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氨酸发酵工艺研究综述报告目录TOC\o"1-2"\h\u30801摘要 130903引言 1142131苏氨酸研究进展 317412苏氨酸发酵工艺研究进展 4211963发酵罐内搅拌设备简介 5272554搅拌流场研究进展 629940参考文献 8摘要L—苏氨酸是一种必需氨基酸,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价值,其需求量增长迅速。工业上生产苏氨酸在大型苏氨酸发酵罐内进行,大型苏氨酸发酵罐设备及发酵工艺在设计前期大都仅凭经验进行设计,会使得设计后期需要更多的成本进行试验优化调整。本文主要是对苏氨酸发酵罐内搅拌流场以及发酵工艺过程进行研究。关键词:苏氨酸发酵;搅拌桨;流场仿真;气液两相流发酵试验引言L—苏氨酸对生物体而言是一种必需的氨基酸,其主要应用在医疗药品、化学品、食品及饲料添加剂等领域[1]。尤其是在牲畜饲料的添加剂领域的需求量增长快速,它经常被添加到未成年仔猪和家禽的食用饲料中,是猪食用饲料的第二限制氨基酸和家禽类饲料的第三限制氨基酸[2-3]。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外市场对苏氨酸的需求量有一个持续稳定的增长,苏氨酸是需求量涨幅最大的氨基酸品种之一,预计很有可能超过色氨酸成为发展较快的第三大氨基酸[4]。很难想象在20多年之前,那时苏氨酸产业还只是氨基酸中极其小的一部分,当时的苏氨酸的全球产量仅仅在4000吨左右。然而到了2010年,苏氨酸的产量大大提升,其全球总产量早己经突破了20万吨,其增长速度可谓极其迅猛[5-6]。微生物发酵法、蛋白质水解法和化学合成法是L一苏氨酸目前能在技术上实现的生产方法。早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苏氨酸的生产方法主要有2种,一种是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另一种是利用化学反应进行合成,伴随着苏氨酸发酵技术的改善突破,现在发酵法被很多苏氨酸生产企业所采用[7-8]。值得一提的是,苏氨酸生产企业和研究学者利用生物工程技术,转接优良菌种基因,提高了发酵菌种的产酸率,从整体上大大提高了苏氨酸生产的效率,降低了苏氨酸的生产成本[9]。目前,国内企业对微生物发酵法生产苏氨酸工艺技术掌握程度不一,大型企业有核心的发酵技术,小型企业发酵工艺相对落后,国内整体而言苏氨酸发酵工艺技术没有大的突破,相对国外缺乏竞争力。如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苏氨酸的产品质量,在激烈的市场中立足成为各大企业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目前国内企业生产苏氨酸所用的发酵罐体型巨大,在发酵搅拌过程中需要的搅拌功率相对也大,这对搅拌动力装置设计带来了相应的问题,为了更加节能,生产商在搅拌器的选择上往往花费大量的精力进行探究试验[10]。发酵罐搅拌装置的设计涉及到搅拌流场的情况,苏氨酸发酵罐罐体一般为中间大圆筒、上下两端为椭圆形封头组成,在发酵罐内部,安装有换热器来实现对发酵过程温度的控制,中间安装有搅拌器搅动流体提高发酵效率,换热器及支架在发酵罐内占有一定的空间,这对发酵过程的流场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下面的进气装置,在往发酵罐内注入气体时,对流场的影响也是显著的,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前期罐内流场为气液两相共存状态,后期为固、液、气三相共存状态。发酵罐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关键设备,良好的发酵罐及搅拌设备的设计是发酵高效进行的保证。根据发酵罐内的溶氧浓度DO、耗氧速率OUR能够判断发酵进行的效率以及搅拌效果。同时根据菌体浓度、产物合成速率等参数能够判断菌种的发酵阶段及效率[11-13]。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发酵罐在发酵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却往往被忽略,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基因工程进一步提高菌种产酸率以及对发酵过程外部控制上。发酵罐在发酵过程中的作用毋庸置疑,主要表现在两点,一个是为目标产物的生产微生物菌种提供无杂菌生长环境,另一点是为微生物菌种提供有利于细胞生长的流体动力学环境。在发酵罐内,流场的分布主要与搅拌桨有关,搅拌桨通过旋转带动罐内流体运动,输出机械能使罐内溶液之间相互混合,为菌种的生物化学反应提供了稳定的物质传递的流场环境[14-15]。目前,大部分企业主要使用大肠杆菌来进行苏氨酸发酵生产,大肠杆菌在进行发酵过程中,会进行一系列的化学合成反应,化学反应生成物以及消耗物的浓度对发酵过程的继续进行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生物学化学家对大肠杆菌的发酵环境研究越来越多,氧气浓度、PH值、碳源、温度等因素对大肠杆菌的发酵化学过程有着重要影响,然而,在实际发酵过程中,发酵罐体积巨大,通入氧气、物料以及维持温度等过程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输入到发酵罐内的物质必须在搅拌流场的运动下分散到发酵液的各个地方,物质的传输时间跟流场有着直接的联系,要获得好的发酵效率,研究罐内流场情况及发酵工艺过程是非常有必要的[16-17]。1苏氨酸研究进展蛋白质水解法[18]、化学合成法[19]和发酵法[20]是国内外生产L一苏氨酸的常用方法。蛋白质水解法和化学合成法因其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危险性比较大、成本高等因素已逐渐被淘汰。而以生产成本低、环境污染小、节约能源、操作安全等优点集一身的发酵法正成为工业化生产L一苏氨酸的主要方法。微生物发酵法是利用微生物能够代谢合成自己所需的氨基酸,然后通过诱变处理,定向选育出营养缺陷型或抗结构类似物菌株,从而解除代谢调控中的同族氨基酸和目的氨基酸对关键酶抑制和阻遏,从而使目的氨基酸达到过量积累的方法[21]。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微生物领域的深入研究、生物载体系统的成功建立,和上世纪70年代苏联研究人员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苏氨酸的基因工程菌株的成功构建,使L一苏氨酸的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21]。这些都为微生物发酵法产L一苏氨酸转化为工业生产奠定了基础。国外上世纪60年代就有发酵法生产L一苏氨酸的报道[22]。甚至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志村等人就应用前体添加法,发酵生产苏氨酸。1979年KomatsubaraS等[23]通过向灵杆菌导入苏氨酸操纵子,得到了一株高产L一苏氨酸的菌株Sr41,其产量可过到25mg/mL。2000年韩国K.H.Song等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一株菌株HS528,通过发酵产酸量达74g/L。2006年韩国的Man-HyoLee等[24]向发酵培养基中添加生物素和蛋氨酸,营养缺陷菌株MT201经发酵33h后产酸量可达80.2g/L。2010年JeongWookLee等[25]把吠喃果糖营酶克隆到大肠杆菌K-12体内,使其糖利用率提高,并能生成L一苏氨酸51.5g/L。上世纪80年代国内才有关于L一苏氨酸产生菌选育的报道。1982年黄和容等[26]以钝齿棒杆菌为出发菌株,成功选育出了L一苏氨酸产生菌,其产量为13mg/mL。1986年檀耀辉等[27]以谷氨酸产生菌XQ5121为出发菌株通过诱变处理,用a一氨基一p一轻基戊酸(AHV)和S-(2-氨基乙基)-L一半眺氨酸(AEC)及以琉泊酸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SAM)平板定向筛选,最后选育出一株L-苏氨酸产生菌ZT-1,通过发酵可产L一苏氨酸16mg/mL。1990年常尊学等[28]通过亚硝基肌和紫外诱变对黄色短杆菌T6-13定向筛选AHV和AEC抗性突变株和甲硫氨酸营养缺陷性,再继续筛选乙硫氨酸(Eth)敏感突变株得到一株苏氨酸高产菌株ME7,在葡萄糖含量为10%的发酵培养基中,经发酵48h/L一苏氨酸产量达到17.5g/L。2005年王焕章、吴新等[29]人以大肠杆菌为出发菌株,筛选出L一异亮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然后再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获得高产L一苏氨酸的基因工程菌大肠杆菌THR6,将其发酵32h,产酸达到了75g/L。2009年解晓鹏等[30]分离出一株谷氨酸棒杆菌WS4006,经过菌种的选育方法,得一株具有蛋氨酸营养缺陷型和抗结构类似物遗传标菌株NUD-12,经发酵72h,其产量为0.31g/L。2苏氨酸发酵工艺研究进展制取苏氨酸的技术研究最早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那时候己有研究者能够从血纤蛋白中分离得到了苏氨酸,从那时起,苏氨酸的制取与生产技术经历了很长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有研究者通过添加前体物的方法发酵制取苏氨酸获得了成功。值得一提的是,国外到1960年代后,直接发酵法来生产L一苏氨酸才获得成功。之后的十年,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出现,前苏联的科学家成功地运用基因工程菌发酵生产苏氨酸。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发酵法生产苏氨酸变得更加经济易实现,早在2007年前,国际上最高产酸能力就己经达到100g/L以上[31,32]。苏氨酸发酵生产技术发展到现在,发酵所用的菌株目前主要是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33-34],菌株主要有两种方法选育(1)通过化学诱变处理,来选育出具有营养缺陷型或抗结构类似物菌株;(2)生产基因工程菌,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来构造高效的苏氨酸发酵菌种。基因工程技术大大提高了苏氨酸的发酵效率[35-36]。在苏氨酸工业大批量生产过程中,菌种在经过多级培养后接种到发酵罐内进行发酵,发酵过程中,通入无菌空气,持续流加法补充葡萄糖、无机盐等,通过添加氨水来控制罐内PH,通过添加消泡剂防止罐内上层气泡过多而填满发酵罐。当发酵到一定阶段后,菌种处于衰亡期,产酸量将趋于平稳,后对发酵液进行过滤、结晶、提纯等处理,从而得到苏氨酸成品[37]。其中在发酵罐内发酵过程是其中的关键,在这个过程如何维持发酵的高效进行进而提高产酸率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在发酵过程中,影响发酵效率的主要参数为:(1)溶液PH:在苏氨酸发酵进行过程中,发酵罐罐内的溶液Ph会随着微生物的代谢而变动,这种变化同时会反过来影响微生物代谢的继续进行。目前研究表明,L一苏氨酸生产菌种大肠杆菌的最适PH在7.0左右,此时菌种的生理代谢最迅速,然而前期菌种繁殖生长速度过快,当溶液内溶氧来不及补充,菌种代谢会发生异常,导致生成其他物质,影响产酸率[38]。(2)碳、氮源:苏氨酸发酵底物包含很多物质,碳、氮源为菌种发酵所需要的主要物质,它们的浓度高低直接会影响发酵速率,碳、氮源浓度过高对菌体的生长不利,过低会使发酵速度降低[39-40].(3)温度:菌种发酵过程会经历不同阶段,每个阶段对温度的要求不一样,菌种的的繁殖的最快温度不等于发酵过程的最适温度,当然也不是积累某一种代谢所需的产物的最适合温度,寻找菌种的不同阶段产生苏氨酸的适合温度对提高整个发酵效率有很大意义。(4)溶氧:在苏氨酸发酵过程中,菌种对氧气的吸收是菌体繁殖速率的综合体现。发酵过程中提供氧气满足菌种的摄氧速率,使菌种能够持续不断的生产,是发酵过程的一个必要工艺环节[41]。天津大学徐庆阳等[42]研究了溶氧大小对苏氨酸发酵过程的影响,分析认为溶氧对L-苏氨酸的合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建立了最佳溶氧的控制条件。冯志彬等[43]人研究了碳源对苏氨酸发酵产量与糖酸转化率的影响,找到了发酵的最佳碳源以及补料的方式。陈宁等[44-45]人以5L发酵罐进行苏氨酸发酵试验,采用分批发酵技术提高了苏氨酸发酵效率,确定了最佳碳源与氮源浓度比,确定了蔗糖为最佳的初始碳源。吉林大学苏跃稳等[46]研究了L一苏氨酸基因工程的改造及发酵过程的优化。3发酵罐内搅拌设备简介工业上发酵法来大批量生产苏氨酸采用搅拌通风的有氧发酵法,发酵过程在大型的发酵罐内进行,发酵罐为生产菌种提供了一个无菌环境以及合适细胞生长的流体动力学环境,流体动力学环境主要由搅拌、通气和湍流组成,通过搅拌桨为流场输入机械能,使整个发酵罐内获得持续稳定的流场及能量、动量和物质传递,来为生产菌种进行生物化学反应提供稳定合适的环境[47]。针对各种不同的发酵罐,罐内搅拌设备组合样式也会不同,单个搅拌桨按照搅拌的流场流型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径向流桨和轴向流桨,这两种桨型分别具有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对流体流动方向及循环上的不同:径向流桨使液体沿轴向运动,轴向流桨则使液体上下运动。这两种桨型的搭配能够很好的使罐内液体发生循环,一般上层桨采用轴向流桨底桨采用径向流桨会有很好的效果[48]。另外按照桨叶结构搅拌桨也能分为其它几类,是在工业上常见的几种搅拌桨类型。其样式形式有锚式、桨式、涡轮式、推进式以及涡轮式[49]。实际中遇到搅拌装置高径较大时,一般则选用多层搅拌桨组合。在搅拌器的选型上,根据搅拌操作的目的以及搅拌流体的特性来进行设计,进行常用搅拌器的设计往往根据以三个方面[50]:(1)介质的性质;(2)发酵反应过程特性;(3)搅拌需要效果以及搅拌功率要求。其中,介质性质包括液体的密度、粘度及是否具有腐蚀性;生物化学反应过程特性包括间歇操作还是连续运转、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是否结晶是否有固体沉淀等;搅拌效果和功率则包含非常多的因素,搅拌效果指的是要达到的循环流量、混合效果、循环效果、湍流强度、剪切强度、传热效率等,而搅拌功率的控制表现在转速控制以及能耗的控制上。4搅拌流场研究进展无论是发酵罐内还是搅拌反应釜内,搅拌桨为发酵反应提供了流场动力学环境,是其中的重要部件之一,研究搅拌效果的好坏以及评价搅拌器特性优劣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对搅拌效果的研究主要通过流场仿真模拟以及通过实验搅拌来进行分析的。实验效果分析是对仿真模拟的一个验证,但往往不是通过直接流场参数的研究来验证,而是通过搅拌器对该发酵反应的影响程度来判断[51]。计算流体力学(CFD)作为一种新式而有效的数值计算模拟方法,能够很好的分析模拟出流场情况,相对实验而言,可以不受实验室条件的限制,获得准确又动态的效果,渐渐成为一种辅助设计的工具[52]。而利用仿真模拟来研究流场特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为宏观特性研究,包含研究流场流速、流场循环情况、搅拌功率大小、流场中含气率、固含率、混合时间等;另一个则为微观特性研究,主要包含对局部的含气率、气泡直径大小及空间分布及固液气相间的接触面积等研究[53-54]。发酵罐内搅拌设备大多采用多档组合桨,组合搅拌桨的搅拌效果与发酵效率联系紧密,深入研究搅拌流场的情况对优化搅拌器、提供发酵过程效率有很多帮助。目前,对搅拌流场的仿真模拟主要通过CFD相关软件进行模拟的,Fluent做为最常用的流场模拟软件,其功能十分强大。表现在具有多种可选的物理模型,包括湍流、层流及多相流等,同时Fluent也拥有高效的数值迭代计算方法,其对结果的前后处理的功能也比较完全。用户自定义函数UDF是Fluent软件里面的一个功能,能够动态连接到求解器上,从而使求解器的性能得到加强[55]。鉴于流场模型的多样性,Fluent软件能够应用于可压和不可压流体、从低速流到高速流、从单相流到多相流、气固混合以及化学反应等大部分与流体相关的领域,其适用面不可谓不广。通过Fluent等相关软件对流场进行仿真模型预测,从而研究流场特性,优化结构工艺,已成为一种国内外通用的研究优化方式。侯洪国等[56]采用CFD研究了大型侧搅拌发酵罐内流场情况,考虑发酵液的非牛顿粘性,通过定义气体产生的相间反应的方法,并且又采用了单一尺寸的气泡模型以及群体平衡模型来描述发酵体系中气泡的分布状态。对比仿真分析结果,发现群体平衡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描述气泡的产生、聚合与破碎。模拟的结果可以很好的描述搅拌桨对罐内流体的搅拌效果。黄男男等[57]对有无导流筒的搅拌槽进行流场数值模拟,对比分析表明导流筒能够强化搅拌槽上下的液体的整体轴向流动,增强了混合效果,且有导流筒的情况下,桨区附近流体的跟转现象有所改善,发酵罐内流场比较理想,搅拌桨的功率消耗比无导流筒时节省了12%。潘传九等[58]对四叶片桨、六叶片桨以及是否有挡板的搅拌反应釜进行模拟,发现有挡板情况下,流场流动更有规则,增加了流场的湍流动能,流场流速增大。其中六叶片桨的速度分布更加均匀,在距离搅拌桨桨叶较远处,六个叶片的桨会产生比四叶片桨更大的流动速度,但是在近桨区,流场速度大小则相差无几。XuWang等[59]利用CFD技术建立了一个气、液、固祸合的流体动力学模型,用来模型生物反应过程中流场的变化情况,很好的验证了膨胀颗粒床用于生物制氢的行为。Houari等[60]通过CFD相关软件程序模拟了不同搅拌桨在圆柱形储存罐中的搅拌过程,研究流场的流动能量效率,得出最大混合叶轮效率更好。倪伟佳等[61]研究了在不同搅拌桨叶组合下的流场情况,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优化了搅拌桨组合结构,提高了头抱菌素C的发酵效率。Nienow等[62]对Rushton桨和一些其他类型的搅拌桨进行了对比研究,得出了在不同的实际操作条件下,不同种类的搅拌桨各有优缺点,在通气量比较低时,下压搅拌桨很容易获得相当较好的固相悬浮分布。王蒙等[63]利用Fluent将气泡群平衡理论应用于气液两相流的计算中,基于现有的两相流分析模型,从相间作用力、湍流以及气泡模型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下修正与改善,使数值模拟效果更加可靠。结合流场数值模拟与实验对比分析,对反应器的最优工况提出了建议。宋金礼等[63]以厌氧发酵罐为研究对象,利用Fluent软件,选用标准的湍流k一£模型、欧拉多相流模型及多重坐标参考系法进行计算,数值模拟了罐内搅拌过程中固液两相流的流场,仿真分析发现在发酵罐管顶出现污泥分层,底部有污泥堆积现象,通过对搅拌器转速增加以及尺寸的改变,污泥的悬浮情况有很大改善。参考文献[1]刘元涛,刘树海.L一苏氨酸性质、应用、生产及市场现状[J].发酵科技通讯,2010,39(03):52-54.[2]蔡友华,严杰能,陆最青.L一苏氨酸工业研究进展[J].广东饲料,2012,21(12):26-28.[3]DebabovVG.TheThreonineStory[J].AdvancesinBiochemicalEngineering/Biotechnology,2003,79(1):113-136.[4]王健.中国氨基酸产业现状[J].生物产业技术,2014,(04):17-22.[5]贾冬舒.苏氨酸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J].饲料广角,2006,(01):28-30.[6]徐铮奎.苏氨酸产业:中国能量重构市场[N].医药经济报,2014-11-21(005).[7]黄金,徐庆阳,陈宁.L一苏氨酸的生产方法及研究进展[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5):88-92.[8]LeuchtenbergerW,HuthmacherK,DrauzK.Biotechnologicalproductionofaminoacidsandderivatives:currentstatusandprospects[J].AppliedMicrobiology&Biotechnology,2005,69(1):1-8.[9]冯烁.L一苏氨酸的生产工艺[J].饲料博览,2010(06):20-23.[10]冯珍泉,董吉子,董力青.苏氨酸发酵过程中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J].发酵科技通讯,2012,41(03):35-36.[11]张春.L一苏氨酸生产菌的选育及其发酵条件的优化[D].吉林农业大学,2011.[12]周茜.L一苏氨酸生产菌的构建及发酵优化[D].天津科技大学,2016.[13]杨雪,张彦飞,郑阳阳,马红武.大肠杆菌苏氨酸合成途径动力学模型的构建与分析[J].生物工程学报,2014,30(01):18-29.[14]宋金礼.发酵罐内搅拌过程的数值模拟与参数优化[D].大连理工大学,2015.[15]樊梨明,李庆生,卢建新.发酵罐内流场的数值模拟及桨叶优化[J].轻工机械,2016,34(03):30-33+38.[16]黄志坚,邹晨,吴亮,谢明辉.发酵罐用搅拌设备的防染菌的结构设计[J].北工与医药工程,2015,36(05):56-59.[17]罗宇笛,李啸,石小丹.采用计算流体力学仿真优化SOL发酵罐搅拌系统[J].天津农业科学,2015,21(05):46-50.[18]常尊学,李福德.L一苏氨酸产生菌选育的研究[J].沈阳药学院学报,1990,7(3):185-188.[19]Yamada.ProcessforproducingL-threoninebyfermentationwithPrettgeriU.S.A:5342766[P].1994-08-30.[20]KramerR.Geneticandphysiologicalapproachesforproductionofaminoacid[J].JBio-technol,1996,45(1):1-21[21]FurukawaS,OzakiH.,KotaniY,etal.BreedingofL-threoninehyperproducerofEscherichiacoliK12[J].BiochinBiophysResCommun,1988,18:788-795.[22]黄金,徐庆阳,陈宁.L一苏氨酸的生产方法及研究进展[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7,28(5).[23]KomatsubaraS.Transductionalconstructionofathreonine-producingstrainofSerratiamarcescens[J].ApplEnvironMicrobiol,1979,38(6):1045-51[24]Man-HyoLee.imrovedL-threonineproductionEscbericbiacoilmutantbyoptimizationofcultureconditions[J].JournalofBioscienceandBioenginerring,2006,101(2):127-130[25]JeongWookLee.Developmentofsource-utilizingEscbericbiacoilK-12strainbycloningp-fructofuranosidasesanditsapplicationforL-threonineproduction[J].AppliedMicrobiologyandBiotechnology,2010,88(4):905-913[26]黄和容,李玲阁,王秀玲等.L一苏氨酸产生菌的选育「J}.微生物学报,1982,22(3):276!~283[27]檀耀辉,张炳荣.乳糖发酵短杆菌L一苏氨酸产生菌的选育「J].生物_[程学报,1986,2(2):56-61。[28]常尊学,李福德.L一苏氨酸生产菌选育的研究[J].沈阳药学院学报,1990,7(3):185-188.[29]王焕章,吴新,彭日荷等.大肠杆菌生产L一苏氨酸[P].中国,03151020.5,2005-03-23.[30]解晓鹏.L一苏氨酸高产菌的选育[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09[31]黄金,徐庆阳,陈宁.L一苏氨酸的生产方法及研究进展[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5):88-92.[32]OkamotoK,IkedaM.DevelopmentofanIndustriallyStableProcessforL-ThreonineFermentationbyanL-Methionine-AuxotrophicMutantofEscherichiacoli[J].JournalofBioscienceandBioengineering,2000,89.[33]吴晓文.苏氨酸基因工程菌噬菌体抗性菌株选育及摇瓶发酵工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34]LeeMH,LeeHW,ParkJH,etal.Improved1-threonineproductionofEscherichiacolimutantbyoptimizationofcultureconditions[J].Journalofbioscienceandbioengineering,2006,101(2).[35]周旭波.L一苏氨酸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发酵条件优化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11,27(08):991-994[36]解晓鹏.L-苏氨酸高产菌的选育[D].甘肃农业大学,2009.[37]CorpCC.Methodofrecovering1-threoninefrom1-threoninefermentationbrothusingnonsolvent[J].2012.[38]卢伟宁.L一苏氨酸工业生产发酵条件优化研究[J].生物学杂志,2010,27(05):53-55.[39]冯志彬,孙玉华,陈宁,张华,王东阳.碳源对L一苏氨酸发酵的影响[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6(08):15-17.[40]冯志彬,王东阳,徐庆阳温廷益,陈宁.氮源对L一苏氨酸发酵的影响[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6(11):54-58.[41]AkashiK,ShibaiH,HiroseY.EffectofoxygensupplyonL-lysine,L-threonineandL-isoleucinefermentations.fJl.AgriculturalandBiologicalChemistry,1979,43(10):2087-2092.[42]徐庆阳,冯志彬,孙玉华,王东阳,陈宁.溶氧对L苏氨酸发酵的影响[J].微生物学通报,2007(02):312-314.[43]陈宁,朱晓光,徐庆阳,黄金.基于途径分析的L一苏氨酸发酵过程优化[J].天津科技大学学报,2008(03):1-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采石场矿产资源整合与投资合作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二手房定金购买合同范本
- 2023年项目部安全管理人员安全培训考试题加答案解析
- 2024项目部治理人员安全培训考试题加下载答案
- 2024项目部治理人员安全培训考试题含答案【突破训练】
- 2025年浙江杭州道德与法制中考试卷
- 23-24年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培训考试题及答案往年题考
- 二零二五版增强现实技术入股合作协议示范文本3篇
- 部队个人工作总结
- 二零二五年度版权质押合同of音乐作品with质权实现与版权许可条件2篇
- 玻璃体腔注药术
- 中国超大直径钻埋钢管空心桩讲义
- 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
- 一年级语文雨点儿-教学课件【希沃白板初阶培训结营大作业】
- 替格瑞洛药物作用机制、不良反应机制、与氯吡格雷区别和合理使用
- GB/T 20920-2007电子水平仪
- 如何提高教师的课程领导力
- 企业人员组织结构图
- 日本疾病诊断分组(DPC)定额支付方式课件
- 实习证明模板免费下载【8篇】
- 复旦大学用经济学智慧解读中国课件03用大历史观看中国社会转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