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复习讲义答案精析_第1页
高中历史复习讲义答案精析_第2页
高中历史复习讲义答案精析_第3页
高中历史复习讲义答案精析_第4页
高中历史复习讲义答案精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一轮复习讲义答案精析第一单元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主题一夯实必备知识1.元谋人强化关键能力视角1多元化: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遍布中国南北各地;新石器时代发现文化遗址一万多处,分布广泛,先后在中国南北出现了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还有后来的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一体化:经过三皇五帝以后,中国各地文化又向着一体化方向发展,最终形成了中原地区的炎黄部落,黄帝和炎帝被称为华夏始祖。视角2(1)信息:政治:神权政治(或神权王权一体);阶级分化(或贫富分化);经济:农业和手工业较发达;军事:有部落战争;文化:精神生活丰富(或有审美要求)。(2)推测:大量“象牙”说明古蜀国部落自然生态环境适合大象生存(或可能与远处部落有象牙交易等);“铜贝”说明有了一定程度的商品经济(或有一定水平的制币工艺等);“数以吨计的陶片”说明居住在该地的部落人口较多(或部落存在时间较长等)。主题二夯实必备知识2.禹镐京世袭制国家机构异姓功臣原始民主传统井田制甲骨文二里头强化关键能力视角特点:商王朝与方国形成一种较为松散的方国联盟。做法:宗法制:用父系血缘关系来维系政治等级,确立了大宗小宗体系,大宗可以命令小宗和约束小宗。有利于凝聚亲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关系,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分封制:周王将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诸侯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典题演练1.C[双钱结藤编残件一方面体现了劳动过程中结绳技能,另一方面作为艺术品,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C项正确;历史传承在双钱结藤编残件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通过双钱结藤编残件无法证实当时社会组织情况,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提及双钱结藤编的使用群体,无法得出社会等级秩序确立的结论,排除D项。]2.D[材料“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体现了文献和实物相互补充以研究历史的特点,说明研究历史需要文献与实物互相补充,故D项正确;A项只提及文献,B、C两项只涉及出土实物和考古发掘,说法片面,均排除。]3.B[根据材料“周王是家族中嫡长子一脉的首领,代表整个家族祭祀上天;诸侯国君主的排序反映了他们与周王嫡长子一脉的亲疏关系”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西周将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①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秦朝的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②不符合题意;中国早期国家是从夏朝建立开始的,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4.A[周王既是国家的最高首领,又是“天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即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故选A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其庶子孙为小宗,排除B项;“天下为公”指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中国早在夏朝就已进入“天下为家”,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郡”“国”并行是汉初地方政治制度,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5.D[根据材料河南、陕西出土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结合史实河南、陕西属于黄河流域,属于北方,北方发现南方风格的青铜器,可知南北文化相互交流,故D正确;材料的内容是中原受到南方的影响,故A错误;材料与各诸侯国维护周礼无关,故B错误;材料与宗法制度无关,故C错误。]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主题一夯实必备知识1.(1)楚国晋国秦国(2)华夏2.(1)牛耕都江堰货币(2)④重农抑商县制强化关键能力视角1状况: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形成华夏认同观念;通过民族交融,华夏族内涵进一步丰富,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影响:民族交融有利于秦的统一;为汉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视角2类型:实物史料。史料价值:可以和文献史料互相支撑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新现象:经济领域出现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影响:阶级关系:出现封建生产关系,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上层建筑:出现了变革的风潮。主题二夯实必备知识1.仁礼乐制度天人合一无为而治私学2.(1)②士(2)仁政尚贤中央集权(3)阶级关系强化关键能力视角儒家:德治、“仁政”、礼法并施。墨家:兼爱、非攻。道家:无为而治。法家:法治与中央集权。阐释:一定时期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时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春秋战国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衰落,土地私有制出现,地主阶级兴起。政治上,礼崩乐坏,王室衰微,诸侯纷争,造成混乱局面的同时,推动了民族交融,华夏认同观念增强。为适应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的需要,新兴地主阶级实行变法,打击旧贵族势力,建立封建政治、经济新秩序,进一步推动社会变革,加速社会转型。而百家争鸣中,法家学说为各国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典题演练1.C[根据材料可知,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属于“学在民间”的士族阶层,士族阶层的崛起,打破贵族对政治的垄断,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与政治统一无关,排除A;春秋战国时期,“学在官府”的局面已经被打破,排除B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并不一定导致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2.B[根据材料可知,随着周王室衰微,诸侯互相征伐,社会动荡,孔子主张恢复周礼以此来稳定社会秩序,B项正确;法家主张加强君主集权,排除A项;荀子宣扬礼法并用,排除C项;孔子发展私学,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3.B[儒家学者认为礼乐能够促成社会和谐,而墨家认为礼乐不利于国家治理,反映了两者代表不同的阶级立场,政治立场不同,B正确;两者的差异不是文化取向上的差异,排除A;C是表象,排除;D与题意无关,排除。]4.D[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诸侯国接受天子分封并进行世袭统治,西周中期至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不断发展,垦田数量增多,推动了诸侯国内部分封规模的扩大,故D项正确;井田制在战国改革变法中被废除,排除A项;春秋时期,随着诸侯国实力增强,传统分封体制受到冲击,天子权威日益削弱,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直接体现对诸侯国君权力地位的影响,排除C项。]5.C[材料列举了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兼并小国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史实,诸侯国的这些行为有利于民族交融,C项正确。]第3讲秦汉的统一与政治制度主题一夯实必备知识1.(1)远交近攻匈奴(2)始皇帝丞相货币典客2.焚书坑儒209咸阳强化关键能力视角1作者认为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符合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点评: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破坏,走向统一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商鞅变法,秦国实力大增,经几代努力,秦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长期战乱,民众渴望统一与社会安定,使秦国实现统一大业具有正义性。视角2材料一信息一:西周实行分封制,诸侯国并立,秦朝实行郡县制,成为统一的帝国。说明: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信息二:西周的封国多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秦朝的郡南北分布大体平衡。说明:秦朝完成统一后,疆域面积由黄河流域扩展到珠江流域,为加强对南方的有效控制而设置许多郡。材料二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观点一:郡县制是中国古代地方政治体制的重大进步。理由:郡县制下皇帝直接任命郡县主要官员,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为以后历朝所沿用。观点二:郡县制存在众多弊端,不利于社会发展。理由:郡县制下地方绝对服从中央,君主高度集权,易造成决策失误,地方完全失去独立性,不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观点三:郡县制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也存在着众多弊端。理由:结合观点一和观点二进行说明。主题二夯实必备知识一、1.黄老无为文景之治2.推恩令察举制舆论评价刺史官员盐铁官营五经博士匈奴张骞大鸿胪西域都护府屯戍河西走廊大秦二、1.新2.尚书台儒学3.清议黄巾起义强化关键能力视角1材料一政治问题: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统治不稳定。解决办法:通过“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措施:政治:刺史制度。通过派遣刺史定期监察地方,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经济:盐铁官营。通过将盐铁专营权收归国有,增加中央政府的经济实力。文化:尊崇儒术。通过思想的大一统加强政治大一统。(任选其二即可。)材料二措施:对匈奴进行战争;开辟“丝绸之路”;设置机构管理。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开发;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视角2原因: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统治者横征暴敛;外戚宦官专权,统治黑暗,丧失民心。启示:民为邦本,统治者只有关注百姓,才能实现长治久安。典题演练1.C[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这两枚虎符反映了秦国和秦朝的军队的调度都要经过最高统治者,因此反映了政治制度的延续发展,C正确;材料体现了从秦国到秦朝调兵方式的延续,没有体现出其弊端,A错误;根据“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可知,地方将领可以调动五十人以下的部队,并不是没有任何用兵权力,B错误;两枚虎符都没有涉及太尉的权力,D项与题意无关。]2.C[据材料可知,秦朝通过人口迁移的方式扩大了国家的统治范围,将南方的国土推进到南海边上,故选C项;魏晋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大量人口迁移到南方,促进了南方的开发,排除B项;“完成了南北方民族交融”的说法错误,应该是有利于民族交融,排除D项。]3.D[西汉贾谊认为秦实施残暴统治是其灭亡原因,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唐代杜牧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宋代苏轼《上神宗皇帝书》旨在否定“新法”,即影响历史认识的主导因素是主观动机,故选D项;贾谊、杜牧认为秦朝不施仁义,行暴政而亡国,苏轼认为商鞅变法召怨天下,思想不一致,排除A项;史料来源也是为主观动机服务,排除B项;研究视角从属于主观动机,排除C项。]4.C[汉代裁撤王国机构,降低王国官员的品秩,这是打击诸侯国的举措,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政治统一,C正确;地方机构还有郡县,但是西汉主要针对的是王国机构,因此A不是政策调整的出发点,排除;王国官员的俸禄由王国支出而非中央,排除B;D不符合史实,排除。]5.B[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得,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官员,位卑权重,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宰相才干的不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派下去的刺史监察地方,而没有强调地方行政体制建设,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未反映刺史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排除D项。]第4讲秦汉的经济、文化与科技主题一夯实必备知识一、4.财产税更卒强化关键能力视角由汉武帝推动而成;从军事路、外交路延伸为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物流通道;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让中国融入世界并逐渐发挥影响力的中西交通要道。主题二夯实必备知识史记纪传体汉书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蔡伦强化关键能力视角1变化:教学内容由百家学说到儒家经典;办学形式由私学为主到官学与私学并行;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较完备的教育体系;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充实官僚队伍。视角2理论体系独特完整;诊疗方法(脉诊和针灸)历史悠久;免疫方面贡献突出;医学专著不断出现;政府介入与管理;医学思想影响国外。典题演练1.D[秦兵马俑大型艺术群塑体现了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真实地刻画秦军的风采,形象地展示秦朝军队的兵种、编制和武器装备的情况,生动地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的磅礴气势,故选D项。]2.A[由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学家在西安灞桥、甘肃天水、敦煌等地几次发现了西汉时期的麻纸,有的纸上面还有文字和地图,这证明在西汉时已出现书写用纸,A项正确。]3.A[根据“独于田租不敢增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见汉代统治者视农业为国本,不敢增加田租是为了避免动摇国本,A项正确;汉武帝敛财不仅是为了战事,还有满足巡幸和奢侈挥霍的需求,排除B项;汉武帝推行的各种政令,其本质的目的不是“藏富于民”,而是要充盈国库,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汉武帝的措施“解决了”财政危机,排除D项。]4.C[据材料“秦权、秦量是秦朝的权衡器和量器实物,出土地点分布极广”,可知秦朝的秦权和秦量分布广,说明秦朝统一度量衡的力度大,故选C项;郡县制属于政治制度,秦权秦量属于统一度量衡的实物,排除A项;秦朝短命而亡,并未长治久安,排除B项;修筑驰道沟通南北强调交通的作用,但材料强调秦权秦量出土范围广,排除D项。]5.B[由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的政策,损害了商品经济正常发展的能力,相比原先豪族富商对盐铁的经营,官营政策加重民众负担,导致流民增加,故选B项;“失灵”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材料并未提及,排除C项;材料中流民增加是由于盐铁官营这一政策的实行,而非人地矛盾引发的,排除D项。]第二单元第5讲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主题一夯实必备知识1.蜀汉司马昭匈奴匈奴2.(1)建康士大夫家族(2)宋建康(3)生产工具强化关键能力视角1冲击中央集权;促进南方开发;门阀士族创作环境优越,有利于思想文化活跃。视角2材料反映了南方大量土地被开垦,长江中下游成为主要产粮区这一经济现象。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有: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口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还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生产工具;南方相对安定;南朝统治者鼓励开垦荒田;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士族拥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为南方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主题二夯实必备知识1.成汉典章制度淝水2.民族交融隋朝强化关键能力视角肯定以往民族交融成果;民族交融的方式具有多样性;民族交融的内容具有双向性。典题演练1.B[根据“事无大小,咸归令、仆”可得出国家大事都掌握在尚书令、尚书仆射手中,说明魏晋时期相权转移到尚书令、尚书仆射手中,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是皇权加强的体现,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材料与行政效率无关,排除D。]2.D[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及人类社会进步,故选D项;评价历史人物,应从当时当地人民利益出发,排除A项;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所处的“时代”这个大背景中去,不能以今天的价值标准苛求古人,排除B项;评价历史人物活动要把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统一起来,排除C项。]3.D[根据材料可知,北魏承继汉朝、晋朝,把自己作为华夏文明正统的继承者,故选D项;“朕方欲兴灭国于旧邦”指北魏欲伐南齐,“其他”说法不准确,排除A项;南朝依次是宋、齐、梁、陈;北朝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南北朝是后世历史学家的称呼,排除B项;材料强调北魏承继华夏文明,并没有剥夺鲜卑贵族政治特权,排除C项。]4.D[依据所学可知,公元6世纪中国处于南北朝时期,此时黄河流域处于北魏的统治之下。公元5世纪末,北魏推行封建化政治改革并迁都洛阳,引发了人口向关中地区转移,D项正确。河北、山西一带的封建生产方式已经确立,排除A项;此时黄河流域已经实现局部统一,B项排除;都城由山西平城到河南洛阳,是政治中心的南移,C项排除。]第6讲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政治创新主题一夯实必备知识1.陈大运河2.(1)李渊贞观之治唐玄宗节度使藩镇割据朋党之争黄巢(2)唐太宗北庭都护府唐玄宗骨力裴罗渤海郡王3.后梁强化关键能力视角1关系:正是鉴于隋朝灭亡的教训,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从而出现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一般来说,盛世表现为政治开明,经济繁荣;但即使是在治世,农民所受剥削依然很重,这是地主阶级的本性所决定的。视角2(1)特点:吸取前代经验与教训;先试点后推广;少数民族地区享有较大自主权;管理体系逐步完善。(2)影响: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加强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为后世制定民族政策提供了借鉴。主题二夯实必备知识1.(1)家世士族特权(2)进士和明经中央集权2.(1)②审议封驳3.均田令庸人丁和资产以人丁为主强化关键能力视角1名称: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理由:三省六部制中央决策机制上,形成了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交由皇帝御批、再交由尚书省执行的流程;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三省长官共议国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科举制:选官不分门第,打破了士族门阀特权,使许多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使官员选拔更加公开和公平,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视角2示例一观点:从北魏到隋唐农民负担逐步减轻,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阐述:隋初经历了长期动乱需要恢复和发展生产,对租庸调制进行调整。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缓和阶级矛盾,收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向以土地为主转变,征税时间逐渐固定。减轻了农民负担,保证了农时,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促进了经济繁荣,唐朝国力强盛。总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一个农业大国解决好农民、农业问题是国家繁荣强盛不可缺少的条件。示例二观点:两税法有利也有弊。阐述:进步性:改变了以人丁为征收标准的税制,取消了一切杂税,收税时间固定,使过去混乱的赋役制度得到了暂时的统一,对于长期战乱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农民赋税负担有所减轻;扩大了税源,有助于国家收入的增加。局限性:实际上承认了土地兼并的合法性,土地兼并更加盛行,激化了阶级矛盾。总之,两税法是中国古代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赋税制度改革,是一次重大进步,但也存在弊端。典题演练1.A[依据材料表格可知九品中正制被废除,科举制诞生,接着又恢复,又废除。如此反复,说明这一时期门阀士族的力量仍然很强大,科举制的形成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总体趋势是世家大族逐渐没落,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科举制存在弊端,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门阀观念的强化,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在唐朝已被再度废除,排除D项。]2.D[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并且“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宰相数量增多,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主权力,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属于君主专制问题,不属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级别略低的官员”是否是知识分子,排除B项;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强化君权,C项不是最主要目的,排除。]3.B[唐代科举制使得出身低微的士子得以进入政坛,说明唐代的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级的流动,B项正确;材料内容与君主集权无关,排除A项;C项表述绝对,排除;李德裕作为士族,同样为寒素开路,政治矛盾并未激化,排除D项。]4.D[根据示意图中签名机构可知,这里涉及的是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机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书省负责起草,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相互牵制又分工配合,D项正确,排除A、B、C项。]5.D[根据所学,《旧唐书》为后晋刘昫等撰写。《资治通鉴》则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因此对于同一事件的记载会有不同的看法,所以二者作为史料时,应该考虑到不同时代史学家的立场,D项正确;《马嵬行》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排除A;“还原”的说法错误,排除B;可信度高或者低,不能通过成书的早晚来判断,排除C。]6.B[材料“移史馆于禁中”“用他官兼之”“多以宰相监修国史”均体现了唐朝政府对修史的重视,而对历史重视的目的在于借鉴以前的经验教训而更好地知道以后该怎么发展,故B项正确;重视史书的撰修和“无为而治,道法自然”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礼法并施,三教合一”,排除C项;“体恤百姓,休养生息”只是历史经验之一,并不是重视修史的全部目的,排除D项。]第7讲魏晋至隋唐的经济与文化主题一夯实必备知识1.本土化三教并行2.南朝范缜维护封建统治天命论强化关键能力视角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佛教的理论满足世人心理需求,且与玄学有相通之处;佛教吸收中国文化日益本土化。影响:佛教发展冲击了传统儒学,推动了理学的兴起,深刻影响了传统文学艺术;本土化的佛教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题二夯实必备知识1.诗仙书圣顾恺之吴道子敦煌莫高窟2.圆周率齐民要术裴秀雕版印刷僧一行唐本草3.法显玄奘空海新罗泉州强化关键能力视角1唐朝文化政策开明,文艺创作上鼓励多样性,意识形态上三教并行,对文化人较为宽容。视角2交往范围广;交往领域全面,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均有涉及;交往方式多样,包含贸易交往与宗教交流等;双向学习,兼收并蓄。典题演练1.C[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礼是儒家重要的思想范畴,“礼门”占了《通典》全书篇幅的一半,说明该书强调儒家的伦理纲常,C项正确;根据“礼门”所占篇幅可知是强调了儒家的伦理纲常,而非道家的无为而治和史学的通古贯今,排除A、B项;理学出现在宋代,排除D项。]2.C[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创立的欧体、颜体和柳体等书法字体都属于楷书,其字形方正,规矩严整,故选C项;小篆创始于秦朝,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排除A项;隶书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排除B项;草书把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奔放跃动,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排除D项。]3.C[据材料“是唐代对军功的奖赏”可知,这并非原作中的内容,应是北宋收录时新增的,说明《木兰诗》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故选C项;材料中仅提及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被加入了唐代的内容,并未涉及其他朝代,无法体现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A项以偏概全,排除A项;据材料“北朝民歌”可知,《木兰诗》并不属于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排除B项;《木兰诗》作为北朝民歌,呈现了大量北朝时期的社会风貌,具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排除D项。]4.A[安史之乱前后唐诗的风格由豪放浪漫到沉郁悲壮,风格有显著的变化,说明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故选A项;材料表明唐朝社会变迁影响了唐诗的创作,不是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排除B项;唐诗是文艺创作,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现实,但无法全景再现社会真实,排除C项;材料表明安史之乱导致唐诗风格发生了变化,不是导致唐诗衰微,排除D项。]5.B[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主要产粮区主要是在黄河中下游,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时是隋唐时期,故选B;秦汉时期主要产粮区在黄河中游,特别是关中地区,排除A;宋元和明清时期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长江中下游成为粮食的主要产区,与图示内容不符,排除C、D。]第三单元第8讲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主题一夯实必备知识1.(1)东京(2)文官参知政事通判文官中央集权2.庆历新政农业贷款兵农合一3.(2)绍兴和议强化关键能力视角1背景:鉴于唐朝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以及北宋通过发动兵变建立的现实,统治者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措施: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派文官出任知州,削弱地方长官的权力;设转运使控制地方财权;收地方精兵加强禁军;设通判等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分散中央机构权力,设枢密院、三司和参知政事分割宰相军权、财权和行政权力。同时,对统兵权与调兵权进行分割。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但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视角2(1)相同点:王安石变法用人不当;王安石变法危害甚大,使民生痛苦;王安石变法导致北宋灭亡。不同点:赵翼认为王安石变法的过失根源在于宋神宗的雄心。(2)失败原因:变法操之过急,未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变法的措施实施效果有限;触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激烈反对;宋神宗去世后,保守派重新得势,新法被废除。主题二夯实必备知识1.(1)大定之治2.(2)中书省宣慰司强化关键能力视角1行省的设置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行省具有地方财政、军事、行政、司法等事权;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地方权力间的分权与制约。视角2角度:血缘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作用:为其政权合法性寻找历史依据,有利于巩固政权,稳定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有利于学习借鉴汉文化,促进本民族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典题演练1.A[题干信息重点阐释了通判的建制员额、职责权限,通判的设置起到了协理政事、审核把关、权力监督及制衡等作用,有助于行政程序规范化和流程化、弥补知州(知府)不足之处、避免出现重大失误以及防止权力的滥用、误用,因此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规范地方行政,A项正确;“干政”是指干预朝政(中央权力),题干信息说的是地方,且通判是文官,B排除;通判一般都是文官,且相互制约,不能提升军事能力,排除C项;通判与知州一起行使州府权力,州府总体权力未变,只是分散了,削弱的是知州的权力,排除D项。]2.C[根据材料“募饥民修水利”“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等关键信息可知,这一措施既可以救济受灾农户,又可以修建水利设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给农户创造就业机会,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排除A项;“募饥民修水利”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都有利于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并非其与其他赈灾方式相比的不同点,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募饥民修水利”,未涉及其他抗灾救荒措施,无法得出“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排除D项。]3.D[均输法是调节物资供需关系、平抑物价以打击大商人的政策,与救荒思想无关,故①错误;兴建水利工程有利于保障农业的长远发展,符合救荒思想,故②正确;鼓励百姓养马主要是为了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和增强北宋军事力量,与救荒思想无关,故③错误;低息借贷钱谷给农民可以解决农民借贷困难的问题,避免高利贷的盘剥还能不误农时,有利于农业生产,符合其救荒思想,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4.B[根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出,对于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存在争议,所以要判断《马可·波罗游记》的真实性,应该从总体上看其是否提供了得到印证的资料,故选B项;《马可·波罗游记》会“漏写”一些关于中国的事物,涉及多种因素,不能由此否定其真实性,排除A项;“以论带史”明显有过多的主观色彩,排除C项;学术观点必须资料确证,排除D项。]5.A[根据材料关键信息行省“凡钱粮、兵甲……无不领之”可知行省有实际权力,但地方官吏和军队由中央管辖,由此可知地方拥有适度的权力,故A正确,B错误。根据材料“地方官吏……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可知,行省的权力受到中央的制约,C错误;行省体现的是地方行政制度,它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D错误。]第9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生活主题一夯实必备知识1.自然经济结构宋朝2.青花瓷煤3.榷场临安4.长江下游强化关键能力视角1表现:出现瓦子(专门的娱乐场所);服务业发达;夜市繁荣。影响:打破坊市界限及时间限制;经济功能增强。视角2(1)南方户数比例占全国户数比例不断增加,人口密度不断增大。其原因主要有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不断发展。(2)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逐渐转移到南方。主题二夯实必备知识1.士人雇佣土地买卖强化关键能力视角新气象: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社会生活(或娱乐生活、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内在联系:(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且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典题演练1.D[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以“张”为第一姓;赵匡胤建立宋朝,国姓“赵”为宋初《百家姓》第一姓,这说明《百家姓》中的姓氏排列体现了封建社会的门第观念,故选D项;材料未体现“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排除A项;崇文抑武政策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宋代科举制日益完善,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社会流动日渐加快,“固化”说法错误,排除C项。]2.D[根据“田土大多已经种麦”可以看出,绍兴当地实行稻麦轮作,“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可以看出当地清除了稻根,以便小麦的种植,由此可知,绍兴农业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D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行政效率,排除A;理学强调格物致知,“实事求是”是顾炎武“实学”的特点,排除B;材料主旨不是赈灾方式的问题,排除C。]3.D[据材料“今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如违,当重置之法”可知,宋代禁止官员私自向蕃商购买蕃货,有利于保护蕃商的正当商业利益,并制定了法律规范海外贸易,故选D项;“明码标价”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不符,排除A项;“今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与海外商业运输发展迅速无关,排除B项;材料是禁止官员私自向蕃商购买蕃货,与市的设立废止无关,排除C项。]4.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雇人代役现象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在赋税制度上的表现,对于保障农民生产时间,增加政府收入及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发挥较大作用,A项正确;材料与加剧乡村阶层对立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削弱基层治理能力无关,排除C项;在小农经济的影响下,广大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排除D项。]5.B[根据“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可得出,元代政府加征木棉税,增加了民众的负担,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增收木棉税只是一个内容,与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没有直接关联,排除A;加征税收,不利于私营棉纺织业第10讲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主题一夯实必备知识2.(1)社会伦理道德秩序(3)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强化关键能力视角积极作用:形成哲学体系,使儒学更加哲学化、思辨化;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原因: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儒学自身的缺陷。主题二夯实必备知识1.元杂剧山水画2.活字印刷术授时历3.蒙古秘史八思巴字强化关键能力视角1古代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娱乐设施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人们消费能力的提高等。视角2表现: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推动了印刷业革新;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原因:农耕经济无法推动社会改革;商业的影响力小。典题演练1.C[根据材料“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诸领域,中国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些现象说明宋词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成就之一,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实现了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已出现火药箭、火炮、火球、火蒺藜等多种火药武器,①③④表述符合题意,C项正确;“瓷器开始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表述不正确,不是从宋朝开始的,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2.C[南宋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的核心命题,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发明本心”,故选C项;陆九渊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排除A项;唐朝中后期,韩愈和李翱复兴儒学的主张,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排除B项;程颢、程颐兄弟合称“二程”,他们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排除D项。]3.A[根据图示内容和材料描述可知,捶丸是宋元时期在皇帝、官员和平民中都非常流行的游戏,说明宋元时期的捶丸活动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捶丸游戏的流行,不能体现促进民族交融和冲击等级观念,排除B、D项;元曲中有捶丸的描述并不能说明影响了元曲的创作风格,排除C项。]4.A[据材料信息可知,巴托尔德意在强调蒙古西征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推动作用,故选A项;先有蒙古帝国建立,然后推动商贸发展,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蒙古西征对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与人口迁移无关,排除C项;蒙古帝国对欧洲地区实行的是间接统治,排除D项。]第四单元第11讲明清时期的政治主题一夯实必备知识1.应天府2.文渊阁票拟3.(3)六科给事中4.官吏考核一条鞭法5.非洲东海岸海外贸易私人海外贸易欧洲6.(1)俺答汗奴儿干都司(2)大金皇太极李自成强化关键能力视角1特点:政治地位有所提高;拥有票拟之权,但没有决策权,也不负责执行;德性高尚、政治业务精湛、学识渊博,但品级较低;处理事务较为公平、客观。意义:能够缓冲皇帝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的矛盾,协调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本质上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视角2举措:遵循“守在四夷”、重北轻南的传统政策和原则;派诸子镇守北方;派驻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边远地区实行土卫双轨制。意义:巩固了边疆统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主题二夯实必备知识一、2.密封报告决策效率军机处一般文书3.(1)京察4.(1)福建省尼布楚条约准噶尔伊犁将军驻藏大臣改土归流(2)①理藩院二、广州十三行强化关键能力视角1材料一基本特点:皇帝独裁;军机处与内阁进行政务分工;继承了满洲政治传统。影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能;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维护和社会的稳定;促进了民族交融;容易滋生腐败和暴政。材料二新问题:外国(沙俄)势力的侵扰。特点:有继承也有创新;因俗而治;恩威并用;设机构管辖。视角2根源:中国: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思想文化专制;没有产生近代科技;对外闭关自守;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西方: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确立,积极对外扩张。影响:落后于世界潮流,埋下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典题演练1.A[据题意可知,明代颁行了大量的“例”以弥补“律”的不足,由此说明此举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A项正确;“杜绝”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项;这一做法不一定能够确保审判结果的公正,排除C项;这一做法实际上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排除D项。]2.B[明初中书省总管天下文治,没有对其权力进行制衡,导致丞相擅权,故选B项;丞相个人贪权揽政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君主专制指君主独揽国家大权,不受限制和约束,与材料无关,且其在明朝之前已经逐步强化,排除D项。]3.B[由材料可知奉天府尹张尚贤在上任后看到奉天境内一片荒凉的景象,从内忧外患的角度向朝廷上奏希望加强东北边务,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长期战乱导致东北地区田野荒芜,人烟稀少,而非自然环境导致东北的落后,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奉天地区经济落后,一片荒芜,并未说明东北的军事地位,排除C项;奉天府尹张尚贤掌握管理地方的行政权,弹劾是监察部门的职责,排除D项。]4.B[据材料可知,高拱建议选拔年力精强、才气超群者担任边疆管理职务,体现了明朝边疆官员的选任,从惩处性向优选性转变,这是边疆治理被重视的表现,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隆庆年间边疆官员选任的变化,并未说明边官的晋升周期问题,排除A项;改土归流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体现的是内阁的建议被采纳,无法体现内阁的地位是否提高,排除D项。]5.B[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明朝时期,实行“双重监察体制”,这一做法就使得其监察体制更为完善,有利于监察的全面和深入,故选B项。]第12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主题一夯实必备知识1.玉米工场白银商业资本工商业市镇2.(1)小农经济强化关键能力视角农业:粮食作物种植减少,经济作物种植增加。商业:商人群体(徽商)的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农副产品的商品化;白银成为流通货币;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主题二夯实必备知识1.致良知天理主观唯心主义个性自由工商皆本2.(2)章回体现实主义京剧3.天工开物利玛窦强化关键能力视角1特点: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倡导工商皆本;思想上,揭露科举制弊端,提倡个性自由。原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理学禁锢人们的思想。视角2特征:反对封建传统,提倡个性解放;讽刺社会现实;批判封建专制。原因:封建专制空前强化,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明清时期出现了反传统的进步思想。典题演练1.D[根据材料“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及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黄宗羲提出的思想,“天下为主,君为客”也是其主张,D项正确;“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是王守仁的思想,排除A项;“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是顾炎武的思想,排除B项;“天地之化日新”是王夫之的思想,排除C项。]2.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高产作物玉米、番薯经新航路传播到中国,对于中国的农作物种植、人地矛盾缓和及人口增加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B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与富民思想的践行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饮食结构的改变无关,排除C项。]3.D[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朝重新疏通大运河后,南方的粮食通过大运河运往北方,北方的商品销往东南沿海,这说明大运河的重新疏通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D项正确;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完成了南移,排除A项;明朝的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松动,排除B项;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是大运河航运引发了“海禁”政策的出台,排除C项。]4.D[由材料可知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使得宋代的精神文化立足于士人阶层,而明代庶民文化兴起,精神文化适应了平民的阶级情趣,说明宋明文化承载者的阶层不同,故选D项;受到理学的影响,宋代瓷器强调理性,排除A项;由材料“富有情趣和装饰性,笔法畅达,表现手法自由而飘逸奔放”可知明代瓷器更注重感性之美,排除B项;宋明的主流学术思想都是理学,排除C项。]5.D[材料反映了明代文学家大力提倡抒情写景的诗风,反对宋代诗歌的“理作理语”,说明明代中叶的诗歌创作力图突破理学的束缚,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明代文学家提倡抒情写景的诗风,而不是文人创作重心转向诗歌,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明代诗歌创作推崇抒情写景,反对理学束缚,“程朱正统地位受到质疑”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中明代文学家推崇抒情写景诗风,反对宋代的“理作理语”,没有体现诗风相互交融,排除C项。]综合提升(一)中国古代史针对训练1.D[汉初以列侯为相,列侯或为功臣,或为功臣之后,都因自己或父兄军功而有食邑,列侯为相不但有政治和权力的背景,还有自己原有的经济基础,这是汉初相权持重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士人就没有这些特殊的背景和条件,全凭天子的“皇恩”才得任相,从制度上言,自此相权大减,皇权大长。故选D。]2.B[由材料可见唐代设置了一些原有官僚体制中没有的非正式职位,这些职位是皇帝的心腹,权力来自皇权而非制度,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加强专制君权、削弱臣权,故选B项;中枢决策仍然以皇帝为中心,没有发生转移,排除A项;三省长官在皇帝的干预下权力发生了变化,体制本身变化不大,更没有解体,排除C项;皇帝的心腹负责起草诏令,需要的环节更少,行政决策效率更高,排除D项。]3.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符合“终南捷径”的说法,因此B正确,A、C、D排除。]4.C[根据“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可得出宋代理学的本质是封建伦理道德,维护等级秩序,因此理学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的,C项正确;理学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强调理学对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而不是探究世界发展规律与个人修养,排除B、D项。]5.B[依据材料“两宋时期的犁刀、秧马、耘荡、铁搭等新式农具都诞生于开发江南沼泽地的艰苦斗争”以及“曲辕犁从晚唐的11个部件减少到6个部件,更加适合江南水田耕作”表明新式农具的出现,传统农具的改进都是为江南农业经济发展服务的,B项正确;“出现”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新式农具普及程度高,排除C项;“革命性突破”表述错误,排除D项。]6.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关键信息“南方财赋顺利北运”“运输江南的粮食”折射出这一时期政治和经济重心分离,D项正确;元朝经济重心已经南移,A项错误;元朝南方是经济重心所在地,元朝的大运河以及海运主要是满足政府需要,并不是出于平衡南北方经济利益,排除B;大运河主要是内河航运,不能推动对外贸易扩大,而且C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7.B[根据材料可知唐代纳税截止时间早于宋代,宋代给农民的时间更宽泛,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户的负担,故选B项;材料没有具体税额,并不能判断政府田赋的多少,排除A项;材料与南北方经济差距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D项。]8.D[根据材料可知两税法初定的税额远高于后代实物的实际价格,这加重了人民生活负担,D项正确;材料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A项;材料的赋税标准前后不一只是材料的表象,不是目的,排除B项;材料与人身依附关系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9.A[吴武陵持《阿房宫赋》,向主持科举的崔郾推荐杜牧,最终吴崔二人约定“比赋”确定本科状元,反映当时官员选拔存在举荐现象,A项正确;科举考试并不涉及官员考核,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吴崔二人都重视士人才学,并未徇私舞弊,排除D项。]10.B[依据材料可知,宋初对节度使在内的州长官三年一易,并受通判监督,结合所学可知,宋初通过分化事权的措施来确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不复存在”的说法夸大了材料中举措的作用,排除A项;北宋采用的分化事权原则,导致官僚机构膨胀、行政效率低下,排除C项;北宋的制度设计虽使专制集权得到强化,但矫枉过正,使宋朝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排除D项。]大题攻略(1)材料一是明代国家财政收入的官方统计数据,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原因、表现等问题;材料二是小说对当时普遍使用白银的社会场景的描述,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使用的广泛性及其社会影响;材料三是黄宗羲废金银的主张,可用于研究时人对白银货币化问题的认识。(2)促进了国家财政的货币化,有利于赋税制度改革;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区域性商帮群体出现;促进了市民文化的发展;影响了社会风气;加重了人民的负担。(3)方志、笔记、外国文献、考古资料等。第五单元第13讲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主题一夯实必备知识1.工业革命2.南京条约领事裁判权鸦片贸易瑷珲条约4.(2)上海煤气公司强化关键能力视角119世纪,西方向全球进行殖民扩张,殖民势力已经渗透到亚洲。在西方国家中,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为了争夺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亟须打开中国的大门。此时的中国逐渐走向衰落,政治体制落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可见,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及全球的扩张,体现了近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农业文明的碰撞,在这样的世界大势下,鸦片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视角2观点:鸦片战争是使中国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时期的转折点。理解:鸦片战争使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开始面对世界;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开始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惊醒了部分中国人,使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主题二夯实必备知识1.英国2.(3)辽东半岛重庆3.俄、德、法威海卫4.(2)④议和大纲(3)东南互保(4)首祸诸臣使馆界北京至山海关(5)完全陷入强化关键能力视角1理由:对中国而言: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对日本而言: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促使它进一步扩军备战,发动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最终导致日本战败投降。视角2论题:近代中国社会“沉沦”与“上升”彼此交融。论述:近代中国社会经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多次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一步步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即使进入新民主主义时期也有内部新旧军阀统治的压迫和外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社会的“沉沦”一直在继续。同时,中国社会中反“沉沦”的因素也一直存在,从鸦片战争时爱国官兵的抵抗、三元里人民的抗争到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从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抗争。“沉沦”与“上升”彼此交融,直到新中国的成立,才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典题演练1.D[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渐成为中外贸易的中心,但是上海进口货值不断下降,这必然会使列强认为并未打开中国市场,因此进口货值的下降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D项正确;进口货值的下降不等于外国货物不进入中国,因此其不能阻止自然经济的解体,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渐取代了广州贸易中心的地位,这意味着在当时的通商口岸中,上海具备更加优越的对外贸易条件,因此上海进口货值的减少并不能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排除B项;进口货值的下降和传统手工业的恢复二者之间不存在因果联系,而且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冲击了传统手工业,排除C项。]2.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英国照会清政府,强调长江沿岸各省只能由英国租押,意味着长江流域成为英国势力范围,B项正确;19世纪末英国未能将长江流域辟为其殖民地,排除A项;“门户开放”政策是在1899年提出的,排除C项;当时清政府未能成功维护主权完整,排除D项。]3.D[当时的统治者认为治外法权条款是权宜之策,既能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又能减轻官员管辖外国人的负担,并未意识到这一条款对中国司法主权的危害,故选D项;治外法权属于司法领域,与朝贡贸易体制无关,排除A项;据材料“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可知,清政府仍然坚持闭关锁国观念,排除B项;清政府将签署治外法权作为一种对外国人的恩赐来看待,充分体现了天朝上国的观念,排除C项。]4.A[题干内容中所述及的鸦片战争期间一些中国民众的所作所为,说明中国民众看不清英国侵略中国的本质,从根本上来说是缺乏民族意识,故选A项;题干内容述及的不是“清政府”的所作所为,排除B项;题干内容的着重点在于论述中国的一些民众所作所为是主动的,而不是被英军所逼迫的,排除C项;从表面来看,题干中的“以图获利”“以求工值”能够反映一些民众的商业观念,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其主要原因在于民族意识的缺乏,排除D项。]第14讲国家出路的探索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主题一夯实必备知识1.(2)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瀛寰志略2.隔离传染源3.(1)①金田起义②天京③1864(2)封建地主农民革命(4)②中央4.(1)内忧外患(4)机器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北洋舰队(5)①早期现代化强化关键能力视角1新视角:注重对整体世界的介绍;采取西方认知视角;提出向西方学习。原因:15世纪以来的远洋航海活动,丰富了人们的地理知识;中外联系的日益增强,扩大了中国人的认知视野;鸦片战争的失败,部分进步人士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面对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有识之士开始注目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视角2革命性“角色”: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任务;提出反封建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保守性“角色”:没有科学理论指导;领导集团争权夺利,发生天京事变。视角3特点:注重引进西方先进科技;由重臣主导;具有阶段性;持续时间长。意义: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侵略;是中国近代化的最初尝试。主题二夯实必备知识1.(1)孔子改制考(2)公车上书光绪京师大学堂(4)旧式官僚体制思想解放2.(1)①瓜分中国③胶州湾(2)扶清灭洋5.(1)京师大学堂6.(1)京师图书馆(2)①博物苑强化关键能力视角1变法触动了传统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是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但由于封建势力的强大以及资产阶级力量的薄弱,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视角2特点:将学堂优秀毕业生赐以进士等身份、分级分职录用体现了学堂选官与科举旧制相结合、社会新旧杂陈的时代特色。作用:壮大了革命者队伍,加速了清朝统治的瓦解。视角3材料指出义和团的“排外主义”,肯定其反侵略的民族精神和勇气。其评价既有合理之处,又有不足之处。在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背景下,义和团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屈的抗争精神。但它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反映了农民阶级笼统的排外性及对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模糊认识。材料肯定了义和团的反帝爱国精神,但未能从根本上揭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典题演练1.B[材料中的“魏氏”指的是地主阶级抵抗派魏源,魏源的《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海国图志》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③④符合题意;①错在“首倡”,②魏源作为地主阶级不可能推崇民主革命,排除,故答案选B。]2.C[严复是维新人士,其宣传进化论思想,在当时的中国有思想启蒙的作用,C项正确;严复所处的时代已经不再是睁眼看世界的时期,排除A项;严复是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排除B项;进化论思想不属于中国古代思想内容,因此“托古改制”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3.A[材料“吴汝纶为严复的译著《天演论》作序”“但又担心难以引起‘以时文、公牍、说部为学’的一般士子的关注”体现的是维新变法运动缺乏群众基础,难以赢得群众支持,A项正确。]4.C[材料体现的是晚清时期的主要军工企业资本来源是海关税款,说明的是国家资本对近代工业兴起的重要性,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军工企业的半殖民地性体现的是列强对中国军工生产的控制,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民族资本主要投资的是轻工业,排除D项。]第六单元第15讲辛亥革命主题一夯实必备知识一、2.(1)①钦定宪法大纲③皇族内阁二、兴中会平均地权三民主义强化关键能力视角1“新政”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废除科举制;用课程安排与学堂章程规范教学,指导教学行为;利用数据统计与问卷调查来控制章程的遵循情况;引进地方自治机构推动改革。“新政”教育改革引入地方自治机构,推动了政治革新;促进了西方文化传播;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育近代化。其目的是挽救清政府的统治,但却激化了社会矛盾,成为清政府灭亡的推手。视角2体现:民族主义体现为夺取国家主权归人民所有,民权主义体现为建立人民政权,民生主义体现为人民共享国家利益。基础:主权在民。主题二夯实必备知识一、1.保路运动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2.(2)全体国民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二、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民族资本主义强化关键能力视角1原因: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约法本身的局限性;帝国主义的阻挠;袁世凯势力的强大。启示:要善于抓住时机;要不断发展经济,增强力量;在原则问题上不能妥协;不能因人设法。视角2历史贡献: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历史任务:“民族国家”层面是指民族独立,“人民权利”层面是指人民解放。典题演练1.C[清末新政中废除了科举制度,出洋留学成为读书人的一种选择,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变动,故C项正确;《游学译编》刊登的文章并不能代表广泛的社会支持,排除A项;材料只是说明科举废除对于落第士人思想的影响,且当时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并不是落第士人,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与政治制度等的争论,且“改变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2.D[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由此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孙中山提出了社会革命来解决民生问题,“免得再蹈覆辙”,故D正确;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不是孙中山的目的,故A错误;“均贫富”不是孙中山的政治理想,故B错误;联合苏俄的政策依据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故C错误。]3.D[根据材料20世纪初,武汉三镇尤其汉口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工商业较发达,结合史实武汉工业基础较好,资本主义发展较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了条件,故D正确;根据材料“汉口……其盛不亚于上海”只能看出汉口商业发达,并不能得出航运业发展水平超过上海,故A错误;材料不涉及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故B错误;20世纪初,长江沿岸没有重新布局工业,故C错误。]4.D[由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客观上打击了欧洲列强在华势力,冲击了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所以列宁对辛亥革命表示了极大认可,D项正确;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它们具有不同的性质,排除A项;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代表资产阶级利益,排除B项;共产国际成立于1919年,此时辛亥革命早已发生,所以不可能指导中国的辛亥革命,排除C项。]5.B[“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强调反封建求民主,“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强调反帝以自强,故选B项;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排除A项;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排除D项。]第16讲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主题一夯实必备知识一、1.中华民国约法中日民四条约2.中华革命党中华民国二、2.黎元洪再造共和中华民国军政府领事裁判权强化关键能力视角政治势力的斗争: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斗争;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的斗争。特点:北洋军阀专制独裁,民主共和有名无实;军阀割据、混战,政治上分崩离析;民主共和之路步履维艰。主题二夯实必备知识一、1.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纺织、面粉2.废止缠足二、1.专制和愚昧2.(1)青年杂志(2)北京大学3.文学改良刍议强化关键能力视角1发展状况:民族工业继续发展,但严重依赖国外技术和原料。原因:政府实行促进经济发展的法律措施;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民族资本家的不懈努力。中国工业基础薄弱,技术力量不足,在技术和原料上对外国存在依赖。视角2内涵: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作用:冲击了封建思想;推动思想解放;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了近代化进程。典题演练1.C[北大学者阻止溥仪将奉天的《四库全书》转卖给日本,理由是《四库全书》是国家公共之产,认为图书古物的保护不仅利于学术研究,而且有助于抵制帝制复辟,这说明国人文物保护利用意识增强,C项正确;1912年清政府已经结束,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国民政府的行为,排除B项;D项片面解读材料,排除。]2.C[材料表明北洋政府颁布了法令以规范经济的发展,但是军阀混战使得法律难以实施,经济发展困难,说明社会条件制约了相关法令的落实,故选C项;“许多政府奖励条例都因‘财政部筹款为难’,最后不了了之”说明没有取得成效,排除A项;材料中的法律文件并未实践,不能对中国法制的近代化产生推动作用,排除B项;发展实业即强调发展制造业,和材料中的立法文件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3.C[材料说明当时的选举中存在拉票现象,“闻宣统复辟,欣欣然色喜”说明当时仍存在复辟的基础,这都说明宪政民主的实践不是一帆风顺的,遭遇了挫折,故选C项。]4.B[重庆不是民国时期的文化中心,排除A项;该类文物遗址的发现能够为丧葬习俗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但不一定能促进该领域的研究,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民国时期,没有和其他时期进行比较,因此不能说“进一步变化与发展”,排除D项。]5.C[杜亚泉与陈独秀的激烈论战引发国人关注,而东西文明“乃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差”“而中酒与肉之毒者则当以水及蔬疗之也”的说法引发人们反思,从而使得新文化运动向着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故选C项;由“乃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差”可知,这里说到东西方文明分属不同的类别,并不是有本质差距,排除A项;二人的论战是关于东西方文明的,而不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所以不会影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排除B项;鸦片战争中国的战败就开启了国民对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的反思,排除D项。]第七单元第17讲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主题一夯实必备知识一、1.(2)工人阶级(4)③思想启蒙(5)①工人运动②革命文化2.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二、1.共产国际2.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强化关键能力视角1表现:引进和翻译出版马克思原著;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成立研究会和学会;深入工人群众中。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推动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在各地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视角2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变化:中共二大的革命纲领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实现民族独立的革命目标。意义:正确认识了中国国情,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主题二夯实必备知识一、1.革命统一国共合作新三民主义3.打倒列强,除军阀二、1.广东革命根据地2.北洋军阀强化关键能力视角壮大了共产党的队伍;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力;方便了共产党领导工农运动;锻炼、培养了共产党的骨干力量;改造了国民党,增强了部分国民党员对共产党的认同。典题演练1.C[根据材料“若是再能求点知识,做个有知识的劳动家,莫终日做那些有钱人的机器、富贵人家的牛马,这是我们所盼望的”可知这反映出此时知识界已初步认识到觉醒民众,促进其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故选C项;近代中国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并非“平民教育运动”的背景,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此时知识界已初步认识到觉醒民众是革命的当务之急,并非“团结工农”,排除D项。]2.B[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对中西文化进行了反思,在反思中西文化中更认同马克思主义,促进了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故B正确;材料内容不涉及对五四运动的反思,故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西文化的矛盾,只是讲中国人反思文化,故C错误;通过材料无法判断使用新式标点成为时尚,故D错误。]3.B[材料既指出工人阶级的组织性和革命性,又强调必须找到同盟军,这是其推翻反动派的必要条件,即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故选B项;材料只提到了工人阶级,并未提到农民,排除A项;1922—1923年,无产阶级面对的主要敌人是北洋军阀,当时中日民族矛盾尚未成为主要矛盾,排除C项;1919年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排除D项。]4.A[根据“阶级分化不充分的全国人民,皆受制在资本帝国主义,及本国军阀之下,不能不要求经济发展而行向国民革命”可得出,中共三大认识到中国现阶段的国情,认识到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都受到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的压迫,因此要调整策略,开展国民革命运动,A正确;B项是在国民革命失败后,排除;材料没有强调要统一认识,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要联合开展国民革命,而不是扩大阶级基础,排除D。]5.B[根据图片信息可知此时农运的中心位于湖南和湖北地区,西北地区无农民运动和农运组织,1924年1月国共合作的实现,推动了农民运动的开展,北伐军进入湖南后,摧毁北洋军阀在湖南的统治,使湖南的封建势力遭到沉重打击,客观上有利于农民运动和农运组织的发展,故选B项;辛亥革命时期未得到农民支持,农民运动并未发展,排除A项;“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时期,农运的中心位于江西瑞金地区,与图片所示农运中心“湖南和湖北地区”不符,排除C项;“人民解放军展开战略进攻”为解放战争时期,农民运动遍布全国,与图片所示“西北地区无农民运动和农运组织”不符,排除D项。]第18讲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主题一夯实必备知识1.济南惨案2.(1)训政纲领(2)①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②中央执行委员会③考试监察(3)主权在民一党专政3.(2)国民大会李宗仁总统府4.(1)公务员任用法(3)②考试法5.(2)古物保存法强化关键能力视角原因:国民党的“训政”,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训政纲领》的规定(国民党一党代政);国民党的“训政”剥夺了人民权利;国民党以种种借口一再拖延结束“训政”原本规定的六年期限。主题二夯实必备知识1.(2)提倡国货2.(2)国家权力3.银元法币金圆券石家庄强化关键能力视角措施:实施矿产品专卖;改善矿场消防卫生;统筹规划全国矿产资源开发;强化对民族矿业的金融救济。作用:增加了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经济管理职能;有利于改善工人工作环境,提高了安全生产水平;一定程度上捍卫了国家矿业主权,推动了民族矿业发展。典题演练1.B[1928年《整理中美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的签订是美国改变对华经济策略的体现,B项正确;在新订的条约中,虽然美国承认了中国关税自主权,但又保留了最惠国待遇,此外材料仅仅是涉及美国与中国改订关税的条约,所以不能说明国民政府收回了关税自主权,排除A项;美国独霸中国是在二战以后,排除C项;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2.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在币制改革的过程中受到日本的阻挠,说明币制改革受到社会性质影响,A项正确;材料与缓和列强在华矛盾及抵制日本经济渗透无关,排除B、D项;币制改革有利于贸易出口,排除C项。]3.A[根据材料可知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集团发生了一场新军阀混战,说明这一时期蒋介石政府主要精力在于“中原大战”,暂时放松了对革命根据地的进攻,革命根据地获得了发展契机,A项正确;“国民政府实际上统一了全国”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中国完全结束军阀割据状态”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据材料无法得出民族工业发展受到巨大冲击,排除D项。]4.C[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各地征收的田赋不仅骇人听闻,而且年数不一,反映了1928年东北易帜后国民政府只是形式上统一了中国,地方军阀仍然各自为政、横征暴敛,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国民政府的税制改革,排除A项;官僚资本是指1927年以后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与垄断资本的结合,主要是城市的工商业,排除B项;1930年中原大战后,蒋介石基本上打倒了自己的主要对手李宗仁、阎锡山、冯玉祥,新军阀混战告一段落,排除D项。]5.B[根据材料可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中央银行,控制中国、交通两银行,从而垄断了货币发行、国库和政府债券、私营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及外汇等,这些举措加强了国民政府对金融和经济的控制,有利于强化自身的独裁统治,B项正确;从材料看不出财政危机缓解,排除A项;上述举措促进而非抑制了官僚资本的膨胀,排除C项;国民政府加强对经济的控制,官僚资本进一步膨胀,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排除D项。]第19讲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主题一夯实必备知识1.土地革命2.工农武装割据3.瑞金4.(2)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③毛泽东(3)人民革命政权强化关键能力视角道路:第一种意见反映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第二种意见反映了以城市为中心的俄国式革命道路。同意第一种意见。原因: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对内没有民主制度,受封建主义压迫,对外没有民族独立;中国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其力量异常强大,尤其是在大城市,而农村敌人统治力量相对薄弱,只有坚持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才能取得胜利。主题二夯实必备知识1.左2.甘肃会宁3.毛泽东强化关键能力视角理解:中共中央犯了“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使红军损失惨重,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说明:遵义会议是在与共产国际失去联系和共产国际代表的意见不起作用的情况下召开的。会议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实施了着重解决军事问题,维护党的政治团结的策略,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妥善处理了党内存在的分歧和矛盾。因此,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典题演练1.D[1927年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王若飞在江苏领导了农民武装暴动,这些斗争都在探索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故选D项;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制造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标志着国民革命运动失败,排除A项;1927年南昌起义标志着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排除B项;王若飞是农运委员会书记,领导的是农村农民暴动,排除C项。]2.A[据材料“周恩来在参观某起义纪念馆,回忆自己亲身经历时”可知为国民革命失败后,周恩来参与的南昌起义,其意义是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故选A项;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后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排除B项;毛泽东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排除C项;1931年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排除D项。]3.A[独立领导武装力量只是毛泽东阐释的部分内容,不能全面体现题意,排除B;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排除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在1931年建立的,排除D。]4.B[据材料可知,毛泽东主张用马列主义对中国实践进行分析,做出符合国情的策略方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故选B项;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标志着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排除A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是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的标志,排除C项;延安整风运动使全党从教条主义束缚中解放出来,排除D项。]5.C[题干所述及的时间点是“1934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