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宰牛之举重若轻到养生之顺道无为_第1页
从宰牛之举重若轻到养生之顺道无为_第2页
从宰牛之举重若轻到养生之顺道无为_第3页
从宰牛之举重若轻到养生之顺道无为_第4页
从宰牛之举重若轻到养生之顺道无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宰牛之举重若轻到养生之顺道无为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游说国君,与国君辩论〔对话〕,着重于推理的一贯性,自诩为浩然之气。晚年和其弟子万章之徒编辑了《孟子》,其对话逻辑相对严密。现场对话,说服人君,光讲抽象逻辑效果不彰,故孟子多讲故事,以增感性,如揠苗助长、齐人乞增之类。此后其他诸子著作乃至西汉的论文、著作,主要靠逻辑推理,仍然常用具体故事说明抽象道理。《韩非子》有守株待兔,《战国策》有鹬蚌相争、三人成虎,《吕氏春秋》有刻舟求剑,《淮南子》有塞翁失马等,《庄子》有邯郸学步、朝三暮四等。故事本为具体论点的附庸,但是日后成为成语,便具有了相对独立性,故事加结论就有了寓言的性质。战国时期的庄子《养生主》中之《庖丁解牛》,与一般寓言不同,不像诸子那样,一味在形而下的现实中说明道理,而是在形而上的境界作形象的展示。《养生主》本来是讲养生之道的,这种“道”不是一般的防止疾役、保全驱体之道,而是生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之“道”:对于外部世界不能有太强的主观性〔有为〕,一味将人为的手段强加于对象,就不可能得心应手。生命之正道乃是“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进入无心作为的境界,才能“游刃有余”,获得绝对的自由。这个“道”与墨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所讲的现实性很强的“道”〔道德、为政之道〕相比,是有点玄妙的,抽象度很高,“无为无形”“可得而不可见”,带着某种程度的“超验性”。以无为到达无所不为的“道”,这个形而上的命题是从老子那里继承来的,老子并没有在逻辑上作充足理由的论证。庄子把这个道理用到具体的人生哲学上来,作为养生之道,说的是不费心力比费尽心力更有利,过分着意尽力可能是枉费心力。庄子不是墨子,他一般不作逻辑论证〔除了偶尔与惠施辩论〕,他的天才乃是运用超现实的寓言作形象的感性极强的展示。庖丁解牛的故事,并非始自庄子,大概民间早有传说。《淮南鸿烈》中有:“非巧冶不能以治金,屠牛吐〔按:人名,齐国之著名屠户,一作“坦”〕一朝解九牛,而刀以剃毛。庖丁用刀十九年,而刀如新剖硎,何那么?游乎众虚之间。”《吕氏春秋》中有:“宋之庖丁好解牛。所见无非死牛者。三年而不见生牛,用刀十九年刃假设新磨研。”《管子•制分》中有:“屠牛坦,朝解九牛而刀可以莫铁,那么刃游间也。”诸子用之作为长篇大论中许多例证中的一个,说明自己的道理。《淮南鸿烈》用来说明“非巧冶不能以治金”,《吕氏春秋》用来说明“顺其理诚乎牛”,管子用来说明用兵之道。虽然各有千秋,但是情节和语言都比较简陋。而庄子用来阐释其养生之道,在想象力和语言上都大大地艺术化了。庄子的创造给名为丁的厨师〔庖〕设置了难题:以一人之力,解剖一牛,这本来是很难做到的,因为牛是活的,是要对抗的,就是杀牛、放血、剔骨、取肉、剥皮,也往往非一人所能胜任,何况是要将牛的皮、骨、肉、腱、肌理作系统的、干净利落的解剖。文章的第一层次就在艰巨的劳作和神奇的效果之间展开:“手之所解,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任务之艰在于:第一,用手控,用肩托,用脚踩,用膝盖撑,四肢躯体各个部位协同,使尽全力。庖丁却如探囊取物:“砉然向然,奏刀〔马砉〕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与任务之艰巨相反,效果举重假设轻,轻松愉快:第一,解其骨肉、皮筋,干脆利落,毫不拖泥带水;第二,除一把刀外,别无他物;第三,游刃有余,毫无惮神劳形之态。这显然很精彩,完成得很圆满、很艺术:刀子进入牛身,对于人和牛来说,是生死的搏斗,本该是十分凶险的,但在庄子笔下,有音乐的节奏,有舞蹈的形态,有经典乐曲的神韵。牛在骨肉别离的时候,没有喊叫,连血都没有流出来,一点血腥气都没有,一点痛苦都没有。庄子寓言的神秘就表达在这里了,人兽搏斗,变成了双方心照不宣的合作表演,这是玄虚的、魔幻的,以墨子、韩非子的标准来看,完全是不可思议的。这就怪不得文惠君要提出问题:“技盖至此乎?”文惠君提出的问题是“技”——在技术上怎么可能到达这样的效果呢?庄子用庖丁的话答复:“庖丁释刀对日:‘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文惠君所问是个伪问题,这不是形而下的技术问题,而是属于形而上的“道”的范畴。“道”,蕴含着庄子的核心思想。“道”,是超越“技”的。那么“道”和“技”是一种什么关系呢?“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技”是可以目视的,是感官所感的,而“道”那么不能目视,只能神遇。目视,是感官的,现实的;神遇,是超越五官感知的。怎么超越呢?主要是在功能上:“官知止而神欲行。”按四肢躯体所掌握的“技”,不能不停止的地方,而“神”却径自运行。这就是说,不可感知的“神”,其能量大大超越了感官。也许按今天的理解,可能是某种潜意识在驱动,当然这种观念是庄子没有想到的,但是这不阻碍他感觉到有一种潜在的能量〔神〕,大大超过了意识层次的“技”,迫使意识层次的“技”服从于“神”。这种“神”的力量从何而来呢?“依乎天理”:“天理”的“天”就是自然,“理”就是对象的奥秘。这种奥秘在意识层次不可感知,而凭着潜意识是可以悟之于心的。这就是“神遇”。不可见的,比可见的更强大、更精妙。正因为这样,庖丁的刀才能“批大郄,导大森”,在筋与骨、骨与骼细微的空隙中运行。这两处〔筋骨相连处,骨骼间的空隙〕不可目击,却可“神遇”。为什么呢?“因其固然”。因为“神”领悟了这种客观的“天理”,所以“技经肯綮之未尝”,连那些盘根错节的经络、复杂的筋肉聚结点都不曾触及。这就是目不击而神遇的效果,也就是庄子理想到达的自由境界。寓言的结构是故事加结论,故事讲完了,最后的结论由文惠君讲了出来:“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解牛的特点是:第一,目不击,用今天的话来说,就好似是闭着眼睛;第二,神视,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心里有数。为什么会心里有数呢?因为心能“因其固然”“依乎天理”。从目不击来说,好似是无所作为,亦即无为,但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心〔神〕就有所为了,就能驾驭刀的动作了。无为转化为有为。庄子告诉我们,这种无为的境界并非原生的、天然的,而是经历了三年的提升〔实践〕的过程。庖丁的第一阶段是,“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这是目击的特点:外表上一览无遗,对事物获得了全面的信息,可这种目击有外表性和遮蔽性的缺陷。从外部信息来看,似乎看到了全部,但并不是内外一体的全牛。庖丁的第二阶段是,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目不能击了,外部的全牛消失了,遮蔽的也消失了。内在的“神”就能“遇”〔洞察〕到对象的“天理”,亦即结构的稳定性〔固然〕。目击之物似全,似有利于有为〔有利于以刀解牛〕,却遮蔽了内在的神明,使得心灵的神不能与天理合一。而看不见全牛,似不利于有为,却不能遮蔽内在的神明。目不能击,神却把握了全牛的内在天理〔机理〕,目〔外部感官〕之无为,有助于内在的神“安乎天理”,到达有为。这就是庄子从无为到有为的境界。有学者论断,老子讲无为无不为,而庄子那么退步为无为。由此文来看似乎不完全符合。庄子在《天道》篇中说:“无为也那么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那么为天下而缺乏。”郭象在注《庄子•在宥》第十一中说:“无为者,非拱默之谓也,直各任其自为,那么性命安矣。”道家的无为,并不是一些西方翻译家所译的“没有行动”,而是“防止反自然的行为,即防止拂逆事物之天性”。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人残废了,跛脚了,也是老天决定的,不是人为的,应该心安理得,野鸡走上十步才能啄到一口食物,走上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可是丝毫也不向往笼子里那样安逸的生活。老天注定它这样,它就心安理得,自由自在。接下去就更极端了,老子死了,朋友秦失吊丧,哭几声就足够了,太悲伤都没有必要。人受命于天,应时而生,顺依而死。安于天理和常分,生死之大限是必然,死亡有如解除倒悬之苦。这种逆来顺受是不是太消极了?庄子的妻子死了,他鼓钵而歌,为什么呢?因为顺其自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如果“嗷嗷然随而哭之”就是“不通乎命”。在遵循自然之道这一点上,庄子是不无道理的,但不能不说又是很极端的。如果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与差不多同时的《列子》中的“愚公移山”相比,庄子的无为是不是太消极了?这种消极,可能就是道家演化为道教的思想根源。庄子的寓言故事的因果关系是神秘的,玄虚的,超越逻辑的,但是作为论述的辅助手段,也并不排除逻辑的运用。具体到刀的动作: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一方面是关节间有空隙,另一方面那么是刀刃没有厚度〔因为刀刃有“神”的抽象属性〕,因而不管那空隙多么微细,刀刃也是可以通谩的。这是货真价实的逻辑。说到这里,从方法来看,只是正面说明,如果在孔子时代,这样就相当可以了,但是庄子时代对论述要求全面得多。不但要从正面说明,还要从反面排除: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假设新发于硎。这可以说是一个补笔。最好的厨师,每月折断一把刀,而自己的刀十九年来还像是新磨的一样。从方法上来说仍然是从效果上反衬。在庄子时代,理论的推演已经成为论者常用的手段,长篇大论的文章和著作比比皆是。庄子本人的著作,就是以论述为主的。当时运用寓言以明理,是共同的取向。然而,与《墨子》《韩非子》《荀子》等以现实的逻辑进行推演不同,《庄子》的寓言常常是在梦想的、神秘的、超现实的境界中进行,其想象汪洋恣肆、天马行空,大而至于北溟鲲鹏,翼假设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逍遥游》〕,小而至于蝇角两国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那么阳》〕,这样的想象,不但在中国,就连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是开辟鸿蒙之功的。诸子笔下的寓言情节以朴素的表达为主,庄子对于超现实境界的寓言在语言上却极尽渲染之能事:“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一连四个排比;“砉然响然,奏刀〔马砉〕然”,又是两个排比;“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又是两个排比。庄子好似是信笔写来,汪洋恣肆的语言和神秘玄妙的想象展示了超越现实的境界,读者明知玄虚,仍然陶醉,进入了一种叔本华所说的“自失”境界,获得想象上的审美享受。这种写法在当时是很少见的。不管是孟子还是韩非子的寓言,都是写实性的表达动作,不事描写,特别是不用排比。庄子的描写又并不完全是排比,有时取参差句法,显得很丰富: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