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互联网 第1部分:总则》_第1页
《能源互联网 第1部分:总则》_第2页
《能源互联网 第1部分:总则》_第3页
《能源互联网 第1部分:总则》_第4页
《能源互联网 第1部分:总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29.240.01

F10/19

T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

T/CECXXXX—2016

能源互联网

第1部分:总则

InternetofEnergy

Part1:IntroductionandOverview

(征求意见稿)

(本稿完成日期:2016.8.24)

2016-XX-XX发布2017-XX-XX实施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

T/CECXXXX—2016

前言

能源互联网是近年新兴的领域,具有涉及对象多、概念混杂、系统复杂度高等特点,融合了电、气、

热、冷等多能源系统,催生了能源交易、能源金融、能源服务等新行业,亟需制定统一的标准来规范并

引导相关产业的发展。

本标准根据国家推动能源互联网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精神,按照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关于印发

2016年第一批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中电联标准[2016]21号)的要求制定。

根据目前对能源互联网系统的需求和认识,规划了以下标准体系:

第1部分:总则

第2部分:术语

第3部分:架构与要求

第4部分:用例

第5-1部分:与主动配电网互动

第5-2部分:与微能源网互动

第5-3部分:与分布式能源互动

第5-4部分:与储能互动

第5-5部分:车网协同

第6-1部分:虚拟同步装置

第6-2部分:能量路由装置

第7-1部分:信息交换

第7-2部分:数据资源平台

第8-1部分:能源交易

第8-2部分:能源调度

第9部分:系统评估

本标准为系列标准的第1部分。

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中心(北京市宣武区白广路二

条1号,100761)。

II

T/CECXXXX—2016

能源互联网第1部分:总则

1范围

本标准是能源互联网系列标准的第1部分,规定了能源互联网的专业术语,对该领域的基本原则、

系统架构、标准化方法、评价机制等共性部分提出了技术性要求。本标准应作为系列标准中其他标准制

(修)订的基础。

本标准适用于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成员单位开展能源互联网相关工作,现阶段主要对区域能源互联

网及其微能源网的规划、设计、建设、验收和运行等起指导作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能源系统需求开发的智能电网方法》(GB/Z28805)

《光伏发电系统接入配电网技术规范》(GB/T29319)

《电动汽车充电站通用要求》(GB/T29781)

《智能电网用户端系统数据接口一般要求》(GB/Z32500)

《地热发电接入电力系统的技术规范》(GB/T19962)

《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运行控制规范》(NB/T33010)

IEC62559-2,用例方法第2部分:用例、参与者列表和需求列表的定义.

IEC62357-1,电力系统管理及其信息交换第1部分:参考架构.

IEC62939-1,智能电网用户接口第1部分:总体介绍和各国需求.

3术语与缩略语

下列术语和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及其系列标准内的其他标准。

3.1术语

3.1.1

能源互联网InternetofEnergy(IOE)

能源互联网以智能电网为核心,包含电,热、冷、燃气等能源,借鉴互联网思维,通过能源系统与

信息通信系统的深度融合,实现多能源的传输、分配、存储、交易、消费以及相互之间的转换和交互,

构建能源高效、清洁利用的能源网络。能源互联网具有开放、对等、分享、交互和去中心化等特征,运

用互联网平台实现能源的实时或准实时交易。

3.1.2

多能综合利用Multi-energyComprehensiveApplication

1

T/CECXXXX—2016

能源互联网的多能综合利用指多种能源产生的电、热、冷、燃气等一、二次能源相互转化、互相补

充、综合利用的方式。例如,当风能、太阳能产生的电能无法消纳时,可通过热、冷等能源形式予以消

费或储存,或通过制氢或转化成天然气传输、消费或存储。多能综合利用可提高能源互联网的灵活性,

提高对间歇式新能源的消纳能力,同时提升整体能源利用效率。

3.1.3

微能源网MicroInternetofEnergy

能源互联网是一个“自下而生”,逐步“生长”的“生态系统”;微能源网是能源互联网的初级阶

段,是以小区、园区或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为单位建设的能源互联网。随着微能源网的增多,其相互之

间将通过能源交易,实现互联或通过智能电网实现互联,形成更大区域的能源互联网。这时微能源网将

成为更大规模能源互联网的组成部分。

3.1.4

能源金融EnergyFinance

指支持能源互联网建设和运营的投融资、能源及碳交易的金融体系,通过众筹、绿币、碳交易、比

特币等互联网时代的投融资模式和交易方式,支撑能源交易。

3.1.5

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System

融合计算、通信和控制的多维复杂系统,通过3C(Computing、Communication、Control)技术,

实现工程系统的实时感知、动态控制和信息互动服务。信息物理系统是实现能源互联网的传感、监控、

分析、调度等功能的关键技术。

3.2缩略语

CCHPCombinedCooling,HeatingandPower冷热电三联供

CIMCommonInformationModel公共信息模型

CHPCombinedHeatandPower热电联产

CPSCyberPhysicalSystem信息物理系统

DERDistributionEnergyResource分布式能源

ECPElectricalConnectionPoint电力连接点

IOEInernetofEnergy能源互联网

M-IOEMicroInternetofEnergy微能源网

PCCPointofCommonCoupling公共耦合点

4基本原则

能源互联网需充分考虑能源供给侧市场改革政策等各方面因素,在现有的智能电网、新能源并网等

基础上,借助于新的能源技术、信息技术和商业模式,鼓励可再生能源参与能源交易市场,推动清洁替

代和电能替代,实现能源互联网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

4.1公平开放

2

T/CECXXXX—2016

构建能源的公平开放机制,包括能源的公平接入、信息公平开放、电能公平交易。确立售电、用电

主体的权利,鼓励其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推动竞争机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4.2多能协调

建立多能互补的能源网络,以能源综合利用率最优为目标,采取多种能源协调控制运行手段,在多

分布式电源和多运行方式下维持系统能量平衡和稳定的电力供应。

4.3信息透明

在遵循信息安全标准的前提下,满足供能和用能客户的信息需求,对电能交易的参与方提供开放的

信息接口和完整的信息。

4.4多方共赢

坚持多方共赢的原则,倡导能源互联网的参与方平等、协作,共同分享能源互联网的经济利益。

4.5鼓励引导

健全能源互联网的多方参与机制、系统运营机制、利益分享机制和能源交易机制,鼓励引导参与方

注重社会环境效益。

5系统架构

5.1领域对象

5.1.1能源互联网以电为核心,联合供热、冷、天然气等能源供给测系统,通过传统运营商或第三方

服务商,经过能源交易和能源转换,向商业楼宇、居民小区、充放电设施、工业园区等能源需求侧提供

优质、清洁和便捷的能源服务。

5.1.2能源互联网不受规模和地理区域限制,但需同时满足以下特征:具备电力及其他不同能源的供

应、存在电能与其他能源间转换、通过能源交易实现能量的流动。

5.1.3能源供给侧不仅包括已建的各类能源供应系统,能源需求侧具有多种运行模式的分布式可再生

能源、储能系统、充放电设施等在外送能源条件下可依据其功能和接入点(例如,PCC)动态划入能源

供给侧进行交易和调配。

5.1.4能源需求侧的各类用能主体不要求以整体为单位参与能源交易,可根据需求进行主体内部或主

体间的组合。

5.1.5能源服务商可分为实体运营商和虚拟供应商,包括提供独立能源交易、运维服务、数据分析、

通信支持等专项服务的供应商。

5.2参考模型

5.2.1能源互联网系统整体上可由基础设施层、数据资源层和服务互动层组成,由图1参考模型所示。

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现场情况调整各层涵盖的内容。

3

T/CECXXXX—2016

互能源调度能源交易能源服务能源金融

资监控计量传感其他

设供电供热供冷供气其他

图1参考模型

5.2.2基础设施层可由能源一次系统和信息二次系统组成,其中能源一次系统包括传输管道、接入装

置、能源转换装置、存储装置、控制装置等,实现能量的流动与交换;信息二次系统包括传感终端、数

据采集装置、通信系统以及信息交换协议等软硬件设施;基础设施实现能量流与信息流的融合。

5.2.3数据资源层可通过传感、计量和其它测控装置获得能量流参数、设备运行状态、用户需求、环

境等信息,包括实时、累计和历史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并运用云平台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实现

对基础设施的全息监视;通过集中式、分布式或混合式控制系统,实现对能量流的调节和对设备的操作;

通过与能源用户的信息互动,实现能源交易主体间的无缝衔接。

5.2.4服务互动层可运用数据资源层的数据资源实现能源的交易、调度、金融和其它衍生或增值服务;

服务互动层以能源交易为核心,通过调度实施交易协议;能源金融为交易提供灵活和便捷的资本服务;

衍生或增值服务为能源交易提供多样化的商业模式。

5.3微能源网

5.3.1能源互联网应采用“自下而上”、“逐步生长”的联网模式,即:先由本地或局部的能源供应

系统和用能主体根据意愿和交易组合成微能源网,符合5.1.2的要求;再根据市场情况和成熟度,相邻

或区域内的若干个独立运行的微能源网通过智能电网或直连构成区域能源互联网;最终互联成更大规模

的能源互联网。

5.3.2微能源网是能源互联网的初始形态;微能源网可存在多种模式,其内部也应通过局部的能源交

易和转换来实现;参与交易的主体可动态组合,同一主体也可同时参与多个微能源网;支持通过交易实

现的远距离直供或跨网调配。主动配电网可作为微能源网的骨干网,利用电能和主动控制的优势,可实

现能量的快速调配、传输和转换,以满足需求响应的要求。

5.3.3主动配电网可作为微能源网互联的骨干网,利用电能和主动控制的优势,可实现能量的快速调

配、传输和转换,以满足更大区域的需求响应要求。

5.3.4已有设备和新设备应通过接口装置并入各级能源互联网,具备友好和灵活接入、一二次融合和

自适应能力。

5.4能源交易

4

T/CECXXXX—2016

5.4.1能源互联网以电为核心,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生产电能的优势,逐步替代石化能源

的使用,降低排放。

5.4.2在微能源网中,可通过市场调节机制和政策引导,运用能源转换装置(例如热电联产、冷热电

三联供),实现就地电制冷、电制热、电制气,逐步替代非电能源的远距离传输,降低损耗、增加系统

灵活性,实现多能互补。

5.4.3能源互联网和微能源网都应在其区域内建立不同规模的交易机制,通过开放市场引入金融资本,

创建能量交易单位和量化标准(例如,能量币及其与多能源计量单位间的换算),根据不同时间段的单

一或多重目标(例如,最小碳排放、最低能耗比、最优价格组合等)的要求,实现多能协调控制和用能

模式的转变。

5.4.4能源交易应具有实时性,同时反映系统状态和交易双方需求,信息公开且规则透明。

5.4.5除危害系统安全、自然环境等特定紧急情况,正常情况下能源调度应以能源交易的成交结果为

依据,配合参与能源服务的供给双方实施调控和监视。

5.5信息融合

5.5.1信息流是能源互联网系统中的必要组成部分,贯穿能源联网系统的各个环节与层级,与能量流

同步耦合,应根据需要实现对数据资源加工、整合、分析和应用。

5.5.2信息融合应考虑信息模型、数据格式、交互协议、通信方式等方面的因素。

5.5.3应采用开放性通信模式,不依赖于特定实现技术,最大化利用公共通信资源,支持设备的“即

插即用”。

5.5.4应采用IEC在智能电网信息互操作领域的方法和标准,参考金融、用户端智能设备等其它领域

的我国广泛使用信息模型标准,并扩展符合能源互联网要求的一体化融合模型;其中:在设备、网络、

监控、计量等系统应采用IEC61850模型;调控、交易和分析应用等系统应该用IECCIM模型。

5.5.5应通过模型映射、交互协议映射、文件格式转换等方面实现异构信息模型的融合。

5.5.6可采用信息物理系统等技术实现能源互联网的一、二次系统的融合和仿真分析。

6评价方法

能源互联网评价方法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方面。定性评价包括能源综合利用率、经济效益、

社会环境效益、安全可靠性、公平开放性和交互友好性,定量评价是在定性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分解和量

化,量化评价指标将在相应的标准中详细描述。

6.1能源综合利用率

能源综合利用率是衡量能源结构、技术水平和经济性的一项综合性指标。通过对能源综合利用率的

评估,有助于挖掘能源的潜力,发挥能源互联网在调整能源结构中的作用,降低化石能源在能源架构中

的占比,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能源综合利用率的评价指标包括各种能源的利用效率、可再生能源占比和传统能源占比的变化等指

标。

6.2经济效益

能源互联网的经济效益评价旨在考核能源互联网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通过考核投入、成本、损失的

降低和收益的增长,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经济效益的评价包括用户年停电损失降低百分比、运营维护成本减少百分比、电费年收入上涨百分

比、设备投资减少百分比等指标。

5

T/CECXXXX—2016

6.3社会环境效益

能源互联网的社会效益评价旨在考核能源互联网所产生的社会效益,通过能源互联网降低温室气体

放量,提高发电能效和减少能耗,保护生态环境。

社会环境效益评价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减排量变化、单位发电量污染物排放量变化率等指标。

6.4安全可靠性

能源互联网的安全可靠性评价保证系统安全运行,减少故障发生,减少系统停机时间,从而提高系

统的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

能源互联网的安全可靠性评价包括供能可靠性、设备故障率等指标。

6.5公平开放性

能源互联网的公平开放性评价指标体现出对可再生能源生产者的开放接纳程度,通过对可再生能

源占比、可再生能源自主交易占比等一系列指标考核,推进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和消纳。

能源互联网的公平开放性评价包括用户可再生能源自主交易占比、获得相关数据的占比、从申报到

接入电网耗时等指标。

6.6交互友好性

能源互联网的交互友好性评价体现出用能客户和可再生能源生产者的参与程度,通过对多方满意度

等指标的考核,引导系统和客户共同参与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

能源互联网的交互友好性评价包括用户满意度、需求侧响应比例等指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能源互联网第1部分:总则

1

目次

制明..........................................................................................................................................1

目次......................................................................................................................................................2

1制..................................................................................................................................................3

2制主要原则..........................................................................................................................................3

3期目标..................................................................................................................................................3

4标准化方法..............................................................................................................................................4

5主要工作过程..........................................................................................................................................4

6条文明..................................................................................................................................................4

2

1制

本标准依据《关于印发2016年第一批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中电联标

准201621号)的要求。

本标准制:2016年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动了体标准的(修)工作,为了引领、指导并

规范新兴能源互联网领域的发展,需要制定能源互联网系统的标准化工作。

本标准制主要目的是提出能源互联网系统概念、系统架构、基本原则等。在制过程中重点结合

IECSyCSmartEnergy智能源系统员会的工作和我国能源互联网领域的实际情况,建立了技术标

准体系。

2制主要原则

2.1能源互联网以电为核心,涉及供热、冷,天然气,建,交通,储能,信息通信等技术领域。在研

制系统性、共性标准以及跨领域接口、信息交互、数据共享类标准时,从标准的需求分析、用例制到

标准制定,需要来自相关技术领域、不同的标准化员会的技术专家通力合作,共同完成。

2.2参考IEC制定标准的方法,应与IEC智能源系统员会(IECSyCSmartEnergy)工作的紧

结合,一方面充分参考IEC的标准化研究成果;一方面,应及时将我国的能源互联网标准化成果反映

到IEC标准中。

2.3充分考虑我国在能源互联网领域已有的技术基础、技术标准和来该领域的发展方向,根据能源互

联网系统发展路图和技术标准体系,开展标准制(修)订工作。

2.4涉及能源互联网系统的新制定的各相关技术领域自技术标准原则上应与本标准相一,根据本

标准的技术架构与要求进行制(修)订。

3期目标

能源互联网的总体目标是改变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加快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实现能源系

统清洁低碳;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实现能源系统安全高效;基本建成以电能为核心的多供应体

系,可再生能源占比大增加,能源互联网投入商业化运营,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就地消纳、多方利益

衡和综合利用效率最大化。

3.1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推进“互联网+”智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我国能源互联网近中期

将分为两个阶段推进:2016-2018年,着力推进能源互联网点示范工作;2019-2025年,着力推进能

源互联网多化、规模化发展。

3.2两个阶段标准化工作的目标是:第一阶段,将初步建成能源互联网技术标准体系,形成一批重点技

术规范和标准;第二阶段,形成较为完备的标准体系并推动实现国际化。

3.3能源互联网不仅需要技术的支持,也需要与之相配的政策和市场机制。能源互联网的实施应先易

。就范围而言,应先从具备条件的局部点入手,开展微能源网研究和建设,再逐步将其扩展到区域

及市范围;就其内容而言,电力领域是能源互联网的入点,电与热、冷,气、交通的互动目的在于

提高新能源和电动汽车的利用率;就政策和机制而言,应从现有的能源政策和电改新机制出发,在工程

实和商业模式中,提出新的政策和机制需求,逐引入绿币、碳交易、区等,催生新模式和

新业态。

3

4标准化方法

4.1能源互联网标准研制工作应在能源互联网系统发展路图和标准体系的指导下开展。

4.2应采用系统性开发方法,包括用例和综合标准化方法:首先分析能源互联网系统各部分标准化的需

求并建立通用用例;再借鉴相关领域成熟方法,对可复用部分进行充分证,分确定共性和异性;

对不可直接使用的部分,可结合能源互联网系统实际需求进行性的扩展;对标准化失的部分或新

的领域,在遵总体原则条件下,可直接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补充技术标准体系。

4.3应充分借鉴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例如,信息物理系统、区、虚拟现实等前技术),促进能源

互联网系统的开放性、灵活性和稳定性。

5主要工作过程

2016年5,项目动,收集分析本项标准相关的各种,调研本技术领域的相关专家。

2016年6,成立组,由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配电研究所,成员分来清华大学等单位。

本次会议研和制定了大,确定了工作计划和务分工。

2016年7,在北京开标准研会,形成标准初稿。

2016年8,在北京开3次标准集中制工作会,多次征求相关领域专家意见,形成征求意见

稿。

6条文明

6.1由于能源互联网系统于前性领域,无系统性的标准可借鉴,因在“规范性引用文件”中

引用了IEC一般性方法标准和能源互联网领域涉及的部分设备标准。

6.2条“5.2”中的参考模型,在过程中去了政策引导层:政策引导层可由所在政或权第

三方机构研究略需求,引导能源互联网系统的发展方向;制定政策法规,规范系统运行的共性要

求和条件;执行市场监能,对能源交易公平性、计量计费公正性、金融风、服务规范性等方

面进行监管。

4

T/CECXXXX—2016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与缩略语......................................................................1

3.1术语..........................................................................1

3.2缩略语........................................................................2

4基本原则..........................................................................2

4.1公平开放......................................................................2

4.2多能协调......................................................................3

4.3信息透明......................................................................3

4.4多方共赢......................................................................3

4.5鼓励引导......................................................................3

5系统架构..........................................................................3

5.1领域对象......................................................................3

5.2参考模型......................................................................3

5.3微能源网......................................................................4

5.4能源交易......................................................................4

5.5信息融合......................................................................5

6评价方法..........................................................................5

6.1能源综合利用率................................................................5

6.2经济效益......................................................................5

6.3社会环境效益..................................................................6

6.4安全可靠性....................................................................6

6.5公平开放性....................................................................6

6.6交互友好性....................................................................6

图1参考模型........................................................................4

I

T/CECXXXX—2016

能源互联网第1部分:总则

1范围

本标准是能源互联网系列标准的第1部分,规定了能源互联网的专业术语,对该领域的基本原则、

系统架构、标准化方法、评价机制等共性部分提出了技术性要求。本标准应作为系列标准中其他标准制

(修)订的基础。

本标准适用于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成员单位开展能源互联网相关工作,现阶段主要对区域能源互联

网及其微能源网的规划、设计、建设、验收和运行等起指导作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能源系统需求开发的智能电网方法》(GB/Z28805)

《光伏发电系统接入配电网技术规范》(GB/T29319)

《电动汽车充电站通用要求》(GB/T29781)

《智能电网用户端系统数据接口一般要求》(GB/Z32500)

《地热发电接入电力系统的技术规范》(GB/T19962)

《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运行控制规范》(NB/T33010)

IEC62559-2,用例方法第2部分:用例、参与者列表和需求列表的定义.

IEC62357-1,电力系统管理及其信息交换第1部分:参考架构.

IEC62939-1,智能电网用户接口第1部分:总体介绍和各国需求.

3术语与缩略语

下列术语和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及其系列标准内的其他标准。

3.1术语

3.1.1

能源互联网InternetofEnergy(IOE)

能源互联网以智能电网为核心,包含电,热、冷、燃气等能源,借鉴互联网思维,通过能源系统与

信息通信系统的深度融合,实现多能源的传输、分配、存储、交易、消费以及相互之间的转换和交互,

构建能源高效、清洁利用的能源网络。能源互联网具有开放、对等、分享、交互和去中心化等特征,运

用互联网平台实现能源的实时或准实时交易。

3.1.2

多能综合利用Multi-energyComprehensiveApplication

1

T/CECXXXX—2016

能源互联网的多能综合利用指多种能源产生的电、热、冷、燃气等一、二次能源相互转化、互相补

充、综合利用的方式。例如,当风能、太阳能产生的电能无法消纳时,可通过热、冷等能源形式予以消

费或储存,或通过制氢或转化成天然气传输、消费或存储。多能综合利用可提高能源互联网的灵活性,

提高对间歇式新能源的消纳能力,同时提升整体能源利用效率。

3.1.3

微能源网MicroInternetofEnergy

能源互联网是一个“自下而生”,逐步“生长”的“生态系统”;微能源网是能源互联网的初级阶

段,是以小区、园区或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为单位建设的能源互联网。随着微能源网的增多,其相互之

间将通过能源交易,实现互联或通过智能电网实现互联,形成更大区域的能源互联网。这时微能源网将

成为更大规模能源互联网的组成部分。

3.1.4

能源金融EnergyFinance

指支持能源互联网建设和运营的投融资、能源及碳交易的金融体系,通过众筹、绿币、碳交易、比

特币等互联网时代的投融资模式和交易方式,支撑能源交易。

3.1.5

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System

融合计算、通信和控制的多维复杂系统,通过3C(Computing、Communication、Control)技术,

实现工程系统的实时感知、动态控制和信息互动服务。信息物理系统是实现能源互联网的传感、监控、

分析、调度等功能的关键技术。

3.2缩略语

CCHPCombinedCooling,HeatingandPower冷热电三联供

CIMCommonInformationModel公共信息模型

CHPCombinedHeatandPower热电联产

CPSCyberPhysicalSystem信息物理系统

DERDistributionEnergyResource分布式能源

ECPElectricalConnectionPoint电力连接点

IOEInernetofEnergy能源互联网

M-IOEMicroInternetofEnergy微能源网

PCCPointofCommonCoupling公共耦合点

4基本原则

能源互联网需充分考虑能源供给侧市场改革政策等各方面因素,在现有的智能电网、新能源并网等

基础上,借助于新的能源技术、信息技术和商业模式,鼓励可再生能源参与能源交易市场,推动清洁替

代和电能替代,实现能源互联网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

4.1公平开放

2

T/CECXXXX—2016

构建能源的公平开放机制,包括能源的公平接入、信息公平开放、电能公平交易。确立售电、用电

主体的权利,鼓励其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推动竞争机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4.2多能协调

建立多能互补的能源网络,以能源综合利用率最优为目标,采取多种能源协调控制运行手段,在多

分布式电源和多运行方式下维持系统能量平衡和稳定的电力供应。

4.3信息透明

在遵循信息安全标准的前提下,满足供能和用能客户的信息需求,对电能交易的参与方提供开放的

信息接口和完整的信息。

4.4多方共赢

坚持多方共赢的原则,倡导能源互联网的参与方平等、协作,共同分享能源互联网的经济利益。

4.5鼓励引导

健全能源互联网的多方参与机制、系统运营机制、利益分享机制和能源交易机制,鼓励引导参与方

注重社会环境效益。

5系统架构

5.1领域对象

5.1.1能源互联网以电为核心,联合供热、冷、天然气等能源供给测系统,通过传统运营商或第三方

服务商,经过能源交易和能源转换,向商业楼宇、居民小区、充放电设施、工业园区等能源需求侧提供

优质、清洁和便捷的能源服务。

5.1.2能源互联网不受规模和地理区域限制,但需同时满足以下特征:具备电力及其他不同能源的供

应、存在电能与其他能源间转换、通过能源交易实现能量的流动。

5.1.3能源供给侧不仅包括已建的各类能源供应系统,能源需求侧具有多种运行模式的分布式可再生

能源、储能系统、充放电设施等在外送能源条件下可依据其功能和接入点(例如,PCC)动态划入能源

供给侧进行交易和调配。

5.1.4能源需求侧的各类用能主体不要求以整体为单位参与能源交易,可根据需求进行主体内部或主

体间的组合。

5.1.5能源服务商可分为实体运营商和虚拟供应商,包括提供独立能源交易、运维服务、数据分析、

通信支持等专项服务的供应商。

5.2参考模型

5.2.1能源互联网系统整体上可由基础设施层、数据资源层和服务互动层组成,由图1参考模型所示。

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现场情况调整各层涵盖的内容。

3

T/CECXXXX—2016

互能源调度能源交易能源服务能源金融

资监控计量传感其他

设供电供热供冷供气其他

图1参考模型

5.2.2基础设施层可由能源一次系统和信息二次系统组成,其中能源一次系统包括传输管道、接入装

置、能源转换装置、存储装置、控制装置等,实现能量的流动与交换;信息二次系统包括传感终端、数

据采集装置、通信系统以及信息交换协议等软硬件设施;基础设施实现能量流与信息流的融合。

5.2.3数据资源层可通过传感、计量和其它测控装置获得能量流参数、设备运行状态、用户需求、环

境等信息,包括实时、累计和历史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并运用云平台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实现

对基础设施的全息监视;通过集中式、分布式或混合式控制系统,实现对能量流的调节和对设备的操作;

通过与能源用户的信息互动,实现能源交易主体间的无缝衔接。

5.2.4服务互动层可运用数据资源层的数据资源实现能源的交易、调度、金融和其它衍生或增值服务;

服务互动层以能源交易为核心,通过调度实施交易协议;能源金融为交易提供灵活和便捷的资本服务;

衍生或增值服务为能源交易提供多样化的商业模式。

5.3微能源网

5.3.1能源互联网应采用“自下而上”、“逐步生长”的联网模式,即:先由本地或局部的能源供应

系统和用能主体根据意愿和交易组合成微能源网,符合5.1.2的要求;再根据市场情况和成熟度,相邻

或区域内的若干个独立运行的微能源网通过智能电网或直连构成区域能源互联网;最终互联成更大规模

的能源互联网。

5.3.2微能源网是能源互联网的初始形态;微能源网可存在多种模式,其内部也应通过局部的能源交

易和转换来实现;参与交易的主体可动态组合,同一主体也可同时参与多个微能源网;支持通过交易实

现的远距离直供或跨网调配。主动配电网可作为微能源网的骨干网,利用电能和主动控制的优势,可实

现能量的快速调配、传输和转换,以满足需求响应的要求。

5.3.3主动配电网可作为微能源网互联的骨干网,利用电能和主动控制的优势,可实现能量的快速调

配、传输和转换,以满足更大区域的需求响应要求。

5.3.4已有设备和新设备应通过接口装置并入各级能源互联网,具备友好和灵活接入、一二次融合和

自适应能力。

5.4能源交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