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广义文化—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物质体现总体体系。文化产品——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是指人类创造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文化思潮——指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生产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而形成的一种潮流。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它的传播一般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内涵——指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筷子文化、扇子文化)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经验性、个别的、具体的)文化事象——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具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性和标志作用的事情。(理性、概括的、抽象的)方志时期——竺可桢在研究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时,把中国气候的总体变化分为四大时期,其中第三个时期称为“方志时期”。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地域性的气候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仪器观测时期——竺可桢在研究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时,把中国气候的总体变化分为四大时期,其中第四个时期称为“仪器观测时期”。因为自1900年以后直到现在,有了测量温度及气象观测的仪器。九州——对中国广大地域自然区域的不同,古代人就已经有相当深入的认识。保存在《尚书》中的《禹贡》篇,就代表着古代人的认识。这份文献以北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划分为冀、、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尽地力之教”——先秦时期魏国的李悝宣扬的一种农业发展思想,就是由政府督导农民提高单位亩产量,表现出集约经营的特点。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首先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时间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间。以制陶文化最为著名。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各国,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叫分封制。三公九卿——秦朝为中央集权制奠定了规模。最高权力者称皇帝,表示他的地位与上天同尊。皇帝之下是所谓的“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皇帝的副手,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太尉主管军事,但秦代有其官而无其人;御史大夫掌管重要文件,负责监察百官和司法审判。三公的权力各自独立,互不相属,从而保证皇帝决断的大权,三公之下设掌管具体事务的官吏,主要有九个部门,在汉代称“九卿”。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孝廉即孝子廉吏,是两汉入仕的正途之一。被选举的人一般是州郡的属吏和经学儒士。举孝廉后,有的做地方县的令、长、丞及至州郡一级的太守、刺史,更多的则是到中央做郎官。贤良方正文学——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目的是广开言路,每当有天灾时,便多有此科,意在选出那些能“究天人之际”的读书人,对朝廷有所明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西汉前期,封建统治者多信奉黄老之学,从道家“清净无为”思想出发,实行“我无为而民自化”的治民之策,这样的政治理念特别适宜汉初社会经济恢复时期的现实。但一旦西汉国力强盛,“清心寡欲”的无为思想就不适宜了。好大喜功的汉武帝要“兴太平”,就要“制礼作乐”,要“改正,易服色”,要举行封禅大典,大兴繁文缛节的建置,而儒学最能符合这种要求。所以,在公元前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年。王官采诗说——汉代经学有一种说法,说周王专门派人员到民间采集诗歌,在此基础上编成了《诗经》。所以要采诗,要从这些表达着民意的歌唱中观察政治的得失,这就是“王官采诗说”。玄学——魏晋时期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的一种新哲学思潮。一般认为玄学的开创人是曹魏的何晏、王,他们倡导玄学,竞事清谈。清谈的内容是谈玄论道,剖析妙理,提倡放荡,是老庄思想的发展。但到稍后的嵇康、阮籍时,因为他们极端厌恶司马氏以道德的“民教”欺世,于是标举“自然”大唱反调,在行为上更是放纵,不守礼法,为世人树立了一种名士形象。西晋立国后,一些清淡名士如向秀、郭象屈从于司马氏,著文否定嵇、阮的主张,使玄学完全变成了西晋统治及门阀利益服务的思想工具。清谈——魏晋玄学之风的一个重要现象。清谈流交际中的风雅。清谈时士手持尾,一主一客,主者称述自己的意见为“通”,客方起而论难为“难”。清谈在辩论时讲究言语简洁,切中要害。一“通”一“难”下来,有时分出胜负,有时各自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有时则需要第三方出来作一总结。三省六部制——隋唐宫廷行政机构。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诏书起草,是决策机构;门下省执掌封驳,为审议机构;尚书省负责政策执行,属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立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各司其职。科举制——隋唐时期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新制度。大致分制科和常科两项,科举由皇帝临时安排,以侍非常之才,官员和平民子弟都可参加。常科基本每年一次,科目主要有进士、明经等六科。其中进士一科要考经典、诗赋和时务策论,难度大、录取率低,中举后前程却好,所以特别受士子重视。府兵制——北朝以后至唐初实行的军事制度。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唐朝有强劲的军事实力主要在于它有精良的府兵和尚武精神。租庸调制——唐前期赋役制度的田租、力庸和户调的简称。由于隋末农民大起义及长期内战,使得唐朝手中掌握了大量无主土地。于是,政府将这些土地按规定分配给成年男女;受田农民按一定比例向政府交纳租税及乡土所产的绢、帛若干斤、尺,并无偿地为政府服役若干时日,不服役则折交相当的绢布。两税法——中唐时期制定的赋役制度。唐德宗建中元年,朝廷采用杨炎的建议,颁布实行“两税法”,它以夏、秋两次征税而得名。其核心内容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同时政府针对商业贸易日益活跃的现实,对茶、酒、盐等商品交易赋税,改变多少年来以单一农业税为主的税收结构。同时还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税利分割关系。两税法的实行,使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寿终正寝。后来两税法历代相沿,至明不改。一条鞭法——明朝张居正实行税制改革的名辰。内容使:把田赋、力役及其他众多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简化手续。目的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文字狱——清朝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多发生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康熙朝的文字狱主要针对那些有反清复明思想的人物及著作,但《四库全书》编撰的进行,从搜集来的图书中,他们发现了大量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东西,于是故意从作者的诗文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文字狱更加残酷。文字狱使清朝知识分子走向纯而又纯的学术研究中去了。乾嘉学派——清朝实行文化高压政策,使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走纯学术研究道路,学者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考订、校勘、辑佚、注释,由此考据大盛。这一工作在乾嘉年间最兴盛,被称之为乾嘉学派。新石器时代——距今大约1万年左右,人类开始进入了新的考古学意义上的文化时期。摊丁入亩——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银额为准,将丁银摊到人家所占的地亩中去征收赋税,实际上是取消了人头税。甲骨文——契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其反映了商人凡事必卜的习俗,主要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和陕西周原。农业文明——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政绩观——历代统治者把农业收成的丰谦,当作考察国计民生的好坏和自己得政或失政的一个标准。勤农观——确立以农为本的原则和制订一套劝勉农事的治国方略。商幌——坐商店铺招徕顾客的一种传统标志。大致分食物幌子、实物附属品幌子、商品模型幌子、旗帘幌子等。辛亥革命后出现灯具商幌。字号——店铺的名字,也是招徕顾客的手段。传统字号多选吉祥词汇组成并请名家书写刻于牌匾之上。大商店、老字号都很讲究字号牌匾的制作,这是无形资产。行会——亦称行业组织,是手工业者自发组成的同行业组织,其职能是互助共济,保护行业利益。也叫同业公会。民居——承担居住(住人)、祭祀、婚姻、财产分配、权利继承、家庭义务和社会职能的场所。仪式饮食(信仰饮食)——在传统信仰仪式活动中,既供奉食品又唱诵经词。民间组织饮食——指办庙会或过善会时的饮食。这种饮食活动大都带有神圣信仰性质和民间习惯性(解决家庭、村落间的矛盾或协商、议事)性质。馈赠饮食——过年过节或喜庆之日,人们交往活动中赠送食品以表心意。服饰的性别标志——是各自隐蔽性器官部位。进入封建社会以后服饰附会阴阳五行学说,男为阳,女为阴,故男子服饰鲜亮,女子服饰相对暗淡。今日之性别标志大部表现在样式、色彩、形体等方面。服饰的 年龄标志——指根据不同年龄设计服装的样式、色彩、制作方法和用料等。这里既有生理原因也有心理原因。服饰的信仰标志——指在服饰图案绘制上,表现神的信仰或图腾和信仰,例如天子服饰的龙袍,龙、凤、麒麟图案象征至尊与至贵,天体和云霞图案象征吉祥等。女子附属装饰品必含有信仰标志,其簪花、插花都有镇邪驱崇之意。服饰的阶层标志——随着社会等级制的产生和发展,身份的尊卑、地位的高低,在服饰上就显示出来。在封建社会中,服装色彩有明显的阶层性。黄色为皇家标志,紫色为达官贵人之标志,平民百姓之标志色为灰与蓝。在服装面料上,葛麻与丝绸标志贫与富等等。服饰的礼仪标志——我国传统的人生礼仪中,如诞生、成年、婚嫁和丧葬。这四次重大礼仪要进行换装仪式。幼儿生下后着装、挂锁,以示长命无恙。成年男子要“加冠”,成年女子要“加笄”以示成熟。婚礼是建立夫妻关系的仪礼,服饰、装饰喜用红色,红色是血色,以示血亲关系之相传。丧礼表达了中国人的敬祖观念。丧服的种类较复杂,有一套严格的区分亲疏的丧葬等级制度。我国古代之丧服有五种(称五服),这种丧服以麻布的粗细和制作的粗细来区分着装者的地位亲疏。服饰的政治标志——指服饰敏感地反映着政治制度。古代统治者在建立政权时,大都制定相应的服饰等级制。古代完备的政治制度是包括服饰制度的。唐初的“武德令”规定上至帝王后妃,下至文武百官及其妻女的全部服饰,条款十分详细。至今某些部门的着装仍有相应之规定。48.家族——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49.家谱——中国传统社会保存和延续辈分等级的一种文化方式,它大致包括谱序、像赞、祖训、世表、世系表等,它是维系家庭文化的经典。50.姻缘关系——由婚姻形成的横向纽带,也是缔结婚姻的男女双方的血缘关系的结合。我国传统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重心的家族体系,婚姻关系服从于血缘关系。51.血缘九族制——有两种说法:一是以本人为基准,向上、下各推衍四代为九族。二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共九族。52.血亲五服制——以本人为基准,向上推四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五服以内是近亲,五服以外是同宗。53.人生仪礼——中国民间的传统习惯,一个家庭成员不同的人生阶段举行的仪礼,一般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寿礼和葬礼。54.人生礼俗——指依照人生历程的阶段性变化而定期进行的礼仪习俗,它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丧礼。此外,标明进入重要年龄阶段的祝寿仪式与一年一度的生日庆贺,也属于人生仪礼的范围。55.中国传统天文学——天象观测和历法制定两方面的知识与研究。56.传统算学——是计算知识、研究轻重、长短、形体、多少等以及记数方法和算术、代数等知识。57.七巧板——汉族名间智力玩具,从唐代流传至今不衰。是将一正方形切割为五个小勾股形板的块状玩具,可以拼接成人物、动植物、房庭楼阁、车轿桥船等形状。可以阐明若干几何原理。58.制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它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中介。制度文化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造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它作为有组织的社会规范系统,既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又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制度文化服务与制约着人类的群体活动,它在文化体系中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59.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为了限制相权而实行的政治制度。三省指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为国家最高政务机构,分别负责执行、决策、审议等政务,使传统的相权一分为三。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为行政事务的职能机构,隶属于尚书省。60.什伍里甲制度—专制时代控制人生自由的最基层的组织形式。早在春秋时期,齐国就推行什伍制,十家为什,五家为伍,什有什长,伍有伍长。什长、伍长负责闾里治安。后代的里甲制既由此发展而来。在这种严密的居民组织系统之下,人们的自由流动几乎不可能发生。61.引经注律——儒家思想影响法律制度的又一方式。即用儒家思想去解释法律,以儒家思想作为法律注释的依据。儒家学者的注律过程也就是对封建法律制度进行儒家化的改造过程。62.五礼——古代国家礼仪制度,大约定制于周代。五礼分为:吉礼,祭祀礼;凶礼、死丧、凶荒之礼;宾礼,朝见之礼;军礼,出征、田猎等礼;嘉礼,冠婚、饮食、宾射等礼。63.周公六礼——古代婚制的仪式。《仪礼~士婚礼》记述了贵族婚礼的六道仪式。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64.春秋决狱——即以《春秋》的精神与事例附会法律,《春秋》经义不但成为法律的补充,其权威性甚至还高于法律。董仲舒是动机论的鼓吹者,他认为应依据《春秋》的经义原则,根据犯罪动机的善恶定罪量刑。这种引经断狱的做法在中国古代延续了六七百年之久,直到隋唐封建法制完善之后才逐渐退隐。65.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66.君主专制制度——以古代君主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系。它在中国传袭达两千年之久,成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的政治文化传统。67.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领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它把天、地、人、社会看作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68.类比思维——指依据事物(包括天地人、万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69.辨证思维——运用对立而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中国古代辨证思维来源于对天地万物两两对立而又统一的自然现象的考察与理解。70.天人合一——主要包括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通规律。第二层意义是,自然界的普通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起源于西周时代。71.祖先崇拜——指祭祀有功绩的远祖和血缘关系密切的近几代祖先。通过纪念祖先的功绩,加强共同血缘观念,明确人们之间的辈分关系。72.前兆迷信——是原始宗教的一部分,指用神意或神秘力量来解释前兆现象与未来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古代占卜发生的基础。73.天师道——是道教定型化之始的别称。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倡导道教于鹤鸣山,因入道须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又因道教徒尊张道陵为“天师”,故又名“天师道”。74.空宗——是古印度大乘佛教的三大系之一。公元3世纪时,龙树、提婆创立了“一切皆空”的大乘空宗,即般若空宗,称中观宗,认为事物是因缘(条件)造成的假象、幻影,没有自性,都是“空”的,因而强调以“空”来解脱。75.有宗——是古印度大乘佛教的三大系之一,即由无著、世亲创立的“万法唯识”的大乘有宗。认为虽然世间诸法都是空无自性的,但作为诸法本原之“识”的,但作为诸法本原之“识”则是真实本有的。76.五伦十教——是孟子对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提出的行为规范: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父义妇顺、朋友有信。77.三纲——由西汉董仲舒提出来的,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表现了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尊卑和隶属关系。78.五常——由西汉董仲舒提出来的,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规范。79.兼爱——是墨家伦理理想的基本原则,要求是“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兼爱的理想境界是“天下之人皆相爱”。80.教学相长——指教和学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这一命题是《礼记*学记》首先提出来的,它指出教学活动并不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师生双方都能受益的双向互动过程。81.因材施教——要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符合实际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能够各尽其材。最早实践者是孔子。82.启发引导——是一种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从古到今一直深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欢迎。孔子特别善于运用这一方法。83.学思结合——将学习和思考这两个环节密切联系在起来,既重视学,又重视思,学思结合的原则也是孔子最早提出来的。84.汉乐府民歌——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它是由汉代的音乐机关乐府从民间采集而来的,除了供统治者娱乐以外,还具有“观风俗、知厚薄”的政治意图。主要包括“相和歌辞”、“鼓吹歌辞”、“杂曲歌辞”三种类型。85.文人画——指宋代兴起的一种中国绘画,根本特点在于“不求形似”、“以形写神”,崇尚笔墨、形式的意趣,强调寓意抒情。86.中和之美——受儒家“中庸”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艺术把“中和”作为重要审美原则,中和之美原则要求艺术所表现的内容要符合“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所反映的思想情感不能超越儒家传统的道德规范。87.语系—有共同来源的诸语言的总称,语系之下依据语言的亲疏程度再细分为语族、语支、语言、方言、土语等不同层次。88.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指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其形,不能在口中直呼其音。避讳之风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直到民国以前才被废除,前后长达两千年。89.仓颉造之说——是圣人造字说的典型代表。《吕氏春秋*君守》说:“仓颉作书,后稷作嫁。”《论衡*骨相》云:“仓颉思目。”仓颉是传说中造字的圣人,他被赋予和教人们种植的后稷同样崇高的地位,被夸张成长着四只眼睛。在古人心目中,只有长了那么多的眼睛的人才可能对世界万物细致观察,才能创造出反映大大小小事物的文字。90.修辞格——为了使说话增强表达效果而运用的一些修饰描摹的特殊方法。汉民族利用语言汉字的特点形成了一些具有本民族特点的修辞格,例如对偶、顶真、回文、析字、复叠等。91.对偶——用字数相等、语法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一对语句,表现相对或相关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格。92.析字——利用汉字形体可拆分的特点而形成的一种机智巧妙的表达方式。93.书写单位——指书写汉字的最小单位,如楷书的“一”、“|”、“/”等。94.汉字的基础构件——指汉字构形中能够体现构意的最小形体单位,像“人”、“木”、“又”、“水”之类。95.字谜——是谜语的一个门类,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其特点是利用离合字形的方式来作字谜的谜面。96.禅宗——相传为南宋末菩提达摩所创,其主要思想和主张有“心性生万物”说、“佛性”说、“无念”说、“佛法不离世间”说等,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和不拘一格的修行方式,是中国化最彻底的佛教宗派。97.宋明理学——是宋朝时期,周敦颐、程灏、程颐、朱熹、王守仁等人将印度佛学与本土的易、老、庄三玄相糅合,融进儒家思想之中而形成的新的儒家学派学说,他们注重证悟的禅宗式的“明心见性”,强调“主静、居敬”,“戒惧、慎独”,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是一种带有明显宗教功能的学说。98.全盘西化论——是一些自由主义者的文化主张,其核心内容是“现代化=西方化”,认为中国文化传统一无是处,与现代化水火不容,主张不预设任何人为的限制,搬照西方欧美的社会制度和文化意识作为民族自救的根本出路。全盘西化论既反对保守主义的儒学复兴论,也反对社会主义的综合创新论,表现出对待泥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与极端化倾向。其代表人物有毛子水、吴稚辉、胡适等人。99.现代新儒学——是“五四”以后出现的、以接续“儒学”道统为己任、服膺宋明理学为主要特征的,力图用传统儒家学说融合、会通四学,从文化上探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学术思想流派,其代表人物有梁漱溟、冯友兰、唐君毅等人。100.综合创新学—是影响20世纪中国文化趋势的三大重要思潮之一。针对“全盘西化论”和“儒家复兴学论”,马克思主义者提出和坚持“古为今用,洋为古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正确主张。这就是以中国古典传统文化作为源远流长的母体文化,以西方近现代化作为激发现代化活力的异体文化,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起主导作用的主体文化,在马克思主义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以中国现代化为主体目标,借鉴西方文化的精华,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文化。101.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102.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每个独特的民族文化,均处于平等地位。103.国别文化:它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就是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104.新石器时代:大约始于距今1万年左右,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出现、陶器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新石器文化遍布中国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和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各地。其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大时期,即仰韶文化以前时期、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105.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因最早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时间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间。以彩陶文化最为著名。出现农耕业萌芽。106.羲和敬顺昊天:传说尧曾命羲和到四方去测量一年的四季的至点,将一年确定为366日,并“以润月正四时”,以便“敬授民时”107.敬授民时:上古时期,人们按着时节的序列敬奉上天,日月星辰运行中任何反常现象,都会引起人们恐慌。然而在对“天序”的尊奉、恭敬之中,有着古代天文学科学实践活动。人们在虔诚的宗教心态下,包含有把握农时的努力。这就是“敬授民时”的本质。108.二王之后:周武王为了巩固周家统治,在分封诸候的同时,还把部分商人的后代封到宋国,把夏朝之后封到杞国,所以称为“二王之后”。109.西域:分狭义西域和广义西域两种。狭义西域指新疆地区,天山南北,汉时分布着大小36个国家,文明水准相当高。广义西域,除新疆外还包括中亚、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部分。110.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东西方交通要道。从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到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汉朝共用00余年的时间,打通了通往西域各国的“丝绸之路”。这条路不仅交流着物质,也沟通着中外的文化。中国文化经西域传到中亚乃至欧洲,异域文化如音乐,舞蹈等大量传来,特别是佛教的东传,更是打通西城最明显的结果之一。111.征辟:汉代征集贤士为官的一种方法,也叫“公府辟士”。朝廷招聘为征,三公以下召布衣人仕为辟,是一种中央地方并行征集贤士为官的方法。汉代风尚,往往有名望的公卿,身居高位,以能罗致天下名士,充当自己的幕僚为荣,而世间的英才俊士,也以此作为出身捷径。这种取士方法,始于西汉,盛于东汉。112.茂才: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茂才即秀才,举人侧重政治才干、人数比孝廉少,出路多为地方县令,俸禄比孝廉多。后汉时为避。武帝刘秀名讳,改秀才为茂才,与孝廉同样重要。113.重本抑末:重本抑末是重农主义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本”指农业,“末”指工商业。小农是王朝统治的基础,重农主义(本)抑制工商业(末)作为国策,即重本抑末。114.独尊儒术:西汉国力强盛,“清心寡欲”的无为思想以不适宜。好大喜功的汉武帝要“兴太平”,就要制礼作乐,要“改正朔,易服色”,要举行封禅大典,大兴繁文缛节的建置,而儒学最能符合这种要求。所以公元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年。115.十六国:西晋之后,初期进入内地的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并且相互征伐,先后替代,共有十余个政权,史称“十六国”时期。116.“荫子”制度:宋代—种特殊的补官制度。凡文臣到一定级别的都可以享有子孙补官的特权。它不仅“荫”同姓子孙,也可以“荫”异性亲戚。117.色目人:这是元朝把它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中的二等人。地位仅次于蒙古人。色目人包括西北人,西域人乃至欧洲人。他们归顺蒙古人最早,所以,元朝政治深深打上了西域商人的烙印。118.南人:这是元朝把它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中的最低下的一等人,即四等人。南人就是南方最后被蒙古人征服的汉族和其他民族。119.回回:它是元朝进人中原的色目人,经过长期与内地其他各族人民的杂居,通婚以及文化上相互学习后,所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现在称回族。120.儒户:这是元朝社会阶层中出现的一个新名目。它是根据宗教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穆斯林、阴阳先生、萨满教巫师户同等级。这是同情汉族读书人的耶律楚材建议的,蒙古人尊重通神的人,立为儒户可以像佛、道户那样免除赋役。121.民俗文化: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活动中形成并沿袭下来的风俗习惯。122.《农耕图谱》:元代王帧所写的一部“农具史”性质的著作。他把当时南北方田间使用的农具、农业运输、贮藏、加工的工具和各种零部件情况插图配文,是一部有相当价值的农书。123.会:从唐代起把在寺庙节日期间举行的规模较大的贸易活动称为庙市,后来发展成庙会。明清时期,我国庙会达到极盛。124.农商兼营:农商兼营从业者称摊贩。经营方式是把货物摆在道边,路口或集市地面上,也有推车,挑担或设架放货的。这类交易中,其决定作用的是民族文化价值观,而不受市场经济影响。125.行商经营:即由卖主向买主主动汇合的商业经营方式。历史上的徽商、晋商都很有名气,晋商以“船帮”“车帮”等长途贩运方式。126.坐商经营:小的如定点店铺,大的如商号,是一种由买主向卖主主动汇合的经营方式。坐商经营都有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和相对稳定的劳资关系。127.市声:指行商小贩招徕顾客的叫卖声或代叫声。代叫声是以击打器具或乐器发出的响声以代替人的叫卖。128.烹饪:就是熟食制作。即把自然状态下尚不能食用的原料加工成可食品,提高了人们利用生态环境的比率和生存能力。129.阶层饮食:饮食受经济条件限制。古称上层阶级为“肉食者”,把庶民百姓称“菜食者”此即饮食的阶层性。130.家庭:是指共同居住、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131.家族:是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其中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132.字辈谱:是一个记忆性的文化链,把家族成员的传衍系统,跨时空地记忆成百上千年,表示了家族内部的角色差别和地位等级。133.家风:是一种由家族共同体世代沿袭,用以规范家族内部行为和秩序。134.血缘凝聚力:是指家族共同体中的宗姓首先是血亲家族的符号。家族系内每一个家庭按照父系的血缘认祖归宗,单系传递。它排斥血亲内部的婚姻,以发展严格的家族体制,维持家族的伦理秩序。135.地缘凝聚力:是说家族共同体的感情归属离不开特定地域。在农耕社会中,人们的定居生活必须以土地为基础。共同的土地资源是家庭分享生命快乐的依据,是养育所有定居家庭的同一条血脉。136.血缘关系:是由出生形成的纵向谱系性纽带。男性、女性均以自己的出生为准,男性称父系,女性称母系。137.历法:是根据太阳、月亮的运动变化,制定记时的方式,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历法。138.十二时辰:十二时辰是以太阳南中为正中点,一个昼夜分为十二等分,每一时辰为两个小时,如子时是夜间十一时至凌晨一时。这十二时辰以地支命名。139.本草之学:本草之学就是中国古代的药学。主要记述各种药物的名称、性状、功能、主治、产地、采集、加工和保存等知识。在较晚出现的本草学著作中,还附载了许多配合应用的范例,称为本草附方。140.三体石经:魏正始年间,在东汉明帝熹平石经的基础上补课经文《尚书》、《春秋》二经,字体以古文,小篆、汉隶三种字体写定,被称作三体石经。141.察举制:汉代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员都可以向皇帝举荐贤士。这种由地主官僚察访人才,向朝廷举荐的方式,称为“察举”。它有许多科目,其中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孝廉重德行,茂才重才能,贤良方正则重学问。察举制是中国科举制的雏形,为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出现作了重要铺垫。142.九品中正制:是曹魏时期建立的一套较察举制度严格的选官制度。中央在各州郡设“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地人士,按其才德声望评定九个等级,然后根据士人的品级,向吏部举荐。从其本质上看,它同样维护的是土族的利益。143.明经科:在于察举通晓儒家经典的人才,东汉开始设置。隋唐以后,汉代察举考试中强调的儒家经学仍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144.诗赋取士:唐代科举考试中最重视的进士科,进士试主要是诗文,是一种文学考试,因此唐代崇尚文学成为一代风气。在诗赋取士的利益驱动下,唐人创作热情高涨,唐诗时代的形成与科举制度有相当的关系。145.行卷:唐代的科举考试没有后代那样严格,考前的举荐相当重要。为了获得达官贵人,社会名流的推荐,士子们在应试前,带着自己平时所作的诗文投献给名公巨卿,这种诗文称为行卷。146.《唐律疏议》:唐高宗命长孙无忌对《唐律》进行考证、疏议,著成《唐律疏议》一书。公元454年唐高宗颁行《唐律疏议》是汉代以来对于法律注释解说的集大成著作,它具有与法律同等的效力,是儒家经义法典化的范本。147.五服:按传统丧葬礼俗,亲属要依与死者关系的远近亲疏,穿戴不同的丧服“守制”,这本是周代的古礼,来自儒家礼制;汉代以后沿袭了这一丧服制度。传统的孝服分为五等,俗称“五服”。“五服”包括:斩缞、齐缞、大功、小功、缌麻。宗法人伦关系与等级制度在五服礼制中得到最集中,最鲜明的体现。148.中体西用论:它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赂,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和基本理论。“中体西用论”者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体”、为“本”,以吸收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为“用”,从而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149.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150.顶真:是将前一语言片断末尾的词语作为后一语言片断开头的词语所作成的一种修辞格。151.回文:是指掉换词的排列次序,正读、倒读都能成文的修辞格。152.复叠:汉语中词的复叠形式比较发达,有意识的利用这一点,可以形成复叠的修辞格,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153.平仄:古代汉语语音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赞歌节奏中的平指平声字,仄指上去入三声的字。154.整体思维:是指把天地人社会,看作密切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揣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的系统中,各种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155.六乐:传说中的黄帝尧舜和夏,商,周三代将这六代的乐舞合为一个六部称为六乐。156.党锢之祸:东汉中晚期,太学里的学生数万人,面对王朝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昏暗局面,以太学生为主体的年轻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联合在朝的“清流”力量,与宦官集团展开了激励斗争。宦官依仗皇帝的势力对他们进行残酷的打击和大肆捕杀禁锢,制造了臭名昭著的“党锢之祸”。157.八王之乱:是西晋败亡的直接原因,八王都是晋朝皇帝的家族成员,他们对自家皇位的争斗,实际是曹魏以来皇权建立不合理的恶果。158.异体字:是指为同一个词造的形体不同的字。如“泪”与“淚”。159.书同文:是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领导的正字运动。战国时期,七国争雄,各自为政,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实行书同文,就是把各国原有的文字统一为小篆。文字统一工作,对促进经济、文化和巩固国家统一,具有重大意义。160.谚文:是朝鲜仿照汉字创立的属于自己的文字。谚文是音位文字,字母近似汉字的笔画,每个音节拼成一个方块。19世纪后期,汉字谚文混合体成为正式文字,汉字写词根,谚文写词尾。161.文以载道:“文以载道”的艺术命题是宋代古文学家周敦颐提在《周子通书-文辞》中提出的。这里的“道”指得是儒家的传统道德。他认为,写作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和伦理纲常,为封建统治的政治教化服务;评价文章的好坏首要标准是其内容的贤与不贤,文辞漂亮却没有道德内容,这样的文章不会流传。唐代的柳宗元、韩愈都受到了这种主张的影响。162.诗言志:“诗言志”作为一种艺术观念,最早体现在《诗经》的诗歌创作中,而作为一种艺术命题,大约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志”也就是人的思想、意愿、志趣。“志”还有“情”的因素,因为情是蕴藏于心的。基本含义是说诗歌是用来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和理想追求的一种艺术形式,强调诗歌的社会功用。163.斗拱:是中国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形式,常被用来作为中式建筑的代名词。斗是斗形木块,拱是臂形短木,斗和拱相互扣合,在柱头上重叠而上,越上一层的拱越长,把上面的梁枋托稳,将重量传到柱头上,原理十分科学,结构精巧,有很好的造型效果。164.骚体诗: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体诗,具有十分浓郁的楚国地方文化色彩,由于屈原的《离骚》是这种诗的代表,所以后世楚辞称为骚体诗。骚体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过渡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新阶段,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65.《诗经》:是春秋时期编成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篇,创作年代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15国风;雅分为大雅、小雅;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诗经》开创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想象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真是反映了早期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166.六艺:包括:五礼、六乐、五射、五驭、六书、九数。礼是指宗法礼制;乐指乐德、乐舞、乐语等道德人伦的内容;射指射箭的技术;驭指驾御战车的技术;书指汉字的形体结构;数指数术,包括天文历法、阴阳五行、占卜算法等自然科学和宗教技术。从六艺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教育很重视德、智相结合。167.三纲五常:最早见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基义》他把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伦理关系视作“王道之三纲”。明确规定了他们之间的尊卑和隶属关系。到了东汉,三纲有了更明确的表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从此三纲沦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武器。五常也是董仲舒提出,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规范。168.婚姻礼仪:是人们依照一定的社会婚配原则使男女结合成夫妻的礼俗程序。169.成年礼:是为了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与资格而举行的仪礼。我国古代成年礼十分隆重。170.社日:是古代调节乡社关系的重要节日,时间分别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中心内容是社神祭祀,同时社日是民众的假日。171.社神:是地方社会集体的主神,具有主司农事、保护村社成员的职能。是公共意识的投射,是社村的精神中心,祭祀社神为加强村社之间的联系提供了维系力量。172.冠礼:是古代的成人礼,加冠的年纪一般在19到20岁,加冠的地点在宗庙,魏晋以后在王宫大殿,士冠礼由嘉宾主持,嘉宾以缁布冠、皮弁、爵弁给受冠者三次加冠,并为之命字,受冠后出见亲友及贤达之士,表示自己确的进入社会的资格。明代冠礼由太师主持,皇帝加冠只一加,皇子三加。礼毕,群臣舞蹈。173.周祭:周祭是一种施行于殷商祖甲以后的大型祭祀礼。这种祭祀礼是用多种祭祀形式轮番祭先王及直系先王的配偶。整个祭礼完成大约需要一年的时间,甲骨学上成为周祭或周祀。174.合祭:按周代礼制规定,王室七代以上的祖先神主,平时收藏与太祖庙中,五年一次,出其神主合祭。175.分土推三:指天子封土诸侯,诸侯封土大夫,大夫封土于士的土地分封等级制度。176.列爵五侯:指按诸侯地位的轻重,封地的大小,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177.策问:汉文帝时首次实行于察举相匹配的“策问”考试方式。策问就是根据当前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情形提出问题,主考者将问题写在竹简(策)上,由被举荐的“贤良”之才作出书面答复(对策)。朝廷根据对策情况,评定授职。178.八议:是唐代的一种按照不同等级而享有的赦免制度。八议来源于西周的八辟。亲、故、贤、能、功、贵、勤、宾是八议的对象。凡享有八议权利的人犯罪时不由司法机关直接判罪,而是“大者必议,小者必赦”。这是依据社会等级的同罪异罚。179.通漕四渠:北宋运河以开封为中心,以汴河为补给线,另外疏凿了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与汴水共称通漕四渠。180.全部落、顺土俗:唐朝对边地异族所采取的政策。含义就是让这些部落自治。在边疆地带,王朝设立都督府或者州县,但基本都用部落组长为首脑。181.香篆:是将更香做成篆字形状,点燃后,燃烧点沿着篆字的笔画推进,燃完为一整天。182.漏壶:用一固定尺寸的铜壶盛水,在壶壁上刻画时刻的标记,再根据壶水淹浸的部位读出对应的时刻来。183.针灸学说:就是针刺与灸法的合称,它的出现是对经脉学说直接应用的结果,只要确定了某种病症属于某一经脉,即可施治。要点是辩证解决人体健康中的“阻滞”与“疏通”的矛盾。184.经脉学说:惟见于中国传统医学理论,而不见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古代医学。它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另一支柱。根据这一学说,人体经脉包括12经脉、12经别、12经筋、12络经、12皮部、奇位8脉,这是一个相互循环的系统。185.贞元六书:冯友兰在抗战期间写下了《新理学》、《新事论》、《新原人》、《新原道》等称为“贞元六书”。自言是接着宋明理学讲新统,认为孔孟、宋明之儒是中国哲学的主流,以此为体会通西方哲学,以此阐发新理学体系。186.语言崇拜:原始人类赋予语言一种神秘的力量,认为它可以改变自然、社会和人的命运,对它奉若神明,这就是语言崇拜。语言崇拜起源于语言巫术。187.综合创新论:是影响20世纪中国文化趋势的三大重要思潮之一,针对“全盘西化”和“儒家复兴”,马克思主义者提出和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正确主张。以中国现代文化为主体目标,借鉴西方文化的精华,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文化。188.古今中外法:是毛泽东所提出。就是弄清楚所研究问题发生的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把问题当做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过程去研究。所谓古今就是历史的发展。所谓中外就是中国和外国,就是己方和彼方。古今中外法也是历史主义的方法。189.赌胜:是我国区域文化的一种内容,如触摸某寺山门前的动物或者建筑物,表示能得到一种定向的神赐,他的实质是打赌,碰运气,刺激人们从感官上接近神,共享神佑的愿望。190.阴阳家:是以战国时期的邹衍为代表。阴阳家的理论对后世中国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都有很深影响。董仲舒用它来解释《春秋》。见了天人感应说,而民间各种禁忌迷信,也多为阴阳五行的产物。191.四母德:是孟子对儒家伦理道德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天灾《孟子-公孙丑下》中集中阐述了他的四母德:“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种母德是与生俱来的,并强调必须加强后天自身修养,努力扩充四种母德,才能有所作为。192.鬼神崇拜:是原始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宗教迷信。其主要有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迷信灵魂有超人能力;把人的生活和社会关系附加给幻想的鬼魂世界。193.道统:韩愈在《原道》等一系列文章中,揭示出了一个从尧舜禹汤以迄孔子、孟子的“道统”。并认为这个道统至孟子而失传,今天由他加以继承广大,体现了强烈的历史文化的主体意识。把佛教道教视为思想的异端而排斥。194.诚明合能:是人生的修养之学。出自《中庸》。是要使人的心性修养与人我的和谐、对天地自然的顺应都融合为一,以培养真善美的理想人格,把品德、精神、逐层提升至道德境界。195.骈体文:是汉以后产生的一种特殊文体。全盛时期在南北朝。它是在语句方面多用骈偶和“四六”,造成其形式整齐骈俪的特点。骈偶就是对仗。一般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相配,直到篇末。196.学术传教:18世纪末。肩负罗马教廷实行宗教殖民使命的教士,根据中国实情,确立的一种迂回政策。即通过介绍西方科学、哲学、艺术,引起华人之尊敬,一次扩大耶稣会的影响。197.语言禁忌:在利用谐音构成吉利的同时,利用谐音避讳一些与“凶险”有关的词语,这就是语言禁忌。它产生于人类对语言灵物的崇拜和信仰。198.墨家:墨家学派产生于春秋时期,创始人是墨翟。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非攻、尚贤、节用、非乐等。墨家发展到战国时期,曾产生过广泛影响,在逻辑和科技方面有不少发明创造。199.三皇五帝“:”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处都是文化发明者。”五帝“的人物则有相当的确定性。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五帝的话系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通过考古发掘和人类文化学研究证明,五帝传说并不完全是后人的向壁虚构,它映现着某种历史真实。200.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其含义是指可常行常用的最高的德。201.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202.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又称农业文明。203.永嘉之乱:永嘉五年(311年),匈奴贵族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西晋灭亡,史称“永嘉之乱”。文化的界定。文:①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②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③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④天文指的是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指的是社会现象和规律。“化”的本义是改易。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文化的特点:民族性、区域性、历史性、创造性、时代性。教材将文化归纳为两个层次: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文化的历史传播,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文化传统具有稳定性、延续性、普遍性、可变性。《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是中国传统文化学的入门课程。教材对文化分科采用四分法: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中国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分布。地势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陕西关中地区是四塞之地,黄河在它的西、北、东三面环绕,南面是秦岭山脉,西北有六盘山、贺兰山,北有阴山山脉,东有吕梁山脉及潼关之固,真可谓表里山河!而且南接巴蜀汉中,东连伊洛地区,有富裕的经济后方,有方便的交通,进可攻退可守,古代王朝长期在此建都,的确是这里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山西高原的东西两侧是太行山和吕梁山,中间夹着汾河谷地,南与渭河平原相接,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首先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其次是地理通道众多。竺可桢先生《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指出五千年来中国气候的大势是由暖变冷,分为四个大的时期。①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属于温暖期。②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为寒暖交错期。③东汉、三国直到南北朝,是第二个寒冷期。④从1900年开始,竺可桢称之为“仪器观测期”。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走向统一。中国文化的发祥地虽也是黄河流域,但不同于西亚文化的是,它所依赖的不是黄河干流本身,而是它众多支流河汊所形成的河曲湿润地区。中华祖先在创造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着大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的特点。到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清晰。从地理的角度观察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应特别注意与北方边地草原人群的地缘关系,那里藏着中国历史命运的重要秘密。古希腊、罗马文化带动着欧洲文明的同步,中原文化,则带动着地域更加辽阔的东亚文明的同步化发展。在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重心已经移到南方,接着才是经济中心的南移。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常常出现这样的南北对峙:南方的经济高潮与北方的剧烈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与西北向东南逐渐移动,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元明清时,统一的国家出现了政治中心在北方,经济中心在南方的局面。《尚书》中的《禹贡》篇中,以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楚的道家及楚辞文学,后来汇集融合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骨干。孟子提出了不违天时的观念。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运河的开凿。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是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隋朝大运河西以洛阳为中心;北宋的运河以开封为中心,另外还疏凿了广济河、金水河及惠民河,与汴水共称“通漕四渠”。元朝开通京杭大运河,北起通州,南达杭州,基本是南北方向。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三皇五帝”中,“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五帝的谱系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史记》记载,尧舜时代派人到四方去测量一年的四季的至点,将一年确定为366日,并“以闰月正四时”,以便“敬授民时”。夏是我国第一代王朝,时间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7世纪,历时近五百年,夏尚忠。商朝始建于公元前17世纪初至公元前11世纪中期,共历17世31王,商朝“事鬼”,巫师在商朝政治中占有崇高地位。自五帝时期以来,宗教崇拜大体有超自然神、天地神祗和祖先神三大分野。周人极端重视农业,周公赋予农耕活动两方面的政治含义:一是继承传统——稼穑之事是周家“王业”之所起,二是可以防止贵族像商朝的上层那样腐化。农耕作为一种政道,还有它更深刻的内涵,农事活动关乎民人的和睦与道德的俭朴,这一点尤其值得注意。春秋战国的历史大势,可从两方面去看:一是诸侯国之间的混战和兼并,目的在争夺周王室失落的王权,另一方面是民力的大发展。这是百家争鸣的背景。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思想核心是“仁”,由孟子发展而为“仁政”;孔子也很看重“礼”;儒家学说还有关于人生理想的内容。《大学》认为最有价值的人生从“修身”开始,一直到“治国”、“平天下”。先秦道家重要的人物是老子、庄子,老子“清虚自守,卑弱自持”,政治上崇尚“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说“道法自然”;庄子哲学的宗旨重在个精神解放,这种宗旨的最高表现是“逍遥”,即无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早期法家人物的代表是齐国的管仲,魏国的李悝,以及在楚国、秦国变法的吴起、商鞅等,后期法家的集大成人物是韩非子,他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结合在一起,发展一套专门为君主权力斗争服务的法术之学。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翟,思想核心是“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乐”等。阴阳家以战国时期的邹衍为代表。名家又称刑名家,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邓析,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惠施的理论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与实际(即名与实)的关系问题,有很强烈的思辩色彩。狭义的西域指新疆地区,广义的西域还包括中亚、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一部分。秦朝开始实施郡县制,经过汉武帝一番切实的削弱政策的实施,郡县制作为王朝惟一的政治制度,最终得到确立,政治大一统的格局由此正式形成。最高权力者称皇帝,皇帝之下所谓“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三公之下设掌管具体事务的官吏,主要有九个部门,在汉代称“九卿”。三老一职是从民间推举出来的,没有行政职务,也没有俸禄,但位在啬夫之上,而且可以直接上书皇帝。两汉选官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有察举、征辟、考试等方法。察举就是选举。选官科目中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后世王朝用人权在中央,两汉则是中央地方并行,这就是征辟的内容。公府的征辟仕途通达,是士人主要的入仕途径。重农主义观念把农业视为“本”,把工商业视为“末”。武帝整治商贾先是行“筭缗”法,强迫他们自报家产,按财产的多少抽取金额,继而实施“告缗”法,鼓励告发之风,中等财产以上的富家几乎皆遭告发。公元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达家之言,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年。乐府采诗制度的实施,是汉武帝“独尊儒术”的表现。武帝的政治,他的曾孙宣帝说得好,“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实际是内法外儒,“王道”对付好人,“霸道”对付坏人。两汉儒学独尊的另外一个重要结果是士族阶层的养成。士人群体出现于先秦,但真正构变成一个享有社会实际权益的社会阶层,是在两汉时期。西晋败亡的直接原因是“八王之乱”。西晋时期,继统问题的道德沦丧只是结果和表象,深层的原因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的势力膨胀,根本妨碍着统一王朝的稳固。内侵的民族一般有所谓“五胡”之说,即匈奴、鲜卑、羯、氐、羌。魏晋最重要的学术现象是玄学,一般认为始于曹魏的何晏、王弼,玄学之风在稍后的嵇康、阮籍那里有了新的含义。玄学之风的一个重要现象是“清谈”,清谈是士流交际中的风雅。佛教产生于印度,约在两汉之交传于中国。魏晋南北朝佛家教义的流行可分为两大阶段:前期以般若学为主,后期以涅槃学为主。般若学也就是佛家“空宗”的理论,强调以“空观”看世界;涅槃学主要讲成佛的问题,如何成佛、成佛的理据及成佛的阶段等。佛教在南北朝的发展,是有南北之分的,南朝士人信佛,“偏于谈理”,成北朝的“偏于(传)教”的倾向大相异趣。佛教与中国固的社会秩序、文化伦理的矛盾与冲突在北朝是寺院经济妨碍国家利益,在南朝则表现为义理的冲突,计有沙门(即和尚)是否应向王者致敬之争,黑白论之争,神灭神不灭之争以及夷夏之争等。神灭论的争论以范缜的《神灭论》最著名。隋唐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户部(隋称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中国佛教的宗派有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律宗、净土宗、禅宗,最终形成禅宗独占天下的局面。茶叶在唐代就成为包括一般平民百姓在内全社会的日常消费。到宋代,景德镇已经成为天下瓷都。纸币“交子”在昆宋时期流通起来。讲述历史及人世间故事的“说话”从中唐以后兴旺起来,记录“说话”的文章叫“话本”,是后来白话小说之祖。让中国人自豪的四大发明,除造纸术外,火药、指南针及活字印刷都是在唐宋之际发明或广泛应用的。晚唐文学家陆龟蒙的《耒耜经》记述了各种农具,“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沈括的《梦溪笔谈》问世于北宋。韩愈在《原道》等一系列文章中,揭出了“道统”,并认为这个“道统”至孟子而失传,由他加以继承光大。白居易代表的是诗歌创作向传统的回归倾向,他所领导的以“但歌生民病”为宗旨的“新乐府运动”,实际有意恢复着《诗经》、汉乐府开辟的文学传统。北宋有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和以司马光等为首的“旧党”。理学以阐发孔孟学说中天道性命内容为主。代表人物在北宋有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在南宋有朱熹、陆象山。四书是指《论语》、《孟子》、《中庸》和《大学》。元朝把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一等人是蒙古人,是主人,二等人是色目人,三等人是汉人,四等人是南人。1291年,意大利方济各会士孟德高维诺到达泉州,是基督教在中国传教的先驱人物。除了传教士,还有来自威尼斯的商人,最著名的是马可波罗,被任命为扬州官员,写下了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东西方的相遇,是东西文化的大交流,西方教士,明朝以利马窦,清朝以汤若望、南怀仁最为著名。明朝朱元璋实行特务制,设立锦衣卫,监视大小衙门是否公正,是否有不法行为等。元朝杂剧剧本的创作以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等为代表。王学由明代王阳明所开创。理学在南宋明显分为朱熹和陆象山两派,前者重理,后者重心。明朝代表作有: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徐弘祖(号霞客)《徐霞客游记》、宋应星《天工开物》以及朱载堉的乐律研究,都获得空前的成就。清朝三先生是指: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文字狱多发于康、雍、乾三朝。清朝考据之学渐渐兴旺起来,因在清乾隆、嘉庆年间特别兴盛,所以称之为乾嘉学派。早在公元前四五千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出现了农耕业的萌芽。中国早期的农业文化,发生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汉代以后,中国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农业盛世。宋元两代,传统农具发展到高峰期。明中叶以后,出现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萌芽。我国南方农业是稻作型农耕文化,主要标志是栽培水稻和整修田埂、水渠,使用水车等;北方农业是麦黍型农耕文化,主要标志是栽培麦子、黍子等。二十四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农政思想的核心是“政绩”观和“勤农”观。“政绩”观指历代统治者把农业收成的丰歉,当做考察国计民生的好坏和自己得政或失政的一个标准;“勤农”观指确立以农为本的原则和制订一套劝勉农事的治国方略。历代的农书有:汉崔实《四民月令》、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清张履祥《补农书》等。历代农书提出的主要农业经营思想与生产知识有哪些?①统筹水土利用规划。②调整好农业生产关系。③“荒政”思想。我国传统的市商贸易活动有模式主要有四种,即市、墟、集、会。市商贸易的方式有三种:农商经营、行商经营、坐商经营。黄帝发明了指南车和乐器,伏羲发明了渔网;我国手行业传说的代表作是鲁班传说。居住建筑的文化含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居住方式、居住建筑格局和仪式。饮食文化观念包括以下几点:民本思想、节约粮食、人格教育、食疗观。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包括服饰的环境标志、性别标志、体型标志、年龄标志。人文范围内的服饰标志包括服饰的信仰标志、阶层标志、礼仪标志、政治含义、职业标志和审美标志等。我国传统的人生礼仪中,最重要的是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丧礼。我国古代的丧服称为“五服”,指斩缞、齐缞、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服制。交通行旅的文化心结有:交通设施的习俗传承、运输工具的习俗传承。交通行旅行业的的习俗传承有:行旅规矩、行业范围、信仰禁忌、行业技术。血缘九族制,即以本人为基准,向上、下各推衍四代,共九代,为九族。血亲五服制,即以本人为基准,向上推四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中国家庭管理的文化要素有:字辈谱、家谱、家风、人生礼仪。家庭关系与地缘关系的结合体称家庭共同体,其文化功能有:血缘凝聚力、地缘凝聚力。中国日常生活的文化习惯有:血缘社会的礼俗美德、人情社会的公益传统、耕读社会的奋斗精神。中国传统算学的特点首先是其应用性,其次是独特的筹算记数法,三是以算术、代数为主,几何学不发达。中医“四诊”技术即望、闻、问、切。医药学专著有:西晋王叔和的《脉经》,首次将脉诊法规范化,皇甫谧的《针炙甲乙经》,是我国针炙学的第一部专著。隋唐时期孙思邈编写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代表了当时方剂的盛况。在宋代成书的《洗冤录》则是中国、也是世界少见的法医专著。在西汉时期当时出现了《本草》一词,所以中国古代的药学,又称“本草”之学。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南朝道士陶弘景补充修订的《神农本草经》,以后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完成伟大著作《本草纲目》。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原则与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相结合的伦理政治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宗法制的特点在于,一方面用自然血缘关系来确定人们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又用自然关系将人们紧紧连在一起,从而限制着人们社会关系的发展。在宗法制度之下,社会结构以宗族为基本单位。宗族祭祀与军事征伐是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君王就是这两大国家职能的体现者。秦以前的周代,出现了大一统的君主专制政体雏形,这就是宗法分封制。宗法观念对王权政治的最大影响是它确立了绝对君权下的“家天下”政权模式,使传统中国的社会政治出现“家国同构”的格局。汉代察举制度是中国科举制度的雏形。曹魏时期建立了一套较察举严格的“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开始向科举取士的方向发展,人们一般以大业三年(607年)进士科的设置,作为科举制度创立的开始。现代西方实行的文官制度,就是以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为蓝本。东汉以后持续地开展了引礼入法的运动过程,这一过程至唐代得以完成,《唐律疏议》是这一过程完成的标志。公元654年唐高宗颁行的《唐律疏议》是汉代以来对于法律注释解说的集大成著作,它具有与法律同等效力,是儒家经义法典化的范本。古代还根据家族内的身分等级尊卑上下来定罪轻重。传统礼俗的核心是保障宗法伦理关系,因此有着鲜明的伦理色彩。其表现有:传统礼俗的等差性、调和性、规范性。礼仪原则是礼制的核心,它强调的是特定的家族社会的伦理情感。五伦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古代国家五礼即:吉、凶、宾、军、嘉;《周礼》、《仪礼》、《礼记》是记录与阐释先秦礼仪制度的三大礼书,俗称“三礼”。人生礼仪是将个体生命加以社会程序规范与对个体社会属性进行确认的标志。中国古代的思维模式,最有特色的是整体思维、类比思维、辩证思维。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体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其第一层意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第二层意义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天人合一的观念起源于西周时代。明确指出“天人合一”这一专有名称的是宋代的张载。“中和”意为经过对两端的调整而达到和谐。“知行合一”的实践观:从孔子开始,人们就把“言行一致”作为道德修养问题来说明。《尚书·说命上》提出了“知易行难”;荀子有“知轻行重”说;宋代程颐提出了“知先行后”的主张;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提出了“行先知后”说。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通过道德实践,使道德修养“达到博厚高明、悠久无疆”的境界。中国古代的宗教有:上帝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前兆迷信和占卜等。道教的信仰特征是,由信仰“道”演化为尊奉“三清尊神”,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道德经)、《正一经》和《太平洞级经》为主要经典。道教的基本教义是长生久视、全性葆真。创立道教丹鼎一系的葛洪著有《抱朴子·仙药篇》、《金匮药方》、《肘后备急方》、《神仙服食药方》,都是药物学的宝贵参考资料。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由公王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四谛”是四个最基本的道理,指苦、集、灭、道。主张依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以断除烦恼实现成佛为最终目的。从魏晋开始,佛教的主流是宣传以“空”为中心的般若学。禅宗以性净自悟为宗旨,自悟渊源于道生的顿悟成佛说,此说是儒、佛两家学说长处的综合。佛教对儒家的影响,突出表现于对新儒学——宋明理学的渗透。带有宗教色彩的儒学:先秦儒家的“天命观”具有宗教色彩;董仲舒的阴阳五行说与今文经师的谶纬使儒学宗教化。宋明理学的宗教功能表现在:把佛、道二教的许多思想内在化了,因而具备了一定的宗教功能。宋明理学摄取的佛教思想,主要是隋唐佛教的心性理论,宋明理学要达到的目的,是“存天理,灭人欲”。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这三个方面可以视为其三基德或三母德。孟子的“四母德”: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将具体的人际关系归纳为“五伦”,即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董仲舒在孟子的四母德的基础上增加了“信”,形成了五母德。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仁爱孝悌、重义轻利、谦和礼让、真诚有信。儒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是圣贤。圣贤包括两个层次的人格追求,却圣和贤。圣指圣王,主要是最高统治者所追求的人格目标;贤指道德修养较高的人,是一般士大夫和普通百姓所追求的人格目标,其典范人物众多。贤人在儒家经典中通常是用“君子”一词来表示的。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有: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强调教育的必要性,主张德育和智育相结合。《大学》一开篇就明确提出了当时大学教育的三大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实际上也就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为了实现这三个目标,《大学》提出了教育的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有: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教学相长。春秋时期编成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现存305篇,共分风、雅、颂三部分,体现出了上古时期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特征。《诗经》所创造的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方法,奠定了中国诗歌审美体系和抒情模式的基本格局。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具有十分浓郁的楚国地方文化色彩。后世又称楚辞为骚体诗。汉赋和汉乐府民歌是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学样式;唐代的格律诗是中国诗歌形式美的极致;词的前身是唐代民间配乐歌唱的曲子词;杂剧发展到元代,进入了中国戏曲的辉煌时期,代表作有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明清两朝,中国戏曲的发展高潮迭起,成果辉煌,代表作有明代汤显祖《牡丹亭》、清代孔尚任《桃花扇》,戏曲的特点最主要的是其表演方式的程式化,表演方式的程式化首先表现为角色的模式化。从总体上看,中国古典舞蹈主要有三个特点:民族性、民俗性和地域性。三国东吴的大画家曹不兴,在历史上享有“佛画之祖”的美誉。唐代中国画的代表作有:吴道子《天王送子图》、阎立本《步辇图》和《历代帝王图》、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王维创造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追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宋代风俗画的代表作。中国画的特点:①追求神似,注重意境。②以墨线为造型的主要手段。③与诗、书、印密切配合。建筑的特点:①以木结构为主是中国建筑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②左右对称是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显著特点。③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在建筑物中寄寓着浓厚的思想观念。中国古代艺术的致用精神有:诗言志、文以载道、乐以教化等。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观念有:中和之美、尚意追求、尊崇自然。我国的五大语系是: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和印欧语系。现代汉语的七大方言:北方话、吴语、赣语、客家话、湘语、闽语、粤语。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汉代把共同语称为“通语”,元代称为“天下通语”,明清称为“官话”,辛亥革命以后称为“国语”,现在称为“普通话”。朝鲜语、日本语、越南语称为域外方言。日本文字是汉字和假名混合的文字,朝鲜创制了谚文,越南创造了字喃。荀子提出的“约定俗成”理论第一次阐明了语言的社会本质,正确地说明了词的意义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古人对汉字起源的神化传说有:文字神赐说和圣人造字说。河图洛书说是文字神赐说的一个典型代表,仓颉造字说是圣人造字说的典型代表。仓颉是有历史记载的从事汉字规范的第一人。周宣王时,太史籀整理大篆,作《史籀篇》。东汉许慎面对文字使用和讲解中的混乱情况,以小篆字形为主,作《说文解字》,展示出汉字的形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的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妄自解说。清代康熙皇帝钦敕编纂《康熙字典》,成为古代汉字正字的总结之作。六书即: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南北朝时期,梁周兴嗣编《千字文》,元朝初年王应麟编写了《三字经》。汉字的修辞格有:对偶、顶真、回文、析字、复叠等。汉字艺术主要包括书法艺术和玺印艺术,是一种由线条构成的形体艺术。印度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过程,是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流与融合。禅宗是中国化最彻底的佛教宗派。明清之际的耶稣会士在沟通中西文化方面着重做了两方面的事情:一是向中国传播西方科技、文化,以利马窦的工作最有影响;二是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陈独秀的“七期”之说,从器物(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进入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最后进入文化变革的核心——精神(价值观念)层面的文化变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五四运动构成变迁的三大阶段。宋元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最大事件莫过地纸和造纸法、雕版印刷术、罗盘(指南针)、火药等中国最伟大的“四大发明”的西传。中国制度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主要是中国古代的文官制度与科举制度对西方的议院制、考试制产生过实质性的影响,有力地促进了西方现代行政管理格局的形成。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公积金贷款购房合同标准解读3篇
- 二零二五版企业间借款合同范本9篇
- 二零二五年度防盗门安全认证及销售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车辆保险居间代理合同(含优惠方案)3篇
- 二零二五版特色果树种植基地承包经营合同3篇
- 影视作品评价与奖项申报2025年度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绿色节能LED广告租赁合同3篇
- 深圳市2025年度人才住房装修补助购房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汽车抵押贷款车辆残值评估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金融产品发行与销售合同3篇
- 软件项目应急措施及方案
- 2025河北邯郸经开国控资产运营管理限公司招聘专业技术人才5名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民法典知识竞赛考试题库及答案(共50题)
- 2025老年公寓合同管理制度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 期末综合卷(含答案)
- 钣金设备操作培训
- 感染性腹泻的护理查房
- 中考英语688高频词大纲词频表
- 九年级初三中考物理综合复习测试卷3套(含答案)
- 管理制度评价表(填写模板)
- 工地设计代表服务记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