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标题的作用、妙处
一、知识梳理
(一)标题的作用
(二)标题的妙处
二、知识讲解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总体来说,叙事写景抒怀类文章的标题一般具有深刻的含义,或者隐含
有多重的意思。正确理解这类文章标题的含义或作用,能够帮助我们领悟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理清
文章思路。因此,对标题的分析理解就显得尤其重要,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或作用,也是历年中考的
热门知识点。
(一)常见考法
标题有何作用?
常
见为什么以此为题?
标题的作用考
法标题好不好?为什么?
能否更换标题?为什么
常
见标题有何好处?
标题的妙处考
法标题有何妙处?
(二)"标题的作用”方法指导(速记口诀:“对事索情趣,辞语奠感情”)
3、贯穿全文的线索;如《背影》《羚羊木雕》《奶奶的老花镜》。
“索”
文章的线索主要有:人、事、景、物、情等。
判断标准:标题出现了“人”、“物”、“情”,并贯穿全文。
4、点明悭心|或暗示文章中心(情);如《走一步,再走一步》。
“情”----中心
判定标准:标题中有情(情感)、理、品、趣四方面之一。
“情”(情感)——《怀念我的母亲》《十三年的别离》
“理”(哲理)一一《拔掉那颗蛀牙》《细节决定成败》
“品''(品质)——《倔强》《爱的奉献》
“趣”(兴趣)一一《虫趣》
注意:答此点时,一定要把文章的中心写出来!
格式:点明/暗示了……的中心,表达了……
5、|设置悬匐,引出下文,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如《消失的她》《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6、运用修辞手法形式新颖,吸引读者。如《紫藤萝瀑布》。
“辞”
常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反问
注意:答案构成——点明手法+结合文章分析手法效果
7、|一语双关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如《美丽的颜色》,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标题既指镭发出的
光美丽好看,又指居里夫人对科学的坚守及乐观的精神让人觉得美丽;又如《那扇门》,运用一语
双关的手法,标题既指生活中的那扇门,又指孩子的“心门
8、营造……原围,奠定感情基调。如《无人生还》《小桥,流水,人家》。
“奠感情”
判定标准:标题中有环琼插同的内容,或有|明显情感色彩的词语|,或是标题能给人带来情绪、情
感、心理方面某种鲜明突出的感受。
标题的作用题目具有“常考易得分”的特点,在分析标题的作用时,首先要根据标题包含的内容,
接着进行分类,找到相关的作用,最后要还是要联系文章的主旨或者作者感情。一般的标题作用为3
个,最多4个。
【热身训练】
他在岁月前认了输
丁立梅
(1)他花两天的时间,终于在院门前的花坛里,给我搭出两排瓜架子。竖十格,横十格,匀称如巧妇缝的针
脚。搭架子所需的竹竿,均是他从几百里外的乡下带来的。难以想象,扛着一捆竹竿的他,走在车水马龙的大街
上是副什么模样。他说:“这下子可以种刀豆、黄瓜、丝瓜、扁豆了。”
(2)“多得你吃不了的。“他两手叉腰,矮胖的身子,泡在一罐阳光里。仿佛那竹架上,已有果实累累。其
时的夕阳,正穿过一扇透明的窗,落在院子里,小院子像极了一个敞口的罐子。
(3)我不想打击他的积极性,不过巴掌大的一块地,能长出什么来呢?且我根本不稀罕吃那些了。我言不力
晨地对他的“杰作”表示出欢喜,我说:“哦,真不赖。”
(4)他在我家沙发上坐,碰翻掉茶几上的一套紫砂壶。他进卫生间洗澡,水漫了一卫生间。我叮嘱他:“帮我看
着煤气灶上的汤锅啊,汤沸了帮我关掉。”他答应得相当爽快:“好,好,你放心做事去吧,这点小事,我会做的。”
然而,等我在电脑上敲完一篇稿子出来,发现汤锅的汤,已溢得满煤气灶都是,他正手忙脚乱地拿了抹布擦。
(5)我们聊天,他的话变得特别少,只顾盯着我傻笑,我无论说什么,他都点头。我说:“爸,你也说点什
么吧。”他低了头想,突然没头没脑地说:“你小时候,一到冬天,小脸就冻得像个红苹果。”想了一会儿又
说:“你妈现在开始嫌弃我喽,老骂我老糊涂,她让我去小店买盐,我到了那里,却忘了她让我买什么了。”
(6)“呵呵,老啦,真的老啦。”他这样感叹,叹着叹着,就睡着了。身子歪在沙发上,半张着嘴,鼾声如
雷。灯光下,他头上的发,腮旁的鬓发和下巴的胡硅儿,都白得刺目,似点点霜花落。
(7)可分明就在昨日,他还是那么意气风发,把一把二胡拉得音符纷飞。他给村人们代写家信,文采斐然。
最忙的是年脚下,村人们都夹了红纸来,央他写春联。小屋子里挤满人,笑语声在门里门外荡。我上大学,他送
我去,背着我的行李,大步流星走在前头。再大的城,他也能摸到路。那时,他的后背望上去,像一堵厚实的
墙。老下去,原不过是一瞬间的事。
(8)我带他去商场购衣,帮他购一套,帮母亲购一套。他拦在我前头抢着掏钱:“我来,我有钱的。”他
“刷”一下,掏出一把来,全是五块十块的零票子。我把他的手挡回去,我说:“这钱,留着你和妈买点好吃
的,平时不要那么省。”他推让,极豪气地说:“我们不省的,我和你妈还能忙得动两亩田,我们有钱的。”待
看清衣服的标价,他吓得咋舌:“太贵了,我们不用穿这么好的。”
(9)那两套衣,不过几百块。
(10)我让他试衣。他大肚月南,驼背,衣服穿身上,怎么扯也扯不平整。他却欢喜得很,盯着镜子里的自
己,连连说:“太好看了,我穿这么好回去,怕你妈都不认得我了。”
(11)他先出去的。我在后面叫:“爸,不要跑丢。”他嘴硬,对我摆摆手:“放心,这点路,我还是认得
的。”等我付了款,拿了衣出门,却发现他在商场门口转圈儿,他根本不辨方向了。
(12)我上前牵了他的手,他不习惯地缩回。我也不习惯,这么多年了,我们都没牵过手。我再次牵他的
手,我说:“你看大街上这么多人,你要是被车碰伤了怎么办?你得跟着我走。”他“唔”一声,粗糙的手,惶
惶地,终于在我的掌中落下来,脸上,露出迷惘的神情。我的眼睛,有些模糊,是夕阳晃花眼了吧?什么时候,
他竟这样矮下去,矮下去,矮得我看他时,须低了头,他终于如一株耗尽生机的植物,匍匐到大地上。
(选自2015年10月《东台日报》有改动)
请简要分析文中以“他在岁月面前认了输”为标题的作用。
圈出题目关键词和提示语:标题的作用
判断考点:标题作用
答题要素:对事索情趣,辞语奠感情
参考答案:①“认了输”一词制造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
“他在岁月面前认了输”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③暗示文章主题,以父亲
的老去表示“我”内心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
【2023年全国中考真题针对性训练】
一、父亲和树
陈宝全
①现在,这些苹果树老了,老了的苹果树结不了多少果子,也结不出品相端庄的好果子,觉得没脸活了。它们
把地里的肥力吃了太多,根又粗又大,却无法顺应自己的愿望就此倒下。风也懒得理会它们,绕着吹。
②只有父亲理解这些老了的苹果树的心思,他提着斧头进了果园。
③这一片苹果树跟父亲打了三十年交道,它们经历了父亲的中年和老年,父亲经历了它们的一生。它们了解父
亲,就如父亲对它们目前所思所想的洞察。
④父亲在动手之前,用手量了这棵苹果树的树干,四作多一点。父亲知道,它的身体里藏着30个年轮。也就是
说,上世纪80年代末,它还是一林小树苗,嫩叶在阳光下尽情地舒展,细小的枝条对未来充满好奇和期待。现在,
父亲拖着瘦弱的身子,要以一种近乎残忍的方式介入一棵他亲自栽植的苹果树的命运。
⑤斧头落下去,父亲听到了树皮破裂的声音——虽然这种声音比斧子撞击树干的声音要小很多,却还是被父亲
敏感地捕提到了。父亲落泪了。
⑥这几年,这棵苹果树一半枯死,一半硬撑着活了下来,结出的果子像山林里的野果子,酸涩难入口。可父亲
心里明白,它为改善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付出了毕生心血,足以让我们感恩并铭记于心。
⑦上世纪80年代,父亲和大多数李家山的村民一样,刚刚吃饱肚子,从没有去设想未来。作为木匠的父亲,将
大把大把的时间用在了修房子上。在他栽下第一批苹果树苗的时候,大片的小麦仍然享有辽阔的土地,是地里的主
角。为了保住小麦,人们曾与草作战,把它们统统赶出麦田。在田里,草都不让长,怎么会容忍树长进去?
⑧父亲是在乡村干部的劝说下,才栽下了第一片果树。
⑨果树选择种在院子附近,不是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也不是为了看着这些小树苗像孩子一样一夭夭长大,从而
让人感到快乐,父亲是为了看着它们被兔子和羊啃了,被风吹死,被小麦挤赶出去。他在耕地的时候,故意赶着毛
驴逼近树苗,让犁锌伤到树根。
⑩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倔强的苹果树活了下来,一副要长大成材的样子,父亲妥协了。为此,父亲的果树也
在年轮里写下了新的愿景:为人们奉献甘甜的果肉。
⑪到第八个年头,父亲果园里的苹果树开始挂果了。父亲开启了新的生活方式,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进入了
一种持续的兴奋状态。按照时序,他在果园里浇水、施肥、疏花、疏果、套袋、摘袋,然后出售革果,收入一年比
一年高,日子也突飞猛进地好了起来。
⑫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像是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这个年近80岁的老人,挥
动几下笨重的斧子,就开始气喘吁吁。他不得不停下来。越进入树干的内部,就越接近远去的时光,父亲难过极了。
这棵苹果树勉强支撑着身体,父亲用力推了一下,苹果树开始吱嘎作响,慢慢倒下。没有大树倒下的那种轰然响动,
它只是轻轻地躺在了自己生活过的这块土地上。
⑬父亲坐在放倒的这棵苹果树身上,抽了一根烟,像是在进行一次长时间的告别仪式。他将用近一个月的时间,
砍倒果园里所有的老树,再把它们劈成木柴。这些带着浓郁芳香的木柴,将陪伴他度过一个漫长而寒冷的冬天。
⑭父亲不再主持果园里的事,只是在天气好的时候,到果园里转转。砍掉了老树的土地,平整而安详,像是卸
下了所有的负担,在休憩,在安睡。父亲知道,过上两年,又一批新树苗将在这里郁郁葱葱地长起来。这看似贫瘠
的土地,总是会在春秋轮回之间,给劳作的人们以希望和馈赠。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下列对于标题《父亲和树》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父亲”和“树”是文章写作的主要内容,文章围绕二者之间的故事展开叙述.
B.“和”字暗示了父亲和苹果树的密切关系。
C.文章以“苹果树”和“父亲的情感变化”两条线索贯穿全文。
D.点明文章主旨,揭示父亲砍掉苹果树、破坏生态的痛苦和悔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标题的分析、理解。根据第①段“现在,这些苹果树老
了,老了的苹果树结不了多少果子,也结不出品相端庄的好果子,觉得没脸活了。
它们把地里的肥力吃了太多,根又粗又大,却无法顺应自己的愿望就此倒下。风
也懒得理会它们,绕着吹”可知,父亲砍苹果树的原因是:这些树老了,结不了
多少果子了;根据第⑫段“越进入树干的内部,就越接近远去的时光,父亲难过
极了”可知,父亲为砍倒苹果树而难过;根据第⑬段“父亲坐在放倒的这棵苹果
树身上,抽了一根烟,像是在进行一次长时间的告别仪式“可知,父亲对苹果树
的不舍之情;由此可知,标题《父亲和树》点明文章主旨,揭示父亲砍树苹果树
的原因,表达对苹果树的不舍难过之情;而非“破坏生态的痛苦和悔恨”;理解
有误;故选D。
二、迎着风,一顶草帽
①一顶金黄的草帽,是爸爸刚从集市上买来的,还带着干燥的草香。
②小时候的我,总喜欢在夏天枕着父亲的草帽酣眠,尤其是在夜晚,露天的打麦场上,一边看守麦子,一边
和家人聊天。望着满天眨眼的星光,一盏茶功夫,我就进入了梦乡。一觉醒来,天光大亮,口水溢湿了爸爸的草
帽,抖一抖,像荷叶上的水珠。
③在我的印象里,父亲的草帽里总有淡淡的麦香,那是收获的气息。
④白天,一场活忙下来,那草帽,就属于我了。我把它连同叔叔那一顶扣在一起,“砰——唯唯,砰——唯
。匡……”两顶草帽,像乐器中的钱儿一样碰在一起,草帽相撞哪里会有声音?那声音,是农场上闲下来的父亲的
杰作。父亲,成了我童年记忆里最优秀的配乐大师!
⑤“砰——。匡唯”,爸爸黝黑的脸膛上盛放着璀璨的笑容,那笑起来的皱纹,分明就是夏天成熟的麦浪,一
波叉一波,伴随着两顶碰在一起的草帽,爸爸的脸上浪花浮动。在我童年的印象里,清楚地记得,父亲帮我“配
乐”时手舞足蹈的样子,那舞蹈,像极了蒙古的拌跤。也只有爸爸才会把舞蹈跳得那样夸张,仿佛爸爸一跳起这
种舞蹈,就从来没有疲惫过,直到我拿草帽的手酸了,他才停下来擦汗。
⑥记得有一两次,我也抢过毛巾给爸爸擦过汗。当时的爸爸突然变得好安静,高兴地让我擦。不知为什么,
每次还都闭上眼睛,可能是也想起了他的童年吧,要不然,为什么每当爸爸睁开眼睛,总会眼眶湿润呢?
⑦爸爸的草帽,不止能在夏天发挥作用。春天时,爸爸先用两片细长的竹第撑在帽肚里,然后,随便在帽檐
上系上一根长长的布条,再绑上一条长线,一顶草帽做成的风筝就这样飞上天了!那时侯,我总会说,爸爸真是
个发明家!
⑧光阴荏苒,记不得这样的场景过了多少个年头。现在,我定居城市,父母依然留在乡下。前几天,母亲从
乡下打来电话说:“你们要一个孩子吧,你爸爸整天念叨着重操旧业呢!"我的眼泪簌簌地流下来,我明白“重
操旧业”的意思。
⑨脑海里重现多年前的场景:一样热闹的打麦场,一样的旷野,一顶草帽,迎着风!
标题“迎着风,一顶草帽”的妙处有哪些?
圈出题目关键词和提示语:标题妙处
判断考点:标题的妙处
答题要素:标题的含义(表层、深层)+标题的作用(对事索情趣,辞语奠感情)
【答案】①“迎着风,一顶草帽”表层含义是指儿时父亲用草帽做成风筝迎
风飞扬舞动、飞上天的成长往事,深层含义是指父亲对“我”的爱以及“我”对
父亲的爱;②“草帽”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③“草帽”里有儿时父亲陪伴
“我”快乐温馨成长的往事,暗示了父亲对“我”的爱及父子之间挚爱亲情的主
题;④设置悬念,充满画面感和动感,新颖别致,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⑤渲染
处轻松愉快的气氛,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三、30年的重量
余秋雨
①时至岁末,要我参加的多种社会文化活动突然拥塞在一起,因此我也变得“重要”起来,一位朋友甚至夸
张地说,他几乎能从报纸的新闻上排出我最近的日程表。难道真是这样了?我只感到浑身空荡荡、虚飘飘。
②实在想不到,在接不完的电话中,生愕愕地插进来一个苍老的声音。待对方报清了名字,我不由自主地握
着话筒站起身来!那是我30年前读中学时的语文老师穆尼先生。他在电话中说,30年前的春节,我曾与同班同学
曹齐合作,画了一张贺年片送给他。那张贺年片已在“文革”初抄家时遗失,老人说:“你们能不能补画一张送
我,作为我晚年最珍贵的收藏?”老人的声音,诚恳得有点颤抖。
③放下电话,我立即断定,这将是我繁忙的岁末活动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④我呆坐在书桌前,脑海中出现了60年代初欢乐而清苦的中学生活。那时候,中学教师中很奇异地隐藏着许
多出色的学者,记得初中一年级我们自修课的督课老师竟是著名学者郑逸梅先生,现在说起来简直有一种奢侈
感。到高中换了一所学校,依然学者林立。我的英语老师孙珏先生对英语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双重造诣,即便在今
天的大学教师中也不多见。穆尼先生也是一位见过世面的人,至少当时我们就在旧书店里见到过他在青年时代出
版的三四本著作,不知什么原因躲在中学里当个语文教师。记得就在他教我们语文时,我的作文在全市比赛中得
了大奖,引得外校教师纷纷到我们班来听课。穆尼老师来劲了,课程内容越讲越深,而且专挑一些特别难的问题
当场向我提问o我几乎一次也答不出来,情景十分尴尬。我在心中抱怨:穆尼老师:你明知道有那么多人听课,
向我提这么难的问题为什么不事先打个招呼呢!后来终于想通:这便是学者,半点机巧也不会。
⑤哪怕是再稚嫩的目光,也能约略辨识学问和人格的亮度。我们当时才十四五岁吧,一直傻傻地想着感激这
些老师的办法。凭孩子们的直觉,这些老师当■似字嬴受着多或少的政治牵累,日子过得很不顺心。到放寒
假,终于有了主意,全班同学约定在大年初一到所有任课老师家拜年。那时的中学生是买不起贺年片的,只能凑
几张白纸自己绘制,然后成群结队地一家家徒步送去。说好了,什么也不能吃老师家的,怯生生地敲开门,慌忙
捧上土土的贺年片,嗫嚅地说上几句就走。老师不少,走得浑身冒汗。节日的街道上,一队匆匆的少年朝拜者。
⑥我和曹齐代表全班同学绘制贺年片。曹齐当时就画得比我好,总该是他画得多一点,我负责写字。不管画
什么,写什么,也超不出10多岁的中学生的水平。但是,就是那点稚拙的涂划,竟深深地镌刻在一位长者的心扉
间,把30年的岁月都刻穿了。
⑦今日的曹齐,已是一位知名的书画家,在一家美术出版社供职。我曾看到书法选集乃至月历上印有他的作
品,画廊上也有他的画展。当他一听到穆尼老师的要求,和我一样,把手上的工作立即停止,选出一张上好宣
纸,恭恭敬敬画上一幅贺岁清供,然后迅速送到我的学院。我早已磨好浓浓一砚墨,在画幅上端满满写上事情的
始末,盖上印章,再送去精细裱装。现在,这卷书画已送到穆尼老师手上。
⑧老师,请原谅,我们已经忘记了30年前的笔墨,失落了那番不能复制的纯净,只得用两双中年人的手,卷
一卷30年的酸甜苦辣给你。在你面前,为你执笔,我们头上一切名号、头衔全都抖落了,只剩下两个赤诚的学
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超拔烦嚣,感悟到某种跨越时空的人间至情。
⑨凭借着这种至情,我有资格以30年前的中学生的身份对今天的青少年朋友说:记住,你们或许已在创造着
某种永恒。你们每天所做的事情中,有一些立即就会后悔,有一些却有穿越几十年的重量。
(选自《开花课桌一一当代散文佳作选读》)
有人建议将标题“30年的重量”改为“跨越时空的师生情”。你认为哪个标题更好?请说明理由。
圈出题目关键词和提示语:标题改为哪个标题更好
判断考点:标题的作用
答题要素:对事索情趣,辞语奠感情
【参考答案】①标题“30年的重量”更好。②“30年的重量”运用了比喻
的修辞手法,用时间与重量相结合,新颖别致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我”与老师之
间穿越了30年的赤诚的人间真情;②“30年的重量”更贴切地表达的文章的中
心,突出了时间的跨度之长,以及“我”对师生情感的珍视;③“30年的重量”
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阅读兴趣,更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④而“跨越时空的师
生情”标题则相对较为笼统,没有准确地表达出文章的核心主题;⑤所以,我认
为“30年的重量”这个标题更好。
四、外婆的香椽°树
①在乡间,散步的路上可以看到果实累累的香椽树。金黄的果实仿佛一个个粗糙的小瓜。轻拉树枝到鼻尖,
深深地闻一下,柑橘家族特有的迷人香气沁入鼻腔。正在门口溪边洗衣的老妇,上到坡道,踮起脚尖,采了三个
最大的香檬。她笑吟吟地对我说:“多摘点,回去用蜜腌渍了,就可沏香橡茶喝了。”
②我从老妇眼角笑纹里,看到外婆的影子。
③20世纪40年代,曾经是大户人家小姐的外婆嫁给了贫寒的外公,靠着做各式各样收入微薄的小生意带大了
四个孩子。最困难的时候,她有两个孩子在远方插队,买完米、油,头一件事就是用剩下的收入买一大版邮票。
她心急火燎地给远在大西北的心灰意冷的孩子写信,她总要在信上给孩子新的希望:江南的小红萝卜下来了,她
承诺要给孩子做五香萝卜干。吃螃蟹的季节到了,她承诺给孩子寄蟹粉油——她要省下一个月的肉票去买油膘,
自己熬炼;半大的螃蟹一买就是一网兜,蒸熟后剥得两手的指甲都裂了,剥出满满的膏黄与雪白的螃蟹肉,用油
熬封,用玻埔瓶装好,再用蒲叶包好,寄到大西北去。
④写完信,外婆骑一辆自行车,专门到邮局去寄。她总是疑心路上的邮筒收寄信件要比邮局慢一些。孩子们
埋怨大西北缺乏水果和蔬菜,外婆便想把香椽树苗种到大运河河岸的荒地上去。三年,河岸边的香椽树真的被她
种成了。到了深秋,外婆借了两个大萝筐,来回三趟,一次性把河岸上的香椽都采了回来。外婆将香椽洗净,切
成薄片,在大团匾中晾干表面的水分。紧接着,拿出珍贵的糖,一层糖一层香椽片,紧紧码好,在大陶瓮里密封
一夜,再将这些被充分糖渍的香橡片平摊到大团匾中去晒。一直晒到捏起来硬铮铮,丢在碟子里当当响,而后,
外婆开始缝制邮寄用的小布包:她要把这些香椽片寄到正在冰天雪地中捞河泥、种小麦与青棵的孩子手里。
⑤外婆能在艰苦的生活中支撑那么多年,始终保持淡定乐观,与她舍得留给自己一点儿精神生活也有关系。
我至今还记得,外婆将带着果柄的香榇一个个串起来,吊在衣橱里,为衣服熏香;外婆的娘家虽然早已败落,但
自己的那些陪嫁,外婆依旧小心翼翼地保管了很多年,那些宝贝包括一个可以插梅花的大铜瓶、一个可用来陈列
果实的古铜青绿旧盘、一个宣德暗花白盘……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月,简直没有什么用场。然而,外婆把采回来
的香椽摊放在盘子上,每个盘子里放八九枚,满屋都是黄灿灿的颜色以及清冽又扑鼻的芬芳。
⑥回看外婆这一生,大起大落。17岁前,半条街的娘家商铺伙计们都喊她“大小姐”;结婚后,她不得不成
为卖炒货的小贩,后来又在里弄办的小厂成为一名两手都是机油味的女工;最后,她在为居民打酱油的小店中退
休,她似乎从未抱怨过什么。她嫁了个像木桩一样少言寡语的男人,文弱书生一般,遇到事只会往她背后躲,家
中买100块煤饼也挑不动,还要她一起去挑,她也无一丝怨慈。外婆从不计较她这一辈子为家族、为后辈付出了
多少,她只是深信,一条河要不断地朝前走,才可能冲刷出深深的河床,汇聚无尽的溪流与雨水,踵出一条属于
自己的路,直到汇入大海。
⑦基于这种朴素的认知,外婆从不把时间花在抱怨上,遇见事儿,她只是不断地去想办法,不断地去行动。
从起了在运河边种树的念头,到从乡下以板车载了树苗回来种,她只花了3天时间;从运河边将香椽摘回来,到
晒出可以泡茶的果干,她花了10天时间;而劝说两个在外插队的儿女一定要“把书读起来,就像在大风中拢住一
粒火星”,她分别花了8年和10年。最后,孩子们放下锄头,在1978年考上大学,这却是外婆完全没有料想到
的。但小舅舅和三姨能从痛苦与迷茫中觉醒,我以为,与外婆辛苦攒下寄出的几十版邮票息息相关。
⑧外婆离去多年,那些运河河岸上的香椽树还在,每次回到故乡,我就去看望那些树,外婆若有所思的样子
就会浮现在脑海中。这些香椽,听到过拖船的声音,听到过船上人网鱼、炒菜的声音,也听到过源源不尽的水
声,它们的香味,比佛手还要好闻。不知道为什么,闻到它,我就觉得这辈子遇到再大的沟坎都能心平气和地过
去。
(选自《读者》2023年1月有删改)
注:①椽yuan
【作评价】在小组阅读探究过程中,有同学提议将文章标题改成《外婆的信》,你认为是否合适?请结合文章
内容说明理由。
圈出题目关键词和提示语:标题改为是否合适说明理由
判断考点:标题的作用
答题要素:对事索情趣,辞语奠感情
【参考答案】我认为不合适。因为:①“外婆的信”主要体现外婆对于子女
的关爱,不能全面展现外婆的人物形象。②“香橡树”是文章的行文线索,串联
起外婆的人生故事,贯穿全文;象征着外婆的美好品行;也寄托着作者对外婆的
赞美、思念。
五、又见白杨
张伟忠
①这次到西北,看到冬天的白杨树,又一次想起了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
②第一次看见白杨是在2001年夏天去新疆的途中,在疾驰的火车上看到“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的”白杨
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脑中:冬冬闪过《白杨礼赞》中的片段,心中:草遍默诵其中的词句。同行的一位老
教师说:“教了一辈子《白杨礼展S,第一次知道新疆的白杨和平常所见的枝叶'婆娑'的杨树不一样。”并即兴
背出了《白杨礼赞》中描写白杨的句子:“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我也是在那一刻才真正理解了作者遣词
造句的准确和布局谋篇的精妙,脑海中的语言积累和眼中所见的现实景象一下子融合在一起,产生了心理和视觉
上的双重冲击力,我被这种庄严的美深深地震撼了。
③再次见到白杨,则是在冬季的酒泉和嘉峪关,而且是近距离的。在酒泉中学、西汉酒泉胜迹公园和嘉峪关
长城内,都有成片的白杨树,在冬日耀眼的阳光下,在积雪覆盖的黄土地上,在北国单调的景色中,它们虽然落
尽了叶子,可淡青色的树干和挺拔的身姿仍然包蕴着勃勃生机,那些“紧紧靠拢”的“丫枝”直刺向蔚蓝的天
空,成为冬日美丽的风景。我站在白杨树下,仰视着它们,又想起茅盾先生对它们的赞誉:“这是虽在北方的风
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④《白杨礼赘》中的意象和现实所见的白杨树重叠在一起,让我感受到作为一个北方人乃至中国人的自豪和
骄傲,也在一刹那间真正感受到白杨树所代表的那种“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精神。这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
而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种文化性格和精神象征,它激励人心的功能,半个多世纪后仍未减退。茅盾先生
发现并发掘了白杨精神,白杨也因此具有了不朽的象征意义和激励功能。从此白杨树就不仅仅是一自然之物,而
是和古诗中的月亮一样成为一种文学意象,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和形象的契合,又
是那么自然。
⑤《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1947年3月,叶圣陶等主编的《开明新编国文读本》(甲种)第三册就收录了
这篇文章,题为《白杨树》。1949年,由叶圣陶校订、文化供应社出版的《新编初中精读文选•语体文选》第二册
又选入了这篇文章,并改名为《白杨礼赞》。在该书前的“编辑例言”中,说明了这本教材选文的标准,如:“符
合新民主主义的精神”,“切合现代学生的思想与生活”,“为初中学生所能理解和接受”,“注重国文的教学
价值”等。显然,《白杨礼赞》是完全符合这几条标准的。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白杨礼赞》的文学价值、教
学价值仍然不可低估。
⑥建国后,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中语文教材一直选入这篇散文,并在教学参考书中把教学重点定为“散文的
形散神不散”和象征手法。不过从2001年开始的语文教材中,《白杨礼赞》已被删去。
⑦站在嘉峪关长城遗址内的白杨林中,抚摸着白杨粗大而光滑的枝干,任由它们把我的目光引向碧空。四处
远望,则见黄土垒就的高大城墙,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山脉。在黄土、远山、碧空组成的背景下,白杨卓然挺立的
身姿让我迷醉。我在想:一丛白杨,一篇文章,一个时代,它们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多么奇妙的联系啊。西北有很
多代表性树种,比如胡杨、红柳等,为什么茅盾先生单单选中了白杨来加以礼赞呢?原因似乎并不难找:挺拔的
身躯、靠拢的树枝、哨兵似的姿态,以及朴质外表下的坚强个性。这使得从新强到延安途中的茅盾先生发现了一
种时代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审美对应物,从而为白杨树写下了热情洋溢的赞歌。一种树成就了一篇文章,一篇文章
又反映了一个时代。我相信,当茅盾在重庆发表这篇文章后,一定给当时的国统区乃至全国人民传达了一种积
极、乐观、明朗的信号,使得在抗战最艰难时刻的中国人民获得极大鼓舞。
⑧在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路上,当曙光初现,太阳从蜿蜒的长河东侧冉冉上升,大地呈现出一派庄严肃穆
的景象,矗立于原野中的白杨林披上了一层动人的红光。我赶紧用力擦去汽车玻墙上的冰霜,有些贪婪地凝望着
这美丽的景色。善解人意的司机停下了车,车上的游客全跑到了外面,凛冽而清新的空气一下子包围了我们。如
些生长在岸边地头英姿飒爽的白杨,就像《风景谈》里面站在晨曦中吹号的号兵。当年教室里的琅琅读书声又一
次回荡: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斜逸出”
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
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⑨我希望教科书中再见《白杨礼赘》这样的红色经典。
【注】本文发表于《语文学习》2009年第4期。从2017年开始,在全国推行使用的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八
年级上册,重又收录了《白杨礼赞》。
文章以“又见白杨”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圈出题目关键词和提示语:题目好处
判断考点:标题的作用
答题要素:对事索情趣,辞语奠感情
【参考答案】①“又见白杨”概括了文章的主要事件,文章主要写了作者
多次看到西北的白杨树,重点写了第二次看到白杨树的感受;②“白杨”是文
章的线索,贯穿全文;③标题暗示了文章主旨,表现作者对白杨树伟岸,正
直,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等精神的赞美,点明作者想法,作者希望在教科书
中再次看到《白杨礼赞》这样的红色经典。
六、大地的滋味
刘江滨
①《道德经》中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这话多少有点令人沮丧。如果我们
换一个角度看,大地之上,有青黄赤白黑五色入目,有宫商角微羽五音贯耳,还有酸甜苦辣成五味咂舌,色、
声,味都在大自然之间蓬勃地存在着,呈现着,这是多么神奇瑰丽的景象!
②这一切,都拜大地所赐。酸甜苦辣成。大地上的自然物都浸润其中,各有各的滋味。
③五味中,甜绝对是当仁不让的一号主角,最受人们喜爱追捧。
④或许我们生下来品啜的第一口乳汁是甜的,那是生命的芬芳,从此烙下深刻的味蕾记忆。大地和上苍也从
不吝啬甜品的供应,如草盈野,如花满地。
⑤每一个童年都有一个,,甜蜜史”,跟糖、草秫,瓜果有关。糖需要花钱购买,而草林,瓜果可在田野中寻
找获取。有一种野草叫茅根,长在坡坡坎坎,它的根茎呈白色,一节一节的,挺长,从地下拔出来擦去泥土搁嘴
里嚼一嚼,汁液不盛,甜味也淡淡的,聊胜于无,嚼着玩儿。瓜地、果园都有人看管,最诱人也最易吃到嘴的是
“甜棒”,即玉米秸和高粱秆。浓密的庄稼棵形成天然的屏障,趁割草的时候,钻进去谁也瞧不见。此时挑着粗
壮的秸秆用镰刀砍断,用牙擀去一条一条熊皮,一口一口咔嚓咔嚓大嚼起来,满口甜汁,美不可言。一会儿工
夫,眼前一地废渣残末。
⑥大地上的植物结出的瓜果底几都是甜的,甜瓜、西瓜,苹果,桃子、梨子、香蕉、葡萄……只不过甜味浓
淡不一、纯度不同。人们醉心于甜味给舌头和口腔带来的美妙感受,并将这种滋味延伸到人生的方方面面。譬
如,相貌要甜美,声音要甜润,爱情要甜蜜,睡觉做梦都要香甜,日子更是要比蜜甜。总之,甜就是幸福,欢快
的滋味。
⑦大地上长着甜,也长着苦。
⑧我的第一口苦水来自我村的一眼老井。有一天我在街上疯跑着玩儿,满头大汗,极渴,在一拐角处看到一
个我叫婶子的妇人从井里提出一臂水,我趴到臂边便喝,妇人欲制止,已来不及了,我喝到嘴里一口水,随即噗
的一下吐了出来,真苦啊,且涩,吐出来之后舌头还打皱。我龊牙咧嘴x柠着眉头。妇人哈哈大笑,说,你不知
道这井水是苦的?
⑨树叶草叶大多都是苦的。最苦的草叫黄连,有句歌后语叫“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这黄连是中药,
而几乎所有中草药都苦,应了那句“良药苦口”之说。那年我生病煎了中药汤,捏住鼻子灌了进去,赶紧用糖来
甜口,还是压不住,真是苦不堪言。不是所有的苦都不堪,譬如苦瓜,表面看品相不佳,一身疙瘩颇类癞蛤蟆,
吃到嘴里苦中却有一股清新的味道,耐人回味。又如咖啡,那种又苦又香的味道特别容易让人沉迷上瘾。《诗经》
有云:“谁谓茶苦,其甘如养。”这种甘苦相依,苦尽甘来的滋味蕴藏着人生的真谛。
⑩有趣的是,甜虽为人喜,人们却对苦的体味更深刻更宽广,好像有一肚子苦水无处倾泻。痛苦,艰苦,吃
苦、受苦,辛苦,疾苦……汇成一句悠长的嗟叹:苦——哇!其实,苦与甜是相对的,不吃苦中苦,哪知甜上甜?
就像瓜蔓蒂根是苦的,而甜只是结出的果。苦,虽不堪言,却最耐人品咂回味,最为人间值得。
⑪对酸的最早体脸是吃青杏»当小小青查挂满枝头的时候,小孩子就忍不住下手了,咬到嘴里,吃吃哈哈那
叫个酸,口水立马充溢口腔,一旁看的人都能流出哈喇子。更要命的是,酸倒了牙,整个腮帮子木木的,那牙不
能沾任何食物,酸疼,得好久才能恢复。尽管如此,我们对酸味还是乐此不疲。“望梅止渴”的故事人人皆知。
许多水果在未成熟时都是青色的,亦青涩,除了青杏,还有青枣,青葡萄、青苹果、李子等,熟了之后由青变红
(黄、紫),由酸变甜。这是不是与人生很像?
⑫把辣归到五味中实在是一种误读,辣是一种作用于舌头的痛觉,而非味道。葱、姜、薜、辣椒是常见的辣
味蔬菜,其中最辣的是辣椒。《通俗文》云:“辛甚日辣。”辣椒圆锥的形状像二把弯曲的利刃,由青转红,收后
堆在场院,红形形的仿佛平地燃起大火。由棘的词性本意而生发引中与人有关的譬喻,做事老辣、作风泼辣等。
《红楼梦》中那个被贾母谑称“凤辣子”的王熙凤,从性情到手腕,从口齿到心肠,都最生动诠释了“辣”的品
性。
⑬少小家贫,常吃腌制的萝卜、芥菜疙瘩、韭菜花、大蒜等成菜,积习至今难改,馒头,粥加成菜就是最好
的饭食。北方人爱吃成,口味重。成味不仅是调味,更是生理生命的必需。
⑭盐同样来自大地。旧时农村有大片大片的盐碱地,土壤贫癣,寸草不生。土地表层有一层松软的盐土,农
人将之用铲子刮了,放到一个专门砌成的盐池用清水反复浸泡导引,流出的盐水经太阳晒或用大锅煮,白色的晶
体盐就产生了。这个过程被称为“淋小盐”。而今这些早已尘封于泛黄的记忆中了。但是,盐依然是大地慷慨的
馈赠。
⑮五味是大地的滋味,也是人生的滋味,“五味杂陈”“百感交集”之谓好像略有消极颓唐之意,其实在我
看来是盈满,是丰厚,是自足,是上苍的赐子。人活一世,少了哪般滋味岂不是都觉乏味,都感寡淡?只是,甜
了别沉溺,苦了别沉沦,酸了别倒牙,辣了别放任,成了别过度,要以它味来填充,来调和,来平衡。苏东坡尝
云“人间有味是清欢”,善于知味于口深味于心,才会不负大地,不负人生。
(选自《2022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有删改)
文章以“大地的滋味”为题,有什么好处?
圈出题目关键词和提示语:题好处
判断考点:标题的作用
答题要素:对事索情趣,辞语奠感情
【参考答案】①“大地的滋味”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地”比作“有
滋有味的物”,赋予大地滋味;②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文章描述的主要内容;③“滋
味”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④设置悬念,引出下文,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七、皮鞋
谢志强
①出发前,应对沙漠的一切,都准备得很周密。可是,傅队长总觉得还差点儿什么,却又琢磨不出。等到进
入沙漠后,他终于想起,要是带个维吾尔语翻译就好了。
②师部决定开发塔里木,组织了一支勘探队。傅队长是老红军,凭着经验,他带了一张地图,一辆木牯辘马
车,还有羊皮水囊、军用水壶。他说,那个她方,塔克拉玛干,意思是进去出不来,要是一个月不见我们回来,
就给我们开追悼会吧。
③进塔里木没有现成的路,一行五人,轮换着坐马拉的大车。阿克苏到阿拉尔有一百二十多公里,他们走了
七天。
④阿拉尔在塔里木河北岸,他们要到河对岸去勘探。于是乘独木舟过河,远处是巨浪一般的沙丘群,那是塔
克拉玛干沙漠。傅队长一边走一边抓一把沙土,放在舌尖上舔一舔,不成。他说:含盐碱量低,是好地。他的挎
包里装了一小袋一小袋的土样。
⑤待返回北岸时,麻袋空了——超过了预先计划的时间。光顾着勘探荒原,却忘了所带的干粮已经消耗完
了。大家饥肠辘辘,唱起了“空城计”。
⑥傅队长拿着望远镜四处搜寻,天上有一堆白云,遍地是死亡的颜色---毒辣辣的日头照射出一片惨白色。
突然,他看见了一群羊,仿佛天上的云朵落在地上了。沙谟活了«
⑦放羊的是一个维吾尔族中年男子。傅队长走到他面前,说了句汉语,发现他表情疑惑。看出对方听不懂汉
语,傅队长指指嘴,摸摸肚子,弯弯腰,表示出“饿”的样子,然后,掏出纸币,指指羊。羊信儿看懂了,却摆
摆手,摇摇头。
⑧傅队长用钱买不成羊,弄不清到底是因为什么。他对四个队员嘀咕了几句,像是下命令。于是,五个人如
同操练,立即躺倒在沙丘的一面上,还闭上眼,不是睡觉,分明在采用另一种方式,表现“饿”的样子,饿得不
能动了。
⑨傅队长眯缝着眼,观察着羊信儿。羊信儿双手往上指,要他们站起来。同时,他的目光;盯在傅队长的脚
上——傅队长穿着一双翻毛皮鞋。显然,羊信儿看中了皮鞋。在戈壁滩上放羊,皮鞋能护脚。
⑩傅队长站起来,指指鞋,又指指羊——我的鞋,你的羊,要我的鞋,就用羊换。羊信儿也打起手势,傅队
长看懂了其中的意思:不能用皮鞋换羊,羊是公家的;换鸡蛋吧,我家有很多呜蛋。
⑪傅队长需要证实羊馆儿比画的是鸡蛋。他模仿母鸡“咯咯咯”地叫,又比画着鸡蛋的形状。队员们看着傅
队长费那么大的力气,都憋不住,笑了。羊信儿也笑了,点点头,指着远处,那里有他的家。
⑫傅队长用皮鞋换回一百个鸡蛋和一大摞箧。他笑嘻嘻地赤着脚,踩在滚烫的沙地上,自言自语道:这也是
皮鞋嘛,父母给的,磨破了还会恢复,这可是磨不坏的皮鞋呀。
⑬队员们将各自五枚鸡蛋埋入沙地煨熟的时候,傅队长割了麻袋,像编草鞋那样,动作麻利,编织出一双鞋
来,套在自己的“皮鞋”上,不烫了。
⑭当晚,围坐在篝火边,队中一名刚参军的大学生好奇地问傅队长:那么滚烫的沙地,你的“皮鞋”不怕烫
坏吗?傅队长淡淡地说:两万五千里长征,都是就地取材,自编草鞋,穿破了多少双早没准数了。续不上的时
候,就靠这双“皮鞋”行军。我这双“皮鞋”爬过雪山,趟过冰河,穿过沼泽,早就磨制成了这世上最坚实的
“皮鞋”。说完呵呵笑起来……
(选自《2022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小说以“皮鞋”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进行赏析。
圈出题目关键词和提示语:题妙处
判断考点:标题的妙处
答题要素:标题的含义(表层、深层)+标题的作用(对事索情趣,辞语奠感情)
【参考答案】①“皮鞋”表层含义是指以傅队长穿着的一双翻毛皮鞋,深层
含义是指傅队长的脚爬过雪山、趟过冰河,穿过沼泽,早已经磨出厚厚的茧子,
像是一双坚硬的皮鞋一般;②“皮鞋”为题,层层铺垫后,在小说后半部分才出
现和皮鞋相关的情节,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标题一语双关,既指
傅队长的翻毛皮鞋,又指傅队长等拓荒者的坚实的双脚;④“皮鞋”象征了拓荒
者的奉献精神和他们一往无前的勇敢无畏和乐观自信。
八、换床位
老汤
①老伴离世后,老孙头不顾儿女们反对,坚持搬到名士养老公寓养老。
②公寓档次不高,养老的基本没什么名士,都是普通老人。老孙头起初是自己占一个双人房间,很舒服,很
方便。但是一个月后,他就不能享受单间待遇了。新来的老头,也是一个胖老头,一打眼,估计体重最少也有二
百斤。新来者自我介绍说:“我姓王,你贵姓?”老孙头说:“兔贵姓孙。你来我不反对,我睡觉可是打呼噜
哈。”老王头一笑说:“只要不梦游就行。”
③老孙头来得早,自然占据了靠窗的床位,看窗外的风景方便。其实也没啥风景可看,就是一块空地,周围
有几架健身器材。不过服务员小田过来交代说:“半年后必须互换床位。”老孙头说:“我来得早,这个床位就
是我的,不换!”小田说:“这是公寓领导定的。”小田还要说什么,老王头打手势制止小田,对老孙头说:
“不换就不换,多大一点事儿?换来换去怪麻烦,我这床位离门近,离厕所也近,也不错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学2024-2024学年学校德育工作计划
- 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计划范文大学生工作计划范文
- 数学教学计划小学数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 2024小学体育教学计划材料
- 中学生学习计划及方法
- 2024新学期学习计划简单范文
- 物业公司保洁月度计划表
- 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
- 湖北省孝感2024-2025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 小学二年级音乐教师教学计划例文
- “同享阳光快乐成长”心理健康特色项目
- LG plc 应用指令手册
- 鹬蚌相争课件
- PFMEA制程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
- PMC(计划物控)面试经典笔试试卷及答案
- 契诃夫苦恼阅读训练及答案
- 抛石施工方案
- 食品安全约谈通知书
- 舒尔特方格A4直接打印版
- 淬火感应器的选用设计与制造
- cpvc管配方及工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