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平均数》说课稿8篇
《平均数》说课稿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助
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
编为大家收集的《平均数》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平均数》说课稿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
认识平均数的第二课时,完成课本第43页例2及练习十一3、4、5题。本例
通过求两支篮球队的平均身高,比较这两支球队的身高情况,使学生理解:
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不能反映其总体情况,应该用一个统计量来描述这组
数据的总体情况,并和其他组数据进行对比,平均数就是这样的一个统计量。
要比较两支篮球队的身高情况,一个一个地比非常麻烦,而且不容易比清楚。
所以要先求出两个球队各自的平均身高,再用两个平均身高进行比较。通过
此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
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部分内容是在已经认识了简单的数
据整理方法和简单的统计图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初次学习简单的
平均数,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平均数打下基础。本节课是学习平均数的第二
课时,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及求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从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来看,教学中更应该强调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
的理解,体会平均数在统计中的作用,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充分感受到平
均数的作用,从而产生学习平均数的需求。
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中我没有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要求
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景中感受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
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
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在应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
中,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
观念和实践能力。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
问题的乐趣,建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平均数是统计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用
途很广泛。所以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
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是教学的重、
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由于平均数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我
根据学生由感知一表象一一抽象的认知原理,积极创设真实的,源于生活的
问题情景,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自学、引导为主,辅以直观演示
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充分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
教师的主导作用,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
在学法指导上,我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
生的主体性,通过观察、猜测、操作、比较、分析等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
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建构数学知识。通过小组合作中的互相
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学会与人交往,倾听同伴的意见,解释自己的想法,
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并还让学生自我反思,自主评价,以提高解决问题和
综合概括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预设:
(一)、情景导入:
1、师:孩子们,今天早上我一进办公室,小组长就拎着各组的“战利品”
来邀功,都说自己小组收集的瓶子最多,为了公平评出优秀小组,我把
每组收集的瓶子统计一下:大家来看统计表:
2、提问:
(1)、从这个统计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第四组最多,能说第四组最优秀吗?为什么?你认为该怎样比?
3、教师小结:
大家说的对,我们用总数来比是不公平的。我们要用平均数来比每组的
实力,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一一平均数。
(从学生生活入手,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一开始
就进入兴奋的学习状态。通过解决问题,学生自己引出平均数,既复习了上
节课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也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意义,产生了学
习的迫切需求。)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出示例2情境图:我校举行篮球比赛,我们来看些队参加了比赛?
从哪儿可以看出开心队的实力更强一些?
(2)、在一场篮球比赛中除了技术因素以外,还有什么因素也比较重要?
(场上哪一个队的身高占优势)我们能根据队员的身高来作出判断吗?
出示统计表及自学提示:
①根据统计表,了解相关信息。说一说从统计表中你看到了哪些信息?
②猜一猜:哪队的平均身高高一些。
③想一想:怎样比较两支球队的平均身高情况?
④算一算:两支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
提示:要先算出每支球队的总身高。
自主完成计算过程。
交流计算结果。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多关注学困生的理解程度,做到心中有数,
必要时做以辅导。
3、交流反馈。
找个别学生汇报从统计表中了解到的信息?
猜一猜:哪一队的平均身高高一些。
请几名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结果,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师点拨:我们在猜想的时候,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要切合实际,不能漫
无目的的乱猜,要注意猜想的正确性。
想一想:怎样比较两支球队的整体身高情况?
求出两个球队的各自的平均身高,用两个平均身高进行比较。
算一算:两支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
找两名学生上台板演,并向大家做以讲解。
4、教师点拨:
A、讲评算式。
B、根据学生列出的算式,总结出:总身高个人数=平均身高。
教师总结:
同学们,我们在求平均数的时候,要根据具体情况,先求出总数,再根
据人数的不同,求出平均数,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教学时,先出示两支篮球队的身高统计表,让学生根据统计表说一说
谁最高,谁最矮,怎样比较两支球队的整体身高情况,引导学生利用平均数
这一统计量进行比较。学生在例1已经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可以让学生
自
己进行计算。通过计算使学生看到:虽然欢乐队中的王强是两个队中最
高的,但欢乐队的总体身高情况不如开心队,由此体会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
据的总体情况的一个很好的统计量。)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基础练习。
练习H^一3、4、5题
第3题,也是一道实践活动题,通过收集、整理数据、计算平均数等过
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第4题,让学生根据甲乙两种饼干第一季度的销量统计图,先比较它们
第一季度月平均销量的多少,然后分析一下乙种饼干销量越来越大的原因,
让学生初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现实原因。
第三小题是开放题,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进一步发现信息,如学生会发现两种
饼干二月份的销量是相同的,但甲种饼干的销量逐月下降,乙种饼干的销量
逐月上升,也可以预测一下两种饼干下个季度的销售情况。
第5题,要使学生明确,王叔叔走的路程分为4段,一共骑了3天,而
所求的是平均每天骑的路程,所以除数应是3而不是4。
2、下面是便民超市全年某种饼干的销售情况统计图,请你算出平均每个
季度的销售量是多少。
数量/箱
(2)看到这个统计图,你想对超市的经理说些什么?
3、拓展练习:小红语文、数学的平均分为97分,语文、数学、英语的
平均分为95分。小红英语是多少分?
(四)、课堂总结(1分钟)
同桌相互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五)、课堂检测:(5分钟)
1、填空:
某校学生在希望工程献爱心的活动中,省下零用钱为贫困山区失学儿童
捐款,各班捐款数额如下(单位:元):99、101、103、97、98、102、96、
104、95、105则该校平均每班捐款为()元。
2、小方用计算机打一份稿件,上午3小时打了14405个字,下午2小时
打了9840个字。他平均每小时打多少个字?
3、下面是某地上半月平均气温统计表
(1)、从上面的统计表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2)、请你计算一下,上半年平均每月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3)、预计一下7月份的平均气温大约会是多少度?
六、教学建议:
1、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意义上的理解。
2、应充分发挥教学用具的作用。
3、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教学。
4、应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5、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平均数》说课稿篇2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平均数是人教版义教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
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是“统计与概率”中的基础部分。统计中反映一组数据
的一般情况与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也常用于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与分析,解决
相关实际问题。这里的平均数是指算术平均数。平均数是在学生已学习理解
了平均分与除法运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的。认识掌握平均平均数能为
以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理解平均数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能计算简
单数据的平均数。
过程与方法方面:引导学生经历认知平均的探索过程,培养增强学生观
察分析数据,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使学生在认识平均数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
的意义作用,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兴趣与学习自信。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与理解,本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作用,运用平均数相关知识进行简单数据
分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平均数的数据统计表。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教学的基本核心理念是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
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
导”下的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同时教有法而无定法,
贵在得法。因此,依据教材与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论,结合学生学情,我拟将
选择情景教学、直观演示、谈话启发、激疑,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合
作交流、归纳构建新知,实践应用,理解掌握平均数意义与计算方法,发展
思维,训练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感知引新
1、课件出示情景问题:在我家的书橱上、中、下两层书架上的图书本数
如下表所示:怎样整理才能使每层书架上的图书本数一样多?
2、引导思考汇报整理方法
3、教师谈话引题: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
平均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的数,就称作这几个数的平均数。今天就来进一
步认识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引导探索,认知平均数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情景,提出问题
通过课件展示呈现:在学校开展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活动中,四
年级环保分队4名队员收集的饮料瓶数量如下图(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所
示,环保分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2)引导观察思考,探究方法
引导观察,思考讨论(课件呈现思考问题)
队员收集瓶子数量的条形统计图中,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名队员收集的个数分别是多少?谁最多谁最少?
题目中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有什么方法能使他们收集的数量变成一样多呢?
(学生交流讨论中,教师指出:思考讨论交流中,可看图说方法,也可
以动手算一算)
交流汇报,总结方法一一移多补少(结合课件展示)
一是结合课件直观展示队员收集的数量,强调指出他们收集的个数“不
一样多”并板书:“不一样多”。
二是学生汇报将多的移给少的时,结合课件展示移动方法,启发学生说
这种方法可简单概括为几个字?(“移多补少”,同时板书)。
三是质疑:移多补少后,他们平均收集的个数一样多吗?是多少?这个
数叫什么数?,学生认识明白后在板书“移多补少”后面板书:“一样多”,
再在“一样多”下面补上“平均数”。
深入探究,拓展方法一一先求和再平均分。
质疑:还有别的方法吗?学生汇报方法算式与计算过程,说想法,教师
通过课件展示算式:(14+12+11+15)+4=52+4=13
平均数算法质疑理解(14+12+11+15)表示什么?(队员收集个数的
和一一总数量);为什么要除以4?(14+12+11+15)+4表示(把总数量
平均分为4份,4表示总份数,结果13就是4名队员收集瓶子个数的平均数,
也就是环保小分队平均每人收集的个数)也印证了移多补少法的结果。
板书: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强化平均数意义
质疑:13这个平均数是每人收集到的饮料瓶的实际数量吗?同学们发现
了什么?13是怎么得来的?平均数的大小范围怎样?
(不是,每人收集的实际数量比13多或比13少;平均数13是通过移多
补少和先求和再平分得到的四个数据的平均值;平均数大于四人收集的四个
数组中的最小数并小于其中的最大数)
2、教学例2
(1)教师质疑谈话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均数,谁能说说平均数的意义?
生: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值
师:学习了平均数,有什么作用呢?人们常常通过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
数来进行数据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课件出示例2及主题图)
(2)问题观察思考分析讨论(课件出示)
从主题图和数据统计表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男、女生队人数相等吗?
成绩比较哪个好?怎么判定?
(3)汇报交流,解决问题(结合课件展示思考讨论问题和问题解答)
教师重点质疑:你是怎么判定的?可否根据两队各自的总人数来比较判
定?为什么?怎样计算各队的平均成绩?
问题解答后质疑强调:如果男、女生两队人数相等,还用计算每队的平
均成绩来比较吗?但在两队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来表示和比较各队
的成绩更为公平。
(三)应用拓展,强化巩固新知
依据教学重难点知识,结合教材后“做一做”与习题进行变式拓展应用
巩固练习,实践应用,学生操作,深化理解,巩固新知,形成技能。
(四)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谈收获
通过质疑汇报:“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回
顾、反馈本课所学知识。教师小结。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学知识点的浓缩再现,梳理整合。本节课我拟通过以下简洁的
板书突出重点,促进增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识记。
《平均数》说课稿篇3
【课前设想】
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特征量,是一种常用的统计量。
三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教学,主要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事例,了解平
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材例题提供了一个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4名
男生和5名女生进行套圈比赛,用条形统计图表示了每人套中的个数,要比
较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多次的教学实践表明:仅按教材例
题的设计,力图一步到位地让学生认识到“由于男、女生人数不同,比较男、
女生套中的总个数是不合理的,要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进行比
较”是非常困难的。学生往往在否定比较男、女生套中的总个数的方法后,
想到的是诸如去掉一名女生或增加一名男生后再比较,或者是将套中个数最
多的学生进行比较等等。
那么,怎样让学生主动想到可以比较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呢?
我们设想在例题前加一个情境:男女生两队人数相同,每人套中的个数不完
全相同,这时要比较哪个队套得准一些,可以直接比较每队套中的总数,当
然也可比较他们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接着当出现人数不同时又该如何来比,
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引出必须要求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然后再来比较,这样更公平合理。在解决例题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
动脑思考先比出结果,让学生在不自觉中运用平均数,再通过师生对话逐步
揭示、理解平均数。利用多媒体课件巧妙地揭示求平均数的两种基本方法,
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某种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整堂课的设计以“平均数”的概念引入、理解,求平均数方法的探索及
应用为主线,练习也一改过去单纯运用公式求平均数的做法,着力让学生在
思辨中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并对书中原有的练习进行深度挖掘,赋予了习
题更深层次的含义,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知识含量,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
大幅提高。
【课后反思】
1.合理运用数学教学情境。
课前,我和学生一起玩了套圈游戏,学生情绪激动、兴趣盎然,为新课
的导入做好了铺垫,同时引出辅助题和例题教学,由于学生有了刚才的亲身
体验,他们的注意力特别集中,然后我抛出一个实质性的问题:是男生套得
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各抒己见。然后进行全
班交流:有的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还有
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在解决好人数相同时的比较方法后,我设计
了“增加一位女生”这一新的情境,这时候鼓励他们将心中的矛盾展示出来,
让他们充分地争论,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
合理性。当学生感受到要比较谁套得更准一些必须先求出“男、女生平均每
人投中的个数”后,我并没有急着让学生讨论或者讲解“平均每人套中个数”
的含义,而是让学生用移一移,或者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
2.概念认知的有效建构。
本节课的知识能力层次为:认识平均数的意义一一求平均数一一应用平
均数。我在设计教学时首先通过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并利用条形图中涂色
方块的移动揭示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
供了感性支撑,然后,在学生已经学过“总数个份数=每份数”的基础上得
出求平均数的另一种方法是“先合后分”。整节课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
清晰,多纬度构建主体化的平均数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一,不失时机地
渗透:平均数能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
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我还特意在这
一教学环节里渗透了“多于平均数的数值之和与少于平均数的数值之和相等”
这一规律,为后面知识的解决打好了基础。
3.数学教学与生活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
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
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在我所选取的几个练习,由浅入深,
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非常贴近,如:第一题是装铅笔的笔筒;
第二题是学生篮球队,第三题是下河游泳。这三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
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
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此外,在平均水深
110厘米的河水中,冬冬下河游泳有没有危险?在这个讨论过程中,还让学
生受到了安全教育。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有效地整合其
他的相关学科。
4.尊重教材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本节课的例题教学提供给学生的是一个人数较多的统计图。为了能让学
生有效理解和运用平均数的意义,我特意在例题教学前加了一道辅助题:人
数相等的男、女生进行比较,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好这道题目。继
而再增加一位女生和男生比,这时人数不相同,刚才比较的方法都不行,从
而引出要比较他们平均套中的个数,为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设计的习题中,特别注重习题的二次开发,不仅仅达成书中习题所要求的
目标,还赋予了习题的另一层含义。例如:书桌上的笔筒,不单单只是运用
今天所学习的两种求平均数的方法。我设计时追加了一个问题:冬冬在第三
个笔筒里又放了一些铅笔,这样一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平均数的“敏感
性”。最后一道习题的第二个问题设计,主要是要体现学生在完全理解平均
数意义的基础上对平均数的灵活运用,训练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这种创造性
地使用教材,设计出的练习既面向全体学生,也充分考虑了班级里的优秀生,
让学生在不同层次上都得到了发展。
《平均数》说课稿篇4
一、教材分析和目标确定
教材在“简单的数据整理”之后编排了“平均数”这一课,可以看出平
均数与统计知识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平均数是统计知识中的一
个信息数,让学生通过实验、猜测、探究等活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这
对学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复杂的统计知识都有十
分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明确指出“估算能力、统计概率的思想和方法已成为未来公民必
备的常识。”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知识特点和学生认知能力情况,
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索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知平均数在生
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参与、体验、应探究意识,提高学生构建和应用数学知识的
能力。
3、渗透“移多补少”“估算”等数学思想动态的分析和解决问题,体
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数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应用。
二、教法、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
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
学的重要方式。报据这一基本理念和本课知识学生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因此
我采用尝试教学法为主。激励、演示、迁移为辅的教学方法。学生采用观察
分析、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这节课中,老师准备了实物投影片、大小一样的4个水杯等教具;学生
4人一组准备大小一样的4个水杯等学具。
三、教学流程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如下:
设疑激趣一实验探究一应用拓展一回顾小结
下面我从这四个环节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第一环节:设疑激趣
采用淡话导入,问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学过哪些带有“数”(板
书:数)这个字的数学知识,学生通过说发现数学真和“数”这个字联系紧
密,于是设疑: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和“数”这个字有联系的数学知识,
它是什么呢?老师想,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自己发现这个。你们
有信心吗?本环节学生谈的过程,就是整理原有生活经验的过程,激活初步
形成的数学思想,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做知识上、方法上、情感上的准备。
第二环节:实验探究(分二步进行)
第一步、动手实践,感知均等。
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把桌上4个不同高度的水杯的水倒匀,鼓励
学生用最少的次数,最快的速度完成。
学生充分活动后,小组汇报实验过程时,请完成最快的一组到前面边演
示边谈谈怎样快又准的分均,从而渗透移多补少、巧合均分的思想,提高学
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步:估计预测,探究解疑。
让学生估计一下现在水面的高度,并把这个数记下来。那准确的高度是
多少呢?让学生探究解决。预计学生会用尺子量,或先求总高度,再求每杯
水的平均高度。学生得出结论后,最好选择有差异的两个小组汇报并板书,
在讨论中达成共识。在肯定学生的方法后,让学生看板书说想的过程。教师
再让学生说4厘米怎样得来的?通过这样的强化,学生明确4厘米就是把4
杯水的总高度平均分成4份,就求出每杯水的平均高度,我们可以叫它什么
数呢?(板书:平均)让学生再谈谈对平均数的理解?由此揭示课题,突破
重点。
本环节让学生在实践、猜测、探究中亲历亲为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
生构建数学知识的能力。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究,目的是降低个人学
习的难度,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在学生讨论时,老师
参与其中,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使课堂教学在着眼发展,凸显主体中进
行。
第三环节:应用扩展(分四个层次进行)
1)、列举实例:生活中什么地方你遇到过平均数?学生谈完,教师出示
一组平均数的资料。此题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老
师出示的资料,既开拓学生的视野,又对学生紧张的学习情绪起到缓解的作
用。也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教育。
1、未来1000年,人类的平均寿命将达180岁。
2、一年里,有1032万顷的森林从地球上消失。森林正已平均每分钟20
公顷的速度减少着。
3、一天平均笑15次。
4、通过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学生的身高明显上升。7〜12岁男生平均
身高增长2.1厘米,女生增长1.7厘米;13〜15岁男生平均身高增长1.9厘
米,女生增长0.8厘米。
2)、尝试练习:出示例3,让学生尝试计算,然后对照课本我检查,培
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和自己的身高对比,以及猜测全县四年级学生的
身高为一组,推广对全省以至于全国四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
3)、明辨真伪:深化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关注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
通过课前了解自己家每月平均电费的支出,对学生进行节约能源教育。
《平均数》说课稿篇5
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
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
无处不在。《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
领域,强调要培养学生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重要途径就是要在教
学中着力展示统计的广泛应用。
有关平均数的知识,以前是把它当作一种典型应用题来教学的,即所谓
的求平均数应用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比较重视于给出若干个数据,要求学
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并且把数据的复杂程度和学生的计算速度及正确率
作为教学的重点。但是,从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数学对于解决实际问题
的作用来看,教学中更应该强调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特征的把握,注重其
统计含义的理解,让学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正确地运用它去解决问题。
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中我没有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要求
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是把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作为教学的重点,
紧密联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
均数”概念所蕴涵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让学生再实践应用中,
去把握平均数的特征,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
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怎样才能使三年级的小学生感受到学习平均数是一种需要呢?课标上指
出:小学中年级一一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此时,
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更应当关注数学在学生的学习和
生活中的应用应该是现实的、具体的问题解决。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
的身边,而且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
于是,课的引入部分我设计了和执教班级的数学陈老师比身高,引出一
个结论:”因为史家小学的陈老师比府学小学的王老师高,所以史家小学的
老师比府学小学的老师高。”让学生判断这个结论对吗?从而引发学生的思
考。学生认为两校老师比身高是跟每个老师都有关系,要看整体,不能只看
王老师和刘老师两个人。我又追问你们有什么办法吗?有的学生回答把两个
学校所有老师的身高相加再进行比较。后又发现两校教师人数不同,这样比
整体不合理。学生悬念顿生,思维处于欲罢不能的愤怫状态,我抓住时机设
疑:光看王老师和陈老师两个人或比两校老师的身高总数都不能比出哪所学
校的老师高一些,怎么办呢?看来要找一个新的标准,再进行比较。这个新
标准就是“平均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平均数”的问题。
从富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比身高”导入,自然的引出“平均数”概
念,并巧妙地使学生直观感知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并不表示
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作好预设。
在课的结尾部分,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及特征的把握,我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开头相互呼应,设计了“府学小学教师平均身高是164
厘米,史家小学教师的平均身高是162厘米,史家小学的数学陈老师一定比
府学的数学王老师矮,你认为对吗”的讨论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从对“平
均身高”的理解中找到正确的答案。之后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生已有
些疲劳的时候设计了一个幽默动画“小陈应聘”,结合里面提出的一些问题,
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一方面,结合题目进一步体会平均数所表示的具体含义;
另一方面,体会到极端值对平均数的影响。
总之,我力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树立应用意识,能够初步
形成解决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这一应用过程学会用数
学的眼光看社会,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平均数》说课稿篇6
一、教材分析:
《平均数》苏教版第六册第十单元的内容。在传统教材中侧重于从算法
的水平理解平均数,这容易将平均数的学习演变为一种简单的技能学习,忽
略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也就是只会算,不理解。而新教材在理解平均数的
意义上明显加重分量,其实平均数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
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体
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
水平。从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来看,平均数是一个持续的学习内容,到
五年级学生还要学习稍复杂的平均数,六年级还要学习众数、中位数并进行
比较。因此,我觉得这节课的重点不仅仅是会求简单的平均数,还要体会平
均数的含义和意义。难点是平均数在统计意义上的理解和认识,感受平均的
应用价值。
基于我对教材这样的认识,结合学生的实际,我拟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问题的需要,使学生能结合实例理解
平均数的意义,并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能力目标: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
会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建立学习数学的信
心。
二.学情分析: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新旧
知识迁移的能力。同时,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可能性的大小,条形统计图,并
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分析的基础上教学平均数,这些都对本课的学习做
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教学设计理念
由于平均数只是一个虚拟的数,意义比较抽象。因此根据新课程的理念,
在教学中力图体现以生为本、“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的教学理
念。在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内容定教法,教法为内容与学生服务的宗旨。同
时,力求体现师生平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贴近他们生活实际
的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通过师生互动式的讨论,使
学生充满求知的欲望。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
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入探究式的教法,以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通过分析、讨论等方法主动地获取
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首先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使教学活动有效开展,我创设了学生熟悉的套圈游戏,出示男、女
生套圈成绩统计图,分别说说从中可以得到哪些数学信息,为下面的两队比
赛做好铺垫。
(二)接着就利用游戏的进程,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这里我设计三个比赛环节: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产生,是解决实际问题
的需要。
第一次比赛,人数相同,男女各3个人,比较两组水平可以直接比“总
数”,但这个时候还显示不出计算平均数的的迫切性。
第二次比赛,人数不同,男生3人,女生4人,男生3人每人套中4个,
女生4人每人套中3个,让学生交流哪个对赢,从图上看,男生每人都比女
生多套中1个,男生准一些,所以男生对赢了。明确人数不同时,比每人套
中的个数,同时讨论为什么比总个数就不公平了。
第三次比赛,先交流看哪队赢,比什么,明确人数不同比每人套中的个
数;接着和第二次比赛进行比较,第二次比赛每人套中多少个一下子可以看
出来,而现在每人套中的有多有少,让学生探索有什么方法可以从图上一下
子看出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探索并总结出移多补少的方法,并初步认识平
均数。
我成功引入了平均数,并介绍了移多补少的方法后,接着完成两道用移
多补少方法求平均数的练习,巩固求解方法。
刚才只有三盘苹果,学生一下子就看出怎么移了,接下来还有几盘苹果,
你能一下子就移好它吗,有信心吗?出示之后学生惊讶了,苹果多了,盘子
也多了,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有点困难了。这时马上追问:那么现在该怎么办?
探究先合后分的方法。
在学生掌握了两种求平均数的方法后,让学生口答几组数据的平均数,
并探究平均数的范围。这里鼓励学生大胆的说,用自己的语言说,让模糊的
概念越说越清晰,可能学生会说的不科学,但在表述中,逐渐走进抽象的理
解,逐渐理解概念。
(三)练习设计:
新授离不开联系实际,拓展应用。所以练习的设计我始终遵循科学性原
则、层次性原则和针对性原则来进行,而且素材全部取材于学生的生活,主
要突出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因此我设计了
1.三(3)班第二小组的身高情况统计表,要求学生不计算,直接估计
他们的平均身高,让学生再次领悟平均数应该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2.一条河的平均水深为110厘米,小明的身高是135厘米,小明会出现
危险吗?这一生活的现实情境,为孩子们思维碰撞搭建了新的平台,争论中,
通过对“平均水深”的深刻理解,得出结论“可能会有危险”,在解决实际
问题时,平均数代表是一个整体水平,而不是每个地方都是110厘米。
3、辩一辩,说一说。
目的:通过学生辨析,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平均数的认识。
4.想一想,选一选。
目的:巩固新知,不仅要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更是对平均数的'深入
练习。
5、最后还介绍了演唱比赛中,选手的平均得分是怎样产生的。让学生进
一步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四)总结评价。
总结评价中,我设计下面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让学生
加深了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又可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同时有利于学生对
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发展以及兴趣的培养。
《平均数》说课稿篇7
我是xx县城关第二小学周玲,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
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一课,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
学流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首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解读。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
统计量。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
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
况,也可以用它来进行不同数据组的比较,从而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用
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
用到,如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等。
平均数是在第一学段已经理解了平均分以及除法运算的意义基础上教学
的。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教材对平均数的处理,更加突出其统计意义。通
过“两队人数不同不能用总数比较”这一思维的矛盾,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
平均数的意义,进而发现运用平均数作比较的必要性。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根据学生实际,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立教
学目标如下:
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
义。
2.经历求平均数的过程,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程标准对这一部分内容有着明确的要求: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
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因此教学重点确立为:体
会平均数的作用,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得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借
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但不表示每一个数据本身就是完全相同的,
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这样一个虚拟的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对于
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理解起来还是有困难的,因此教学难点确立为:初
步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有恰当的学法、教法,需要一定的教学手段。新
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
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
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这一理念;本节课将采用以下的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观察分析,思考,合作探究,抽象概括,交流展示等。
学法确定,教法必须与学法对应。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
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所以在这节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创设法。通过分苹果的情境,学生解决分一样多的问题,激发学
生学习的兴趣,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引导发现法。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的启发学生的思维,
增强学生学习地内在动机,进一步发展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理解和巩固知识。
3.观察比较法。通过图表演示,出示男女生两个队人数不同,不能用总
数比较,制造这样一个认知冲突,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进而
发现用平均数比较的必要性,突破重难点。
教学方法要依托教学资源支撑,通过教学活动去实现,教学活动又需要一
定的程序来推进。接下来我向评委老师介绍我的教学流程。课标指出:教师
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
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
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充分提供给学生从是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引导学
生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体会和运用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于是,我把
本节课设计成以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提炼问题
通过创设猴妈妈分苹果的情境,引导学生了解平均数和平均分的联系的
区别,掌握移多补少、先和后分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初步感知平均数是一个
虚拟的数。
二、引导探究构建新知
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包括两个层次的教学,第一个层次是掌
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即教学重点;第二层次是通过两个组比赛成绩的比较来
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即教学难点。
第一个层次的教学放手让学生自学,在前面的导入部分已经初步掌握了
求平均数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学正好是个练习巩固的过程。
第二层次的教学是本节课难点所在,处理时分两步走:人数相同和人数
不同成绩比较的方法。
1.人数相同。先出示一个情景,男生和女生人数相同的情况下比较哪个
队的成绩更好,引导学生可以用比总数方法,也可以用平均数的方法,为下
个一个环节男生和女生人数不同的情况做一个铺垫。这个过程,学生通过互
相交流比较的方法,向他人展示自己想法,为下个环节制造一个认知冲突,
同时了解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灵活性。
2.人数不同。在此基础上,出示男女生两个队人数不同,不能用总数比
较,制造这样一个认知冲突,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理解平均
数的意义,进而发现用平均数比较的必要性,突破难点。
三、反馈提高巩固计算
课堂练习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必要途径,教师采用不同层次的练习的
方法,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既巩固复习所学知识,深化
学生的认知体验,拓展提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
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觉得数学充满趣
味性,同时能够学有所用,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四、总结反思,深化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
-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编
- 广告业务员工作参考计划范文2
- 电子商务产业园租赁合同
- 苗木基地租赁合同
- 停车场车位租用合同
- 六年级英语上册Unit4Ihaveapenpal第一课时教案人教PEP版
- 2024年跨国电子产品贸易合同中英文版版B版
- 2025年生物质碳化专用炉合作协议书
- 2024年跨境电商企业承包经营合作协议集锦3篇
- 浙江省杭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政治试题 含解析
- 人力资源规划
- 中国药典无菌、微生物限度和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学验证内容详解
- 《实用日本语应用文写作》全套电子课件完整版ppt整本书电子教案最全教学教程整套课件
- 公司员工手册-全文(完整版)
- 锅炉习题带答案
- 土木工程课程设计38281
- 农村宅基地地籍测绘技术方案
- 液压爬模作业指导书
- 剧院的建筑设计规范标准
- 遗传分析的一个基本原理是DNA的物理距离和遗传距离方面...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