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课件高二下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3_第1页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课件高二下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3_第2页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课件高二下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3_第3页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课件高二下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3_第4页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课件高二下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单元时空坐标][单元主题]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形式多样。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借助编译出版传播文化,印刷书的诞生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养,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借助图书馆、博物馆传承文化,图书馆的作用不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提升了大众的文化素质;博物馆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从2000多年前的亚历山大博学园和孔子创办的私学,到中世纪西欧的大学和两宋的四大书院,再到今天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世界遗产公约》,人类传承与保护文化的努力从未停歇。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名师导学课程标准学习重点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1.核心概念:学校教育、印刷书、图书馆、博物馆2.关键问题:从古至今有哪些文化传承的载体?学校教育、印刷书、图书馆、博物馆等的发展历程是什么?它们在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过程中有何作用?[重要概念]1.“学在官府”:夏、商、西周文化教育制度的特点,指

,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规、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的礼器全部掌握在官府。其表现有二:一是

,由国家职官、乡大夫、乡师、父师、少师等掌握学术,担任各级学校的教师;二是

,学校既是施教的场所,又是进行政治活动的场所。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官师合一政教合一2.国子监: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

,具备国家管理机关和国家最高学府的功能。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对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起到积极的作用。3.书院:出现于唐宋至明清,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

的场所。中国著名的四大书院是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和嵩阳书院。教育行政机构最高学府聚徒讲授研究学问4.拿破仑“大学区”制度:1806年,拿破仑设立帝国大学为

的机构。1808年,划全国为29个教育行政区,称为“大学区”。“大学区”的最高长官是总长,由皇帝任命,代表帝国大学的总监管理区内各级教育。“大学区”制度在法国沿袭至今。5.京师大学堂:创办于1898年,

的新政之一,北京大学的前身。它是近代中国

,其成立是

的标志。政府管理全国教育戊戌变法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中国教育近代化6.公共图书馆: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并提供查询、借阅及相关服务,开展

的公共文化设施。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

。7.阿什莫林博物馆:创建于1683年,是

,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公共博物馆之一,同时是

。它的形成

。收集、整理、保存文献信息社会教育普通居民英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世界上规模最大,藏品最丰富的一座大学博物馆标志着近代博物馆的诞生必备知识一、学校教育的发展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1)官学:先秦时期,“学在官府”;汉朝设立

。(2)私学:春秋时产生,

影响最大;唐代以后,私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宋代

的产生与发展,推动了私学发展。(3)作用:保存与传播了古代文化,使古代典籍得以传承,为科举考试的推行提供了教育基础。太学孔子书院西方法国

建立“大学区”制度,确立了国民教育制度德国洪堡创办

,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美国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

,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2.近代大学(1)起源: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2)发展概况:拿破仑柏林大学商业化中国戊戌维新运动京师大学堂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主导新式教育的推进,采取分科教育的方式。其建立是中国

的标志。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1916年蔡元培任校长后,成为

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清华学堂1911年创办,次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延聘国内外著名学者执教,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教育近代化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文化大革命”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制度;1983年,邓小平提出“

”的指导方针。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

”发展战略(3)作用: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在文化传承、

研究、

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科教兴国科学人才二、印刷书的诞生1.产生纸草书卷蔡伦毕昇谷登堡2.意义(1)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有助于文化的

,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2)

书籍有利于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扩大文化的影响力。大众化翻译[易错辨析]活字印刷术不是最早的印刷术。唐朝就已经有了雕版印刷术,印制于868年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北宋的毕昇不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人,他发明的是胶泥活字印刷术。三、图书馆的成长1.西方图书馆演变历程(1)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图书馆,是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2)在西方,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对保存古典时期文化遗产起了重要作用。(3)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家出现具有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2.中国图书馆演变历程(1)中国图书文献的保存源于史官,以及建立的“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2)私家藏书发展,明清两代尤其突出。(3)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称“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3.图书馆的作用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服务公众。京师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思维深化]中国古代藏书的特点(1)分为官方藏书和私人藏书。(2)以保存书籍、延续文化为目的。(3)藏书的管理严格,具有封闭性。(4)官方藏书设专门官员,具有政治色彩,私人藏书具有宗族色彩。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1.博物馆的演变(1)公元前290年前后,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亚历山大博物馆创建。(2)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的

,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阿什莫林博物馆(3)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上海建立的

,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4)1905年在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

。(5)1912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决定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1926年,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立历史博物馆改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院公共博物馆(6)1933年,蔡元培等倡议在南京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1948年第一期工程及附属工程竣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立中央博物院改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院”。(7)1925年成立的

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8)1959年7月建成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9)1959年9月,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建成。2003年2月,在两馆基础上

正式组建。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2.博物馆的作用(1)近代以来建立的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2)博物馆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教材史料导读]1.观察教材第一子目图片《白鹿洞书院揭示》,并阅读文字说明,该揭示作为书院的学规,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提示]强化儒家思想的地位,凸显儒学的教化功能,有利于儒家文化的传承;同时,对科举制的发展也起到支撑作用;有利于巩固统治。2.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学思之窗”,概括蔡元培的观点及其教育思想产生的影响。[提示]观点:将大学定位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力图将大学由追逐高官厚禄的名利场所转变为研究高深学问的殿堂。影响: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有利于开展学术研究,促进了近代大学的成长。3.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历史纵横”,谈一谈你对留学教育的认识。[提示]促进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揭开了近代教育的序幕;培养出大批精英人物,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文学艺术水平的提高;引进了西方文化思想,促进了中国思想解放。主题探究历史上不同载体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材料一[结论](1)孔子讲学注重师道尊严,以老师讲授为主,氛围庄严,讲授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雅典学院重视师生互动,师生相互探讨,氛围自由,主要讲授古希腊的哲学和人文精神。[问题](1)对比材料一中两幅图片,二者在教学形式上有什么不同?讲授的内容最可能是什么?材料二[结论](2)竹简书写、保存都不方便,帛的价格昂贵,二者都不利于书写和保存,限制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问题](2)结合材料二,分析在造纸术、印刷术发明以前,文化传承中的困难。[结论](3)一是基于技术层面,印刷书的出现是将多项技术进行整合的产物,成为现代印刷术发展的重大事件,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普及;二是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层面,印刷书的诞生,使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更多人可以阅读书籍。这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具有重要意义。[问题](3)阅读教材第二目“思考点”,印刷书为什么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材料三周道废,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于是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而贾生、晁错明申、商,公孙弘以儒显,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史记·太史公自序》[结论](4)作用:保存古籍、文献开发、培养人才、为公众服务。[问题](4)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图书馆的作用。[结论](5)博物馆、语言、文字、服饰、宗教、传统节日、新媒体、电视节目等。[问题](5)综合上述材料,列举其他文化传承的载体。[深化拓展]一、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1)起源早:春秋时期孔子首创私学;汉朝设立官学太学。(2)政府主导:明清政府举办的官学数量激增。(3)主要形式:官学与私学并存。(4)教学内容:以儒家学说为主,与科举做官联系紧密。(5)发展过程:由逐渐发展完善到走向衰落。2.影响(1)政治:为政府提供后备人才,巩固专制皇权的统治。(2)思想:巩固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凸显了儒学的社会教化功能。(3)经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与之相适应。(4)文化: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与创新。(5)局限:封建社会后期文化专制阻碍了教育的发展。二、印刷术和印刷书的影响1.有利于版本的统一,方便了编排和修改,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2.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有利于西方的思想解放。3.有利于文化的保存、传播和交流,扩大了文化的影响力。4.有助于知识与技术的推广,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5.有利于文化普及与传承,有利于提高文化修养,促进了各民族发展。6.翻译其他国家文化典籍,有利于借鉴吸收他国文化,补充发展本国文化。7.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扩大了本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思维导图][提示]中外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表明学校是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造纸术的发展、印刷术的发明有利于书籍的普及,极大地推进了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图书馆的作用不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博物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使命。[逻辑表达]请就“思维导图”的整体或部分作出合理阐释。随堂训练1.北宋初年,私人讲学的书院大量产生,陆续出现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等著名书院。但到北宋仁宗末年,朝廷直接向州学派出教授,削弱书院和县学,北宋前期较有影响力的书院全部消失。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理学官方地位确立 B.书院脱离社会需要C.地方官学得到发展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1234解析:C据材料“朝廷直接向州学派出教授,削弱书院和县学,北宋前期较有影响力的书院全部消失”可知,中央直接控制地方官学,有利于提高地方官学的竞争力,促进其发展,故选C项;理学官方地位确立是在南宋,排除A项;这一变化主要目的是政府加强思想控制,强化中央集权,不是书院脱离社会需要,排除B项;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D项。12342.晚清中央政府在筹办京师大学堂的同时,鼓励地方政府创建中小学堂。京师顺天府尹和五城察院联合会奏:“方今时势多艰,需才孔亟,京师为首善之区,尤当先行举办。”奏折获批。1901年,中国第一个公立中学五城学堂诞生。可见,近代公立中学的创建(

)A.表明洋务派已意识到大学堂的生源问题B.为维新变法运动培养了大量的新式人才C.标志着近代中国学堂选官制度正式建立D.筹划于百日维新之时,建成于清末新政时期√1234解析:D据材料“晚清中央政府在筹办京师大学堂的同时,鼓励地方政府创建中小学堂……1901年,中国第一个公立中学五城学堂诞生”并结合所学可知,百日维新时期筹办京师大学堂,1901年处于清末新政时期,说明公立中学的创建筹划于百日维新之时,建成于清末新政时期,故选D项;洋务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已失败,排除A项;公立中学诞生于1901年,此时维新变法已经失败,排除B项;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