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核心知识梳理)-高二地理下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人教版2019)_第1页
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核心知识梳理)-高二地理下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人教版2019)_第2页
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核心知识梳理)-高二地理下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人教版2019)_第3页
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核心知识梳理)-高二地理下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人教版2019)_第4页
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核心知识梳理)-高二地理下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人教版2019)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核心知识梳理)【知识梳理】考点1.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1、环境安全:又称生态安全,是指自然环境受到的破坏与威胁处于环境或社会经济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从自然角度看,环境安全意味着自然环境及其服务能力处于良好的状况或没有遭到难以恢复的破坏。从人类社会角度看,环境安全意味着环境问题的危害程度与解决环境问题付出的代价,不至于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2、环境安全问题:如果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超过某个临界值,就会成为环境安全问题。(1)突发环境安全问题:具有突发性,是由超高浓度污染物排放、危险化学品泄漏、核泄漏等突然发生的严重环境污染事件导致的。这类环境安全问题能够在短时间内造成重大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响应措施。(2)积性环境安全问题:是由污染物不断望积或生态退化逐步加剧导致的,它们需要经历很长时间的累积才能达到产生重大危害的程度。这类环境安全问题一旦发生,其影响会长期存在。3、环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既可能通过危及生命和财产安全、损害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影响国家安全;也可能成为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安全问题的触发器和放大器,影响国家安全。4、降低环境安全风险的基本途径:考点2.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1.突发环境事件影响国家安全:(1)突发环境事件概念:由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的,突然爆发并造成严重影响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2)常见实例:突发性的大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以及石油、化学品和危险物质(废弃物)泄漏等。(3)主要特点:①发生的随机性和瞬时性;②成因与形式的多样性;③危害的广泛性和严重性。(4)突发环境事件带来的危害:①在短期内严重威胁生命财产安全和基础设施安全,导致重大健康损害及人员伤亡,造成严重经济损失。②使区域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在短期内受到严重损害,甚至导致一定时期内区域环境质量或宜居性恶化、经济发展衰退乃至难以为继。③导致公众对环境恶化的担忧和不满情绪,诱发环境群体性事件,从而威胁正常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2.污染物跨国转移影响国家安全:(1)污染物跨国转移有哪几种方式:①污染物跨国传输:可通过大气环流、河流径流等自然过程传输。②废弃物跨国转移:通过正常贸易或非法入境的手段,将在本国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输送到其他国家。③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通过国际贸易从一个国家进入其他国家。(2)污染物跨国转移带来的影响:①可能在短时间内造成高浓度污染物跨国传输,威胁输入国的环境安全。②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通过废弃物跨国转移和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方式导致的污染物跨国转移问题日渐增多。③引起输入国与输出国之间的矛盾或外交争端,甚至演变成政治、经济和军事冲突,影响国家安全。3.跨国污染问题的应对:(1)对通过自然过程产生影响的跨国污染源采取的措施。源头防范加强监测预警,通过国际合作机制促进污染物来源国的污染治理事中控制采取应急响应,控制影响范围,消除危害事后治理做好生态恢复、赔偿损失等善后处理工作(2)废弃物跨国转移、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类型的跨国污染问题。源头防范控制境外污染物的输入事中控制加强无害化处理,积极发展国内替代品事后治理强化污染治理,及早消除污染危害4.应对跨国污染问题的两种措施(1)治本措施:禁止进入;消除安全隐患;发展国内替代。(2)指标措施:风险防范;应急响应;善后处理;源头消减;无害化处理。考点3.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1.生态退化:(1)原因:随着工业化进程和人口快速增长,人类对自然的干预和破坏不断加强,导致生态退化。(2)类型:森林破坏、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物种灭绝等。(3)危害:2.生态退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1)导致自然环境服务功能逐步下降。①调节服务功能下降: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发生太频率与强度增加②供给服务功能降低:可再生资源数量短缺、稳定性降低和更新障碍等问题。(2)生态退化到一定程度会威胁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区域乃至国家安全问题。3.解决生态退化的措施:(1)生态修复:是指利用自然环境自身恢复能力或辅以人工措施,使受损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趋向良性循环。类型含义自然恢复消除或减少人为干扰,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逐步恢复,维持其可更新能力人工修复采取一定的生物、工程等措施,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速度或帮助丧失自我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恢复到安全水平,其中见效快、成效好的是工程措施。(2)建立自然保护区:①概念:指对自然界中有代表性的保护对象所在的区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②保护对象:包括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③保护要求:A、对未经改造或轻微改造的生态系统,禁止人类活动干扰与破坏,使其继续保持自然状态。B、对已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停止继续破坏,将人为干扰降到最小,通过科学管理使其恢复到原生或次生的稳定状态,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④分类: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⑤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A、自然保护区涵盖了森林、草原和湿地等生态系统,具有维持水循环、净化水质、调节气候、降解污染、蓄洪防旱、防风固沙、固定二氧化碳等重要调节功能,在遏制生态恶化、维持自然环境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B、自然保护区能够有效拯救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典型原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潜在战略资源需求。C、自然保护区为生物、生态、农林等学科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监测和科学研究基地,是生态保护、人工种苗繁育和生态修复技术研发的基地。D、自然保护区是培养公众生态文明观、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科普与宣传教育平台。考点4.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1.全球气候变化:(1)特征:全球变暖。全球气温虽有波动,但总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2)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全球变暖趋势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变化密切相关。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活动,使地球的温室效应增强,被认为是20世纪以来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2.碳循环(1)概念:是指碳元素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岩石圈之间迁移、转化所构成的循环。(2)全球碳循环过程的影响因素①化石燃料的使用:将漫长地质时期固定的碳以二氧化碳等形式重新释放到大气中。②改变土地利用:森林砍伐和焚烧、农田开垦等土地利用的变化将陆地植被和土壤中的碳以二氧化碳等形式释放到大气中。3.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1)生存空间的丧失是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最为严重的影响。例如,因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2)加剧资源危机或自然灾害影响国家安全。(3)激化国家间的资源争端而影响国家安全。4.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1)减缓措施;主要包括减少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加温室气体吸收两个方面,目的是通过有效控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减缓全球变暖速度,避免全球气温超过危险水平。(2)适应措施:以趋利避害为目标,根据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通过改变人类社会自身,降低全球变暖导致的不利影响或利用全球变暖带来的发展机遇。(3)加强国际合作:合作原因全球变暖是全球尺度的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关注重点减缓、适应、资金和技术四方面基于原则《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确定的“公平原则”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明确责任发达国家要负主要责任,要率先减排;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合作方向通过在科学、经济和外交等多个领域的国际合作,减少认识上的不确定性协商解决各国对减排、适应与经济发展诉求的分歧,建立国际共同应对机制【核心突破】难点1.生态环境安全1.生态环境安全的含义:生态环境安全是指维持一个国家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使其生态环境以及自然资源长期处于没有危险、不受威胁的稳定状态。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和健康等方面不受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等影响的保障程度,包括饮用水与食物安全、空气质量与绿色环境等基本要素。2.生态环境安全的现状:生态环境安全直接关系到国民的生命和健康安全,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有赖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土地退化、生态失调、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并呈加速发展趋势,生态环境安全已向我们敲响了警钟!3.生态环境安全失衡会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气候灾害增多、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海平面相应升高,沿海低地受到海水淹没的威胁;大气成分发生不利于人的变化,二氧化碳增加,缓解紫外线辐射的臭氧层浓度降低;还有多种有害于人类的成分也在增加,比如造成水和水体污染等等。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严重的江河断流和污染,使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激化,给下游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生物资源的过量消耗和物种的大量消失,不仅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而且进一步消弱了工农业生产的原材料供给能力。4.保护生态环境安全的措施:(1)法:禁渔期制度、环保法规等。(2)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3)退:退耕还林、还草、还牧、还湖。(4)改:经济结构、生活用能等。难点2.核污染1.核污染的概念:核污染主要指核物质泄露后的遗留物对环境的破坏,包括核辐射、原子尘埃等本身引起的污染,还有这些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后带来的次生污染,比如被核物质污染的水源对人畜的伤害。2.核污染的来源和途径:(1)核污染的来源主要有核武器实验、使用,核电站泄露,工业或医疗上使用的核物质遗失、核武器爆炸、热辐射伤害、核辐射伤害、放射性存留等。(2)污染分为两种途径,一种是产生放射性气溶胶等放射性污染物,对呼吸系统及人体体表产生危害;另一种是随风向扩散产生的污染。但无论哪种,其污染程度都要视核泄漏严重程度而定。切尔诺贝利事故中,核燃料在爆炸中形成烟尘飘扬空中,危害面积非常广泛。3.核污染的主要危害:辐射损伤是各种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各种生物效应的总称。这是由于各种电离辐射(如X或γ射线、β射线、α射线和中子束等)引起电离、激发等作用而把能量传递给机体,造成各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放射性核素可以对周围产生很强的辐射,形成核污染。放射性沉降物还可以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在体内达到一定剂量时就会产生有害作用。人会出现头晕、头疼、食欲不振等症状,发展下去会出现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症状。如果超剂量的放射性物质长期作用于人体,就能使人患上肿瘤、白血病及遗传障碍。4.核污染的防治措施:(1)严格控制能引起核污染的原料生产加工使用。(2)通过立法限制核的使用和核原料的买卖,交易。(3)使用核能源要确定其安全性,以安全最大化为原则,(4)加快核能的科技研究,更深入的了解其原理,以更好的掌握和利用核能。(5)避免核战争。约束有核国家关于核武器的研制和开发。(6)进行核试验和开发核能,应尽量使之在比较偏僻的地方进行,如果有事故,使其造成损失最小.5.苏联切尔诺贝利事故:1986年4月26日凌晨1时30分,在苏联白俄罗斯-乌克兰大森林地带东部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4号机组发生的一次反应堆堆心毁坏、部分厂房倒塌的灾难性事故。当场造成31人死亡,大量强辐射物质泄漏。俄罗斯大约4300个城镇和村庄坐落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遭受放射污染的区域。在布良斯克和卡卢加地区,来自私人农场的蔬菜和家畜的放射性水平大约有13%不正常。外漏放射性污染不仅影响苏联大片地区,还波及瑞典、芬兰、波兰等国,成为引起世界震动的一次核电站事故。截止2006年,还有超过150万俄罗斯人住在受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污染的土地上,其中有人还在吃受放射性污染的食物。联合国卫生机构评论说,大约9300人可能死于由放射性污染引起的癌症。6.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2011年3月11日下午,日本发生了9级大地震,受11日大地震影响而自动停止运转的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中央控制室的放射线水平已达到正常数值的1000倍。这一核电站大门附近的放射线量继续上升,12日上午9时10分已经达到正常水平的70倍以上。当地时间2022年3月19日,日本原子能规制委员会对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海的审查已进入最后阶段。预计最快将在3月底至4月初左右召开下次会议时完成实质性的审查。在3月18日召开的审查会议讨论了如果出现故障,没有经过处理的核污染水流入海洋对人和环境所造成影响等问题。难点3.中国自然保护区1.“三江源”保护区三江源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总面积36.3万平方千米,约占青海省总面积的50.4%。该区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具有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典型特点,是我国江河中下游地区和东南亚区域生态环境安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屏障。该区域动植物区系和湿地生态系统独特,自然生态系统基本保持原始的状态,是青藏高原珍稀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栖息地和生物种质资源库。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整个三江源地区生态类型最集中、生态功能最重要、生态体系最完整的区域,也是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核心保育区,在我国西部生态与环境保护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2.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由地域上互不相连的动养、动仑、动腊、尚勇、曼稿5个子保护区组成。由西向东分别坐落在动海、景洪、动腊二县一市,总面积24.25万公顷,占全州总面积的12.68%,是以保护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和珍稀野生动植物为主要目的一个大型综合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保存比较完整、生物资源极为丰富、面积最大的热带原始林区。野生珍稀动植物荟萃,珍稀、濒危物种多,还是我国亚洲象种群数量最多和较为集中的地区。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58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保护区之一。3.秦岭自然保护区秦岭中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2个。秦岭自然保护区群是秦岭生物多样性的精华所在,有着典型代表性。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的植物资源丰富,起源古老,区系复杂,分布典型。这里既有华北、华中区系植物,也有东北和青藏高原地区植物,是我国南北植物的交会过渡地带。已知保护区群内有种子植物约2940种,占秦岭植物总数78.8%,苔藓植物311种,占秦冷总数82%,其中含世界性单种属植物37属,少种属植物60属,中国特有属植物23属,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8种,在世界上具有特殊分布价值的独叶草曾引起国内外学者关注。分布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太白红杉林,成为乔木树种分布最高界,它的自然分布不仅对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起到作用,而且对研究第四纪冰川地貌、气候历史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4.大熊猫国家公园:跨四川、陕西和甘肃三省,涉及岷山片区、邛崃山一大小相岭片区、秦岭片区、白水江片区,总面积为27134平方千米。大熊猫国家公园地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也是我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两屏三带”的关键区域。这里有野生大熊猫1631只,占全国野生大熊猫总量的87.50%,大熊猫栖息地面积18056平方千米,占全国大熊猫栖息地面积的70.08%,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16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5种。5.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位于吉林、黑龙江两省交界的老爷岭南部区域,总面积14612平方千米。这里是我国东北虎、东北豹种群数量最多、活动最频繁的定居和繁育区域,也是重要的野生动植物分布区和北半球温带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设立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是为了有效保护和恢复东北虎豹野生种群,实现其在我国境内稳定繁衍生息;有效解决东北虎豹保护与人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难点4.碳达峰和碳中和碳达峰:碳达峰就是二氧化碳达到峰值,是指我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