典籍的散落,既冲破了‘学在官府’的贵族教育樊篱,也向下层民众揭开了曾经笼罩在文化礼乐知识之上的神秘面纱,打破了学术官吏的权威地位,为私学建立一种新型师生关系奠定基础。自周平王东迁以后,……笼罩在人们心里的森严的尊卑观念也随之瓦解。私学里的新型师生关系正是在此背景下出现的。”第六段“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中,部分老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类似于朋友的关系。这点在孔子和子路的师生关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私学中能够出现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不能不说与王官失守、礼崩乐坏而导致的思想解放有关。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私学”。第七段照应上文收束总结:“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旧教育制度的崩溃,成了先秦私学兴起的前提”。(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高地王刚谁也搞不明白,麻婶为啥要上马鞍山种地。那也配叫地吗?窄窄的一条,像一块长布匹,风大点就能吹起来。这年头,还缺地吗?村里的壮劳力都跑往城市了。大片大片的土地无人打理,长满了荒草,成了飞禽走兽的乐园。就拿麻婶家来说吧,自从长根带着媳妇儿子进城后,大多数地都撂荒了。长根是个孝子,隔三岔五给麻婶打钱,叫麻婶放开胆子用,啥也不要操心,想吃就吃,该喝就喝。对于老年人来说,混光阴没什么不好,相反,有福的老人才有资格混光阴呢。麻婶是有福的,可她身在福中不知福,她不愿混光阴,而是瞄上了马鞍山那片瘦地,动不动往上面跑。她经常提着锄头,背上背篼,别上镰刀,弯着腰,沿着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爬上马鞍山。从后面望去,她佝偻的背影就像一只黑蜘蛛,咬着丝线一样的小路,摇摇晃晃往上爬。村主任王大明看不下去,劝麻婶说,老婶子,你闲得骨头生锈?有福不享,天天往山上跑,那上面有金子银子?麻婶就笑,有屁的金子银子,满山都是石头。王大明说,婶子,村里有那么多荒地,你想种哪块就种哪块,想种多少就种多少,想怎样种就怎样种,为啥非要去马鞍山?麻婶听不进去,朝王大明笑了笑,转身向马鞍山走去。王大明扯着嗓子喊她,她也懒得理,弯着弓一般的脊背,沿着丝线般的小路往山上爬。风吹动她的头发,像一棵开满百花的树。天天看着麻婶爬山,王大明心惊胆战,万一有个闪失,可是要人命的啊。作为村主任,他得为老百姓负责,总不能眼睁睁看着麻婶送命吧。这年头,年轻人都疯了,像闹哄哄的马蜂,争先恐后往外飞,村子里只剩下几根老骨头,没精打采地熬着日子。这村主任除了他没人干。比起其他人来,他还算年轻,能吃能做能走。事实上,王大明知道,他已经老了,一个六十多岁的子,还不老吗?泥巴快埋到脖子了啊。可是,再老也不能说老,村里那些老家伙比他老多了。王大明给长根打,叫他管管麻婶。长根给麻婶打,越说越生气,批评麻婶死脑筋,过惯了苦日子,连享福都不会。麻婶能说什么呢?只会说哦哦哦,好好好,嗯嗯嗯。长根以为做通了麻婶的思想工作,满意地挂了。他不知道的是,麻婶就是站在马鞍山上接的。地中有块凸起的大石头,麻婶举着老人机,站在石头上面,望着天边的云,不停地对着大声喊叫。风吹乱她花白的头发,使她看上去像一棵摇来晃去的树。站在大石头上,村庄就在脚下,看得清清楚楚。稀稀疏疏的房子,一大片一大片荒芜的土地,几个蚂蚁似的老太。麻婶闭上眼,想起几十年前的村子,那时有成片成片的庄稼,有拄着拐杖的老寿星,有山一般结实的汉子,水一样温柔的妇女,花一样的大姑娘,蹦来跳去的青年男子,叽叽喳喳的孩子,喔喔打鸣的公鸡,叽叽喳喳的母鸡,汪汪乱叫的狗,哞哞长鸣的牛……那时的村子热腾腾的,像一个爱跳爱闹的年轻人。不知从何时起,村子忽然安静下来,变成了沉默寡言的老人。不错,村子老了,像秋后的蚱蜢,蹦跶不了了。麻婶叹了口气,眼睛掠过村庄,慢慢移到那条伸向村外的路。沿着路一直往前走,一直走,直到再也看不见路。无数的壮劳力,就是沿着那条路,越走越远,最后消失在了天边的云雾里。麻婶没把长根的话当回事,时不时往马鞍山跑。王大明劝过多次,甚至动员村里的老太轮番上阵,给她做思想工作。麻婶总是微笑着,不停地说好好好,等他们走后,该干啥还干啥。无奈之下,王大明又给长根打,长根倒也配合,很快给麻婶回了。不管长根说什么,麻婶只会点着头说哦哦哦,好好好,嗯嗯嗯。每次挂了,她握着站在石头上,看着天边的云发呆。从远处看去,她就像一株树,一株矮矮的树,长在石头上似的。时间长了,王大明丧失了给长根打的兴趣。该说的话都说了,该想的办法也想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她去吧。麻婶在山上种东西没有章法,逮着什么种什么,玉米,荞子,高粱,洋芋,白菜,南瓜,天星米,西红柿,辣椒……麻婶每次上山,不过就是拔拔草,施施肥,在地里转来转去,看看她种的东西,跟它们说说话。忙完后,她爬上大石头,望着天边发呆。入冬天后,麻婶经常提着提篮上山收菜,每次从山上回来,总提着一大篮子碧青鲜嫩的白菜。麻婶不吃独食,总把白菜送给大家。可以说,几乎家家都吃过麻婶的白菜,包括王大明。(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谁也搞不明白”开头,引发读者阅读兴趣;同时,它也表现出麻婶的行为让人费解,一个性情孤僻的农妇形象呼之欲出。B.小说语言多用口话,如写麻婶与长根通话时回答“哦哦哦,好好好,嗯嗯嗯”,既符合老人的口吻,也真切地表现出麻婶应付的态度。C.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如写麻婶上高地时,用“提着”“背上”“别上”“弯着”“沿着”“爬上”等动词,细地描写出她爬山时的情形。D.麻婶在高地上眺望村庄,回想往昔的热闹,感慨当下的安静,这情形反映了我国某些农村的真实现状,引发读者对农村问题的思考。7.小说写村主任王大明这一次要人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8.小说三次把麻婶比喻成树,这样处理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答案】6.A7.对主人公麻婶起映衬烘托作用,王大明及时把麻婶情况告知儿子长根,为母子牵线搭桥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氛围奠定基调,升华主题画龙点睛。村主任王大明关心麻婶劝说麻婶享清福的情节,烘托了麻婶的形象特征,倔强固执,热爱农村,亲近土地,不怕吃苦,勤劳能干。通过王大明一系列的心理感受“天天看着麻婶爬山,王大明心惊胆战”,怕万一有个闪失,要了麻婶的命”,他作为村主任责无旁贷”,交待了农村的现状年轻人争先恐后往外飞,村子里只剩下老人们。他关心村里老人的生活却又感觉心有余力不足地无奈,丰富文本内容,突出要关爱孤寡、空巢老人的主题思想。王大明给长根打,叫他管管麻婶,通过母子间的对话情况表现各自的性格和心理,一个倔强自力敷衍,一个难以走进母亲内心,不能常回家看看,所谓的孝顺只限于寄钱。8.使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麻婶的形象特点,第一处用“开满百花”来形容,突出形象的美好可爱;第二处突出“花白”“摇来晃去”,表现年岁老迈;第三处用“矮矮的”“长在石头上”来形容,塑造一位老当益壮、吃苦耐劳、坚忍不拔、自食其力的倔强的自立自强的老人形象。结构上相互照应,富有画面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同时,它也表现出麻婶的行为让人费解,一个性情孤僻的农妇形象呼之欲出”错误。联系后文及现实生活考虑,麻婶这样朴实的农民对土地有深厚的感情,她的行为不令人费解也不能说孤僻,只能说是固执、倔强,吃苦耐劳。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次要人物是作者在文学作品中所着力刻画的一个或几个在作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心人物。作品的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紧紧围绕主人公展开,其他次要人物的出现及其活动,也以主人公及其活动为中心,并对主人公起一定的映衬烘托作用,也可能牵线搭桥推动情节发展,或者渲染氛围奠定基调,抑或升华主题画龙点睛。本文中涉及村主任王大明的情节有第二段“村主任王大明看不下去,劝麻婶说,老婶子,你闲得骨头生锈?有福不享,天天往山上跑,那上面有金子银子?麻婶就笑,有屁的金子银子,满山都是石头。王大明说,婶子,村里有那么多荒地,你想种哪块就种哪块,想种多少就种多少,想怎样种就怎样种,为啥非要去马鞍山?麻婶听不进去,朝王大明笑了笑,转身向马鞍山走去。王大明扯着嗓子喊她,她也懒得理,弯着弓一般的脊背,沿着丝线般的小路往山上爬。风吹动她的头发,像一棵开满百花的树”。可见通过王大明与麻婶间的对话,烘托了麻婶的形象,倔强固执,热爱农村,亲近土地,不怕吃苦,勤劳能干。第三段中“天天看着麻婶爬山,王大明心惊胆战,万一有个闪失,可是要人命的啊。作为村主任,他得为老百姓负责,总不能眼睁睁看着麻婶送命吧。这年头,年轻人都疯了,像闹哄哄的马蜂,争先恐后往外飞,村子里只剩下几根老骨头,没精打采地熬着日子。这村主任除了他没人干。比起其他人来,他还算年轻,能吃能做能走。事实上,王大明知道,他已经老了,……可是,再老也不能说老,村里那些老家伙比他老多了”,通过王大明的心理感受交待农村现状、时代背景,土地荒芜,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空巢老人的生活急需解决,丰富文本内容,突出中心思想,关爱孤寡空巢老人是农村干部的职责。第四段说“王大明给长根打,叫他管管麻婶。长根给麻婶打,越说越生气,批评麻婶死脑筋,过惯了苦日子,连享福都不会。麻婶能说什么呢?只会说哦哦哦,好好好,嗯嗯嗯。长根以为做通了麻婶的思想工作,满意地挂了。他不知道的是,麻婶就是站在马鞍山上接的”,可见次要人物具有牵线搭桥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连接了母子表现了母子关系,儿子关心母亲只限于物质,没有真正走进老人的内心世界,老人怕孩子惦记敷衍应对,突出了人物性格。第五段“时间长了,王大明丧失了给长根打的兴趣。该说的话都说了,该想的办法也想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她去吧”中突出了麻婶的执着坚韧,结构上也为后文麻婶在土地上的收获做铺垫。【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相关内容(物象)作用的能力。首先找出相关信息:第二段结尾“风吹动她的头发,像一棵开满百花的树”,第四段结尾“风吹乱她花白的头发,使她看上去像一棵摇来晃去的树”,倒数第三段结尾“从远处看去,她就像一株树,一株矮矮的树,长在石头上似的”。使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麻婶的形象特点,第一处“风吹动她的头发”像是“开满百花”,表现美好的形象;第二处“花白的头发”像是“摇来晃去”,表现老迈的特征;第三处像是“矮矮的”“长在石头上”,塑造吃苦耐劳坚忍不拔自食其力的倔强性格。结构上前后照应,构思精巧,不变的喻体相似点不同,突出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富有感染力和画面感。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齐献王攸字大猷。少而歧巅。及长,清和平允,亲贤好施,爱经籍,能属文,善尺牍,为世所楷。才望出武帝之右,宣帝每器之。景帝无子,命攸为嗣。从征王凌,封长乐亭侯。及景帝崩,攸年十岁,哀动左右,大见称叹。武帝践阼,封齐王,时朝廷草创,而攸总统军事,抚宁内外,莫不景附焉。时王家人衣食皆出御府,攸表租秩足以自供,求绝之。前后十余上,帝又不许。攸虽未之国,文武官属,下至士卒,分租赋以给之,疾病死丧赐与之。而时有水旱,国内百姓则加振贷,须丰年乃责,十减其二,国内赖之。迁骠骑将军。降身虚己,待物以信。时骠骑当罢营兵,兵士数千人恋攸恩德,不肯去,遮京兆主言之,帝乃还攸兵。攸每朝政大议,悉心陈之。数年,授太子太傅,献箴于太子,世以为工。及帝晚年,诸子并弱,而太子不令,朝臣内外,皆属意于攸。中书监荀勖侍中冯紞皆谄谀自进攸素疾之勖等以朝望在攸恐其为嗣祸必及己乃从容言于帝曰陛下万岁之后,太子不得立也帝曰:“何故?”勖曰:“百僚内外皆归心于齐王,太子焉得立乎!陛下试诏齐王之国,必举朝以为不可,则臣言有征矣。”紞又言曰:“陛下遣诸侯之国,成五等之制者,宜先从亲始。亲莫若齐王。”帝既信勖言,又纳紞说。攸知勖、紞构己,愤怨发疾,乞守先后陵,不许。帝遣御医诊视,诸医希旨,皆言无疾。疾转笃,犹催上道。攸自强入辞,辞出信宿,欧血而薨,时年三十六。帝哭之恸,冯紞侍侧曰:“齐王名过其实,而天下归之。今自薨陨,社稷之福也,陛下何哀之过!”帝收泪而止。诏丧礼依安平王孚故事,庙设轩悬之乐,配飨太庙。(节选自《晋书》)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中书监荀勖侍中/冯紞皆谄谀自进/攸素疾之/勖等以朝望在攸恐其为嗣/祸必及己乃从容言于帝曰/陛下万岁之后/太子不得立也/B.中书监荀勖侍中/冯紞皆谄谀自进/攸素疾之/勖等以朝望在攸恐其为嗣/祸必及己/乃从容言于帝曰/陛下万岁之后/太子不得立也/C.中书监荀勖/侍中冯紞皆谄谀自进/攸素疾之/勖等以朝望在攸/恐其为嗣/祸必及己乃/从容言于帝曰/陛下万岁之后/太子不得立也/D.中书监荀勖/侍中冯紞皆谄谀自进/攸素疾之/勖等以朝望在攸恐其为嗣/祸必及己/乃从容言于帝曰/陛下万岁之后/太子不得立也/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尺牍,本指古代书写用的木简。后借指书信,文中“善尺牍”意思为善于写书信。B.践阼亦作:“践胙”“践祚”,本指走上阼阶主位,文中指武帝登台举行封王仪式。C.故事,有先例和旧目的典章制度之意,文中指先前为安平王孚举办丧礼的规制。D.配飨也称“配享”,以功臣附祭于祖庙或以贤哲附祭于孔庙,文中所指当为前者。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攸为人和善,德才兼备,他性格清静,为人和气公允,亲近贤人,喜好随舍;年少聪慧,喜欢典籍,善于写作,才名出众,深受宣帝器重。B.司马攸统兵有方,深受爱戴。他总管军事,善于治理,使得内外安宁;任骠骑将军时,自降身份,谦诚待人,数千兵士感激其恩德,不愿离营。C.司马攸公忠体国,体恤下属。他前后十多次上表给朝廷,提出给足租赋俸禄的请求:把租赋分给手下官吏、士卒,对那些生病丧葬者给予馈赠。D.司马攸关心朝政,规劝太子。他每次参与朝政的议论,都详尽地陈述:担任太子太傅职,向太子进献箴言,所写箴言十分精巧,为世人所赞誉。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国内百姓则加振贷,须丰年乃责,十减其二,国内赖之。(2)陛下试诏齐王之国,必举朝以为不可,则臣言有征矣。13.从御医迎合皇帝心意的行为来看,晋武帝司马炎怀有什么心意?其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答案】9.D10.B11.C12.(1)他对国内百姓加以赈济借贷,等到丰收的年头才收回,少要十分之二,国内依赖他。(2)陛下试着下诏命齐王去他的封国,必定是满朝人不同意,那么我的话就有了证明。”13.晋武帝司马炎希望司马攸早日病死。根本原因是司马攸享有威望,威胁太子将来继位。【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中书监荀勖侍中冯紞”中的“荀勖”担任“中书监”一职,“冯紞”担任“侍中”一职,所以应在“侍中冯紞”前停顿,排除A、B项。“祸必及己乃从容言于帝曰”的意思是灾祸必定殃及自己,于是不动声色地对皇帝说。“祸”作主语,“必及己”作谓语,“乃”连接后句“从容言于帝曰”,所以此处应在“乃”之前停顿,排除C项。断句后,疏通语意为:中书监荀勖、侍中冯紞都阿谀奉承自我钻营,司马攸一向厌恶他们。荀勖等人因为朝廷的期望在司马攸,恐怕他继嗣,灾祸必定殃及自己,于是不动声色地对皇帝说。故选D。【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文中指武帝登台举行封王仪式”错。文中指武帝登基。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C.“他前后十多次上表给朝廷,提出给足租赋俸禄的请求:把租赋分给手下官吏、士卒,对那些生病丧葬者给予馈赠”错。原文,“时王家人衣食皆出御府,攸表租秩足以自供,求绝之。前后十余上,帝又不许。攸虽未之国,文武官属,下至士卒,分租赋以给之,疾病死丧赐与之”,可见,司马攸前后十多次上表给朝廷提出的是租赋俸禄足以自给,请求不再供给这件事,并不是提出给足租赋俸禄的请求。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1)句关键得分点为:补上主语“他”;“振贷”,赈济借贷;“振”通“赈”,赈济;“须”,等到;“责”通“债”,偿还、还债;“十减其二”,“”少要十分之二;“赖”,依赖。第(2)句关键得分点为:“试诏”,试着下诏;“之”,去;“举朝”,满朝人;“征”,证明。【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从容言于帝曰:‘陛下万岁之后,太子不得立也。’这是晋武帝司马炎最担心的是,也是御医迎合皇帝心意,说司马攸没有病的根本原因。根据“勖曰:‘百僚内外皆归心于齐王,太子焉得立乎!陛下试诏齐王之国,必举朝以为不可,则臣言有征矣。”紞又言曰:‘陛下遣诸侯之国,成五等之制者,宜先从亲始。亲莫若齐王。’帝既信勖言,又纳紞说”分析,可见,司马炎听信了荀勖、冯紞的谗言,认为百官内外都心向齐王司马攸,导致将来太子无法顺利继位,加之满朝文武百官不同意司马攸去他的封国,所以在司马攸生病后,希望他早日死掉,不在威胁太子皇位。御医知晓司马炎的意思,所以都说司马攸没有病。参考译文:齐献王司马攸,字大猷,年少时就聪慧。等到长大,清静和气公允,亲近贤人喜好施舍,爱好经典书籍,能写文章,善于书信,被世人当作楷模,才气名声比武帝大,宣帝每每器重他。景帝没有儿子,让司马攸作他的继承人。司马攸跟从景帝出征王凌后,被封为长乐亭侯。等到景帝去世,司马攸年仅十岁,哀伤悲恸感动周围的人,他很是收到称颂赞叹。武帝登上皇位,封他为齐王,当时朝廷刚创立,司马攸总管军事,镇抚安宁内朝廷内外,没有人不依附他。当时王府家人衣食都由皇家提供,司马攸上表说租赋俸禄足以自给,请求不再供给。他前前后后十多次上奏,武帝一直不准许。司马攸虽然没有自给的封国,但对文武百官,下至普通士兵,他都是把租赋俸禄分给他们,如有疾病死亡丧葬都馈赠他们。有时发生旱涝灾害,就对国内百姓加以赈济借贷,等到丰收的年头才收回,少要十分之二,国内依赖他。迁任骠骑将军。降低身份使自己谦虚,用诚信待人。当时骠骑这一职务应当取消营兵,兵士几千人依恋司马攸的恩德,不肯离去,拦住京兆官员诉说,皇帝于是退还司马攸的营兵。司马攸每逢参与朝政的议论,都详尽陈述。几年后,被授职为太子太傅,向太子进言,世人认为造篇箴言写得精巧。到了皇帝晚年,几个儿子都懦弱,而太子又不贤,朝廷内外,都有意立司马攸。中书监荀勖、侍中冯紞都阿谀奉承自我钻营,司马攸一向厌恶他们。荀勖等人因为朝廷的期望在司马攸,恐怕他继嗣,灾祸必定殃及自己,于是不动声色地对皇帝说:“陛下万岁之后,太子无法立为皇帝。”皇帝说:“为什么呢?”荀勖说:“百官内外都心向齐王,太子怎么能继位呢?陛下试着下诏命齐王去他的封国,必定是满朝人不同意,那么我的话就有了证明。”冯紞又说:“陛下派遣诸侯赴封国,完成五等爵位的制度,应该从亲人开始。亲人没有比齐王更亲的了。”皇帝相信了荀勖的话以后,又接受了冯紞的意见,司马攸知道荀勖、冯紞陷害自己,愤怒怨恨而生病,乞求守在先后陵地,不允许。皇帝派遣御医诊治,那些医生迎合皇帝旨意,都说没病。病转重,仍催他上路。司马攸自己勉强入朝辞行,出行住了两夜,吐血而死,当时三十六岁。皇帝哭得悲痛,冯紞在旁边侍奉说:“齐王的名声超过了实际,而天下人心向着他。如今自己去世,是国家的福,陛下为什么要过度悲伤!”皇帝不再流泪哭泣。下诏命丧礼依照安平王司马孚的先例,庙里设轩悬的乐队,在太庙拊祭。(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令狐相公①赴太原白居易六纛②双旌万铁衣,并汾旧路满光辉。青衫书记何年去,红旆将军昨日归。诗作马蹄随笔走,猎酣鹰翅伴觥飞。北都③莫作多时计,再为苍生入紫微④。【注】①令狐相公:指令狐楚,此诗写于作者送令狐楚入太原担任河东节度使之时。②六纛:泛指军中主帅的大旗。③北都:指太原府。④紫微:指帝王宫殿。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旌旗严整肃穆,兵士列队陪侍,首句渲染了令狐楚出行时仪仗的威严。B.第二句写令狐楚此一去前路光明,既饱含颂扬之意,也满怀不舍之情。C.第二联对仗工整,“青衫”“红旆”色彩鲜明,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D.马蹄疾走,诗笔纵横,苍鹰高飞,觥筹交错,烘托出送行的豪壮氛围。15.本诗尾联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无为在歧路,儿女其沾中”一联所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4.B15.白诗尾联的意思你不会太原府任职太久的,你会为了天下百姓再次回到京城担任要职的。这饱含诗人对友人令狐楚未来前途的鼓励与期盼。王诗尾联意思是: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表达了作者在与友人离别之时,并不伤感,体现出作者旷达胸襟与乐观精神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也满怀不舍之情”错。第二句“并汾旧路满光辉”写令狐楚此一去前路光明,饱含的是诗人的颂扬、羡慕和祝福,并不是“不舍”。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能力。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这是对朋友的叮咛,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乐观坦然地面对离别,足见友人间情深意长,同时,全诗气氛变悲凉为豪放。白居易《送令狐相公赴太原》的尾联“北都莫作多时计,再为苍生入紫微”的意思是:老朋友,此次你到太原担任河东节度使,我相信你不会在太原府任职太久,你定会在那里干出一番事业。为了天下百姓,朝廷会因你在太原政绩卓著而调你回京城担任要职的。这饱含诗人对友人令狐楚未来前途的鼓励与期盼。(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从《氓》最后一章的“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看,男女主人公两人小时候可能是邻居,而且关系融洽。(2)韩愈《师说》中以孔子为例,先提出“圣人无常师”的看法,再论述孔子的言行,由此得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3)苏轼《赤壁赋》中通过侧面描写来表达客所吹洞箫声悲凉、幽怨效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4)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元嘉时宋文帝出兵北伐,妄想像汉代的霍去病一样,可结果却是“__________”。未能像西汉名将霍去病一样,“__________”,建立伟业。【答案】(1).总角之宴(2).言笑晏晏(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4).师不必贤于弟子(5).舞幽壑之潜蛟(6).泣孤舟之嫠妇(7).赢得仓皇北顾(8).封狼居胥【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此题中需注意“宴”“晏”“壑”“蛟”“嫠”“仓皇”“胥”的书写。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型电视纪录片《为了和平》以70年前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为主线,生动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保家卫国的壮烈历史画卷,________是一部生动阐释战争与和平的英雄交响。抗美援朝艰难的决策过程,曾在大量文学和影视作品中得以演绎,以至于大众耳熟能详,要想推陈出新必须________。为说明党中央决策之艰难,该片________了毛泽东10月2日发给斯大林的一份电报。同一份电报,俄罗斯馆藏档案里说中国没有同意出兵,而毛泽东起草的电文原稿中却是“我们决定用志愿军名义派一部分军队至朝鲜境内”。同一份电报内容何以________?原来,毛泽东当天凌晨拟好决定出兵的电报,等到书记处开会时,与会者对是否出兵还存在顾虑,毛泽东只好把电报稿压了下来,由此可见,新中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刚从战乱中走出来的人民盼望和平生活,()。中国共产党是富有远见的,毛泽东最终做出了必须参战的艰难决策。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堪称独树一帜展示泾渭分明B.号称独树一帜显示截然不同C.堪称另辟蹊径展示截然不同D.号称另辟蹊径显示泾渭分明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如参战我国不仅面临巨大的经济困难,而且还要承受极大的政治压力和军事压力B.我国参战不仅面临巨大经济困难,而且还要承受极大的政治压力和军事压力C.如参战我国不仅要承受极大的政治压力和军事压力,而且还面临巨大的经济困难D.我国参战不仅要承受极大的政治压力和军事压力,而且还面临巨大的经济困难19.电文力求简洁,文中电文原稿能否改为“我们决定派一部分军队至朝鲜境内”?为什么?请从表意效果的角度加以分析。【答案】17.C18.A19.不能,因为如果是“派一部分军队”就有我们国家跟美国宣战的意思了,而加上“用志愿军名义”就意味着是根据朝鲜方面的请求,中国方面志愿出军,所以这件事情不会上升到国家的层面。【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堪称:称得上,一般表示赞叹的意思。号称:以某种名号著称;对外宣称,名义上称作。第一空有赞叹的意味,应选“堪称”。独树一帜:比喻与众不同,自成一家。另辟蹊径:另外开辟一条路。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语境的意思是要想推陈出新必须寻找新的演绎方法,应选“另辟蹊径”。显示:明显地告知;明显地表示。展示:展开或阐明其内容,使别人知道。这里是说该片让观者知道了电报的内容,所以应选“展示”。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这里强调电报内容的不同,应选“截然不同”。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依据“新中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刚从战乱中走出来的人民盼望和平生活”可知,所填句子应先说“经济困难”,再说“政治压力和军事压力”,排除CD。“不仅面临巨大的经济困难,而且还要承受极大的政治压力和军事压力”的应是“我国”,而不是“我国参战”,应让“我国”做主语,排除C。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含义的能力。改句与原句的不同在于删去了“用志愿军名义”,删去“用志愿军名义”就意味着中国派出的是国家军队,那么就等于中国首先同“美国”宣战,自古道师出有名,名不正言不顺,那么中国就是理亏的。而加上“用志愿军名义”就意味着是根据朝鲜方面的请求,中国方面志愿出军,所以这件事情不会上升到国家的层面。20.根据语段内容,提取关键信息,将所给句子补充完整,每处不超过15个字。长期以来,我国主要以加工制造环节融入全球价值链,而价值链两端的生产性服务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较低。为了应对传统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对我国的影响,应以发展数字贸易为抓手,打通国内循环的诸多堵点,加快构建稳健的国内价值链,以此畅通国内大循环,除了继续加强原有全球价值链的合作之外,还应在开放、共享、包容的原则下加快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特别是大力发展跨境电商,通过跨境电商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商品和服务贸易,推动相关国家积极融入我国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开拓国际分工的新局面。要提升我国全球价值链地位,不仅要________,还要________,更要________。【答案】(1).继续加强原有全球价值链的合作(2).加快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3).大力发展跨境电商【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以及补写句子的能力。细读文段筛选提取出相关信息为“为了应对传统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对我国的影响,……除了继续加强原有全球价值链的合作之外,还应在开放、共享、包容的原则下加快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特别是大力发展跨境电商,通过跨境电商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商品和服务贸易,推动相关国家积极融入我国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开拓国际分工的新局面”。再根据横线前的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确定三空处分别填“除了”后面的内容,以及“还应”后面的信息,最后填“特别是”后面的句子,于是得出答案。21.下面是某中学办理图书借阅证的流程图,假设你是该校图书馆的志愿者,请根据图表内容,为拟办证的同学写一段“图书借阅证办理说明”,要求语言简明连贯,不超过120个字。【答案】借阅图书时请携带1寸照片、学生证到图书馆管理科,已经办过证的同学要办理挂失手续并交纳补证费,然后与初次办证的同学一样,提交个人信息(班级、姓名、座号),等待七个工作日后来馆领证,以上便是办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酒店大堂的安保措施介绍
- 旅游科普服务合同
- 艺术涂料施工协议
- 市政环卫洒水车租赁合同
- 退休硬件工程师维护合同
- 租赁GPS车辆安全监控系统合同
- 临时检验员聘用合同模板
- 城市规划光纤铺设合同
- 古董家具修复喷漆协议
- 空调维修工程师聘用合同年薪制
- 医院医务科科长岗位竞聘答辩PPT课件(带内容)
- 妊娠合并脂肪肝的护理
- 建筑电气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 渗透检测记录
- 山东德州财金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考试真题2022
- 《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二章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和马课件
-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文言文定语后置
- 传统孝道人物虞舜
- 确定积极分子会议记录范文七篇
-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