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基础》学习指南_第1页
《临床检验基础》学习指南_第2页
《临床检验基础》学习指南_第3页
《临床检验基础》学习指南_第4页
《临床检验基础》学习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临床检验基础》学习

指南

荷泽医学专科学校临床检验教研室编

荷泽医学专科学校《临床检验基础》学习指南

一.血液生理概要

1.血液的组成

血液由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离体后血液自然凝固,分

离的淡黄色透明液体称为血清。血液加抗凝剂后分离出来的淡黄色液体称为血浆。血清

与血浆差别是:血清缺少某些凝血因子。

全血适用于临床血液学检查,如血细胞计数、分类和形态学检查等。血浆除钙离子

外,含有其他全部凝血因子,也适用于血栓与止血的检查。血清适用于临床化学和临床

免疫学检查。

2.血液的生理功能

(1)运输功能(2)协调功能(3)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4)防御功能

二.米血方法:有静脉米血法、皮肤米血法、真空米血法(负压米血法)。真空米血

能有效保护血液有形成分,减少了溶血现象,使检验结果更可靠,有利于样本收集运送

和保存,防止院内血源性传染病。

—.血液涂片制备

1.手工推片法一张良好的血片,应厚薄适宜、头体尾明显、细胞分布均匀、血膜

边缘整齐、并留有一定空隙。

2.载玻片压拉法适用于血细胞活体染色。

3.棕黄层涂片法适用于白细胞减低患者的白细胞分类计数、红斑狼疮细胞检查等

0

三.细胞染色

1.瑞氏染色法

(1)瑞氏染料由酸性染料伊红(E)和碱性染料亚甲蓝(M)组成,将适量伊红、亚甲

蓝(又名美蓝)溶解在甲醇中,即为瑞氏染料。甲醇的作用:一是溶解伊红和美蓝;二

是固定细胞形态。

(2)染色原理既有物理的吸附作用,又有化学的亲和作用。

(3)pH值的影响细胞各种成分均属蛋白质,在偏酸性环境中正电荷增多易与伊红结合

,染色偏红,在偏碱性环境中负电荷增多,易与美蓝结合,染色偏蓝。

(4)注意事项血涂片干透后固定,再染色。冲洗时不能先倒掉染液,防止染料沉着在

血涂片上。冲洗时间不能过久,以防脱色。染色过淡可以复染,复染时应先加缓冲液,

然后加染液。

四.质量控制

制备涂片时,血滴越大、角度越大、推片速度越快,血膜越厚,反之则越薄。血细

胞染色时染色过深,过浅与血涂片中细胞数量、血膜厚度、染色时间、pH值、染液浓度

密切相关。染色过浅纠正方法是延长染色时间,调节pH值,染色过深纠正方法是缩短染

色时间、稀释染液、调节pH值。

一、红细胞计数

(一)参考值

1.成年男性(4〜5.5)X1012/L;成年女性(3.5〜5.0)X1012/L;新生儿(6.0〜7.0

)X10l2/Lo

(二)临床意义

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减少

(1)急性、慢性红细胞丢失过多:常见于各种原因出血。

(2)红细胞破坏过多:各种原因溶血,如溶贫、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阵发性

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3)造血原料不足:铁缺乏或铁失利用,如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等。

(4)骨髓造血功能减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系统性疾病伴发的贫血等。

2.红细胞增多

(1)原发性红细胞增多: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红系细胞增殖性疾

病,红细胞计数在(7-10)X107L.

(2)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非造血系统疾病,发病的主要环节是血中促红细胞生

成素增多。如各种先天性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等。

(3)相对性红细胞增多症:是因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加。如严重腹

泻、呕吐、多汗、大面积烧伤等。

(三)操作方法

1.红血细胞计数操作和注意事项

(1)计数灌板(改良牛鲍计数板)后计数中央大方格内四角和正中5个中方格内

的红细胞数。对压线细胞采用数左不数右、数上不数下的原则。

(2)白细胞影响:白细胞过高者(WB0100X107L),红细胞计数结果应进行校正。

应将患者的红细胞数减去白细胞数,或直接在高倍镜下计数红细胞数。

二、血红蛋白测定

测定方法很多,目前常用的方法是氟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和十二烷基硫酸钠血红

蛋白测定法。以氟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测定法为例。

(一)检测原理

血液中除硫化血红蛋白(SHb)外的各种Hb均可被高铁氧化钾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

,再和CN结合生成稳定的氟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后者在540nm处有一吸收峰,用

分光光度计直接测定或通过制备的标准曲线查得血红蛋白浓度。

(二)参考值

成年: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o新生儿170〜200g/Lo

(五)临床意义

1.生理性增多新生儿和高原地区居住者。上午7时Hb达高峰,随后下降。

2.病理性变化

(1)某些疾病,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浓度不一定能正确反映全身红细胞的总容量。

(2)发生大细胞性贫血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时,红细胞计数与血红蛋白浓度不成

比例。

三、红细胞形态检查

(一)质量控制

1.选择细胞分布均匀的区域。

2.注意检查顺序的完整性。

(二)参考值

瑞氏染色血涂片成熟红细胞形态为双凹圆盘形、细胞大小一致、平均直径7.2pm(

范围6〜9.5um)、淡粉红色、中央1/3为生理性淡染区、胞质内无异常结构。

(三)临床意义

1.红细胞大小改变

(1)小红细胞:直径〈6pm的红细胞。小红细胞生理性淡染区扩大,见于缺铁性贫血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生理性淡染区消失,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2)大红细胞:直径>10Um的红细胞。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

血等。

(3)巨红细胞:直径>15um的红细胞。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4)红细胞大小不均:见于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后者特别明显。

2.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改变

(1)正常色素性:见于正常人、急性失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等。

(2)低色素性:见于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某些血红蛋白病等。

(3)高色素性: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4)多色性:属于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见于正常人(占1%),骨髓造红细胞功能

活跃(如溶血性或急性失血性贫血)。

(5)细胞着色不一:又称双形性贫血,见于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

3.红细胞形状改变

(1)球形红细胞:见于遗传性和获得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和小儿。

(2)椭圆形红细胞: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大细胞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

血等。

(3)靶形红细胞:见于各种低色素性贫血、脾切除后或肝脏疾病等。

(4)口形红细胞:见于小儿消化系统疾患引起的贫血、某些溶血性贫血及肝病患者

O

(5)镰形红细胞:见于镰状细胞贫血(HbS-S,HbS-C)、镰状细胞特性样本(HbA-S

)O

(6)棘形红细胞:见于棘红细胞增多症、脾切除后、酒精中毒性肝病、尿毒症。

(7)裂红细胞: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严重烧伤等。

(8)缗线状红细胞:因为血浆中某些蛋白(纤维蛋白原、球蛋白)增高,使红细胞

正负电荷发生改变所致。

(9)有核红细胞(幼稚红细胞):①溶血性贫血②造血系统恶性疾患或骨髓转移性

肿瘤③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④脾切除后

(10)其他:①新月形红细胞:见于某些溶血性贫血。②泪滴形红细胞:见于贫血、

骨髓纤维化和正常人。③红细胞形态不整:见于某些感染、严重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O

4.红细胞内出现异常结构

(1)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见于铅中毒,贫血时见到点彩红细胞多表明骨髓增生旺盛

或有紊乱现象。

(2)豪-乔小体(染色质小体,Howell-Jolly,sbody)见于脾切除后、脾功能低下

、红白血病、某些贫血等。

(3)卡波环: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白血病、铅中毒、脾切除后等。

(4)寄生虫:红细胞胞质内可见疟原虫、微丝蝌、杜利什曼原虫等病原体。

四、血细胞比容测定

(一)检测原理

血细胞比容(HCT、Het、Ht或PCT)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经离心沉淀压紧的红细胞

在全血样本中所占比值。

(二)质量控制

1.手工法当红细胞增多时,Het明显增高,血浆残留量也会增加。

2.血液分析仪法要注意Het是否与RBC、MCV有关。

(三)参考值

温氏法:男性0.40〜0.50;女性0.37〜0.47。

微量法:男性0.47±0.04;女性0.42±0.05

(四)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如大手术后、腹泻、失血、真性红细胞增

多症等

2.降低见于各种贫血,Het减少程度与RBC计数值不完全一致。

3.输液评估有助于控制补液量和了解体液平衡情况。

4.计算平均值是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计算的基础数据。也

是影响全血粘度的决定因素之一。

五、红细胞平均指数

(一)检测原理

1.手工法通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和血细胞比容值计算红细胞平均指数。

2.血液分析仪能直接导出MCV值,再结合直接测定的RBC和Hb,计算出MCH(=Hb/RBC)

和MCHC(=MCHXMCV).

(二)质量控制

1.手工法RBC计数、Hb、Het测定数据必须准确可靠。

2.血液分析仪法用XB分析法或浮动均值法对血液分析仪进行质量控制。

(三)参考值见表

不同人群红细胞指数的参考范围

MCV(fl)MCH(pg)MCHC(g/L)

新生儿91〜11229〜36280〜360

1〜2岁70〜8422〜30320~380

成人80〜10027〜34320〜360

老年人81-10327〜35310—360

(四)临床意义

红细胞平均指数仅代表红细胞平均值,有一定局限性。必须作血涂片检查才能较为

准确地诊断。

六、红细胞体积发布宽度(RDW)

(-)检测原理

RDW反映样本中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异质程度,即反映红细胞大小不等的客观指标,常

用变异系数(CV)表示。

(二)临床意义

1.贫血形态学分类MCV和RDW联合检测有助于对贫血形态学鉴别诊断。

2.作为缺铁性贫血(IDA)筛选诊断和疗效观察的指标当铁剂治疗有效时,RDW开

始增大,随后逐渐降至正常。

3.鉴别缺铁性贫血和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七、网织红细胞计数(Ret)

(一)检测原理

网织红细胞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其胞质内残存嗜碱性物质RNA,经煌焦油蓝或

新亚甲蓝活体染色后,呈浅蓝或深蓝色的颗粒状或网状结构。

(二)质量控制

1.显微镜法影响因素较多,Miller窥盘法计数网织红细胞可减少误差。

2.仪器法Howell-Jolly小体、有核红细胞、巨大血小板可使结果假性增高。

(三)参考值

显微镜计数法:成人0.008〜0.02或(25〜75)X109/L,新生儿0.02〜0.06。仪器法:

RMI(网织红细胞成熟指数):男性为9.1%〜32.2%,女性为12.8%〜33.7%。

(四)临床意义

1.判断骨髓红细胞造血情况

(1)增多见于①溶血性贫血;②放疗、化疗后;③红系无效造血。

(2)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障危象。

2.观察贫血疗效贫血患者在抗贫血治疗后,Ret开始升高,1周左右达高峰,2周

左右Ret逐渐下降,表明治疗有效。

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移植后21天,如Ret大于15X107L,表示无移植并发症

;小于15X107L,可能为骨髓移植失败。

4.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PI)是网织红细胞生成相当于正常人的倍数。在估计红

细胞生成有效性方面,使用RPI较准确。

八、点彩红细胞计数

(一)质量控制须选择红细胞分布均匀的区域。

(二)参考值<0.03%。

(三)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1.中毒2.各类贫血。

九、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一)检测原理

红细胞沉降率(ESR)指离体抗凝血静置后,红细胞在单位时间内沉降的速度,分为

三期:①缗钱状红细胞形成期;②快速沉降期;③细胞堆积期。

(二)质量控制

影响红细胞缗钱状形成的主要因素有:

1.血浆蛋白质比例大分子蛋白如急性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

等使血沉加快,小分子蛋白使血沉减慢。

2.红细胞数量和形状

(1)红细胞数量:通常红细胞数量减少,引起血沉加快。数量增多使血沉减慢,但

数量太少,会影响红细胞缗钱状形成,导致血沉也减慢。

(2)红细胞直径:直径越大血沉越快,但球形红细胞、镰形红细胞不易聚集而使血

沉减慢。

3.血沉管血沉管倾斜,会加速红细胞沉降。

4.血样本抗凝剂浓度增加、血液凝固使血沉减慢。

5.温度室温过高(>25℃)使血沉加快,室温过低(<18℃)使血沉减慢。

(三)参考值男性:<15mm/h;女性:<20mm/h

(四)临床意义

1.病理性增快

(1)各种炎症(2)组织损伤及坏死(3)恶性肿瘤(4)高球蛋白血症(5)贫血(6)

高胆固醇血症

2.血沉减慢红细胞增多症、DIC消耗性低凝血期、肝病、肿瘤、其他严重疾病因未

产生急性反应蛋白等使血沉减慢。

一、白细胞计数

(一)检测原理

白细胞计数是测定单位体积血液中各种白细胞总数。包括显微镜计数法和血液分析

仪计数法。

(二)质量控制

计数误差:

1.技术误差:通过熟练操作、仪器校准而减小,甚至避免。

2.固有误差:是计数池内血细胞分布不均所致误差,计数量越大,误差越小。

3.有核红细胞:若出现大量有核红细胞,白细胞计数结果应进行校正。

(三)参考值

99

成人:(4-10)X107L;新生儿:(15〜20)X10/L;儿童:(5〜12)X10/Lo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临床意义

(一)中性粒细胞

1.中性粒细胞增多

(1)急性感染或炎症:增高程度与病原体种类、感染程度及部位、机体反应性有关

O

(2)广泛组织损伤或坏死

(3)急性溶血和急性失血:WBC增高可作为早期诊断内出血的指标之一。

(4)急性中毒

(5)恶性肿瘤

(6)白血病和骨髓增殖性疾病

(7)应用某些化学药物或激素类药物等

2.中性粒细胞减低

(1)某些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流感等

(2)血液病:如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少数急性白血病。

(3)慢性理化损伤:如电离辐射、长期服用氯霉素等。

(4)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5)脾功能亢进

3.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正常时,杆状核与分叶核比值为1:13。

(1)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和)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

细胞时成为核左移。常见于急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

(2)核右移:中性粒细胞核分叶5叶以上者超过3%成为核右移。见于巨幼细胞性贫

血、应用抗代谢药物、炎症恢复期。在疾病的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表示预后不良

O

(二)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病理性增多见于急性传染病、某些慢性感染、肾移植术后、白血病、再生

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

(三)嗜酸性粒细胞

I.增多

(1)寄生虫病;(2)变态反应性疾病;(3)皮肤病;(4)血液病;(5)某些恶性肿

瘤(6)某些传染病;(7)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等。

2.减低

见于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某些急性传染病,如伤寒极期。

三、白细胞形态检查

异常白细胞形态临床意义

(一)中性粒细胞

1.毒性变化:中性粒细胞可出现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Dohle体、退行

性变。

2.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抗代谢药物治疗后。

3.棒状小体:见于急性白血病,而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不出现棒状小体。

4.Pelger-Huet畸形: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异常。

5.ChediakTligashi畸形:见于Chediak-Higashi综合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

传。

6.Alder-Reilly畸形:见于脂肪软骨营养不良、遗传性粘多糖代谢障碍。

7.May-Hegglin畸形:见于严重感染。

(二)淋巴细胞

1.异型淋巴细胞:分为3型:

I型(空泡型,浆细胞型):

n型(不规则型,单核细胞型)

in型(幼稚型)

2.放射线损伤后淋巴细胞形态变化:核固缩、核破碎、双核、卫星核淋巴细

胞。

3.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时形态学变化:会出现各阶段原幼细胞。

模拟题

白细胞直方图变化的部分原因

白细胞直方图变化主要原因

淋巴细胞峰左侧异有核红细胞、血小板聚集、异淋、疟原虫、脂

常类颗粒等

淋巴细胞峰右移,与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异型淋巴细胞

单个核细胞峰左侧

相连并抬高

单个核细胞峰抬高原始或幼稚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增宽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单核细胞增多

单个核细胞峰与中未成熟中性粒细胞、异常细胞亚群、嗜酸性粒

性粒细胞峰之间异细胞增多

中性粒细胞峰右移、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增多

抬高、增宽

直方图多区出现异以上多种原因引起

MPV和PLT的临床意义

MPVPLT常见病因和疾病

tt缺铁贫、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脾切除后

tI慢性ITP、甲亢、妊高征

It反应性PLT增多症

II慢性肾衰、巨幼贫、艾滋病、未治疗急性白血病

I正常骨髓功能低下的疾病(如再障)

贫血分类RDW正常RDW轻度增高RDW明显增高

小细胞性贫轻型地中海贫血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

血血

大细胞性贫溶贫、再障、巨幼贫巨幼贫巨幼贫治疗初期

正细胞性贫慢性贫血、骨髓纤维化、骨髓纤维化、Hb早期或混合性营

血急性失血异常养不良

一、检测原理

(一)电阻抗法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

接通电源后,稀释细胞悬液通过传感器时,引起瞬间电压变化形成脉冲信号,脉冲

振幅越高,细胞体积越大,脉冲数量越多,细胞数量越多,由此得出血液中血细胞数量

和体积值。根据不同体积的白细胞通过传感器时,脉冲大小不同,将白细胞分成三群,

即小细胞群(淋巴细胞为主),中间细胞群(包括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

胞、幼稚细胞及原始细胞等)和大细胞群(中性粒细胞为主),仪器根据各群占总体的比

例,计算出各亚群细胞的百分率和绝对值,显示白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稀释血液加入

溶血剂后,红细胞释放出血红蛋白,血红蛋白与溶血剂中的某些成分结合形成血红蛋白

衍生物,在特定波长下比色,换算出血红蛋白浓度。

(二)光散射法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

1.光散射法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原理

(1)激光与细胞化学法:根据各类细胞的过氧化物酶活性不同,将血液经过氧化物

酶染色后,用光散射法测量白细胞的酶反应强度和体积大小,测量数据经计算机处理后

得出白细胞总数和分类值。

(2)容量、电导、光散射(VCS)法:血液经特殊溶血剂处理后,白细胞仍保持与体

内形态相同的自然状态,使白细胞单个通过检测器,接受容量、电导、光散射三种技术

的同时检测,检测的数据经计算机处理后得出各种白细胞分类结果。

(3)电阻抗与射频法:用各自专一的溶血剂将非己细胞溶解后,利用电阻抗法计数

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采用电阻抗法和射频法计数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粒

细胞。根据幼稚细胞膜上脂质较成熟细胞少的特性检测幼稚细胞。

(4)多角度偏振光散射法:当激光束照射到单个细胞时,从4个角度测定散射光密

度,从而将嗜酸性粒细胞和其他细胞区分出来。

2.光散射法检测红细胞和血小板

3.网织红细胞计数原理

(1)利用新亚甲蓝使网织红细胞RNA着色,然后采用VCS原理,得出网织红细胞和

相关参数。

(2)利用某些荧光染料与网织红细胞内的RNA结合,以激光束照射网织红细胞,形

成二维显示散点图,得出网织红细胞和相关参数。

(二)红细胞直方图

正常红细胞直方图,在36〜360fl范围内分布两个群体,从50〜125fl区域为正常大小

的红细胞,从125〜200fl区域为大红细胞、网织红细胞。

(三)血小板直方图

正常血小板直方图,在2〜30fl范围内分布,呈左偏态分布。

止凝血筛检试验临床应用

㈠常用止凝血筛检试验PT、APTT和PLT结果的组合分析

1.PT延长、APTT正常、PLT正常①常见疾病:获得性FVD缺乏(早

期肝病、维生素K缺乏、口服华发林)。②罕见疾病:FVD抑制物、

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某些DIC、遗传性FVD缺乏、某些FX变异

体。

2.PT正常、APTT延长、PLT正常①常见疾病:FVD、FIX、FXI缺乏

或抑制物VWD,肝素治疗。②狼疮抗凝物、某些FX变异体。

3.PT延长、APTT延长、PLT正常①常见疾病:维生素K缺乏、肝

病、使用华发林或肝素治疗。②罕见疾病:FV、FX、FII、FI

缺乏或抑制物、低FH血症、狼疮抑制物;DIC、异常纤维蛋白原

血症、原发性纤溶。

4.PT延长、APTT延长、PLT减低①常见疾病:DIC、肝病。②罕

见疾病:与血小板减低相关的肝素治疗。

5.PT正常、APTT正常、PLT减低①常见疾病:血小板破坏增高性

疾病、血小板生成减低性疾病、脾功能亢进、血液稀释。②罕见

疾病:某些遗传性血小板病(如巨血小板症、Aldrich综合征)、

骨髓增生性疾病。

6.PT正常、APTT正常、PLT增高①常见疾病:轻型vVWD、获得性

血小板异常(如尿毒症)。②罕见疾病:遗传性血小板异常、血管

性疾病、纤溶性疾病、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轻型FVII、FIX、F

XI缺乏症.。

三、临床应用

1、红细胞ABO血型系统有A、B、0三个等位基因,可组成6个基因型,4种表现型:即

A、B、0、ABO

2、ABO血型鉴定的原理:常用盐水凝集法检测红细胞上存在的血型抗原,以及血清中存

在的血型抗体,依据抗原抗体存在的情况判定血型。

3、交叉配血的目的是检查受血者与供血者是否存在血型抗原抗体不合的情况。常

用的方法除盐水法外,还有抗人球蛋白试验,酶法、凝聚胺法等。盐水介质法只能

检测出完全抗体,抗人球蛋白试验,酶法、凝聚胺法等可检测出不完全抗体。

4、ABO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中常见错误主要有分型血清方面的原因,红细胞方面的原因

和操作方面的原因。

5、ABO血型系统主要临床意义;(1)ABO血型系统相合才能输血;(2)ABO血型系统不合

可引起新生儿溶血病;(3)受血者与供血者ABO血型相符才能进行器官移植。

6、Rh血型系统的抗原牵涉到临床问题的主要有5个,即D、C、c、E、e,Rh系统

血型鉴定主要是检测D抗原。Rh血型系统的交叉配血是检测不完全抗体,故应选用

酶法、抗人球蛋白法或聚凝胺法。Rh血型系统在临床输血和新生儿溶血病等方面有

重要的临床意义。

7、具有临床意义的HLA基因有A、B、C、DR、DQ、DP等位点。HLA检测临床意义主要是

器官移植和亲子鉴定。

8、血小板血型系统检查主要用于血小板输血治疗,诊断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

紫瘢和诊断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

9、血液保存液的主要成分包括:枸檬酸盐、枸檬酸、葡萄糖、腺喋吟、磷酸盐。血液制

品的贮存温度:全血和红细胞制剂2—6C;浓缩血小板20—24C;浓缩粒细胞20—24C;

冰冻血浆、冷沉淀<-30C;冷冻红细胞〈-65C。

一、尿液生成

1.肾组织基本结构:由肾单位和集合管组成。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2.尿液生成机制: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肾小管的分泌作用

二、尿标本采集:

1.患者准备和标本容器准备:避免污染

2.尿液标本采集种类:

晨尿:有利于尿液形态学和化学成分分析,可用于肾脏浓缩能力评价;随机尿

适合门诊、急诊患者;3h尿适于尿液有形成分排泄率检查;餐后尿有利于病理性糖

尿、蛋白尿、尿胆原的检出。有助于肝胆疾病、肾脏疾病、糖尿病、溶血性疾病等

的临床诊断;24h尿有利于24小时不同时间内尿内排泄浓度不同的物质如肌酎、儿

茶酚胺等的分析;无菌尿用于肾脏或尿路感染者微生物学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

3.尿液标本采集质量管理

包括尿液标本检验前、中、后的处理,防止院内外环境和人群的感染。着重于各种

防腐剂的适用条件。

L尿量:需准确完全,成年人1000-2000ml/24h,儿童按每公斤体重计排尿量,约为成人

的3-4倍。多尿,24小时尿总量超过2500ml者,见于生理性多尿及由内分泌、代谢性、

肾脏性疾病引起的病理性多尿;少尿,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或每小时尿量持续小于

17nli,见于肾前性少尿、肾后性少尿、肾性少尿;无尿,尿量<100ml/24h或

2.尿颜色和透明度:正常为淡黄色、清晰透明

3.尿比密测定:化学试带法、尿比密计法、其他。晨尿或通常饮食条件下:L015T.025

o随机尿:成人1.003-1.035;新生儿:1.002-1.004

1.检测方法:相差显微镜法、偏振光显微镜法、透射电镜法

2.质量控制:新鲜随机中段尿10ml,水平式离心15cm*1500rpm*5min,保留0.2ml沉渣

涂片。检查细胞观察10个高倍视野,检查管型观察20个低倍视野。

1.掌握尿液酸碱度测定的方法及评价:试带法、指示剂法、滴定法、PH计法,晨尿正常

参考值5.5-6.5,随机尿4.5-8.0,了解PH变化的临床意义。

2.尿液蛋白质检查:定义:>150mg/24h或>100mg/L时,蛋白定性阳性即为蛋白尿。检测

方法:定性试验分为试带法、加热乙酸法、磺基水杨酸法,其中磺基水杨酸法被NCCLS

作为干化学检查尿蛋白的参考方法及确证试验

3.尿糖定性试验呈阳性的尿液称为糖尿。

a)检测方法及评价:班氏法、试带法、薄层层析法。试带法采用葡萄糖

氧化酶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

b)质量控制:避免强氧化性物质、高浓度VC、酮体污染及久置标本

c)参考值:定性阴性,定量0.56-5.0mmol/24h

d)临床应用:血糖增高性糖尿、血糖正常性糖尿、其他糖尿

4.尿液酮体检查

e)定义:尿酮体是尿液中乙酰乙酸、B-羟丁酸及丙酮的总称。

f)检测方法:基本原理为亚硝基铁氧化钠法,又分为试带法、湿化学法

、片剂法,其中试带法为临床最常用的通体筛检方法。

g)质量控制:密闭冷藏保存标本,检测前恢复至室温,避免细菌污染。

h)参考值:定性阴性

i)临床意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非糖尿病性酮症者、中毒

5.尿液胆红素检查

j)概述:血浆胆红素有3种,未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6胆红素,

当血中结合胆红素增高超过肾阈值,尿胆红素试验阳性。

k)检测方法及评价:重氮法、氧化法。其中重氮法为定性筛检试验

1)质量控制:避光、避免VC、亚硝酸盐等影响

m)参考值:阴性

n)临床意义:胆汁淤积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先天性高

胆红素血症

6.尿液尿胆原和尿胆素检查

o)检测方法:尿胆原采用湿化学Ehrlich法、试带法;尿胆素采用湿化

学Schleisinger法

P)参考值:尿胆原定性阴性或弱阳性;尿胆素定性阴性

q)临床意义: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梗阻性黄疸

7.尿血红蛋白检查

r)检测方法及评价:湿化学法、试带法、胶体金单克隆抗体法。湿化学

法不稳定,特异性低;试带法影响因素多;胶体金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

s)质量控制:标本新鲜

t)参考值:阴性

u)临床意义:红细胞破坏、生物因素、红细胞膜缺陷、不稳定血红蛋白

疾病、免疫因素

8.尿液本周氏蛋白检查:是游离的免疫球蛋白轻链,又称凝溶蛋白。检测方法有热

沉淀一溶解法(假阴性率高)、对一甲苯磺酸法(比较敏感的筛检法)、蛋白电泳法

、免疫电泳、免疫固定电泳、免疫速率散射浊度法(比较先进的方法)。正常阴性。

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原发性淀粉样变性及其它。

9.尿液微量清蛋白测定:是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主要征象,检测用免疫学方法。

10.尿液蛋白电泳:常用SDS法,主要用于蛋白尿的分型。

11.尿液肌红蛋白检查:是横纹肌、心肌细胞内的一种含亚铁血红素单链蛋白质,可用隐

血试验法、80%饱和硫酸铁法检测。正常阴性,见于横纹肌、心肌损伤疾病。

12.尿液B2-微球蛋白测定:主要用于评估肾脏早期损伤时肾小球和近端肾小管功能。增

高见于肾小管一间质性疾病、药物或毒物致早期肾小管损伤、肾移植术后。

13.尿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查:含有a、B两个亚基。临床上均采用高效的抗hCGB

亚基单克隆抗体进行特异性hCG检测。正常定性阴性。阳性用于早期妊娠诊断、流产诊

断和监察、异位妊娠诊断、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的诊断与病情观察及其它。

14.尿液Tamm-Horsfall蛋白测定:尿中粘蛋白的一种,是肾特异性蛋白质,是管型的主

要基质成分。

15.尿液al-微球蛋白测定:反映和评价早期近端肾小管功能损伤、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

O

16.尿液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检查:正常阴性。见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及DIC等。

17.尿乳糜液和脂肪检查:尿液中有淋巴液而呈稀牛奶状称乳糜尿,尿液中出现脂肪小滴

称脂肪尿。检测方法有离心沉淀法、有机溶剂抽提法。正常阴性,见于临床累及淋巴循

环疾病的辅助诊断、丝虫病诊断及其它。

1.尿液干化学分析仪

尿液分析仪测试原理本质是光的吸收和反射。可检测PH、SG、GLU、PRO、KET、BIL

、URO、RBC/Hb、NIT、WBC、VC等。为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应重视检测前、中、后的质

量控制,尤其是尿化学分析与显微镜检查的相互关系。

2.尿有形成分分析仪:即尿沉渣分析仪,主要有基于尿沉渣镜检影响分析原理和基于尿

沉渣流式细胞术和电阻抗检测原理。

3.方法学评价:掌握尿液分析仪与显微镜检查结果不符的情形。任何仪器不能完全替代

显微镜检查。

1.粪便检验的主要目的为:①了解消化道以及肝脏、胆道、胰腺等器官有无炎症、出血

、溃疡、肿瘤及寄生虫感染等。②根据粪便的性状与组成,判断肝、胆、胰腺等器官的

功能。③分析有无肠道致病菌或肠道菌群失调,以防治肠道传染病。④粪便隐血试验作

为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过筛试验。

2.送检时间:标本采集后一般应于lh内检验完毕。

3.采集标本的性质应挑取含有黏液、脓血等异常成分的粪便。

4.隐血试验标本隐血试验时,应嘱咐患者素食3d后留取标本,禁服维生素及

铁剂等药品。

5.寄生虫检验标本检查烧虫时需要用透明薄膜拭子或棉拭子于清晨排便前拭

取肛门四周,并立即镜检。

6.黏液便:多提示肠道刺激或有炎症,常见于各种肠炎、细菌性痢疾及阿米巴痢

疾;鲜血便:提示下消化道有出血,常见于肛裂、痔疮、直肠息肉及结肠癌等;

脓便及脓血便:常见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或直肠

癌等,其中以阿米巴痢疾以血为主,血中带脓,呈果酱样;柏油样便:上消化道

出血,超过50ml时粪便呈黑色或褐色,质软有光泽;稀糊状或稀汁样便:见于

各种腹泻,尤其是急性胃肠炎;白陶土样便:胆道梗阻时,进入肠道的胆汁减少

或缺如,主要见于梗阻性黄疸等;米泪样便:呈乳白色淘米水样,多见于霍乱、

副霍乱。

7.颜色正常人的粪便因含粪胆素而呈黄色或褐色,婴儿的粪便因含胆绿素故呈黄绿色

O粪便的颜色易受食物及药物因素的影响。

8.胃肠道少量出血时,粪便用肉眼及显微镜均不能证明的出血称为隐血。用化学法或免

疫法等方法来证实隐血的试验,称为隐血试验。

㈠脑脊液检验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1.标本采集的时机:

⑴化脓性脑膜炎发病后「2天

⑵病毒性脑膜炎发病后3~5天

⑶结核性脑膜炎发病后1~3周

⑷疱疹性脑膜炎于流行性感冒前驱症状期开始后5~7天穿刺采集标本。

2.适应证:

⑴有脑膜剌激征者

⑵可疑颅内出血者、脑膜白血病和肿瘤颅内转移者

⑶原因不明的剧烈头痛、昏迷、抽捕或瘫痪者

⑷脱髓辅疾病者

⑸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椎管内给药治疗、麻醉和椎管造影者

3.禁忌症:

⑴颅内高压者

⑵颅后窝占位性病变者???

⑶处于休克、全身衰竭状态者

⑷穿刺局部有化脓性感染者

㈡标本采集与处理

⑴腰椎穿刺成功后立即测定脑脊液压力(比重??)

⑵留取脑脊液标本于3个无菌试管中,每个试管「2ml。

①第一管做病原生物学检验

②第二管做化学和免疫学检验

③第三管做理学和细胞学检验。

⑶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并于lh内检验完毕。??

⑷脑脊液标本应尽量避免凝固和混入血液。

因标本放置过久,可造成细胞破坏、葡萄糖等物质分解、细菌溶解等,影响检验结果。

(三)脑脊液的颜色

1、无色:见于正常脑脊液、病毒性脑炎、轻型结核性脑膜炎、脊髓灰质炎、神经梅毒;

2、红色:见于穿刺损伤出血、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等原因;

3、黄色:多由黄变症引起,见于出血、黄疸、淤滞和梗阻、黄色素、胡萝卡素、黑色素

、脂色素增高;

4、白色:白细胞增高引起,见于脑膜炎球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

膜炎;

5、绿色:由于脓性分泌物增多,见于铜绿假单胞菌性脑膜炎、急性肺炎双球菌性脑膜炎

6、褐色:见于脑膜炎黑色素肉瘤、黑色素瘤。

(四)透明度

1、脑脊液的透明度与其所含的细胞数量和细菌多少有关;

2、脑脊液白细胞超过300X106/L时,可呈浑浊;

3、脑脊液中蛋白质明显增高或含有大量细菌、真菌时,也可使脑脊液浑浊;

4、结核性脑膜炎的脑脊液可呈毛玻璃样的浑浊;

5、化脓性脑膜炎的脑脊液呈脓性或块样浑浊;

6、穿刺损伤性脑脊液可呈轻微的红色浑浊。

(五)凝固性

1、正常脑脊液放置12~24h后不会形成薄膜、凝块或沉淀;

2、脑脊液形成凝块或薄膜与其所含的蛋白质、特别是与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有关;

3、脑脊液蛋白质含量超过10g/L时,可出现薄膜、凝块或沉淀;

4、化脓性脑膜炎的脑脊液在l~2h内呈块状凝固;

5、结核性脑膜炎的脑脊液在12〜24h内呈薄膜或纤细的凝块;

6、神经梅毒的脑脊液可有小絮状凝块;

7、蛛网膜下腔梗阻的脑脊液呈黄色胶样凝固;

8、蛛网膜下腔梗阻的脑脊液特点:脑脊液同时存在胶样凝固、黄变症和蛋白质-细胞分

离(蛋白质明显增高,细胞正常或轻度增高),称为Froin-Nonne综合征。

(六)质量控制

⑴标本采集后应在lh内进行细胞计数,标本放置过久,细胞可能凝集成团或被破坏,影

响计数结果;

⑵标本必须混匀后方可进行检查,否则会影响计数结果。

⑶因穿刺损伤血管,引起血性脑脊液,白细胞计数结果必须校正,以消除因出血带来的

白细胞;

⑷细胞计数时,应注意红细胞、白细胞与新生隐球菌的鉴别:

①新生隐球菌不溶于乙酸,加优质墨汁后可见未染色的英膜;

②白细胞也不溶于乙酸,加酸后细胞核和细胞质更加明显;

③红细胞加酸后溶解。

⑸白细胞直接计数法的试管与吸管中的冰乙酸要尽量去尽,否则可使结果偏低;⑹若标

本陈旧、细胞变形时,白细胞直接分类法误差大,可采用涂片染色分类法分类计数;6⑺

涂片染色分类计数时,离心速度不能太快,否则会影响细胞形态,可采用玻片离心法、

沉淀室法收集细胞;

(6)涂片固定时间不能太长,更不能高温固定,以免使细胞皱缩,影响检验结果。

(七)参考值

①红细胞:无;

②白细胞极少;成人:(0~8)X107L,儿童:(「15)X107L,主要为单个核细胞,淋

巴细胞与单核细胞之比为7:30

(A)临床意义

⑴脑脊液白细胞达(10~50)X107L为轻度增高,(50~100)*106儿为中度增高,大于200

X106/L为显著增高。

⑵显著增高:

①中性粒细胞升高,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②红细胞升高: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出血、穿刺损伤;

⑶轻中度增高:

①早期中性粒细胞、后期淋巴细胞:见于结核性脑膜炎,且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

浆细胞同时存在的现象

②嗜酸粒细胞:寄生虫感染

⑷正常或轻度增高:

淋巴细胞为主,见于浆液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脑水肿。

(九)酸碱度

①正常脑脊液pH值为7.31~7.34,且相对稳定。

②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时,脑脊液pH值低于正常,化脓性脑膜炎时脑脊液的pH值明显减

低。

(十)蛋白质

1、定性试验

(DPandy试验:脑脊液中的蛋白质与苯酚结合形成不溶性蛋白盐而出现白色浑浊或沉淀。

⑵硫酸核试验:包括Ross-Jone试验和Nonne-Apelt试验。饱和硫酸铁能沉淀球蛋白,出

现白色浑浊或沉淀。若球蛋白增多则Ross-Jone试验阳性;Nonne-Apelt试验可检测球蛋

白和清蛋白。

⑶Lee-Vinson试验:磺基水杨酸和氯化高汞均能沉淀脑脊液蛋白质,根据沉淀物的比例不

同,可鉴别化脓性和结核性脑膜炎。

2、定量法:利用比浊法、染料结合比色法和免疫学方法检测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常用的

方法为磺基水杨酸-硫酸纳比浊法。

3、质量控制

⑴因穿刺出血,可出现假阳性。

⑵试验中所用试管和滴管须十分洁净,否则易出现假阳性。

⑶苯酚不纯可引起假阳性;室温低于10°C、苯酚饱和度减低也可引起假阴性。

4、参考值

定性:阴性(或弱阳性);

定量:腰椎穿剌:0.20~0.40g/L;小脑延髓池穿刺:0.10~0.25g/L;脑室穿刺:

3

0.05^0.15g/L;蛋白商:0.4〜0.8;Ra/b7X10

5、临床意义

⑴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增高是血-脑脊液屏障功能障碍的标志。

⑵由于脑脊液清蛋白只来自血清,因此,kJ脑脊液清蛋白(g/L)/血清清蛋白(g/L)]更能

反映血-脑脊液屏障完整性。

⑶蛋白商(球蛋白/清蛋白)反映了脑脊液球蛋白与清蛋白的比例变化。

①蛋白商增高:提示脑脊液球蛋白含量增高,见于多发性硬化症、神经梅毒、脑脊髓膜

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等。

②蛋白商减低:提示脑脊液清蛋白含量增高,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急性期、脑肿瘤、脊髓

压迫症等。

(H—)葡萄糖

1、脑脊液葡萄糖含量大约为血糖的5O9C8O%(平均60%),其高低与血糖浓度、血-脑脊液

屏障的通透性、葡萄糖的酵解程度有关。

2、参考值

①腰椎穿刺:2.5~4.4mml/L;

②小脑延髓池穿刺:2.8~4.2mnol/L;

③脑室穿刺:3.0~4.4mmol/L。

3、临床意义

⑴葡萄糖减低:

①细菌性脑膜炎和真菌性脑膜炎,以化脓性脑膜炎早期减低最明显;

②脑寄生虫病等;

③脑肿瘤;

④神经梅毒;

⑤低血糖昏迷、膜岛素过量所致的低血糖状态。

⑵葡萄糖增高:

①新生儿及早产儿;

②糖尿病或静脉注射葡萄糖;

③脑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的血性脑脊液;

④病毒性脑膜炎或脑炎;

⑤急性颅脑外伤、中毒、缺氧、脑出血等所致下丘脑损伤等。

(十二)氯化物

1、氯化物含量约为血浆L2~L3倍。

2、测定方法有硝酸柔滴定法、电量分析法、离子选择性电极法和硫氟酸汞比色法;临床

常用电极法。

3、临床意义

⑴氯化物减低:

①细菌或真菌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结核性和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急性期、慢性感染的急

性发作期;

②细菌性脑膜炎的后期,由于脑膜有明显的炎症浸润或粘连,局部有氯化物附着,使脑

脊液氯化物减低;

③呕吐、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时,由于血氯减低,使脑脊液氯化物含量亦减低。

⑵氯化物增高:主要见于尿毒症、肾炎、心力衰竭、病毒性脑膜炎或脑炎。

()百每

1、正常情况下血清酶不能透过血脑屏障,因此脑脊液中各种酶的含量远低于血清。

2、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各种原因引起的脑组织损伤、脑肿瘤、颅内压增高等均可导致

脑脊液各种酶含量增高。

(十四)蛋白电泳

1、脑脊液中蛋白质的特点为:

①有较多的前清蛋白;

②B球蛋白较多,且高于血清,而Y球蛋白仅为血清的50%;

③清蛋白主要来自血清。

2、参考值

①前清蛋白2%〜6%;

清蛋白55%~65%;

a।球蛋白3%〜8%;

a2球蛋白4%~9%;

B球蛋白10%"18%;

Y球蛋白4%~13虬

(十五)免疫球蛋白

1、IgG增高:多见于细菌性脑膜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多发性硬化症、急性感染性

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且结核性脑膜炎IgG增高较化服性明显;

2、IgG减低:癫痛、放射线损伤和服用类固醇药物等;

3、IgM增高:多见于化脓性脑膜炎,也见于多发性硬化症、肿瘤和血管通透性改变等;

IgM明显增高可排除病毒性感染;

4、IgA增高:多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等。

(十六)其他检查

①淋巴细胞亚群

②抗结核抗体

③髓鞘碱性蛋白

④谷氨酰胺

⑤乳酸

(十七)临床应用

1.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2.诊断与鉴别诊断脑血管疾病

①若脑脊液为均匀一致的红色,则可能为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②若第1管脑脊液为红色,以后逐渐变清,则多为穿刺损伤出血;

③若头痛、昏迷或偏瘫患者的脑脊液为无色透明,则多为缺血性脑病;

④可选用LD、AST、CPK等指标诊断或鉴别诊断脑血管病。

3.辅助诊断脑肿瘤

⑴大约70%恶性肿瘤可转移至中枢神经系统,此时的脑脊液中,单核细胞增加、蛋白质增

高、葡萄糖减少或正常。

⑵脑脊液细胞计数和蛋白质正常,可排除肿瘤的脑膜转移。

⑶白血病患者脑脊液发现白血病细胞,则可诊断为脑膜白血病。

⑷脑脊液涂片或免疫学检查发现肿瘤细胞,则有助于肿瘤的诊断。

(5))2-M、LD、PHI、溶菌酶等。

4.诊断脱髓鞘病

⑴脑脊液常规检查

⑵LBP、免疫球蛋白、AChE等

㈠标本采集与保存的方法:

1.标本分别行胸腔穿刺术、腹腔穿刺术和心包腔穿刺术采集。

2.穿刺成功后,留取中段液体于无菌的容器内。

3.理学检查、细胞学检查和化学检查各留取2ml,厌氧菌培养留取1ml,结核杆菌检

查留取10mlo

4.标本留取后应及时送检,不能及时送检的标本可加入适量乙醇以固定细胞成分。

5.理学检查和细胞学检查宜采用EDTA-Na?抗凝,化学检查宜采用肝素抗凝。

6.另外留取1份不加任何抗凝剂,用于检查积液的凝固性。

理学检杳.

1.量正常浆膜腔内均有少量的液体。病理情况下液体增多,可至上千毫升。

2.颜色正常浆膜腔液为淡黄色。渗出液颜色随病情而改变,漏出液颜色较浅。

3.透明度正常浆膜腔液清晰透明。

⑴渗出液因含有大量细菌、细胞而呈不同程度的浑浊;

⑵乳廉液因含有大量脂肪呈浑浊外观;

⑶漏出液因其所含细胞、蛋白质少,且无细菌而呈清晰透明外观。

4.凝块正常浆膜腔液无凝块。

⑴漏出液一般不易凝固或出现凝块;

⑵渗出液由于含有较多的纤维蛋白原和细菌,细胞破坏后释放凝血活酶,可自行凝固。

5.比密比密高低与其所含溶质的多少有关。

⑴漏出液比密常小于1.015;

⑵渗出液比密常大于1.018o

(二)关节腔积液检查标本采集与保存:

标本应分装在3支无茵试管内。

第一管做理学和微生物学检查;

第二管加适量肝素抗凝做化学检查和细胞学检查;

第三管不加抗凝剂用于观察积液的凝固性。

理学检查:

1.量正常关节腔内液体极少,约0.广2.0ml。在关节炎症、创伤和化服性感染时,关节

腔液量增多,且积液的多少可初步反映严重程度。

2.颜色正常关节腔液为淡黄色、草黄色或无色粘稠液体。

3.透明度正常关节腔液清晰透明,其浑浊主要与细胞成分、细菌、蛋白质增多有关,多

见于炎性积液。

4.粘稠度

⑴正常关节腔液高度粘稠,其高低与透明质酸的浓度和质量呈正相关。

⑵炎性积液的粘稠度减低,关节炎症越严重,积液的粘稠度越低。

⑶粘稠度增高见于甲状腺功能减退、系统性红斑狼疮、臆黯囊肿及骨关节炎引起的粘液

囊肿等。

5.凝块形成正常关节腔液无凝固现象。

6.细胞分类采用染色分类法。

临床应用:

1.非炎性积液

⑴病因:骨关节病、创伤性关节病

⑵外观:淡黄色、清亮

⑶白细胞升高、乳酸升高

2.炎症性积液

⑴病因:类风湿性、晶体性关节炎

⑵外观:黄色、微浑

⑶白细胞升高、乳酸升高、蛋白质升高、葡萄糖减低

3.化脓性积液

⑴病因:化脓性、结核性关节炎

⑵外观:黄色或乳白色、浑浊

⑶白细胞、乳酸、蛋白质明显升高;葡萄糖中度减低

4.出血性积液

⑴病因:关节创伤、出血性疾病、过度的抗凝治疗

⑵外观:红色、浑浊

⑶白细胞、蛋白质升高,乳酸正常

阴道分泌物病原学检查中可引起滴虫性阴道炎的阴道毛滴虫。阴道毛滴虫可引起滴虫性

阴道炎。为寄生于阴道的致病性原虫,呈梨形,大小为白细胞的2-3倍,前端有4根前

鞭毛,生长的最适pH为5.5-6.0,适宜温度为25℃-42℃,故检查时需注意保温,方可

观察到毛滴虫的活动。检测方法中直接湿片高倍镜检查法简便易行,是最常用的方法,

标本送检时需注意保温;胶乳凝集快速检查法(LAT)优于直接湿片镜检和培养法,适合

于临床常规应用。

掌握阴道分泌物的外观,清洁度检查的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正常阴道分泌物为白色稀

糊状、无气味、量多少不等。大量无色透明粘白带:常见于应用雌激素药物及卵巢颗粒

细胞瘤;脓性白带:黄色有臭味,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见于慢性宫颈炎、老年性阴道

炎、子宫内膜炎、宫腔积脓、阴道异物等;黄色泡沫状脓性白带,常见于滴虫性阴道炎

;豆腐渣样白带:常见于真菌性阴道炎;血性白带:有特殊臭味,见于宫颈癌、宫颈息

肉孑右粘瞳下明耐,渥,洋黄庶古硒光1笺

清;吉度A查:标本加工亩盐水一嬴涂片看高倍镜检查,根据所见的上皮细胞、白细胞

、(或脓细胞)、阴道杆菌与杂菌的数量进行判断,并划分清洁度:I、n度为正常,in

、w度为不清洁。

阴道清洁度判断标准

I++++++++0-5—正常

II++++5T5—正常

m——15-30++提示炎症

IV——>30++++严重阴道炎

(一)脱落细胞学的概念

1、属于细胞病理学的一个分支;

2、采集人体各组织、器官表面刮取物或刷取物和自然脱落的细胞;

3、通过染色后在镜下对其类别、形态与病变性质的观察和分析来协助临床诊断疾病

(二)正常脱落上皮细胞的形态:

1、复层鳞状上皮(复层扁平上皮)细胞

由多层细胞组成

分布于体表、口腔、食管、肛管、阴道等部位

可以分为基底层细胞、中层细胞和表层细胞。

(三)核异质的概念:

⑴核异质是指脱落细胞核的形态与染色质结构的异常改变。

⑵基本特征是在细胞核增大的基础上伴有一定程度的深染和畸形。

⑶核异质细胞是介于良性和恶性之间的过渡型细胞。

⑷主要表现为核增大、形态异常、染色质增多、分布不均、核膜增厚、染色较深。⑸可

分为轻度核异质和重度核异质。

(四)恶性肿瘤细胞的主要形态特征:

1.细胞核的改变

⑴核增大:为同类正常细胞「5倍,有时可达10倍以上。

⑵核大小不一:相差悬殊。

⑶核深染:呈蓝紫色似墨滴状。

⑷核畸形明显。

⑸核染色质异常增多。

⑹核仁异常:可增大、增多、异形,若核仁达5um以上,树目3个以上,常是恶性细

胞特征之一。

⑺核分裂异常:可见各种核异常分裂,如不对称分裂、多极分裂、环状分裂。

⑻多核:多核细胞其核的大小、形态差异明显,无一致性,且具恶性特征。

⑼裸核:恶性细胞过度增生,导致细胞质过早的老化、退化消失而形成裸核。此裸核

具恶性特征。

2.细胞质的改变

⑴量少畸形:胞质相对减少,分化程度越低,胞质量越少。畸形变化,细胞分化程度

越高,畸形越明显。

⑵染色加深:由于胞质内含蛋白质较多,HE染色呈红色,且着色不均。

⑶空泡变异:腺癌细胞较为突出,常形成戒指样细胞。

⑷吞噬异物:如血细胞、细胞碎片等。偶见胞质内封入另一个癌细胞,称为

封入细胞或鸟眼细胞。

第一章血液标本的采集与抗凝

重点难点解析

--、明确全血、血清和血浆三个基本概念,理解血浆和血清的区别。

二、血液标本的采集

掌握血液标本采集的两种基本方法:毛细血管采血法和静脉采血法。包括采血部位、操

作方法、注意事项,并归纳比较其优缺点。

三、血液标本的抗凝

(-)理解抗凝及抗凝剂的概念:

抗凝及抗凝剂的概念: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除抹或抑制血液中某些凝血因子以阻止血

液凝固的方法,称之为抗凝。能阻止血液凝固的化学试剂称为抗凝剂。

(二)掌握常用的抗凝剂的种类,抗凝原理,适用范围

1.枸椽酸钠

也称柠檬酸钠。其抗凝原理是枸檬酸钠能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形成可溶性螯合物,从而阻

止血液凝固。通常抗凝剂与血液以1:9(V:V)比例用于血栓与止血检验,以1:4(V:V)比例

用于红细胞沉降率的测定。也多用于配制血液保养液。

2.乙二胺四乙酸(EDTA)盐

EDTA有二钠、二钾和三钾盐(钾盐溶解度大于钠盐),均可与血液中的钙离子结合形成

螯合物,从而阻止血液凝固。EDTA-K特别适用于全血细胞分析仪及血细胞比容测定。EDTA

盐影响血小板聚集,故不适于血栓与止血检查及血小板功能检查。Z

3.肝素

肝素可加强抗凝血酶HI(AT-III)灭活丝氨酸蛋白酶,从而具有阻止凝血酶形成和抑制

血小板聚集等多种作用。不能用于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

学习方法:

记忆、理解、实践操作、复习巩固

自测题:

单项选择题(A)型题

1.成人静脉采血时,通常采血的部位是

A手背静脉B股静脉C肘部静脉D内踝静脉E颈部静脉

2.EDTA盐抗凝剂不宜用于

A红细胞计数B白细胞分类计数C血小板计数D白细胞计数E凝血象检查和血小板功能试

3.枸椽酸钠的抗凝原理是

A阻止凝血酶的形成B阻止血小板聚集C除去球蛋白D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形成鳌合物E除

去纤维蛋白原

4.肝素抗凝主要是加强哪种抗凝血酶的作用

A抗凝血酶IB抗凝血酶IIC抗凝血酶IIID抗凝血酶IVE抗凝血酶V

5.瑞氏染液中的酸性染料是

A伊红B亚甲兰C沙黄D甲醇E甘油

6.关于瑞氏染色细胞着色后情况,错误的是

A中性颗粒为淡紫红色B单核细胞胞质为灰兰色C嗜碱性颗粒为紫红色D嗜酸性颗

粒为橘红色E淋巴细胞胞质为蓝色

7.造成血细胞目视计数固有误差的原因是

A使用器材不符合要求B稀释倍数不准C采血部位不当D血液发生凝固E充池后

细胞在计数室内分布不可能完全相同

8.全血抗凝离心后除去血细胞成分即为

A.血浆B.血清C.全血D.浓缩血细胞E.血清因子

9.可用于输血保养液的是

A.EDTA-K2B.枸椽酸钠C.草酸钠D.双草酸盐E.草酸钾

10.吉姆萨染色法较瑞氏染色法的优点在于

A.试剂便宜B.标本色彩艳丽C.染料渗透性强D.对细胞核着色较好

E.对胞质和中性颗粒着色较好

(-)名词解释

抗凝

(三)简答

临床常用的抗凝剂有哪几种?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

1-5:CEDCA6-10:CEABC

(二)名词解释

抗凝:指用物理或者是化学方法去除或抑制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从而阻止血液的凝固,

这样一个过程,称为抗凝。

(三)简答

临床常用的抗凝剂有:二乙胺四乙酸(EDTA)盐,枸梅酸盐,肝素、草酸盐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