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八)中华文明的新生-现代中国时期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八)中华文明的新生-现代中国时期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八)中华文明的新生-现代中国时期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八)中华文明的新生-现代中国时期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4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八)中华文明的新生-现代中国时期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跟踪检测(八)中华文明的新生——现代中国时期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届高三·湖北八校联考)新中国成立伊始,政务院在《共同纲领》指导下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初步确立了社会组织“分级登记”的管理体制。该办法实施的重要政治动机是()A.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B.取缔非法的社团组织C.防控境外的敌对势力 D.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解析:选A对社会组织实行“分级登记”办法,有利于对本辖区社会组织的管理,从而确保政策的统一性、执法的统一性,这样对新中国成立之初政权的稳定起了积极作用,故A项正确。2.(2018·资阳二模)在各级人大召开的基础上,1953年1月组成以毛泽东为主席的宪法起草委员会。3月,全国政协邀请各界民主人士500余人进行15次座谈宪法草案初稿。此后,公布了经过修改的宪法草案后,全国有1.5亿人参加讨论。材料表明()A.新政权建立充分体现民意B.新中国已经步入法治国家C.新中国制宪程序的民主性D.人民普遍参与新中国立法解析:选C材料中“政协邀请各界民主人士500余人进行15次座谈宪法草案初稿……公布了经过修改的宪法草案后,全国有1.5亿人参加讨论”体现了宪法制定过程中,社会各界对宪法制定的讨论关注,民意基础比较广泛,故C项正确。3.1950年冬,新中国的代表首次登上联合国讲台,控诉美国对台湾的侵略。1954年,我国政府代表团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日内瓦会议。1955年,“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促进万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我国上述外交活动()A.打破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B.归功于工业化的提前实现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D.有利于同西方大国改善关系解析:选C材料所述事件都是中国力量在国际外交舞台的展示,提升了国际影响力,故C项正确。4.1953年,中央为解决干部问题规定了统一调配、重点配备、大胆提拔的原则。至1957年,统一分配的范围从大专毕业生到中专、技校毕业生,到干部、复员退伍军人和工人。全行业公私合营时,对原私营企业的职工也采取包下来的方针。由此形成的“铁饭碗”劳动体制()A.提高地方和企业积极性B.有利于巩固新中国政权C.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需要D.为工业化培养大量人才解析:选C结合1953年中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三大改造,逐渐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故材料中对企业和地方人员分配的原则和体制是为适应国家发展需要而制定的,故C项正确。5.(2018·枣庄二模)根据下表内容判断,能够被认定的历史结论是()召开时间会议类型主要议题和会议成果1961.3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人民公社体制问题;公社规模必须划小1961.8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重点是工业问题,其次是粮食问题;会议通过《工业七十条》,加强企业的经济核算和财务管理1961.10中央局第一书记会议专门讨论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问题A.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B.人民公社化造成了严重后果C.中央着手调整经济管理体制D.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解析:选C根据材料“1961年”“人民公社体制问题;公社规模必须划小”“其次是粮食问题”“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并结合所学可知,1960年“八字”方针提出,中央着手调整经济管理体制,故C项正确。6.1977年左右,以《班主任》《伤痕》为代表,集中涌现了一批展示“文化大革命”给人们造成精神创伤的控诉性小说作品,这一创作潮流被命名为“伤痕文学”。这种现象反映出()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B.文艺领域开始清算极“左”路线C.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解析:选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1978年召开,和“伤痕文学”没有直接的联系,故A项错误;“伤痕文学”展示“文化大革命”给人们造成的精神创伤,这是清算“左”的错误,故B项正确;掀起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与材料的内容强调清算“左”的错误没有必然的联系,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故D项错误。7.有人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党的历史上自延安整风以来的又一次马克思主义的解放运动。得出这一结论的最主要依据是“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A.系统纠正党内的主观主义B.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C.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D.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解析:选B依据所学,“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得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非“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故B项正确。8.1979年至1980年,我国国家领导人的出访活动大幅度增长。从出访的国家来看,两类国家明显增多:一是发达国家,二是正在进行改革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活动主要是为了()A.推动中美建交 B.推动改革开放C.实现睦邻友好 D.引进先进技术解析:选B根据材料的时间和出访国家看,主要是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推动我国的改革开放,故B项正确。9.1980年春节前夕,商业部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大城市敞开供应猪肉,最好是“就地收购、就地屠宰、就地销售”。国务院又下达文件,允许“鸡蛋可以季节性调价”。这说明()A.城市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国家开始关注民生幸福C.市场经济体制得以确立 D.国家经济管理体制松动解析:选D材料中国家对猪肉供应和鸡蛋价格的调整,说明原来由政府控制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所松动,故D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以后,故A项错误;新中国始终关注民生幸福,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确立是在21世纪初,故C项错误。10.香港回归祖国两年前,美国《财富》杂志曾发表封面文章预言“香港已死”。香港回归十周年时,美国《财富》杂志又公开发表《哎呀,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坦诚认错。这一变化反映了()A.中美关系由对抗到正常化的转变B.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政策的首次实践C.“一国两制”政策保障了香港的繁荣稳定D.美国政府企图干涉中国内政失败解析:选C由材料中的“香港已死”到《哎呀,香港根本死不了》,客观上说明了“一国两制”政策保障了香港的繁荣稳定,故C项正确。11.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代表中,基层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和专业技术人员代表的比例比上届有所上升,党政领导干部代表的比例比上届有所降低。这“一升一降”本质上反映了()A.代表结构日趋多元 B.农民工社会地位提高C.基层选举日益发展 D.民主制度进一步完善解析:选D依据材料可以看出“一升一降”本质上说明民主制度进一步完善,故D项正确。A、B、C三项都只是中国民主制度发展、完善的表现,不是本质,排除。12.1999年,国务院提出进一步深化农村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调整粮食收购价格、范围;又于第二年进一步扩大退出国家保护价收购粮食品种的范围,拓宽粮食收购渠道。这些政策出台的主要原因是()A.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B.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C.国有企业自主权的扩大D.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解析:选A1992年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提出,这些政策出台强调更多依据市场调节粮食流通,增加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故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粮食流通管理体制的变化,没有涉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农业管理体制的调整,与国有企业自主权的扩大无关,故C项错误;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是加强计划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外交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政治活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近代(1840~1919年)外交转型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它不是基于晚清社会内部新因素产生与发展的刺激而做出的主动反应,而是针对外部强敌对晚清政府与国家安全造成的威胁所做出的被动对策。这个特点决定了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发展过程,就是如何处理中国传统外交观念和西方近代外交观念与制度之间关系的过程,也是中国外交近代转型的过程。尽管晚清外交转型没有能够指导晚清外交奏响胜利的旋律,但在西方近代外交理念与制度的挑战下,在中国形成的近代外交思想还是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这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步入近代化轨道;推进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诸领域内西学东渐的进程;指导了中国近代外交理念的特变和外交机构的建立;推动了外交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在中国的形成、发展和运用。——摘编自李敏《试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材料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各国要同心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的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思想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指明了国际社会的前进方向,对中国和平发展,世界繁荣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一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是当代中国外交重大创新成果,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贡献,已多次被联合国文件引用,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摘编自杨洁篪《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其历史影响。(13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外交理念变化的表现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12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第一句话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据材料一第三句话归纳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得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平发展道路,构建和谐世界等;第二小问,据材料二第一句话总结归纳即可。答案:(1)特点: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呈现出被动转型的特征。影响:没有改变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局面,但促进了近代外交理念的转变;指导了外交机构的建立;推进了外交学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加速了西学东渐的进程等。(其历史影响从政治、外交及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原则上答出4个要点,言之有理、条理清晰即可)(2)表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平发展道路;构建和谐世界等。意义:反映了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指明了国际社会的前进方向;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促进了世界繁荣进步。14.(2018·永州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外历史事件简表时间世界中国20世纪70年代美国陷入越南战争泥潭;美国确认从越南撤军;苏联展开全球战略性攻势;苏联入侵阿富汗尼克松访华;“文化大革命”结束;改革开放;中美正式建交20世纪80年代美国开展“星球大战计划”;苏联发展停滞,战略收缩中共十二大“特色理论”;中共十三大“初级阶段理论”20世纪90年代东、西两德统一;苏联解体;欧盟成立;世界贸易组织开始运作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香港、澳门回归21世纪初“9·11”事件爆发;欧元正式启用加入世贸组织;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摘编自《世界历史大事年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12分)解析:思路展开包括两个方面,政治和经济:即国际局势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或者世界格局的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结合表格中史实进行说明。答案:论题一:国际局势的演变推动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阐述:20世纪70年代,美国受经济危机打击,并陷入越南战争泥潭,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尼克松政府实行战略收缩,谋求改善与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