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表达(情景扩展) 训练-2024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_第1页
语言表达(情景扩展) 训练-2024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_第2页
语言表达(情景扩展) 训练-2024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_第3页
语言表达(情景扩展) 训练-2024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_第4页
语言表达(情景扩展) 训练-2024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言表达

1.运用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写一百字左右描写秋天景物的片段。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它的意境。要求:①至少运用两种

修辞手法;②100字左右。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3.根据下面的思路,合理展开描述,写成120字左右的语段。(要求:内容贴切,文字生动,

有意蕴。)

夏天和冬天,各有各的情趣。

4.下面的学生作文描写了“外婆烤红薯”的情节,但内容不够充实,请对其进行扩写。

老屋里的炉火烧得很旺。外婆从小竹篓中拣出几个大红薯,放在炉上烤。外婆用手将烤

得焦黄的红薯拿起来,捏了捏,撕开红薯皮。我急忙伸手去拿,却被烫得直摸耳根。

5.阅读下面的微型小说《误导》,根据情节、主题、语言风格,为小说续写恰当的结尾。不

少于200字。

记者格林伍德到奥克兰采访,当他驱车并拐上哈里森大街不久,竟看到前面不远处的一

辆运钞车发生泄漏,一袋袋硬币从快速行驶的车中掉落并迸裂开来,一时间,数十米长的路

面上到处是钱袋和闪着亮光、满地滚动的硬币。

短短几十秒内,人们从各个方向涌来,老人,年轻人,穿着职业服的白领……有的在抓

抢钱袋,有的在地上慌乱不堪地捡拾着硬币。所有的车辆都被迫停了下来。

几乎是在第一时间,一袋硬币不知道被谁抛扔在格林伍德轿车的左前轮胎旁,他将这袋

硬币放进自己的车里,迅速拨通了当地警局的电话,准确而简练地向警方报告哄抢事件及地

点,末了,他又加上一句:“我就捡了一大袋钱币,你们来后正好交给你们。”格林伍德知

道,警局就在距此不远处,两三分钟内即可赶到,完全有时间阻止哄抢的人群。可是六七分

钟后,仍没有见到警车的影子。20分钟后,警察仍没有来,而街上的人群已经散去,交通

也恢复了正常,只有零零星星的几个人仍在小角落中寻找着硬币。

格林伍德不满地来到了警局询问值班警官,有人报警为何不出警阻止哄抢事件,值班警

官惊诧地说:“。"

6.春到夏,夏到秋,从季节的更替变换上你想到了什么,请学习借鉴《故都的秋》中的写

作技法,运用两种常见修辞方法并采用衬托手法,写一段想象情境文字。(限80字以内)

7.下面这段文字是想表现父母对外出打工的孩子的不舍之情,但是由于叙述平淡,给人的

感觉就像白开水一样,没有什么味道。请将叙述转换为描写,使文章内容充实。200字左右。

六点了,我不得不提起行囊离开家,父母跟在后面。我知道年迈的父母慢慢跟在后面,

一直到村口,看着我的背影。我很想回过头去,但最终还是走了。从家里出来,我始终能感

觉到父母不舍的眼神。

8.“菊花”“梧桐”“雨”是李清照诗词中常用的意象,请将这三个词语扩展成一段话。要求:

语句通顺、语意连贯,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字。

9.翻译是一种很好的语文训练。不仅可以测度译者对原文理解感受的程度,也可以检验译

者处理文字的能力。下面是王维的《田园乐》一诗,请仔细阅读、推敲,将其译成白话,以

诗歌形式或散文形式作答,均无不可。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10.请根据陶渊明的诗句“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写一个场景。要求:①想象合理,

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80个字。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对江楼阁参天立,全楚山河缩地来。黄鹤楼上,太白把酒临风,极目远眺:鹦鹉洲上,

芳草萋萋;汉阳城外,树木葱葱。登时,太白逸兴遇飞,诗兴大发,叫店家拿来笔砚,缓步

走到题诗壁前,举手挥毫,陡然发现上面已有崔颖的题诗,细吟后,长叹“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籁题诗在上头”,搁笔飘然而去。

请以李白的口吻,为他搁笔配一段旁白。

要求:准确反映李白当时的心情,符合人物性格,表达准确、生动、连贯、得体,60字左

右。

12.“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古木荒凉,鸟声悲凄,

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是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请你用一段散文化的语

言来描绘这幅画面。

13.某出版社准备出版一册《陶诗画意》,请你为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中的“风来

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构思画面内容。要求:想象合理,语言生动,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不超过80字。

14.请借助联想和想象将徐志摩的诗《再别康桥》中的选段改写成一个场景。要求想象丰富,

语言生动,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超过80个字。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15.想象自己是初春的一个花蕾,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写一段文字,表达对绽放、盛开的期待。

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不少于80字。

16.请把唐朝诗人顾况的《过山农家》中的“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两句扩写为一段

不少于50字的文字,要求使用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

17.阅读丰子恺先生《且推窗看中庭月,影过东墙第几砖》这幅漫画,围绕“思念”描写一个

场景,表现人物的思念之情。要求:想象合理,至少运用--种修辞手法,100字左右。

18.以“黄昏”和“箫声”为主要意象写一段文字,要求表达“思念”的情感,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

法,语言生动形象不少于40字。

19.请从我国古典文学中选取任一与桥相关的句子,续写下面的文字。

要求:(1)紧扣句首观点,符合语境;(2)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语意连贯,内容充

实;(4)60~100字。

桥,是历史冷静的看客,它见证了繁华与凋敝,见证了得意与落魄,见证了悲欢与离合。

翻开中国古典文学,多少美景,多少情意,与桥息息相关。

20.有人发了一条关于“幸福”的微博,内容如下:

在一片火红的夕阳下,遥远的小山包上,坐着两位老人,他们的脸上雕刻着岁月的痕迹,

头发渲染了时间的颜色,可是他们的手却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互相依靠着,彼此会意地一笑。

请将你生活中类似的见闻和体会,也写一条这样的微博。

要求:(1)不得少于60字;(2)要有细节描写;(3)至少用到一种修辞手法。

21.李白的《送友人入蜀》也写出了“蜀道”的艰险、奇丽,请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下面的四

句诗,80字左右。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22.根据所给情景,以“菊花”为描写对象,写一段话。要求:1.语言优美,有文采。2.表达

出词人此刻的心情。3.每句40字左右。

(1)情景一:战地黄花分外香(《采桑子・重阳》)

(2)情景二:满地黄花堆积(李清照《声声慢》)

23.请根据下面的场景,模仿林黛玉的口吻,续写黛玉没有说完的话并谈谈这样写的理由。

要求:补写

的句子需突出人物的个性和符合场景特点,不得超过20字。

却说宝玉成家的那一日,黛玉白日已昏晕过去,却心头口中一丝微气不断,……探春过

来,摸了摸黛玉的手,已经凉了,连目光也都散了。探春、紫鹃正哭着叫人端水来给黛玉擦

洗,李纨赶忙进来了。三个人才见了,不及说话。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

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

(选自《红楼梦》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

宝玉,宝玉!你好一(不超过20个字)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根据下面的诗句,描写一个场景。要求:①用第三人称;②有心理描写;③情景交融;

④不少于100字。

风儿扫落叶/扫走了秋/我捡起一片树叶/夹到书里头/一年捡一片/一个秋也不能丢

25.假设《涉江采芙蓉》中“采芙蓉''的是一名女子,请展开合理的联想,用散文化的语言改

写下面的句子,描述要有文采。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26.请以“这是个绿荫,藤萝与花树遮覆的岛屿”为开头扩展一段话,能表现一个情景,要求:

运用比喻,100字左右。

这是个绿荫、藤萝与花树遮覆的岛屿,

27.根据下面的儿歌《雪花》,描写一个场景。要求:①运用第一人称,有想象,有意境;

②语言连贯、准确、生动;③不少于100个字。

千朵花万朵花/开在天空下/飘飘飘洒洒洒/飞向大她妈妈/温暖着她下的/许多嫩嫩春芽

/为孩子带来了/无数冬的童话

28.吟诵古典诗歌,脑海中会呈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所谓“诗中有画”。请发挥想象,把下

面描写荷花的两句诗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要求:①紧扣诗句;②语言表达简明、生动;③运用比喻或比拟的修辞手法;④不超过60

字。

①嫩碧才平水,圆阴已蔽鱼。(《新荷》唐•李群玉)

②十里荷花带月看,花和月色一般般。(《月下看白莲》宋•杨公远)

29.请根据诗句“天寒红叶稀”描写一个场景。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形象;③不超过

60字。

30.将《登泰山记》的第3段扩写成描写泰山冬天日出壮丽景象的文字。要求:运用拟人、

比喻的修辞,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秋天,杨树的叶子黄了,挂在树上,像一朵朵黄色的小花;飘落在空中,像一只只翩飞

的蝴蝶,落在树旁的小河里,像一艘艘金色的小船荡起圈圈涟漪。

【详解】本题考查语段描写。

结合题干内容要求“秋天景物”,手法要求“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表达方式“描写”,字数要

求“一百字左右”可知,需要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通过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进行描写,同时

运用手法突出景物的静态和动态感。

2.落日时分,松风渐起,那青草上的露水早已干了,而我还游兴未尽,漫步在回家的山间

小道上。天边云彩间霞光侵染,仿若织女手中美丽的锦缎,那神奇的光彩在慢慢变幻着,并

追逐着我的脚步。林中草木苍翠,借着松风轻拂着我的衣衫。闭上眼睛,仿佛自己正同风儿

一起起舞,同树儿一起摇摆,自己与这山、这树、这霞光已融为一体。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表达语言的基本能力。

答题时首先需要明白诗歌的具体意思是什么,再结合诗歌所描绘的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重点把握诗歌的核心内容要素。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裴迪的作品。诗歌大意是:

夕阳西下,松林之中传来阵阵清风。散步归家,只见青草之上露珠已干。

云中霞光漫天,掩映了我走过的足迹,山中草木苍翠,拂拭着我的衣衫。

诗的前两句写落日、松风和草露,连用两个动词,一“起”一“落”,把夕阳西下、晚风初

起的薄暮景色,勾画得十分鲜明,使读者仿佛看到夕阳倚着远山慢慢西沉的景象,听见晚风

掠过松林的飒飒声,初步领略这大自然的美好风光。“还家''与"日落”相应,不仅点出了诗人

已游览多时,而且也画出了作者游兴未尽、漫步下岗的悠然自得的形象。

深山高岗之上,本是云遮雾绕,水气蒙蒙,春夏季节尤其如此。但现在是天高气爽的秋

日,又加上松风吹拂,落日照射,水气蒸发很快,那青草上的露水早己挥发殆尽了,故说‘‘草

露晞”。诗人脚踩在这些干了的山草之上,感到特别轻柔细软,是别有一番滋味的。

后两句写云光、山翠。云光,指落日的余晖。“侵”,有逐渐浸染之意。“云光侵履迹”,

不仅写出了诗人在夕阳落照下一步步下行的生动情景,也写出了夕阳余晖逐渐消散的过程,

引导读者去想象那苍翠的松林在余晖点染下富于变化的奇景。可谓“一字落下,境界全出”。

“山翠”,指苍翠欲滴的山色。用一“拂”字,增强了动感,使人想见那山色是如何的青翠可爱,

柔和多姿。这"侵''和"拂''都可说是“活字”,使句子活了,全诗活了,云光山色也都获得了生

命。它们追逐着诗人的足迹,轻拂着诗人的衣衫,表现了对诗人眷恋不舍的深情。

“日落”点明了时间,“还家”点明了行踪,然后着重将“云光”“山翠”等景物描绘出来。

“侵,,”拂,,两个字明显带有拟人的性质,可有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具体表达的时候要注意语言通顺流畅,内容生动具体,运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最后

关注字数要求。

3.夏有夏的草绿花红,冬有冬的琼枝玉叶。夏天百川灌海,漫天碧透,雨后泛舟,水清澈

见底,水草葱绿,我们在河里时而打水战,时而潜水,时而仰泳,总能让人心旷神怡,流连

忘返;冬天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我们到河里滑冰,扛着冰棍打雪仗,使人神采飞扬,豪情

万丈。夏天和冬天,各有各的情趣,这两个季节我都喜欢。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中的扩写句子的能力。

此题的关键是要对夏天和冬天分别进行叙述和描写,写出各自的情趣,描写和叙述要力求有

意蕴,能够真正抓住季节的特点,选取典型的事物进行描述;同时也可以借用一些对比、夸

张、对偶、比喻等修辞方法,使句式整散结合,目的是加强表达效果。

4.老屋里的炉火烧得很旺。火焰不时从煤孔中窜出来,暖暖的,融化了周围凝结住的寒气,

也融化了我。外婆从小竹篓中拣出几个大红薯,放在炉上。橘红的火焰一闪一闪的,煞是温

暖。不多时,一股浓浓的香味儿扩散开来,一个劲儿地往我鼻子里钻,然后弥漫了屋子的每

一个角落。外婆用粗糙的手将烤得焦黄的红薯拿起来,轻轻地捏了捏,慢慢地撕开软软的红

薯皮,一股热气冒了出来……我急忙伸手去拿,却被烫得直摸耳根。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这里主要考查扩写语段的能力。

首先,认真阅读原文段,把握基本内容情节。文段描写了‘'外婆烤红薯”的情节,共包含四句

话,第一句描写炉火;第二句交代“外婆烤红薯”的事件;第三句写外婆拿起烤好的红薯后的

动作;第四句写我拿红薯的动作。然后,分析确定扩写点。文段主要写“外婆烤红薯”,所以,

外婆烤熟红薯的过程可充实描述;外婆拿起烤好的红薯后的动作可细致刻画;“炉火烧得很

旺”也可进一步描述,为后文外婆烤红薯做铺垫。最后,进行丰富而合理的想象,从自己生

活经历和体验出发去想象,也可从书本中去借鉴,拟定提纲再动笔写作。注意所写内容更充

实,立意更深刻,文笔更生动,争取不只丰富原文,更提高了一层。

5.“难道这是真的?这真是一件不幸的事情。遗憾的是,我们被报警的家伙给误导了。当他

告诉我们发生了哄抢事件时,我们的确信以为真,准备立刻出发,但那家伙又告诉我们说,

他也捡到了一大袋钱,并且准备等我们赶到时,把钱交给我们。我们一致认为,这家伙要么

是个神经病,要么是在逗我们玩,我们哪有闲工夫陪着他玩!我们要对公众负责,我们的警

力十分有限,要把有限的警力用在真正需要出警的地方,所以,我们决定像对待所有的恶性

假报警者一样,不予理睬!”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续写微型小说的结尾的能力。

小说前面的情节是:①一辆运钞车发生泄漏,行人纷纷哄抢钱币;②格林伍德也捡拾了一袋

钱币,并打电话报警,称等警察来时,把捡拾的一袋钱币交给警察;③20分钟过去了,警

察迟迟不能到达现场,而警局就在距此不远处,两三分钟内即可赶到。

要通过续写,让结尾发生戏剧性变化,出现意外结局,并产生强烈的表达效果,同时要注意

人物语言符合人物身份,注意内容、主旨和语言风格一致。续写时,要展开大胆而合理的想

象。注意不少于200字。

6.示例一:四季更替,斗转星移,转瞬间沧海桑田,想当年霸王神勇,驰骋沙场,纵横四

方,现而今只剩下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想当年明皇圣明,现如今也只剩下长生殿上那幽怨

的吟唱。

示例二:春花,依旧灿烂,冬雪,依然清凉,然而笑容已逝,豪情不再。那金戈铁马的辉煌

已被狂风吹散,那天下大同的繁华已被黄土掩埋,只剩下如画的江山依I日,度过了几多寒暑

春秋。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故都的秋》的主要写作技法是“摩景写情”,通过对特定景物的摹写,表达作者寄寓其中的

思想感情。本题要求写一段想象文字,“从季节的更替变换上你想到了什么“,除了要借鉴《故

都的秋》的“摩景写情''外,还有注意使用两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和采用衬托的表现手法,最

后要注意语言简明(80字以内)、流畅。

7.天蒙蒙亮,银叶挂霜,凛冽的风似刀尖拂过脸庞,我手里提着重重的行囊,想回头,可

却又摇头,最终还是没有停下脚步。身后的父母远远地跟着,最后停在村口,母亲那早已斑

白的头发在风中更显凌乱,父亲蹒跚地爬上村口高处,久久伫立远望。我再也忍不住,回过

头来,父母的轮廓在浓雾中若隐若现,我揉揉眼睛,想看个清楚,却依旧身影模糊。我不知

道这是浓雾的原因,还是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那依稀的影子就这样渐渐淡去,被寒风吹散。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首先,题干要求“将叙述转换为描写”,就是要求语言表达生动形象。文段所给情境是父母送

别外出打工的孩子,主旨是表现“不舍之情”,所以,需要运用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

等手法来表现父母对孩子的“不舍之情如"母亲那早已斑白的头发在风中更显凌乱”的细节

描写和“父亲蹒跚地爬上村口高处,久久伫立远望”的动作描写,都可使文段表达生动感人,

突出不舍之情。其次,题干要求“使文章内容充实”,这就需要找好扩充点,如可将情节发展

设置为“我想回头未回头,最终忍不住回头”来充实内容,有层次的展现不舍的心理;还可在

开头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离别的氛围。

8.站在庭院中,听着孤雁的悲鸣,李清照,一个比黄花更瘦的女子,在滴雨的季节里愁苦

寂寞。红烛摇影,摇出一片晕黄;梧桐低泣,滴滴到天明;微风低拂,飘落一地菊花。

【详解】本题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

此题属于词语扩展类型,三个词语是三个意象,扩展时注意抓住这三个意象,将三个意象串

联起来,展开联想,选取合适的意境,结合李清照的性格或经历,描写一个场景(李清照站

在庭院中,听着孤雁的悲鸣),表达词人李清照凄凉哀伤感。比如可以联系李清照的身世,

灵活化用其作品中的词句,综合运用对比(她比黄花更瘦)、对偶(梧桐低泣,滴滴到天明;

菊花摇曳,朵朵在微雨)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韵味。注意还有字数限制。

9.桃花的花瓣上还含着昨夜的雨珠,雨后的柳树碧绿一片,笼罩在早上的烟雾之中。被雨

打落的花瓣洒满了庭院,家童还未起床打扫,黄莺啼鸣,山客还在酣眠。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和翻译诗句的能力。

这首诗是作者退居柳川别墅抒写恬静、安适生活的一首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首先

理解每一句诗的含义,然后整体理解全诗的意境和情感。前两句通过“宿雨”、“朝烟”来写"夜

来风雨”,在勾勒景物基础上,进而有着色,“红"、"绿’‘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

目。读者眼前会展现一派柳暗花明的图画。深红浅红的花瓣上略带隔夜的雨滴,色泽更柔和

可爱,雨后空气澄鲜,弥散着冉冉花香,使人心醉: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

更袅娜迷人。经过层层渲染、细致描绘,诗境自成一幅工笔重彩的图画。后两句人睡得酣恬

安稳,于身外之境一无所知。花落莺啼虽有动静有声响,只衬托得“山客”的居处与心境越见

宁静,所以其意境主在“静”字上。考生在整体理解诗歌意境的基础上,以诗歌或散文的形式

翻译成白话文即可,注意运用描写的手法,捕捉景物画面特点,要切合原诗的意境。

10.重重的山岭中,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一位老人拄着手杖漫步在山路上。他时而疾走,

时而驻足欣赏路边的风景,时而抬头远望,若有所思。寂静的山林,沉思的老人,如一幅静

默的画。

【详解】本题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白两句诗的含义,表现的是怎样的

情感,然后展开想象去描述。最好有生动的场景描写,有人物在这样的场景中的状态等。

本题,先读懂“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的意思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

(的天空)。然后发挥想象,比如想象诗人走在蜿蜒的路上,画面的背景是重重的山岭,”策

扶老'’写成一位老人拄着手杖漫步在曲折的山路上,“流憩””时矫首”“遐观”想象成老人时而

疾走,时而驻足欣赏路边的风景,时而抬头远望,若有所思。

11.示例:“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诗在上,让人有景难道,可惜未能躬逢

其时;否则,煮酒论诗,岂不快哉?既有此妙诗,吾辈又何须画蛇添足?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

如本题要求根据材料以李白的口吻为他搁笔配一段旁白,要“准确反映李白当时的心情,符

合人物性格”,然后分析语境,把握此时此刻李白的心情以及他搁笔的原因,最后结合李白

的性格拟写旁白。从材料来看,李白面对“鹦鹉洲上,芳草萋萋;汉阳城外,树木葱葱”的景

象诗兴大发,本想做一首诗歌,却发现崔颠的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颍题诗在上头”,“道

不得“可以感受到李白此时应该心有遗憾,“崔颖题诗在上头”是“道不得''的原因,可见李白

对崔颍诗歌的赞赏,所以此时的心情中又有对崔颖的赞赏;再看李白的性格,李白是性情豪

放之人,面对能让自己“道不得”的诗句,自然想要看看此人为谁,所以此时可能还有不能与

崔颍生逢同时的感慨。结合这些内容拟写即可。

12.示例:原始森林荒寂,凄清,只听到古树丛中传出鸟儿阵阵悲号,雄雌相随,飞翔在荒

芜的山林之间。清凉的夜晚,月色苍凉,只听到杜鹃啼血的哀鸣,令人愁思绵绵。呵,这荒

凉的空山!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要求,如本题

要求考生用散文化的语言来描绘“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

空山”这幅画面,然后要抓这幅画面中涉及的景,分析这些景的特点,再分析这样的景合到

一起构成的意境。“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涉及的景

有“鸟”“古木”“子规”“夜月”“空山”,“鸟”是“悲鸟”,“木”是“古木”,“子规”是悲啼,“山”是“空

山”,整幅画面可以说是古木荒凉、鸟声悲凄。考生可以围绕这样的情境进行描绘。

13.夜风袭入室内,纱帐被吹起,一片叶子在地上翻转,枕席在月光的照耀下泛着冷光,瘦

削的诗人披上衣裳坐了起来,看着窗外窃窃私语的树叶,怅惘悲凄之情涌上心头。

【详解】本题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答题时要展开丰富的想象,不能拘泥于诗句本身,而要

把诗句的意境扩展开来。同时:作答时要注意题干对修辞和字数的要求。“风来入房户,夜

中枕席冷”,意思是风吹入房门,在夜间枕席生凉。这是昼去夜来特定时分,是从夏去秋来

特定时节,暗示此意,深化此意。夜半凉风吹进窗户,枕席已是寒意可感。因气候之变易,

遂领悟到季节之改移。以不能够成眠,才体认到黑夜之漫长。种种敏锐感觉,皆暗示着诗人

之一种深深悲怀.可以围绕什么的夜,什么样的风,怎么吹入房门,感觉生凉的是谁,是什

么样的人,它有着怎样的感受。注意要求,想象合理,语言生动,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不超过80字。

【点睛】要解答好此题需要考生有较好的分析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做这类试题要指导学生

学会分析题干要求,能揣摩理解出题者意图,当然考试时这类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在备考时

还应多练习、多积累。

14.康河之畔,微风轻拂,夕阳之中,柳影婆娑。婀娜的柳枝镀上一层富丽的金色,是那样

的妩媚,仿佛艳美绝伦的新娘。那娇柔的倩影荡漾在水中,也荡漾在诗人的心中。

【详解】本题考查扩写句子的能力。扩展语句实质上是以原句为基础,增加一些必要的成分,

使原本简单、抽象、概括的内容变得丰富、具体、形象。扩写诗歌时不可将改写语句理解为

字面上的简单解释,要确定改写的中心,遣词用语时保持文气一致,让读者感觉到是一个完

整的场景描写,运用修辞手法要考虑到修辞效果。

本题要求借助联想和想象,把《再别康桥》中的选段改写成一个场景,需要了解语境,照应

给出文句的意思,注意语言风格、中心、字数限制。题中的四句诗,选取的意象为“金柳”,

“新娘”是比喻修辞的运用,“艳影”也指金柳。所以,整个改写都是围绕“金柳”这个中心而展

开的,扩写时要注意写出景物的特点,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想像当时的美景,同时

抒发人物的感情。

15.示例:一缕阳光洒下,和风轻轻地拂过我的面庞。我羞怯地和分别了许久的树枝、嫩芽

打招呼,这些老朋友也都友好地摇手示意。我试图舒展我的筋骨,我的花瓣在暖阳、和风的

爱抚下渐渐地变得柔软。我想象着有一天自己可以尽情地绽放,就像翩翩起舞的蝴蝶自由地

张开翅膀,向着太阳微笑。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微写作的考查要求常常与表达方式、修辞、句式、人

称、角度等语言表达联系起来。从本质上说,微写作是语言综合运用题。微写作的形式多样

化,可以是改写、扩写、缩写、仿写以及种种片段性写作。

题干要求“表达对绽放、盛开的期待”,学生可以将自己想象成初春即将绽放的花蕾,运用拟

人、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表达对绽放和盛开的期待之情。

【点睛】场面描写类微写作技巧

从表达方式看,我们可以把微写作分为六大类:记叙类、描写类、说明类、议论类、应用类、

抒情类。场面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的活动所构成的画面的描写。要综合运用记

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段,使场面生动而富有感染力。写作时要注意两点:(一)

点面结合,有序可循;(二)活动为主,突出气氛。

16.踏上木板桥,就听到如音乐一样悦耳的泉水声传过来;再往前行,看到太阳在茅檐上空

高照,而山农家的鸡则用欢快、清脆的鸣叫来迎接远道而来的我。

【详解】本题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分析诗歌的内容,掌握诗句的特

点,明确扩写的对象,然后联想其特点进行扩写,注意使用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字数不

少于50字。

本题:

顾况的这两句诗描写了诗人到乡野去,走过木桥、看到农舍、听到鸡鸣的内容。扩写时,可

以抓住“板桥”“泉声”“茅檐”“日""鸡鸣''等关键词。同时,注重题干中所要求的修辞手法的使

用,比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可以以“泉声""鸡鸣''为本体题目中,把悦耳的泉水声比喻成

音乐,形象的写出了泉水声好听的特点,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如果使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可以把“泉”“日”等当作人来写,“迎接”是人的动作,句中把鸡当

作人来写,赋予鸡人的感情和生命,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

情,引起共鸣。最后注意字数要求即可。

17.推开一扇窗,一轮皓月当空,影过东墙,树枝婆娑,庭院寂静。极目之处,远山静静地

躺着。可远山的更远处,有我的儿子在疆场征战。儿啊,什么时候战争才能结束?什么时候

你才能回到我的身旁?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应在感知图文

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来写。对于图文,要宏观把握其外形特点,说明画面内容

时,围绕主题展开合理的想象。首先观察《且推窗看中庭月,影过东墙第儿砖》这幅漫画,

提炼出要素,图中出现了高树,庭院等,这是近景。根据庭院中的树影分析可知,应该还有

皓月,远处有山峰,这些事远景。题干要求“围绕'思念’描写一个场景,表现人物的思念之

情”,可以由“月光”引发思念家乡亲人之情,游子在外,“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也可

以由“远山”引发思念之情,可以设想,远山之外,有羁旅在外的丈夫,抒发对丈夫的担忧和

思念之情等。

18.示例:独倚黄昏,老者执一支洞箫,他吹出了“断肠人在天涯”,吹出了“将军白发征夫泪”,思

归,思归,我的心已潮湿。

【详解】本题综合考查考生运用修辞,语言表达连贯、准确、鲜明、得体的能力。注意至少

要运用一种修辞手法,表达出思念的主题,同时注意字数的要求。可以描写黄昏的箫声,表

达思念之情。

19.示例一:“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诗人李白笔下的凤凰桥与济川桥,体姿优雅,在

明艳的秋阳里,幻变出奇异璀璨的色彩。透过斑斓的光影,我们分明看到了流浪四方的李白

与谢眺在双桥上的精神聚合与沟通。

示例二:“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风流才子杜牧笔下的二十四桥与披着银

辉的玉人,箫声轻渺,在已凉未寒的江南秋夜里细语。透过皎洁的月光,我们分明感受到了

杜牧对老友韩绰的调侃和重聚的向往。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扩展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要注意从我国古典文学中选取古代诗人的与桥相关的名句,并结合着诗句所表现出的

桥的特点,围绕“桥,是历史冷静的看客”这一观点,表达出诗人借助桥传达的情感内涵.

比如先说出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接着指出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笔

下,杜牧写的是“二十四桥”,然后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来表现桥的景物特点,最后扣住题干

中的“桥……见证了繁华与凋敝,见证了得意与落魄,见证了悲欢与离合”的观点,写出杜牧

笔下的二十四桥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悲欢——杜牧对老友韩绰的调侃和重聚的向往。

注意运用一种修辞。注意有字数限制。

20.(1)修鞋工在快乐地鼓捣着那台有点破旧的补鞋机,补鞋机滴滴答答响个不停,仿佛一

曲酣畅的旋律在流淌。即使从早到晚一桩生意都没有,他的眼睛也总是笑眯眯地眯成一条缝。

(2)一位三十左右的少妇,静静地坐在草坪上织毛衣。线和针在她纤细白嫩的手指间欢快

穿梭,明显不同于熙熙攘攘的人群或者首尾相继的车队所形成的那种。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写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比如本题首先给一条

关“幸福”的微博,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生活见闻,拟写一条”这样的微博“,其实就是考查

雪山姑娘仿写能力。解答时一定要注意先找到所要仿写的语句,然后仔细揣摩它的句式结构,

同时还要注意它的内容要求。要研究所给句子内容上的特点,研究句中对应的词语。抓住例

句中关键性词语,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本题在,仔细阅读题干所给的微博,其采用的模式

为“人物+主要活动(运用细节描写)+修辞手法的运用+形象的精神特点”,拟写时注意采用

这种模式,同时还要注意内容上要体现幸福的主题,在句式形式上,可采用一系列的细节描

写的形式,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答题时.,考生必须调动平时的生活积累,选取一个精彩

的画面,用形象的语言来叙述和描绘,表现作者对“幸福”的诠释。同时还要注意字数要求,

比如本

21.蜀道在崇山峻岭上迂回盘绕,人在栈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来,从人的脸侧重叠

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而升起翻腾,如同腾云驾雾一般。山岩峭壁上突出的林木,枝叶婆娑,

笼罩着栈道;山下的一江春水绕过蜀城流向远方。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表达语言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地领会诗

文内容,把握重点词句对诗文进行理解。注意"蜀道''的艰险、奇丽,以及“散文化的语言”

等要求。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是说蜀道在崇山峻岭上迂回盘绕,人在栈道上走,山崖峭壁宛

如迎面而来,从人的脸侧重迭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而升起翻腾,像是腾云驾雾一般,生动

地表现了“蜀道”的艰险。“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包含的第一层意思是:山岩峭壁上突

出的林木,枝叶婆娑,笼罩着栈道,“笼”字准确地描画了栈道林荫是由山上树木朝下覆盖而

成的特色;第二层的意思是:与前面的“芳树”相呼应,形象地表达了春林长得繁盛芳茂的景

象,"笼秦栈''写山上蜀道景致,“绕蜀城’'写山下春江环绕成都而奔流的美景,突出“蜀道''的

奇丽。考生抓住以上对“蜀道”艰险、奇丽两个特点的分析,运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即可。答

案示例:蜀道在崇山峻岭上迂回盘旋,人在栈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来,从人的脸侧

面重叠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而升起翻腾,如同腾云驾雾一般.山岩峭壁上突出的林木,枝

叶婆娑,笼罩着栈道,山下的一江春水绕过蜀城流向远方。

22.(1)看那漫山遍野的山菊花,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芳,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愈显美丽,

格外芳香。(2)菊花枯萎凋零,落瓣纷纷,堆积一地。不忍看花落,只因物是人非,孤独飘

零,黯然神伤。

【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和扩展语句的能力。这类

题日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要求根据所给情景,以“菊花”为描

写对象,写一段话,考生首先要明确所给的是怎样的情景,在这种情景中菊花是以什么样的

形象出现的,被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情感,然后再进行扩展。

(1)“战地黄花分外香''出自毛泽东的词《采桑子•重阳》。全词为:“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

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

霜。”这首词表达了诗人对革命根据地和革命战争的赞美之情,展现了词人宽广的胸襟和高

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黄花”即指菊花,此处的菊花是“战地”菊花,这里“战地”指闽西农

村根据地,当时这里外有敌人包围,内有地主民团的扰乱,环境艰苦。考生在描写时要注意

写出菊花不畏艰苦环境傲然绽放的样貌,表达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注意语言优美流畅,同

时还要注意字数要求。

(2)“满地黄花堆积”出自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原词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

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

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

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这首词抒发词人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

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满地黄花堆积'’意思是园中菊花堆积满地,表明菊花

已经枯萎凋落,景象凄凉。因此考生在描写时要注意写出画面的凄凉之感,表达出孤独悲凉

之意,注意语言优美和字数要求。

23.(1)“宝玉,宝玉!你好——狠心,我,我恨你,更恨我自己。(2)理由:

表现了林黛玉弥留之际,万念俱灰的感受,也表现了黛玉心中的不甘与对宝玉的埋怨。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的续写扩展的的能力。“扩展语句”是将词语或一句话的意思丰富起来

或者合理地扩展成几句话,是为了把话说得具体、形象、生动、精确。此类题答题方法:一

是仔细研读原句,把握扩展的基点。扩展基点即是这句话中说得比较含蓄、概括而有待“丰

富”的内容。二是明确答题要求,把握扩展方向。扩展语句要仔细阅读题干的“提示和要求”,

领会扩展的目的,充分考虑语境对陈述对象、语意语气、审美情趣等的制约,明确语句明示

或暗示的具有可能性的扩展方向。三是展开联想想象,适当添枝加叶,明确了扩展方向之后,

要运用再现想象,复现原句所创设的情景,运用创造想象,进行合理扩展。或列举,或补充,

或承接,掌握扩展方法。本题要求模仿林黛玉的口吻,续写黛玉没有说完的话并谈谈这样写

的理由。显然有两个小问题,第一问是模仿林黛玉的口吻“续写”;第二问阐述这样续写的理

由。本题的关键是要对《红楼梦》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对林黛玉的性格、生世要了解,更

要明白林黛玉说这句话的时候的背景。此时的林黛玉已经是弥留之际,而贾宝玉正与薛宝钗

举行新婚大典。她深爱贾宝玉,但是不解、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是如此凄惨的结局,所以在

气息微弱的时候,发出自己心中的质问和呐喊。她恨宝玉的懦弱,也恨自己的家世、多愁多

病身。

24.示例:瑟瑟秋风,带着丝丝寒意,扫落枯萎的黄叶。叶如蝶似花,漫天飞舞。他不由地

缩缩脖子,紧紧衣领,驻足停留。回望小径,一地的金黄,美而凄凉。落叶,终究是一季的

告别啊!他俯身捡起一枚,深深一嗅,轻轻夹进书页,落叶的记忆不会丢,一年捡一片,秋

天犹在。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鲜明准确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

要求,如本题“根据下面的诗句,描写一个场景”“用第三人称”“有心理描写”“情景交融”“不少

于100字”,然后例句诗句的意思,抓住诗句中的意象,分析其特点,最后按照要求进行拟

写。“风儿扫落叶/扫走了秋/我捡起一片树叶/夹到书里头/一年捡一片/一个秋也不能丢“,这

首诗歌中的意象主要有“风儿”“落叶”,由此可知,这应为秋季,而秋季扫走落叶的风应是带

着寒意的,落叶的色泽是黄色或红色,叶落之时如蝶,叶落之后是满地金黄,考生可以借助

这些进行描写;诗歌的后四句中出现一个人物“我”,拟写的时候要注意换成第三人称“他”

或“她”,人物的行为是“捡起落叶”“夹到书里”,结合“一年捡一片'“‘一个秋也不能丢”可知,

这“秋''应该还有人的记忆或者回忆。明确了这些再按照要求拟写即可。

25.(示例)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风和日丽,一群农家女子荡着小舟,穿行

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摘几朵美丽可爱的莲花,回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

还有着数不清的芳草,一并放进袖中,插在发髻,幽香袭人,叫人心醉。一位怅立船头的女

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浑不同,她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长长的吁叹萦绕在船头,然后随风而逝。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要求,如本题

“展开合理的联想,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下面的句子,描述要有文采“,然后先翻译所给的诗

句,把握诗句中涉及的景、人,分析景和人的特点,最后进行拟写。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意思是“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

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然后分析

要求,“‘采芙蓉’的是一名女子“,这说明画面的主要人物应是一位女性,接着分析景和人的

特点,如“芙蓉”“芳草”应是盛开的,美丽的,人物的活动是“采芙蓉”,且是“涉江”,应该是

荡着小船行驶在江面上,“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应是女子的心理活动,而“所思在远道”

流露出的应该是怅惘之情。明确了这些再进行描写即可。

26.(示例)这是个绿荫,藤萝与花树遮覆的岛屿,一块岩石于岛上突兀而起,像钢琴的高

音,在珠子般滚动的清亮的声音里攀升到极致。在随岛势起伏蜿蜒的小路上漫步,你会看到

路边的老藤盘络纠结,像小岛数不清,理还乱的历史。这些如同凝固的音乐,华美,斑驳,

颇具沧桑之感。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和扩写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一要全面审清题意,把握

材料表层义和“题外话”,立意又准又高;二内容要观点明确、条理清晰,点面详略得当,杜

绝废话;三要注意题材特征:描写要精彩传神、说明要清晰有条理;议论要有理有据;构思

要结构完整。写作时,微写作一定要突出“我'’的感受和思考。

此提要求以“这是个绿荫,藤萝与花树遮覆的岛屿''为开头,且描绘情景,运用比喻。考生要

把握藤萝与花树遮覆的岛屿的浓荫、生机、芬芳。宁静等美好意境,也要把握“岛屿”被藤树

遮掩的冷寂、沧桑等角度写,。二者结合,写出岛屿的独特魅力。

27.寒冬腊月,寒风凛冽,雪花飞舞。我抬头望见千朵万朵在空中纷纷扬扬,飘飘洒洒。雪

花们飞奔向大地,原来是投入母亲的怀抱。我放眼看去,地面覆盖了一条又大又厚的白棉被,

温暖着地下无数的树苗和花芽。我仿佛听见树苗和花芽在窸窸窣窣的生长,渴望把这个冬天

的故事,告诉春天里的孩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题,基本方法是审清题意,明

确要求;调动想象,突出情景。考生根据这一情景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灵活运用多种表

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由“冬的童话”可知儿歌中描述的是冬天下雪的场景,结合儿歌

中“千朵,,“万朵,,“大地妈妈”“温暖,,”春芽,,”童话,,等关键词组织语言;“第一人称,,要求用到

“我”“我们”等词,注意描绘出雪对大地万物的滋润即可。

28.①夏日荷塘,娇嫩碧绿的荷叶像一把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