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皖豫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毕业班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安徽省皖豫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毕业班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安徽省皖豫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毕业班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安徽省皖豫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毕业班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安徽省皖豫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毕业班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绝密★启用前安徽省皖豫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毕业班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城市公共艺术放弃艺术的纯理想化,而用艺术化的现实物态表现艺术魅力。一般先锋性艺术用挑战传统审美来强化自身的震惊效果,而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取向是让艺术回复到过去,甚至回复到无艺术的自然原生状态。现代城市崇尚速度和效率,往往一种艺术传统尚未消失,另一种艺术已经进入传统。在这种时间的无限促迫中,过去的不仅仅意味着精神的回归和休憩,而且也代表着某种恒久价值的积淀。正是这样,一个具有自身历史的城市,它曾有的建筑及器具,原本只不过是往昔时代的生活资料和日常用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自然就成了城市的公共艺术品。像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上海的弄堂,甚至老爷车、蒸汽机车、有轨电车、废弃的旧工厂等,都因其实用价值的弱化或消失而成为公共艺术的审美对象,成为挑动审美记忆的艺术品。这种器物随时间的流逝而向美自行滑动的现象,使历史成为城市公共艺术的重要表现领域,它通过对时间过去一极的复现与常态化的现实形成了张力。当然,就充分人工化的现代城市形成历史张力而言,最极端的方式还是自然的原生态复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中任何一片不经修饰的荒地均可以被视为艺术品,任何一座废弃的工厂或衰朽的建筑都可以因其对文明的“否定”而具有审美价值。公共艺术设计中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能够为今天的我们了解过去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文化提供可靠的依据;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播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有助于人们民族精神的凝聚;公共艺术设计存在于公共空间中对环境的美化,有利于公众了解各个不同城市的特色历史文化。(摘编自文兰《论我国当代城市公共艺术的文化性》)材料二:杭州亚运会的举办,让中国再次汇聚世界目光。与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相距不远的钱江世纪公园内,一座融合宋韵文化与亚洲植物文化的“亚洲花卉主题园”,以花为媒、以公共艺术为桥,向人们传递合作开创美好未来的心愿,成为亚运会热门打卡地。为配合杭州亚运会,一批富有文化韵味、融入体育元素、融合科技感与艺术美的公共艺术作品和文化景观在浙江多个城市相继落地,扮靓城市公共空间,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成为家门口的“文化风景线”,为盛会营造热烈氛围。近年来,以盛会助推城市文化建设已成趋势,公共艺术成为重要抓手,彰显城市品格,沟通中外交流,镌刻时代记忆。艺术走向公共空间,对创作材质、尺度和表达方式也提出了不同要求。如何彰显主题?如何协调与城市历史、自然、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近期一系列与亚运会相关的公共艺术创作,在极力彰显城市自然之美、文化之美、活力之美、自信之美中,为艺术走向公共空间提供启示。如今,公共艺术的内涵大大丰富,许多创作者尝试以景观空间叙事来传递情感、赋彩城市生活。“亚洲花卉主题园”相关设计便是一种积极尝试。从整体到局部,花园包含多个景观空间,赋予观众多重审美体验。如“种子广场”中央,用鳞片状的竹板创作成一件松塔造型的作品,松塔内部通过感应装置投射亚运影像,增强了趣味性和文化性。“好运莲莲”广场的圆形水池,既是景观设计也是公共艺术。池中种植20余种睡莲传递“好运连连”的美好祝福;祥云纹样分隔池底高差,不同色彩饱和度的玻璃形成了色泽渐变的池底空间,宛如莫奈油画《睡莲》般充满浪漫诗意。夜间,池底灯光亮起,更添梦幻之感,成为花园特色夜景之一。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追求文化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漫步杭州湖滨步行街,公共雕塑《湖之源》引人注目。该雕塑以珍珠为基础造型,艺术化表现关于杭州西湖源起的传说——“龙凤夺珠”典故。作品中间,大大小小的珍珠镶嵌在波纹间,形成镂空效果,也串联起两侧的波纹和镜面,象征西湖的山与水,虚实相生,尽显东方审美意蕴。雕塑中还嵌入灯光,每当夜幕降临,光影在波纹间闪烁,成为夜间一道亮丽的景观。在温州市瓯海区宁波路与今汇路交叉口,一座大型“龙舟”雕塑将翻腾的浪花和龙舟竞渡的景象艺术化统一起来,既彰显瓯海区作为“中国龙舟文化之乡”的深厚底蕴,也呼应其作为亚运会龙舟项目比赛承办地的角色。注重公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是当下公共艺术创作的另一个重要维度。一些公共艺术作品与空间融为一体成为景观构筑物,观众置身其中可获得沉浸式体验。比如“亚洲花卉主题园”中的友谊花廊设计,以安吉竹子为主材,以莲花花瓣为造型,与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遥相呼应,兼具生态美与工艺美。竹廊中悬挂多种植物花卉和灯束,营造神秘氛围,游人穿行其间不仅获得别样的空间体验,也在赏花、拍照等过程中参与了作品的最终艺术呈现。在不同空间,公共艺术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在重要交通枢纽等空间中,成功的公共艺术作品往往会成为具有地域性和识别度的文化符号。比如,杭千高速富阳互通口的景墙装置作品《奔竞不息》,立体化呈现了杭州亚运会主图形“润泽”,线条的绵延起伏与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意境相合,把传统和现代、山水和人文统一起来,寓意奔竞不息的体育精神。作品下方点缀多个在富阳赛区举行的亚运比赛项目图标,既丰富层次表达,又强化了信息传达。此外,在温州市等多个城市街头,也随处可见许多与体育运动相关的景观设计,为城市空间增添亮色。以杭州亚运会的举办为契机,一件件公共艺术作品通过多维表达,成为对城市文化的“阅读”和“再书写”。这种体育和美育、城市和艺术、自然和人文的多重互动,将成为人们对亚运会记忆的亮点,也将激发公共艺术赋彩城市空间的更多可能。(摘编自沈实现《让艺术走向公共空间》)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比较了先锋性艺术与城市公共艺术的不同,表明城市公共艺术并不看重所谓的震惊效果,而是特别强调对传统审美的理解传承。B.材料一指出,作为城市公共艺术的审美对象,其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是矛盾的,要等到实用价值弱化或消失之后才能成为艺术品。C.材料二指出,创作者追求不断拓宽景观空间面积,以景观空间叙事来传递情感、赋彩城市生活,使得公共艺术的内涵大大丰富。D.材料二指出,有些文化景观能进入公共艺术品之列,二者相融,体现了公共艺术追求文化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共艺术作品不是艺术家强加在公共空间内的一个艺术品,它应当是彰显城市空间文化并与环境相协调的艺术品。B.公共艺术作品注重公众的参与性,有些可让观众获得沉浸式体验,但公众与作品的互动,最终改变了作品的艺术性质。C.成功的公共艺术作品往往能捕捉到所处区域的独特性,并通过其设计、主题等与观众建立联系。D.公共艺术作品可以通过灯光、影像、装置、雕塑等各种形式,以更加丰富和多元化的方式呈现。3.下列关于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符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在城市公园中设计一个由植物和石头组成的艺术景观,让公众可以从不同角度欣赏到大自然独特的美。B.具有特殊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工业遗迹再利用,通过艺术化的合理改造,让城市工业遗迹重新走进公众的视野。C.在城市河流边安装一个由回收材料制成的大型公共艺术装置,增加公众对环保问题的认知度与关注度。D.开展一些以社区为主题艺术项目,邀请社区居民参与大型壁画创作,将艺术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角落。4.两则材料都提到了“公共艺术”,但论述的侧重点并不同,请简要分析。5.复兴中学准备在学校广场建造一座雕塑,请结合两则材料关于公共艺术特征的分析,给雕塑设计者提些建议。【答案】1.D2.B3.B4.材料一注重分析城市公共艺术的文化特征,指出城市公共艺术具有鲜明的历史文化性。②材料二则注重分析杭州亚运会期间公共艺术的成功案例,呼吁让艺术更多维地走向公共空间。5.①雕塑应承载学校发展的历史文化信息。②雕塑应追求校园文化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③雕塑应注重师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④雕塑应寻找契合校园环境的表现形式,力求独特性和识别度。【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而是特别强调对传统审美的理解传承”不对。“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取向是让艺术回复到过去,甚至回复到无艺术的自然原生状态”,但这并不意味着“特别强调对传统审美的理解传承”。B.“其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是矛盾的”理解错误。材料一中说像北京的胡同、四合院等,“都因其实用价值的弱化或消失而成为公共艺术的审美对象”,但这并不能说作为公共艺术的审美对象,其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是矛盾的。C.强加因果。材料二说的“许多创作者尝试以景观空间叙事来传递情感、赋彩城市生活”,是公共艺术的内涵和外延都大大拓展的体现,且“创作者追求不断拓宽景观空间面积”于文无据。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最终改变了作品的艺术性质”理解错误,原文“注重公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是当下公共艺术创作的另一个重要维度。一些公共艺术作品与空间融为一体成为景观构筑物,观众置身其中可获得沉浸式体验”。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认为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取向是让艺术回复到过去,甚至回复到无艺术的自然原生状态;城市公共艺术的文化特征之一是承载着历史文化信息,为今天的我们了解过去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文化提供可靠的依据。A.强调的是自然之美,与过去没有直接联系。C.强调的是环保,也没有直接涉及过去。D.强调的是社区居民参与大型壁画创作,与过去也没有直接联系。而选项B提到了工业遗迹的再利用和艺术化的改造,这符合让艺术回复到过去这一观点。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材料一:“一个具有自身历史的城市,它曾有的建筑及器具,原本只不过是往昔时代的生活资料和日常用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自然就成了城市的公共艺术品。像北京的胡同……都因其实用价值的弱化或消失而成为公共艺术的审美对象,成为挑动审美记忆的艺术品。这种器物随时间的流逝而向美自行滑动的现象,使历史成为城市公共艺术的重要表现领域”“公共艺术设计中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能够为今天的我们了解过去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文化提供可靠的依据;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播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有助于人们民族精神的凝聚;公共艺术设计存在于公共空间中对环境的美化,有利于公众了解各个不同城市的特色历史文化”,注重分析城市公共艺术的文化特征,指出城市公共艺术具有鲜明的历史文化性。材料二:“公共艺术的内涵和外延都大大拓展,许多创作者尝试以景观空间叙事来传递情感、赋彩城市生活。‘亚洲花卉主题园’相关设计便是一种积极尝试”“注重公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是当下公共艺术创作的另一个重要维度……比如‘亚洲花卉主题园’中的友谊花廊设计”“这种体育和美育、城市和艺术、自然和人文的多重互动,将成为人们对亚运会记忆的亮点,也将激发公共艺术赋彩城市空间的更多可能”,注重分析杭州亚运会期间公共艺术的成功案例,呼吁让艺术更多维地走向公共空间。【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①“公共艺术设计中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能够为今天的我们了解过去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文化提供可靠的依据;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播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有助于人们民族精神的凝聚;公共艺术设计存在于公共空间中对环境的美化,有利于公众了解各个不同城市的特色历史文化”,雕塑应承载学校发展的历史文化信息。②“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追求文化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雕塑应追求校园文化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③“注重公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是当下公共艺术创作的另一个重要维度”,雕塑应注重师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④“在不同空间,公共艺术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在重要交通枢纽等空间中,成功的公共艺术作品往往会成为具有地域性和识别度的文化符号”,雕塑应寻找契合校园环境的表现形式,力求独特性和识别度。(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长路与短句沈念父亲没事常常坐在离家不远的梨子树下发呆。“看到树,就是寨子了。”父亲跟外地人这般说。梨子树站的地方就是村里最高处,朝四面望去,山连山,高低错落,云雾从山谷游龙般升起,山寨就藏在万马归朝的群山之中。他儿时趁着父亲不在家,会邀着几个小伙伴爬到树上,眺望隔着一道道山谷、没去过的地方,看上去很近的地方常常要绕很远的道才能走到。父亲否认树是祖上栽的,说也许是鸟衔来的一粒树种长成的。他就是那时迷上这一棵棵树一片片山林,一粒种子长成参天大树,得经历多么漫长的时间、多么磅礴的风雨。读大学念的农林专业,偶尔他会萌生一些奇怪的念头,在石头山上栽种哪些经济树种又服水土又富百姓。这些问题困扰着他,像黑暗中闪过眼前的碎玻璃,留下一块块铁灰色的光。他闲下来,就会去想父亲在树下发呆的神情,想父亲眼中的高山和低谷。村与寨之间,山路相连。绿荫掩映,弯曲环绕,总有路抵达。山寨虽偏,通往外面也只有一条路,旧貌陈颜浑然不觉间起着变化。父亲带着村民修这条路,已是多少年前的事了,他掰着指头算,像是算着手心小径分岔的掌纹线。那是一条遇到雨水就会溃烂的路。坑坑洼洼,湿滑难行,进入雨雪季节,就像踏进地雷阵,随时小心掉进陷阱坑,出来一身脏泥衣。这条路是一个孩子的今世仇人,是他儿时的噩梦。一度他不想去学校了,父亲顺手折断根细树枝,狠狠地打了他一顿。父亲专打他的小腿,边打边说:“脚就是你的路。”他被抽打得疼,哇哇地哭,哭完父亲送他到学校。在校门前的三岔路口,他那时就发誓,将来要逃离闭塞的村子,要去山外的地方,都是因为这条路,甚至有很多次,他在回家的路上,想到从此别过,开始远游流浪。当他走出山寨后,发现走在任何一条道路上,都会有压抑不住的欢欣。他想,毕竟世上最烂的一条路他走过了,从此,他走的每条路,都会比过去走过的好。寨子里的祖训是,穷也要有穷担当,不求人,凡事靠自己。那时候,很多条件好的村子早就把路修成了水泥路,但山寨家底子薄,修不起一条路。一条路是一个村子的脸面,也是人的脸面,但现实残酷,没有钱,修路就是件没办法的事。刚换的村支书是父亲,村民难以忍受这条破路的时候,就望着他们的新支书。父亲也不是没找过乡长。那天他守在外面,瞅乡长办公室没人的一个空档,进了门,又要讲烂路的状况,但刚起了头,乡长就把眼睛瞪得圆了。他说,修路的事自己想办法,乡里是绝不可能拿钱的。父亲本是脸薄之人,被一顿训斥,心里涩涩的不是滋味。后来有同情的乡干部说县长要来,他当时心一硬,心中顿生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勇气。他想好了,万一县长发脾气,这也都是乡长逼的,村支书不当了也没什么了不起,这条路必须要对村民有个交代。村民都没想到,父亲误打误撞地把县长请到了进村的这条烂山路上。那天,乡干部都集中在小礼堂开会。县长一行人走出礼堂,看到父亲站在空阔的院子里,独独的一个人。他此前一直在战栗的双腿,迈不开步子,心里设想过的一百种一千种开口的场景,哑口无言。但他站得笔直,一动不动,风吹动着他那条军绿色裤子下摆,上面沾了很多湿漉漉的泥巴印子。“县长,我要修路。”父亲说完这句话,就一声不吭了。车从乡政府大院出发了。车厢内空气滞动,县长的表情凝重,父亲像做梦一般,不敢大口呼吸。那条路,雨后泥泞,泥浆四翻,像是一群不懂耕作的人踩过的水田。后面下来的几位脸色沉郁的领导,路走了半截,有几处的山体岩石表层松动,路面烂泥翻涌,着实走得很困难。几个干部无从下脚,落在后面,龙县长刚迈了几步,鞋和裤子都沾满了淤泥,问走在前面的父亲:“你们平时一直走这条路?”父亲说,祖祖辈辈。有个干部嘟囔了一声,这条路走不进去吧?龙县长扭头说:“车开不到的地方,脚可以走,村民能走出来,我们就能走进去。”随行的几个干部噤声了,加快步子跟上去,山路上很安静,听得到鞋底踩在泥浆里的噬噬声。龙县长说:“是该修条好点的路了,人不能让一根眉毛把眼睛遮了。”他对跟来的那群人说,不用走了,我们再走,路也不会好,再走下去,县长的脸都丢尽了。我们走一次是一次,但山寨的老百姓,是要年年走、月月走、天天走。父亲回到村里,召开村民大会,第一句话就是:“到修路的时候了。”修路是三个月后启动的,财政困难,资金缺口大,父亲发动村民投工投劳,分成凿石组、运输组、铺路组,就地取材,用钢钎砸碎山石,手锤打得叮叮响,火花四溅。大家吃在工地上,饭菜从家里带,坚持了三个月,修出了一条三米多宽的新路。中间又经历了一些曲折,路在原来路基上拓宽,要占用一个村民家的一块地,他的大嘴老婆不答应,父亲一咬牙拿出自家那块山上的水田换。村民嘴上骂着大嘴婆的做法,说父亲犯傻,但又从内心里敬佩他。几年前,他大学毕业,突然改变了想法,回来当上了大学生村官,又参与到山路新扩的建设中。路走过了,才知道世间一切艰难,都是可以蹚过去的。父亲换地修路的故事,被村里的老人搬出来讲给年轻人听。那条儿时长长的山路,很快变了模样,变成了一条更平更宽的柏油新路。俯瞰之下,黑得发亮、飘带似的山路,来往的车辆,和时光一起延展。山寨的变迁,如同一本厚厚的书,风吹开一页沉重的过去,又画出一页开阔的未来。而今山路两旁是农家乐、民宿和古朴的民居,是清越的山风和厚厚的绿荫,是幽美的峡谷和明亮的旷野。我是走在这条山间的路上,听他讲起父亲和路的故事。父亲每一天都在与这条山路做最漫长的告别。年过七旬的父亲,每天的习惯还是坐在梨子树下,看着从路上进出的人们。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早已辨识不清那些熟悉的面礼,也早忘记了自己与长路的往事。他回复那些打招呼的人,每一句话都比以前的更短。那些短句,像一粒粒小石子,从长路上叮叮当当滚落,被一道道山的褶痕收留,被沧海桑田的时光收藏。那么多从路上走过的人,帮父亲和这座古老的山寨铭记着一条山间长路的故事。(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梨子树离家不远,是孩子远眺的地方,父亲否认树是祖上栽的,在父亲眼中谁种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山寨的标志。B.“他闲下来,就会去想父亲在树下发呆神情,想父亲眼中的高山和低谷”,从中可看出他对父亲的思念和对父亲内心世界的探索。C.那条泥泞的山路是他儿时的噩梦,他因之一度不想去学校而被父亲狠狠地打了一顿,严厉的背后有着父亲对儿子殷切的期望。D.父亲无奈之下只好采取特殊方法,在乡政府大院站得笔直,等着越级向县长汇报,这体现了父亲性格中执拗坚定的一面。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通过描绘山寨的景色、梨子树的位置等,营造出一种静谧优美的氛围,同时也写出了山寨的偏僻,暗示了修路之难。B.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简短的语句,如“但现实残酷,没有钱,修路就是件没办法的事”等,使文章的表达更加简洁有力。C.文章在表现父亲心理时,多处运用了直接描写的方法,如父亲被乡长训斥后,“心里涩涩的不是滋味”,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D.山寨里的人们吃在工地上,苦干了三个月,终于修出了一条三米多宽的新路,采用曲笔,隐含着对县长之前不作为的批评。8.相较以“一条长长的山路”为题,“长路与短句”这个题目有什么妙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9.这篇作品既是一位乡村干部致力于改造乡村的简史,又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影响史。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答案】6.B7.D8.①“长路与短句”内涵更丰富。“长路”体现修路的艰难,“短句”暗含了父亲修路的故事及父亲寡言的形象,而“一条长长的山路”内涵相对较为单一,主要突出的是路的形态。②“长路与短句”具有对比性,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同时形式上也更具美感。9.①作品描绘了一位乡村干部改造乡村的历程。父亲以实际行动为乡村带来改变,他的努力让人敬佩。他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农村发展的艰辛与复杂性,以及基层干部的责任与担当。②这篇作品展示了父亲对儿子的深远影响。父亲对儿子的爱深沉内敛,言传身教,帮助儿子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村官。③改造乡村的简史,插入儿子“他”的视角,从父与子的关系中来叙述这一段历史,丰富了作品的主旨与意蕴;把父亲对儿子的影响史,作为作品的内在叙述线索,增加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相关内容的能力。B.“可看出他对父亲的思念”理解错误。他闲下来“就会去想父亲在树下发呆的神情,想父亲眼中的高山和低谷”,是在想父亲的追求与向往,是在理解父亲造福山寨的梦想,是对父亲内心世界的探索;并且他此时也投身家乡建设,对父亲不需要“思念”。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D.“采用曲笔,隐含着对县长之前不作为的批评”错误。文中这几句话主要是要体现修路艰难、父亲带领大家修路不容易,并没有隐含着批评县长之前不作为的意思。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形象及探究标题含义的能力。“一条长长山路”是对山路具体形态的描述,“长路”也能体现出山路的具体形态,无论是“一条长长的山路”还是“长路”都能让人联想到那曲折蜿蜒、坎坷不平的山间小路。“短句”暗含了父亲修路的故事及父亲寡言的形象,容易使读者想到那位沉默寡言、勤劳朴实的劳动者——父亲及他那些与山路有关的如同短句一般、简洁而有力的故事。将“长路”与短句”结合起来,会使题目在具体形象之上又增添了人文的意蕴。相比之下,“一条长长的山路”虽然也强调了路的形态,但其内涵却相对单一。它更多地是在描述路的形态,而缺少了那份情感与故事的沉淀。而“长路与短句”则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既展现了修路的艰辛,又凸显了父亲的形象与故事,使得整个表达更具层次感和美感,内涵更为丰富。具体形态的长路的“长”与暗含了父亲修路的故事及父亲寡言的形象的短句的“短”,两者放在同一个题目之中,很容易在读者心里形成对比,从而形成悬念,促使读者去寻找“短句”背后所含蕴的故事和塑造的形象。并且“长”与“短”放在同一句子之中,也使得这一句子在形式上具有了美感。【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涵的能力。本文中的父亲是一位乡村的普通干部,他为了改变自己所在的村寨贫穷落后的面貌,立志为村民们修一条路。他筹备修这条路时,为了争取县里资金的帮助,他中蹲守乡长鼓足勇气将县长请到山路上,从而获得了帮扶的资金。在修路时用自己的好地调换一个村民家因修路所要占用的土地,最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给村寨带来改变。这一过程是一位乡村干部改造乡村的过程,在一过程中能让读者看到农村发展的艰辛与复杂性,折射出像父亲那样的基层干部的责任与担当。“几年前,他大学毕业,突然改变了想法,回来当上了大学生村官,又参与到山路新扩的建设中”,父亲艰辛曲折的修路历程,对“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放弃留在外面的机会,在大学毕业后回到乡里做了一个村官,并参与了山路的新扩建设,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村官。儿子“他”的成长,蕴含着父亲对儿子深沉内敛的爱,这也是父亲言传身教的结果。这部作品巧妙地插入儿子“他”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从父与子的关系中来叙述这段乡村干部改造乡村的历史。这种叙述方式不仅丰富了作品的主旨与意蕴,还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远影响。作品通过儿子的视角,表面上讲述了村寨的改造史,在内里展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影响史,明暗两条叙事线索完美结合在一起,使得作品更加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庄王以为币轻,更以小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相曰:“如此几何顷乎?”市令曰:“三月顷。”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后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之不定’。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也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材料二:汉兴之初,反秦之弊,与民休息,凡事简易,禁罔疏阔,而相国萧、曹以宽厚清静为天下帅,民作“画一”之歌。孝惠垂拱,高后女主,不出房闼,而天下晏然,民务稼穑,衣食滋殖。至于文、景,遂移风易俗。是时,循吏如河南守吴公、蜀守文翁之属,皆谨身帅先,居以廉平,不至于严,而民从化。朱邑字仲卿,庐江舒人也。少时为舒桐乡啬夫,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者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迁补太守卒史,举贤良为大司农丞,迁北海太守,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天子器之,朝廷敬焉。是时,张敞为胶东相,与邑书曰:“明主游心太古,广延茂士,此诚忠臣竭思之时也。直敞远守剧郡,驭于绳墨,匈臆约结,固亡奇也。虽有,亦安所施?足下以清明之德,掌周稷之业,犹饥者甘糟糠,穰岁余梁肉。何则?有亡之势异也。昔陈平虽贤,须魏倩而后进;韩信虽奇,赖萧公而后信。故事各达其时之英俊,若必伊尹、吕望①而后荐之,则此人不因足下而进矣。”邑感敞言,贡荐贤士大夫,多得其助者。身为列卿,居处俭节,禄赐以共九族乡党,家亡余财。(节选自班固《汉书·循吏传》【注】①伊尹:商朝贤相。吕望:姜子牙,辅佐周武王灭商建周。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故三得相A而不喜B知C其材自得之也D三去相E而不悔F知G非H罪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处士,其意与隐士相近,本指有德才而隐居不仕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B.“劝”为“鼓励”之意。劝民山采,指秋冬季节官府鼓励村民进山采伐树木。C.弊,弊病,害处,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的“弊”意思不同。D.绳墨,指规矩、准则,与屈原《离骚》中“背绳墨以追曲兮”的“绳墨”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司马迁眼中,法令是用来引导百姓的,刑罚是用来禁止奸邪作恶的,他对循吏的评价是积极的,认为这些官员能够促进国家治理。B.楚庄王实行货币改革,百姓携带起来很不方便,孙叔敖急百姓所急,积极进谏,楚庄王虚心采纳,下令恢复旧币制,后来市场秩序如初。C.张敞任胶东国相,此地偏远难治,他常常感叹自己怀才不遇,难以施展抱负,于是他写信给朱邑,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朱邑身上。D.朱邑理解张敞来信的意思,极力举荐人才,并给予他们多方的帮助。朱邑身为列卿,但生活节俭,所得俸禄和赏赐都与族中人共享。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存问耆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2)若必伊尹、吕望而后荐之,则此人不因足下而进矣。14.什么样的官员才可以被称为“循吏”,在这个问题上,司马迁和班固有哪些相同的看法?请简要概括。【答案】10.BDF11.C12.C13.(1)关心慰问年迈老人和孤儿寡妇,对他们多有恩惠,他所在地区的官吏民众都很喜爱敬重他。(2)假如一定要人才具有古代的伊尹、吕望那样的才能,然后才去推荐,那么这样的人才也就不用您去推荐了。14.①奉职循理,即遵循道理和规则办事,治理有方。②善于听取进言。③仁厚爱民,以政宽得人和,以慈爱仁厚的态度治理地方。【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因此孙叔敖三次居于相国之位却不沾沾自喜,因为他知道是靠自己的才能得到了这个位置;他三次离开相国之位而不感到后悔,因为他知道这并不是他自己的罪过。“而不喜”的“而”表转折,与前句不能断开,“三得相而不喜”省略主语“孙叔敖”,句意完整,故从其后B处断开;“其材自得之”是“知”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也”是句末语气词,故从“也”后D处断开;“三去相而不悔”与“三得相而不喜”结构一致,中间不能断开,从其后F处断开;“知非罪也”与“知其材自得之也”构一致,中间不能断开。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及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B.正确。句意:秋冬时节,规劝百姓上山伐木采摘。C.错误,“弊”都是“弊病,害处”的意思。句意:汉朝兴起之初,一反秦代的弊政。/推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以此来兴办对国家或社会有益的事业,并消除各种弊端。D.正确。句意:受到法规拘束。/背离正直的标准而去追求邪曲。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朱邑身上”理解有误,文中“邑感敞言,贡荐贤士大夫,多得其助者”是朱邑理解张敞的意思,便极力举荐人才,并给予多方的帮助,但根据张敞写信的内容,可知张敞并不是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朱邑身上,选项于文无据。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存问”,关心慰问;“耆老”,年迈老人;“遇”,对,对待;“焉”,代词,代朱邑,他。(2)“若”,假如;“荐”,推荐;“足下”,您;“进”,推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材料一第二段“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司马迁列举了孙叔敖担任楚相三个月,施行教化,引导人民,举国上下和睦同心,世俗极好,政令和缓,有禁则止,官吏中没有奸邪之人,盗贼之事也不再发生的事例。材料阿第二段“迁补太守卒史,举贤良为大司农丞,迁北海太守,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天子器之,朝廷敬焉”,班固列举朱邑关心慰问爱护年迈老人和孤儿寡妇,对他们多有恩惠,他所在地区的官吏民众都很喜爱敬重他的事例。可知司马迁和班固都认为奉职循理,即遵循道理和规则办事,治理有方。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司马迁列举楚相听取市令意见,让庄王恢复币令的例子,材料二第三段列举朱邑收到张敞的信后,便极力举荐人才,并给予多方的帮助,可知司马迁和班固都认为奉职循理,要善于听取进言。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列举孙叔敖政令和缓,百姓安居乐业的事例。材料二第二段通过列举朱邑宽厚爱民的例子,可知司马迁和班固都认为奉职循理,要仁厚爱民,以政宽得人和,以慈爱仁厚的态度治理地方。参考译文:材料一:太史公说:法令是用来引导百姓的,刑罚是用来禁止奸邪作恶的。法令、刑罚不完备时,善良守法的百姓仍能够有所戒惧,修身行善,那是因为官吏不曾胡作非为啊。只要各级官吏都能奉职守法,依理办事,也可以使国家大治,何必使用严厉的刑罚呢?孙叔敖是一位楚国的隐士。相国虞丘把他推荐给楚庄王来代替自己。孙叔敖担任楚相三个月,施行教化,引导人民,举国上下和睦同心,世俗极好,政令和缓,有禁则止,官吏中没有奸邪之人,盗贼之事也不再发生。秋冬时节,规劝百姓上山伐木采摘;春夏时节,借助水势把木材运出山中,百姓各自从业谋生,全都安居乐业。楚庄王认为楚国的货币太轻,就下令把小钱改铸为大钱,百姓携带起来很不方便,很多人被迫放弃了自己的职业。市令向楚相报告说:“市场秩序混乱,百姓都不安心从业,秩序很不安定。”楚相问:“这种情况有多久了?”市令回答:“三个多月。”楚相说:“不要再多说了,我马上就让市场恢复秩序。”过了五天以后,朝会的时候,楚相对楚庄王说:“前些日子更换了钱币,因为原来的钱分量很轻。现在市令前来报告说‘市场秩序混乱,百姓都不安心从业,市场秩序很不安定’。我请求恢复原来的币制。”楚庄王答应下来,下令三天后市场秩序恢复如初。这就是不用说教而百姓也能受到感化,近处的人看到后仿效,远处的人看到四周的变化后也去效仿。因此孙叔敖三次居于相国之位却不沾沾自喜,因为他知道是靠自己的才能得到了这个位置;他三次离开相国之位而不感到后悔,因为他知道这并不是他自己的罪过。材料二:汉朝兴起之初,一反秦代的弊政,让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凡事都从简而行,禁例法规也大为放宽,而相国萧何、曹参以宽厚清静的办事作风成为天下的表率,人民因而编了一首“画一”歌来加以称颂。孝惠帝无为而治,吕后隐居深宫,而天下安宁,人民专心从事农业生产,一片丰衣足食的景象。而到文帝、景帝年间,便又移风易俗。当时能奉公守法的循吏如河南郡太守吴公、蜀郡太守文翁这些人,都能严于律己,为人表率,办事清廉公正,不用强迫的方法,就能使人民顺从地接受感化。朱邑字仲卿,庐江郡舒县人。他年轻时曾任舒县桐乡负责听讼收赋税的啬夫一职,办事清廉公正,不施苛政,以仁爱之心为民谋利,未曾笞打欺辱过乡人。关心慰问爱护年迈老人和孤儿寡妇,对他们多有恩惠,他所在地区的官吏民众都很喜爱敬重他。后来他调任太守卒史,又因被推举为贤良而被任用为大司农丞,后又调任北海郡的太守,接着又因治理情况和品行出类拔萃而升任大司农。朱邑为人淳厚,珍重故旧之情,然而又秉性正派,公事上不徇私情。因此天子器重他,朝廷官员也敬重他。那时张敞任胶东国相,给朱邑来信说:“当今皇上向往远古圣明之风,广泛招用善良之士,这真是忠臣竭尽思虑(推荐人才、报效国家)的时候。然而我张敞此时却远守偏僻难治之郡,受到法规的拘束,心胸郁结,难有更大的抱负。即使有,也哪有地方施展?而您以清廉贤明的品德,主持农业,好像饥饿的人把糟糠当作美味,在丰收之年把美味看成多余。这是什么原因呢?无非因为有和没有之间的情况的差异造成的。从前陈平虽有贤能,也需有魏倩的帮助才得以进步;韩信虽是奇才,也要靠萧何的举荐才得到信任。从以往的事例来看,他们都是各得时宜的英才俊杰,假如一定要人才具有古代的伊尹、吕望那样的才能,然后才去推荐,那么这样的人才也就不用您去推荐了。”朱邑理解张敞的意思,便极力举荐人才,并给予多方的帮助。朱邑身为列卿,家中却十分节俭,所得俸禄和赏赐都与族中人共享,自家却没有多余的钱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吴兴①新堤朱庆余春堤一望思无涯,树势还同水势斜。深映菰蒲三十里,晴②分功利几千家。谋成既不劳人力,境远偏宜隔浪花。若与青山长作固,汀洲肯恨柳丝遮。【注】①吴兴:县名,在今浙江省。②晴:晴时,这里指缺雨之时。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天游览吴兴新堤,一眼望去,春意盎然,心境也随之变得开阔。B.新筑的堤对农田有灌溉之利,同时把田地与河水隔开,这样能避免水患。C.诗人希望新堤地区能够保持其自然美,远离尘嚣,永远与青山相伴。D.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平易自然,拟人手法的运用增加了诗歌韵味。16.“春堤一望思无涯”总领全诗,诗人即景生情,都生发出了哪些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对吴兴新堤周围春景的赞美之情。树木和水流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②对新堤的赞美之情。当地劳动人民富有智慧,巧妙地利用自然环境,筑造的新堤能保护农作物,为当地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③对新堤地区未来发展的美好祝愿。诗歌最后两句抒写希望和想象,祝愿新堤能够同青山一样长久,将来成为一个柳树成荫的美丽地方,永远造福百姓。【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能力。C.“诗人希望新堤地区能够保持其自然美,远离尘嚣,永远与青山相伴”理解错误,诗人希望新堤能像青山一样长久坚固,永远造福人们,没有希望其远离尘嚣的意思。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首联写诗人登上新堤放目四望。诗人纵目远望,只见春光旖旎之中,由于新堤的阻隔,水面更为宽阔曲折,而成片的春树随着水势而蜿蜒侧斜,勾勒了一幅春风骀荡、春水澄碧、春树玲珑的明快、美丽的新堤春色图,流露出诗人对新堤周围春景的赞美之情。颔联写新堤的美丽与功利。上句写新堤所带来的水量的变化,它是如此深,以至于可以容纳下方圆三十里的菰蒲,在展现新堤所创造的美景之外,着重表现了新堤对流水的影响之大,既彰显了新堤的巨大作用,又为下句写新堤的功用作铺垫。下句中,功利,在此并非寻常意义上的功名势利,而是指新堤所带来的利益、好处。诗人写道,晴空下,新堤带来的好处可以惠泽几千户人家,从影响角度,侧面表现了新堤的功利非凡,流露出诗人对新堤的认可、赞美。颈联写新堤的得宜。上句承接颔联的后句,指出新堤不仅利泽广被,而且它的修建并未过多地耗费民力,可以说是一项“惠而不费”的良心工程;下句承接领联的前句,进一步展现了新堤带来的美景,不仅有菰蒲深映,更有浪花朵朵,可以说新堤不仅有实效,更有怡人而独特的美好,流露出诗人对新堤的春爱与赞美,也有着对劳动人民智慧的肯定与赞颂。尾联写诗人对新堤的期望。诗人写道,如果新堤能与青山一样永远安固,那样,新堤不仅美好得宜、惠泽万民,而且更是坚固如山、千年不移,堤而如此,可谓极矣!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对新堤的殷切期待,一方面流露出诗人对新堤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再一方面表露对新堤地区未来发展的美好祝愿。(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表现屈原自动地远离污浊,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境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2)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仿用了《管子·形势解》中的话:“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3)小刚创作了一幅有树、山、天、江、月等景象、境界阔大的风景画,他还在上面题写了两句非常应景(包含树、山、天、江、月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物象,境界开阔)的古诗:“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自疏濯淖污泥之中②.蝉蜕于浊秽③.山不厌高④.海不厌深⑤.落木千山天远大⑥.澄江一道月分明(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默写时注意以下字词:濯、秽、厌、深、澄。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青街曲巷、小桥流水。金秋时节,漫步在姑苏古城,俯仰皆江南。很难想象,这里依旧保持着春秋时期的基本规制。入口处,复刻的南宋《平江图》石碑竞仍可当作今日游客的游览图。历经2500余年苍茫岁月,古城岿然,这是世界城镇建堡塞点的奇迹,也是中华文脉绵延悠长的生动注脚。古城保护与利用是一项①的系统工程,仅靠政府和一两个主体很难推进。不久前,苏州“古城保护更新伙伴计划发布平台”正式上线。千年姑苏城,风雅桃花坞,第四届建筑遗产保护与修复博览会在这个极富诗情画意的文化片区展开。博览会现场,原本面部残损的龙门石窟“最美观音”,因3D建模得以再现;依托三星堆出土文物开发的文创产品让观众②;上海孔庙大成殿上的屋脊兽“麒麟”,在激光打印中重生……一场场古代与现代、人文与科学的碰撞融合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及活化利用的最新成就,也折射出由古建遗产延伸到现代文明的丰硕成果。古城为媒,中国持续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贡献中国经验。走进一座座古城,青砖黛瓦与灯火霓虹③,共同织造出独属于中国城市的“双面绣”。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历经2500余年的古城是世界城镇建设史上的奇迹,也是中华文脉绵延悠长的生动证明”,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答案】18.①千头万绪(错综复杂、纷繁复杂)②爱不释手(耳目一新)③交相辉映(相映生辉)19.①“历经2500余年苍茫岁月,古城岿然”,强调了古城经历的漫长岁月和它的屹立不倒,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感受,更有面面感,而改句更注重信息的直接传递。②“注脚”运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强调了古城在展现中华文脉绵延悠长方面具有的重要性和价值,赞美和敬仰的情感浓烈。【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处,依据后文“仅靠政府和一两个主体很难推进”可知,此处强调古城保护与利用这项工程的复杂,故此处可填“千头万绪(错综复杂、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形容事情纷繁,头绪很多。错综复杂:形容事情纵横交错,头绪纷繁。纷繁复杂:不单纯而繁复。第②处,结合“一场场古代与现代、人文与科学的碰撞融合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及活化利用的最新成就,也折射出由古建遗产延伸到现代文明的丰硕成果”可知,三星堆出土文物开发的文创产品让观众感到新鲜,非常喜欢,故此处可填“爱不释手(耳目一新)”。爱不释手:形容对事物非常喜欢,到了不肯放手的地步。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都令人感到新鲜。比喻现在的所见所闻与过去有很大区别。第③处,结合下文“共同织造出独属于中国城市的‘双面绣’”可知,此处强调的是青砖黛瓦与灯火霓虹的共同作用,故此处可填“交相辉映(相映生辉)”。交相辉映:各种色彩、光亮等互相映照。相映生辉:互相对照映衬,显得很有光彩。【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①“历经2500余年苍茫岁月,古城岿然”,“苍茫岁月,古城岿然”,更突出强调了古城经历的漫长岁月和它的屹立不倒,更具有面面感,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感受,而改句更注重信息的一般的直接传递和陈述。②“注脚”是解释、说明的意思,此处运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强调了古城在展现中华文脉绵延悠长方面具有的重要性和价值,感情强烈,突出了作者对姑苏古城的赞美和敬仰之情。(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相信很多同学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刷完牙后吃水果,总感觉味道发苦。①,还是我们的味蕾出了问题呢?我们日常使用的牙膏,主要作用是清洁牙齿,牙膏中会添加像起泡剂这样的表面活性物质。有研究表明,这些表面活性物质会抑制味蕾产生的甜味感受,因而影响人体从食物中感受到甜味,同时还会②。磷脂的作用是阻止我们感受苦味,当磷脂遭到破坏,吃东西时就会感觉苦味加强了。不过,即使使用③,刷牙后再吃水果也还是会感到水果变苦了。这是因为牙膏中通常含有能让我们感觉到清凉的薄荷醇成分,而水果里含有果酸,薄荷醇和果酸相遇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酯,所生成的这种酯是苦味的。因此,水果并没有坏,我们的味蕾也只是暂时性地受到影响,不会对我们的健康造成伤害。如果想要克服这种感受,我们可以在刷牙后,水要多喝,以此促进唾液分泌,并等待片刻以减轻牙膏对味蕾的影响,然后再食用水果。当然,我们也可以选择一些不含起泡剂和薄荷醇的特殊牙膏,只是这类牙膏价格相对高一些。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替换恰当的一项是()A.相信很多同学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这样”换成“那样”)B.这些表面活性物质会抑制味蕾产生的甜味感受。(“抑制”换成“控制”)C.因而影响人体从食物中感受到甜味。(“因而”换成“所以”)D.刷牙后再吃水果也还是会感到水果变苦了。(“感到”换成“感受”)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0.C21.①那到底是水果的问题②破坏舌头上的磷脂③不含起泡剂的牙膏(不含表面活性物质的牙膏)22.示例:如果想要避免这种感受,我们可以在刷牙后,多喝水,以此促进唾液分泌,并等待片刻以减轻牙膏对味蕾的影响,然后再食用水果。【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A.不恰当。“这样”是近指,“那样”是远指,后文的经历是紧接着这句话,应用“这样”;B.不恰当。“抑制”,受刺激后,组织或机体活动减弱或变为相对静止。“控制”,为确保组织内各项计划按规定完成而进行的监督和纠正过程。味蕾产生的甜味应是受表面活性物质的刺激后减弱,应用“抑制”;C.正确。“因而”和“所以”都是因果连词,可以换用。D.不恰当。“感到”,认为;感觉。“感受”,受到(影响),接受;接触外界事物得到的影响,体会。本句的语意是强调刷牙后再吃水果会感觉到苦味,应用“感到”。故选C。【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连贯得体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根据“刷完牙后吃水果,总感觉味道发苦”可知语境分析产生味道苦的原因,根据“还是我们的味蕾出了问题呢?”可知句式应为“是……,还是……”,内容应为猜测性的直接原因是不是水果的问题,可填:那到底是水果的问题。②根据“这些表面活性物质会”主要分析表面活性物质产生的结果,根据后文“磷脂”,可知本句应是表面活性物质会破坏磷脂,可填:破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