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细菌的感染和致病机理课件_第1页
第六章-细菌的感染和致病机理课件_第2页
第六章-细菌的感染和致病机理课件_第3页
第六章-细菌的感染和致病机理课件_第4页
第六章-细菌的感染和致病机理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细菌的感染和致病机理细菌的致病性及毒力细菌的毒力因子及分泌系统主要内容:1精选课件ppt有关概念1、感染(infection)是指病原微生物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或增殖。2、发病(disease)表示病原微生物感染之后,对宿主造成明显的损害。3、病原菌(pathogenicbacteria)是指那些导致机体发病的细菌。是一群高度特化了的微生物,为了自身的生存,已适应而且必须在宿主生物体内持续存在或增殖。2精选课件ppt非致病菌:不能造成宿主感染的为非致病菌;条件致病菌: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可以致病;3精选课件ppt第一节细菌的致病性和毒力一、概念

1.致病性(Pathogenicity):一定种类的病原菌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在宿主体内引起感染的能力。细菌的致病性是针对宿主而言;不同的病原菌对宿主可引起不同的疾病,表现为不同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如炭疽杆菌引起炭疽,而霍乱弧菌则引起霍乱。因此,致病性是细菌种的特征之一。4精选课件ppt 2.毒力(virulent):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程度称为毒力,同一细菌的不同菌株,其毒力不一样,因此,毒力是菌株的特征。5精选课件ppt二、细菌致病性的确定

著名的柯赫法则是确定某种细菌是否具有致病性的主要依据,其要点是:

1.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疾病中查见,在健康者不存在;2.此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而得到纯种;

6精选课件ppt3.此纯培养物接种易感动物,能导致同样病症;4.自实验感染的动物体内能重新获得该病原菌的纯培养。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基因水平的柯赫法则”应运而生。7精选课件ppt

取得共识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应在致病菌株中检出某些基因或其产物,而无毒力菌株中无。 第二,如有毒力菌株的某个基因被损坏,则菌株的毒力应减弱或消除。或者将此基因克隆到无毒菌株内,后者成为有毒力菌株。 第三,将细菌接种动物时,这个基因应在感染的过程中表达。 第四,在接种动物检测到这个基因产物的抗体,或产生免疫保护。

该法则也适用于细菌以外的微生物,如病毒。8精选课件ppt三、细菌毒力的测定 1、半数致死量(medianlethaldose,LD50)是指能使接种的实验动物在感染后一定时限内死亡一半所需的微生物量或毒素量。

2、半数感染量(medianinfectiousdose,ID50)某些病原微生物只能感染实验动物、鸡胚或细胞,但不引致死亡,可用ID50来表示其毒力。测定的方法与测定LD50类似,只不过在统计结果时以感染者代替死亡者。9精选课件ppt第二节细菌的毒力因子及分泌系统一、概念1、毒力因子(virulentfactor):构成细菌毒力的物质称为毒力因子,主要有侵袭力和毒素,此外有些毒力因子尚不明确。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细菌的许多重要毒力因子的分泌与细菌的分泌系统有关。

2、侵袭力(invasiveness):病原菌在机体内定殖,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内化作用,繁殖和扩散,这种能力称为侵袭力。10精选课件ppt

3、定殖(Colonization):细菌感染的第一步就是在体内定殖(或称定居),实现定殖的前提是细菌要黏附在宿主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尿道及眼结膜等处,以免被肠蠕动、黏液分泌、呼吸道纤毛运动等作用所清除。4、黏附素(adhesin):凡具有黏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成分,统称为黏附素。通常是细菌表面的一些大分子结构成分,主要是革兰氏阴性菌的菌毛,其次是非菌毛黏附素,如某些外膜蛋白(OMP)以及革兰氏阳性菌的脂磷壁酸(LTA)等。11精选课件ppt

5、受体(receptor):细胞或组织表面与黏附素相互作用的成分称为受体。多为细胞表面糖蛋白,其中的糖残基往往是黏附素直接结合部位,如大肠杆菌1型菌毛结合D甘露糖、霍乱弧菌的4型菌毛结合岩藻糖及甘露糖、大肠杆菌的F5(K99)菌毛结合唾液酸和半乳糖。12精选课件ppt二、干扰或逃避宿主的防御机制 病原菌黏附于细胞或组织表面后,必须克服机体局部的防御机制,特别是要干扰或逃避局部的吞噬作用及分泌抗体介导的免疫作用,才能建立感染。13精选课件ppt1、抗吞噬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不与吞噬细胞接触,如通过外毒素破坏细胞骨架以抑制吞噬细胞的作用,如链球菌溶血素等。 №2:抑制吞噬细胞的摄取,如荚膜、菌毛和链球菌的M蛋白。 №3:在吞噬细胞内生存,如沙门氏菌的某些成分可抑制溶酶体与吞噬小体的融合;再如李氏杆菌被吞噬后,很快从吞噬小体中逸出,直接进入细胞质。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则产生大量的过氧化氢酶,能中和吞噬细胞中的氧自由基。14精选课件ppt№4:杀死或损伤吞噬细胞,细菌通过分泌外毒素或蛋白酶来破坏吞噬细胞的细胞膜,或诱导细胞凋亡,或直接杀死吞噬细胞。15精选课件ppt2、抗体液免疫机制

细菌逃避体液免疫主要通过:第一:抗原伪装或抗原变异,前者主要是在细菌表面结合机体组织成分,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通过细胞结合性凝固酶结合血纤维蛋白,或通过SPA结合免疫球蛋白。第二:分泌蛋白酶降解免疫球蛋白,嗜血杆IgA酶。第三:通过LPS、OMP、荚膜及S层等的作用,逃避补体,抑制抗体产生。16精选课件ppt3、内化作用 指某些细菌黏附于细胞表面之后,能进入吞噬细胞或非吞噬细胞内部的过程。结核杆菌等严格的胞内寄生菌及大肠杆菌等胞外寄生菌的感染都离不开内化作用,这些细菌一旦丧失进入细胞的能力,毒力则显著下降。 内化作用对细菌的意义在于,细菌通过这种移位作用进入深层组织,或进入血循环,细菌借以从感染的原发病灶扩散至全身或较远的靶器官。宿主细胞为进入其内的细菌提供了一个增殖的小环境和庇护所,使细菌逃避宿主免疫机制的杀灭。17精选课件ppt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内化过程18精选课件ppt4、在体内增殖 细菌在宿主体内增殖是感染的核心问题,增殖速度对致病性极其重要,如果增殖较快,细菌在感染之初就能克服机体防御机制,易在体内生存。反之,若增殖较慢,则易被机体清除。19精选课件ppt5、在体内扩散

细菌分泌的蛋白酶称为胞外蛋白酶,它们具有多种致病作用,例如激活外毒素、灭活血清中的补体等,有的蛋白酶本身就是外毒素。此外,最主要的作用是作用于组织基质或细胞膜,造成它们的损伤,增加其通透,有利于细菌在体内的扩散性。20精选课件ppt此类酶常见的有:①透明质酸酶,旧称扩散因子,分解结缔组织的透明质酸,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可产生。②胶原酶,主要分解ECM中的胶原蛋白,见之于梭菌、气单胞菌等。③神经氨酸酶,主要分解肠黏膜上皮细胞的细胞间质,霍乱弧菌及志贺菌可产生。④磷脂酶又名“毒素”,可水解细胞膜的磷脂,产气荚膜梭菌产生。21精选课件ppt⑤卵磷脂酶,分解细胞膜的卵磷脂,产气荚膜梭菌产生。⑥激酶,能将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为血纤维蛋白溶酶。包括链球菌产生的链激酶和葡萄球菌等产生的激酶,以分解血纤维蛋白,防止形成血凝块。⑦凝固酶,细菌在体内的扩散也可通过内化作用完成。特别是细胞结合性凝固酶,可为细菌提供抗原伪装外,使之不被吞噬或机体免疫机制所识别。见于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

22精选课件ppt23精选课件ppt6、毒素(toxin) 细菌毒素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等的不同,可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两大类。在大多数情况下,外毒素一般简称毒素。 1、外毒素(exotoxin)

(1)概念:是某些病原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所产生的对宿主细胞有毒性的可溶性蛋白质。大多数外毒素在菌体内合成后必须分泌于胞外,故名“外毒素”。但也有少数外毒素存在于菌体细胞的胞周间隙,只有当菌体细胞裂解后才释放至胞外。

24精选课件ppt 多种细菌能产生外毒素,革兰氏阳性菌主要有破伤风杆菌、炭疽杆菌、肉毒梭菌、产气荚膜梭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阴性菌中有大肠杆菌、霍乱弧菌、铜绿假单胞菌、气单胞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等。25精选课件ppt(1)组成大多数外毒素由A、B两种亚单位组成,有多种合成和排列形式。26精选课件ppt A亚单位为毒素的活性中心,称活性亚单位,决定毒素的毒性效应。 B亚单位称结合单位,能使毒素分子特异性地结合在宿主易感组织的细胞膜受体上,并协助A亚单位穿过细胞膜。 A、B亚单位单独均无毒性,A亚单位必须在B亚单位的协助下,结合至受体释放到细胞内,才能发挥毒性作用,因此毒素结构的完整性是其致病的必备条件。27精选课件ppt B亚单位可单独与细胞膜受体结合,并阻断完整毒素的结合,B亚单位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阻断完整毒素结合细胞,可作为良好的亚单位疫苗。28精选课件ppt

(2)特性

№1:外毒素的毒性作用极强,如lmg纯化的肉毒毒素能杀死2000万只小鼠。破伤风毒素对小鼠的致死剂量,是马钱子碱的106倍。№2:外毒素的毒性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不同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对机体的组织器官有一定的选择。29精选课件ppt30精选课件ppt№3:外毒素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而使机体具有免疫保护作用,这种抗体称为抗毒素(antitoxin),可用于紧急治疗和预防。№4:多数外毒素不耐热,一般在60~80℃经l0~80min即可失去毒性。31精选课件ppt(3)类毒素:外毒素在0.4%甲醛溶液作用下,经过一段时间可以脱毒,但仍保留原有抗原性,称之为类毒素(toxoid)。类毒素注人机体后,仍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可作为疫苗进行免疫接种。(4)毒素的分类目前尚末统一,比较简明的是根据其性质分为三类:A-B型毒素、攻膜毒素以及超抗原毒素。32精选课件ppt №1:攻膜毒素又名穿孔毒素。其作用机制是在宿主细胞膜上形成小孔,造成胞内液流失而使细胞破坏。一些溶血毒素及磷酸酯酶属于此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 №2:A-B型毒素具有典型的A-B两个亚单位,多数外毒素均属此类。例如霍乱毒素、志贺毒素、破伤风毒素等。 №3:超抗原毒素缺乏典型的A-B亚单位结构,它与T细胞结合,释放出细胞因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毒素休克综合征毒素属于此类。33精选课件ppt 2、内毒素(endotoxin)

内毒素特指革兰氏阴性菌外膜中的脂多糖(LPS)成分,细菌在死亡后破裂或用人工方法裂解菌体后才释放。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中的脂磷壁酸(LTA)具有LPS的绝大多数活性,但无致热功能。螺旋体、衣原体、立克次体亦含有LPS。34精选课件ppt(2)特性

内毒素耐热,加热100℃经lh仍不被破坏,必须加热160℃经2~4h,或用强酸、强碱或强氧化剂煮沸30min才失活。 不能被甲醛脱毒成类毒素。内毒素的抗原性较弱,将内毒素注人机体可产生针对其中多糖抗原的相应抗体,但此抗体并无中和内毒素毒性的作用。(3)检测

目前通用鲎试验。东方鲎或美洲鲎均是海洋节肢动物,其血液中的有核变形细胞能被内毒素所裂解。35精选课件ppt36精选课件ppt37精选课件pptⅢ型分泌系统

(TypeⅢsecretionsystem) 细菌的分泌系统的发现是近年为细菌致病机制研究的重要进展,其中的Ⅲ型分泌系统与动植物的许多革兰氏阴性病原菌的毒力因子的分泌有关。在病原菌与宿主细胞接触后,这一系统得以启动,具有接触介导的特征。启动后细菌分泌与毒力有关的多种蛋白质,与相应的伴侣蛋白结合,从细菌的胞浆直接进入宿主细胞胞浆,发挥毒性作用。38精选课件ppt Ⅲ型分泌系统通常由30~40kbp大小的基因组编码,以毒力岛的形式存在于细菌的大质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