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1、权力核心:皇帝制度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3、地方制度:郡国并行制(继承郡县制,但同时实行分封制)4、军队建设:中央有由卫尉和中尉率领的守卫皇宫和京师的常备军,地方有经过训练的预备军5、法律建设:依《秦律》制《汉律》,并加以删减完善。汉承秦制:重建国家机器汉承秦制三公九卿制郡国并行制“汉承秦制,有所损益”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1.西汉建立的概况:2.汉初的统治:施政方针:政治制度:3.结果:前202年,刘邦(汉高祖),定都长安(今西安)。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指导思想:黄老无为思想(道家)“汉承秦制”;实行郡国并行制①出现文景之治;②出现王国问题;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原因:①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②统治者出身下层;③恢复经济、稳定社会的现实需求;P21页引言:楚汉战争中获胜的刘邦登上了皇帝之位。西汉初立,社会残破,连为皇帝套马拉车都找不到四匹同样颜色的马,将相大臣有时只能乘牛车出行。曲逆城原有三万多户,战后只剩下五千户。当时经济之凋敝,可见一斑。2.汉初“与民休息”政策——文景之治政策“与民休息”:减轻赋税、徭役和刑法,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措施结果汉高祖时期“兵皆罢归家”;注重农业生产;轻徭薄赋等经济逐步恢复,社会局势稳定下来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注重农业生产,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勤俭治国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出现“文景之治”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中央体制:汉承秦制;(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体制:郡国并行制(15个郡,封7个王)给稳定埋下隐患汉景帝削藩七国之乱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结果:在公元前154年,以吴王刘濞为首,纠合楚、胶西、胶东、菑川、济南等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起兵发动了叛乱。共同反抗中央政府,史称吴楚七国之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晁错《削藩策》二、西汉的强盛对内:对外:2.措施:2.意义:1.背景:——巩固和发展大一统①经过休养生息,西汉国力强盛;②汉武帝雄才大略,加强中央集权。政治:经济:文化:①中央:设立中朝,加强皇权;②地方:颁布“推恩令”;任用酷吏治理地方。③选官制度:推行察举制④监察制度:设刺史①改革币制;②盐铁官营;③推行均输平准;④抑制工商业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军事:①反击匈奴;②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③设置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④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开通丝绸之路,开辟中西交通道路,促进中西交流。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增强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文化心理;

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概念解析①内外朝②推恩令政治推恩令中朝察举制刺史制酷吏,严刑峻法内容:“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汉武帝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主父偃)附益法:严禁官僚为诸侯王聚敛财富,严禁官僚与诸侯王勾结,为诸侯王谋取利益。目的:孤立诸侯王,使其在财政上无法聚敛,在政治上无法组建自己的小集团。酎金夺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权)酎金夺爵、左官律与附益法酎金律:所谓酎金,是每年春节祭祖的时候,诸侯要献上贡金,助天子祭。此法本来是汉文帝所订,没有特别的含义。武帝时候,为了收回权力,本着欲加之罪何患无词的精神,于元鼎五年(前112年)忽然宣布检查贡金的成色,"不如斤两,色恶,王削县,侯免国",结果一连免了一百多个倒霉的侯爵,此法遂成定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割据的局面。不过估计这种鸡蛋里挑骨头的法律,最多只能施行一次。左官律:汉武帝规定在诸侯国任职为左官,地位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吏,且不得进入中央任职,以此限制诸侯王网罗人才。附益法:汉武帝规定严禁官僚为诸侯王聚敛财富;严禁官僚与诸侯王勾结,为诸侯王谋取利益。总之附益法的颁布是为了孤立诸侯王,使其在财政上无法聚敛,在政治上无法组织成自己的小集团。(3)察举制----选官制度制度利弊:利:(作用)拓宽了人才选拔范围,提高官员质量。任免权由中央掌握,加强中央集权。弊:后期弊端日益严重,地方官员往往推荐名门望族的子弟,而不问学识品格,被察举者名不副实。时期选官制度名称标准西周世卿世禄制血缘秦朝军功授爵制军功汉朝察举制品行察举制:自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乡举里选)时间:两汉时期标准:品德(西汉时期主要标准)、才能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巡视监察。(4)刺史制度、酷吏汉代刺史形势图御史大夫是中央监察官员,刺史是中央派出到地方的监察官员《史记·酷吏列传》记载了郅都、宁成、周阳由、赵禹、张汤、义纵、王温舒、尹齐、杨仆、咸宣、杜周共计11人的传记。其中,郅都为文帝、景帝时人,其他则为武帝时期的官僚。作用:促进地方监察,强化地方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分别监察若干郡国。一方面弹压不法豪强,另一方面纠举违法、腐败的地方官。

刺史品秩仅600石但因代表中央,故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

“以卑临尊”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之一。汉武帝为什么要建立刺史监察制度?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2.经济改革(1)改革币制:削弱地方实力,加强中央集权;统一全国钱币,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为后世所借鉴;(2)盐铁官营:打击少数地方豪强操纵盐铁经营,收归国家垄断,以加强中央集权的基础;(3)均输平准:抑制大商人垄断市场,打击了商人囤积居奇,稳定了物价;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4)算缗告缗:各地争相告缗,许多大商人都因而破产;未破产的人也不敢再经营商业,而汉朝政府却增加了大量的收入。限制打击了富商大贾、豪强、贵族,增加了政府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迟滞了商品经济发展。算缗,就是向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告缗,就是向朝廷揭发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隐产漏税的违法行为。均输:设均输官,把应由各地输京的物品转运至各地贩卖,增加政府收入,抑制商人垄断市场。平准: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掌管物价的平准官,利用均输官所出物资,根据市场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平抑物价。

史料阅读:《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思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影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概念解析1.目的/原因:以思想上的大一统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符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的需要。2.措施:表彰六经、设五经博士、建立太学3.影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大一统”局面。思想罢黜百家,表彰六经设太学、五经博士儒家独尊◎董仲舒主张:“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加强君主专制)“三纲五常”和提倡孝道(维护统治)限田、薄敛、施行仁政(缓和阶级矛盾)实质:文化专制,外儒内法(霸王道杂之),适应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思想来源/新儒学的新:融合法(德主刑辅)、道(君道无为)、

阴阳(天谴灾异)、农(崇本抑末)各家思想统一,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巩固政治统一汉武帝接受卫绾、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公元前136年,设五经博士,儒学上升到经学。至此,百家学说虽未完全消失,但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汉武帝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三纲五常君为臣纲──君臣义父为子纲──父子亲夫为妻纲──夫妻顺【仁】──亲也。对人宽厚有爱心

【义】──事之宜也。为人正派,爱憎分明

【礼】──理也。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

【智】──智慧也。处事果断周密

【信】──诚信也。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三纲”是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五常”是用来调整伦常关系的基本原则,用以维护封建君主集权制。4.军事巩固边防,扩展疆域北击匈奴、西通西域、东灭朝鲜、南并百越陇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张謇凿空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友谊之路、商业之路、文化之路材料

西汉末年,许多有识之士都看到,当时“民众流亡,去城郭,盗贼并起”的原因,是“吏为残贼,岁增于前”;“百姓贫,盜贼多”的原因,是“吏不良,风俗薄”。汉成帝建始三年(公元前30)九月颁布的诏书也说,流民众多,正是因为吏治的黑暗难以改变,“苛暴深刻之吏未息”。……西汉末年,吏治的腐败已经相当严重。对下层民众残酷压榨,“贪财而慕势”,已经成为“俗吏之冶”的普遍风气。——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2、新朝建立:统治末年,出现严重的旱灾和蝗灾,王莽改制,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农民大起义。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政权被推翻。三、西汉覆亡与王莽代汉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剧烈,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内部争斗不断。试图挽救社会危机,但措施不切实际,反而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托古改制:恢复井田、五均六莞)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新,西汉灭亡。1.西汉覆亡原因3、王莽改制:4、新朝覆亡:3.光武中兴25年,西汉宗室刘秀(汉光武帝)重建汉朝,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推行一系列措施,实现“光武中兴”:措施目的(作用)政治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经济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文化重视儒学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节省政府开支与民休息,缓和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经济重新发展继承了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传统,儒学得到了继续发展东汉“衰”的原因②地方豪强分裂割据东汉田庄:东汉豪强地主占有大量田产和人口,建立了家族田庄。以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为剥削形态,编户齐民成为其依附者,有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能自给自足的一种组织形式和经济实体。拥有家兵,筑有坞堡壁垒,逐渐成为地方割据势力。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荣乐过于封君,势力侔(相等)于守令。贿赂自营,犯法不坐。

——《后汉书》破坏的小农经济影响国家财政税收加剧政治分裂割据,不利于中央集权4.东汉衰败外戚专权宦官专权邓太后临朝邓挚(邓太后兄)执政李闰、江京等阎太后临朝阎显(阎太后兄)执政孙程梁太后临朝梁冀(梁太后兄)执政具瑗、唐衡、左悺等窦太后临朝窦武(窦太后父)执政曹节“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局面【清议】与【党锢之祸】序号皇帝即位年龄死亡年龄……………………4和帝10275殇帝126安帝13317顺帝11308冲帝239质帝8910桓帝153611灵帝123412少帝141413献帝954平均值9.524外戚宦官交替执政的根源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3.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原因起义②宦官镇压正直官员和士人的“党锢之祸”③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时间:184年领袖:张角组织:民间秘密宗教“太平道”军队:“黄巾军”影响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袁绍曹操孙策刘表刘璋刘备袁术张鲁马腾公孙度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局面分类内容影响史学①西汉司马迁:《史记》②东汉班固:《汉书》文学汉赋、乐府诗、五言诗科

技医学(隔离)①《黄帝内经》②《神农本草经》③张仲景:《伤寒杂病论》④华佗:麻沸散数学《九章算术》其他①蔡伦改进造纸术②《周髀算经》;③东汉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著《灵宪》农学①《氾胜之书》;②《四民月令》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铺陈排比,辞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