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地理必修2学问点总结中学地理学科区位学问是贯穿中学人文地理的一条主线,下面是由我共享的高一地理必修2学问点总结,盼望对你有用。
高一地理必修2学问点总结:人口与环境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快慢的根本缘由:生产力的开展水平干脆缘由:人口自然增长率=诞生率-死亡率
2人口增长模式(1)工业革命以前原始人口增长模式特点高凹凸原始社会传统人口增长模式特点高高较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2)工业革命时特点凹凸高(18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20世纪50年头)起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开展中国家(3)近现代特点三低世界主要兴盛国家(缘由:现代科学学问的普及和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育观念及行为的变更)
3人口零增长国家: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等人口负增长国家;英国,比利时,芬兰等
4促使中国人口诞生率快速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三个:1社会经济因素2制度因素3准备生育因素
5世界人口到达50亿:11017711到达60亿:11019到达65亿:20xx228年龄构造014岁65岁(中国60岁)以上年轻型大于等于40%小于4%成年型30%40%老年型小于30%大于7%|60以上大于10%自然增长率小于等于1.0%为低增长,诞生率小于等于1.5%为较低增长
高一地理必修2学问点总结:人口合理容量
1世界人口的J形曲线增长被称之为人口的指数增长。
2自然资源(必需是在必需时间范围内存在于自然界中可干脆利用的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3自然资源的分类:一(1)矿产资源:它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进呈现代化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的物质根底。(2)水资源:淡水储量只占世界总水量的2.535左右,而可利用的淡水储量只占淡水储量的0.03%左右。(3)土地资源:1人均土地拥有量大幅下降,使土地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2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运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正在显著缩小。我国土地的根本国策:特别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爱惜耕地。(4)森林资源(有调整气候,修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防风固沙的作用):森林的大面积毁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耕地沙化速度加快,大气污染程度加深,气候反常事务增多。二无限性资源(必需时间内超越技术水平以上的)和有限性资源有限性资源又包括不行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即可再生但须要必需的时间)假设过度开发,可再生资源有可能变为不行再生资源。(注:科技开发水平确定开发资源的数量文化消费水平确定消耗资源的数量)
4人口容量是指在必需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
5人口合理容量那么是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状况下,必需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即最正确人口数量)注:重点阅读P14页,区分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及环境承载力的含义,了解三者的联系即人口容量的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和戒备性)
6人口容量(最高人口数量)的影响因素:
(1)与自然资源储量(首要因素)成正比
(2)与科学技术水平成正比
(3)与地区开放程度成正比
(4)与人类的文化生活消费水平成反比
7分析地区人口容量须要考虑的因素:
(1)气候的两要素气温影响农作物的热量,降水影响其水分
(2)地形
(3)经济,科技水平和开放程度(一般不提及文化消费水平)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容量低的缘由:(1)气候干旱,水源缺乏且多高原山地地形,耕底面积小(2)深居内陆,对外开放程度低(3)经济和科技水平低,人口受教化水平低,对人口容量有明显的制约作用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容量高的缘由:(1)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资源状况良好(2)科技水平高,经济兴盛,人口受教化水平高(3)地区开放程度高我国南部地区人口容量高的缘由:(1)气候适宜,热量降雨多,农作物成熟快(2)经济科技水平高
高一地理必修2学问点总结: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1)必需变更定居地(2)变更定居地须持取一段较长时间(3)必需超越必需的行政界限
2人口流淌:短期离开定居地后又返回的现象(人口迁移是人口流淌的一种形式)
3分类(1)按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划分: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省际迁移和县际迁移(2)按人口迁移方向的不同来划分:农村到农村,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城市,城市到农村
4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推力/排斥力与拉力/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自然生态环境因素(气候,土地,水源,地形,资源,植被,矿产等)1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的地域差异2环境恶化和自然灾难的影响
二经济因素1地域间的经济开展水平差距2经济布局3交通运输业的开展
三政治因素1斗争2政策(经济政策,人口政策如接纳移民)
四社会文化因素如文化教化,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等(家庭和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5我国当代人口迁移
20世纪80年头以前人口意愿性迁移较少20世纪5070年头的人口迁移均以行政调动为主20世纪80年头以来自发性人口迁移较多(城乡地区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是促使人口大量流淌的根本缘由)
6人口迁移的影响
7世界人口的迁出国与迁入国各有什么特征
高一地理必修2学问点总结:地域文化与人口
1婚俗中包含着许多影响诞生率的内容,如初婚年龄的大小、婚姻的稳定程度
2宗教对人口的开展有很大的影响(鼓舞生育)
3中国文化对人口开展的影响:一是从早婚早育(为了增加劳动力)到晚婚晚育二是从多子多育到少生优生三是从学而优那么仕到全民皆商四是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高一地理必修2学问点总结:城市空间构造
1概念:城市是人口到达必需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必需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特点: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交通运输和信息沟通相对兴盛。
2城市区位分析:
自然地理区位(相对稳定):
(1)地形:温带平原,热带高原,山区河谷或开阔低地
(2)气候:降水适中(沿海地区)和气温适中(中地位地区)
(3)河流:沿河设城,河流交汇处或河口水运的起点或重点
社会经济区位(不是一成不变的)
(1)资源:矿产(2)交通运输:武汉,徐州(3)政治:首都:雅典,罗马城,西安,洛阳,杭州新首都:华盛顿,堪培拉,巴西利亚,伊斯兰堡(4)旅游(5)科技(经济)(6)宗教:麦加,麦地那,梵蒂冈,拉萨(7)军事:嘉峪关市
3日本城市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的缘由:山多平原少、海洋性温带季风气候、资源匮乏多进口、海岸线曲折多海湾港口易于贸易
4城市的区位选择考虑因素:地质(避开灾难多发区,考虑地基承载力),地形(平原),河流(码头建在河的凹岸处),留意环境爱惜
5城市地域形态(区位因素影响城市形态):集中式(便于集中设置较完善的生活效劳设施)组团式(用地分散,交通联系不便利,投资较大)条带式,放射式
6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开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7中心商务区的特点:建筑高大密集、经济活动最为频繁、内局部区明显、人口数量昼夜差异大、交通通达度高
8西方城市构造学说: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9中心地是向四周地区供应各种货物和效劳的地方,其等级主要是依据中心地供应的职能种类和效劳范围来划分的。
10一个地区城镇的规模的大小与数量成反比,城镇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到商业因素、行政因素、交通因素的影响。
11高级中心地效劳范围大,彼此相距远,六边形数目大,低级中心地反之(高级中心地的效劳范围是低级中心地3倍)高级中心地包涵低级中心地,高级效劳范围覆盖低级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教版八年级 历史与社会上册 1.1.2 古代西亚国家 教学设计
- 三年级英语上册 Unit 1 Hello!I'm Monkey Lesson 3教学设计 人教精通版(三起)
- 采购合同风险财务风险报告重点基础知识点
- 隔物灸的作用与护理
- 混凝土调料合同范本
- 老年人离婚协议书范例二零二五年
- 美丽庭院可行性研究报告
- 音乐理论基础知识
- 2025年专升本艺术概论模拟试卷:艺术科技融合的未来展望试题
- 2025年小学英语毕业考试模拟卷:语音语调训练互动学习反馈
- 高考重点英语单词高频词汇
- 10月自考现代语言学(00830)试题及答案解析与评分标准
- 农村急救体系建设
- 仓库搬运工安全操作培训课程
- 广东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实施细则(2023年修订版)
- 梯子的安全使用课件
- 老年人的口腔知识讲座
- 西格列汀二甲双胍缓释片-药品解读
- Unit1+Art+Ancient+Reading+and+Thinking+Chinese+Art+on+show教学设计 高中英语人教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 《PCB设计与制作(基于Altium-Designer)》教材配套电子课件电子教案(全)完整版课件
- 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总平面布置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