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汇编
(名师总结必考知识点精华,建议下载练习)
I趣记常用文言虚词用法
(一)之
一僧欲之(1)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之(2)应。久之(3),此僧以箪
食瓢饮之(4)属至南海。期年反,夸之(5)于唐僧:“此何难之(6)有?”唐
僧曰:“汝之(7)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之(8)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
(9)乎?”
(1)动词,可译为“到”“往二
(2)代词,可译为“他”,宾语前置。
(3)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
(4)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二
(5)代词,可译为“这件事二
(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8)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9)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可译为“我二
提ZF:
1.代词。
⑴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1
例①:作《师说》以贻之。(代人,作宾语。)
例②:鞅使之然也。(代物,作兼语。)
例③:人非生而知之者。(代事理,作宾语。)
⑵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助词。
⑴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
不译。
例①: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例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二
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
不在也。
⑶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
去。
例:宋何罪之有?(即“宋有何罪二)
(4)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⑸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
也可省去。例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例②: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6)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起调
2
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①:顷之,烟炎张天。
例②: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译文:
T曾人想去南海,向唐僧询问,唐僧没有回答他。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僧人凭
借盛饭的箪、装水的瓢这类(器皿)到了南海。一年后返回,向唐僧夸口说起此
事:“这有什么难?”唐僧回答说:“你百折不挠的精神着实让人钦佩,然而你的
话也言过其实了,你将因此而自满并嘲笑我吗?”
(二)而
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蟹虽具六跪而(1)二螯,然孤身一也,,而
况(2)战乎?故冯婉贞日:“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
“青,取之于蓝,而(4)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而(5)日参省乎己,非
特效书生终日而(6)思也,遇事三思而(7)后行。众应之。既而(8),婉贞
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众皆叹:婉贞,非而(10)所谓小女子而已
(11);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2)。
(1)连词,表并列,“和二
(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3)连词,表假设,“如果二
(4)代词,通“尔二你,你的。
(4)连词,表转折,“然而”。
(5)连词,表递进,“并且”。
(6)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3
(7/9)连词,表承接,“就”“然后才”
(3)复音词,不久,一会儿。
(4)代词,同“尔”,可译为“你二
(11)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吧,
(12)语气助词,放在句尾,表肯定语气,“啊二
提示:
1.连词。
⑴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二
例①:蟹六跪而二螯。
例②:北救赵而西却秦。
⑵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二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
例①: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例②:图穷而匕首见。
(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二
例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二
例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工
例①:吾尝终日而思矣。
例②:吾恂恂而起。
4
毒有甚是蛇者乎(4)!而王胡为乎(5)好乐甚?若王专于理事,必恢恢乎(6)
而有余,则王之所为益乎(7)好乐者也。臣之弩顿,所言者谬,王能谅之乎(8)?
(1)句末语气助词,表揣测,相当于“吧二
(2)介词,相当于“于”“在二
(3/4)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呀二
(5)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6)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地二
(7)介词,相当于“于"表比较,相当于“比”。
(8)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
译文:
齐王(果真)很喜欢音乐,那么齐国治理得大概很不错吧。可是我曾经看见过一
个人,他家里世世代代都在捕蛇,已经有多人死在捕蛇这件事上了,但是他们还
是以捕蛇为生,我问他这是为什么,他说:“因为这样可以抵当赋税。”由此可以
发现,赋税对于百姓的危害比蛇的危害严重多了啊!然而大王为什么会这么喜好
音乐呢?大王如果专注于政事,必定会游刃有余,那么大王做的政事比起喜欢音
乐更好。微臣资质愚钝,所说的话大多数是谬论,大王能否体谅我呢?
(四)其
狐谓狼日:“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之,得饱
其(4)口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日:“羊数詈言,其(6)
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7)无闻邪,其(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
愿为一雪其(10)Mo君其(11)许之!”犬笑日:“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
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
6
(1)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或许。
(2)连词,表假设,如果。
(3)指示代词,其中的。
(4)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
(5)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又。
(6)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7/8)连词,连用,表选择,是……还是……。
(9)第三人称代词,它们。
(10)指示代词,那种。
(11)副词,加强祈使语气,表希望、要求,相当于“一定”“还是”。
(12)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怎么。
(13)音节助词,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提示:
1.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
的,,“它的,,(包括复数)。
例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主
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例①: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
例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
例③: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其可目”作宾语。)
7
(3)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儿
例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例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⑷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哪些"“那里”。
例①:则或咎其欲出者。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2.副词。
其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祈使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
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例①:其皆出于此乎?(表测度,大概。)
例②:其孰能讥之乎?(表反诘,难道。)
例③:汝其勿悲!(表婉商,可要。)
例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期望,一定。)
例⑤:吾其还也!(表祈使,还是。)
3.连词。
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是……
还是“。例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表假设。)
例②:其若是,孰能御之?(表假设。)
例③: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表选择或反诘:难道。)
提醒:
1、在“其”的用法里,作代词的时候,一定要区别表主格(他、她、它)还是表
8
宾格(他的、她的、它的)。
2、当“其”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的时候,一般都表示一种语气(商量、揣度、反
问、期望……)
3、当其用在句首的时候,上述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只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译文:
狐狸对狼说:“羊肉一定会很鲜美啊。如果你有意品尝,不如叼一只(羊)吃吃,
饱饱自己的口福。“狼说:“有凶狗守护着羊群又怎么办?”于是狐狸挑拨离间地
对凶狗说:'羊多次在背后骂你,它的那些话太难听了,你竟然不生气,是果真没
有听到,还是怕你的主人呢?等到哪-天它们(在外)追逐嬉戏的时候,我愿意为
你一雪前耻。你可一定要答应我。”凶狗笑着说:“想要加害于人,难道还怕找不
到罪名吗?”于是凶狗守护羊群更加谨慎。狐狸和狼的奸计没有得逞,悻悻离去
了。
(五)乃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1)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
无忘告乃(2)翁”一句,大为感佩,乃(3)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4)
日:“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5)不得已而谢。原其言,炒
作乃尔(6),无乃(7)自高耳。(1)副词,表承接,于是。
(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你”“你的二
(3)副词,表判断,相当于“为”“是“僦是”。
(4)副词,表转折,相当于竟然”“却二
(5)副词,表条件,相当于“才二
(6)复音虚词,相当于嬖了二
9
(7)复音虚词,表猜测,相当于“恐怕……吧)
译文:
我曾经听说陆放翁的志气与节操,都体现在《示儿》中,于是阅读它。读到“王
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一句(的时候),(我)心中大为感动与佩
服,(陆游)真的是忠贞的义士啊!但是也有人(表示)表示,于是说:“这只
是沽名钓誉罢了,恐怕名不副实吧?”大家(听了)都来质问他原因,那人无言
以对,于是不得不道歉。推究他说的话,如此炒作,恐怕是来抬高自己(的名气)
吧。
(六)为
“天行有常,不为(1)尧存,不为(2)桀亡。”此为(3)至理,当为(4)
世人言之,切勿使之为(5)巫所惑。巫者,以诡为(6)业,其所为(7)皆为
(8)利也。故为(9)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为(10)天下除残去
秽,乃吾辈本分,何辞为(11)?(1/2)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原因,相当于“因
为”。
(3)非虚词用法,动词,是。
(4)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对二
(5)介词,与“所”构成固定结构“为……所……”,表被动,相当于“被二
(6/7)动词,作为,做。
(8)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原因,相当于“为了”。
(9)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相当于当”“等到”。
(10)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相当于“为”“给”“替二
(11)句末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呢二
10
提示:
介词
1.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w3i)。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
例①: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例①: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例②:公为我献之。
3.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例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例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例②: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5.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二
例①: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例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6.表示被动。读阳平声(w6i),可译为“被二“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例①: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例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例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译文:
天道有自己恒定的规律,不因为尧这样的贤君就存在(起作用),不因为桀这样
11
的暴君就消失(不起作用)。这是最精深的道理,应该对世人谈一谈,千万不要
让其被巫者迷惑。巫者,以欺骗为本业,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利益。所以当
他们来的时候,就以这样的道理来教训他们,揭示他们的险恶的用心。为天下消
除邪恶污秽的东西,是我们这些人的本分,为什么推醉呢?
(七)以
“秉烛夜游,良有以(1)也。”若以(2)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以
(3)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以(4)书卷为伴,弃险以(5)远则
不敢至之怯,慕“凌九霄以(6)闹天宫,拥火以(7)入深穴”之勇,醉“木欣欣
以(8)向荣,泉渭渭而始流”之美……畅游书海以(9)极夫天地之乐,如此,
以(10)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以(11)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以(12)
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吾虽以(13)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以(14)
权贵交。以(15)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
以(16)”之叹。
(1)名词,原因。
(2)动词,认为。
(3)介词,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凭借。
(4)介词,把。
(5)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
(7)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
(8)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6/9)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二
(10)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工
12
(11)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二
(12)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二
(13)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时间,可译为“在二
(14)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跟”“和二
(15)连词,与“上”组合,表界限或范围。
(16)动词,可译为“用”。
提示:
1.介词。
⑴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
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①: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用)
例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
例③:问:“何以战?”(凭借)
例④:余船以次俱进。(按照)
⑵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二
例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二
例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例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二
例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至于泰安。
⑸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
13
领”。
例①: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例②:(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2.连词。
⑴表并列或递进,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例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表承接,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①:樊哙侧其盾以撞
(3)表目的,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
例①:作《师说》以贻之。
例②:敛贤财以送其行。
(4)表因果,可译为“因为二
例①: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⑸表修饰,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6)表结果,可译为“以致二
例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3.动词。可译为“认为,以为”“用”“行等。
例①: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认为)
例②: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用)
4.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14
例②: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提醒:
当“以”用着连词时,特别是连接形容词与动词时,比如“木欣欣以向荣”(连词表
修饰,);还有连接两个动词的时候,如“拥火以入深穴”(连词,承接关系,两
动作之间有先后关系),其用法与“而”同。辨别其用法,可参照“而”字的用法。
译文:
古人“持烛在夜晚出行,也是有道理的。”如果我貌赛潘安(古口寸美男子),则出行
可以不用顾虑。.不然,以我现在的容貌出现在当地,即怕吓到别人。所以自己
应该把书作为伴伴,舍弃那种平坦而路程近的就跟随众人一起游览,险峻而路程
远的就独自不敢前往的怯懦之心。追慕那仲“穿越九宵来大闹天宫、拿着火把进
入很深的洞穴”的勇气。沈醉在“树木欣欣向荣的生长,泉水慢慢流下”的美景
中…•…o我畅游在书的海洋中,用来满足天地之间的乐趣。如果这样的话,即使
授予我皇帝的位子,我也会抛弃,怎么能够因力一个称号的原因而舍弃了我心神
上的安逸、欣喜呢?因为我有这样的意愿,所以才能长期享受安逸、快乐。我虽
然在康熙六年就到了京城,但是最终还是没有和权贵交往,上面所说的都是我
的真心活,希望你能够明察,那样你就不会有“贤才没有被重用,忠才没有被提
拔”的感慨。
(八)于
“黄鸟于(1)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于(2)吾等,则久别矣。自十
年前偶见之,于(3)今已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
其鸣之美则倍于(4)昔,吾乡之美誉于(5)四方。于是(6)吾等畅饮抒怀,
陶然于(7)是,不亦乐乎?
15
(1)助词,动词词头,不译。
(2)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对于。
(3)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相关的时间,至上
(4)介词,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程度的比较,比。
(5)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被。
(6)与“是”构成复音虚词“于是"相当于“对此”。
(7)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相关的处所,在。
提示:
1.介词。
⑴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译为“在”、“在
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例①:得复见将军于此。(在)
例②: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在……方面)
例③: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中)
例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向)
例⑤: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但U)
例⑥: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从、自)
例⑦:故燕王欲结于君。(跟、同)
例⑧: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对于)
例⑨: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给。)
⑵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可译为“比二
例①:良日:“长于臣。”
16
例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
例③: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⑶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
字和它相应。
例①: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例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译文:
“差(曲)池其羽”,出自《诗.垂网.燕燕》,形容燕子展开其尾翼。“黄鹏偕(一起)
飞,小小的翅膀微微震动”,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啊。然面对于我们而言,很久
没有见到此景了。自从十年前,我偶然看到过黄鹏鸟,到现在已经十年了,一直
没有看到过它美丽的姿态。现在扩建树林,还原草场,生态渐渐恢复了,也能再
看见黄明I鸟了。它的鸣叫美丽婉转更胜过以往。我家乡的美丽已经远近闻名了。
于是我们欢畅地喝酒抒发心中的情怀。完全沉浸在这美好的最色当中,难道还不
快乐吗?
(九)焉
秦军过靖山间,见峭峭焉(1),狭狭焉(2),未料有伏焉(3)。将士虽
全力以搏,无奈进退不能。少焉(4),死之殆尽,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焉(5),
骄而轻敌若此,焉(6)能不败?万军于之何加焉(7)?但以其傲,斥焉(8),
则必无颜世上矣。
(1/2)形容词词尾,约同于“然”,相当于“……的样子二
(3)兼词,相当于“于彼”“于之”,在那里。
17
(4)句中语气助词,表示停顿。
(5)语气助词,不译。
(6)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7)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呢二
(8)代词,相当于“之”,他们。
提示:
1.语气助词。
(1)用于陈述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例①:于是余有叹焉。
(2)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二
例①:万钟于我何加焉?
(3)词尾,相当于“然二
例①:硅程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2.代词。
⑴相当于人称代词“之二
例①: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⑵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二
例①:焉足道邪!
3.兼词。
相当于“于之、于是工
例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例②:青麻头伏焉。
18
4.疑问副词。相当于“哪里工
例①:且焉置土石?
译文:
(靖山战役),秦军通过靖山山谷,只见山势陡峭,山谷狭窄,没有料到在那里
竟有埋伏。将士们虽然全力以搏,无奈进退不能,不久,因战而死,将所剩无几,
因而导致大败。在这件事上,我有些感慨,骄傲轻故,怎能不败呢?(像这样),
即使有万千兵马又有什么意义呢?单单因他们的骄纵,要斥责他们的话,他们必
然没有脸面再活在世上了。
(十)所
“吾所以(1)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
天下所(2)钦。以其所(3)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知
其非所以(4)沽名钓誉矣。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
宜有所(5)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所为哉?此二人皆所以(6)教人向
上者也。
(1)助词,与“以”构成固定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
故)二(2)助词,与“为”构成固定结构“为……所……”,表被动。
(3/5)助词,“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表示“……的人(事物、地方、
情况)等工
(4/6)助词,与“以”构成固定复音虚词“所以”,可译为用来.......的方法(途
径、手段)。
提示:
1.名词,处所,地方。
19
例①: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例②: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2.作代词
所十动词,组成所字结构的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
物”“所……的情况。
例①: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所在]
(1)到处。
例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所在之处,处所。
例①: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
例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
译文:
“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把国家当前的利益放在个人恩怨之后啊”,赢相如这些话,
足以让天下人钦佩。凭借他那样官居显位,(却)能做到这样,难道是其他的人
比得上的呢?分析他的言语,观察他的行为,可以知道他所说的话并非是假装样
子而已。能和蔺相如相比的是信陵君,平日和众人坐在一起(引申为与民为伍),,
从来不曾有过分摆架子的时候,前去拜访屠夫朱亥,(可以看出)他的气度岂是
平常人能做到的?(因此)这两个人都是用实际行动来使人道德高尚的人啊。
(J■一)也
“师道之不传也(1)久矣,汝何以能复之也(2)?”“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
也(3)。汝之言,金玉也(4)。汝之心胸,吾辈何能及也哉(5)!”
20
(1)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舒缓语气,引起下文。
(2)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或反诘语气。
(3)句末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
(4)句末语气助词,表判断语气。
(5)句末语气助词,与“哉”连用,表感叹语气。
译文:
“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你凭什么去恢复这些啊?”“我会劝导
勉励督促贵备来施行。”“你说的话,是黄金美玉。你的心胸,我们怎能赶得上啊!”
(十二)何
“徐公何(1)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2)也?其所据何
(3)为?原其理,乃爰之深也。嗟乎,情之误,何(4)其大也!然何(5)人
能忘情耶?何以(6)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7)?
(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
(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
么原因二
(3)代词,做宾语,什么。
(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
(5)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么”。
(6)即“以何”,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二
(7)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二
译文:
“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这样说)本来是错误的,但他的妻子这样说,为什么
21
呢?她依据什么(才这样说))呢?推究其中的道理,(是)爰自己的老公很深
啊。哎,感情造成的谬误多么大啊!但是什么人能够忘情呢?拿什么消除这种弊
端,希望您能教给我(一个)好办法,怎么样?
(十三)且
“存者且(1)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中晚唐王朝尽然耳。若此,
帝尚每日笙歌,且⑵委政奸佞之人,则李唐且⑶亡,必矣。且夫(4)志士且如(5)
河水清且(6)涟矣,于斯世则无进身之途。纵有“死且⑺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
气,无用武之地,亦何用?
(1)副词,暂且、姑且。
(2)连词,表递进,而且、并且。
(3)副词,将要。
(4)复音词,用在句首,表示下文要进一步议论,况且,再说。
(5)复音词,就像。
(6)连词,表并列关系,又。
(7)连词,表让步关系,尚且、还。
提示:
1.连词。
⑴表示递进关系。
例①: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表示递进,况且)
例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表示递进,尚且)
例③:犹且从师而问焉?(表示递进,尚且)
⑵表示并列关系。
22
例①:河水清且涟漪。(表示并列,而且)
⑶表示转折,相当于“但是”。
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⑷表示让步,后推进一层,相当于“尚且二
例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例②: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2.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二
例①:不出,火且尽。(将要)
例②: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将要)
例③且暂还家去。(姑且)
译文:
“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去的人已经长逝了。”这难道仅仅发生在石壕一个地方?
整个唐王朝到了中晚期统治的地方都尽皆相同。像这种情形,皇帝还能每日声色
歌舞,井且将政事委托给奸奸诈小人,那么李唐王朝将要灭亡,是必然的。再说
有志之士就像那河水清撤而又涟漪,(然而)在这个时代却没有进身的路途。纵
使有“我死尚且不怕,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辞”的豪气,(然而)没有用武之地。还
能有什么用?
(十四)若
“若(1)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奇哉!若(2)人之思,若(3)
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若(4)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恐吾辈但堪为其鱼
之一鳞,若(5)龙之一爪也。
23
若夫(6)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若(7)柳子厚则不然。以超
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
(1)连词,表假设,如果。
(2)指示代词,此,这个。
(3)副词,表推测,好像。
(4)第二人称代词,你。
(5)连词,相当于或二
(6)和“夫”连用,构成复音虚词。句首语气词,用在一段或一层意思开头,表
示转换,有“在说”、“至于”的意思。
(7)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相当于“至”、“至于”。
译文: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怎么样?)这个人的想法真奇特啊!感
觉像石破天惊,铁树开花,真不是你们这样的凡人可以赶得上的。我也一样。只
怕我们只能描绘出鱼的一片鳞或龙的一只爪。像常人思乡的时候,常常望月怀远,
登高作赋,至于柳子厚却就不一样。他以超人的思维,来抒发难以抑制的情感,
真是绝啊。
(十五)因
因(1)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因(2)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因(3)。
其常因(4)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因(5)乘
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因(6)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因(7)枯木为荣木。
途经绍墓,因(8)守冢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因(9)此其得众人之心,
以一天下。因(10)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
24
(1)介词,根据,依靠,凭借。
(2)动词,沿袭。
(3)名词,原因。
(4)介词,趁着,趁此。
(5)副,于是,就。
(6)介词,凭借。
(7)介词,经由,从。
(8)介词,经由,通过。
(9)介词,因为。
(10)连词,连接分句,用于因果关系复句的前一个分句,表示原因,可译为“因
为二
提示:
1.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凭借、对象、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
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工
(1)依照,根据。
例①:变法者因时而化。(《察今》)
例②: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史记》)
⑵依靠,凭借。
例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例②: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
⑶趁着,趁此。
例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25
例②: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⑷通过,经由。
例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5)因为,由于。
例①:祥符年间,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雁荡山》)
例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2.副词
⑴于是,就;因而。
例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例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3.名词。原因,缘由,机缘。
例①: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4.动词
⑴根据
例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⑵沿袭,继续。
例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译文:
按照一个人才能的大小授予他官职,不因为门第高低来录用人才,而且不沿袭旧
的规定,这就是曹操成就伟大事业的原因。曹操常常趁人不备,采用偷袭的办法
攻打别人,例如乌巢焚粮--战。这一战役动摇了袁绍的军心,于是曹操乘胜追击,
攻破了袁绍大军,取得了官渡一战的大捷,这也是凭借许攸的力量而获得的。这
26
一过程犹如从干枯的树木变成茂密的树木一样。途经袁绍之墓,曹操还通过别人
带路到墓前祭拜,他的度量难道是常人能比的吗?因此他得到众人之心,以致能
统-天下。因为他有不同寻常的度量,所以他能成就非凡的霸业。
(十六)与
朝过夕改,君子与(1)之,吾亦赞同。然今人与(2)古人孰智,庙堂与(3)
坊间之识,相去甚远。为国者,与(4)清廉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身体力行,
事乃成。今恩足以及外夷,而功不至于比百姓者,独何与(5)?吾等与(6)君
建言,又恐君自与(7)吾复算耳。
(1)动词,赞许。
(2)与“孰”组成文言固结构“与……孰……”,相当于,跟……比较,哪一个……二
(3)连词,表并列,和,跟,同。
(4)动词,结交,亲附。
(5)通“欤”,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呢。
(6)介词,表施动者发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相当于“为二
(7)介词,和,跟,同。
提示:
1.连词,表示并列,可译为“和”“跟”“同
例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天下,可以知之矣。
例②: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2.介词,表示相关,可译为“和”“跟”“同
例①:客从外来,与坐谈。
例②:陈胜少时,尝与人佣耕。(另一说,“与”为介词,当“为”“替”解。)
27
3.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感叹、反诘(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欤”)。
例①:“管仲非仁者与?”
例②:无乃尔是过与?
4.用于句中,无意。
例①:是盟也,其与几何?
5.动词。可译为“给予”“授予”“结交”“参加”等。
例①:与斗卮酒。(给予)
例②:不欺其与。(结交,此处动作名,结交的国家)
例③:蹇叔之子与(汕)师。(参加)
译文:
(一个人如果)在早上犯了过错到晚上就能改正,这是君子所赞许的,我也赞同。
但是,现代人与古人谁更有智慧,(对此)朝廷与百姓的认识,相差很大。治理
国家的人,亲近清正廉明的彬彬君子,远离奸邪而善于谄媚的小人,(凡事)以
身作则亲身实践,事业才会成功。如今(您的)思德足以惠及外邦,但功利却不
能惠及本国百姓,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给您提建议,又害怕您跟我们算账啊。
(十七)则
“此则(1)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美则(2)美,然岳阳楼之
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则(3)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独显其名,何则(4)?
范希文若不应邀作赋,文莫播寰宇,则(5)岳阳楼能名扬天下与?当世之风,
位卑则(6)足羞,官盛则(7)近谀。范氏则(8)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
己悲”之调,以身作则(9)。友人被贬,未别离去,及至河边,则(10)已在舟
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此为读《岳阳楼记》一则(11)感悟耳。
28
(1)副词,用在判断句的主谓间,表示肯定,起强调、确认作用,译为“就是”“是二
(2)连词,用在由相同的两个词(或词组)构成的复合谓语中,表让步关系,
译为“是”“倒是”。
(3/5)连词,表示条件/假设关系,用在后一句句首,表示叙述的事、理中是一
种推断/假设,可译为“那就”“就"/“那么二
(4)用在句末,常与疑问代词“何”一起构成“何则”,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二
(6/7)连词,表并列对举,用在两个“则”组成的并列分句中,译为“就”,或不译。
(8)连词,转折,可译为“却二
(9)名词,准则,法则,榜样。
(10)连词,表承接,后一件事发生在前一事之前,形式上仍是后项程杰前项,
译为“原来是”“原来已经”。
(11)名词,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例:《论语》六则。
提示:
1,连词。
(1)表承接,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二
例①:项王日:“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例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例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⑵表假设,相当于“假使”、“如果”或哪么”“就”。
例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例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⑶表并列,可译为“就"或不译。
29
例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例②:入则孝,出则悌。
(4)表转折、让步,可译为“可是”“却”,或译为“虽然”“倒是”。
例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却)
例②: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虽然)
(5)表示选择。可译作“就是二
例①:非死则徙尔。
3.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二
例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译文:
这就是岳阳楼的壮观景象,道出了岳阳楼的美,美倒是美,但岳阳楼的名气并非
只凭借这。如果这样,那么天下像岳阳楼的楼很多,但是岳阳楼为什么能独占鳌
头呢?范希文如若没被邀请作文章,文采没有传播四海,那么岳阳楼能天下名扬
吗?在当时的风气,地位卑微就感到羞耻,地位高贵就奉承拍马。范希文却不这
样,他总是高唱“不因外物之优、个人之得而喜,不因外物之劣、个人之失而悲”
的调子,用自身作为榜样。他的朋友被贬职,没有告别就离开,(等到他得知),
赶到河边,友人原来已经在船中了。可见他对友谊的情感很深。-这是读《岳阳
楼记)的--段感悟而已。
(十八)者
李白者(1),诗仙也。为当国者(2)所拒,遂游于此山。每每率性于山中
与幽人对酌,乃一浇其心中块垒也。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讽杨妃,此数者(3)
乃其得罪之源,亦其个性之抒扬,故虽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
30
传于后世者(4)不可胜计,遂就其万世英名。今求俊才可并肩高山者(5),未
得!
(1)助词,用在判断句主语的后边,起提顿作用,不译。
(2)助词,附在动词/形容词或动词/形容词性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称
上文所说的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的想法”“的做法”。
(3)助词,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方面””……样东西”“个”“样”之类。
(4)助词,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气助词作用,不译。
(5)助词,定语后置标志,可泽的二“者字结构”放在中心词(名词或名词性
词组,作主语或宾语)后(后置),作定语,表示范围。中心词和“者字结构”
(定语后置)之间有的加“之"有的不加“之”,包含全体和部分关系,或者可称
作分母和分子的关系。
译文:
李白,是唐代诗仙啊。被统治者拒之门外,就在这座山中游玩。(他)常常率性
地在山中与远离尘嚣的人对饮的原因,是(为了)抒发心中的郁结之情啊。过去,
(他)让高力士为他脱靴,让杨国忠为他捧墨,写诗讽刺杨贵妃,这几件事,是
他得罪统治者的根源,也是他个性张扬的表现。所以,他虽然仕途上不如意,却
仍然不放弃伟大的志向,(并)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版软件开发咨询服务合同3篇
- 2024年度物业管理合同:物业公司与业主委员会2篇
- 观察物体三课件下载
- 融资服务协议书
- 财务聘用合同范本
- 部门业绩绩效报告范文
- 《报告解读新动脉》课件
- 《阅读指导借物喻人》课件
- 《工厂污水处理图》课件
- 课件语文高中
- 北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心理健康 第一课 我是什么样的人 多角度看自己|教案
- 8 安全记心上 第三课时 119的警示(课件)-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
- 新公司法修订要点和解读
- 岗位责任制大检查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
- 路灯的安装维护和修理行业市场特点分析
- BEC商务英语(高级)写作模拟试卷12(共26题)
- 《研学旅行基地运营与管理》课件-3.2.1编写研学旅行手册
- 《无衣》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船舶采购建造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沪科版七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课件
- 10S406 建筑排水塑料管道安装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