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时代的创造者。在人民的壮阔奋斗中,随处跃动着创造历史的火热篇章,汇聚起来就是一部人民的史诗。人民是文艺之母。文学艺术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滋养,人民中有着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沛源泉。文艺要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茅盾说过:“一个做小说的人不但须有广博的生活经验,亦必须有一个训练过的头脑能够分析那复杂的社会现象。”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人民是真实的、现实的、朴实的,不能用虚构的形象虚构人民,不能用调侃的态度调侃人民,更不能用丑化的笔触丑化人民。广大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洞悉生活本质,才能把握时代脉动,才能领悟人民心声,才能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广大文艺工作者不仅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为时代和人民放歌。文学艺术以形象取胜,经典文艺形象会成为一个时代文艺的重要标识。一切有追求、有本领的文艺工作者要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不断发掘更多代表时代精神的新现象新人物,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美学风格,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为时代留下令人难忘的艺术经典。(摘编自《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材料二:回视厚重绵延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我们会发现自先秦伊始就甚为发达的“人文关怀意识”,引领一代又一代的思想家、文艺家关怀社稷民生,心系民间冷暖,担当人民利益,为民立言,为民请愿,为民著史,为民述怀,积淀成为厚重的“民本”思想和“人学”文论。这些内涵丰富的“民本”思想和“人学”文论,奠定了“人民性”文艺创作与批评的“人文关怀”底蕴,为当下“人民性”文艺理论的思想建构、文化传承提供了话语资源和精神血脉。发端于孔孟的儒家思想文化较为重视民众在国家政治、社会治理中的根本性地位和作用,强调发挥“文化化人”的教化功能来实现社会治理,达到“仁政”的理想要求。孔子有着朴素的民本思想,主张惠民畏民、为政以德;举贤任能、取信于民。他强调“仁者人也”,主张“泛爱众,而亲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他的理想社会愿景是使“善人为邦”“民德归厚”。他不满统治者对百姓的压迫,故而游走四方,推行他的“仁政”思想,希望以此来造福于民。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上升到“民贵君轻”的高度。孟子曾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主张以德治国,对人民实施仁政。可见人民在孟子的视野中居于较高的地位。道家思想中也有着厚重的“民本”思想,对后世统治阶级调节其与人民的关系有重要意义。经历政治纷争、战争冲突、民族矛盾等动乱之后,社会需要缓和关系,以求稳定平安,故统治阶级往往在建国之初主张效法道家黄老学说,实施“休养生息”的国策。道家的“民本”思想此时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者李健认为老子是“民本思想之父”。老子主张只有当统治者弃绝了文表虚华,做到行事真诚朴实,少存私欲,才能实现修身治国的目的。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只有顺应百姓的意志,才合乎大道,达到社会大治。庄子亦有着朴素的“民本”思想,相比老子来说,庄子更主张一切因顺自然,最好任人民自为、自化、自富、自朴。他认为圣人通过修习道德,顺应民情民意,不以刑罚、重赋残害百姓,使民自在自为,则能达到“圣治”。先秦时期,除了儒家、道家思想学说中富有朴素的“民本”思想,其他诸子百家思想中也有一定的“以民为本”主张,为后世“人民性”文论发展奠定了基础。之后历朝历代的仁人志士予以丰富和发展。这些关于民心、民声、民利、民富、民德、民安、民主等思考的朴素话语,奠基了当下“人民性”文艺思想建构的文化传统,值得我们传承、阐扬。有专家指出:“人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生命线,当然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生命线。”中国古代文论始终强调把“以人为中心”作为考察的逻辑起点,奠定了“文学是人学”思想主题的坚固基石。人生活于天地之间,仰观俯察,将他们对天地自然、社会人生的朴素思考和情感体验寄托于文章书写之中。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决定了文艺的创作表现,对社会的发展变化产生深远影响。优秀的文艺家总是能够站在时代的尖峰,自觉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他们以如椽之笔,书写社会的矛盾,记录人民的痛苦体验,反映人民的心声和需求。李泽厚指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们的“创作中包含着很深刻的人民性的内容”。自先秦以来对人的尊重、书写和阐说,强化了中国古代文学及文论的“人文”精神和内涵,也为中国“人民性”文艺思想建构、文化传承增添了源源不绝的养分和素材。(摘编自喻琴、范懿《论“人民性”文艺创作与批评的学理基础》)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艺工作者必须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这是创作出具有深沉力量和隽永魅力作品的前提条件。B.古代统治阶级在建国初期推崇道家学说,是因为此时道家民本思想比儒家更有利于社会稳定。C.在中国历史上,“民本”思想的内涵从来不是僵化的,它随时代发展而具有丰富性和流动性。D.开始于先秦的“人文关怀意识”,经过发展,为当下文艺创作的“人民性”奠定了理论基础。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论述了文艺创作的“人民性”,但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B.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置百姓于社稷与君主之上,比孔子更加重视人民。C.古代学说中含有的朴素民本思想虽然在当下已经不再适用,但是仍有借鉴意义。D.人学不仅是古代文学和文论的生命线,也是当代文艺家们需要坚守的基本立场。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二“民本思想”内涵的一项是()A.“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礼记·大学》)B.“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C.“安民之术,在于丰财。丰财者,务本而节用也。”(《三国志》)D.“国以民为本,不思养之,是自拔其本也。”(清·康有为)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5.当代文艺工作者如何在创作中塑造“经典文艺形象”?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D2.C3.C4.首先,提出古代民本思想和人学文论为当下人民性文艺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的观点;接着,以儒家、道家为例,阐述民本思想的内涵及发展;最后,运用引证法,进一步强调民本思想对中国文艺创作与文论的影响。5.①工作者要深入人民,体会人民的真实生活,领悟人民心声。②让人民成为作品主角,将个人思想情感与人民融为一体。③发掘能代表时代精神的现象和人物,进行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④学习继承古代的民本思想和人学文论,从中汲取养分。〖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开始于先秦”错。原文为“自先秦伊始就甚为发达的‘人文关怀意识’”,是先秦伊始就甚为发达,不是开始于先秦。【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在当下已经不再适用”错。原文为“这些关于民心、民声、民利、民富、民德、民安、民主等思考的朴素话语,奠基了当下‘人民性’文艺思想建构的文化传统,值得我们传承、阐扬”,是作用很大,不是不再适用。【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C.强调的是财富的积累对安民的重要性,不能体现“民本思想”的内涵。【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第一段,“这些内涵丰富的‘民本’思想和‘人学’文论,奠定了‘人民性’文艺创作与批评的‘人文关怀’底蕴,为当下‘人民性’文艺理论的思想建构、文化传承提供了话语资源和精神血脉”,首先,提出古代民本思想和人学文论为当下人民性文艺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的观点;第二、三段,“发端于孔孟的儒家思想文化较为重视民众在国家政治、社会治理中的根本性地位和作用,强调发挥‘文化化人’的教化功能来实现社会治理,达到‘仁政’的理想要求”“道家思想中也有着厚重的“民本”思想,对后世统治阶级调节其与人民的关系有重要意义”,以儒家、道家为例,阐述民本思想的内涵及发展;第四、五段,“这些关于民心、民声、民利、民富、民德、民安、民主等思考的朴素话语,奠基了当下“人民性”文艺思想建构的文化传统,值得我们传承、阐扬”“李泽厚指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们的‘创作中包含着很深刻的人民性的内容’。自先秦以来对人的尊重、书写和阐说,强化了中国古代文学及文论的‘人文’精神和内涵,也为中国‘人民性’文艺思想建构、文化传承增添了源源不绝的养分和素材”,运用引证法,进一步强调民本思想对中国文艺创作与文论的影响。【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结合“广大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洞悉生活本质,才能把握时代脉动,才能领悟人民心声,才能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可概括出,工作者要深入人民,体会人民真实生活,领悟人民心声。结合“广大文艺工作者不仅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为时代和人民放歌”可概括出,让人民成为作品主角,将个人思想情感与人民融为一体。结合“一切有追求、有本领的文艺工作者要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不断发掘更多代表时代精神的新现象新人物,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美学风格,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为时代留下令人难忘的艺术经典”可概括出,发掘能代表时代精神的现象和人物,进行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结合“这些关于民心、民声、民利、民富、民德、民安、民主等思考的朴素话语,奠基了当下‘人民性’文艺思想建构的文化传统,值得我们传承、阐扬”“自先秦以来对人的尊重、书写和阐说,强化了中国古代文学及文论的‘人文’精神和内涵,也为中国“人民性”文艺思想建构、文化传承增添了源源不绝的养分和素材”可概括出,学习继承古代的民本思想和人学文论,从中汲取养分。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共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六指杨王荀画家启凡与妻子金菊香走出武陵源景区的时候,已是华灯初上。吃过晚饭,回到网上预订的农家乐酒店。意独未尽的启凡,情不自禁地吟起了李白“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的诗句。启凡这次来张家界旅游,有两个目的:一是想领略张家界集秀、幽、野、险于一体的自然风光,写生创作;二是想走访画坛怪才六指杨。听说六指杨绘画不用毛笔,六个手指尖蘸着颜料就画得风生水起。启凡正在专心致志地欣赏着旅游照片,窗外突然传来吵闹声,而且声音愈来愈高。“你说,你的小孩把我的画弄毁了,怎么办?”“老板,小孩不懂事,她不是有意的。”“那你说怎么办……”启凡实在坐不住了,蹬上拖鞋,走出房间,来到一楼大厅。原来,老板刚画好一幅山水,还没有落款,展放在大厅的地板上,被一个游客的女儿踩得模糊不堪。当时,那个游客刚登记好房间,坐在沙发上休息。也许是小女孩对这幅画感到好奇,就在那位游客把她放到地上时,就直接跑过去,兴奋地在画上走来走去。本来老板用水墨就重,加上颜色未干,瞬间那幅画彻底被小女孩毁了,成为一张废纸。“老板,我女儿雯雯,五岁,癌症,先天的,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医生说,雯雯最多有三个月的寿命。”游客抱起雯雯,乞求老板原谅,他眼睛干涩,目光呆滞,“雯雯喜欢看电影《阿凡达》,喜欢看影片中的山水云雾。我东借西凑一千元钱,带她来张家界游玩。”“你说这些,跟我有啥关系?”老板没有被游客的不幸打动,几乎是在吼,“我这是订单画,每幅两万元。好了,我同情你,赔偿一万元就行。”“老板……”游客语音哽咽,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别说一万元。我现在连一千元也没有。”“别在我这儿玩套路了。这种把戏,我见得多了。”老板怒气冲冲地瞪了游客一眼,“骗子,都是骗子。”“我不是骗子。”游客从行李包中找出医院诊断证明,“老板,你看。”“我不看!”老板转过身去,不屑一顾。启凡接过诊断证明,仔细看看。又递到游客的手中,心平气和地说:“老板,宽容别人,也是善待自己。”“不行!”老板言之凿凿,没有让步的余地,“你能替他交钱,明早我就放他走。”“这样吧,我给你画幅山水画,弥补一下小女孩的过失。”启凡想到一种补救措施。不知老板能否同意。“你是画家?”老板从上到下仔细打量着启凡,“明早看过你画的东西再说。几个朋友约我喝茶,我现在出去一趟。”翌晨,启凡和妻子吃过早餐,在酒店门前散步,老板看到启凡,热情地迎了上去,紧紧地握住启凡的手,与昨晚简直判若两人。“您就是国画大师启凡?您画的《武陵源风光》,真是一绝。这幅山水画笔墨大气流畅、立意独特,色调对比强烈,个性突现,能使人对景区产生无限的向往。”老板说着,打开画室的门,指着案上的画作滔滔不绝。启凡微笑着,没有作答。“我是六指杨,久闻启凡大师大名,真是幸会啊!”“你是六指杨?”启凡吃惊地反问。六指杨伸出右手,显示六个指头,笑容可掬地说:“我姓杨,原名杨玉印,因是六指,人们习惯叫我杨六指。后来觉得杨六指不顺口,就叫成六指杨了。”哦,启凡一下子全明白了。“咱俩在这儿见面,真是缘分哪。”六指杨呵呵地笑着,脸上的皱纹乐开了花。“我还没见过你画画哪。”“现在就画给你看。”六指杨一边说,一边展开四尺宣纸,把各种国画颜色挤到瓷盘边。六指杨先把手指放在水中,然后蘸着瓷盘边的颜料,又蘸了点水,像弹钢琴似的,手指在宣纸上快乐地上下游动,时而黑,时而黄,时而红,时而绿,时而白,时而紫,时而红黄并用,时而黑白相间,不到五分钟时间,一幅气韵生动、潇洒脱俗的牡丹画,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启凡面前。落款时,六指杨仍然不用毛笔,右手大拇指甲蘸点墨汁,“国色天香”四个行草字跃然纸上,与国画牡丹相得益彰,浑然天成。从没见过这种画法的启凡,心中暗暗称奇。六指杨名不虚传。这时,那位游客背着行李,拉着女儿雯雯的手,从二楼走下来。六指杨主动迎上前去:“兄弟,对不起,昨晚我心情不好,让你受委屈了。你现在可以走了。”“谢谢,谢谢!”游客紧紧地握着六指杨、启凡的手,含着泪千恩万谢而去。六指杨热切地对启凡说:“先生准备住多久?我想好好跟先生学习一下。在我这里,一切免费,恳请先生多留几天。”启凡笑了一下,说:“不必了,你的画技我已经领教了。我们马上退房,去下一个景点。”(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写启凡情不自禁地吟诵李白的诗句,抒发了他游历景区后的自得之乐,显示了他作为艺术家的修养与情怀,为故事的发展张本。B.小说写游客“眼睛干涩,目光呆滞”这一细节,暗示他所叙述的小女孩患病的事并非杜撰,启凡仔细看诊断证明也印证了这一点。C.六指杨对启凡所画《武陵源风光》赞叹不已,小说至此情节突转,他换了--副面孔热情接待启凡,前倨后恭的态度暴露了他的势利。D.文末写启凡领教了六指杨的神奇画技,暗自称奇。此行的目的已经达成,因为急于前往下一景点,所以还是谢绝了六指杨的盛情挽留。7.小说在刻画启凡这个人物形象时,突出了人物的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8.小说以“六指杨”为题,有何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6.D7.①有自己的追求。他留恋武陵源的山水,也对拜访画坛怪才六指杨充满期待。②有怜悯之心。他同情弱者,愿为解救小女孩而作画。③憎恶人性冷漠者。他虽佩服六指杨的画技,但不满其做派,坚决离开。8.①设置悬念。六指杨名字怪异,富有悬念,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引导关注。小说围绕“六指杨”组织情节,引导读者聚焦人物、关注情节。③揭示主旨。以“六指杨”为题,引导读者对这个人物做评判,并由此引发读者对艺术与人品的深思,深化了主题。〖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D项,“因为急于前往下一景点”错误,启凡此行的目的之一就是走访画坛怪才六指杨,但因为六指杨在对待小女孩一家人所表现出来的人品让他失望,所以才急着离开。【7题详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先在文章中找到与表现人物形象相关的内容,再从不同角度进行概括。特别要注意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句段。答题时一般是先概括性格特点,再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启凡这次来张家界旅游,有两个目的:一是想领略张家界集秀、幽、野、险于一体的自然风光,写生创作;二是想走访画坛怪才六指杨。听说六指杨绘画不用毛笔,六个手指尖蘸着颜料就画得风生水起”概括出有自己的追求;“启凡接过诊断证明,仔细看看。又递到游客的手中,心平气和地说:‘老板,宽容别人,也是善待自己。’”“‘这样吧,我给你画幅山水画,弥补一下小女孩的过失。’”启凡想到一种补救措施”启凡同情小女孩一家人的遭遇,原意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们,概括出他有怜悯之心;“启凡笑了一下,说:‘不必了,你的画技我已经领教了。我们马上退房,去下一个景点。’”结尾匆匆离去,虽为点明原因,但让人体会到他对六指杨为人冷漠的失望,概括出他憎恶人性冷漠者。【8题详析】本题考查标题作用的鉴赏能力。把握文本标题的作用: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概括文本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突显人物形象;揭示文本主旨,深化主题;从给读者的带来的感受角度来说,还有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冲动的作用。“六指杨”为题,从艺术效果看,这一题目新颖,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从情节结构看,小说开篇“启凡这次来张家界旅游,有两个目的:一是想领略张家界集秀、幽、野、险于一体的自然风光,写生创作;二是想走访画坛怪才六指杨。听说六指杨绘画不用毛笔,六个手指尖蘸着颜料就画得风生水起”设置悬念,主体部分围绕“六指杨”叙述故事,先是他与小女孩一家产生纠纷,后描绘六指杨绘画的场景,“六指杨”在文中起到串联故事情节的线索主要;从揭示主旨看,“六指杨一边说,一边展开四尺宣纸,把各种国画颜色挤到瓷盘边。……不到五分钟时间,一幅气韵生动、潇洒脱俗的牡丹画,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启凡面前”,“六指杨”是一个远近闻名画技高超的画家,同时又是一个对人冷漠无情,对弱者缺少同情心的人。“六指杨”为题引发读者对艺术与人品的深思,深化了主题。三、文言文阅读(共2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人。康熙元年,迁水师提督。二十年,郑锦死,子克塽幼,诸将刘国轩、冯锡范用事。内阁学士李光地奏台湾可取状,因荐琅习海上事,上复授琅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谕相机进取。琅至军,疏言:“贼船久泊澎湖,悉力固守。冬春之际,飓风时发,我舟骤难过洋。臣今练习水师,又遣间谍通臣旧时部曲,使为内应。俟风便,可获全胜。”二十一年,给事中孙蕙疏言宜缓征台湾。七月,彗星见,户部尚书梁清标复以为言,诏暂缓进剿。琅疏言:“臣已简水师精兵二万、战船三百,足破灭海贼。请趣督抚治粮饷,但遇风利,即可进行,并请调陆路官兵协剿。”诏从之。二十二年六月,国轩踞澎湖,环二十余里为壁垒。琅乘楼船突入贼阵,流矢伤目,血溢于帕。旋以百船分列东西,遣总兵陈蟒、魏明等率兵东指鸡笼峪、四角山,西指牛心湾,分贼势。琅自督五十六船分八队,以八十船继后,扬帆直进。遂取澎湖,国轩遁归台湾。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人谓琅必报父仇,将致毒于郑氏。琅曰:“绝岛新附,一有诛戮,恐人情反侧。吾所以衔恤茹痛者,为国事重,不敢顾私也。”台湾平,自海道报捷。上旌琅功,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琅疏辞侯封,乞得如内大臣例赐花翎,部议谓非例,上命毋辞,并如其请赐花翎。上谕琅曰:“朕特加耀用,尔能不负任使,举六十年难靖之寇,殄灭无余。”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有言宜迁其人、弃其地者,琅疏言:“明季设澎水标于金门,出汛至澎湖而止。台湾原属化外,土番杂处,未入版图。然其时中国之民潜往生聚,已不下万人。及崇祯元年,郑芝龙就抚,借与红毛为互市之所。若弃其地、迁其人,以有限之船,渡无限之民,非阅数年,难以报坡。倘渡载不尽,窜匿山谷,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也。此地原为红毛所占,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蛊惑人心。盖筹天下形势,必期万全,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寻苏拜等疏亦用琅议,并设县三、府一、巡道一,上命允行。琅又疏请克塽纳土归诚,应携族属与刘国轩、冯锡范及明裔朱桓等俱诣京师,诏授克塽公衔,国轩、锡范伯衔,俱隶上三旗,余职官及桓等于近省安插垦荒。三十五年,卒于官,年七十六,赠太子少傅,赐祭葬,谥襄壮。(节选自《清史稿·施琅传》)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B.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C.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D.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花翎,清代的一种冠饰,多为皇室贵族和朝廷高级官员所佩戴,是“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B.互市,古代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贸易的通称。隋唐以后,各王朝都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C.旗,中国清代满族的军队编制和户口编制,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上三旗由皇帝直接统辖。D.太子少傅,负责教习太子的副职,与太子少师、太子少保合称“太子三少”或“东宫三少”,为“九卿”之一。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施琅精于谋略,长于用兵。面对台湾守军的严防死守,他联络旧部做内应;澎湖之战中,他精心谋划,排兵布阵,大获全胜。B.施琅骁勇善战,厥功甚伟。攻台过程中,他被飞箭射中眼睛也毫不退缩:他平定台湾,稳定了东南局势。C.施琅坚持己见,力排众议。而对是否缓征台湾的不同意见,他据理力争,坚持攻台;面对台湾弃留的争论,他准确分析形势,说服朝廷将其纳入版图。D.施琅深明大义。尽忠为国。平定台湾后,他将国家利益置于私仇之上,释放郑克塽并劝其投诚,为其请封;他曾建议设立台湾官署。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请趣督抚治粮饷,但遇风利,即可进行,并请调陆路官兵协剿。②朕特加擢用,尔能不负任使,举六十年难靖之寇,殄灭无余。13.平定台湾后,清廷内部出现了一场针对台湾的弃留之争。施琅主张守而不弃的理由有哪些?〖答案〗9.C10.B11.D12.①请求催促地方筹备粮食军饷,只要遇到便利天气就可进军,并且请求调度陆路官兵协助围剿。②我特意提拔重用你,是因为你能不辜负使命,把盘踞台湾六十余年的贼寇,一举消灭。13.①迁民不易;
②防止外来侵略;
③战略位置重要。〖解析〗【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克塽大为震惊,派遣使者到军前请求投降,施琅上疏陈明情况,皇上答应了,八月,施琅率兵进入鹿耳门,到了台湾。“琅”作主语,“疏陈”作谓语,主谓关系不能断开,排除BD;“上”指皇上,作“许之”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B.“古代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边境贸易的通称”错。互市是中国历史上中央王朝与外国或异族之间贸易的通称。【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释放郑克塽并劝其投诚,为其请封”错。原文“吾所以衔恤茹痛者;为国事重,不敢顾私也”说的是施琅不报私仇,没有说释放郑克塽;“复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是对施琅的封赏,不是郑克塽。【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趣,通“促”,催促;治,置办、筹备;但,只要。②擢用,提拔重用;负,辜负;靖,平定;殄灭,消灭。【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结合“以有限之船,渡无限之民,非阅数年,难以报竣”可知,因为船只少,很难短时间内把百姓迁走,迁民不易。结合“此地原为红毛所占,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蛊惑人心”可知,守住台湾能防止外来侵略;结合“明季设澎水标于金门,出汛至澎湖而止。台湾原属化外,土番杂处,未入版图”可知,台湾战略位置重要。参考译文: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衙口人。康熙元年,施琅被提升为水师提督。康熙二十年,郑锦病死,他的儿子克塽尚年幼,将领刘国轩、冯锡范负责军务。内阁太学士李光地呈上能够平定台湾的奏本,据此又推荐了施琅熟悉海上事务,皇上再次任命施琅担任福建水师提督,加任太子少保,并命令他见机进军攻取台湾。施琅到任军中,上疏说:“敌人的船只长时间地停泊在澎湖,全部力量坚固防守。冬春交际之时,飓风时常发生,我们的船只很难渡过海洋。我现在练习水兵,又派遣间谍与我以前的部下联系,使他们作为内应,等到风便利我们的时候出兵,可以大获全胜。”康熙二十一年,给事中孙蕙上疏说应该暂缓征讨台湾。七月,彗星出现,户部尚书梁清标又以此为理由,要求暂时延缓进攻围剿。施琅上疏说:“我已经挑选两万精兵、三百只战船,足够消灭海贼。请催促督抚置办粮饷,只要遇到顺风,就可进攻,并且请求征调陆路官兵协助围剿。”皇帝下诏听从他的建议。二十二年六月,国轩占踞澎湖,环绕澎湖二十多里设置壁垒。施琅坐着主帅大船突然冲进对手水阵中,眼睛被飞箭射中,鲜血从头巾上流下来。很快把百艘船分开列阵东西两侧,派遣总兵陈蟒、魏明率兵向东攻打鸡笼峪、四角山,向西攻打牛心湾,分散敌人的攻势。施琅亲自率领五十六个船分为八队,用八十船殿后,扬帆直进。最终攻取澎湖,国轩逃回台湾。克塽大为震惊,派遣使者到军前请求投降,施琅上疏陈明情况,皇上答应了,八月施琅率兵进入鹿耳门,到了台湾。有人认为施琅一定要替父报仇了,会对郑氏家族下毒手。施琅说:“孤岛台湾刚刚回归,一旦发生杀戮的事情,担心人心不会顺从。我忍受哀伤和苦痛的原因,是以国事为重,不敢顾及私怨啊。”台湾平定,自海道报告朝廷大捷的消息。上皇表彰施琅的功劳,授予他靖海将军,封靖海侯。施琅上疏辞掉靖海侯的封赏,请求向内大臣一样照例赐给花翎,部议认为不符合常例,皇上下命令不能推辞封赏,一并按照他的请求赐予花翎。皇上告诉施琅说:“我特意提拔重用你,你果然能够不辜负使命,把六十年来难以平定的贼寇,一举消灭。”皇上派遣侍郎苏拜到福建,与督抚和施琅商议妥善地料理台湾平定后遗留的问题。有人提出将在台湾居住的人迁移、将台湾放弃的意见,施琅上疏说:“明朝末年在金门设澎水标,出汛到澎湖就停止,台湾原属于教化之外,本地人和外来人混杂相处,没有进入疆域版图。然而那时中原的百姓秘密前往生活的,已不少于万人,等到崇祯元年,芝龙接受安抚,借给与红毛作为互市之场所。如果丢弃他们的土地、迁走他们,用有限的船只,去摆渡无限的百姓,不经过多年,难以完成。如果摆渡不完,逃窜藏匿在山谷中,就是所说的把武器借给了贼兵,把粮食送给了盗匪。此地原来被红毛占领,他们要趁机再次占领,一定会偷偷觊觎内地,蛊惑人心。大概通筹天下的形势,一定希望万全之策,台湾虽然在外岛,却关乎四省要害,断然不可放弃。”不久苏拜等上疏也采用施琅的提议,一并设置三个县、一个府、一个巡道,皇上命令允许施行。施琅又陈述了请求皇上允许郑克塽交回台湾本土,回归朝廷,并让他带领家眷和部下与刘国轩、冯锡范及明裔朱桓等一起到京城,皇上下诏授予克塽公的封号,国轩、锡范伯的封号衔,一起隶属于上三旗,其余职官以及桓等在附近的省份安排垦荒。三十五年,施琅在官任上去世,时年七十六,死后赠予太子少傅,赐给他祭奠的仪式,谥号襄壮。14.下列词类活用分类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东犬西吠②使人听此凋朱颜③谣诼谓余以善淫④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⑤名余曰正则兮⑥不抚壮而弃秽兮⑦具以表闻⑧垣墙周庭A.①④/②⑤⑦/③⑥/⑧ B.①/②⑤⑦/③/④⑥/⑧C.①③/②⑦/④⑤/⑥⑧ D.①④/②⑦/③/⑤⑧/⑥〖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①“西”,向西,名词活用为状语;句意:东边的狗对着西边叫。②“凋”,使……凋谢,使动用法;句意:听到这些使人脸色突变。③“淫”,淫邪之事,动词活用为名词;句意:造谣说我善做淫邪之事。④“手”,亲手,名词活用为状语;句意:是我妻子死那年亲手栽植的。⑤“名”,取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句意:给我取名字叫正则。⑥“秽”,污秽的东西,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句意:不趁着壮盛时期抛弃掉污秽的东西。⑦“闻”,使……听闻,使动用法;句意:详细地用表的形式使您听闻。⑧“垣墙”,砌上垣墙,名词活用为动词;句意:在庭院四周砌上垣墙。①④名词活用为状语;②⑦使动用法;③动词活用为名词;⑤⑧名词活用为动词;⑥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四、古代诗歌阅读(共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南轩竹曾巩密竹娟娟数十茎,旱天萧洒有高情。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①色转明。〖备注〗①琅玕:翠竹的美称。1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抓住南轩竹的特征,融物与情为一体,使这首咏物诗清新隽永,意韵丰富。B.颔联表面写风写雨,实则写竹,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描绘南轩竹形象。C.颈联形象地描绘竹笋破土而出、竹影斑驳投在粉墙之上的摇曳姿态,意趣盎然。D.尾联既实写了眼前的南轩竹,又虚写回忆、想象中的竹子,虚实相生,韵味悠长。16.“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在这首诗中也描绘了竹子的形象。请分析两首诗中竹子形象的异同。〖答案〗15.D16.相同点:两首诗中的竹子都有着无惧困难的勇气,曾诗中的竹子虽遇冰霜,但愈显晴明动人;郑诗中的竹子面对肆虐狂风的千磨万击,却还坚劲挺拔。不同点:①曾诗中的竹子更多姿多彩,清高脱俗,无论是旱天、雨中、霜后都呈现出其潇洒的姿态;②郑诗中的竹子更顽强不屈,展现出昂扬的生命力,竹子生活在“破岩”石缝中,环境恶劣,但依然坚定不移。〖解析〗【15题详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D项,“既实写了眼前的南轩竹,又虚写回忆、想象中的竹子”错误。写的应该是自然界的南轩竹。【16题详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在这首诗中也描绘了竹子的形象。请分析两首诗中竹子形象的异同”,本题属于比较阅读,需要分别分析两首诗。本诗,结合“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色转明”分析,诗人抓住南轩竹的特征,虽遇冰霜,但愈显晴明动人。“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写风写雨,实则写竹,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描绘南轩竹形象。“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竹笋破土而出、竹影斑驳投在粉墙之上的摇曳姿态,意趣盎然。竹子更多姿多彩,清高脱俗。郑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扎根,经受风吹雨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写出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最后一句中的一个“任”字,又写出了竹子无所畏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总体描写了竹子、以及作者的高风亮节。五、情景默写(共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他对世俗中人投机取巧、违背规则的行为的不满和严厉指斥。”(2)《陈情表》中,李密先从“内”“外”两个方面自陈孤独无依的境况,再用“_________,_________”对此加以强化。(3)杜甫《客至》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平白朴实的家常话语描写了主人热情待客频频劝酒的欢快情景,让读者体悟到主客之间的深情厚意。〖答案〗(1)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2)茕茕孑立形影相吊(2)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六、选择简答(共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2019年,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汤汇镇的一个山坳里,看到一所老式建筑,土墙黛瓦,“六区一乡列宁小学校”的牌匾虽______________,上面的字迹仍______________。这是红军时期鄂豫皖苏区最早的列宁小学。走进大门,侧耳细听,仿佛听到琅琅读书声,从遥远的天穹、从几十年前的山谷、从洒满阳光的枝叶上泉水般涌来,______________了我的视线。下山的路上,朋友跟我讲,中国最早的希望小学——安徽省金寨县希望小学,也在这座山上,距离列宁小学只有20多公里,()。从山上下来,我一直琢磨一个问题,鄂豫皖最早的列宁小学,同中国最早的希望小学,同在一个山坳里,这是偶然还是必然?列宁小学和希望小学有没有内在的联系?我认为当然有,而且是______________的联系——二者血脉相连。有理想才有希望,如果说列宁小学寄托着前辈革命者对未来的理想,那么希望小学就是这理想浇灌的花朵。理想、希望,这两个词,就像两只扇动的翅膀,在下山的路上,一直在我的眼前舞动。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历经风霜依稀可辨模糊千丝万缕B.历尽风霜隐约可见朦胧千丝万缕C.历尽风霜依稀可辨模糊千头万绪D.历经风霜隐约可见朦胧千头万绪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列宁小学始建于1930年,希望小学建立于1990年,中间跨度正好是60年。B.1930年,列宁小学建成,1990年,希望小学建成,中间跨度正好是60年。C.希望小学建立于1990年,列宁小学始建于1930年,中间跨度正好是60年。D.1990年建成的希望小学和1930年建成的列宁小学中间的跨度正好是60年。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在下山的路上,理想和希望一直在我的眼前再三出现。”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案〗18.A19.A20.①“理想和希望”主语在最前,强调两间小学带给我的思考和感悟,而改句将状语提前则不能强调出这一点。②“像两只扇动的翅膀”“舞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化无形于有形,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这两个词时时萦绕在我的心中,展现出这个感悟的动人魅力。而改句只是客观陈述事实,无此效果。③饱含抒情色彩的描写,适合放在文段结尾,与前文的语言风格一致。〖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第一空,历经风霜:形容经历了很长的岁月,也指经历了艰难困苦。历尽风霜,指经历了所有的艰难困苦。此处没有强调“所有”的意思,因此用“历经风霜”即可。第二空,依稀可辨:模模糊糊,但基本上能看见。隐约可见:模模糊糊地看见一点点。两个词语在此处均可。第三空,模糊:可做动词,使……模糊。朦胧:模糊不清,隐隐约约,但只做形容词。此处作“我的视线”的谓语,应为动词,应用“模糊”。第四空,千丝万缕:形容关系十分密切。千头万绪:形容事情头绪繁多,纷乱复杂。此处形容密切的“联系”,应用“千丝万缕”。【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列宁小学”和“希望小学”按时间顺序出现,符合后面“跨度”的说法,排除C。朋友介绍的主体也应该是学校,而不是建设的历史时间,因此以时间开头不恰当,排除BD。【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首先,从强调的重点来看,“理想和希望”两个主语用在句首,突出了列宁小学和希望小学带给我的思考和感悟,但如果将“在下山的路上”这一状语成分放在句首,则削弱了这一强调重点,不能起到突出中心的作用。其次,从修辞角度看,原句“理想、希望,这两个词,就像两只扇动的翅膀”采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无形的“理想、希望”比喻成有形的“扇动的翅膀”。从表达效果生来看,较之改句单纯地陈述事实,更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这“理想、希望”时时萦绕在我的心中,展现出感悟的动人魅力。最后,由前文“走进大门,侧耳细听,仿佛听到琅琅读书声,从遥远的天穹、从几十年前的山谷、从洒满阳光的枝叶上泉水般涌来……”可以感知,本文段饱含抒情色彩,原句的表述风格与之契合,适合放在文段结尾,增强语言的抒情性,而改句平铺直叙的写法不能与前文相融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你有没有想过,当空调热到一定程度,也会“中暑”停机。①先简单了解一下空调制冷的原理。空调是靠液态的制冷剂在蒸发器里气化吸热降温的。当然,我们不可能靠一罐一罐往空调蒸发器里灌液态制冷剂来降温,因此还需要压缩机、冷凝器,将从蒸发器里出来的气态制冷剂进行加压、冷却,②……这样周而复始,制冷剂就循环起来了,房间的温度也就降下来了。不过,这个过程并不轻松。冷凝器的工作就是给被压缩机处理后的高压气态制冷剂降温,让它们重新变回液体。③,因此需要一个强力的风扇让空气流过冷凝器来散热。除了制冷剂放热,压缩机、风扇工作时,机器本身也会产生热量。如果环境温度过高,散热效果变差,就会导致空调过热,进而会造成器件故障、损坏,最后起火。因此,空调都有过热保护装置,如果空调温度过高,就会自动关机,于是空调就“中暑”。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不准确严密之处,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如果环境温度过高,散热效果变差,就可能导致空调过热,进而会造成器件故障、损坏,最后起火。B.如果环境温度过高,散热效果变差,就会导致空调过热,进而可能造成器件故障、损坏,甚至起火。C.如果环境温度过高,散热效果变差,就可能导致空调过热,进而会造成器件故障、损坏,甚至起火。D.如果环境温度过高,散热效果变差,就会导致空调过热,进而可能造成器件故障、损坏,最后起火。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1.B22.示例:①要解释这个现象
②使其重新液化进入蒸发器
③这个过程需要放出大量的热〖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语病:“就可能导致空调过热”的“可能”不符合事实,依据原文“环境温度过高,散热效果变差”就一定会导致“空调过热”,而空调过热不一定造成器件故障、损坏,只是有这可能,排除AC。前面是“进而会造成器件故障、损坏”,最后是“起火”,程度更深,应把“最后”改为表示更进一层的连接词“甚至”,排除AD。【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依据“先简单了解一下空调制冷的原理”推断前文意思是想要了解空调为什么会“中暑”停机,故可填写“要解释这个现象”。第二空:依据“空调是靠液态的制冷剂在蒸发器里气化吸热降温的”“因此还需要压缩机、冷凝器,将从蒸发器里出来的气态制冷剂进行加压、冷却”推断要靠制冷剂重新液化后,进入到蒸发器,实现空调的制冷循环,故可填写“使其重新液化进入蒸发器”。第三空:依据“冷凝器的工作就是给被压缩机处理后的高压气态制冷剂降温,让它们重新变回液体”推断制冷剂从气态降温到液态,是冷却的过程,会释放大量的热量,故可填写“这个过程需要放出大量的热”。七、材料作文(共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老子》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与“自知”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有人说,“知人”很重要,我们要学会认识人心,辨别人品;有人说“自知”很重要,我们要认清自己,客观看待自己;还有人说“自知”比“知人”更重要,只有“自知”,才能更好地“知人”……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时代的创造者。在人民的壮阔奋斗中,随处跃动着创造历史的火热篇章,汇聚起来就是一部人民的史诗。人民是文艺之母。文学艺术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滋养,人民中有着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沛源泉。文艺要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茅盾说过:“一个做小说的人不但须有广博的生活经验,亦必须有一个训练过的头脑能够分析那复杂的社会现象。”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人民是真实的、现实的、朴实的,不能用虚构的形象虚构人民,不能用调侃的态度调侃人民,更不能用丑化的笔触丑化人民。广大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洞悉生活本质,才能把握时代脉动,才能领悟人民心声,才能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广大文艺工作者不仅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为时代和人民放歌。文学艺术以形象取胜,经典文艺形象会成为一个时代文艺的重要标识。一切有追求、有本领的文艺工作者要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不断发掘更多代表时代精神的新现象新人物,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美学风格,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为时代留下令人难忘的艺术经典。(摘编自《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材料二:回视厚重绵延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我们会发现自先秦伊始就甚为发达的“人文关怀意识”,引领一代又一代的思想家、文艺家关怀社稷民生,心系民间冷暖,担当人民利益,为民立言,为民请愿,为民著史,为民述怀,积淀成为厚重的“民本”思想和“人学”文论。这些内涵丰富的“民本”思想和“人学”文论,奠定了“人民性”文艺创作与批评的“人文关怀”底蕴,为当下“人民性”文艺理论的思想建构、文化传承提供了话语资源和精神血脉。发端于孔孟的儒家思想文化较为重视民众在国家政治、社会治理中的根本性地位和作用,强调发挥“文化化人”的教化功能来实现社会治理,达到“仁政”的理想要求。孔子有着朴素的民本思想,主张惠民畏民、为政以德;举贤任能、取信于民。他强调“仁者人也”,主张“泛爱众,而亲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他的理想社会愿景是使“善人为邦”“民德归厚”。他不满统治者对百姓的压迫,故而游走四方,推行他的“仁政”思想,希望以此来造福于民。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上升到“民贵君轻”的高度。孟子曾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主张以德治国,对人民实施仁政。可见人民在孟子的视野中居于较高的地位。道家思想中也有着厚重的“民本”思想,对后世统治阶级调节其与人民的关系有重要意义。经历政治纷争、战争冲突、民族矛盾等动乱之后,社会需要缓和关系,以求稳定平安,故统治阶级往往在建国之初主张效法道家黄老学说,实施“休养生息”的国策。道家的“民本”思想此时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者李健认为老子是“民本思想之父”。老子主张只有当统治者弃绝了文表虚华,做到行事真诚朴实,少存私欲,才能实现修身治国的目的。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只有顺应百姓的意志,才合乎大道,达到社会大治。庄子亦有着朴素的“民本”思想,相比老子来说,庄子更主张一切因顺自然,最好任人民自为、自化、自富、自朴。他认为圣人通过修习道德,顺应民情民意,不以刑罚、重赋残害百姓,使民自在自为,则能达到“圣治”。先秦时期,除了儒家、道家思想学说中富有朴素的“民本”思想,其他诸子百家思想中也有一定的“以民为本”主张,为后世“人民性”文论发展奠定了基础。之后历朝历代的仁人志士予以丰富和发展。这些关于民心、民声、民利、民富、民德、民安、民主等思考的朴素话语,奠基了当下“人民性”文艺思想建构的文化传统,值得我们传承、阐扬。有专家指出:“人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生命线,当然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生命线。”中国古代文论始终强调把“以人为中心”作为考察的逻辑起点,奠定了“文学是人学”思想主题的坚固基石。人生活于天地之间,仰观俯察,将他们对天地自然、社会人生的朴素思考和情感体验寄托于文章书写之中。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决定了文艺的创作表现,对社会的发展变化产生深远影响。优秀的文艺家总是能够站在时代的尖峰,自觉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他们以如椽之笔,书写社会的矛盾,记录人民的痛苦体验,反映人民的心声和需求。李泽厚指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们的“创作中包含着很深刻的人民性的内容”。自先秦以来对人的尊重、书写和阐说,强化了中国古代文学及文论的“人文”精神和内涵,也为中国“人民性”文艺思想建构、文化传承增添了源源不绝的养分和素材。(摘编自喻琴、范懿《论“人民性”文艺创作与批评的学理基础》)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艺工作者必须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这是创作出具有深沉力量和隽永魅力作品的前提条件。B.古代统治阶级在建国初期推崇道家学说,是因为此时道家民本思想比儒家更有利于社会稳定。C.在中国历史上,“民本”思想的内涵从来不是僵化的,它随时代发展而具有丰富性和流动性。D.开始于先秦的“人文关怀意识”,经过发展,为当下文艺创作的“人民性”奠定了理论基础。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论述了文艺创作的“人民性”,但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B.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置百姓于社稷与君主之上,比孔子更加重视人民。C.古代学说中含有的朴素民本思想虽然在当下已经不再适用,但是仍有借鉴意义。D.人学不仅是古代文学和文论的生命线,也是当代文艺家们需要坚守的基本立场。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二“民本思想”内涵的一项是()A.“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礼记·大学》)B.“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C.“安民之术,在于丰财。丰财者,务本而节用也。”(《三国志》)D.“国以民为本,不思养之,是自拔其本也。”(清·康有为)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5.当代文艺工作者如何在创作中塑造“经典文艺形象”?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D2.C3.C4.首先,提出古代民本思想和人学文论为当下人民性文艺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的观点;接着,以儒家、道家为例,阐述民本思想的内涵及发展;最后,运用引证法,进一步强调民本思想对中国文艺创作与文论的影响。5.①工作者要深入人民,体会人民的真实生活,领悟人民心声。②让人民成为作品主角,将个人思想情感与人民融为一体。③发掘能代表时代精神的现象和人物,进行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④学习继承古代的民本思想和人学文论,从中汲取养分。〖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开始于先秦”错。原文为“自先秦伊始就甚为发达的‘人文关怀意识’”,是先秦伊始就甚为发达,不是开始于先秦。【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在当下已经不再适用”错。原文为“这些关于民心、民声、民利、民富、民德、民安、民主等思考的朴素话语,奠基了当下‘人民性’文艺思想建构的文化传统,值得我们传承、阐扬”,是作用很大,不是不再适用。【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C.强调的是财富的积累对安民的重要性,不能体现“民本思想”的内涵。【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第一段,“这些内涵丰富的‘民本’思想和‘人学’文论,奠定了‘人民性’文艺创作与批评的‘人文关怀’底蕴,为当下‘人民性’文艺理论的思想建构、文化传承提供了话语资源和精神血脉”,首先,提出古代民本思想和人学文论为当下人民性文艺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的观点;第二、三段,“发端于孔孟的儒家思想文化较为重视民众在国家政治、社会治理中的根本性地位和作用,强调发挥‘文化化人’的教化功能来实现社会治理,达到‘仁政’的理想要求”“道家思想中也有着厚重的“民本”思想,对后世统治阶级调节其与人民的关系有重要意义”,以儒家、道家为例,阐述民本思想的内涵及发展;第四、五段,“这些关于民心、民声、民利、民富、民德、民安、民主等思考的朴素话语,奠基了当下“人民性”文艺思想建构的文化传统,值得我们传承、阐扬”“李泽厚指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们的‘创作中包含着很深刻的人民性的内容’。自先秦以来对人的尊重、书写和阐说,强化了中国古代文学及文论的‘人文’精神和内涵,也为中国‘人民性’文艺思想建构、文化传承增添了源源不绝的养分和素材”,运用引证法,进一步强调民本思想对中国文艺创作与文论的影响。【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结合“广大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洞悉生活本质,才能把握时代脉动,才能领悟人民心声,才能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可概括出,工作者要深入人民,体会人民真实生活,领悟人民心声。结合“广大文艺工作者不仅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为时代和人民放歌”可概括出,让人民成为作品主角,将个人思想情感与人民融为一体。结合“一切有追求、有本领的文艺工作者要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不断发掘更多代表时代精神的新现象新人物,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美学风格,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为时代留下令人难忘的艺术经典”可概括出,发掘能代表时代精神的现象和人物,进行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结合“这些关于民心、民声、民利、民富、民德、民安、民主等思考的朴素话语,奠基了当下‘人民性’文艺思想建构的文化传统,值得我们传承、阐扬”“自先秦以来对人的尊重、书写和阐说,强化了中国古代文学及文论的‘人文’精神和内涵,也为中国“人民性”文艺思想建构、文化传承增添了源源不绝的养分和素材”可概括出,学习继承古代的民本思想和人学文论,从中汲取养分。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共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六指杨王荀画家启凡与妻子金菊香走出武陵源景区的时候,已是华灯初上。吃过晚饭,回到网上预订的农家乐酒店。意独未尽的启凡,情不自禁地吟起了李白“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的诗句。启凡这次来张家界旅游,有两个目的:一是想领略张家界集秀、幽、野、险于一体的自然风光,写生创作;二是想走访画坛怪才六指杨。听说六指杨绘画不用毛笔,六个手指尖蘸着颜料就画得风生水起。启凡正在专心致志地欣赏着旅游照片,窗外突然传来吵闹声,而且声音愈来愈高。“你说,你的小孩把我的画弄毁了,怎么办?”“老板,小孩不懂事,她不是有意的。”“那你说怎么办……”启凡实在坐不住了,蹬上拖鞋,走出房间,来到一楼大厅。原来,老板刚画好一幅山水,还没有落款,展放在大厅的地板上,被一个游客的女儿踩得模糊不堪。当时,那个游客刚登记好房间,坐在沙发上休息。也许是小女孩对这幅画感到好奇,就在那位游客把她放到地上时,就直接跑过去,兴奋地在画上走来走去。本来老板用水墨就重,加上颜色未干,瞬间那幅画彻底被小女孩毁了,成为一张废纸。“老板,我女儿雯雯,五岁,癌症,先天的,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医生说,雯雯最多有三个月的寿命。”游客抱起雯雯,乞求老板原谅,他眼睛干涩,目光呆滞,“雯雯喜欢看电影《阿凡达》,喜欢看影片中的山水云雾。我东借西凑一千元钱,带她来张家界游玩。”“你说这些,跟我有啥关系?”老板没有被游客的不幸打动,几乎是在吼,“我这是订单画,每幅两万元。好了,我同情你,赔偿一万元就行。”“老板……”游客语音哽咽,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别说一万元。我现在连一千元也没有。”“别在我这儿玩套路了。这种把戏,我见得多了。”老板怒气冲冲地瞪了游客一眼,“骗子,都是骗子。”“我不是骗子。”游客从行李包中找出医院诊断证明,“老板,你看。”“我不看!”老板转过身去,不屑一顾。启凡接过诊断证明,仔细看看。又递到游客的手中,心平气和地说:“老板,宽容别人,也是善待自己。”“不行!”老板言之凿凿,没有让步的余地,“你能替他交钱,明早我就放他走。”“这样吧,我给你画幅山水画,弥补一下小女孩的过失。”启凡想到一种补救措施。不知老板能否同意。“你是画家?”老板从上到下仔细打量着启凡,“明早看过你画的东西再说。几个朋友约我喝茶,我现在出去一趟。”翌晨,启凡和妻子吃过早餐,在酒店门前散步,老板看到启凡,热情地迎了上去,紧紧地握住启凡的手,与昨晚简直判若两人。“您就是国画大师启凡?您画的《武陵源风光》,真是一绝。这幅山水画笔墨大气流畅、立意独特,色调对比强烈,个性突现,能使人对景区产生无限的向往。”老板说着,打开画室的门,指着案上的画作滔滔不绝。启凡微笑着,没有作答。“我是六指杨,久闻启凡大师大名,真是幸会啊!”“你是六指杨?”启凡吃惊地反问。六指杨伸出右手,显示六个指头,笑容可掬地说:“我姓杨,原名杨玉印,因是六指,人们习惯叫我杨六指。后来觉得杨六指不顺口,就叫成六指杨了。”哦,启凡一下子全明白了。“咱俩在这儿见面,真是缘分哪。”六指杨呵呵地笑着,脸上的皱纹乐开了花。“我还没见过你画画哪。”“现在就画给你看。”六指杨一边说,一边展开四尺宣纸,把各种国画颜色挤到瓷盘边。六指杨先把手指放在水中,然后蘸着瓷盘边的颜料,又蘸了点水,像弹钢琴似的,手指在宣纸上快乐地上下游动,时而黑,时而黄,时而红,时而绿,时而白,时而紫,时而红黄并用,时而黑白相间,不到五分钟时间,一幅气韵生动、潇洒脱俗的牡丹画,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启凡面前。落款时,六指杨仍然不用毛笔,右手大拇指甲蘸点墨汁,“国色天香”四个行草字跃然纸上,与国画牡丹相得益彰,浑然天成。从没见过这种画法的启凡,心中暗暗称奇。六指杨名不虚传。这时,那位游客背着行李,拉着女儿雯雯的手,从二楼走下来。六指杨主动迎上前去:“兄弟,对不起,昨晚我心情不好,让你受委屈了。你现在可以走了。”“谢谢,谢谢!”游客紧紧地握着六指杨、启凡的手,含着泪千恩万谢而去。六指杨热切地对启凡说:“先生准备住多久?我想好好跟先生学习一下。在我这里,一切免费,恳请先生多留几天。”启凡笑了一下,说:“不必了,你的画技我已经领教了。我们马上退房,去下一个景点。”(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写启凡情不自禁地吟诵李白的诗句,抒发了他游历景区后的自得之乐,显示了他作为艺术家的修养与情怀,为故事的发展张本。B.小说写游客“眼睛干涩,目光呆滞”这一细节,暗示他所叙述的小女孩患病的事并非杜撰,启凡仔细看诊断证明也印证了这一点。C.六指杨对启凡所画《武陵源风光》赞叹不已,小说至此情节突转,他换了--副面孔热情接待启凡,前倨后恭的态度暴露了他的势利。D.文末写启凡领教了六指杨的神奇画技,暗自称奇。此行的目的已经达成,因为急于前往下一景点,所以还是谢绝了六指杨的盛情挽留。7.小说在刻画启凡这个人物形象时,突出了人物的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8.小说以“六指杨”为题,有何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6.D7.①有自己的追求。他留恋武陵源的山水,也对拜访画坛怪才六指杨充满期待。②有怜悯之心。他同情弱者,愿为解救小女孩而作画。③憎恶人性冷漠者。他虽佩服六指杨的画技,但不满其做派,坚决离开。8.①设置悬念。六指杨名字怪异,富有悬念,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引导关注。小说围绕“六指杨”组织情节,引导读者聚焦人物、关注情节。③揭示主旨。以“六指杨”为题,引导读者对这个人物做评判,并由此引发读者对艺术与人品的深思,深化了主题。〖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D项,“因为急于前往下一景点”错误,启凡此行的目的之一就是走访画坛怪才六指杨,但因为六指杨在对待小女孩一家人所表现出来的人品让他失望,所以才急着离开。【7题详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先在文章中找到与表现人物形象相关的内容,再从不同角度进行概括。特别要注意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句段。答题时一般是先概括性格特点,再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启凡这次来张家界旅游,有两个目的:一是想领略张家界集秀、幽、野、险于一体的自然风光,写生创作;二是想走访画坛怪才六指杨。听说六指杨绘画不用毛笔,六个手指尖蘸着颜料就画得风生水起”概括出有自己的追求;“启凡接过诊断证明,仔细看看。又递到游客的手中,心平气和地说:‘老板,宽容别人,也是善待自己。’”“‘这样吧,我给你画幅山水画,弥补一下小女孩的过失。’”启凡想到一种补救措施”启凡同情小女孩一家人的遭遇,原意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们,概括出他有怜悯之心;“启凡笑了一下,说:‘不必了,你的画技我已经领教了。我们马上退房,去下一个景点。’”结尾匆匆离去,虽为点明原因,但让人体会到他对六指杨为人冷漠的失望,概括出他憎恶人性冷漠者。【8题详析】本题考查标题作用的鉴赏能力。把握文本标题的作用: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概括文本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突显人物形象;揭示文本主旨,深化主题;从给读者的带来的感受角度来说,还有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冲动的作用。“六指杨”为题,从艺术效果看,这一题目新颖,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从情节结构看,小说开篇“启凡这次来张家界旅游,有两个目的:一是想领略张家界集秀、幽、野、险于一体的自然风光,写生创作;二是想走访画坛怪才六指杨。听说六指杨绘画不用毛笔,六个手指尖蘸着颜料就画得风生水起”设置悬念,主体部分围绕“六指杨”叙述故事,先是他与小女孩一家产生纠纷,后描绘六指杨绘画的场景,“六指杨”在文中起到串联故事情节的线索主要;从揭示主旨看,“六指杨一边说,一边展开四尺宣纸,把各种国画颜色挤到瓷盘边。……不到五分钟时间,一幅气韵生动、潇洒脱俗的牡丹画,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启凡面前”,“六指杨”是一个远近闻名画技高超的画家,同时又是一个对人冷漠无情,对弱者缺少同情心的人。“六指杨”为题引发读者对艺术与人品的深思,深化了主题。三、文言文阅读(共2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人。康熙元年,迁水师提督。二十年,郑锦死,子克塽幼,诸将刘国轩、冯锡范用事。内阁学士李光地奏台湾可取状,因荐琅习海上事,上复授琅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谕相机进取。琅至军,疏言:“贼船久泊澎湖,悉力固守。冬春之际,飓风时发,我舟骤难过洋。臣今练习水师,又遣间谍通臣旧时部曲,使为内应。俟风便,可获全胜。”二十一年,给事中孙蕙疏言宜缓征台湾。七月,彗星见,户部尚书梁清标复以为言,诏暂缓进剿。琅疏言:“臣已简水师精兵二万、战船三百,足破灭海贼。请趣督抚治粮饷,但遇风利,即可进行,并请调陆路官兵协剿。”诏从之。二十二年六月,国轩踞澎湖,环二十余里为壁垒。琅乘楼船突入贼阵,流矢伤目,血溢于帕。旋以百船分列东西,遣总兵陈蟒、魏明等率兵东指鸡笼峪、四角山,西指牛心湾,分贼势。琅自督五十六船分八队,以八十船继后,扬帆直进。遂取澎湖,国轩遁归台湾。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人谓琅必报父仇,将致毒于郑氏。琅曰:“绝岛新附,一有诛戮,恐人情反侧。吾所以衔恤茹痛者,为国事重,不敢顾私也。”台湾平,自海道报捷。上旌琅功,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琅疏辞侯封,乞得如内大臣例赐花翎,部议谓非例,上命毋辞,并如其请赐花翎。上谕琅曰:“朕特加耀用,尔能不负任使,举六十年难靖之寇,殄灭无余。”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有言宜迁其人、弃其地者,琅疏言:“明季设澎水标于金门,出汛至澎湖而止。台湾原属化外,土番杂处,未入版图。然其时中国之民潜往生聚,已不下万人。及崇祯元年,郑芝龙就抚,借与红毛为互市之所。若弃其地、迁其人,以有限之船,渡无限之民,非阅数年,难以报坡。倘渡载不尽,窜匿山谷,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也。此地原为红毛所占,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蛊惑人心。盖筹天下形势,必期万全,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寻苏拜等疏亦用琅议,并设县三、府一、巡道一,上命允行。琅又疏请克塽纳土归诚,应携族属与刘国轩、冯锡范及明裔朱桓等俱诣京师,诏授克塽公衔,国轩、锡范伯衔,俱隶上三旗,余职官及桓等于近省安插垦荒。三十五年,卒于官,年七十六,赠太子少傅,赐祭葬,谥襄壮。(节选自《清史稿·施琅传》)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B.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C.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D.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花翎,清代的一种冠饰,多为皇室贵族和朝廷高级官员所佩戴,是“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B.互市,古代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贸易的通称。隋唐以后,各王朝都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C.旗,中国清代满族的军队编制和户口编制,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上三旗由皇帝直接统辖。D.太子少傅,负责教习太子的副职,与太子少师、太子少保合称“太子三少”或“东宫三少”,为“九卿”之一。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施琅精于谋略,长于用兵。面对台湾守军的严防死守,他联络旧部做内应;澎湖之战中,他精心谋划,排兵布阵,大获全胜。B.施琅骁勇善战,厥功甚伟。攻台过程中,他被飞箭射中眼睛也毫不退缩:他平定台湾,稳定了东南局势。C.施琅坚持己见,力排众议。而对是否缓征台湾的不同意见,他据理力争,坚持攻台;面对台湾弃留的争论,他准确分析形势,说服朝廷将其纳入版图。D.施琅深明大义。尽忠为国。平定台湾后,他将国家利益置于私仇之上,释放郑克塽并劝其投诚,为其请封;他曾建议设立台湾官署。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请趣督抚治粮饷,但遇风利,即可进行,并请调陆路官兵协剿。②朕特加擢用,尔能不负任使,举六十年难靖之寇,殄灭无余。13.平定台湾后,清廷内部出现了一场针对台湾的弃留之争。施琅主张守而不弃的理由有哪些?〖答案〗9.C10.B11.D12.①请求催促地方筹备粮食军饷,只要遇到便利天气就可进军,并且请求调度陆路官兵协助围剿。②我特意提拔重用你,是因为你能不辜负使命,把盘踞台湾六十余年的贼寇,一举消灭。13.①迁民不易;
②防止外来侵略;
③战略位置重要。〖解析〗【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克塽大为震惊,派遣使者到军前请求投降,施琅上疏陈明情况,皇上答应了,八月,施琅率兵进入鹿耳门,到了台湾。“琅”作主语,“疏陈”作谓语,主谓关系不能断开,排除BD;“上”指皇上,作“许之”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B.“古代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边境贸易的通称”错。互市是中国历史上中央王朝与外国或异族之间贸易的通称。【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释放郑克塽并劝其投诚,为其请封”错。原文“吾所以衔恤茹痛者;为国事重,不敢顾私也”说的是施琅不报私仇,没有说释放郑克塽;“复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是对施琅的封赏,不是郑克塽。【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趣,通“促”,催促;治,置办、筹备;但,只要。②擢用,提拔重用;负,辜负;靖,平定;殄灭,消灭。【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结合“以有限之船,渡无限之民,非阅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烤炉合同范例
- 型2024年度泵车租赁协议样本
- 全新服装加工合作协议合同范本下载
- 农业苗木采购合同范例
- 绿色基地建设合同范例
- 2024年度二手房交易定金支付条件协议3篇
- 租赁工字钢合同模板
- 投资合作合同范本
- 租房简易合同范例
- 设计部合同范本
- 2024年消防宣传月知识竞赛考试题库500题(含答案)
- 期中重难点卷(试题)-2024-2025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 中国环己烷二甲醇(CHDM)市场产销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2024-2030年
- 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
- 广东省深圳市2024年中考英语真题(含答案)
-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2024年六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 GB/T 25052-2024连续热浸镀层钢板和钢带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
- 外研版(三起)(2024)三年级上册英语Unit 3《It's a colourful world!》单元整体教学设计(4课时)
- 2024年秋季学期新外研版英语三年级上册课件 Unit 6 第2课时(Speed up)
- 2024届川庆钻探工程限公司高校毕业生春季招聘10人高频500题难、易错点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期末测试卷(附答案与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