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产业集群概念理解的若干误区评析一、本文概述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广泛关注。它不仅被视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也被认为是提高产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尽管产业集群的研究和实践已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在对其概念的理解上仍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误区可能会影响产业集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从而影响其效果。本文旨在对这些误区进行评析,以促进对产业集群概念的深入理解和正确应用。本文将简要回顾产业集群的概念和特点,以便为后续的讨论提供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接着,本文将分析几个主要的误区,包括对产业集群的定义、形成机制、作用等方面的误解。本文将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以帮助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产业集群概念。二、误区一:混淆产业集群与企业集群在探讨和实践产业集群发展策略时,一个常见的认识误区是将产业集群与企业集群混为一谈。尽管这两个概念都涉及众多企业的集聚现象,但在内涵、形成机制、功能特性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厘清这一误区对于正确理解和指导产业集群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围绕某种主导产业或产业链,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提供商、研究机构、相关公共设施等多元主体组成的有机网络。这种网络不仅包括实体企业的紧密联系,还包括知识流、技术流、信息流、人才流以及制度环境等软性要素的交互作用。产业集群强调的是产业内部的深度分工与协作,以及由此产生的协同效应和创新能力,其核心特征是产业链的完整性和高度专业化。相比之下,企业集群主要是指在同一地域内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分布。这类集群主要表现为企业的物理集聚,其形成更多地受到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劳动力市场等因素的影响,而成员企业之间的关系相对松散,可能仅限于市场竞争、资源共享等较浅层次的互动。企业集群更侧重于规模经济效应和外部经济性,如降低成本、提高市场响应速度等,但不一定涉及产业链的深度整合或创新网络的构建。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更为复杂,它往往源于特定区域的历史积淀、技术创新、市场需求变化、政策引导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以及区域品牌的塑造等是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动力。良好的制度环境、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以及富有活力的创业文化等软性条件也是产业集群形成不可或缺的土壤。企业集群的形成则相对直接,通常由成本驱动(如共享基础设施、降低运输成本)、市场驱动(如接近消费者、便于获取市场信息)以及政策引导(如产业集聚区的规划与建设)等基本动因促成。虽然企业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竞争与合作,但这些关系通常不构成集群的核心结构,也不足以催生深层次的产业协同创新。产业集群由于其内在的产业链整合与创新网络特性,往往展现出强大的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协同创新:产业集群内的企业、研究机构等通过频繁的知识交流与技术合作,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推动产品与工艺创新,提升整个产业链的技术水平。资源共享:除了物质资源的共享,更重要的是人才、信息、品牌等无形资源的高效利用,有助于降低单个企业的创新风险和成本。动态升级:产业集群具有自我演进的能力,随着市场环境和技术进步,能够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升级和转型。区域品牌效应:产业集群常与某一地区形成紧密的品牌关联,提升区域整体形象,吸引更多的投资与人才,进一步强化集群优势。规模经济效益:企业集中布局可以降低原材料采购、物流、营销等方面的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市场便利性:企业靠近市场,能快速获取并响应消费者需求,缩短产品上市时间。竞争与学习:同类企业的集聚可能导致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企业间可通过观察与模仿实现知识与经验的学习传播。产业集群作为高端形态的经济组织形式,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更为深远。它不仅能直接拉动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提升税收,还通过促进知识溢出、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对区域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产生深远影响。产业集群还有助于增强区域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和长期竞争力。企业集群虽然也能带来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但其对区域经济的提升作用主要体现在短期内的成本节约和市场规模扩大上,对于长远的产业结构升级、创新能力培育等方面的作用相对较弱。总结而言,混淆产业集群与企业集群这一误区忽视了两者在形成背景、内在结构、功能特性以及对区域经济影响等方面的本质区别。正确区分二者有助于政策制定者精准施策,引导企业合理集聚,充分发挥不同集聚形态的优势三、误区二:忽视产业集群的动态演化特性产业集群并非静态不变的实体,而是一个动态演化的系统。在实际的研究和实践中,这一特性往往被忽视,导致对产业集群的理解和应用出现偏差。产业集群的动态演化特性是其生命力的体现。它涉及到集群内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创新能力的提升、技术进步的推动以及市场需求的变迁。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推动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和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当产业集群的动态演化特性被忽视时,会导致对其发展阶段的误判,以及对未来趋势的预测失误。例如,一个产业集群可能正处于成熟阶段,但若仅从静态角度分析,可能会错误地将其视为衰退阶段,从而采取不恰当的发展策略。以硅谷为例,它从一个以硬件制造为主的产业集群,演变为今天以互联网和高科技服务为主导的全球创新中心。这一演变过程体现了产业集群的动态性,包括技术革新、市场需求的转变以及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的变化。要正确理解和利用产业集群的动态演化特性,首先需要建立动态的分析框架,关注集群内外的各种变化因素。应鼓励集群内的创新和合作,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和技术环境。政策制定者应提供相应的支持,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等,以促进产业集群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产业集群的动态演化特性是其核心特征之一,对其深入理解和正确应用,对于促进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忽视这一特性,将导致对产业集群的理解和应用出现偏差,影响其长远发展。四、误区三:过度简化网络效应在产业集群形成中的作用在理解产业集群的概念时,第三个常见的误区是对网络效应在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进行过度简化。网络效应,指的是一个节点的价值随着网络中其他节点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这一概念广泛应用于信息技术和社会网络分析中。在产业集群的背景下,网络效应的含义和作用远比简单的节点价值增加要复杂得多。产业集群中的网络效应并不仅仅是参与者数量的增加。虽然参与者众多是产业集群的一个显著特征,但更重要的是这些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和联系。一个成功的产业集群往往依赖于其内部成员之间紧密的协作和信息交流。这种交流不仅包括正式的商业往来,如供应链合作,还包括非正式的知识共享和社交互动。网络效应在产业集群中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这些复杂互动上,而非单纯的参与者数量。网络效应在产业集群中的体现是多维度的。除了信息和资源的流动,还包括信任和社会资本的建立。在一个产业集群中,随着企业之间的合作增多,相互之间的信任也会增强。这种信任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了更深层次的合作和创新。同时,社会资本的积累也有助于整个产业集群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和内部冲突的解决。再者,网络效应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动态性。产业集群并非静态结构,而是一个不断进化的生态系统。网络效应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不仅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初步形成,还在后续的发展中不断调整和优化网络结构。这种动态性要求我们在理解网络效应时,不能仅仅关注其静态的表现,而应该关注其如何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过度简化网络效应可能导致对产业集群策略的误判。如果仅仅把网络效应理解为参与者数量的增加,可能会导致过分强调扩大规模而忽视内部结构和关系的优化。事实上,一个健康的产业集群需要的是质的提升而非简单的量的增长。这要求我们在制定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时,深入理解和把握网络效应的复杂性和动态性。网络效应在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是多维、动态且复杂的。过度简化这一概念可能导致对产业集群本质的误解,从而影响相关策略的制定和实施。深入理解网络效应在产业集群中的真正作用,对于促进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和实现区域经济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五、误区四:片面强调地理集中而忽视知识溢出机制产业集群的发展往往伴随着地理上的集中,这一点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过分强调地理集中而忽视知识溢出机制,成为理解产业集群概念的一个常见误区。我们需要明确,地理集中是产业集群形成的一个重要特征,但并非唯一决定因素。地理集中有助于企业间形成紧密的协作网络,促进信息、技术和资源的快速流动。这种集聚效应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地理集中本身并不足以解释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知识溢出机制在产业集群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指的是企业之间在知识、技术、管理经验等方面的非正式交流和学习。这种知识流动是产业集群持续创新和升级的动力源泉。在地理集中的基础上,企业之间的频繁互动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共享,这种知识溢出效应远比单纯的地理集中更为重要。在实际操作中,许多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往往过分强调地理集中,而忽视了知识溢出机制的重要性。这种片面的理解可能导致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政策制定上的偏差。例如,过分追求地理集中可能导致了对技术创新和知识传播的忽视,进而削弱了产业集群的长期竞争力。理解产业集群的概念时,我们必须同时考虑地理集中和知识溢出机制。政策制定者应该鼓励和支持企业间的知识交流和技术合作,而不仅仅是推动地理上的集中。同时,企业也应意识到,参与产业集群不仅仅是地理位置上的接近,更重要的是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和创新合作,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地理集中和知识溢出是产业集群发展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我们应该避免过分强调其中之一,而忽视另一方面。只有平衡考虑这两者,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和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六、误区五:低估政府角色与忽视市场力量的平衡低估政府角色往往体现在对政府干预必要性的质疑以及对其能力的轻视。诚然,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作用,价格信号引导企业进入或退出特定产业,竞争驱动创新与效率提升。产业集群的构建与壮大并非完全自发的过程,尤其在新兴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发支持、产业链协同、区域品牌塑造等方面,政府的积极介入与战略引导不可或缺。政府通过制定长期发展规划、提供财政补贴与税收优惠、投资公共研发平台、推动产学研合作、协调跨部门跨地区合作等手段,能够有效弥补市场失灵,降低集群内企业的交易成本,加速知识与技术的扩散,促进资源集聚与整合,为产业集群的孕育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忽视市场力量则可能导致对集群内部竞争与创新动力的低估。市场机制的核心在于通过竞争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推动技术和管理进步,促使企业在产品、工艺、模式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并保持竞争优势。在产业集群内部,高度的专业化分工与紧密的上下游联系使得竞争更为激烈,但也为知识溢出、合作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土壤。若过度依赖行政手段干预市场行为,可能会削弱企业应对市场挑战的自主性,抑制创新精神,甚至导致资源错配与低效运营。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维护公平竞争环境,鼓励企业间基于契约自由的合作与竞争,是保持产业集群生机与活力的关键。正确理解政府角色与市场力量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平衡关系,要求我们避免陷入低估政府作用与忽视市场机制的误区。政府的角色应当定位为“有为而治”,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精准施策,针对市场难以解决或解决不好的问题,如外部性、公共品供给、初期市场培育等,发挥引导、扶持、监管的作用。同时,要充分释放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保障企业主体地位,鼓励竞争与创新,使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战场,推动产业集群在竞争中优化结构、提升能级。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政府与市场“两只手”的有效配合,共同推动产业集群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七、结论我们必须摒弃将产业集群严格限定在制造业领域的片面观念。现实表明,产业集群现象广泛存在于农业、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甚至文化产业等多元领域中。这种跨行业的普遍性提醒我们,理解产业集群时应关注其内在的集聚逻辑与协同效应,而非简单地将其与特定行业类型挂钩。虽然地理邻近性是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但过分强调其决定性作用会忽视其他关键因素,如知识溢出、创新网络、供应链整合以及制度环境等。现代通信技术与交通设施的发展,使得非物理空间的“虚拟集群”和跨越地理距离的协作成为可能,进一步削弱了地理位置作为唯一粘合剂的角色。对于产业集群的研究与培育,应当全面审视并优化所有影响集群效应的因素。对于产业集群内部企业间可能出现的同质化竞争问题,应理性看待。一方面,适度的竞争可以激发创新活力,推动技术进步与市场效率提升另一方面,成功的产业集群往往伴随着高度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以及差异化的产品与服务定位,从而有效避免过度同质化。政策制定者与企业管理者应当积极引导集群内企业挖掘自身特色,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通过创新与差异化策略实现共赢。本文明确指出,产业集群并非仅为大型企业专享的利益场,中小企业同样能在集群环境中获得显著竞争优势。通过资源共享、风险分担、市场准入机会增加等方式,中小企业能够在集群中快速成长,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效应,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成为创新活动的主力军。政策扶持应兼顾各类企业,尤其是为中小企业创造有利的集群发展环境。我们澄清了关于产业集群自发形成的绝对化观点。尽管市场经济力量在集群形成中起着基础性作用,但有效的政府干预与规划同样不可或缺。通过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制定适应性政策、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引导产学研合作等手段,政府能够有力促进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克服市场失灵,特别是在新兴产业和欠发达地区的集群建设中。《产业集群概念理解的若干误区评析》一文系统地辨析了五个方面的认识误区,旨在引导理论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及企业决策者以更为全面、深入和精准的视角理解与应用产业集群理论。未来的学术探索与实践操作应继续关注产业集群的动态演化、全球价值链嵌入、可持续发展等前沿议题,同时结合地方实际,灵活运用理论指导,以期在全球化与数字化背景下,更好地发挥产业集群对经济增长、产业升级与区域竞争力提升的驱动作用。参考资料:产业集群(industrycluster)亦称“产业簇群”、“竞争性集群”、“波特集群”。某一行业内的竞争性企业以及与这些企业互动关联的合作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厂商和相关机构,如大学、科研机构、制定标准的机构、产业公会等聚集在某特定地域的现象。如信息技术企业和相关厂商、相关机构等在美国硅谷的聚集。美国波特1990年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并详加论述。有助于相互竞争的企业提高竞争力,对特定产业的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增强有重要作用。1990年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首先提出用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一词对集群现象的分析。区域的竞争力对企业的竞争力有很大的影响,波特通过对10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发现,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在所有发达的经济体中,都可以明显看到各种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异。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许多产业集群还包括由于延伸而涉及到的销售渠道、顾客、辅助产品制造商、专业化基础设施供应商等,政府及其他提供专业化培训、信息、研究开发、标准制定等的机构,以及同业公会和其他相关的民间团体。产业集群超越了一般产业范围,形成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构成这一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考察一个经济体,或其中某个区域和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角度看,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某种产品的加工深度和产业链的延伸,在一定意义讲,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从产业组织的角度看,产业群实际上是在一定区域内某个企业或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的纵向一体化的发展。如果将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二者结合起来看,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指产业成群、围成一圈集聚发展的意思。也就是说在一定的地区内或地区间形成的某种产业链或某些产业链。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产业的高集中度,这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制度成本(包括生产成本、交换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产业集群的微观层次分析,即从单个企业或产业组织的角度分析,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用费用较低的企业内交易替代费用较高的市场交易,达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增强企业生产和销售的稳定性;通过纵向一体化行为,可以在生产成本、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渠道和价格等方面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进入壁垒;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提高企业对市场信息的灵敏度;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使企业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和高利润产业等。第一,每个地理区域的大部分企业基本围绕统一产业、或紧密相关产业、或有限的几个产业从事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等经营活动。第二,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具有某个或某几个显著的产业特征作为联接,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实行专业分工。最常见的是以供应商-客户作为联结模式,如绍兴纺织业的化纤、织造、印染服装一条龙的产品关联,围绕该产业链还出现了纺机、染料助剂、纺织技术服务等辅助性行业,这些内在紧密联系并频繁互动的行业及其所属企业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纺织产业集群。再如温州低压电器产业在配件生产、成品装配和销售之间构筑起一条产业链。产业集群内部还围绕产业链出现了一些服务性机构和行业组织等。第三,通过集群成员之间供需关系的连结,实现采购本地化,形成整个集群的成本优势。以温州低压电器集群为例,低压电器的配套件涉及金属部件、合金材料、注塑部件、冲制、酸洗及模具加工等共计几十万种,其中有70%能在柳市采购,对于那些需向外部采购的原材料和部件,其供应商也因集群吸引力而在当地设立办事处。产业链的当地化不仅降低了柳市企业的采购和供应成本,更重要的是大大便利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沟通互动,从而为双方在技术创新中协作创造了条件。第四,产业内部的单个企业绝大部分属于中小企业,规模不大,但是整个集群却具有显著的规模优势和很高的市场占有率。第五,集群产品销售具有极强的市场渗透力,部分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集群和地区专业市场互动发展的局面。市场渗透能力强是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尤其是在集群快速成长时期。如温州低压电器产业利用遍布全国及世界各地30多万温州人的有利条件,产品直接渗透到全国各地,培育了“温州人经济”。随着市场开发的深入,部分产业集群在其所在地大力为专业市场,逐渐使该地区成为了某一产品的集群中心。反过来,专业市场的发展为产业集群提供市场平台、物流服务平台和信息交流平台等,为集群的进一步壮大发展提供条件。如绍兴的中国纺织城、温州的纽扣市场、台州路桥的塑料制品市场都是年交易规模在几百亿以上的专业市场。绍兴县的轻纺面料专业市场——中国轻纺城,已经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纺织品集散中心。第六,发展过程特征。考察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基本从自发起步,依靠当地一批精英带动,逐渐形成某一种产业雏形,当形成一定气候后,政府部门再给予适当扶持,不断培育和发展其成为具有当地规模的中小企业集群。调通过竞争来促进集群产业的效率和创新,从而推动市场的不断拓展,繁荣区域和地方经济。第七,集群企业具有明显的学习效应。一个企业的成功往往会带动一大批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企业产生,其学习效应呈裂变式扩张,例如,印度南部泰米蓝多州提若普尔地区的针织产业集群的产品占据印度国内85%的市场份额,用短短10多年时间发展成为全印度棉织品加工和出口中心;得益于美国仙童半导体公司的发展,惠普等一大批半导体领域的制造企业都发展迅猛。产业集群的概念提供了一个思考、分析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并制定相应政策的新视角。产业集群无论对经济增长,企业、政府和其他机构的角色定位,乃至构建企业与政府、企业与其他机构的关系方面,都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法。产业集群从整体出发挖掘特定区域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突破了企业和单一产业的边界,着眼于一个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和合作关系的企业、相关机构、政府、民间组织等的互动。这样使他们能够从一个区域整体来系统思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来考察可能构成特定区域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考虑临近地区间的竞争与合作,而不仅仅局限于考虑一些个别产业和狭小地理空间的利益。产业集群要求政府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产业集群观点更贴近竞争的本质,要求政府专注于消除妨碍生产力成长的障碍,强调通过竞争来促进集群产业的效率和创新,从而推动市场的不断拓展,繁荣区域和地方经济。创新型产业集群可以理解为:以创新型企业和人才为主体,以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品牌产品为主要内容,以创新组织网络和商业模式等为依托,以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文化为环境的产业集群。与模仿型产业集群相比,其创新程度较高;与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相比,它属于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相比,它属于现代产业集群。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有:一是拥有大批致力于创新、不断开展创新活动的创新型企业、企业家和人才,这里的企业包括供应商、用户企业、竞争企业和相关企业(互补性企业、关联企业)等。二是集群内的主要产业是知识或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如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或技术密集的其他产业(甚至包括正在转型的传统产业)。三是具有创新组织网络体系和商业模式,在产业集群内和周边地区有较多较好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协会和商会等)、中介机构(律师、会计、资产评估等)、金融机构、公共服务机构(政府和事业单位)、市场组织(要素市场)和技术基础设施(通讯等)等,拥有不断创新的商业模式,拥有一个或若干在国内外市场上较有影响的品牌产品。四是具有有利于企业创新的制度和文化环境,如鼓励企业创新的法律和政策环境,鼓励创新、相互学习、容忍失败的文化氛围、致力于创业和创新的企业家精神等。创新型产业集群按照不同标准还可进一步进行分类,如按照产业类型可分为传统产业创新型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型产业集群,也就是说,创新型产业集群不仅存在于高新技术产业,也存在于传统产业。按照创新类型可分为产品或技术主导创新型产业集群和商业模式主导创新型产业集群,也就是说,创新型产业集群中的创新是多种含义的,不仅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等,还包括商业模式创新、渠道创新、品牌创新等。根据上述定义和特征,美国的“硅谷”、台湾的新竹、印度的班加罗尔、北京的“中关村”可以说是比较典型的创新型产业集群。这里必须强调指出的是,由于创新型产业集群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且其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因此那些看起来虽然不属于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但在不断创造新产品、新品牌、新渠道、新商业模式,且在市场上有重要地位的产业集群,也应属于创新型产业集群,至少应属于创新型产业集群的雏形或一种类型。如被誉为“东方纽扣之都”的温州桥头镇的钮扣产业集群、绍兴嵊州的领带产业集群、乐清柳市的低压电器产业集群、广东中山古镇的灯饰产业集群、苏州吴江盛泽镇的丝绸纺织产业集群、被授予“中国鞋都”的福建晋江的制鞋产业集群、河北邢台清河的羊绒产业集群、青岛的家电产业集群、西安的民办教育产业集群等,都可在一定意义上算作创新型产业集群。资源型产业集群立足于资源型产业,是以资源型产业发展为前提的。资源型产业是以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和依托的产业。在资源型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构成中,自然资源占据主体核心地位。资源型产业体系和贸易体系甚至城镇发展都以资源开发利用为中心,由资源优势所决定的资源型经济循环体系成为其显著特征。根据相关产业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可把资源型产业分为资源依赖型产业、资源依附型产业、资源依从型产业。在资源丰富、市场需求旺盛时期,资源型产业发展迅速稳定。伴随着资源的减少、质量下降或枯竭,以及市场的变化,资源型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从国内外的实际情况来看,这是资源型产业发展不得不面临的问题,也是资源型产业发展中特有的问题。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结合资源型产业的特殊性,人们认为以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以资源生产加工为纽带,具有产业内在联系,且在地域上集中的产业群落可称为资源型产业集群。如煤炭、钢铁、有色金属冶炼生产基地等,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核心的区域性资源型产业集群,它们为国家和区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资源型产业集群的特征:资源型产业集群主要是依托特定自然资源(如煤炭、石油、矿石)发展起来的,单一的产业结构和简单的供应链形式决定了低程度的多样性和活力缺乏是其先天不足,互补性、网络性的集群特征很难在资源型产业集群得到充分体现,而专业性的特点表现得过于突出。资源型产业集群内各成员间的关系更多体现在自然资源的供应关系上,这种关系使得供应链短且限制了与其他产业部门和服务机构间进一步合作关系的扩展,其结果是资源型产业集群内各成员间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直线式关系而不是网状的。人们知道,集群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网络”关系的存在。这既是资源型产业集群的结构特征,也是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资源型产业集群结构的局限性叠加上政府对资源型产业的强烈干预,使资源型产业、资源型产业集群乃至资源型地区的发展受到很大约束。如中国许多资源丰富的地区,在国家经济分工格局中被定位为能源重化工基地,这种定位和格局正是中西部资源富集区经济发展滞后的直接原因之一。从产业集群角度来看,资源型产业集群内成员间基本上没有形成知识流,对周边地区的外溢效应弱,整个系统趋向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资源型产业集群从依附于自然资源向集群化发展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即重点突出资源型企业发展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合理利用资源优势培养资源型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等问题。如果产业导向和政策不鼓励或支持资源型产业集群的网络化发展,结果只能是资源型产业的健康发展受到限制,集群化不能实现,资源型地区永远处于富饶的贫困状态,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认识和把握资源型产业集群的这些特征,有利于促进资源型地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对于该国或该地区资源禀赋结构(比较优势)和市场环境的反映和调整能力。同一产业相关的企业群居在一起,相互竞争和协作,对提高产业的竞争力有很强的促进作用。现代组织理论认为,产业集群是创新因素的集群和竞争能力的放大。波特教授认为,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能够对产业的竞争优势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从世界市场的竞争来看,那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其产业内的企业往往是群居在一起而不是分散的。一般说来,当产业集群形成后,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加剧竞争等,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能力,并形成一种集群竞争力。这种新的竞争力是非集群和集群外企业所无法拥有的。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集群将比非集群更具有竞争力。集群加剧了竞争,竞争是产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动力。竞争不仅仅表现在对市场的争夺,还表现在合作上。产业集群的最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它的地理集中性,即大量的相关产业相互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由于地理位置接近,产业集群内部的竞争自强化机制将在集群内形成“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机制,刺激企业创新和企业衍生。在产业集群内,大量企业相互集中在一起,既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又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如联合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建立生产供应链,由此形成一种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合作竞争机制。这种合作机制的根本特征是互动互助、集体行动。通过这种合作方式,中小企业可以在培训、金融、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出口、分配等方面,实现高效的网络化的互动和合作,以克服其内部规模经济的劣势,从而能够与比自己强大的竞争对手相抗衡。在产业集群内部,许多单个的、与大企业相比毫无竞争力的小企业一旦用发达的区域网络联系起来,其表现出来的竞争能力就不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力,而是一种比所有单个企业竞争力简单叠加起来更加具有优势的全新的集群竞争力。集群使得许多本来不具有市场生存能力的中小企业,由于参与到了集群里面,不但生存了下来,而且还增强了集群的整体竞争力。在绝大部分市场经济国家中,企业都是创新体系主体,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和其他的非正式互动关系就成了知识转移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形式。企业间合作的基础是信任而不是契约。没有企业之间和企业领导人之间的深刻信任,任何形式的契约都难达到合作的预期目标。集群的发展正好符合了这方面的要求,集群运行机制的基础便是信任和承诺等人文因素。群内的企业因为地域的接近和领导人之间的密切联系,形成共同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行为规范和惯例,彼此之间容易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从而减少机会主义倾向,降低合作的风险和成本。因此其合作的机会和成功的可能性无疑会大大增加。企业之间的合作能够创造的力量大于单个企业力量的简单总和,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进行有效的合作,因为他们不一定能搜寻到合作伙伴,即使搜寻到了,也要进行一番严格的考证。而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之间合作却有独特的优势。现代组织理论预言,产业内企业联合的形式很可能是未来的潮流,它将取代公司之间一对一的竞争,供应商、客户,甚至竞争者将走到一起,共同分享技能、资源,共担成本。集群不仅有利于提高生产率,也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创新。这种创新具体体现在观念、管理、技术、制度和环境等许多方面。一般地讲,集群对创新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集群能够为企业提供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集群是培育企业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温床。企业彼此接近,会受到竞争的隐形压力,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由于存在着竞争压力和挑战,集群内企业需要在产品设计、开发、包装、技术和管理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需要。一家企业的知识创新很容易外溢到区内的其他企业,因为这些企业通过实地参观访问和经常性的面对面交流,能够较快地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术。在产业集群中,由于地理接近,企业间密切合作,可以面对面打交道,这样将有利于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传播,由此形成知识的溢出效应,获取“学习经济”(LearningEconomies),增强企业的研究和创新能力。2.集群有利于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产业集群与知识和技术扩散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自增强关系。在新经济时代,产业布局不再像工业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简单地聚集在一起,而是相互关联、高度专业化的产业有规律地聚集在一个区域,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集群内由于空间接近性和共同的产业文化背景,不仅可以加强显性知识的传播与扩散,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强隐性知识的传播与扩散,并通过隐性知识的快速流动进一步促进显性知识的流动与扩散。产业集群内由于同类企业较多,竞争压力激励着企业的技术创新,也迫使员工相互攀比,不断学习;企业间邻近,带来了现场参观、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这种学习、竞争的区域环境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集群内领先的企业会主导产业技术发展方向,一旦某项核心技术获得创新性突破,在集群区内各专业细分的企业很快会协同创新,相互支持,共同参与这种网络化的创新模式。事实也已经证明,产业集群内知识和技术的扩散要明显快于非集群化的企业。3.集群可以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由于地理位置接近,相互之间进行频繁的交流就成为可能,为企业进行创新提供了较多的学习机会。尤其是隐性知识的交流,更能激发新思维、新方法的产生。由于存在着“学习曲线”(LearningCurve),使集群内专业化小企业学习新技术变得容易和低成本。同时,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竞争合作机制,也有助于加强企业间进行技术创新的合作,从而降低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成本。集群对新企业的进入和企业增长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良好的创新氛围、激烈的竞争环境以及完善的地方配套体系,使集群在吸引新企业进入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地理集中性和良好的外部环境,不仅鼓励产业新手的出现,也有利于现有企业的增长和规模扩张。在产业集群形成后,不仅吸引来的工厂会根植于本地,还会有很多新企业在本地繁殖和成长。因为集群内长期形成的完整产业链体系,促使企业在集群内“落地生根”,除非整个产业链出现转移,企业才会考虑迁移到其他地区。产业集群具有地理集聚的特征,产业关联企业及其支撑企业、相应辅助机构,如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金融部门与教育培训机构都会在空间上相应集聚,形成一种柔性生产综合体,构成了区域的核心竞争力。集群的形成使政府更愿意投资于相关的教育、培训、检测和鉴定等公用设施;这些设施的设立又明显地促进了集群内企业的发展。公共物品共享使资源在产业集群内具有更高的运用效率。随着产业集群的成功,集群所依托的产业和产品不断走向世界,自然就形成了一种世界性的区域品牌。“区位品牌”即产业区位是品牌的象征,如法国的香水、意大利的时装、瑞士的手表等。单个企业要建立自己的品牌,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然而企业通过集群,集群内企业的整体力量,加大广告宣传的投入力度,利用群体效应,容易形成“区位品牌”,从而使每个企业都受益。区位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更具有广泛的、持续的品牌效应,它是一种珍贵的无形资产。这种区域品牌是由企业共同的生产区位产生的,一旦形成之后,就可以为区内的所有企业所享受。区域品牌同样具有外部效应。这种区域品牌效应,不仅有利于企业对外交往,开拓国内外市场,确定合适的销售价格,也有利于提升整个区域的形象,为招商引资和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而区域品牌共享大大增强了集群内企业的比较竞争优势。近年来,产业集群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世界上引人瞩目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已经越来越引起有关国际组织和许多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广泛重视。随着区域经济的日趋发展,产业集群成为各省市经济的重要组织形式,对产业集群的统计、分析、研究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当前,各个省市对产业集群的统计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更没有综合评价的标准。然而科学客观的评价产业集群质量,观察产业集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地位,探索提高产业集群市场竞争能力,如何科学有效的测评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和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都需要设计一套科学、完整、能够从多方位多角度反映集群特质的指标体系。为此,产业集群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迫在眉睫。产业集群特征的综合评价是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第一,产业集群的综合评价可以明确集群自身的质量,使得产业集群的吸引力得到量化,产业集群之间的比较有了科学的评判标准。第二,对产业集群的综合评价,使得政府决策有了更为科学的依据,在判断本地区产业集群所处的生命周期以及制定扶持政策时取得更为可靠的决策支持。第三,产业集群的综合评价为集群外部的企业判断是否应该进入某个产业集群提供了确凿依据,也为集群内部的企业了解所在集群的生命力提供了准确的信息,是企业辅助决策的有效工具。产业集群依靠内部联系网络,有力推动了当地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很多国家的地方政府通过培育地方产业集群,使本地生产系统的内力和国际资源的外力有效结合,提高了区域竞争力,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中国部分沿海地区开始形成了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方式。产业集群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把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通过分工专业化与交易的便利性,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是推动地方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发展产业集群,可以提高区域生产效率。大量的中小企业集聚于一定区域,可以进一步加深区内生产的分工和协作。在这种集群内发展,除了可以分享因分工细化而带来的高效率外,而且还由于空间的临近性,大大降低因企业间频繁交易而产生的交通运输成本。在现代产业集聚体内,经济活动主体的合作交易往往能够在社会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上达成共识,这种基于社会网络信任基础的合作分工,可以减少企业之间的相互欺诈,对于维持集群稳定和提高生产效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发展产业集群,可以产生滚雪球式的集聚效应,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到此集聚。扩大和加强集聚效应。集聚本身产生的外部经济就是外部企业进入的动力,产业集群的雏形一旦形成,便进入了内部自我强化的良性循环过程,即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与单位向该集群聚集,而新增的企业与单位又增大了集群效应,如此产生滚雪球效应,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第三,发展产业集群,可以促进集群内新企业的快速衍生与成长。在集群内部,不仅有很多的相关企业在此集聚,而且还有很多相应的研发服务机构及专业人才,新企业在此发展,可以面临更多的市场机遇,获得更丰富的市场信息及人才支持,从而降低市场风险。而且由于集群内部分工的不断细化,可以衍生出更多的新生企业,从而进一步增强集聚体自身的竞争能力。创新是区域发展最根本的内在动力,但是由于创新活动的复杂性,企业很难单独开展创新活动,往往需要多个相关企业及科研部门的共同参与,创新才可能获得成功,这一要求恰好为产业集群的网络特性所体现。在产业集群内部,容易产生专业知识、生产技能、市场信息等方面的累积效应。在产业集群内部,集聚着数量众多的相关生产企业、科研机构、商会、协会、中介机构等,在产生较强的知识与信息累积效应的同时,大量生产企业也时刻面临同行竞争的压力,这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了实现创新的重要来源以及所需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使集群内的企业时刻保持创新的动力。企业之间紧密的网络关系,使得生产企业和相关机构之间更容易形成一个相互学习的整体,推动了集体学习的进程,降低了学习成本,促进更多有创新价值的活动发生。产业柔性集聚体与区域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发展的实践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优势的获得来源于产业在其内部集聚过程中的所获得的优势。以柔性专业化为特征的大量中小企业集聚群体,它们彼此之间通过分工与合作而结成稠密的区域网络组织,共同面对快速变化的外部市场环境和技术条件,这些专业化的产业集聚体内部的生产率不断提高,创新活动不断涌现,从而呈现很强的区域竞争力,如意大利东北部与中部地区、美国的硅谷地区、德国的南部地区等。回顾区域和企业发展演变的历史,可以发现在工业时代,区域经济相对独立,除了资源争夺外,相互之间的联系较少,企业追求的是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在信息时代,现代交通通讯技术极大的削弱了地理空间对区域经济联系的影响,资源、技术、信息的全球性流动增强,区域成为全球生产网络下的一个个节点,相互联系密切。在区域经济联系网络化的推动下,企业不仅仅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更重要的是在合作中追求整体利益最大化,然后从整体利益中分成,企业之间的合作也不断加强,形成了联系密切的产业集群,并成为增强区域竞争力的主要方式。所以,通过产业的柔性集聚而快速发展起来的区域,往往具有更强的创新功能和竞争力。产业集中(industrialconcentration)是指某一产业内规模最大的几个企业在整个产业内的份额,是产业组织研究的一个重点。产业集中可以通过绝对集中指标和相对集中指标来反映,绝对集中指标通常用位于某一产业内规模最大的几个企业的某项指标(如市场占有率等)在整个行业中的占比来反映,从中可以看出规模最大的几个企业对整个行业的垄断程度,而相对集中指标主要以洛伦茨曲线(LorenzCurve)及以洛伦茨曲线为基础的吉尼系数来衡量,可以反映整个产业内所有企业的集中程度。一般来讲,如没有特别说明,产业集中主要反映产业内企业垄断程度的高低,而与产业的空间分布没有直接关系,同时也没有对产业内企业间联系进行特别关注。产业集中与产业集群的概念相差比较远,两者没有直接联系。集聚(agglomeration)是指事物的空间集中过程,早在一个世纪前韦伯在《工业区位论》中就开始使用聚集(agglomeration)的概念,主要是讲产业的空间集聚。产业集聚(industrialagglomeration)是指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分布现象,是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重点。产业集聚主要是研究产业的空间分布形态,特别注重产业从分散到集中的空间转变过程。产业集聚在某一共同空间发展,可以共享基础设施,带来规模经济受益。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关系密切,但是两者又有区别。产业的空间集聚可以形成产业集群,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产业集聚都可以形成产业集群。虽然有的产业集聚在一起,但是相互之间没有联系,就不能形成产业集群。因此产业集聚只是产业集群形成的一个必须条件,而非全部条件。产业链(industrialchain)是一个十分传统的概念,是指某种产品从原料、加工、生产到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关联,早在1958年赫希曼的《经济发展战略》中就从产业的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的角度论述了产业链的概念,与产业链相关的还有价值链、生产链、供应链、商品链等不同概念。尽管说法发生了变化,但其内容的实质没变,只不过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产业的联系进行阐述。与产业集群相比,产业链也强调产业之间的联系,但产业链主要侧重于产业间联系,对于产业以外的机构如商会、协会、中介机构等关注较少,产业链没有空间集聚的概念。产业集群的概念则要比产业链的概念丰富得多,它既包括产业间的联系,还包括产业及其他相关机构间的联系,而且还强调空间的集聚。中国的工业园区建设是与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密切相关的,1984年中央开始在沿海地区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当时国家对开发区的基本要求是“三为主、一致力”,即以工业为主、以出口为主、以利用外资为主,致力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随着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开发区在中国全面展开,各种类型的工业园区也相应建设起来。工业园区建设的初衷是以利用外资为主,园区内的工业主要以区外企业为主。工业园区是典型的外力驱动型经济增长方式。正因为如此,就使得很多工业园区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很好的考虑自己的区域背景,致使园区的产业定位与周边地区相脱节,缺少与当地企业的联系,不能实现园区与所在区域产业的联动发展。与工业园区不同,产业集群强调产业之间的紧密联系,是依靠内力发展的理论。在有的工业园区内,企业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形成了产业集群。工业园区为产业集群形成提供了空间,能否形成产业集聚则要看企业之间的联系状况。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是产业链有效整合,通过确立产业链环节中的某个主导企业通过调整、优化相关企业关系使其协同行动,提高整个产业链的运作效能,最终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过程。产业链整合发展具有降低成本、创新技术、开拓市场、扩张规模、提高效益、可持续发展的强大竞争优势,同时它还是发展区域经济、促进产业转型的重要形式。产业集群发展的首要因素是具有行业领先的主导企业和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两者缺一不可,若缺少行业领先的主导企业,则群龙无首;若缺少完整的产业链,则市场风险因素较高。因此分析这两个条件,成为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首要分析要素。定位模糊、协同不足。相当一部分集群主导产业定位不够清晰,优势特色不足,同时由于协同创新平台尚不健全、发挥作用不够等问题,不少集群仍表现为“集而不群”。资源欠缺、服务滞后。当前,县域产业集群提供服务与企业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资源的欠缺限制了集群数字化管理水平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的提升。集群所在地的县(市、区)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负责提交申报材料。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负责对集群申报进行受理、初审和实地抽查,在符合认定标准的基础上,择优推荐至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专家对集群申报材料进行评审,择优形成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拟认定名单。经公示无异议的认定为“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并在工业和信息化部门户网站公布。从一般意义上讲,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是密切相关的。它们都涉及到在一定区域内相同或相关产业活动的聚集。从学术角度来看,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产业集聚主要是指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这种集中通常伴随着企业在特定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和效益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其他相关机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企业提供了各种支持和资源,帮助其发展壮大。相比之下,产业集群的概念更为宽泛。它不仅包括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还包括企业在生产、营销、技术等各个方面的深度合作与交流。这些企业通常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因此能够在特定区域内形成协同发展的优势。另一个需要辨析的概念是产业集群和价值链的关系。事实上,产业集群可以被看作是价值链的体现形式。在价值链中,各种企业、组织和机构之间形成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完成从原材料采购到最终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全过程。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不仅在生产环节上相互协作,还通过共享信息、技术、人才等资源,实现整体价值链的优化和提升。这种合作模式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并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产业集群并不等同于价值链。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产业集群更多地强调企业之间的空间聚集和协同发展,而价值链则更注重企业之间的功能性和价值创造过程。在研究中国产业集群时,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这两个概念的本质和作用。中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研究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对于政府和企业来说,理解产业集群的内涵、特征和影响因素有助于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区分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探讨中国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演进过程以及与国际产业集群的互动关系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关键问题,我们可以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指导,促进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产业集群(industrycluster)亦称“产业簇群”、“竞争性集群”、“波特集群”。某一行业内的竞争性企业以及与这些企业互动关联的合作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厂商和相关机构,如大学、科研机构、制定标准的机构、产业公会等聚集在某特定地域的现象。如信息技术企业和相关厂商、相关机构等在美国硅谷的聚集。美国波特1990年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并详加论述。有助于相互竞争的企业提高竞争力,对特定产业的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增强有重要作用。1990年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首先提出用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一词对集群现象的分析。区域的竞争力对企业的竞争力有很大的影响,波特通过对10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发现,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在所有发达的经济体中,都可以明显看到各种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异。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许多产业集群还包括由于延伸而涉及到的销售渠道、顾客、辅助产品制造商、专业化基础设施供应商等,政府及其他提供专业化培训、信息、研究开发、标准制定等的机构,以及同业公会和其他相关的民间团体。产业集群超越了一般产业范围,形成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构成这一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考察一个经济体,或其中某个区域和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角度看,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某种产品的加工深度和产业链的延伸,在一定意义讲,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从产业组织的角度看,产业群实际上是在一定区域内某个企业或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的纵向一体化的发展。如果将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二者结合起来看,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指产业成群、围成一圈集聚发展的意思。也就是说在一定的地区内或地区间形成的某种产业链或某些产业链。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产业的高集中度,这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制度成本(包括生产成本、交换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产业集群的微观层次分析,即从单个企业或产业组织的角度分析,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用费用较低的企业内交易替代费用较高的市场交易,达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增强企业生产和销售的稳定性;通过纵向一体化行为,可以在生产成本、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渠道和价格等方面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进入壁垒;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提高企业对市场信息的灵敏度;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使企业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和高利润产业等。第一,每个地理区域的大部分企业基本围绕统一产业、或紧密相关产业、或有限的几个产业从事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等经营活动。第二,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具有某个或某几个显著的产业特征作为联接,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实行专业分工。最常见的是以供应商-客户作为联结模式,如绍兴纺织业的化纤、织造、印染服装一条龙的产品关联,围绕该产业链还出现了纺机、染料助剂、纺织技术服务等辅助性行业,这些内在紧密联系并频繁互动的行业及其所属企业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纺织产业集群。再如温州低压电器产业在配件生产、成品装配和销售之间构筑起一条产业链。产业集群内部还围绕产业链出现了一些服务性机构和行业组织等。第三,通过集群成员之间供需关系的连结,实现采购本地化,形成整个集群的成本优势。以温州低压电器集群为例,低压电器的配套件涉及金属部件、合金材料、注塑部件、冲制、酸洗及模具加工等共计几十万种,其中有70%能在柳市采购,对于那些需向外部采购的原材料和部件,其供应商也因集群吸引力而在当地设立办事处。产业链的当地化不仅降低了柳市企业的采购和供应成本,更重要的是大大便利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沟通互动,从而为双方在技术创新中协作创造了条件。第四,产业内部的单个企业绝大部分属于中小企业,规模不大,但是整个集群却具有显著的规模优势和很高的市场占有率。第五,集群产品销售具有极强的市场渗透力,部分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集群和地区专业市场互动发展的局面。市场渗透能力强是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尤其是在集群快速成长时期。如温州低压电器产业利用遍布全国及世界各地30多万温州人的有利条件,产品直接渗透到全国各地,培育了“温州人经济”。随着市场开发的深入,部分产业集群在其所在地大力为专业市场,逐渐使该地区成为了某一产品的集群中心。反过来,专业市场的发展为产业集群提供市场平台、物流服务平台和信息交流平台等,为集群的进一步壮大发展提供条件。如绍兴的中国纺织城、温州的纽扣市场、台州路桥的塑料制品市场都是年交易规模在几百亿以上的专业市场。绍兴县的轻纺面料专业市场——中国轻纺城,已经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纺织品集散中心。第六,发展过程特征。考察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基本从自发起步,依靠当地一批精英带动,逐渐形成某一种产业雏形,当形成一定气候后,政府部门再给予适当扶持,不断培育和发展其成为具有当地规模的中小企业集群。调通过竞争来促进集群产业的效率和创新,从而推动市场的不断拓展,繁荣区域和地方经济。第七,集群企业具有明显的学习效应。一个企业的成功往往会带动一大批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企业产生,其学习效应呈裂变式扩张,例如,印度南部泰米蓝多州提若普尔地区的针织产业集群的产品占据印度国内85%的市场份额,用短短10多年时间发展成为全印度棉织品加工和出口中心;得益于美国仙童半导体公司的发展,惠普等一大批半导体领域的制造企业都发展迅猛。产业集群的概念提供了一个思考、分析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并制定相应政策的新视角。产业集群无论对经济增长,企业、政府和其他机构的角色定位,乃至构建企业与政府、企业与其他机构的关系方面,都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法。产业集群从整体出发挖掘特定区域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突破了企业和单一产业的边界,着眼于一个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和合作关系的企业、相关机构、政府、民间组织等的互动。这样使他们能够从一个区域整体来系统思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来考察可能构成特定区域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考虑临近地区间的竞争与合作,而不仅仅局限于考虑一些个别产业和狭小地理空间的利益。产业集群要求政府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产业集群观点更贴近竞争的本质,要求政府专注于消除妨碍生产力成长的障碍,强调通过竞争来促进集群产业的效率和创新,从而推动市场的不断拓展,繁荣区域和地方经济。创新型产业集群可以理解为:以创新型企业和人才为主体,以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品牌产品为主要内容,以创新组织网络和商业模式等为依托,以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文化为环境的产业集群。与模仿型产业集群相比,其创新程度较高;与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相比,它属于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相比,它属于现代产业集群。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有:一是拥有大批致力于创新、不断开展创新活动的创新型企业、企业家和人才,这里的企业包括供应商、用户企业、竞争企业和相关企业(互补性企业、关联企业)等。二是集群内的主要产业是知识或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如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或技术密集的其他产业(甚至包括正在转型的传统产业)。三是具有创新组织网络体系和商业模式,在产业集群内和周边地区有较多较好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协会和商会等)、中介机构(律师、会计、资产评估等)、金融机构、公共服务机构(政府和事业单位)、市场组织(要素市场)和技术基础设施(通讯等)等,拥有不断创新的商业模式,拥有一个或若干在国内外市场上较有影响的品牌产品。四是具有有利于企业创新的制度和文化环境,如鼓励企业创新的法律和政策环境,鼓励创新、相互学习、容忍失败的文化氛围、致力于创业和创新的企业家精神等。创新型产业集群按照不同标准还可进一步进行分类,如按照产业类型可分为传统产业创新型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型产业集群,也就是说,创新型产业集群不仅存在于高新技术产业,也存在于传统产业。按照创新类型可分为产品或技术主导创新型产业集群和商业模式主导创新型产业集群,也就是说,创新型产业集群中的创新是多种含义的,不仅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等,还包括商业模式创新、渠道创新、品牌创新等。根据上述定义和特征,美国的“硅谷”、台湾的新竹、印度的班加罗尔、北京的“中关村”可以说是比较典型的创新型产业集群。这里必须强调指出的是,由于创新型产业集群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且其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因此那些看起来虽然不属于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但在不断创造新产品、新品牌、新渠道、新商业模式,且在市场上有重要地位的产业集群,也应属于创新型产业集群,至少应属于创新型产业集群的雏形或一种类型。如被誉为“东方纽扣之都”的温州桥头镇的钮扣产业集群、绍兴嵊州的领带产业集群、乐清柳市的低压电器产业集群、广东中山古镇的灯饰产业集群、苏州吴江盛泽镇的丝绸纺织产业集群、被授予“中国鞋都”的福建晋江的制鞋产业集群、河北邢台清河的羊绒产业集群、青岛的家电产业集群、西安的民办教育产业集群等,都可在一定意义上算作创新型产业集群。资源型产业集群立足于资源型产业,是以资源型产业发展为前提的。资源型产业是以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和依托的产业。在资源型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构成中,自然资源占据主体核心地位。资源型产业体系和贸易体系甚至城镇发展都以资源开发利用为中心,由资源优势所决定的资源型经济循环体系成为其显著特征。根据相关产业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可把资源型产业分为资源依赖型产业、资源依附型产业、资源依从型产业。在资源丰富、市场需求旺盛时期,资源型产业发展迅速稳定。伴随着资源的减少、质量下降或枯竭,以及市场的变化,资源型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从国内外的实际情况来看,这是资源型产业发展不得不面临的问题,也是资源型产业发展中特有的问题。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结合资源型产业的特殊性,人们认为以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以资源生产加工为纽带,具有产业内在联系,且在地域上集中的产业群落可称为资源型产业集群。如煤炭、钢铁、有色金属冶炼生产基地等,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核心的区域性资源型产业集群,它们为国家和区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资源型产业集群的特征:资源型产业集群主要是依托特定自然资源(如煤炭、石油、矿石)发展起来的,单一的产业结构和简单的供应链形式决定了低程度的多样性和活力缺乏是其先天不足,互补性、网络性的集群特征很难在资源型产业集群得到充分体现,而专业性的特点表现得过于突出。资源型产业集群内各成员间的关系更多体现在自然资源的供应关系上,这种关系使得供应链短且限制了与其他产业部门和服务机构间进一步合作关系的扩展,其结果是资源型产业集群内各成员间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直线式关系而不是网状的。人们知道,集群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网络”关系的存在。这既是资源型产业集群的结构特征,也是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资源型产业集群结构的局限性叠加上政府对资源型产业的强烈干预,使资源型产业、资源型产业集群乃至资源型地区的发展受到很大约束。如中国许多资源丰富的地区,在国家经济分工格局中被定位为能源重化工基地,这种定位和格局正是中西部资源富集区经济发展滞后的直接原因之一。从产业集群角度来看,资源型产业集群内成员间基本上没有形成知识流,对周边地区的外溢效应弱,整个系统趋向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资源型产业集群从依附于自然资源向集群化发展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即重点突出资源型企业发展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合理利用资源优势培养资源型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等问题。如果产业导向和政策不鼓励或支持资源型产业集群的网络化发展,结果只能是资源型产业的健康发展受到限制,集群化不能实现,资源型地区永远处于富饶的贫困状态,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认识和把握资源型产业集群的这些特征,有利于促进资源型地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对于该国或该地区资源禀赋结构(比较优势)和市场环境的反映和调整能力。同一产业相关的企业群居在一起,相互竞争和协作,对提高产业的竞争力有很强的促进作用。现代组织理论认为,产业集群是创新因素的集群和竞争能力的放大。波特教授认为,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能够对产业的竞争优势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从世界市场的竞争来看,那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其产业内的企业往往是群居在一起而不是分散的。一般说来,当产业集群形成后,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加剧竞争等,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能力,并形成一种集群竞争力。这种新的竞争力是非集群和集群外企业所无法拥有的。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集群将比非集群更具有竞争力。集群加剧了竞争,竞争是产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动力。竞争不仅仅表现在对市场的争夺,还表现在合作上。产业集群的最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它的地理集中性,即大量的相关产业相互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由于地理位置接近,产业集群内部的竞争自强化机制将在集群内形成“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机制,刺激企业创新和企业衍生。在产业集群内,大量企业相互集中在一起,既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又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如联合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建立生产供应链,由此形成一种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合作竞争机制。这种合作机制的根本特征是互动互助、集体行动。通过这种合作方式,中小企业可以在培训、金融、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出口、分配等方面,实现高效的网络化的互动和合作,以克服其内部规模经济的劣势,从而能够与比自己强大的竞争对手相抗衡。在产业集群内部,许多单个的、与大企业相比毫无竞争力的小企业一旦用发达的区域网络联系起来,其表现出来的竞争能力就不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力,而是一种比所有单个企业竞争力简单叠加起来更加具有优势的全新的集群竞争力。集群使得许多本来不具有市场生存能力的中小企业,由于参与到了集群里面,不但生存了下来,而且还增强了集群的整体竞争力。在绝大部分市场经济国家中,企业都是创新体系主体,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和其他的非正式互动关系就成了知识转移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形式。企业间合作的基础是信任而不是契约。没有企业之间和企业领导人之间的深刻信任,任何形式的契约都难达到合作的预期目标。集群的发展正好符合了这方面的要求,集群运行机制的基础便是信任和承诺等人文因素。群内的企业因为地域的接近和领导人之间的密切联系,形成共同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行为规范和惯例,彼此之间容易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从而减少机会主义倾向,降低合作的风险和成本。因此其合作的机会和成功的可能性无疑会大大增加。企业之间的合作能够创造的力量大于单个企业力量的简单总和,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进行有效的合作,因为他们不一定能搜寻到合作伙伴,即使搜寻到了,也要进行一番严格的考证。而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之间合作却有独特的优势。现代组织理论预言,产业内企业联合的形式很可能是未来的潮流,它将取代公司之间一对一的竞争,供应商、客户,甚至竞争者将走到一起,共同分享技能、资源,共担成本。集群不仅有利于提高生产率,也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创新。这种创新具体体现在观念、管理、技术、制度和环境等许多方面。一般地讲,集群对创新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集群能够为企业提供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集群是培育企业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温床。企业彼此接近,会受到竞争的隐形压力,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由于存在着竞争压力和挑战,集群内企业需要在产品设计、开发、包装、技术和管理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需要。一家企业的知识创新很容易外溢到区内的其他企业,因为这些企业通过实地参观访问和经常性的面对面交流,能够较快地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术。在产业集群中,由于地理接近,企业间密切合作,可以面对面打交道,这样将有利于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传播,由此形成知识的溢出效应,获取“学习经济”(LearningEconomies),增强企业的研究和创新能力。2.集群有利于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产业集群与知识和技术扩散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自增强关系。在新经济时代,产业布局不再像工业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简单地聚集在一起,而是相互关联、高度专业化的产业有规律地聚集在一个区域,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集群内由于空间接近性和共同的产业文化背景,不仅可以加强显性知识的传播与扩散,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强隐性知识的传播与扩散,并通过隐性知识的快速流动进一步促进显性知识的流动与扩散。产业集群内由于同类企业较多,竞争压力激励着企业的技术创新,也迫使员工相互攀比,不断学习;企业间邻近,带来了现场参观、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这种学习、竞争的区域环境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集群内领先的企业会主导产业技术发展方向,一旦某项核心技术获得创新性突破,在集群区内各专业细分的企业很快会协同创新,相互支持,共同参与这种网络化的创新模式。事实也已经证明,产业集群内知识和技术的扩散要明显快于非集群化的企业。3.集群可以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由于地理位置接近,相互之间进行频繁的交流就成为可能,为企业进行创新提供了较多的学习机会。尤其是隐性知识的交流,更能激发新思维、新方法的产生。由于存在着“学习曲线”(LearningCurve),使集群内专业化小企业学习新技术变得容易和低成本。同时,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竞争合作机制,也有助于加强企业间进行技术创新的合作,从而降低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成本。集群对新企业的进入和企业增长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良好的创新氛围、激烈的竞争环境以及完善的地方配套体系,使集群在吸引新企业进入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地理集中性和良好的外部环境,不仅鼓励产业新手的出现,也有利于现有企业的增长和规模扩张。在产业集群形成后,不仅吸引来的工厂会根植于本地,还会有很多新企业在本地繁殖和成长。因为集群内长期形成的完整产业链体系,促使企业在集群内“落地生根”,除非整个产业链出现转移,企业才会考虑迁移到其他地区。产业集群具有地理集聚的特征,产业关联企业及其支撑企业、相应辅助机构,如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金融部门与教育培训机构都会在空间上相应集聚,形成一种柔性生产综合体,构成了区域的核心竞争力。集群的形成使政府更愿意投资于相关的教育、培训、检测和鉴定等公用设施;这些设施的设立又明显地促进了集群内企业的发展。公共物品共享使资源在产业集群内具有更高的运用效率。随着产业集群的成功,集群所依托的产业和产品不断走向世界,自然就形成了一种世界性的区域品牌。“区位品牌”即产业区位是品牌的象征,如法国的香水、意大利的时装、瑞士的手表等。单个企业要建立自己的品牌,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然而企业通过集群,集群内企业的整体力量,加大广告宣传的投入力度,利用群体效应,容易形成“区位品牌”,从而使每个企业都受益。区位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更具有广泛的、持续的品牌效应,它是一种珍贵的无形资产。这种区域品牌是由企业共同的生产区位产生的,一旦形成之后,就可以为区内的所有企业所享受。区域品牌同样具有外部效应。这种区域品牌效应,不仅有利于企业对外交往,开拓国内外市场,确定合适的销售价格,也有利于提升整个区域的形象,为招商引资和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而区域品牌共享大大增强了集群内企业的比较竞争优势。近年来,产业集群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世界上引人瞩目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已经越来越引起有关国际组织和许多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广泛重视。随着区域经济的日趋发展,产业集群成为各省市经济的重要组织形式,对产业集群的统计、分析、研究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当前,各个省市对产业集群的统计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3年弯曲机粉末冶金制品项目融资计划书
- 哈佛博弈论课件section
- 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含解析)
- 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含答案)
- 养老院老人康复设施维修人员晋升制度
- 《个人纳税筹划》课件
- 《员工奖励与津贴》课件
- 《亲亲小动物主题墙》课件
- 挂靠租赁合同(2篇)
- 2024年牛羊养殖行业协会会员服务合同范本3篇
- 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家长会 课件
- 溯源与解读:学科实践即学习方式变革的新方向
- 班克街教育方案
- 护理教育改革与创新研究
- 知识点总结(知识清单)-2023-2024学年人教PEP版英语六年级上册
- 社会医学课件第2章医学模式-2024鲜版
- 《囚歌》教学课件
- 2024年日历(打印版每月一张)
- 民法典银行培训课件
- 四年级下册数学单位换算题200道及答案
- 技术总监年度述职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