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培训讲义_第1页
公共管理学培训讲义_第2页
公共管理学培训讲义_第3页
公共管理学培训讲义_第4页
公共管理学培训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共管理学培训讲义

1.1公共管理学概述

1.1.1公共管理的含义

公共管理学一公共管理学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以政府行政组织为核心的各类

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及其规律的学问。

1.1.2公共管理学的概念范畴

1.1.2.1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

(1)公共管理学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派,是公共行政中重视公共组织或者非营利

组织实施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的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

别。

(2)它在实施公共管理的主体、公共管理活动的内容与范围、公共管理的目标等一些

基本的原则与管理理念方面,仍然与公共行政保持一致。

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之间的差别:

(1)公共行政更加重视“设计”,公共管理则更加重视实现公共行政目标的具体

“运作”过程;

(2)公共行政更加强调政治的、法律的与行政的手段,公共管理则更加强调管

理的,经济的手段;

(3)公共行政更加关注过程、程序与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与内部取向,公共管

理更加关注结果、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与外部取向。

1.1.2.2公共管理与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一为公共商品、公共物品或者公共品,是指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劳

务或者服务,是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与收费困难等特征

的物品。

私人物品一即具有消费上的竞争性与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

1.1.2.3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一是指拥有合法权威的包含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在内的政府,与由它们

授权的有关机构或者部门为熟悉决公共资源或者者社会公共利益的分配等社会

问题所作出的正式的决定或者安排,这种决定或者安排是确立一定社会生活的行

为准则与行为根据,通常能够表现为法律、政令、计划、方案、程序等形式。

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区别:

(1)公共政策要紧是制定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秩序与行为规则,它通过对社会的政治、

经济与文化等各方面的规定与引导,在总体上为一个社会中人们的生活与社会

进展制造必需的环境,是人们生活的一种外在条件。

(2)公共管理则是具体通过实施公共管理行为与活动来提高公众的社会生活质量与

实现公共利益。

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有着某些相通或者相通的地方,具有密切的联系:

第一,公共政策指出了公共管理的基本方向,是公共管理的必要前提。

第二,公共政策具有一定的公共管理职能。

第三,公共管理是实现公共政策的基本途径。

第四,在一定层面上,公共管理行为与有关公共政策是合二为一的。

1.1.2.4公共管理与工商企业管理

公共管理与工商企业管理之间存在着相通之处:

都务必履行包含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人事、预算与操纵等在内的通常的管理职能。

公共管理与工商企业管理之间区别要紧表现在:

1.管理性质的不一致

与工商企业管理不一致,公共管理包含了政府或者非政府公共组织的活动,而且公

共管理的运作是在政治环境中进行的,具有了明显的政治性或者公共性的特征。

2.公共管理与工商企业管理的使命不一致

公共管理以服务公众、实现公共利益与保护公共秩序为目的;工商企业管理以营利

为目的。

3.效率意识的强弱不一致

公共管理所需经费大部分来自于公共财政预算,公共管理者并没有太多的削减开支

与有效运作的诱因,成本一效益的观念与意识差;工商企业运作的经费来源于本企

业的生产所得,以获得更多的企业利润为动机,成本一效益的观念与意识强。

4.责任的性质、范围不一致

与工商企业管理相比,公共管理更强调公共责任、社会责任。在工商企业管理中,

权威与责任的划分是比较清晰的;在公共管理中,公共管理运作的规模与复杂性、

对官僚机构加以政治操纵的要求、对一致性与协调的寻求等因素导致了责任机制的

扩散,这种扩散加深并复杂化了公共决策的过程。

5.管理的广泛性、复杂性的程度不一致

就人事管理方面而言,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私人组织中的人事

管理系统要复杂与严格得多。

1.1.2.5公共治理与善治

1.2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1.2.1公共管理的兴起

1.2.1.1公共行政的反思

1.2.1.2公共管理的产生

1.2.2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1.2.2.1确定研究对象的基本思路

公共管理学一是一个研究公共管理活动或者公共管理实践的学科,能够将它界定为一门综合

地运用各类科学知识与方法来研究公共管理组织与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性

的学科,它的目标是促使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组织更有效地执行公共政策、提

供公共物品与提高公共管理绩效。

1.2.2.2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对象与体系

1.2.2.3公共管理学的理论体系

1.2.2.4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要紧表现为:

(1)研究对象与范围的特征

(2)跨学科与综合性的特点

(3)具体研究问题的特征

(4)公共管理学既是实证的,又是规范的

(5)更具现实性

1.3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与方法

1.3.1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

美国著名学者波齐曼认为,公共管理学研究可分为两种途径:公共政策途径(P途径)

与企业管理途径(B途径)。

P途径强调的是与政策分析的渊源关系,认为公共管理务必与公共政策的形成与制定密

切有关。

P途径的公共管理如下特征:

第一,着眼于高层管理者与他们所进行的政策研究;

第二,重视非量化与实务的取向,推崇通过个案研究来进展有关知识;

第三,强调与政策分析结合,进行具有前瞻性的规范性的理论研究。

B途径:是受管理主义的影响,主张效法企业,以企业管理的方法来提升公共部门的服

务质量,新公共管理思潮是其代表。

B途径的公共管理特征:

第一,偏爱企业管理的原则

第二,对公、私部门的差异不作严格区分

第三,除了重视策略管理及组织间的管理外,还强调对公共管理的过程进行管理

第四,在研究方法上也偏爱诸如实验设计之类的量化方法

P途径与B途径之间的共同之处:

(1)它们的眼光并不局限于行政机关内部,而将关注的焦点放到公共部门与外部环境

的关系上;

(2)它们都尊重政治因素在管理中扮演的角色,都重视经验性的材料。

1.3.2公共管理学研究方法

公共管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

1.实践抽象法

对管理实践进行总结、概括与抽象,以获得新的公共管理概论的方法,就是实践抽象法。

2.实体分析法

公共管理中的实体分析法,就是在进行公共管理研究时,将公共管理的主体即公共组织,

如政府公共部门、非营利组织与准政府组织等,作为一个实体来看待,重点分析该实体

存在与进展的前提条件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从而获得对这一实体活动的条件与规律等的

认识。

3.实验法

在公共管理研究中,能够通过选择特定的对象或者领域,甚至人为地提供某些条件,进

行管理实验或者政策实验,以取得在更大范围推行某一类公共项目、实施某一种改革甚

至整个公共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

4.系统分析法

公共管理学中使用系统分析方法的目的,是要帮助人们懂得公共管理系统及其与社会环

境的关系;鼓励对公共管理系统地各个构成部分、公共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同时的

研究;引导人们注重这一系统的结构、层次与功能;促使人们从不一致的角度提出问题,

开拓新的知识领域。

5.比较分析法

公共管理学中的比较分析要求研究者对不一致国家或者地区的公共管理系统及过程加

以比较,要求对同一国家或者地区在不一致历史时期的公共管理系统及过程加以比较,

从中既找到公共行政学的通常的或者普遍的理论,又发现各国家或者地区在不一致时期

的公共管理特色,丰富整个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及方法理论体系。

6.多学科交叉式的综合研究方式

这种研究方式强调各学科之间理论与方法的互补,运用各学科理论及其研究方法来解释

与解决公共管理中实际存在的问题。

7.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的要点是对已经发生的公共管理实践,分析者尽可能从客观公正的观察者立场

加以描写或者叙述,以脚本等形式说明一个事件有关的情况,力图再现与事件有关的当

事人的观点、所处的环境,供读者评判。

第2章公共管理的理论进展

2.1公共行政理论的演进

2.1.1公共行政理论的初创

2.1.1.1威尔逊的“政治一行政”二分法

“政治一行政”二分法一威尔逊提出应在对政治与行政这两个概念进行正确区分的基础

上将公共行政理论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进行专门的研究。

2.1.1.2韦伯的官僚制理论

韦伯认为,“官僚制”具有下列基本特征:

(1)合理的分工。

(2)层级克制的权力体系。

(3)依照规程办事的运作机制。

(4)形式正规的决策文书。

(5)组织管理的非人格化。

(6)习惯工作需要的专业培训机制.

(7)合理合法的人事行政制度。

2.1.13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2.1.2公共行政理论的建构

2.1.2.1怀特的系统化行政理论

2.1.2.2古利克与厄威克的科学化公共行政原则

厄威克认为下列原则关于行政组织的管理都具有普遍适用性:

(1)目标原则。

(2)人员与组织结构相习惯的原则。

(3)“一人管理”原则。

(4)“专业参谋与通常参谋”共存的原则。

(5)“授权”原则。

(6)“责权相符”原则。

(7)明确性原则。

(8)“操纵幅度”原则。

2.1.2.3福莱特的动态化公共行政理论

2.1.3公共行政理论的转型

2.1.3.1西蒙的批判与公共政策学派的出现

2.1.3.2沃尔多的批判与新公共行政学的勃兴

“新公共行政学”一是相关于“传统公共行政学”而言的,它是西方行政学界为了回

应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连续出现的一系列社会、经济

与政治危机与此起彼伏的政府改革呼声,特别是传统公共行政理论面临的严峻挑战而

形成的一个运用全新的研究方法同时强调以公共行政的“公共”部分为研究重心的公

共行政理论流派。

“新公共行政学”包含下列基本内容:

(1)对传统公共行政学“效率至上”观的反思与批判。

(2)对社会公平价值观的提倡。

(3)对传统“政治一行政”二分法的突破。

(4)对动态、开放组织观的强调。

2.2现代公共管理理论的进展

2.2.1公共选择理论

2.2.1.1经济人的人性假设与公共选择

公共选择一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分析集体行动,也即非市场的决策。

2.2.1.2政府规模扩张与公共选择

帕金森定律一揭示了政府机构不断膨胀的两大动力:“一是官员想要增加的是下属而不

是对手;二是官员们相互之间制造工作。”得出的结论:不管政府机构的

工作量是否增加,其工作人员与工作机构的数量总会按几何级数增长。

公共选择理论提出解决问题的主张包含:

(1)组织类型的理性选择。

(2)市场机制与个人选择。

(3)分权化。

(4)公共服务组织小规模化。

(5)自由化。

2.2.2新公共管理理论

“管理主义”一是工商企业管理领域长期流行的一套管理哲学,它要紧包含如下几点

核心观念:第一,社会进程的要紧途径在于经济学家意义上的生产力的

持续增长;第二,这种生产能力的增长以“管理”功能对劳动力要素与

复杂的信息技术、组织技术、物质形态商品的生产技术的有效组织为前

提;第二,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分离的与特殊的组织功能,在诸如计划、

执行与衡量生产力的实质进展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商业的成功越来越依

靠于高素养与职业化的管理者;第四,为履行“关键作用”,管理者务必

拥有合理的“管理权限”。

2.2.3公共治理理论

2.2.3.1公共治理理论的兴起

2.2.3.2治理的涵义

治理一是指官方的或者民间的公共管理组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公共权威维持秩

序与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以满足公众的需要,治理的目的是要在各类不一致的

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操纵与规范公民的各类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

公共利益。

2.233公共治理理论的内容

公共治理理论一是对作为传统公共管理理论的公共行政理论进行反思与批判,同时对

新公共管理理论与新公共服务理论之合理内核进行整合的结果,其核

心观点是主张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定共同的目标等途径,

实现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其要紧内容包含:

(1)公共治理是由多元的公共管理主体构成的公共行动体系。

(2)公共管理的责任边界具有相当的模糊性。

(3)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之间存在着权力依靠与互动的伙伴关系。

(4)治理语境下的公共管理,是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基于伙伴关系进行合作的一种自

主自治的网络管理。

(5)治理语境下的政府在社会公共网络管理中扮演着“元治理”角色。“元治理”一是西

方学者为寻求解决公共治理理论失灵所用的词汇,但实际上,“元治理”只只是是公

共治理理论重视政府在社会公共管理网络中的重要功能的另一种表述而已。

2.2.4新公共服务理论

“新公共服务”一指的是关于公共管理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一

套理念。

具体来说,新公共服务理论包含下列几个方面的基本观点

2.2.4.1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

2.2.4.2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

2.2.4.3在思想上要具有战略性,在行动上要具有民主性

2.2.4.4为公民服务,而不是为顾客服务

2.2.4.5责任并不简单

2.2.4.6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生产率

2.2.4.7公民权与公共服务比企业家精神更重要

第3章公共组织

3.1公共组织的性质与结构

3.1.1公共组织的内涵

3.1.1.1组织与公共组织

组织一是由两个以上的人、目标与特定的人际关系这三种要素构成的一种特殊的人群

体系。

公共组织一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以追求公共利益为其价值取向,以协调公共利益关

系、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公共事务、保护公共秩序为基本职能的组织,它

通常拥有公共权力或者者通过公共权力的授权,负有公共责任。

3.1.1.2公共组织的基本要素

1、物质要素

(1)人员。

(2)经费。

(3)物资设备。

2、精神要素

(1)目标。

(2)责权结构。

(3)人权关系。

3.1.1.3公共组织的特征

公共组织在具有社会组织的通常特征的同时,也表现出自己独具的特征。

1、以增进公共利益为目标

2、公共组织的活动受到法律的明确限制并具有权威性

3、公共组织受到高度的公共监督

4、公共组织的活动具有政治性

5、公共组织的目标形式上清晰但实际中模糊,且行为绩效评估比较困难

6、公共组织具有一定的独占性

公共组织的独占性一是指公共组织在公共管理中具有一定的垄断性。

3.1.2公共组织的结构

公共组织结构一是指公共组织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

3.1.2.1公共组织的纵向结构

最高层次的公共组织为决策层,负责制定本部门行政的总目标、总方针、总政策与总的

实施方案,负责本机关人、财、物总的分配及其政策,以尽最大努力满足社会对本部门的需

要,最优地完成本部门的工作目标。因此,最高层次的公共组织,是一个开放的、面向社会

的公共组织。

中层公共组织为协调指挥层,负责执行本部门最高公共组织制定的总决策、目标、方针

与政策,以此为根据结合本单位具体工作对象的实际,制定本单位的具体工作目标、工作方

案,并负责组织、协调、指挥等实施工作。因此,中层公共组织为半封闭半开放系统。

基层公共组织为技术操作层,其任务是执行中层公共组织的实施方案,在中层公共组织

的协调、指挥之下,负责具体的带技术操作性的工作。其组织基本为封闭型,使用什么技术

方法执行任务,纯属公共组织内部问题。

优点:

(1)分层负责,使各级政府在各自管辖地域范围内,能做到事权集中,统一指挥;

(2)行动迅速,能及时地根据本地情况做出决策,就地组织实施,并有利于就地监督、

操纵;

(3)能发挥各个层级公共组织的积极性、制造性,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主动开展工作;

(4)各层级行政首长负责全面管理工作,有利于培养全面型的管理人才。

缺点:

(1)各层级行政首长管辖事务过多,责重事繁,难以事事熟知;

(2)容易形成地方的块块分割,不利于各地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与进展;

(3)容易犯地方主义的错误,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宏观操纵。

3.1.2.2公共组织的横向结构

公共组织横向分工的种类,通常常用的有下列四种:

(1)按业务性质分工。这是指按公共管理的业务性质异同来构成公共组织单位。比如,

财政、外交等部门的划分。优点:符合分工专业化的原则;有利于统一管理业务的

方针、政策与法规;表达事权一致的原则,便于协调。缺点:业务事权过于集中,

容易形成条条分割,不利于不一致业务性质工作之间的合作、协调;分工过细,易

造成部门林立;有些业务性质混淆不清,不易作出明确的划分,易产生组织冲突。

(2)按管理程序分工。这是指按公共管理工作过程的程序不一致来分别设置公共组织部

门。优点:注重公共管理工作的技术方法,有利于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

由于从事同一项工作使用同样的技术设备、工作程序,有利于节约人力、物力、财

力;使公共管理中的重要程序由专门机构去完成,有利于提高公共管理的整体效能。

缺点:工作人员易产生重技术、轻政策,重过程、轻目的的倾向;在使用上有一定

的局限性,只能对那些有较大独立性的程序才能够设置部门,而多数工作程序则无

法独立出来。

(3)按管理对象分工。这是指按公共组织服务的人群、财务为对象进行的部门设置。优

点:根据对象分工,可使公共组织统筹考虑,满足其管理对象的需要;群众对公共

组织的职责一目了然,易于沟通与监督。缺点:随着管理的对象日益增多,势必导

致公共组织部门林立,不利于精简节约;容易忽视甚至割裂管理对象之间的相互联

系,可能产生综合性的工作无人管理的现象:容易造成本位主义,考虑问题从本部

门利益出发,有碍于整体的利益;按服务对象划分部门往往与按业务性质划分部门

发生重复、交叉关系,可能出现互相推诿责任、踢皮球的情况,降低了工作效率。

(4)按地区分工。

3.1.2.3公共组织的要紧结构形式记黎民那本书,更加简明扼要

3.1.3公共组织的类型

3.1.3.1公共组织的基本类型

1、政府组织广义的政府组织是指国家进行阶级统治与社会管理的组织,是国家表达意志、

公布命令与处理事务的机构体系。狭义的政府则仅仅是指国家的行政机关。

2、非营利组织一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且是非官方的,即本身并不具有行政权

力的公共组织。

3、准政府组织一是介于政府组织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一种过渡型公共组织,即非营利的以

增进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但通过授权等行使一定的行政权力或者通过所具有的公共权威管

理公共事务,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具有一定强制性的公共组织。

3.2非营利组织

3.2.1非营利组织的特征与分类

3.2.1.1非营利组织的特征

萨拉蒙与安黑尔提出凡具有下列六个方面特征的组织都称之为非营利组织:

(1)正式组织性。

(2)非政府性。

(3)非利润分配性。

(4)自主管理性。

(5)志愿性。

(6)公共性。

3.2.1.2非营利组织的“非分配性约束”

非分配性约束一是指非营利组织不能把获得的净收入分配给对该组织实施操纵的个人,包含

组织成员、管理人员、理事等,净收入务必保留,完全用于为组织的进一步进展提供资金。

3.2.1.3非营利组织的分类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分类:

(1)已登记非营利组织。社会团体一是指中国公民自愿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

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基金会一是指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者其

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按照本条例的规定成立的非营利性法

人。民办非企业一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其他社会力量与公民个人利用非

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2)未登记非营利组织。包含没有或者不能在民政部门登记,或者者转登记的非营利组

织。

3.2.2非营利组织是公共管理主体的必要构成部分

3.2.2.1非营利组织是微观的社会服务与管理职能的要紧承担者

3.2.2.2非营利组织能提高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

3.2.2.3非营利组织能较好地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

3.2.2.4非营利组织是当代公共管理社会化与市场化的必定要求

3.2.3当代中国公共管理中的非营利组织

3.2.3.1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兴起

3.232我国非营利组织进展存在的问题

1、非营利组织自身存在的问题

(1)身份不清。

(2)非营利组织缺乏资金、内部组织不健全、行为缺乏代表性与规范性。

2、由与非营利组织有关的政策、法律与管理等构成的外在环境问题

(1)对非营利组织基本政策的实施存在着培养与监督管理脱节、重登记而忽视过程监督的

现象。

(2)法制薄弱。

3.233我国非营利组织改革进展的基本取向

1、大力培养非营利组织

大力培养非营利组织要紧应抓好两项工作:第一,在社会领域推进“政社分开”改革。

第二,重点在资金方面进行必要的资助。

2、加强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督管理

加强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督管理,重点要抓好两方面的工作:第一,逐步完善有关非营

利组织特别是其活动的法律法规。第二,在逐步完善有关法律法规的过程中,通过依法行政

与强化法律追惩的制度建设,强化监督管理,强化各类法律规范的实施与监督,特别是对非

营利组织运行的规范化及质量、政府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3.3事业单位

3.3.1事业单位的含义与特征

3.3.1.1事业单位的含义

事业单位一是指手国家行政机关领导,没有生产收入、所需经费由国库支出、不实行经济核

算,要紧提供非物质生产与劳务服务的社会组织。

3.3.1.2事业单位的基本特征

我国与计划经济体制相习惯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具有如下的基本特征:

(1)事业单位活动的非经济性与政治性。

(2)事业由政府主办并主管。

(3)事业单位经费由公共财政供给。

(4)整个事业单位系统具有行政性。

3.3.2事业单位改革

3.3.2.1事业单位改革的必要性

(1)事业单位规模巨大、增长过快,财政负担过重的困难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缓解。

(2)社会效益不高。

(3)与经济建设结合不紧密。

33.2.2事业单位改革进展的目标取向

(1)事业单位的社会化。有两层基本含义,即社会公共事业社会办与事业单位的资源配置

与服务社会化。

(2)事业单位运行的法制化与民主化。

332.3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原则与分类改革

(1)实行政事分开。

第一,实行职责分开。

第二,实行管理方式及手段的分开。

(2)实行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

第一,具有准政府组织性质的事业单位。

第二,具有一定经济效益的公益性的事业单位。

第三,具有生产经营性与能力的事业单位。

3.4公共组织的变革

3.4.1科层制组织与反思

3.4.1.1科层制组织的基本特征

科层制组织的基本特征包含:

1.专门化

2.等级制

3.规则化

4.非人格化

5.技术化

6.公、私分明化

3.4.L2科层制方法的要紧内容

科层制方法的要紧内容是:

1.组织标准化

为了完成繁重负责的工作任务,科层制管理在组织中推行标准化方法,以此提高工作绩

效。它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分工专业化。第二,工作指标化。第三,人员统一化。

2.工作秩序化

秩序是一切组织存在与进展的基础。科层制管理方法强调在公共组织内部的各要素、环

节之间形成有机的联系,使有关组织之间互相协调,密切配合,形成一个无障碍的工作

流。它要求理顺组织内外的各类关系,它要求完全消除人的随意性与传统组织的杂乱无

早。

3.管理规范化

科层制管理严格按规章制度行事,坚决抵制人情关系的干扰。它包含:第一,组织成员

之间的关系完全以理性准则为指导,坚决排斥一切认为的、情感的、偶然的因素,特别

是排斥不良人际关系的影响。第二,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使组织成员具有平等感与

公平感。所有的组织成员都务必遵守规则与纪律,不因个人情感的不一致而不一致。第

三,明确规定每一成员的职权范围与协作形式,使各个成员正确行使职权,减少摩擦与

冲突。第四,精确计算组织成员的工作成果,以业绩为根据进行奖惩,公正、客观、合

理地处理问题。

3.4.L3传统科层制组织的缺陷与逆境

1.传统科层制组织的缺陷

传统科层制组织的缺陷要紧表现为:

(1)科层制管理造就了一种刚性的官僚系统,就像一部机器,没有灵

活性与主动精神,只有齿轮之间的被动运转。

(2)使用标准化的管理与服务,忽视人的差异性与多样性。

(3)排除了竞争的必要与可能,组织成员照章办事,墨守成规,得过

且过,不负责任。

(4)依靠条块分割的专业化单位来解决不断出现的新老问题,导致机

构不断膨胀,职能交叉重叠。

2.传统科层制组织面临的逆境

科层制的组织模式也面临着危机,具体表现如下:

(1)从组织环境来看,政府组织的“内环境”与“外环境”均发生了急剧的、

复杂的与不可预料的变化:

一是科层制所弘扬的“官僚制精神”,即非人格化、理性化与制度化,妨

碍了个人的成长与个性成熟,技术的普遍运用对个性的压制产生的

非人格化与当代人们所渴求的个性的自由解放及对民主的追求产生

了尖锐的矛盾。

二是信息技术的高速法杖使得经济与社会的节奏加快,陈旧的层级管理与

操纵系统、照章办事循规蹈矩的传统方式已无法习惯越来越普遍的

社会动态因素对政府的职能要求。

三是全球化的趋势使国内外的联系日益紧密,相对封闭的科层制组织建构

与建立在主题交往、文化多元基础上的新时代格格不入。

(2)从组织结构上看,在严格的非人格化的金字塔结构中,官员的职位是由上

级权力当局任命的,并在公共机关的等级制度系统中实行终身制,而公职

人员从政首先是一种谋生手段,有着自身的利益要求,普遍具有经济学预

设的“理性经济人”的特征,他/她在大规模的科层制中会追求自身收益

的增加或者获得提升的职业机会。

(3)从组织方式上看,行政操纵是传统科层制行政的关键。

3.4.2公共组织的变革

3.4.2.1公共组织变革的目标

公共组织变革的目标包含下列三个方面:

1.提高公共组织习惯环境的能力

公共组织为了生存与进展,要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公共组织对外在环境的改造

里是指在习惯外部环境的同时,能动地影响外部环境,推动社会进展。

2.提高公共组织自身的稳固性、协调性

这个目标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理顺公共组织自身的工作秩序。第二,理

顺组织与个人的关系。

3.提高公共组织的工作绩效

3.422公共组织变革的内容

1.组织结构的变革

公共组织结构是指公共组织各个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

在横向部门结构上,公共组织的变革要紧有下列两个方面:从公共管理的过程来看,

正在由重决策、执行部门。轻监督、咨询、信息等部门的倾向,向重咨询、信息、监督部门

转变,力求与决策、执行部门相平衡。

在纵向层级上,整个公共组织结构有着从集权式、尖塔式的结构形式向着分权式、扁

平型的结构形式进展的趋势。

2.公共组织权力关系的变革

公共组织全力的关系变革,在对通常事务的管理上是从集权型走向分权型,而在对宏

观事务的管理上是从分权型走向集权型。

(1)公共组织向社会组织还权。

(2)横向分权。公共组织中的权力体系逐步由单纯的直线型权力关系向直线权力

关系与参谋权力关系并存的状态转变。

(3)在纵向权力分配上,实行集权与分权互相融合与共存。

3.技术变革

在公共组织运作过程中,普及使用网络化的大容量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通过现代

网络技术实行业务流程再造、业务协同与资源共享,根治传统组织形态中强调分工所

造成的部门分割与官僚主义。

4.产品与服务的变革

基于服务对象的需要,持续尝试发现更好地服务流程与服务方式,为社会提供最

低成本、最好品质的产品与服务;或者者通过创新公共服务方式,运用公共组织

的技能与资源开发新产品与服务,使公共组织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

5.人力资源变革

应用在人力资源上的典型变革内容包含:1)投资于训练与进展活动,让工作人员

获得新的技术与能力;2)将工作人员社会化,融入组织文化,使其学习到有助于

提升组织绩效的新常规;3)改革组织的规范与价值,重视融合组织自身文化的多

样化员工,激发创新精神;4)持续改进对多样化的员工所施工的晋升与奖励系统;

5)对高层管理团队进行变革,改善组织学习与决策制定。

第四章公共领导

4.1公共领导概述

4.1.1公共领导的含义与特点

4.1.1.1领导的含义

领导的含义可界定为:领导是领导者在一定环境下,为确定与实现既定目标,对被领

导者进行统御与指引的行为过程,它包含了领导、被领导者与环境三个基本要素。

4.1.1.2公共领导

1.公共领导的含义

公共领导是指公共组织的领导者在一定的环境下,为确定与实现公共目标,通过对

各类社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对组织成员与公众进行统御与指引的行为过程。

(1)公共领导是一个社会组织系统

(2)公共领导是一个动态的行为过程。

(3)公共领导是公共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积极互动过程。

(4)公共领导是权威与公共认可的关系。

(5)对公共领导的绩效评估存在着较大的困难。

2.公共领导的特点

(1)公共领导者赖以发挥其领导作用的组织依托是公共组织或者公共部门。

(2)公共领导职权的公共性、服务性。

(3)决策的“公断性

(4)公共领导的价值取向是公共利益。

3.公共领导的作用

具体来说,公共领导的作用要紧表现为:

(1)导向、统领的作用

(2)影响、表率的作用。

(3)协调、沟通的作用。

(4)迎接挑战,引发变革的作用。

4.1.2西方领导理论的演进与新进展

4.1.2.1西方经典领导理论

1.特质理论

以区分领导者与通常人的不一致特征,并以此来解释他们成为领导者的真正原因的理论,

就称之特质理论。

2.行为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真正决定一个人成为领导者的因素是他的行为,只有那些行为上表现出既

关心工作又关心个人的领导者才是最有效的,同时认为领导行为是能够通过后天的培养与锻

炼得到的。

3.权变理论

领导行为效果的好坏,不仅取决于领导者个人的素养与能力,而且取决于诸多的客观因素,

如被领导者的特征、领导的环境等。用一个公式表示就是:领导=f(领导者、被领导者、

环境)

4.1.2.2西方领导理论的新进展

1.领导魅力理论

领导魅力理论是指当下属发现领导者的某些作为时,他们自然会把这些作为归因于领导者的

伟大或者杰出的领导能力。

2.交易型与变革型领导理论

在变革型领导中,领导帮助员工开阔眼界,鼓励下属为了组织的利益而超越个人的利益,

激活他们对更高秩序的需要;而下属也对领导感到信任、羡慕、忠诚与尊敬,对任务目标充

满期望与热情。而在交易型领导中,领导的影响力要紧来自领导能够使部署相信奉献与报偿

是公平的、合理的,而部署对领导的顺服与忠诚也是建立在交换互惠的基础上的,但不可能

产生对任务目标的热情与支持。

4.2公共领导体制

4.2.1领导体制的含义与内容

4.2.1.1领导体制的含义

体制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与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

制度、方法、形式等的总称。

公共领导体制是指公共组织中领导职能、领导权力与领导责任的配置制度、方法及其运行机

制。

421.2领导体制的内容

1.领导结构

2.领导的层次与跨度

3.领导机构中各部门之间的职责与权限划分

4.领导干部的管理制度

4.2.2领导体制的基本类型

4.2.2.1首长制与委员会制

4.2.2.2集权制与分权制

4.2.23层级制与职能制

4.2.2.4完整制与分离制

4.2.3公共管理领导体制改革

4.2.3.1我国公共管理领导体制存在的问题

1.领导职能相互混淆

2.领导权力过于集中

3.领导权力的约束滞后

4.公共组织机构高度膨胀

5.用人制度缺乏活力

4.2.3.2公共管理领导体制改革的路径

1.完善领导职能分工,理顺各类关系

(1)实行党政分开,改善与加强党的领导。

(2)要完善党委、人大、政府三个不一致机构的关系。

(3)按照权责相称原则确定职权体系,理顺职权关系。

2.在保证政令统一的前提下,适当下放权力

3.改革组织人事制度,增强党与国家的活力

4.继续推进机构改革,合理设置机构,克服机构臃肿

5.加强权力制约与监督

4.3公共领导方法

4.3.1领导方法概述

4.3.1.1领导方法的含义

领导方法是指领导者配置资源、沟通与协调关系、统筹安排时间、统御与激励下属的各类手

段与途径。

4.3.1.2领导方法的特征

领导方法具有下列特征:

(1)领导方法的目的性。

(2)领导方法存在正确与错误、有效与无效之分。

(3)领导方法的多层次性

(4)领导方法的具体有关性

(5)领导方法存在动态变异性

4.3.2领导协调

4.3.2.1领导协调的含义与特点

1.领导协调的含义

领导协调是指公共部门领导者为了实现既定目标,通过调配、协调政府与社会之间、政府不

一致组织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公务员之间、政府不一致职能之间等可能产生的阻碍公共

事务的处理与社会与谐进展的因素,使社会与组织保持一种平衡状态以实现预定目标,发挥

整体最大功效的过程。

2.领导协调的特点

(1)平等性

(2)互利性

(3)结果不确定性

4.3.2.2协调的内容与原则

1.领导协调的内容

(1)领导工作关系协调

领导的工作关系协调要紧指领导者对在履行公共领导职能、实现其领导目标的过程中

与组织内外有关的人与事在时间与空间上产生的工作关系的协调。

(2)领导人际关系协调

领导人际关系协调,是以领导活动中涉及的以人际关系为对象与内容的协调。

2.领导协调的原则

要做到有效协调,务必遵循下列原则:

(1)以人为本

(2)客观公正

(3)注重整体

(4)求同存异

(5)互惠双扁

(6)灵活机动

4.3.3领导沟通

4.3.3.1领导沟通的含义与作用

1.领导沟通的含义

沟通,是为了一个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与情感在个人或者群体间传递,以取得懂得、

信任的过程。

领导沟通,即领导者为实现其目标,通过一定的领导组织与领导手段实现与组织内外的追随

者、被领导者进行信息、思想与情感的传递与互动,以保证公共利益与目标有效协调与实现

的过程。

2.领导沟通的作用

具体来说,要紧有下列三个方面:

(1)沟通时科学决策的前提

(2)统一思想,提高绩效

(3)沟通能够改善人际关系,鼓舞士气,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433.2实现有效沟通的途径

1.选择合理的沟通渠道

(1)正式渠道

它是组织结构,层次及不一致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明文规定的信息与内容传递的路

径。

(2)非正式渠道

它是在非正式组织范围内或者非正式场合进行的沟通。

2.选择合理的沟通模式,构建信息沟通网络

沟通网络的五种模式:(1)链式沟通(2)轮式沟通(3)全通道沟通(4)环式沟通(5)

Y式沟通。

3.选择有效的沟通形式

(1)口头形式

(2)书面形式

(3)非语言形式

(4)电子媒介形式

433.3增强领导沟通的方法

增强领导沟通的方法:

1.构建畅通的沟通网络

2.树立主动沟通的意识

3.制造有利的沟通环境

4.要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在知情环节、沟通环节、反馈环节上建立健全制度,进一步增强

民主监督的实效。

5.注意沟通与信息技术的关系

4.3.4领导激励

4.3.4.1激励的含义

激励就是运用各类刺激手段,唤起人的需求,激发人的动机,使人处于亢奋状态的过程。

434.2激励的原则

有效的激励应该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原则

2.正激励与负激励结合原则

3.按需激励原则

4.差别激励原则

5.公正原则

43.4.3激励的方法

1.物质激励

2.参与激励

3.目标激励

4.情感激励

5.需要激励

6.榜样激励

7.荣誉激励

8.信息激励

9.赏识激励

4.4领导能力

4.4.1领导能力的内涵及其基本条件

4.4.1.1领导力的含义

领导能力,就是领导者的个人素养、思维方式、实践经验、对领导方法的把握程度等影响具

体公共领导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性的总与

4.4.1.2发挥领导能力的基本条件

发挥领导能力需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基本条件:

1.领导能力的发挥,务必在一定的环境与组织结构中进行。

2.发挥领导能力,需要领导者明确组织的目标、责任与价值。

3.发挥领导能力,离不开领导者的基本素养。

4.4.2领导能力的要紧内容

4.4.2.1领导的创新能力

公共领导创新:就是公共部门为习惯公共管理与环境的需要,与时俱进地转变观念与职能,

探索新的方法与途径,形成新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与规范,全面提高公共领导效率,更好

地履行政府职责的实践过程。

领导的创新能力要紧表达在五个方面:1.广阔的知识面;2.敏锐的问题意识;3.全新的思想

观念4.良好的精神状态;5.敢于承担风险的胆识

4.422领导的战略思维能力

1.战略思维,作为一种着眼于全局与长远来观察、思考与处理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与领导艺

术。

2.领导战略思维能力的内容

(1)战略洞察力与战略推断力

(2)战略分析力与战略综合力

(3)战略预见力与战略创新力

(4)战略统筹力与战略决断力

3.领导战略思维能力的培养

442.3领导的执政能力

1.领导执政能力发挥的重要性

领导执政能力:领导通过执掌权力,管理公共事务的能力。

2.制约领导执政能力发挥的因素

领导的执政能力与三个因素有关:(1)政府所具有的强制力;(2)政府存在的合法性;

(3)政府合法性的来源

3.领导执政能力所包含的内容

4.4.3领导方式

4.4.3.1领导方式的含义

领导方式,是在特定环境中领导者使用的作用于被领导者的行为方式,具有策略性与指向性。

4.4.3.2领导方式的类型

领导方式大体上有三种类型:

1.集权型领导方式

2.民主型领导方式

3.放任型领导方式

管理学家菲德勒的权变理论,该理论认为,一种具体的领导方式不可能到处都适用,有效的

领导行为应随着被领导者特点的变化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关系能够用下式来表示:

E=f(L,F,S)式中:E—领导的有效性;L一领导者;F一被领导者;S—环境;f—函数关系。

即领导工作受到领导者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影响,领导方式是领导者特征、追随者特征与环境

的函数。

第5章公共政策

5.1公共政策概述

5.1.1公共政策的性质与范畴

5.1.1.1不一致视角下的公共政策

5.1.1.2公共管理视界中的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的含义与范畴界定如下:

第一,公共政策的性质是以政府等为代表的决策主体运用被给予的公共权力区分社会利益

需求,协调社会利益矛盾与冲突的方略。

第二,公共政策的主体是决策者,一方面,除了具体的决策个人外,还包含具体决策机构;

另一方面,除了政策制定层面的决策者外,还包含政策沟通、政策执行等过程中的

次级决策主体。

第三,公共政策的客体是政策问题与政策受众(政策目标群众)。

第四,公共政策的范围,从横向上划分,要紧包含经济政策、财政税收政策、环境政策、

教育政策、健康与福利政策、刑事司法政策等;从纵向上看,不一致层级的决策主

体的权限范围决定了相应决策的范围。

第五,公共政策的目标直接指向公共政策制定者所领导者或者代表的国家、社会或者共同

体的利益最大化。

第六,公共政策的核心是一种选择。

5.1.2公共政策工具

5.1.2.1公共政策工具研究的兴起

5.1.2.2政策工具的类型及其特点

根据提供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过程中政府介入的高低,将公共政策工具分为自愿性、强制性

与混合性三种类型。

1.自愿性工具

自愿性工具以不受或者很少受政府影响为要紧特征,期望中的任务完成是在自愿基础上

进行的。自愿性政策工具包含:家庭与社区、志愿性组织与市场。

2.强制性工具

强制性政策工具也被称之直接工具,强制或者直接地作用于目标个人或者组织,后者在

响应措施时只有很小的或者没有自由裁量的余地。强制性政策工具包含:规制、公共企

业与直接提供。

3.混合性工具

混合性政策工具兼有自愿性工具与强制性工具的特征,混合性工具在同意政府将最终决

定权留给私人部门的同时,能够不一致程度地介入非政府部门的决策形成过程。

混合性政策工具包含:信息与劝诫、补贴、产权拍卖、征税与用户收费。

5.1.2.3政策工具的选择及其应用

5.1.3公共政策的研究主线

公共政策的研究主线要紧包含下列三个方面:

1.制定公共政策的主体的权力结构、权力运行机制与决策机制

2.公共政策的过程与程序

3.公共政策的内容与输出

5.2公共政策过程

5.2.1公共问题与公共政策问题

公共政策问题

泛指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

公共问题成为公共政策问题的条件是:公共问题促使人们行动,特别是向政府及公共部门表

达,同时该问题又在特定政府权限范围之内,在特定时期被列入政府政策议程。

政策问题具有选择性、动态性与时效性。

5.2.2公共政策问题的确认与建构

5.2.3公共政策议程

5.2.3.1公共政策议程的含义

公共政策议程是由一定的政策行为主体提出并促进其最后确定,这一过程就是政策议程的建

立过程。

523.2公共问题进入公共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

5.2.3.3公共政策议程建立的模型

5.2.4公共政策制定

公共政策制定是指包含从政策方案规划设计、政策形成到政策合法化在内的一系列步骤的过

程,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机构是公共政策制定与实施的主体。

5.2.4.1公共政策制定的宏观流程

5.2A.2公共政策制定的微观流程

1.确立政策目标

2.政策方案拟订、评估与抉择

3.政策合法化

5.2.5公共政策沟通

5.2.5.1内部沟通与外部沟通

内部沟通是决策系统内部的与决策有关的信息传播与交流,即组织内部通过各类现代信息载

体与通信工具以制度化的沟通渠道实现信息的传播与交流。

外部沟通是决策系统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直接的或者通过媒介间接进行的信息传播与交流。

5.2.5.2公众与政府之间政府沟通的途径及其障碍

1.政府与公众之间政策沟通的途径

沟通的信息流向,公众与政府间的政策沟通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1)政策公布与信息分开

(2)政策反馈与信息反馈

(3)双向互动的政策沟通与政府回应机制

2.政府与公众之间政策沟通的障碍

(1)沟通的技术障碍

(2)沟通的心里障碍

(3)沟通渠道的堵塞

5.2.6公共政策执行

5.2.6.1公共政策执行的通常理论

“自上而下”途径:这一途径以“有限行政”为基础,以政策制定者为中心,认为政策执行

是下层行政人员遵循既定政策方案与原则,完成政策的具体指令的过程。

“自下而上”途径:这一途径从确认执行网络组织成员的目标、战略、行动的差异及其联系

出发,抛弃“自上而下”途径对政策制定与执行之间因果关系的预设,认为政策成败的关键

是参与执行的组织及其成员的适当选择、协调与互动。

5.2.6.2公共政策执行失控及其矫正

1.公共政策执行失控

公共政策执行失控要紧表现为:(1)政策敷衍。(2)政策附加或者阻截。(3)政策抵制。(4)

政策扭曲。

2.公共政策执行失控的矫正

矫正公共政策执行失控的措施要紧有:(1)加强公共政策执行体系的组织建设。(2)提高公

共政策执行者的素养。(3)强化对公共政策执行体系的监控。(4)促进公共政策执行的法治

化与民主化建设。

5.2.7公共政策评估

公共政策评估是根据一定的标准与程序,对政策过程的运行方式、效果、效益、效率与公众

回应等进行绩效评估与价值推断的活动。

5.2.7.1公共政策评估的类型

5.2.7.2公共政策评估标准一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选择

1.关注政策效益与效果:以工具理性为主的政策评估。

2.关注政策价值效应,以价值理性为主的政策评估。

5.3公共政策分析

5.3.1公共政策分析的含义与内容

5.3.1.1公共政策分析的含义

公共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分析是通过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与分析方法来进行的,旨在认识政

策形成原因、懂得政策内容与价值、深化对政策过程的认知、研判与评价现有政策得失、寻

求改进决策效率与质量的方法路径、改善公共政策运行效率与效能的一种研究方式与研究工

作。

5.3.1.2公共政策分析的内容

1.对政策内容的研究

2.对决策过程的研究

3.对决策输出的研究

4.对政策的评估

5.对决策信息的研究

6.对决策过程倡导的研究

7.对政策倡导的研究

5.3.2公共政策定量分析方法

5.3.2.1确定型分析技术

1.线性规划

2.排队论

3.马尔可夫预测法

4.成本一效益分析

53.2.2随机型分析技术

1.动态规划

2.决策树

3.灵敏度分析

5.3.3公共政策定性分析方法

5.3.3.1头脑风暴法

5.33.2德尔菲法

5.333交叉影响分析法

533.4脚本写作法

5.4公共政策进展

5.4.1公共政策进展的趋向

5.4.1.1公共性

“公共性”是现代公共政策首要的规范性价值取向,从根本上说,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旨在

整合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以实现、增进与保护公共利益。

5.4.1.2合法性

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可表达为两个方面:一是形式上的合法性,即与法律性,二是实质上的合

法性,即政治学意义上的合法性一公共政策得到公众出自内心的认可与同意。

5.4.1.3有效性

公共政策的进展应当表达有效性。这就意味着,公共政策规划、制定额进展在满足公共性与

合法性要求的基础上,还务必实现有效性一正确合理的公共政策能够得到及时、完全与有效

的执行,能真正实现政策目标。

5.4.2公共政策环境

5.4.3公共政策进展与公共管理价值的实现

5.4.3.1公共政策进展与公共管理的价值有关性

1.学科渊源

2.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功能与地位

从根本上说,公共政策的进展在现代公共管理中应要紧地发挥一下几方面功能:

(1)公共政策的行为引导功能

(2)公共政策的利益协调与分配功能

(3)公共政策的调控与规制功能

5.4.3.2通过公共政策进展实现公共管理价值的途径

1.实现公共管理的价值导向

公共政策进展的价值导向首先建立在对政策的价值分析的基础之上。在对具体政策的价

值分析的基础之上,实现公共政策价值观的整合。

2.构建公共管理稳固的运行平台

(1)公共决策是公共管理的起点

(2)公共决策贯穿公共管理过程的始终

(3)公共决策是公共管理履行各项功能的基础

(4)从根本上说,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的过程中,即在人类的社会性与

生物性的生产与再生产的过程中,人们关于所需资源的获取、生产、分配或者交换会在不一

致范围与层面产生冲突与矛盾,需要必要与适当的公共政策对之进行规制与调节,从而实现

对社会资源配置的整合与优化。

第6章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6.1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

6.1.1人力资源与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6.1.1.1人力资源的含义

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德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与,或者者是具有智力劳动

与体力劳动的能力的人们的总与。

6.1.1.2人力资源的特点

1.生物性

2.能动性

3.时效性

4.智力性

5.再生性

6.社会性

6.1.1.3从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进展

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差别如下:

1.关于人性的假定不一致

传统的人事管理以物为中心,把人看作是一种成本,管理的要紧任务就是

如何可能减少人工成本。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视人为最核心的资本。

2.工作的性质不一致

传统的人事管理基本上属行政事务性的工作,人事部门扮演的是操纵人工

成本的“成本中心”的角色。

3.管理内容不一致

传统的人事管理要紧存在于雇用关系从发生到结束的运动过程。人力资源

管理不仅涵盖了传统人事管理的这些基本内容,而且纵深进展,大大拓宽

了原有人事管理的内容,形成全方位的管理。

4.管理部门的地位不一致

传统人事管理把人事部门视作非生产、非效益部门,地位较低,且从事

管理的人员进步不了决策层。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已经成长为除了落实具体人事事务之

外,还负责协调管理系统、提供决策预案的拥有咨询专业技术的中枢性机构,且人力资源管

理者不仅进入高层领导。

5.管理方式与手段的不一致

传统的人事管理强调标准化式的管理,管理手段较为刚性,要紧运用行

政命令的办法。而人力资源管理强调管理的人性化,懂得员工的需要,采取柔

性的、参与式的民主管理,注重人文关怀。

6.1.2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演进

6.1.2.1科学管理时代

6.1.2.2行为主义时代

6..1.2.3现代管理时代

6.1.2.4企业文化时代

6.2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要紧内容

6.2.1职务分析

6.2.1.1职务分析的含义

职务分析:是指对某特定的职务作出明确规定,并确定完成这一职务需要有什么样的行为的

过程。

6.2.1.2职务分析的程序

(1)目标选择与组织

(2)制定职务分析的计划与方案

(3)信息的收集与分析

(4)结果表达

(5)结果的运用

6.2.1.3职务分析方法

1.工作实践法

2.观察法

3.访谈法

4.问卷法

5.典型事例法

6.工作日志法

7.定量分析方法

6.2.2人员招聘

6.2.2.1招聘过程管理

1.组织的用人策略

2.招聘人员的选择

3.真是工作预览

4,招聘的通常程序

5.招聘的通常程序

6.2.2.Z招聘渠道的类型

1.内部招聘

内部招聘又叫内部选拔,就是从组织内部选拔合适的人才来补充空缺的或者新增的职位,

它包含晋升、职务调动与岗位轮换等。

2.外部招聘

外部招聘是从组织外部招聘德才兼备的能人

6.2.2.3招聘筛选的方法

1.求职申请表的筛选

2.测试

3.面试

4.对求职者的背景调查

6.2.3人员培训与开发

6.2.3.1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就是对组织的未来进展、任务的内容与人员个人情况进行分析,来发现培训需

求。它包含三个方面:第一,组织层面的分析。第二,任务层面的分析。第三,个人层面的

分析。

6.2.3.2培训的组织与实施

6.2.33人员培训与开发新趋势

第一,组织借助培训与教育的功能,使组织成为“学习型组织”,给人员培训与开发带来了

革命性变化,意义非常深远;第二,培训呈现高科技与高投入趋势;第三,培训日益走向社

会化;第四,培训向纵深进展,如组织文化培训、团队精神等;第五,培训质量成为培训的

生命力。

6.2.4绩效评估

6.2.4.1绩效评估的含义及其功能

绩效评估就是运用综合的指标体系对人员履行岗位职责所产生的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

态度进行考察、测定与评价的过程。绩效评估具有下列功能:第一,操纵功能;第二,激励

功能;第三,开发功能;第四,沟通功能。

6.2.4.2有效的绩效评估系统的要求

有效的考核系统应该满足五个方面的要求:第一,敏感性;第二,可靠性;第三,准确性;

第四,可同意性;第五,有用性。

6.2.43绩效评估方法

1.排序法

2.量表法

3.关键事件法

4.行为参照表法

5.行为锚定评价法

6.目标管理评估法

7.360度评估法

6.2.4.4绩效评估的实施

1.实施绩效评估过程中的职责分工

2.考评者的选择

3.培训考评者

4.评估时间的确定

5.绩效面谈

6.2.5薪酬管理

6.2.5.1薪酬管理的基本原则

1.公平性

2.竞争性

3.激励性

4.经济性

5.合法性

6.2.5.2影响薪酬制定的要紧因素

决定薪酬水平高低的因素能够分为外在与内在两大类

6.2.5.3薪酬的构成

广义的薪酬能够分为经济性薪酬与非经济性薪酬。经济性薪酬要紧是组织提供的工资、奖金、

津贴、福利等,非经济性薪酬是指工作本身与工作环境所提供的各类条件。

6.2.5.4薪酬制度设计的基本过程

1.付酬原则与策略的确定

2.职务分析

3.职务评价

4.薪酬率设计一是指组织结构中各项职位的相对价值及其对应的实付薪酬间的一种关系。

5.外部薪酬状况调查及数据分析

6.薪酬分级与定薪

7.薪酬制度的执行、操纵与调整

6.3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6.3.1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类型

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指公共人力资源的使用过程中,各有关组织的权力配置原则与关

系模式,与作为权力配置载体的组织制度与组织机构。

1.根据公共人事管理权归属的不一致

(1)集权型

(2)分权型

(3)“人治”式

(4)“法治”式

2.根据公共人事管理的用人原则与方式的不一致

(1)官僚型的人事管理制度

(2)贵族型的人事管理制度

(3)民主型的人事管理制度

6.3.2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价值因素

1.政治回应

这是指政府能够积极反映并回答通过民选政务类公务员表达出来的公民意志

2.组织效率

这表现为在管理过程中产出与投入比率力图达到最大化的期望。

3.个人权利

这说明的是公共雇员作为广义的公民,其个人权利应受法律保护,免受政府当局侵害。

4.社会公平

它是指这样的一种信念:公民个人基于先前的牺牲与社会歧视等原因,应在公共职位

选择录用与晋升中享有法定的优待或者者优先权,使其免受在公平竞争公共职位的过程中受

到损害。

6.3.3传统公共人事管理的制度安排

6.3.3.1政治任命制度

63.3.2公务员制度

633.3集体推断制度

6.334弱势群体保护制度

6.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