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安市第三中学高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1页
福建省永安市第三中学高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2页
福建省永安市第三中学高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3页
福建省永安市第三中学高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4页
福建省永安市第三中学高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共29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化经历了长期的探索。上古时人们已有意识地追求诗歌的语音美,但汉语表意文字的性质掩盖了语音因素,增加了探索语音组合美的难度。韵律的探索在《诗经》中已可见,而对声律的探索却较迟。汉代人们对声调的平仄似乎有所意识,五言诗中,不少诗句第二、第四字平仄相异;到了晋代,人们开始注意到一句之内平仄相间、两句之间平仄相对的语音组合之美。齐梁时期,诗歌格律的探索进入了与音韵学结合的自觉阶段。受到来华传教的印度僧人以梵文字母拼注汉字语音的启发,中国的音韵学产生。随着韵部的分析和四声的辨定,人们对诗歌语音美的摸索有了理论的指导。沈约首先把音韵学的成果运用于说明诗歌的语音组合,他论述“四声”“八病”之著虽不传,却无疑是关于诗歌语音的理论探讨。齐、梁、陈、隋的诗歌,虽然还未能称之为“律诗”,但已有不少合律之作。完成格律定型化任务的是唐代的宋之问、沈佺期。元稹指出:“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由是之后,文体之变极焉。”唐代近体诗的形成,既是对前人长期摸索尝试的总结,又是后代诗歌形式流变的契机,中国诗史自此进入格律化阶段。在发掘本民族语音组合形式美方面,近体诗将对仗与声律结合,体现了追求和谐的古典审美理想。格律包括声律和韵律两要素。基于汉语以声调表义的语音特征,近体诗找到了“平”和“仄”。如何组合平、仄这对语音因素?近体诗结合对仗构成两两相对的基本形式,平仄相间而形成律句,以“对”的形式连结两律句而成“联”,以“粘”的形式连结“联”而组成全诗音响整体。于是一扬一抑,回环往复,节奏鲜明而不呆板,富于变化。声律“以异为显”的节奏美和韵律“以同为和”的循环美相配合,声调在起伏抑扬中互相呼应,体现着和谐、整一的古典审美理想,成为古代中国诗美的一种范式。近体诗在意象组合上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追求对称美的古典审美理想。近体诗把对称整一原则发挥到完美的境地,平仄、粘对、押韵、对仗等规则不仅对诗歌的形式进行规范,而且对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有所制约。意象的构成、意象的组合都由对称的原则指导。这种古典式对称美的审美理想渗透于诗歌的形式与内容,呈现出匀称和谐的意境,成为古代中国诗美的理想境界。同时,近体诗在艺术风格上体现了中国古代追求含蓄凝练之美的民族审美意识。中国长期基于血缘关系的比较稳固的社会结构形成了较为沉稳的民族心理,民族的审美意识也趋向精凝、含蓄,追求意在言外,追求韵外之致。近体诗最能体现这种精凝含蓄的审美理想。它以严格的格律,迫使诗人逐字逐句地锤炼,“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它以极精炼的形式,要求诗人把丰富的内容浓缩进去,给读者以最大的想象余地。最佳形式的确立不能代替一切美,它的副作用是对美的追求的拘限,故历来有成就的诗人都呼吁不能“拘限声病”。当近代倾向于矛盾、发展、不平衡的审美意识代替了和谐、静止、对称的古典审美意识的时候,格律体渐成诗歌的束缚,自由体在更高层次上取代了它的地位。但是,前人对格律的摸索、总结是否于自由体的白话诗毫无意义?显然不是。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闻一多等现代诗人鉴于白话诗不能琅琅上口,就进行过诗歌语音规律的探索。这样看来,历史的经验并非没有借鉴价值。(摘编自梁文宁《格律化与民族审美范式近体诗形成的意义》)材料二:很多人认为格律只是形式的约束,为了形式美而约束诗人的自由。但也许没有料到,格律却可以充实诗的活力与多层复杂性。对于没有才能的诗人,格律是强加的,自外面来的限制,诗人被迫去遵守。在上世纪初新诗作者抱着解放自己的想法,抛弃了格律倾向写自由体诗。实则对于真正有才能的诗人,格律并非负面的限制,而是对诗才的积极的挑战。一旦诗人能与格律建成对话,化对抗为相互启迪,格律的要求成了调动诗人生活存储内容的力量和刺激。为了满足格律的声、行、节奏的要求,诗人必须放弃初始比较单纯的逻辑思维与线形进展的主题,而去挖掘自己无意识中或潜意识中库存的生命体验与生活记忆,使之调动起来,进入诗中,满足格律的建构要求。对于白话诗来讲,形式是隐在的,无形的。才能不高的诗人,缺乏形式感,滥用了形式的自由,写出冗长、贫瘠、没有形式美的诗。但对于才能卓越的诗人,他意识到那无形而又存在的形式感是很难与之商洽交谈的,因此要用最大的毅力与天才,在不可见的形式要求下获得最大的创作自由。获得这种不自由中的自由所需要的艺术才能是极大的,写古典诗在形式挑战前失败,有目共睹;写白话诗在不可见的形式挑战前失败,却往往不被意识,作者甚至可以以其它因素的成就来遮丑,因此在白话诗中,是珠是鱼目更是真伪难辩。可以断言天下不可能有无形式的好诗。任何优点都可能附带来一些缺点。古典诗形式的严格,使得诗才不高者滥用“典”及套话来过关,这是上世纪初白话文学运动所以能获得大量支持的原因之一,它主张坚决废除陈词滥调,以求创新。但是我们今天回顾几千年诗词的成就,不由得赞叹不已。古人超越了险韵的关山,取得珠玉的诗作,克服不自由后获得的创作自由更喷发了诗歌艺术的奇泉。自由与不自由是相对的,越障的天才爆发出惊人的力量,懒散的信步者只浪费了多少诗行。内容呼唤形式,形式延伸内容,二者缺一无法成好诗,一盛一衰也令人扼腕。(摘编自郑敏《中国诗歌的古典与现代》)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语表意文字的性质掩盖了语音因素,导致人们对诗歌语音美的探索缺乏理论指导,音韵学很晚才产生。B.宋之问、沈佺期完成了格律定型化的任务,推动了唐代近体诗的形成,使中国诗史从此进入格律化阶段。C.近体诗以两两相对的基本形式组合平仄,平仄相间形成律句,再以“对”“粘”连结,组成全诗音响整体。D.为了满足格律的要求,诗人必须放弃逻辑思维和线形主题,挖掘生命体验与生活记忆,将之凝练为诗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梁、陈、隋的诗歌尽管已有不少合律的作品,但因为当时还未完成格律定型化的任务,不能称之为“律诗”。B.声律“以异为显”,韵律“以同为和”,二者相互配合,声调彼此呼应,共同构成了中国诗歌的一种审美范式。C.自由体取代格律体的直接原因是和谐、静止、对称的古典审美意识被倾向于矛盾、发展、不平衡的审美意识代替。D.才能卓越的诗人只有以最大的毅力与天才,超越格律的束缚,才可以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获得真正的创作自由。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格律对白话诗的影响的一项是(

)A.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戴望舒《雨巷》)B.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C.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徐志摩《再别康桥》)D.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闻一多《红烛》)4.两则材料都对诗歌格律予以肯定,但角度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肩膀

王愿坚西天,一抹晚霞正在消退;远处丘陵的后面,淡淡的雾气慢慢地升腾起来。通信员小秦望着前面茫茫的草地,摸着肩上的扁担,愁烦地想:“要不是它,也许早就赶上队伍了。”他轻轻地叹了口气,把扁担换了个肩,又吃力地向前走去。这副担子,是两个钟头以前落到他的肩上的。还是刚过正午不久,一阵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让他在离队处理伤口返回时走错了方向。当他顶风冒雨在烂泥里奔跑的时候,猛地撞到了这副担子上。这是两个不大的木箱,被棕绳紧紧地捆在一根小竹扁担上,里面装着不多的药品、纱布和几件医疗器械。就在担子前一米多远的泥塘里,它的主人——一位中年红军战士牺牲了。小秦含着眼泪,挑起了这副担子。起初,他满怀信心地相信:他一定能挑着它赶上队伍,走到宿营地。但是,当他走了两个小时以后,他觉得自己肩上挑着的好像是两座山,肩膀被压得钻心地痛;两条腿软绵绵的,抬不起、迈不动,还直打绊子;路,似乎也忽然变得崎岖不平了。再加上寒冷和饥饿一齐袭来,他头晕得天旋地转,浑身一点儿劲也没有了。他咬着牙,挺着脖筋,好不容易跨过了一段烂泥塘,跌跌撞撞地爬上了一块小高地。就在这时,他脚下被草根一绊,猛然摔倒了。他觉得浑身的骨头架子都散了,那抓着扁担的手一松,倒了下去。小秦睡着了。朦胧间,听见有人说:“……怎么办?”“带起走嘛!”答话的是个浓重的四川口音,“锻炼一下子,这娃儿会成为一个好战士的!”小秦用力睁开了眼睛,发现自己正在一个人的怀里躺着呢——一位同志一只手把他抱在怀里,另一只手在他额角上轻轻抚摸着。他仰脸望去,只见这位同志已经不年轻了。一张饱经风霜的脸,宽阔的额角上刻着几条深深的纹路。大约好些日子没有刮脸了,敦厚的嘴唇上生着一抹浓密的胡茬。尤其吸引他的,是那两道平直的一字眉下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醒了!”那同志微微一笑,那双眼睛更温和、更慈祥了。他向旁边的战士问道:“做好了没有?”“好了。”一个背着驳壳枪的战士端着一个小搪瓷碗走过来。那位老同志接过碗,放在嘴边试了试,又轻轻地吹了吹,然后慢慢送到小秦嘴边。碗里,是加上青稞面粉煮的野菜汤。小秦吃着却是那样香甜。看着他狼吞虎咽的样子,那位老同志亲切地问道:“小鬼,你怎么掉队啦?”小秦边吃汤边简要地把事情的经过说了说。“对,那是一个好战士啊!”老同志深情地点了点头,“小鬼,你也是个好同志。看!你接过来,又把它挑了那么远。”得到了老同志的夸奖,小秦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可是,”老同志亲切地摸着小秦的臂膀,又问了,“你为什么不继续往前走了呢?”“我,我想歇歇。”小秦坦白地说。“噢,想歇歇?”老同志指了指木箱,“那么,这东西怎么办呢?”“这……”小秦觉出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对了,他嗫嚅着说,“我一点儿劲也没有了……”“不!”老同志收敛了笑容,慢慢地摇了摇头,“你有劲,知道吗?你有很多很多的劲。”老同志没再说什么,把他扶着站起来,从背驳壳枪的战士手里拿过一个皮盒子,慢慢打开,拿出了一架望远镜,调整了一下距离,然后递给了他。他把镜子举在眼前,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望去。夜幕垂下的天际,现出了点点火光。他高兴地跳着叫起来:“篝火!”“对,那里就是今天的目的地。”老同志把一只大手搭在小秦肩头上,轻声地说,“篝火后边是什么地方呢?”小秦仔细地看了半天,摇了摇头。“看不见吗?”老同志笑了,“那里,是草地的边边。再往前,是陕北革命根据地——那里,就是我们明天、后天的目标。”“陕北?”“对,陕北。”老同志深情地重复了一句,“党中央带着红一方面军,去年就到了那里。现在,毛主席正在等着你,等着我,等着我们大家呢!”他那双搭在小秦肩头上的大手按得更重了,“在那里,有好多好多事情正等着我们去做啊!”小秦觉得这些话,像眼前的镜子一样,为他显现了未来的目标。这些话,像只看不见的大手,在推着他,拉着他,向一个新的天地前进。他放下望远镜,激动地望着这位老同志。“小鬼,要鼓起劲来,继续前进!要知道,将来,革命的将来,属于你们,也依靠着你们哪!”话,一下子钻进了这个小红军战士的心,引起了他深沉的思索。就在他想着的工夫,同志们已经收拾好行装,准备上路了。这时,小秦又看到了那双温和而又慈祥的眼睛。只见,那位老同志弯腰抄起了扁担,放到自己的肩上。他挑着颤悠悠的担子走了几步,又转过身来,向小秦说道:“小同志,赶上前去呀,不要掉队!”说完,他挑着担子,迈开大步在队伍的前头走着。那魁梧的身躯和宽阔的肩膀那么结实,那么健壮。仿佛就靠这个坚强的人的带动,整个队伍才走向前去。这时候,一个干部模样的人迎面跑步过来,向那位老同志敬了个礼,又朝小秦这边跑来。小秦不禁向干部问道:“前头那个挑担子的同志是谁呀?”“嘿,你这小鬼!”干部笑了,“那是我们的朱总司令啊!”“啊,是他?!”小秦怔住了。刚才,那使他感到温暖、引导着他奋力向前的那些情景和那些话,又重新清晰地浮现出来,占满了他的心胸。小秦赶上去,紧紧地抓住了扁担。“我说你有劲嘛!”朱总司令爱怜地摸了摸小秦的肩膀,把扁担搁上去,“好,挑着吧!肩膀,挑重担子的肩膀,就是在前进的路上磨出来的!”小秦把肩上的担子扶稳了。就在这一霎时,他又看到了那双眼睛。那眼睛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祥。小秦挑着担子,望着朱总司令那健壮的背影,踏着前边的脚印,大步走着。就在这时,他明白了:这副担子本来就是属于他的。现在是他的,将来也是他的。1977年5月30日(节选自《王愿坚小说集》,有删减)文本二:一个优秀的短篇小说作家,必然对他的文体有一种独到的领悟和把握。王愿坚在观看杂技表演时,真正领悟了短篇小说的艺术规律:“那是一张直径不过一公尺的小圆桌,两个姑娘穿着旱冰鞋在上边翩翩起舞。她们溜冰动作那么从容自如,情绪那么饱满酣畅,比起在北海和昆明湖的冰场上毫不逊色。然而,也正是因为她们是在舞台上,在这一张小圆桌上,尊重了小小桌面的局限,她们的表演更凝练,也更美妙、更动人,成了艺术。于是,在讲了这个节目和我的感受之后,我说:这就是短篇小说。”一百个作家就会有一百种短篇小说的感悟。王愿坚的这一感知,揣摸到的是短篇小说的“局限空间”和表演者的“美妙创造”。(节选自段崇轩《雕塑“信仰”的形象——重读王愿坚的短篇小说》)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现场的情况看,中年红军战士在陷进烂泥之前的一霎,还拼尽全力,把担子扔到了泥潭边上,这样,担子不仅保住了,还成了预示危险的标志。B.文中画线句用“接”“放”“试”“吹”“送”几个连续的动词,生动准确地写出了朱总司令体贴入微地照顾小秦的情景,表现了朱总司令的细心、耐心和对革命战士无微不至的爱护和关心。C.“那么,这东西怎么办呢?”这句话体现了朱总司令对药箱中物品的珍视,还有对小秦没有继续往前走的责备。D.小说多次写到朱总司令那双“温和、慈祥”的眼睛,不仅突出朱总司令和蔼的形象,并且表达出作者对他的景仰和爱戴之情。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点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创设了氛围,又衬托出小秦掉队后的孤独烦恼。B.小说写小秦猛然摔倒后倒下睡着了,主要是为了突出他寒冷饥饿之下无法再坚持继续往前走。C.文中将朱司令的话比作“大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朱总司令的话给小秦巨大的鼓舞和力量。D.文章叙述了小秦掉队后与朱总司令相遇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在整个长征途中并非大事件,却能以小见大,反映深刻的主题。7.被救后,小秦的思想认识随着老同志的话语而逐步地发生了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4)8.文本二指出,王愿坚对短篇小说的感悟,“揣摸到的是短篇小说的‘局限空间’和表演者的‘美妙创造’”,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6分)二、古诗文阅读(共55分)(一)课内文言文(15分)9.下列各句中,不含有偏义复词的一项是()A.昼夜勤作息 B.逼迫兼弟兄C.否泰如天地 D.勤心养公姥10.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朝避猛虎 B.侧身西望长咨嗟C.问君西游何时还 D.高余冠之岌岌兮11.“相”可以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根据语境可译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下面句子中的“相”的归类,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①及时相遣归

②会不相从许

③还必相迎取

④好自相扶将

⑤嬉戏莫相忘

⑥誓不相隔卿⑦誓天不相负

⑧蹑履相逢迎

⑨怅然遥相望A.①⑤/②③⑥⑦/④⑧⑨B.①③⑤/②④⑦/⑥⑧⑨C.①⑤/②④⑥⑧/③⑦⑨D.①②⑥/③⑦⑨/④⑤⑧12.比较下列句式,选出与其他句子不同的一项是(

);A.謇朝谇而夕替 B.渐见愁煎迫C.为仲卿母所遣D.吾独穷困乎此时也1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屈原创立了楚辞,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影响深远。《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品,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B.黍离之悲,是指黍稷之苗本无情意,但在周大夫行役到宗周时,所见一片葱绿,不禁充满怅惘,后常用来指故国残破的悲思。C.“鸡鸣入机织”中的“鸡鸣”,“奄奄黄昏后”中的“黄昏”,都是“天色计时法”,分别对应地支计时法中的寅时(3-5点)和酉时(17-19点)。D.总角,是指将头发梳成两个如角的发髻,可用来指幼儿时期。垂髻,是指头发垂下来,指代年迈的老人。女子十三四岁则称为“豆蔻年华”。(二)文言文阅读(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孙何,字汉公,蔡州汝阳人。何十岁识音韵,十五能属文,笃学嗜古,为文必本经义,在贡籍中甚有声,王禹偁尤雅重之,闻于时。淳化三年举进士,及第又得甲科,解褐将作监丞、通判陕州。历右正言,改右司谏。真宗初,何献五议,上览而善之。咸平二年,举入阁故事,何次当待制。是冬,从幸大名,诏访边事。何疏曰:“陛下嗣位以来训师择将精兵倍于前代而德棣烽尘未息此殆将帅或未得人边奏或有壅阏邻境不相救援糗粮须俟转输之所致也将帅者何?或恃勇无谋,或忌功玩寇,但全城堡,不恤人民。边奏者何?护塞之臣,固禄守位,老幼杀伤,托言他盗。不救援者何?缘边州县,如辅车唇齿之相依,托称兵少不出,或待奏可乃行。俟辇输者何?敌骑往来,焱驰鸟逝,赢粮景从,万辆方行,迨乎我来,寇已遁去。此四者,当今急务。”真宗览而嘉之。俄权户部判官,出为京东转运副使,又择州县守宰,省三司冗员,遴选法官,增秩益奉。未几,徙两浙转运使,加起居舍人。景德初,代还,判太常礼院。俄与晁迥、陈尧咨并命知制诰。何先已被疾,勉强亲职。一日,奏事上前,坠奏牍于地,俯而取之,复坠笏。有司劾以失仪,诏释之。何惭,上章求改少卿监,分司西京养疾,上不许,第赐告,遣医诊视。医勉其然艾,何答曰:“死生有命。”卒不听。是冬卒,年四十四。上在澶渊,闻之悯惜,录其子言为大理评事。何乐名教,勤接士类,后进之有词艺者,必为称扬。然性褊急,不能容物。在浙右专务峻刻,州郡病焉。好学,著《驳史通》十余篇,有集四十卷。(节选自《宋史·孙何传》有删改)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嗣位以来/训师择将精兵/倍于前代/而德棣烽尘未息/此殆将帅或未得人/边奏或有壅阏/邻境不相救援/糗粮须俟转输之所致也/B.陛下嗣位以来/训师择将/精兵倍于前代/而德棣烽尘未息/此殆将帅或未得人边奏/或有壅阏/邻境不相救援/糗粮须俟转输之所致也/C.陛下嗣位以来/训师择将精兵/倍于前代/而德棣烽尘未息/此殆将帅或未得人边奏/或有壅阏/邻境不相救援/糗粮须俟转输之所致也/D.陛下嗣位以来/训师择将/精兵倍于前代/而德棣烽尘未息/此殆将帅或未得人/边奏或有壅阏/邻境不相救援/糗粮须俟转输之所致也/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先例或旧的典章制度,该词文中含义与“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中含义相同。B.权,暂代官职,文中表示古代官职任命或调动的词语还有判、改、出、徙、加等。C.西京,文中指洛阳,北宋时期实行两京制,首都汴梁称“东京”,洛阳称“西京”。D.浙右,即浙江西部,中国古代地理上以东为右,以西为左,如“淮左”“江右”等。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何笃实好学,著作颇丰。十岁即懂音韵,十五岁能写文章,专心治学,好读古书,在同年贡生中很有声名,深受王禹偁推重。B.孙何恪尽职守,死而后已。在朝中上奏言事时,他因年迈将奏牍掉在地上,虽然真宗不予追究,但他因惭愧自责生病,继而故去。C.孙何抱病就职,看淡生死。被任命为知制诰时,他虽疾病缠身,仍勉强上任;医生劝他保养身体,他淡然面对,认为生死自有注定。D.孙何重视教化,诱掖后进。他热衷于名教,经常接见读书人,对那些有作词才能的年轻学生,他一定给予称许和赞扬。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赢粮景从,万辆方行,迨乎我来,寇已遁去。(2)然性褊急,不能容物。在浙右专务峻刻,州郡病焉。18.后人评价孙何“立朝为正臣”,请结合文本概括后人称赞他的理由。柳永亦曾以词委婉称扬孙何因政绩卓著,他日将入朝执政,请写出《望海潮》中的相关诗句。(4分)(三)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唐崇徽公主①手痕②欧阳修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注]①崇徽公主:唐代宗时与回鹘和亲,以崇徽公主嫁其可汗。②手痕:指崇徽公主手痕碑,在今山西灵石县。相传公主嫁回纥时,道经灵石,以手掌托石壁,遂留下手迹。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了崇徽公主远嫁时鸟儿欢快鸣叫的场景,以乐景衬哀情,表现了公主远嫁时的伤感。B.“青冢”一句写公主出嫁后埋骨他乡,“翠崖”一句问而不答,以问为答,诗意凄婉动人。C.颈联中“玉颜”反为“身累”,“肉食”不与“国谋”,诗人将尖锐利的诘问寄寓于这矛盾的现象中。D.诗歌借古抒怀,体现诗人对和亲政策的追问与思考,也表达了对统治者对外苟且偷安、忍辱求和的不满。20.本诗尾联中的“空”与《蜀相》“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空”用词精妙,请比较分析二者寄寓情感的异同。(6分)(四)名篇名句默写(10分)2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2)李白《蜀道难》中“,”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3)《望海潮》(东南形胜)中,在描写杭州郊外钱塘江周围的风景时,词人柳永很注重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其中“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树木围绕江堤的静态美,“_________________”则写出了江水澎湃的动态美。(4)古代京城百业兴旺,精英荟萃,又被称为“京华”,这一美称,在唐宋诗词里经常出现,如“,”。(5)以典入诗,别有意趣。用典,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姜夔《扬州慢》中化用杜牧诗句虚写过去扬州的繁华景况,用“”实写眼前扬州的荒败凄清,突出词人的“《黍离》之悲”。黄庭坚《登快阁》中“”一句巧用阮籍的典故,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脱和孤傲的情怀。三、语言文字运用(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汉代诗歌的新成就集中体现在汉乐府和汉末文人诗《古诗十九首》中。汉乐府继承了《诗经》反映现实的优秀传统,如《战城南》《十五从军征》等,写战争和兵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有所思》《上邪》等,则歌咏了男女间诚挚坚贞的爱情;《陌上桑》赞美了平民女秦罗敷的美丽智慧,讽刺了贵族官僚的荒淫无耻;《孔雀东南飞》叙述了焦仲卿与刘兰芝共赴黄泉的悲剧,批判了封建家长制的冷酷无情。汉乐府民歌语言朴素真率,活泼生动;句式多样,以五言为主,是中国诗歌在语言形式上的一次创新。随着汉乐府的流行,文人开始仿作五言诗。到汉末便呈现出五言诗大兴,其中有十九首南朝梁萧统编入《文选》,当时代表了五言诗创作的最高成就。《古诗十九首》主要表现了夫妇、朋友的离情别思,官员、士人的仕途失意,有的作品还流露出感叹人生短促、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在东汉后期风雨飘摇的社会环境下知识分子的心态。后人把《古诗十九首》奉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如刘勰誉之为“五言之冠冕”。2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B.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C.年轻人要警惕网络上所谓的“新赛道”,如刷单返利、招商加盟等。D.二十四节气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先民广博的智慧,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2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四、写作(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生命的属性可以是向上的,可以热烈张扬,可以逆风飞翔,可以破障奔跑;生命的属性也可以是低伏的,可以蓄势待发,可以韬光养晦,可以贴着大地匍匐前进。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1.C2.C3.B4.①材料一从近体诗体现古典审美理想和民族审美意识的角度。②材料二从诗歌格律对诗人创作的促进作用的角度。【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汉语表意文字的性质掩盖了语音因素,导致人们对诗歌语音美的探索缺乏理论指导”错,强加因果。原文“上古时人们已有意识地追求诗歌的语音美,但汉语表意文字的性质掩盖了语音因素,增加了探索语音组合美的难度”,汉语表意文字的性质掩盖了语音因素增加了探索语音组合美的难度,和探索缺乏理论指导没有因果关系。B.“宋之问、沈佺期完成了格律定型化的任务,……使中国诗史从此进入格律化阶段”错,偷换概念。由原文“唐代近体诗的形成,既是对前人长期摸索尝试的总结,又是后代诗歌形式流变的契机,中国诗史自此进入格律化阶段”可知,使中国诗史从此进入格律化阶段的是“唐代近体诗的形成”。D.“诗人必须放弃逻辑思维和线形主题”错,扩大范围。原文说的是“放弃初始比较单纯的逻辑思维和线形主题”。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直接原因”错。原文“当近代倾向于矛盾、发展、不平衡的审美意识代替了和谐、静止、对称的古典审美意识的时候,格律体渐成诗歌的束缚,自由体在更高层次上取代了它的地位”,格律体渐成诗歌的束缚,使自由体取代格律体。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格律对白话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形式和音韵上。A.戴望舒《雨巷》“长”、“巷”、“娘”押韵,押“ang”韵。C.徐志摩《再别康桥》“娘”、“漾”押韵,押“ang”韵。D.闻一多《红烛》“流一滴泪”与“灰一分心”形成对偶;“灰心流泪你的果”与“创造光明你的因”形成对偶。“心”、“因”押韵,押“in”韵。B.既不押韵,也无法形成对偶。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由原文“近体诗在意象组合上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追求对称美的古典审美理想”“近体诗在艺术风格上体现了中国古代追求含蓄凝练之美的民族审美意识。中国长期基于血缘关系的比较稳固的社会结构形成了较为沉稳的民族心理,民族的审美意识也趋向精凝、含蓄,追求意在言外,追求韵外之致。近体诗最能体现这种精凝含蓄的审美理想”可知,古典审美理想和民族审美意识的追求,使诗歌追求意在言外,追求韵外之致,肯定了诗歌格律的作用。可概括为:材料一从近体诗体现古典审美理想和民族审美意识的角度。由原文“格律却可以充实诗的活力与多层复杂性”“实则对于真正有才能的诗人,格律并非负面的限制,而是对诗才的积极的挑战。一旦诗人能与格律建成对话,化对抗为相互启迪,格律的要求成了调动诗人生活存储内容的力量和刺激”可知,格律对诗对诗人的促进作用,可概括为:材料二从诗歌格律对诗人创作的促进作用的角度。(二)现代文阅读ⅡC6.B7.①在老同志问他为什么不继续往前走,东西怎么办之后,小秦发觉自己似乎有不对之处,但还是为自己找原因。②在老同志鼓舞他,以前行的目标和革命的将来引导他之后,小秦开始思索自己的行为及革命的将来(或思索自己对革命的责任;或觉得自己应该奋力向前)(老同志的话中,有写到“前行的目标”或“革命的将来”均可。)③老同志以挑重担子的肩膀是在前进的路上磨出来的话,让小秦明白了自己肩上的责任。8.(1)短篇小说的“局限空间”指的是短篇小说篇幅短小给作家的限制。(2)表演者的“美妙创造”指的是作家在短小的篇幅中进行的艺术创造。①从选材上看。小说只是选取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片段,通过紧凑的情节,集中地表现主题。②从结构上看。小说设置小秦摔倒睡着后被朱总司令救助这一巧合,把前后情节巧妙地缝合在一起,有效地服务主题。③从塑造人物上看。小说选取最能表现人物的细节,以点带面,凸显朱总司令的高尚品德。④从叙事视角的选择上看,文章通过“小秦”这一小战士的视角,串起了几个片段,压缩了作品的篇幅,使文章情节更紧凑集中。【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C.“对小秦没有继续往前走的责备”错,没有责备之意,只是借此对小秦进行教育。故选C。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B.后文有交代“哦,我想歇歇”,所以选项中“他寒冷饥饿之下无法再坚持继续往前走”的说法有误,且“小秦猛然摔倒后倒下睡着了”这一情节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引出后文小秦被朱总司令救起并教育的事件,以表现朱总司令的形象。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那么,这东西怎么办呢?”“‘这……’小秦觉出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对了,他嗫嚅着说,‘我一点儿劲也没有了……’”在老同志问他为什么不继续往前走,东西怎么办之后,小秦发觉自己似乎有不对之处,但还是为自己找原因。②“那里,是草地的边边。再往前,是陕北革命根据地——那里,就是我们明天、后天的目标”“在那里,有好多好多事情正等着我们去做啊!”“小秦觉得这些话,像眼前的镜子一样,为他显现了未来的目标”在老同志鼓舞他,以前行的目标和革命的将来引导他之后,小秦开始思索自己的行为及革命的将来。③“肩膀,挑重担子的肩膀,就是在前进的路上磨出来的!”“他明白了:这副担子本来就是属于他的。现在是他的,将来也是他的”老同志以挑重担子的肩膀是在前进的路上磨出来的话,让小秦明白了自己肩上的责任。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理解短篇小说的“局限空间”和表演者的“美妙创造”的内涵,再结合文本具体分析。①从选材上看,小说叙述了小秦掉队后与朱总司令相遇的故事,选取几个片段,主要叙述朱总司令救助教育小秦这一短小精炼的故事,集中而鲜明地表现主题。②从结构上看,“小秦睡着了。朦胧间,听见有人说……小秦用力睁开了眼睛,发现自己正在一个人的怀里躺着呢——一位同志一只手把他抱在怀里,另一只手在他额角上轻轻抚摸着”小说设置小秦摔倒睡着后被朱总司令救助这一巧合,把前后情节巧妙地缝合在一起,有效地服务主题。③从塑造人物上看,小说选取最能表现人物的细节,以点带面,凸显朱总司令的高尚品德。如多次写到朱总司令那双“温和、慈祥”的眼睛,不仅突出朱总司令和蔼的形象,并且表达出作者对他的景仰和爱戴之情;用“接”“放”“试”“吹”“送”几个连续的动词,生动准确地写出了朱总司令体贴入微地照顾小秦的情景,表现了朱总司令的细心、耐心和对革命战士无微不至的爱护和关心。④从叙事视角的选择上看,文章选择“小秦”这一有限视角,叙述了小秦掉队后与朱总司令相遇的故事,有助于剪裁故事、突出重点,使文章情节更紧凑集中。二、古诗文阅读(一)课内文言文9-13CDBDB9.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否泰”运气的好坏;句意:运气的好坏,相差像天上地下一样。故选C。10.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句意:日夜都要躲避猛虎。B.“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句意:转过身向西望只能长长的叹息。C.“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句意:请问你向西游历何时回来?D.“高”:形容词作动词,加高。句意:加高我高高的帽子。故选D。11.B例句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指“我”A.表示相貌B.与例句相同,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指“她”C.察看D.互相1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A.“謇朝谇而夕替”是语义被动句,“替”,被贬黜。句意:在早晨进谏在晚上就被贬黜。B.“渐见愁煎迫”是被动句,“见”表被动。句意:心中被忧愁煎迫一阵更比一阵紧。C.“为仲卿母所遣”是被动句,“为……所”表被动。句意:被仲卿的母亲驱赶回娘家(被休)。D.“吾独穷困乎此时也”是状语后置句,正常顺序为“吾独乎此时穷困也”,句意:只有我在这时候走头无路。故选D。13.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叙事诗”错误,《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C.“分别对应地支计时法中的寅时(3-5点)和酉时(17-19点)”错。应是分别对应地支计时法中的丑时(1-3点)和戌时(19-21点)。D.“垂髻……指代年迈的老人”错。垂髻,古代儿童头发的样式,用以指小孩。故选B。(二)文言文阅读14.D15.D16.B17.(1)担负(携带)着粮食如影随形(像影子一样跟随),运输车辆达到很多辆才能出发,等到我军粮食运到,敌人已经逃走了。(2)孙何性情急躁,不能容人。在浙西任职期间一味严厉苛刻,州郡之人对此很不满。18.(一)理由:①进献五条奏议;②奏陈边境弊病,关心民情;③简政裁冗,精于吏治。(二)诗句: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陛下即位以来,训练军队挑选将领,精锐的士兵比前代多好几倍。但德州、棣州仍战祸不断,这可能是或者挑选将帅不当,或者边境上奏的军报被耽搁,相邻的军队不来救援,军粮需要等待转运而造成的。句中“精兵”作后句的主语,前面断开,排除AC。句中“边奏”作后句的主语,前面断开,排除BC。故选D。15.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中国古代地理上以东为右,以西为左”错误。中国古代地理上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和分析的能力。B.“他因年迈将奏牍掉在地上”于文无据,原文“一日,奏事上前,坠奏牍于地,俯而取之,复坠笏”并无选项所说内容。“他因惭愧自责生病,继而故去”强加因果,原文“有司劾以失仪,诏释之。何惭,上章求改少卿监,分司西京养疾,上不许,第赐告,遣医诊视”可知,其间并无因果关系。故选B。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景”,如影,像影子一样;“迨”,至,等到;“遁”,逃走、逃跑。(2)“物”,人;“峻刻”,严厉苛刻;“病”,不满、责备、诟病。18.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原文“真宗初,何献五议,上览而善之”可知,进献五条奏议;原文“陛下嗣位以来,训师择将,精兵倍于前代……此四者,当今急务”可知,奏陈边境弊病,关心民情;原文“俄权户部判官,出为京东转运副使,又择州县守宰,省三司冗员,遴选法官,增秩益奉。未几,徙两浙转运使,加起居舍人”可知,简政裁冗,精于吏治。柳永《望海潮》是献给孙何的,作者描绘了杭州的繁华景象和西湖的美丽风光,抒发了歌颂太平盛世的感情。词中“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两句写要描绘西湖风景回到朝廷夺耀杭州的美景,委婉称扬孙何因政绩卓异将入朝执政。参考译文:孙何,字汉公,蔡州汝阳人。孙何十岁就懂得音韵,十五岁时能写文章,专心致志地学习古文典籍,写文章一定根据经义,在同年贡生中很有声名。王禹偁特别推重他,他在当时很有名。淳化三年考中进士,中榜又考取甲科,初次任职为将作监丞、陕州通判。曾任右正言,又改任右司谏。真宗初年,孙何进献五条奏议,皇上看后认为很好。咸平二年,列举入阁的旧例,孙何依次序应当担任待制之职。这年冬天,孙何跟随皇上巡视大名,皇上下诏征询对边疆军事的意见。孙何上疏说:“陛下即位以来,训练军队挑选将领,精锐的士兵比前代多好几倍。但德州、棣州仍战祸不断,这可能是或者挑选将帅不当,或者边境上奏的军报被耽搁,相邻的军队不来救援,军粮需要等待转运而造成的。将帅怎么样呢?有的依仗勇猛但没有谋略,有的嫉妒他人军功消极抗敌,只顾保全城堡,却不体恤百姓。边疆上奏军情怎么样?守护边塞的大臣,只为保住官位俸禄,老百姓被敌军或杀或伤,(他们却)假称其他强盗所为。不来救援的情况怎么样?在边疆的州县,就好像辅和车、唇和齿互相卫护,(他们)却推托说兵力少不救援其他军队,或者等待上奏批准以后才能出兵。等待运输军粮的情况怎么样呢?敌人骑兵的往来,十分迅速,(运粮的人)担负着粮食如影随形,运输车辆达到万辆才能出发,等到我军粮食运到,敌人就已经逃走了。这四个问题,都是现在急待解决的。”真宗批览了孙何的奏书并对他加以赞赏。很快授任代理户部判官,离京担任京东转运副使,他又选择州县守宰,减少三司多余的官员,慎重地选择法官,并提高官阶、增加俸禄。不久,孙何调任两浙转运使,加官起居舍人。景德初年,任满还京,任职于太常礼院。不久与晁迥、陈尧咨共同被任命为知制诰。孙何在此前已经有病在身,他勉强上任。一天,他在朝中上奏言事,将奏牍掉在地上,弯腰去拾奏牍,又将朝笏掉在地上。有关官员以有失礼仪弹劾孙何,真宗下诏不予追究。孙何感到惭愧,上章请求改任少卿监,到西京洛阳任闲职养病,真宗没有准许,只准他归家休假,并派医生前去诊断探视。医生劝孙何采用艾灸法治疗,孙何回答说:“死和生都是上天安排好的。”他最终没听劝告。这年冬天去世,终年四十四岁。真宗在澶渊,听到这个消息感到怜悯痛惜,选录孙何的儿子孙言任大理评事。孙何热衷于名教,经常与士人来往,对有作词才能的后辈,他一定给予称许和赞扬。但孙何性情急躁,不能容人。在浙西任职期间一味严厉苛刻,州郡之人对此很不满。孙何好学,写有《驳史通》十余篇,有文集四十卷。(三)古代诗歌阅读19.A20.相同:两首诗中的“空”都是“空自、白白地”的意思;都妙用“空”字,形象传神,寄寓了诗人无奈怅然之情。不同:①“隔叶黄鹂空好音”用“空”写出了绿叶丛中的黄鹂鸣声美妙却无人欣赏,营造了寂寥冷清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武侯祠无人凭吊的慨叹;②本诗中“行路至今空叹息”,用“空”写出了行路的人到这里只能白白叹息的无奈,表达了诗人对崇徽公主悲剧命运的怜惜、同情,对统治者忍辱求和的愤慨。【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以乐景衬哀情”错。“啁啾”是形容鸟的细碎鸣叫声;笳,古代一种管乐器,即胡笳,从塞北和西域一带传入中原,因其声悲咽,故称悲笳。不离故乡的鸟儿尚啁啾鸣叫不止,而豆蔻年华的少女随着悲笳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就更加依恋不舍了。作者在这里倾注了自己对她的怜惜同情。因此,首联描绘的是悲景,不是乐景。故选A。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并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相同:本诗“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意思是,行路的人到这里白白地叹息,山崖上花开草长随着季节交替。长叹一声,无可奈何之情袭人心怀,行路人到此只能报之以叹息,而孤魂栖止的崖花涧草春秋更替,年复一年。这里以无情衬有情,颇有韵致。“空”,空自、白白地,“空叹息”,白白地叹息。《蜀相》“隔叶黄鹂空好音”意思是,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无人来听。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空”,白白地。两首诗中的“空”都是“空自、白白地”的意思;都妙用“空”字,形象传神,寄寓了诗人无奈怅然之情。不同:①“隔叶黄鹂空好音”用“空”写出了武侯祠无人凭吊,绿叶丛中的黄鹂鸣声美妙却无人欣赏,营造了寂寥冷清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武侯祠无人凭吊的慨叹,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②本诗中“行路至今空叹息”,作者在这里直抒胸臆,用“空”写出了行路的人到这里只能白白叹息的无奈,表达了诗人对崇徽公主悲剧命运的怜惜、同情,对宋朝统治者苟且偷安,忍辱求和的愤慨。(四)名篇名句默写21.(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3)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4)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5)尽荠麦青青青眼聊因美酒横三、语言文字运用22.D23.到汉末便呈现出五言诗大兴的局面,其中有十九首被南朝梁萧统编入《文选》,代表了当时五言诗创作的最高成就。【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引号的作用是特定称谓。A.反语;B.突出强调;C.特殊含义;D.特定称谓。故选D。2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三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呈现”缺宾语中心词,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