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近代史分期184019191949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空坐标:时空坐标:1840~18421856~18601894~18951900~19011937~19451949年侵华阶段特征探索事件探索阶级侵华战争史实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商品输出阶段的侵华战争资本输出阶段的侵华战争法西斯阶段的侵华战争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阶段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1894-1919)总体概述:总体特征:觉醒与探索从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前(1894年至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文明的深化时期。这一时期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自然经济解体加快,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依阶段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半殖民地本封建社会的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后至八国联军侵华前(1894年——1900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八国联军侵华至辛亥革命前(1900——20世纪初)。阶段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1894-1919)阶段特征:政治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民族意识觉醒。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戊戌变法运动,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由此开端。农民掀起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近代社会生活进一步变化。思想文化上:向西方学习由器物到制度阶段。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精神,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1894年1905年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刺激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三民主义近代报刊、交通、航空发展;婚姻制度、社会习俗发展变化维新思想民主、科学1919年时间坐标:八国联军侵华1898年1900年1915年辛亥革命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1912年1911年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镇压曲折前进清朝后期中华民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民族意识觉醒。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戊戌变法运动,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由此开端。农民掀起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课时1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课时2孙中山与辛亥革命课时3近代前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4从维新思想到新文化运动阶段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1894-1919)从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前(1894年至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文明的深化时期。这一时期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自然经济解体加快,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依阶段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半殖民地本封建社会的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后至八国联军侵华前(1894年——1900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八国联军侵华至辛亥革命前(1900——20世纪初)。课时1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考点一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
一、甲午中日战争二、八国联军侵华考点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黄海海战二、反割台斗争三、义和团反帝运动考点三戊戌变法一、背景二、高潮三、结果考点一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一、甲午中日战争(1)日本:明治维新后实力上升,蓄谋侵略中国。(大陆政策)(2)朝鲜:1894年爆发农民起义(东学党起义),日本趁机入侵。(导火线)(3)清政府:消极避战、腐朽无能、统治腐败(4)欧美列强:纵容日本侵略。(5)世界形势: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1、背景考点一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一、甲午中日战争2、过程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战役威海卫战役辽东战役考点一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一、甲午中日战争3、结果:1895年签署《马关条约》条约内容主要危害割__________、______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赔偿日本军费______两白银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开放沙市、______、苏州、杭州为商埠列强侵略势力深入__________日本可在通商口岸__________,产品免收________拓展了列强对华__________的途径,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辽东半岛台湾二亿重庆中国内地投资设厂内地税资本输出特点:列强对华侵略方式发生了变化,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概念辨析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
1.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2.资本输出: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争夺路矿和办厂权。视角1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史料
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①。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②。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③。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④。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⑤……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⑥。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⑦。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⑧。日军受降。——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主题列强侵华的加剧与民族危机的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思考根据史料,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提示
特点: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交织(局处海嵎)。原因: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史论归纳史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1)准备上: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思想,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2)外部上: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来,是战争失败的外部原因。李鸿章等官员一直致力于争取欧美列强国家的调停,过分依赖外交斡旋而放松了军事努力。(3)思想上:信奉“武器决定论”是战争失败的思想原因。李鸿章把武器作用极端化、绝对化,由“武器决定论”导致悲观情绪和失败主义。(4)战略上: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战争失败的战略原因。清政府避战求和、消极防御的指导思想,突出表现在忽视和放弃制海权的战略失误上。在《马关条约》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考点一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一、甲午中日战争史料二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居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钳制。中国乃不国矣。——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等《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三国干涉还辽”《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但向清政府索取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为了在三年内向日本交出2.3亿两白银,清政府向欧洲大借款、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和强租租借地,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4、影响:(2014·海南单科)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上述政策()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B.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C.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D.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拓展:美国“门户开放”政策
1.原则:(1)各国对他国在中国取得的任何势力范围、租借地内的通商口岸、投资事业,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得干涉。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2)运至各势力范围口岸的各国货物,均按中国现行关税税率,由中国政府征收。(3)各国对进入自己势力范围内的他国船舶,不得征收高于本国船舶的港口税,他国使用自己所修筑或经营控制的铁路运输货物时,不得征收高于本国商品的运费。(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向美国开放)2.主要精神:机会平等、利益均沾。3.实质:形成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4.积极性:承认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视角2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及评价史料李鸿章1895年3月19日在日本马关指出:“此次战争,实获两个良好结果。第一,日本利用欧洲式之海陆军组织,取得显著成功,足以证明黄色人种亦决不逊于白色人种①;第二,由于此次战争,中国侥幸得以从长夜之梦中觉醒,此实为日本促成中国发愤图强②。”——摘编自《蹇蹇录》思考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李鸿章的观点。提示
其观点虽然说明了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人警醒的一面,但是却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性质,没有看到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巨大灾难,表现了其迎合日本侵略要求的一面和封建统治的腐朽。素养提升唯物史观——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客观影响(1)加强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社会地位的确立。帝国主义通过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和控制,进而操纵中国的政治,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2)客观上刺激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强侵华激起了中国人民反帝爱国情绪,同时也促使清政府对民族企业的政策做了调整,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3)唤起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甲午战争之后,瓜分狂潮日渐激烈,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使中国的民族独立运动走向高涨。史论归纳史论: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水岭(1)列强侵华特征: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华进入新的阶段,呈现出以资本输出为特征的侵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主要)(2)社会主要矛盾: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3)阶级关系变动: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维新派、革命派政治团体成立,救亡图存运动高涨。(4)经济结构变动: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破产。(5)向西方学习: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能挽救中国,应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向西方学习从技术层面转向制度层面。(2020·全国Ⅱ卷高考·28)1894—1914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有所增加,各行业所占比例如图9所示。A据图9可知,当时A.运输业成为列强扩大权益的重要途径B.中国的对外贸易已由逆差转向了顺差C.国际资本垄断日益趋于和缓D.民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考点】本题考查甲午战后列强的对华侵略——扩大对华资本输出。意在考查考生阅读理解图表信息,并调动运用所学知识作出判断的能力。体现了对考生时空观念等核心素养的综合考察。【解析】
由材料信息1894—1914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中,运输业所占比例有明显的增加,结合所学,甲午战后西方列强在中国投资修筑铁路,进而攫取铁路沿线的物产资源,因此运输业成为列强扩大权益的重要途径,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情况,并未提及中国的对外贸易,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情况,无法体现国际资本垄断的趋势,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外国企业而非民族企业,排除D项。命题点2甲午战争的背景2.(2018·全国Ⅰ卷,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C解析面对日本的舆论宣传,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说明其对舆论在外交中的作用没有清醒的认识,即清政府并不熟悉近代外交策略,故C项正确。命题点1列强侵华战争1.(2020·江苏单科,7)《申报》曾报道,“奉天为我圣祖神宗当日发祥之地,今虽势不能敌,岂可轻以尺寸与人”,还有旅顺、威海皆军事要地,因而“中国万不可允倭人割地之请”。与此报道相关的战争应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倭人”指的是日本人,日本人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取胜,提出了割地的要求,故选C项。其他三项均与题意不符。考点一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原因(1)甲午战争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斗争日益高涨。(2)义和团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2、经过(1)爆发:1900年6月,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战争。(2)八国联军由天津进犯北京,先后占领天津、北京。考点一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结果条约内容主要危害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本息合计9.8亿两加重了人民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在东交民巷设立“________”,不许中国人居住“使馆界”成为“__________”,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大本营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清朝腹地广大地区被置于列强的__________之下惩办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__________的组织标志着清政府成为__________统治中国的工具改总理衙门为________,居六部之上列强通过______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使馆界国中之国武装控制反帝性质帝国主义外务部外交史论归纳史论:《辛丑条约》体现的列强侵略的特点(1)惩罚对象主要是中国人民:列强要求赔款4.5亿两白银,当时中国人口为4.5亿,其用意是要每个中国人都要向他们缴纳1两白银的“罚金”,借此惩罚、侮辱所有的中国人;规定在发生过反帝斗争的城镇,一律停止科举考试五年。(2)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辛丑条约》没有割地,不开新商埠,巨额赔款也不是列强的根本意图所在。其直接目的就是要控制清政府,征服中国人民,把清政府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3)既维护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又加以严格控制:此条约惩办参加反帝斗争和对反帝斗争镇压不力的官吏,但丝毫未涉及处置慈禧太后的相关内容。相反,列强确立了清政府继续充当列强侵华的代理人。为了使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列强从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考点一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影响视角3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史料
凡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商口岸以便他们长时期地在经济上压榨中国①……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占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②。……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了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③。思考据史料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局势的影响。提示
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列强在华矛盾暂时缓和;半殖民地程度加深;进一步激发了反帝反封建斗争。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素养提升唯物史观——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侵华的影响(1)侵华方式:列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2)民族危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3)发展历程: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戊戌变法、辛亥革命。(4)学习内容:向西方学习的主题由学习器物转向学习制度。(5)革命力量:中华民族新觉醒,更多阶级、阶层投入救亡图存行列。3.(命题点:东南互保的影响)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同时宣战,接到宣战诏书的两广总督李鸿章却复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鼓励了东南各省督抚,从而产生了“东南互保”协议,该协议的签订(
) A.说明地方已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 B.有利于江南地区的相对稳定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D.说明了清朝封建统治的没落B解析据题干材料“‘粤不奉诏’,这鼓励了东南各省督抚,从而产生了‘东南互保’协议”,结合所学可知,东南沿海各省“不奉诏”避免与十一国的冲突,从而维护了江南地区的稳定,故选B项。【新教材新视角】
东南互保与晚清政府中央集权危机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担心波及其势力范围长江流域,遂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后由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上海道余联沅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保护东南章程九款”。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后,南方更多督抚加入进来,和各参战国商订协议,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协议虽未签字,但在清政府危亡之际,地方大员寻求“自保”,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考点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黄海海战1、爆发:1894年9月,中国北洋舰队遭日舰偷袭。2、经过:刘步蟾、________、林永升等率官兵英勇作战。邓世昌3、结果:(1)双方互有损失,中国北洋舰队遭日舰偷袭。(2)李鸿章采取“避战保船”政策,导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1、原因:中日《马关条约》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2、经过:台湾各族人民在丘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痛击日军。3、结果:1895年10月,台湾全部沦陷。4、意义: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浴血奋战,在反侵略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考点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二、反割台斗争1、原因: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考点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三、义和团反帝运动2、概况:(1)1899年底,袁世凯血腥围剿义和团,山东义和团转移到直隶,向京津地区发展。(2)廊坊阻击战,抵抗八国联军,攻击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3)清政府对各国宣战后,义和团运动达到高峰。3、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最终失败。4、意义:(1)在中国近代反帝爱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2)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捍卫了民族尊严。概念理解——“扶清灭洋” “扶清灭洋”的口号是中日甲午海战失败后,在民族危机空前加重,清政府腐败无能,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的时代大背景下,由民间组织的义和团发动反对外来势力,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运动时提出的,主要目的是保家卫国,具有爱国进步性,但也有其盲目性、笼统排外的局限性。16.(2020·江西九校联考)《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铁路设施大大破坏了传统的运输体系。两条老的南北干线——大运河和从汉口到北京的陆路——在与铁路的竞争中失败,成千上万的船夫、车夫、客栈店主和商人失业。随着南来的贡米运输在1900年变成现金支付,大运河差不多就成为了明日黄花。这种现象(
) A.体现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
B.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C.揭示了义和团盲目排外的深层原因
D.表明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C解析据题干“在与铁路的竞争中失败,成千上万的船夫、车夫、客栈店主和商人失业”这些失业的人成为推动社会矛盾发展很重要的部分,同时把矛头指向外洋事物,故选C项。素养提升唯物史观——义和团运动的进步性和局限性(1)进步性①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帝国主义,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了反抗精神和朴素的爱国意识。②沉重打击了外来侵略势力,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2)局限性①指导思想上带有蒙昧迷信和盲目排外的落后性。②义和团运动没有统一的领导,对清朝统治者缺乏警觉,斗争中存在严重的盲目性、自发性和分散性。视角2
19世纪末挽救民族危亡的方式及评价史料
应该说,20世纪中华民族的觉醒,奋起进行民族解放运动并最终取得胜利,其起点正是发生于19世纪末的这场维新运动①。戊戌维新运动主张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进行全面改革,其最主要的出发点也是爱国、救国、强国②。在中国近代存在两种爱国主义③。其中一种爱国主义主要由下层劳动人民所体现,他们主张正面抗击外国侵略,以保卫国家的主权和争取民族的独立④。另一种爱国主义则主张通过“自强”来救亡图存,戊戌维新的爱国主义就属于这一种⑤。这种爱国主义认为,致使中国陷入民族危机的主要原因在内而不在外——不在于列强威胁,而在于中国自身的“劣”和“弱”。而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的办法,不在于对外正面抵抗,而在于对内改革⑥。——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思考(1)依据史料及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存在的两种爱国主义的表现形式。(2)分析戊戌变法“另一种爱国主义”的主要表现及影响。提示
(1)形式:第一种:对内改革——戊戌变法;第二种:正面抵抗——义和团运动。(2)表现:改革腐朽的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近代资本主义君主立宪体制;发展资本主义,壮大自身实力,逐步变弱为强;不对外正面抵抗、专注自身问题的解决等。影响:刺激了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掀起了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为20世纪中华民族的觉醒奠定了基础;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史论归纳史论: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所持态度的变化及实质(1)变化①义和团运动兴起时,袁世凯曾进行疯狂镇压。②随着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清政府为维护其统治,转而实行招抚政策,企图加以控制利用。③慈禧太后在西逃途中,为讨好外国侵略者,颁布“剿匪”的上谕,命令清军对义和团运动进行镇压。(2)实质:清政府的“剿”“抚”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控制、利用以达到消灭之目的,是为了维护、巩固清朝政府的统治。时期侵华特征影响19世纪40—60年代以武力为手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英法为首,其次是俄美;侵略势力主要在东南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1)政治上,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3)思想上,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4)外交上,清王朝被迫打开国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瓜分中国的狂潮到实行“以华治华”;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除英、法、美、俄外,德、日等多国也加入;侵略势力逐步占据清王朝的政治统治中心(1)政治上,民族危机加深,推动了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2)经济上,严重摧残了中国的民族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3)思想上,维新思想和民主共和思想对封建思想形成了巨大冲击(4)外交上,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特征、影响考点三戊戌变法(选修1)—自学一、背景1.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1)《__________》签订后,日本侵略势力开始进入中国。 (2)欧美列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与掠夺,企图瓜分中国。2.清政府的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原因: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一些爱国工商人士,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2)影响: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改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4.康梁维新思想的兴起与传播马关条约考点三戊戌变法(选修1)—自学二、高潮:百日维新1.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__________》,宣布变法。2.内容
措施影响政治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精简机构,裁减冗员使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经济设立____________,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私人开办工厂,采用机器生产;改革财政等有利于中国______________的发展文化教育改革科举制度,废除______;在京师设立________;选派学生到海外留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等。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军事建立__________,按新法练兵;添造兵船有利于增强国防力量农工商总局民族资本主义八股大学堂新式军队定国是诏3.局限:光绪帝没有采纳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的“__________________”、设立制度局等主张。行宪法,大开国会考点三戊戌变法(选修1)—自学三、结果:失败1.标志: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__________”,囚禁光绪帝,杀害“____________”。2.原因 (1)根本原因:________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 (2)主观原因 ①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②对______________抱有幻想。临朝听政戊戌六君子维新派帝国主义列强3.教训:在当时的中国,__________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漫长而又坎坷的。4.意义(1)是一场__________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希望通过改革实现中国独立、民主和富强,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2)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他们试图实行__________制,在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符合历史发展趋势。(3)是近代中国一次__________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考点三戊戌变法(选修1)—自学三、结果:失败改良主义政治改革君主立宪思想解放视角1戊戌变法的背景、措施及影响史料一
窃顷者德人割据胶州,俄人窥伺旅大①……臣累上书,极陈时危,力请变法,格未得达。——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史料二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广,包揽太多,同志太孤②,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③……安能有成?弟私窃深忧之。——康广仁《致易一书》史料三
维新派提出的官制改革主张,在百日维新中,大大打了折扣。有的条目干脆不被批准,有的则被偷梁换柱,失去了本意④。思考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戊戌人士“同志太孤”的主要变法措施。谈谈你从上述材料中得到的改革启示。提示
措施: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特权,准其自谋生计,改革科举,废除八股。启示:改革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步推进;改革要讲究政治策略,尽量减少对立面。素养提升家国情怀——多角度认识戊戌变法的意义(1)从时代背景看:变法运动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开始的,变法图强、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是变法的直接目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爱国的、进步的。(2)从变法内容看:政治上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这符合“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的趋势。(3)从历史影响看:戊戌变法使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学习西方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思想潮流。同时,维新变法运动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唤起了人民的近代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也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对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起了重要作用。史论归纳史论:戊戌变法的特点(1)目的与性质:学习西方文化,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2)政治目标: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3)救国方案:主张采取不流血的和平手段,自上而下地改革,兴民权、设议院,走君主立宪道路,改革内政,抵御外侮,救亡图存。视角2
19世纪末挽救民族危亡的方式及评价史料
应该说,20世纪中华民族的觉醒,奋起进行民族解放运动并最终取得胜利,其起点正是发生于19世纪末的这场维新运动①。戊戌维新运动主张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进行全面改革,其最主要的出发点也是爱国、救国、强国②。在中国近代存在两种爱国主义③。其中一种爱国主义主要由下层劳动人民所体现,他们主张正面抗击外国侵略,以保卫国家的主权和争取民族的独立④。另一种爱国主义则主张通过“自强”来救亡图存,戊戌维新的爱国主义就属于这一种⑤。这种爱国主义认为,致使中国陷入民族危机的主要原因在内而不在外——不在于列强威胁,而在于中国自身的“劣”和“弱”。而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的办法,不在于对外正面抵抗,而在于对内改革⑥。——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思考(1)依据史料及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存在的两种爱国主义的表现形式。(2)分析戊戌变法“另一种爱国主义”的主要表现及影响。提示
(1)形式:第一种:对内改革——戊戌变法;第二种:正面抵抗——义和团运动。(2)表现:改革腐朽的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近代资本主义君主立宪体制;发展资本主义,壮大自身实力,逐步变弱为强;不对外正面抵抗、专注自身问题的解决等。影响:刺激了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掀起了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为20世纪中华民族的觉醒奠定了基础;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政治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民族意识觉醒。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戊戌变法运动,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由此开端。农民掀起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课时1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课时2孙中山与辛亥革命课时3近代前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4从维新思想到新文化运动阶段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1894-1919)从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前(1894年至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文明的深化时期。这一时期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自然经济解体加快,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依阶段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半殖民地本封建社会的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后至八国联军侵华前(1894年——1900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八国联军侵华至辛亥革命前(1900——20世纪初)。课时2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考点一辛亥革命
一、条件二、爆发三、高潮四、结果五、功绩考点二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自学)
一、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二、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三、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四、促成国共合作一、革命的酝酿——背景和条件1、社会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2、经济和阶级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清末新政(1901-1911)目的:措施:①改革官制:增设新机构,裁撤冗官、冗衙。②改革兵制:编练新军。③改革学制:废科举,颁行新学制和设立各式新学堂、派遣留学生。④奖励工商业对外取媚洋人,适应列强侵略中国的需要;对内笼络人心(尤其是拉拢资产阶级的上层),
挽救清朝危局,维持专制统治。结果: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没有跳出中体西用的思想;在实施过程中,清政府大量增加捐税,促使人民不断反抗,革命运动高涨。考点一辛亥革命一、革命的酝酿——背景和条件1、社会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2、经济和阶级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预备立宪(1906-1911)原因:历程:①1905五大臣考察宪政。②1906宣布预备立宪。③1907设资政院、谘议局。④1908颁布《钦定宪法大纲》⑤1911皇族内阁出台遏制革命形势的发展。实质:君主立宪形式下的君主专制,是一场骗局,极力维护的是君主专制权力。后果:清政府空前孤立立宪派分化汉族官僚离心影响:革命党趁势而起,辛亥革命爆发。考点一辛亥革命视角1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特点史料一
清末“新政”的影响自清末“新政”开始,以军机处和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为主干的封建统治机构,被外务部、民政部、度支部、学部、陆军部、海军部、法部、农工商部、邮传部等一套履行近代政治和社会职能的新行政机构所取代①。在教育制度方面,科举制度被废除,建立了自蒙养院和小学开始直到中学、大学的近代学制②。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近代化进程,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新知识分子等新的社会阶层和政治力量也不断产生,他们的出现使得中国人民反对旧制度和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不断迈上新的阶梯③。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被推翻④。——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思考
(1)依据史料一,结合所学分析论证清末“新政”促进了辛亥革命的爆发。1、社会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2、经济和阶级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特别是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的影响。代表人物:章炳麟、邹容、陈天华思想: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一、革命的酝酿——背景和条件考点一辛亥革命1、社会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2、经济和阶级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特别是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和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一、革命的酝酿——背景和条件考点一辛亥革命5、军事基础: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6、时机:1911年5月,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湖北防务空虚。必要性可能性7、根本原因: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2日占领武汉三镇。随后,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旧军官黎元洪为都督,宣布废除宣统年号,改为黄帝纪元,国号为“中华民国”。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有十几个省区脱离清廷宣布独立。二、革命的爆发——武昌起义考点一辛亥革命黎元洪攻占楚望台军械库成立湖北军政府1、中华民国的成立时间:1912年元旦领导人: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国旗:五色旗纪元:民国纪年,1912年为民国元年都城:南京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权五色旗南京临时政府三、革命的高潮——中华民国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考点一辛亥革命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革命的高潮——中华民国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考点一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3/4以上之出席,出席员2/3以上可决弹劾之。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颁布法律。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助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实行哪种政体形式?体现了哪些基本原则?(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临时大总统的权力作了哪些限制?其目的是什么?(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怎样的性质?(4)如何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①政体形式:责任内阁制。基本原则: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②临时大总统权力的限制:参议院有权弹劾总统;最高法院有权审判总统;总统颁布法令必须由国务总理副署。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直接),维护共和制度(根本)。③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考点一辛亥革命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革命的高潮——中华民国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④评价: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进步性:局限性:A.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人民权利的保障;B.没有涉及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C.也没有具体涉及关系到“民生”的土地问题D.缺乏相应的制度措施,仅凭一纸约法就要捆住袁世凯手脚的想法过于理想化,以至于约法最后成了一纸空文。考点一辛亥革命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革命的高潮——中华民国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视角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原则及特点史料一
“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临时约法》史料二全国的立法权属于临时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对临时大总统行使的重要权力,具有同意权和最后决定权。——《临时约法》思考陈旭麓先生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是“揖美追欧”的结果。据上述史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解。提示思想上,运用了西方分权制衡、主权在民、天赋人权的思想;政体上,仿效了美国的共和政体和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史论归纳史论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民主精神(1)民主程序:由参议院制定,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2)权力归属:实现了从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由人治到法治的转换,赋予公民人权与自由,从臣民转变为公民。(3)政体运作:实行三权分立,保障权力的制约与平衡,通过内阁总理制实现政党、代议制、选举等诸多民主机制的运行。史论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家国一体的政治建构。(2)国民享有广泛民主权利,促进了公民意识的觉醒;否定了传统的臣民观念。(3)依据三权分立的原则确立现代民主政体,否定了君主专制;体现了资产阶级希望通过法律形式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的愿望。四、革命的结局——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1、过程:对清王朝――威逼清廷退位,1912年2月宣统退位,清朝结束。对革命党――通电共和,孙中山辞职,经过南京参议院选举的形式,袁世凯由清朝内阁总理大臣摇身一变而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考点一辛亥革命2、原因:①列强对革命政权的施压(外因)②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也乘机向革命派进攻(内因)③孙中山被迫妥协退让(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妥协性和软弱性——根本原因)④袁世凯采取的两面手法使其阴谋得逞。①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②脱离人民群众③同盟会软弱无力④没有自己的武装四、革命的结局——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考点一辛亥革命五、功绩考点一辛亥革命1、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地位或性质);2、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3、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4、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探究:社会转型过程中的辛亥革命史料一:偶然与必然有人认为,1911年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也有人认为它不是一场意外,而是19世纪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1911年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吗?为什么?不是一场意外。辛亥革命是19世纪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包括:19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壮大;中国民众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考点一辛亥革命考点一辛亥革命探究:社会转型过程中的辛亥革命史料二:辛亥革命的喜与悲图一:《望风而起》图二:《共和》根据史料二,说明其反映的历史信息。图一反映了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图二反映了民主共和观念激荡全国;资产阶级革命脱离群众;革命顺利发展中隐藏着失败的危机。考点一辛亥革命探究:社会转型过程中的辛亥革命史料三:肯定与否定“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抉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根据史料三,说明两人对“民国”的评价有何不同?前者认为“民国”的建立是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后者认为“民国”在中国缺乏根基,失败是必然的。多元史观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①革命史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和地位)②近代化史观:是一场深刻的近代化运动,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政治:政体变化。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迈出了中国政治由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经济: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法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现代法制观念。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③文明史观:促进了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转变。④社会史观:使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都发生重大变化。⑤全球史观: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是亚洲觉醒的典型代表。考点一辛亥革命史料
辛亥革命最大的成果是创立民国,但是民国并没有名副其实,因为中国缺乏一个能支撑民国的社会基础①。所以我说辛亥革命达到了三个实质性成果②:第一是剪辫,我虽然说它在1914年还有很多人没有剪,但毕竟大部分人剪了,留辫子已经是少数,剪掉辫子是多数的,所以剪辫子应该说是实现了。第二是易帜,旗换了,黄龙旗换成了别的旗。第三就是改历,以前是农历,现在是阳历了,农历虽然还在用,双历并存。——摘编自傅国涌《大变局中的小辫子》视角3辛亥革命的成果及评价思考据史料信息,分析说明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影响。提示
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表明辛亥革命使中国与世界接轨;辛亥革命促使中国政治上进入了追求民主共和的新时代。史论归纳史论:辛亥革命与中国现代化的转型(1)政治层面: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中国政治民主化、法制化获得重大突破。(2)经济层面: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和措施,为经济工业化的发展扫除了部分障碍;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成为主要的社会思潮,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经济工业化获得长足发展。(3)文化层面: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提出三民主义、提倡资产阶级公民道德,对文化教育、社会生活习俗的改革,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4)从社会生活变迁角度:辛亥革命使社会生活发生巨变,自由、平等、博爱的风气兴起。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礼和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的面貌为之一新。六、革命的局限性和教训1、局限性: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2、教训:①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②民族资产阶级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无力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③必须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彻底推翻封建势力,实行土地制度改革。④不能幻想帝国主义的支持。⑤不能对封建势力妥协。考点一辛亥革命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认为?为什么?成功:①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②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③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④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阶段性任务完成失败:①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②没有废除不平等条约③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④革命成果落入袁世凯手中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六、革命的局限性和教训考点一辛亥革命史料二
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惜阴堂(上海一栋小洋楼)为幕后磋商场所,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有学者将此称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我看是恰如其分的。我们看到,辛亥革命政权转移等一切重大政治议题,都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袁刚《国会与辛亥革命》思考
(2)根据史料二回答,为什么把辛亥革命称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采取这种方式实现政权转移有何价值?提示
原因:以国会为中心,采用谈判、妥协、法制的形式和平转移政权。价值:避免社会动荡,有利于社会稳定。史论:辛亥革命中的妥协智慧辛亥革命在武昌起义后不到三个月就以较小的代价和低烈度的震荡推翻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冲突各方以社会共同体为念,以互相宽容为怀,根据共同认可的规则,通过谈判、协商及彼此间利益让渡解决了当时的矛盾和冲突,这种非暴力的社会调节方式,让辛亥革命成为中国式的“光荣革命”。3.(2021·天一大联考“皖豫联盟体”模拟)1911年11月7日,《申报》在“自由谈”中写道:民军“起事半月而得大省十余,名城巨镇数十,除武汉大战外,余皆兵不血刃。奇!”这说明,当时(
) A.清地方官员都倾向于革命
B.广大民众支持推翻清政府 C.民主共和已成为历史主流
D.革命没有造成社会大动荡D解析据题干材料时间可知反映的是武昌起义带来的变化,从材料中脱离清政府统治的很多地区采用兵不血刃不发动战争的方式,改换身份,投机革命,可知防止当地出现武装革命,避免了社会的动荡,故选D项。1.(命题点:辛亥革命的背景)下图为1907年《时事画报》上刊载的一幅有关清政府预备立宪的漫画《舆论》。画中左上角的葫芦里分别装的是“专制”、“立宪”,落款为“依样”。画中老人口呼“立宪”,胸藏“专制”。该漫画意在说明(
)DA.清政府无视群众建立民主政治的心愿B.内忧外患迫使清政府进行政治体制改革C.清政府已经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D.通过预备立宪欺骗国人已不言而明2.(命题点:辛亥革命的过程)1912年《清帝退位诏书》:“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政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该诏书(
) A.保留了溥仪的“皇帝”尊号和待遇 B.标志着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结 C.任命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总统 D.表明了袁世凯与革命派达成和解B解析据题干材料及所学得知,清帝退位之后,自秦朝以来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彻底终结,这也是辛亥革命最大的成果之一,故选B项。命题点1辛亥革命的特点1.(2019·天津文综,7)《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道,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道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
) 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 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
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B解析根据材料中信息“湖北革命军”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旨在推翻清王朝的君主专制统治,故B项正确。命题点2辛亥革命的功绩2.(2020·全国Ⅲ卷,29)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
) 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
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 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
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B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在清帝退位诏书稿上加上“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一方面揭示了袁世凯的野心,另一方面也有抹杀革命之意,似乎共和政府的组建是由清帝下诏恩赐的,而孙中山认为“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因此,从材料看,当时双方最大的分歧是由谁来主导组建临时共和政府,B项符合题意。课时1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课时2孙中山与辛亥革命课时3近代前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4从维新思想到新文化运动阶段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1894-1919)从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前(1894年至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文明的深化时期。这一时期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自然经济解体加快,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依阶段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半殖民地本封建社会的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后至八国联军侵华前(1894年——1900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八国联军侵华至辛亥革命前(1900——20世纪初)。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近代社会生活进一步变化。课时3
近代前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一1894—1919年间民族工业的发展
一、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二、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考点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社会生活的变迁二、交通事业的进步三、通讯工具的变迁四、大众传媒的变迁考点一1894—1919年间民族工业的发展一、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1、原因(1)甲午战争后,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2)为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3)“实业救国”思潮兴起。2、表现数量增多;投资额扩大;地区由沿海向内地拓展
;以轻工业为主,其中棉纺织业发展最为迅速;(1)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2)中国的近代化从器物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3、影响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从主观上说,并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但在客观上却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考点一1894—1919年间民族工业的发展二、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1、原因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②中华民国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热情;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⑤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④实业救国、爱国思想的影响;①厂矿企业增多;②投资总额增加;③面粉、纺织等轻工业发展较快④出现一批民族企业家2、表现3、结局: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视角2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史料一据统计,1858—1911年间全国民族资本所设立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民用工矿企业有953家,创办资本总额为2亿多元。而1901—1911年就设立了650家工矿企业,资本总额为1.4亿多元①,其中江苏162家,湖北82家,广东54家,四川42家,直隶37家,浙江36家,奉天(今辽宁)30家,福建22家,安徽21家,山东20家,湖南11家,江西10家②。——摘编自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思考(1)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提示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鼓励发展工商业;实业救国思潮兴起;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受西方经济影响较深;受到外国资本的挤压。史料二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此次工业化是一次民营资本集体崛起的盛宴①,它的主角是以赢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②。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③。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间达到13.4%④。——吴晓波《历史经济变革得失》思考
(2)据史料二概括中国近代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特点是什么?提示
出现实业投资热潮;以民营为主;以轻工业为主;中小企业成为主流;工业增长快。考点一1894—1919年间民族工业的发展二、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4、特点史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1)产生与发展:先天不足(资本、技术、人才),后天畸形。(2)诞生环境: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深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3)分布: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地很少。(4)结构: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5)地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6)发展历程: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制,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视角1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史料一下表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100)年份英国德国法国总值指数总值指数总值指数1913969109441002830240310052995171001914105207580108.51669694558.9495147193.419175198918553.6————230916043.619184989029351.5————156885329.6史料二
中国民族火柴业兴起于清末,发展于民国。这期间,内忧重重,外患频频,民族火柴业从无到有,工艺从落后到先进,资本从薄弱到增强,在夹缝中脱颖而出,顽强成长。思考
(1)据史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导致1913—1918年英、法、德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大大缩减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2)据史料二从时代背景角度指出支撑中国近代火柴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提示
(1)欧洲列强忙于一战,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减少了对外国商品的依赖;提倡国货运动抵制了外国商品的输入。(2)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和“实业救国”精神。史论归纳史论1: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1)列强侵略:瓦解着中国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2)政府鼓励: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新政”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3)实业救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4)民族精神: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5)与时俱进:一些民族工业不断革新技术、坚持合理经营也是其顽强发展的因素。史论2: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因素(1)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2)自身因素: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民族工业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3)政局动荡: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考点一1894—1919年间民族工业的发展二、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5、影响(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的产生冲击、瓦解着封建自然经济,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2)从政治上看,它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力量的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同时也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3)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1、(湖北九师联盟12月联考)孙中山卸任临时大总统后,接受了袁世凯授予的全国铁路督办的头衔,负责筹划全国铁路建设,还担任上海中华实业联合会会长等职,并于1912年筹建中华银行作为“振兴实业之总机关”。黄兴也和其他革命党人一起先后创办了国民银行、中华汽船公司,并且带头组织拓殖协会,计划开发西北地区的资源。这些活动()A.促进了民族工业迅速发展B.体现了革命派的软弱与妥协C.极大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D.改变了工业布局不合理现象A考点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社会生活的变迁1、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2、辛亥革命期间①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②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③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④社交礼仪逐渐采用握手、鞠躬来取代等级分明的跪拜礼。⑤采用公历,增添国庆、元旦等新节日。视角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校本课程国际课程设计
- 2025年山东淄博市市属事业单位综合类岗位招聘工作人员65人历年管理单位笔试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山东济宁市属事业单位“优才”选聘历年管理单位笔试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年会董事长致辞
- 2025年山东济南市槐荫区所属事业单位招聘51人历年管理单位笔试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山东济南信息工程学校招聘人员17人管理单位笔试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山东枣庄工程技师学院招聘备案制工作人员30人管理单位笔试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山东文化厅所属事业单位招考工作人员管理单位笔试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网球
- 微课程设计花钟
- 幼儿园采购索证索票制度
- 迈达斯桥梁建模
- 新产品试制流程管理办法
- 幼儿园中班个人工作计划幼儿园中班个人工作计划范例2021.doc
- 常见繁体字的简化表 香港人简体字教学
- 《教育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 塑料模具肥皂盒设计说明书
- 穿越河流工程定向钻专项施工方案
- 地球物理学进展投稿须知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筑废料利用探究
- 火炬介绍 音速火炬等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