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生产管理制度宣传 食品生产管理制度(十四篇)_第1页
食品生产管理制度宣传 食品生产管理制度(十四篇)_第2页
食品生产管理制度宣传 食品生产管理制度(十四篇)_第3页
食品生产管理制度宣传 食品生产管理制度(十四篇)_第4页
食品生产管理制度宣传 食品生产管理制度(十四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食品生产管理制度宣传食品生产管理制度编号篇一 1、食品小作坊应与有毒、有害场所以及其他污染源保持安全距离; 2、食品小作坊应配备必要的清洗、消毒、防污染、废水处理、垃圾存放、防鼠、防蚊蝇等设施或设备; 3、食品小作坊垃圾存放应设在加工区以外; 4、生产场所应定期清洁,保持场所干净整洁; 5、与食品接触的所有设备和工器具,必须采用无毒、无异味,易清洗材料制作; 6、生产结束后应对生产场所和工器具进行清洗,定期消毒; 7、不能连续生产的,恢复生产前应对生产加工场所进行清洁; 8、生产加工场所严禁存放与生产无关的杂物。 1、食品小作坊生产经营者应当加强对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 2、食品小作坊从业人员应积极参加监管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 3、培训内容包括《食品安全法》《陕西省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及摊贩管理条例》《陕西省食品小作坊监督管理办法》等相关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范、标准; 4、培训方式可采取集中讲授、自学等方式,对培训结果进行考核; 5、应建立从业人员教育培训记录,将培训时间、培训内容、考核结果记录归档保存。 1、食品小作坊从业人员应保持个人卫生。进入操作间应洗手,按要求穿戴工作衣帽,工作服必须定期清洁; 2、食品小作坊从业人员进入生产场所不得涂抹化妆品和佩戴饰品; 3、食品小作坊从业人员应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取得健康合格证后方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健康检查情况应及时记录; 4、患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5、食品小作坊从业人员有发热、腹泻、皮肤伤口或感染等有碍食品安全的,应主动报告,不得进行食品生产操作; 6、严禁食品小作坊从业人员将工作衣、帽穿戴出加工场所。 1、食品小作坊对采购的原辅材料,应如实记录购进原辅材料的相关信息; 2、采购人员应根据采购原辅材料的质量特性,选定合格供货方; 3、采购人员应了解供货方的质量控制程度。购进原辅材料时应及时索取供货方的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产品质量合格证明、销售票据等证明材料,并加盖公章,每次购进原辅材料时应查验供货方资质的有效性; 4、购进的原辅材料应符合国家标准,并按相关要求进行验收; 5、及时向供货方索取检验报告或产品检验(检疫)合格证明;进口原辅料应及时向供货方索取通关单和进出口检验检疫部门出具的检验报告或产品检验(检疫)合格证明; 6、采购人员应及时建立原辅材料采购台账,保存相关购货凭证。记录和购货凭证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产品保质期满后六个月;没有明确保质期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1年; 7、对索取的相关证明材料应及时归档保存; 8、对购进的不合格品按《不合格品管理制度》处置。 1、从业人员进入生产场所,应穿戴整洁的.工作衣、帽。并对设施、设备和工器具进行检查,符合要求后方可开始工作; 2、配料时应对原辅材料的质量状况现场查验,按工艺要求准确称配,填写原辅料使用记录。发现不合格的原辅材料,不得投入生产使用; 3、加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或工艺要求进行操作,对操作规范或工艺要求规定的各种参数应遵照执行; 4、发现不合格品,不得流入下道工序,应按照废弃物进行处置; 5、生产场所、设施设备及工器具应在生产结束后进行清洗、消毒,并记录; 6、生产场所内物品堆放应整齐、有序,半成品、成品应在规定的区域堆放整齐; 7、食品添加剂应由专人领用、添加,并做好记录。 8、应做好生产加工记录,并保存至产品保质期满后6个月,没有保质期的不得少于一年。 1、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必须在醒目位置公示; 2、食品添加剂应从有合法资质的生产经营单位购进。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资质包括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产品合格证明等材料;食品添加剂经营单位资质包括营业执照; 3、进口食品添加剂应向供货方索取通关单和进出口检验检疫部门出具的检验报告或产品检验合格证明; 4、食品添加剂必须严格按《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规定使用,不得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得使用不符合gb2760标准或未列入国家相关部门新增品种公告目录的食品添加剂; 5、禁止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生产加工食品,不得使用不符合质量安全要求的食品添加剂生产加工食品; 6、食品添加剂应当严格管理,专区(柜)、专账、专人管理,并标示食品添加剂字样; 7、应配备与食品添加剂使用相适应的计量器具,并定期校检。 8、使用食品添加剂应详细记录添加剂的名称、生产企业名称、证书编号、国标使用量以及生产食品的名称、添加剂使用量标准、添加剂领用量、使用日期、领用人等相关内容。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1年; 9、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应向上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备案。 1、在申请生产许可前应当送有资质的检验机构检验,检验项目依据《陕西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许可检验项目清单》; 2、生产用水采用集中管网供水的无需检验,采用自备水源的须经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3、生产过程中,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对产品进行送检; 4、食品小作坊生产的食品应按生产日期留样; 5、留样的食品应存放在固定区域,存放环境应与食品保存环境要求相一致; 6、留样量应当满足检验要求。留样标签应标明样品名称、生产日期、留样时间、保质期等内容; 7、样品存放期限应不低于食品的保质期。 1、食品小作坊加工废弃物是指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油脂、各类油水混合物及不合格品等; 2、生产中的废弃物要及时收集于带盖的容器中,在加工场所外单独存放,标识明确,并保持周边环境干净、整洁; 3、废弃物收集容器应完好、密闭和整洁; 4、应与具有合法资质的企业签订收购、运输废弃物协议,企业资质应留存备查; 5、处置废弃物应做好记录。不得将废弃物随意排入雨水管道、污水管道、沟渠等; 6、严禁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加工食品。 1、产品不合格是指原辅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不合格; 2、不合格原辅材料不得用于生产加工; 3、不合格半成品不得进入下道工序,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置; 4、不合格成品不得销售; 5、产品检验不合格应立即暂停生产、销售,并按有关规定召回,并记录,封存库存的不合格产品,查明原因并及时整改; 6、对不合格品应无害化处置,并记录。 十、仓储与运输管理制度 1、食品仓库不得存放与食品生产加工无关的杂物和有毒有害物品; 2、原辅材料入库时,应对其外包装、标识标签和数量进行验收,并详细记录入库产品的相关信息; 3、应查验原辅材料外包装是否完整、有无破损、是否受污染;标识标签是否齐全、与所采购的产品信息是否一致; 4、库房内定期清扫,保持整洁。应配备防尘、防鼠、防蚊蝇设施; 5、食品仓库应有良好的通风设施。有温湿度储存要求的食品及原辅料,应配备温湿度监测和控制设施; 6、仓储应分区,生熟食品应分开存放;食品及原辅材料应离地离墙存放,标识明显; 7、仓储产品应“先进先出”; 8、贮存、运输食品的容器和设备应当安全、无毒,保持清洁,防止食品污染,并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等特殊要求,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运输。 1、生产加工的食品经确认合格后方可销售; 2、销售的食品发现质量安全问题应立即召回,查明原因,立即组织整改; 3、应当按照“先产先出”的原则销售产品; 4、应当建立食品销售台账,如实记录销售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销售去向等内容。销售台账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一年; 5、向食品生产经营者销售产品时应出具“一票通”票据。 1、食品小作坊产品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伤害时,应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2、食品小作坊负责人是食品安全应急处置的第一责任人,其他从业人员应积极配合食品小作坊负责人开展食品安全应急处置工作; 3、发生食品安全应急情况时,食品小作坊应停产,封存问题食品及其原料,并立即向监管部门报告; 4、对确认属于被污染的食品,应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召回等处置工作; 5、不隐瞒、谎报、缓报食品安全应急情况,不得毁灭有关证据; 6、发生食品安全应急情况时,应积极配合监管部门进行调查处理; 7、应加强对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收集,加强对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应急知识的培训。 1、因季节性生产或者其他原因需停业、歇业三个月以上的,需向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书面报告停业、歇业时间。 2、恢复生产前,应对生产场所、设施设备进行自查,具备生产条件后,在生产前十日内向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提交书面报告,并对报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3、停、歇业期间,应定期对生产设备进行维护保养。 4、停、歇业期间不得进行生产活动。 食品生产管理制度宣传食品生产管理制度编号篇二 为了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把安全生产工作列于各项工作的首位,特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与本企业的安全生产有关的.管理。 3.1行政部职责 3.1.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职责制度; 3.1.2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执行上级有关安全生产的法令法规,确保本制度切实执行落实; 3.1.3开展经常性的安全生产教育活动,不断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和提高职工的自我保护能力; 3.1.4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3.2生产部职责 3.2.1加强安全生产检查,及时整改事故隐患和尘毒危险,积极改善劳动条件; 3.2.2组织制定并实施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时、如实上报生产安全事故; 3.2.3控制废水、废气、废料排放,控制噪声污染,以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3.2.4控制生产、运输、储存过程中化学品的污染,同时控制生产时产生化学物品。 3.3操作人员职责 3.3.1遵守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遵守各项操作规程,遵守劳动纪律保障生产安全; 3.3.2积极学习安全生产知识,不断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3.3坚决反对违反安全生产规定的行为,纠正和制止违章作业、违章指挥; 3.3.4自觉遵守劳动纪律、职业道德依法订立的厂纪厂,爱岗敬业,钻研业务技术,提高工作效率; 3.3.5控制废水、废气、废料排放,控制噪声污染,以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3.3.6控制生产、运输、储存过程中化学品的污染,同时控制生产时产生化学物品。 食品生产管理制度宣传食品生产管理制度编号篇三 定期对公司的食品生产安全状况进行自我检查评价,及时发现危害食品安全的不符合情况并立即采取整改措施,确保我公司食品安全。 食品生产安全自查范围包括现场检查、管理制度和质量记录。 3.1品控部负责食品安全自查管理制度文件的编制、修改、更新。 3.2品控部组织人员每月两次进行食品生产安全现场检查。 3.2生产部、品控部分别指派一名以上管理人员组成食品安全自查小组,每半年度对公司的食品安全总体状况检查评价一次,并向公司总经理提交自查报告。 4.1现场检查规程 一、原辅料(包括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采购进货查验落实情况。 检查项目:原辅料存放、专库管理、标签标识、索证索票、制度具备情况、现场记录。 (一)原辅料存放 1.原辅料存放是否离地、离墙。外包装是否完整,并做好防护。 检查规程:查看原辅料存放情况,是否符合存放要求 重点注释:原辅料堆放是否离地10cm以上,离墙20cm以上,并应有防止虫害侵入的装置。 2.仓库是否符合卫生要求 检查规程:查看现场卫生情况。 原辅料仓库内是否有过期原辅料,过期原辅料清理及记录是否符合要求。 检查规程:查看是否有过期原料,是否有处置记录。 4.生产过程中用到的危险化学品,存放是否符合要求。 检查规程:查看是否有危险化学品,是否符合存放要求。 重点注释:需符合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要求; 5.生产用原辅料是否与有毒有害物质一起存放。 检查规程:查看是否有毒有害物质与原辅料一起存放。 重点注释:库房内不得存放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物品。 6.原辅料仓库内是否有非生产用原辅料和非生产用其他物品。 检查规程:查看仓库内是否有非生产用原辅料和非生产用其他物品。 重点注释:原辅料仓库内不应堆放非生产用物品,专库专用,防止交叉污染。 (二)专库管理 1.食品添加剂是否专库或专柜保存,并有专人管理。 检查规程:查看是否有食品添加剂专库,询问管理人员。 重点注释:查看是否有专人专管。 2.内包装材料是否有专库或专门区域存放。 检查规程:查看是否有内包装材料仓库或专门区域。 重点注释:原料、包装材料等应依据性质的不同分设贮存场所、或分区域码放,并有明确标识。 (三)标签标识 1.原辅料(除农副产品)标签是否有产品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保质期和贮藏条件等内容。 检查规程:抽查至少3种原辅料,不足3种的全部检查,查看标签内容。重点注释:直接向消费者提供的预包装食品标签标示应包括食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和规格、生产者和(或)经销者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贮存条件、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产品标准代号及其他需要标示的内容。 2.进口原辅料是否有中文标签。 检查规程:查看进口原料是否有中文标签,标签内容是否符合法律要求。 重点注释:要符合国内法律法规要求,有进口商相关信息。 3.原辅料标签与索证索票一致。 检查规程:查阅抽查的原辅料索证索票情况,是否与现场的原辅料产品一致。 重点注释: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 (四)索证索票 1.企业直接采购国内生产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是否索取原辅料生产商有效的许可证复印件(指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取得许可的)和与购进批次产品相适应的合格证或批检报告。 检查规程:查看索取的材料是否反映现场抽查的原辅料情况。 重点注释: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对无法提供合格证明文件的食品原料,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检验。 2.企业直接采购进口的食品原辅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是否能够提供有效的检验检疫证明。 检查规程:查看索取的材料是否反映现场抽查的情况。 3.企业直接从流通经营单位采购原辅料的,是否留存保留具有流通经营单位信息的每笔购物的凭证。 检查规程:查看索取的材料是否反映现场抽查的原辅料情况。 重点注释:同1 4.对无法提供合格证明文件的食品原辅材料及包装材料,企业是否依照食品安全标准进行自行检验或委托检验,并保存检验记录。 检查规程:查看原料辅料的检验<记录,名称批次等信息是否与现场抽查的原辅料符合。 重点注释:同1 (五)制度具备情况 企业是否有原辅料进货查验制度、原辅料进出库管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等管理制度。 检查规程:查阅制度是否在执行。 重点注释:必须建立原辅料进货查验制度,原辅料库管理制度。 (六)现场记录 1.企业是否有仓库温湿度记录(对于有贮存条件要求的原辅料)、原辅料进货查验记录、原辅料进出库记录。 检查规程:抽查近期一批次成品,查阅相对应的相关记录。 2.进货查验记录中是否包含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产品许可证证号或票据号及其他合格证明文件编号等内容,是否保留相关证件、票据及文件。 检查规程:抽查近期一批次成品,查阅相对应的相关记录。 3.企业生产加工食品所使用的食品原辅料的品种是否与进货查验记录内容一致。 检查规程:抽查近期一批次成品,查阅相对应的相关记录。 重点注释:通过进货查验记录,查看索证索票。 4.食品添加剂使用是否有记录 检查规程:询问专管人员,查阅领料记录。 重点注释:是否有独立的食品添加剂领料记录。 二、生产过程控制 检查项目:厂区环境清洁卫生状况;更衣室;生产加工场所清洁卫生状况;生产加工设施、设备清洁卫生状况;企业必备生产设备、设施维护保养和清洗消毒;产品投料记录;生产加工过程中关键控制点的控制记录;生产中人流、物流交叉污染情况;原料、半成品、成品交叉污染情况;设备、设施运行情况;现场人员卫生防护情况;回收产品处置情况。 (一)厂区环境清洁卫生状况 1.厂区内垃圾是否密闭存放,是否散发出异味,是否有各种杂物堆放。 检查规程:检查厂区内环境,是否符合卫生规范。 重点注释:不得有对食品有显著污染的区域,垃圾应及时清扫,无杂物混堆。 2.厂区内是否设置防蝇、防鼠设施 检查规程:检查厂区内环境,是否合理设置防蝇、防鼠设施。 重点注释:查看防蝇防虫设备安装位置是否到位。 3.企业的生活区和生产区是否分离 检查规程:检查厂区是否有生活区,生活区是否与生产区有隔离。 重点注释:生活区、厕所等不得对生产区域产生影响;宿舍、食堂、职工娱 乐设施等生活区应与生产区保持适当距离或分隔。 4.企业是否记录清洁卫生情况 检查规程:查看是否有清洁记录,是否按卫生制度执行。 重点注释:有卫生管理制度。 (二)更衣室 1.更衣室内部是否设储衣柜或衣架、鞋箱(架),个人衣、鞋与工作服、靴是否分开放置。 检查规程:查看更衣室设施,是否按规定摆放。 重点注释:要有与生产量相匹配的更衣设施,保证工作服与个人服装及其他物品分开放置。 2.更衣室内空气是否进行杀菌消毒 检查规程:查看灭菌消毒设备、设施是否能正常运行,查阅灭菌消毒记录。 重点注释:可采用紫外线灯、臭氧发生器等进行消毒。 3.更衣室内是否有完好的非手动式洗手设施、干手器,并配备了洗手液和消毒液。 检查规程:查看洗手设施配置是否齐全,消毒液是否有配置记录。 重点注释:消毒液的配置和更换要按照使用说明和制度要求。 (三)生产加工场所清洁卫生状况 1.车间及仓库是否设置防蝇、防鼠设施。 检查规程:查看防蝇、防鼠设施是否安装到位。 重点注释:一般设置在仓库或车间出入口。 2.物料是否离地离墙堆放 检查规程:查看车间里物料是否有直接靠墙堆放在地面上。 重点注释:同仓库存贮要求。 3.生产车间内垃圾是否密闭存放。 检查规程:查看车间的垃圾桶是否有带盖。 重点注释:车间内垃圾桶(箱)应有盖。 4.各车间墙面及地面有无污垢、霉变、积水,是否记录清洁卫生情况。检查规程:查看车间的墙面及地面有无污垢、霉变、积水,查阅清洁记录。重点注释:车间无积水、无蛛网积灰等。 (四)生产加工设施、设备清洁卫生状况 1.生产加工设施、设备表面是否清洁,无积垢。 检查规程:查看生产加工设施、设备表面清洁情况。 重点注释:生产用设施设备需及时清洁,并做好记录。 2.企业是否记录生产加工设施、设备的清洁卫生情况。 检查规程:查阅设施、设备清洁记录。 (五)企业必备生产设备、设施维护保养和清洗消毒 1.企业是否能提供设备、设施的维护保养记录 检查规程:查阅设施、设备维护保养记录。 2.企业是否有清洗消毒记录 检查规程:查阅清洗消毒记录。 重点注释:车间内照明灯加装防护罩,紫外线灯不加罩,安装在工作台或需消毒设施上方不大于1.5m处(有微生物要求的产品)。 (六)产品投料记录 1.企业是否能提供产品投料记录,投料项是否有违法添加。 检查规程:查阅产品投料记录,记录为成品仓库中抽查的同批次成品。重点注释:食品添加剂使用量和使用范围必须符合gb2760。 2.投料记录是否包含包含投料数量、品名、生产日期或批号、用于生产产品的名称、生产日期或批号等内容。 检查规程:查阅产品投料记录,一一对应查看记录内容。 (七)生产加工过程中关键控制点的控制记录 企业是否能提供关键控制点记录 检查规程:查阅关键控制点记录,是否与制度中制定的一致,否是按要求记录。 重点注释:关键控制点是否与许可时设置一致。 (八)生产中人流、物流交叉污染情况 人流、物流是否避免交叉污染 检查规程:查看生产过程是否有交叉污染,是否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交叉污染。 (九)原料、半成品、成品交叉污染情况 1.原料是否经脱包或采用其他清洁外包处理后进入生产车间 检查规程:查看原料进入车间前是否有脱包间或脱包区域,原料是否经过脱包或采用其他清洁外包处理后进入生产车间。 重点注释:能有效降低原料卫生状况对产品质量影响设施设备。 2.半成品存贮是否有防护措施,标识信息是否清晰 检查规程:查看半成品存放区域,是否会受到污染,是否有标识。 3.原料、半成品及成品是否存放于专门区域 检查规程:看原料、半成品及成品,是否有专门区域分别存放,是否存在交叉污染。 重点注释:指定区域,要有标识。 4.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是否保持清洁,并符合产品特性要求 检查规程:查看容器、工具和设备清洁情况,查阅与食品直接接触的容器等是否符合卫生要求。 重点注释:生产用设备包括生产用管道和各种周转容器、工具必须符合食品卫生要求。 (十)设备、设施运行情况 1.温湿度控制设备是否正常开启 检查规程:查看温湿度控制设备是否正常开启,有必要的话进行现场检测。重点注释:查看相关制度要求,需符合制度。 2.清洗消毒设施是否正常开启 检查规程:查看清洗消毒设施是否正常开启。 重点注释:查看相关制度要求,需符合制度;3.空气净化装置是否正常开启;检查规程:查看空气净化装置是否正常开启;重点注释:查看相关制度要求,需符合制度;4.其他生产必备设施是否发生变化;检查规程:查阅许可资料,进行现场比对,检查生产必;重点注释:不得随意变化,必须按照许可要求进行生产; (十一)现场人员卫生防护情况 1.是否按要求清洗消毒 检查规程:查看至少2人现场清洗消毒动作是否按规定执行。 重点注释:从事食品生产的人员,进入生产场所前应当洗净双手;工作服应定期清洗消毒。采用挂钩放置工作服的应在更衣室恰当位置安装紫外线灯进行消毒。 2.是否穿戴工作衣帽及佩戴口罩 检查规程:查看至少2人工作衣帽及口罩是否按规定穿戴。 重点注释: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头发不得露于帽外。 3.是否佩戴首饰 检查规程:查看至少2人上手部、颈部、耳朵是否有戴首饰。 4.现场人员持健康证、培训等情况是否符合要求 检查规程:询问至少2人姓名,查看其健康证和培训情况。 重点注释:需建立从业人员培训管理制度。 (十二)回收产品处置情况 1.是否发现使用回收产品从事生产加工 检查规程:查看车间是否有回收产品。 重点注释:正常情况下,除内包间外,车间内不应出现有本公司成品。 2.回收产品是否设置专门存放区域 检查规程:查看回收产品的存放区域,是否与其他产品分开存放。 重点注释:查看回收产品存放区域。 3.回收产品是否专人专管 检查规程:询问回收产品的管理人员,如何登记、保存、处理回收产品的。重点注释:询问回收产品管理人员。 4.企业是否能提供回收产品的处置记录 检查规程:查阅回收产品的处置记录,处置量是否与回收量相符,是否留下处置影像资料。 重点注释:查看回收记录、处置记录或处置影像。 三、出厂检验现场检查 检验项目:检验室设施、设备、化学试剂情况;应具备相应能力的检验员;出厂销售成品是否具有出厂检验;自行出厂检验企业实验室是否具有测量比对;委托检验情况;产品留样情况;成品库成品存放是否符合要求。 (一)检验室设施、设备、化学试剂情况 1.检验室场地等基本设施是否保持洁净 检查规程:查阅场地清洁记录。 重点注释:按照卫生管理制度执行,有清洁记录。 2.超净工作台是否专间放置。(不使用超净工作台,不检查) 检查规程:查看超净工作台是否专间放置。 重点注释:按照许可要求放置使用超净工作台。 3.天平等计量器具的放置是否符合要求 检查规程:查看天平是否水平放置。 4.检验室中的出厂检验必备设备是否保持齐全 检查规程:查阅许可要求和产品标准,查看检验设备是否齐全。 重点注释:化验设备、试剂要配备齐全、有效;计量器材应经过检定,且在有效期内。 5.检验室中的出厂检验设备、辅助设备是否正常使用 检查规程:抽查至少1个设备,是否能正常使用。 6.检验室中的出厂检验设备检定或校准是否在有效期内检查依据: 检查规程:抽查至少1个设备,查阅其检定或校准报告,是否在有效期内。 7.检验室中的必备化学试剂是否在有效期内的 检查规程:抽查至少1个检验项目的试剂,查看试剂是否在有效期内。 (二)应具备相应能力的检验员 1.是否具有专(兼)职检验人员 检查规程:询问检验人员姓名,查阅劳务合同。 2.企业检验技术人员是否获得相应的食品检验职业资格证书 检查规程:查看检验人员的食品检验职业资格证书,证书上描述的检验能力是否符合产品检验要求。 重点注释:检验人员要有检验资质。 (三)出厂销售成品是否具有出厂检验 1.出厂检验项目与食品安全标准及有关规定的项目是否保持一致 检查规程:抽查至少1个批次的产品出厂检验报告,查看其项目是否与食品安全标准规定的一致。 重点注释:对照产品标准和产品许可审查细则,检查出厂检验项目是否齐全。 2.出厂销售的产品是否具有检验报告、原始数据记录 检查规程:抽查至少1个批次的产品出厂检验报告,以及原始数据记录。14 重点注释:原始检验记录、出厂检验报告与生产记录等相关记录要相对应。 3.出厂检验报告是否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检验合格证号 检查规程:抽查至少1个批次的产品出厂检验报告,是否按要求记录产品的有关信息。 4.出厂检验记录是否保存2年 检查规程:查看出厂检验记录。 (四)自行出厂检验企业实验室是否具有测量比对 1.出厂检验应到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指定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能力比对检验检查规程:抽查至少1个发证单元的比对报告(发证1年以上)。 重点注释:生产可许证年度审查需查看。 2.实施比对的企业是否定期 检查规程:1个发证单元1年至少进行1次比对检验。 重点注释:按照产品不同标准,一年一次。 3.是否建立并保存比对记录 检查规程:查阅比对记录。 重点注释:查看比对记录。 (五)委托出厂检验情况 1.企业是否和有资质的检验机构签订有效期至少三年的委托检验合同。合同书中应载明:检验项目是否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检查规程:查阅委托检验合同,是否写明委托检验的产品标准,及检验项目。重点注释:查看委托检验合同。 2.委托出厂检验报告是否与企业生产产品批次一致。 检查规程:抽查至少1个批次产品的委托出厂检验报告;重点注释:查阅生产记录和检验报告; (六)产品留样情况 1.产品留样样品是否有记录。 检查规程:抽查至少1个批次产品的留样记录,是否与生产记录一致。 重点注释:查阅留样记录。 2.是否具有留样样品存放区域。 检查规程:查看留样存放区域或留样柜,存放空间是否与生产量相符。 重点注释:查看留样间或区域。 (七)成品库成品存放是否符合要求 1.成品存放是否离地、离墙。是否按区域堆放。 检查规程:查看成品存放情况,是否符合存放要求。 重点注释:产品堆放是否离地10cm以上,离墙20cm以上;仓库内要将合格品、待检品、不合格品分别堆放,有标识。 2.仓库是否符合卫生要求。 检查规程:查看现场卫生情况。 重点注释:仓库应以无毒、坚固的材料建成;仓库地面应平整,便于通风换气。 3.有贮存条件要求的成品是否按照规定贮存条件存储,并配备温湿度计等设施,冷库温度是否达到要求。 检查规程:查看贮存环境是否符合贮存条件。 4.成品仓库内是否有过期成品,过期成品清理及记录是否符合要求。 检查规程:查看是否有过期成品,是否有处置记录。 重点注释:有过期成品与合格成品混堆。 四、标识标注情况 检查项目:食品标识标注 1.食品标识标注规定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和规格、生产者、经销者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贮存条件、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产品标准代号、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国家标准中的通用名称、营养成分表,法律法规或者食品安全标准规定必须标明的其他事项。 检查规程:现场抽查至少1种产品,按照gb7718、法律法规要求对照查看。 重点注释:根据《gb7718-20xx》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要求标示;单件预包装食品的规格即指净含量。 五、食品销售台账情况 食品销售台账是否包括产品名称、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检验合格证号、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销售日期、出货日期、地点。 检查规程:抽查至少1个批次产品的销售记录,其批次需有对应的生产记录、出厂检验报告等。 六、不安全食品召回情况 1.不安全食品召回的,是否保存在专门区域 检查规程:查看不安全食品存放区域,是否与其他安全食品分开堆放。 重点注释:参照回收产品处置情况。 2.企业出现不安全食品的,是否有不安全食品召回记录 检查规程:查阅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和记录,是否按规定制定不安全食品召 企业出现不安全食品的,是否有不安全食品销毁记录检查规程:查阅不安全食品召回销毁记录,是否按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执行销毁措施。 4.2制度与记录 检查内容:原辅料仓库;更衣室;生产车间;成品仓库;化验室; 食品生产管理制度宣传食品生产管理制度编号篇四 为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职工安全教育与培训工作,提高职工安全素质,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防护能力,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特制订本制度。 第一条目的:为提高食品厂各部门工作人员对公司生产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及对安全生产的责任心,进一步提高安全生产管理的思想意识,使广大职工更加自觉遵守厂安全生产的法规和制度,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厂各管理部门,对由于各级人员责任心不强或管理不到位,而造成安全事故或使本部门内部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实施责任追究。 第三条对公司安全管理实施“以责论处”的工作原则,从公司到公司各部门都应根据各自的安全管理责任进行管理,对在工作中因失职,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公司劳动纪律而造成的安全事故要进行责任追究并给与相应的处罚。 第四条对安全事故及安全隐患的责任追究坚持分级管理的原则:在责任追究上要一级管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 (1)公司各部门及科室对公司直接负责,各部门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各部门主管及生产部门的班组长直接对本部门直接领导负责,一线生产员工对所在的班组基层管理人员负责。 (2)当公司部门内部存在安全隐患,需公司其他部门配合时,该部门应当提出书面的安全隐患整改意见,经公司领导同意安排后,交与其他部门配合解决,在解决的过程中如出现对安全隐患不重视或未及时解决,而导致出现安全事故的,配合解决的部门同事故发生部门承担同样的责任。 (3)公司每年同各部门负责人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公司各部门内部逐级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责任书签订后,统一由公司存档保管。 第一条全体职工必须定期接受安全教育与培训,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 第二条各部门必须深入开展安全教育,扎实推进安全培训工作,普及安全知识,倡导安全文化,使这项工作制度化、经常化、科学化。 第三条安全管理办公室负责编制安全宣传教育计划,组织职能部门对各部门的安全活动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进行材料汇总,考核各部门对安全落实情况并负责定期通报。 第四条各部门负责对本部门职工的安全教育组织实施,有针对性开展职工喜闻乐见的安全活动,同时按要求做好相关记录,内容翔实、规范,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检查、考核工作。 第五条班前十分钟安全教育由各车间及班组长组织实施,并由当班班长认真填写安全活动记录,做好保管、存档。 第六条安全教育培训形式与内容。教育和培训按等级、层次和工作性质分别进行,管理人员的重点是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管理水平,操作者的重点是遵章守纪、自我保护和提高防范事故的能力。 (1)新员工必须经过厂级、车间级、班组级三级安全教育。教育内容包括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标准及安全技术知识、设备性能及操作规程、安全制度、严禁事项及本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 (2)特种作业人员,如电工、焊工、司炉工除进行一般安全教育外,还要经过本岗位的专业安全技术教育。 (3)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施工和调换工作岗位时,对操作人员进行新技术、新岗位的安全技术培训。 第七条安全生产的经常性教育。在做好新员工入职教育、特种作业人员安全生产教育及各级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培训的同时,还必须把经常性的安全教育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并根据接受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和多种方法进行。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应多种多样,应贯彻及时性、严肃性、真实性,做到简明、醒目,具体形式如下: (1)车间入口处的安全纪律牌。 (2)举办安全生产培训、讲座、报告会、事故分析会。 (3)建立安全保护教育室,举办安全保护展览。 (4)印发安全保护简报、通报等,办安全保护黑板报、宣传栏。 (5)张挂安全保护挂图、宣传画、安全标志和标语口号。 (6)举办安全保护文艺活动,放映安全保护音像制品。 (7)做职工安全生产思想工作。 第八条安全培训效果检查。对安全教育与培训的效果检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检查各部门的安全教育制度及安全教育内容。 (2)检查新入职员工是否进行了三级安全教育培训。 (3)检查变换工种时是否进行安全教育培训。 (4)检查工人对本工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的熟练程度。 (5)检查各部门管理人员的年度安全培训内容。 (6)检查专职安全员的'年度安全培训及考核情况。 第一条目的:为了及时检查和揭露在生产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消除隐患,预防和杜绝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以确保安全检查有序、高效的进行,特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安全检查范围:食品厂各部门,以车间、仓库等部门为检查重点。 第三条安全检查内容: (1)查有无进行三级教育。 (2)查各类设备操作规程有无进行公开张挂或放置。 (3)查车间员工有无存在违规操作行为。 (4)查各类设备的防护设施及线路有无老化现象。 (5)查防火器材是否在有效期内。 (6)查个人劳动防护用品是否齐全及正确保用。 (7)查是否存在电线乱拉、乱接的现象,是否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设备。 (8)查事故隐患是否存在。 (9)查安全计划措施是否落实和实施。 第四条安全检查形式: (1)经常性检查(如月查、周查、日查和抽查等)(2专业性检查(如设备操作、规章制度、电器设备等) 部门自我检查: ①工作区域的安全性:注意周边环境卫生、通道畅通等。 ②使用材料的安全性:注意堆放或储藏方式,装卸地方大小,材料有无毒性等。 ③工具的安全性:注意工具是否齐全、清洁、有无损坏,有何种使规定、操作方法等。 ④设备的安全性:注意防护、保险、报警装置情况、控制机构、使用规程等要求的完好情况,电器设备是否整洁完好,线路是否符合安全要求等。 ⑤其它防护的安全性:注意通风、防暑降温、防护用吕是否齐备和正确使用,有无消防和急救物品等措施。 第四条安全检查要求: ①公司安全检查由公司安全领导小组组织,每月进行一次部门安全检查,由部门自发组织,每周进行一次,并形成检查记录,班组检查,每天进行一次,并形成检查记录。 ②每次检查通报的安全隐患,都必须及时下达隐患整改通知书,逐一安排落实,并按期跟踪复查、考核,同时建立好台帐。 第一条目的为确保公司安全生产,最大限度地减少职工伤亡和经济损失,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第二条安全事故分类:人身意外伤害事故;重大火灾事故;重大交通事故;外来暴力害安全事故;重大失窃安全事故; 原则:救人第一,减少损失,合理安排,保障生产。 在稳妥可靠的前提下,果断处理,积极抢救,作好善后处理工作。 (1)人身意外伤害事故:在生产过程中发生意外伤害事故时,要立即根据事故发生原因及事故严重程度采取相应措施,触电事故要立即切断电源,展开现场紧急救护工作,出现昏厥情况的,要进行人工呼吸;机诫造成的事故,要立即停止机器运行,造成外伤的要立即进行应急性包扎及止血。同时报告当值车间主任,车间主任报主管领导和公司办公室(或夜间值班经理),公司办公室(或夜间值班经理)接到报告后应立即通知配送中心安排车辆并协同生产负责人将受伤员工送至临近医院救治,暂时找不到车辆时,要立即拨打120求救,如需住院治疗的,要安排好陪护人员,并通知其家人,同时联系工伤理赔部门作好理赔的前期工作。 (2)重大火灾事故:若公司发生重大火灾事故,现场人员应在第一时间内利用现场灭火器材进行应急性扑救,火势过大时,要及时撤离,并拨打火警电话119报警,上报公司办公室(或夜间值班经理),公司办公室(或夜间值班经理)在接到报告后,要积极协调相关部门组织人员疏散、救火及各类财产的转移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并上报厂长,若有人员伤亡,应立即组织救护,先做临时性包扎或止血,同时安排车辆,送临近医院治疗,需要住院治疗的,安排人员陪护,并通知其家人,同时联系工伤理赔部门,作好理赔的前期工作。厂长及部门领导要速度赶到现场,组成临时指挥小组,全面组织救护工作。 (3)重大交通事故:员工在公司内(或公司附近)出现交通事故,造成伤亡的,要立即上报主管部门领导,由主管部门领导上报公司办公室(或夜间值班经理),同时受伤人员不可随意活动,以免伤情扩大,要协同有关部门,迅速组织抢救,作好善后处理工作,同时联系工伤理赔部门,并上报厂长。 (4)外来暴力害事故:若发生外来暴力事件时,公司每一个员工(包括保安人员)都有权力将之驱出厂外(不排除使用武力),并上报公司办公室(或夜间值班经理),由公司办公室(或夜间值班经理)上报厂长,同时拨打报警电话110,配合公安机关作好调查处理工作;若有人员伤亡时,办公室协同相关部门负责人作好及时救护和善后处理工作。 (5)重大失窃安全事故:若公司发生重大失窃安全事故时,失窃部门要立即上报部门负责人,同时保护好现场,部门负责人上报公司办公室(或夜间值班经理),公司办公室(或夜间值班经理)上报厂长,在确定并非内部人员所为后,拨打110电话报案。公司办公室(或夜间值班经理)应积极组织相关部门人员,配合公安部门作好有关调查取证工作。 食品生产管理制度宣传食品生产管理制度编号篇五 确保员工的健康与个人卫生处于受控状态,以预防可能引入的生物性(如传染病等)、化学性(如化妆品等)、物理性(如饰物等)食品安全危害。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食品生产经营人员每年应当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特制定本要求。 适用于与包装材料、食品原料、生产线和成品直接接触的员工的健康、卫生控制。 3.1厂部负责编制本制度,各相关部门严格执行。 3.2办公室负责安排员工身体健康检查工作,生产科及各生产班组负责当班组工人的卫生控制工作。 4.1生产、检验及生产管理人员上岗前,须先经过卫生培训,取得培训合格证后方可上岗工作。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健康检查。新参加或临时参加工作的人员,必须经健康检查,取得健康合格证后方可参加工作,公司建立员工健康档案。卫生监督员1次/月检查,填《定期卫生检查表》。凡患有下列疾病之一者,不得在食品加工车间工作: 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包括病源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每年检查一次,1次/月,新聘员工时。 4.2发现工作人员因健康可能导致产品、原料污染时,应及时将可疑的健康问题汇报告卫生监督员。卫生监督员应检查工作人员有无可能污染产品、原料的受感染的伤口,填《日常卫生检查表》。每天开工前检查次。 4.3个人卫生: 1)食品加工人员必须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不得留长指甲和涂指甲油,勤理发,勤洗澡,勤换衣。 2)进车间前,必须穿戴整洁的工作服、工作帽、工作鞋靴,工作服应盖住外衣,头发不得露于帽外,并洗手清洁。 3)食品加工人员上岗后遇下述情况之一者,各班组长监视执行洗手消毒: 上厕所之后; 处理被污染的物品之后; 从事与生产无关的其他活动之后。 4)不得将手表和各种饰物及与生产无关的个人用品带入车间。 5)不得穿工作服、鞋进入厕所或离开车间。 6)食品加工人员上岗前应洗手消毒,其工作服、工作帽应定期清洗消毒。 7)严禁在车间内吸烟、吃食物及做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活动。 8)进入生产加工车间的其他人员(包括参观人员)均应遵守上述规定。 车间领班上班时负责考核人员的.个人卫生遵守情况,并下班时填写《日常卫生检查表》。 a)未及时体检的员工应进行体检,体检不合格的,调离原工作岗位或不许上岗,未参加培训的员工应及时组织进行食品卫生相关知识的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b)受伤者应调离原工作岗位或重新分给其不接触产品的工作。 c)个人卫生不符合要求的应及时纠正,班长或副班长应针对不符合情节影响程序采取适当措施,如上厕所之后或处理被污染的物品之后未按要求洗手消毒而进入车间作业时,报质量负责人确定处置方案。 6.从业人员健康检查需建立相应记录,并保存两年以上。 食品生产管理制度宣传食品生产管理制度编号篇六 第一条为了规范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生产经营行为,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以下简称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生产经营及其监督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实行属地原则,坚持预防为主、风险管理、综合治理、规范引导、社会共治。 第四条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本条例规定的与其生产经营规模、条件相适应的食品安全要求,诚信自律,保证所生产经营的食品卫生、无毒、无害,对其生产经营食品的安全负责,并接受社会监督。 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应当执行食品安全追溯的有关规定,保证食品可追溯。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负责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全市的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研究解决重大问题,依法组织应对食品安全事故。 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负责,统一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依法应对食品安全事故,加强服务和统一规划,改善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生产经营环境,鼓励和支持其改进生产经营条件。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依照本条例和上级人民政府的规定,做好本辖区内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市政管理部门负责食品摊贩占道经营行为的监督管理工作。 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依法组织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开展风险评估,制定并公布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承担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第七条鼓励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加入相关食品行业协会。 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推进行业诚信建设,宣传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引导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依法生产经营,维护其合法权益。 第八条食品小作坊实行登记管理。食品小作坊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应当依法取得营业执照,并向所在地区县(自治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取得《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登记证》(以下称登记证)。 申请登记证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与生产经营的食品品种、规模相适应的固定生产加工场所,并与有毒、有害场所以及其他污染源保持安全距离; (二)具有相应的生产设备、设施以及卫生防护设施; (三)有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和保证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 (四)具有合理的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防止待加工食品与直接入口食品交叉污染、原料与成品交叉污染,避免食品接触有毒物、不洁物。 第九条申请登记证应当如实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 (二)营业执照复印件; (三)生产经营场所产权证明或者租赁合同; (四)负责人的身份证复印件及联系方式; (五)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生产加工人员的健康证明; (六)主要食品原料清单、设备清单和生产工艺流程; (七)拟生产加工的食品品种说明; (八)有关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 区县(自治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现场核查其生产经营场所。对符合条件的,核发登记证;对不符合条件的,不予登记并书面说明理由。 第十条登记证应当载明食品小作坊名称、社会信用代码(个体生产者为身份证号码)、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生产经营地址、生产经营品种、登记证编号、有效期、日常监督管理机构、日常监督管理人员、投诉举报电话、发证机关、签发人、发证日期。 登记证有效期三年。有效期满需要延续的,应当在届满三十日前,向原发证部门提出申请,原发证部门应当在十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准予延续的决定;逾期提出申请的,按照新申请登记证办理。 登记证上载明的食品小作坊名称、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生产经营品种等登记事项发生变化的,应当在变化后十日内向原发证部门申请变更登记。符合条件的,原发证部门应当在十个工作日内办理变更手续。 生产经营地址发生变化的,应当重新申请登记证,原登记证自动失效。 第十一条食品小作坊应当在生产经营场所显著位置公示登记证。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涂改、倒卖、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转让登记证。 第十二条食品小作坊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以及食品相关产品来源合法,符合有关食品安全标准; (二)用水符合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三)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对人体安全、无害; (四)食品添加剂使用符合有关食品安全标准; (五)包装材料和容器清洁、无毒、无害,符合标准要求和法律法规规定,一次性使用的包装材料和容器不得循环使用; (六)生产加工、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防止食品污染,并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湿度等特殊要求,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贮存、运输; (七)从业人员上岗操作时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保持个人卫生,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生产经营的人员持有健康证明; (八)国家和本市规定的其他要求。 没有相应食品安全标准的,可以按照食品质量规范进行生产加工。 第十三条禁止食品小作坊生产经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规定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禁止食品小作坊生产加工食品添加剂和下列食品: (一)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 (二)乳制品、罐头制品、冷冻饮品、果冻、饮料等食品; (三)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不含压榨植物油); (四)酒类(不含粮食酿造酒); (五)国家和本市禁止生产加工的其他食品。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前款规定和我市实际情况制定食品小作坊禁止生产加工的食品目录及明细,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食品小作坊禁止生产加工的'食品目录及明细应当根据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结果、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等适时调整。 第十四条食品小作坊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在生产经营的食品中添加药品,但是添加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除外; (二)生产经营转基因食品,未按照规定显著标示; (三)在生产经营的食品标签、标识、说明书上标注虚假内容或者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的内容; (四)分装食品; (五)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十五条食品小作坊应当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食品小作坊采购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如实记录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保质期、进货日期以及供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 记录和凭证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产品保质期满后六个月;没有明确保质期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第十六条食品小作坊应当对生产工序、设备、贮存、包装等生产关键环节实施控制。如实记录原料使用和食品生产情况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 记录和凭证保存期限应当符合本条例第十五条第二款的规定。 第十七条新投产、停产超过六个月后恢复生产以及改变生产工艺后生产加工首批食品的,食品小作坊应当在生产加工前七日内报告所在地区县(自治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停产超过六个月后恢复生产或者改变生产工艺的食品小作坊的生产经营条件进行核查。 第十八条食品小作坊向食品生产经营者销售食品,应当如实记录销售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保质期、销售日期以及购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 记录和凭证保存期限应当符合本条例第十五条第二款的规定。 第十九条食品小作坊生产加工散装食品的,应当在盛放该食品的容器上采用贴标或者挂牌等方式标识生产者名称、产品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贮存条件等信息;简易包装的,还应当在包装上标识出地址、联系方式、登记证编号、成分表(配料表)等,并清晰、醒目标识"小作坊食品"字样。 第二十条食品小作坊应当建立食品安全自查制度,定期对食品安全状况进行检查评价。食品小作坊在销售食品前,应当查验食品安全状况。 食品小作坊发现其生产经营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或者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应当立即采取整改措施;发现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潜在风险的,应当立即停止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并向所在地区县(自治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第二十一条食品小作坊发现其生产经营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应当立即停止生产经营,按照国家规定的有关程序和要求召回。 第二十二条食品小作坊在其生产经营场所销售其生产加工的食品,不需要取得食品经营许可。 第二十三条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可以按照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就业的原则,统筹规划,建设、改造适宜食品小作坊生产经营的集中场所,并完善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 第二十四条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按照保障安全、方便群众、合理布局的原则,统一规划食品摊贩经营区域,改善食品摊贩经营环境,规范食品摊贩经营秩序。 第二十五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的统一规划和相关要求,会同市政管理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划定食品摊贩经营区域、确定经营时段。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划定食品摊贩经营区域、确定经营时段,应当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并符合食品摊贩就地发展和集中管理的需求,不影响安全、交通、市容、环保等。 划定的经营区域、确定的经营时段等信息应当向社会公开。 第二十六条食品摊贩实行备案管理。食品摊贩从事经营活动,应当自开展经营活动之日起十日内向所在地区县(自治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如实提供经营者的姓名、身份证号码、住址、经营地址、经营时段、经营品种、联系方式等信息。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收到备案信息后五个工作日内制作并发放食品摊贩备案信息公示卡(以下称备案卡)。 备案卡应当载明经营者的姓名、经营地址、经营时段、经营品种、联系方式、日常监督管理机构、投诉举报电话、发证机关等信息。 备案卡不得转让、出租或者出借。 销售食用农产品的摊贩不需要办理备案卡。 第二十七条食品摊贩应当在划定的经营区域、确定的经营时段内从事食品经营活动,并在其经营场所显著位置公示备案卡。 第二十八条食品摊贩从事食品经营活动,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配有防蝇、防尘、防虫、防腐等设施设备以及垃圾收集容器; (二)包装材料和容器清洁、无毒、无害,符合标准要求和法律法规规定,一次性使用的包装材料和容器不得循环使用; (三)从业人员保持个人卫生,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经营的人员持有健康证明; (四)使用的餐饮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使用前应洗净、消毒,加工生、熟食品的用具、容器分开使用,并有明显区别; (五)遵守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的相关规定; (六)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 第二十九条食品摊贩不得经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不得经营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生食水产品、裱花蛋糕、散装食用油、散装酒等国家和本市禁止经营的食品。 食品摊贩不得有本条例第十四条第一项至第三项规定的行为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三十条食品摊贩采购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 采购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票据凭证,保存期限不得少于六个月。 第三十一条食品摊贩发现其经营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或者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应当采取措施,进行整改,消除隐患。 第三十二条在学校、医院、建筑工地、居民住宅区、旅游景区等特定区域内从事食品经营活动的,应当征得特定区域管理者同意,并遵守管理者的相关要求。 未经特定区域管理者同意在特定区域内摆摊设点的,特定区域管理者有权制止;不能制止的,应当报告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及时处理。 在特定区域内从事食品经营活动的摊贩,应当遵守本条例有关食品摊贩的规定。 第三十三条对家庭集体宴席服务活动经营者的监督管理,参照食品摊贩有关规定执行。 家庭集体宴席服务活动经营者承接一百人以上家庭集体宴席服务的,应当在宴席举办前向宴席举办地区县(自治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区县(自治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接到报告时,应当告知家庭集体宴席服务活动经营者相关的食品安全注意事项。 第三十四条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将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监督管理纳入食品安全年度监督管理计划并组织实施。 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定期组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市政管理、工商行政管理等有关部门及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本行政区域内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生产经营活动开展综合治理,依法查处违法生产经营行为。 第三十五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监督检查制度,通过现场检查、抽样检验、快速检测等方式加强监督管理,及时查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 第三十六条市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建立日常巡查制度,依法规范食品摊贩的占道经营行为,及时查处未在划定经营区域和时段内开展经营活动等违法占道经营行为。 第三十七条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会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将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纳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并组织实施;应当依法开展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第三十八条食品小作坊生产加工的食品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需要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统一食品安全要求的,市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会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制定并公布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食品小作坊生产加工的食品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组织卫生行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制定食品质量规范。 鼓励行业协会依法制定地方特色食品的加工制作安全规范,促进地方特色食品的传承。 第三十九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风险评估结果和食品安全状况等,确定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监督管理的重点、方式和频次,实施风险分级管理。 第四十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履行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生产经营场所实施现场检查; (二)对生产经营的食品,使用的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行抽样检验或者快速检测; (三)查阅、复制有关合同、票据、账簿、凭证、记录以及其他有关资料; (四)查封、扣押有证据证明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存在安全隐患以及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五)查封违法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场所。 第四十一条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逐步建立和完善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和信息资源共享。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食品安全信用档案,记录登记备案信息、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依法向社会公布并实时更新;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增加监督检查频次,对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可以通报其他有关部门,实施失信联合惩戒。 第四十二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会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定期对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从业人员进行免费的食品安全培训,促进其守法诚信经营。 第四十三条任何组织和个人有权举报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依法向有关部门了解食品安全信息,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市政管理、卫生行政等有关部门应当公布本部门的投诉举报电话、单位地址或者电子邮箱地址等,接受咨询、投诉、举报,并及时处理回复。对食品安全问题的举报,经查证属实的,应当给予举报人奖励。 有关部门应当对举报人的信息予以保密,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第四十四条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应当立即停止生产经营,保护好现场,防止事故扩大,并及时报告所在地区县(自治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以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及时处置食品安全事故。 第四十五条违反本条例规定,食品小作坊未取得登记证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由所在地区县(自治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以及用于违法生产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 明知从事前款规定的违法行为,仍为其提供生产经营场所或者其他条件的,由所在地区县(自治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六条违反本条例规定,伪造、涂改、倒卖、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转让登记证的,由所在地区县(自治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七条违反本条例规定,隐瞒真实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登记证的,由所在地区县(自治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给予警告;一年内不得再次申请登记证。 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登记证的,由所在地区县(自治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撤销登记,处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登记证。 第四十八条违反本条例规定,食品小作坊未按照规定办理变更登记手续,由所在地区县(自治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九条违反本条例规定,食品小作坊生产加工食品添加剂或者本条例第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的食品,由所在地区县(自治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加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并可以没收用于违法生产加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加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登记证。 第五十条违反本条例规定,食品摊贩未按照规定办理备案手续的,由所在地区县(自治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 备案时提供虚假信息的,由所在地区县(自治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一条违反本条例规定,食品摊贩经营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生食水产品、裱花蛋糕、散装食用油、散装酒等国家和本市禁止经营的食品,由所在地区县(自治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经营的食品,可以没收用于违法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并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二条违反本条例规定,食品小作坊、食品摊贩未在生产经营场所显著位置公示登记证、备案卡的,由所在地区县(自治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三条违反本条例规定,食品小作坊、食品摊贩有下列情形之一,尚未构成犯罪的,由所在地区县(自治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并可以没收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十倍以上二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食品小作坊登记证,责令食品摊贩停止经营: (一)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在食品中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食品,或者经营上述食品; (二)生产经营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 (三)经营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或者生产经营其制品; (四)经营未按照规定进行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者生产经营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 (五)生产经营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六)生产经营添加药品的食品。 明知从事前款规定的违法行为,仍为其提供生产经营场所或者其他条件的,由所在地区县(自治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四条违反本条例规定,食品小作坊、食品摊贩有下列情形之一,尚未构成犯罪的,由所在地区县(自治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并可以没收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对食品小作坊并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对食品摊贩并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食品小作坊登记证,责令食品摊贩停止经营: (一)生产经营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生物毒素、重金属等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食品添加剂; (二)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生产食品、食品添加剂,或者经营上述食品、食品添加剂; (三)生产经营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 (四)生产经营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食品添加剂; (五)生产经营标注虚假生产日期、保质期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食品添加剂; (六)经营未按规定注册的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 (七)利用新的食品原料生产食品,或者生产食品添加剂新品种,未通过安全性评估; (八)食品小作坊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其召回或者停止经营后,仍拒不召回或者停止经营; (九)分装食品。 除前款和本条例第五十三条、第五十五条规定的情形外,生产经营不符合法律、法规或者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食品添加剂的,依照前款规定给予处罚。 第五十五条违反本条例规定,食品小作坊、食品摊贩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地区县(自治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并可以没收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对食品小作坊并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对食品摊贩并处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食品小作坊登记证,责令食品摊贩停止经营: (一)生产经营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食品、食品添加剂; (二)生产经营无标识的食品或者标识不符合本条例规定的食品; (三)经营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或者标签、说明书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食品、食品添加剂; (四)生产经营转基因食品未按规定进行标示; (五)采购或者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的标签、标识、说明书存在瑕疵但不影响食品安全且不会对消费者造成误导的,由所在地区县(自治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六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地区县(自治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食品小作坊登记证,责令食品摊贩停止经营: (一)食品小作坊销售前未按照规定查验生产加工食品的安全状况; (二)食品小作坊未定期对食品安全状况进行检查评价; (三)食品小作坊新投产、连续停产超过六个月恢复生产,以及改变生产工艺后生产加工首批食品未按照规定报告; (四)食品摊贩未按照规定配备防蝇、防尘、防虫、防腐等设施设备; (五)食品摊贩使用的餐饮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使用前未经洗净、消毒或者清洗消毒不合格,加工生、熟食品的用具、容器未分开使用; (六)食品小作坊、食品摊贩进货时未查验许可证和相关证明文件,或者食品小作坊未按照规定建立并遵守进货查验记录和销售记录制度; (七)食品小作坊、食品摊贩安排未取得健康证明或者患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人员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八)家庭集体宴席服务经营者承接一百人以上家庭集体宴席服务未按照规定报告。 第五十七条违反本条例规定,食品小作坊、食品摊贩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后未进行处置、报告的,由所在地区县(自治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给予警告;存在故意隐匿、伪造、毁灭证据的,并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食品小作坊登记证,责令食品摊贩停止经营。 第五十八条食品小作坊、食品摊贩已经履行本条例规定的进货查验等义务,有充分证据证明其不知道所采购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并能如实说明其进货来源的,可以免予处罚,但应当依法没收其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 第五十九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国家工作人员不履行法定职责,对查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不配合,或者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第六十条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构成行政拘留相关情形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行政拘留。 第六十一条本条例所称食品小作坊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