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编 中国古代史教师用书 新人教-新人教高三历史试题_第1页
(通史)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编 中国古代史教师用书 新人教-新人教高三历史试题_第2页
(通史)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编 中国古代史教师用书 新人教-新人教高三历史试题_第3页
(通史)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编 中国古代史教师用书 新人教-新人教高三历史试题_第4页
(通史)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编 中国古代史教师用书 新人教-新人教高三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码页码页/总NUMPAGES总页数总页数页(通史版)2018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一编中国古代史教师用书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eq\a\vs4\al([三维坐标·时空清])eq\a\vs4\al([三维坐标·时空清])eq\a\vs4\al([三面解读·特征明])政治层面个人权力由分散到集中,地方权力由独立到集中,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权力执掌由贵族到官僚。经济层面由商周时期井田制下的集体耕作,到春秋战国以来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文化层面从“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体裁丰富多样,各具时代特色;实用科学是科学发展的特点。第1讲eq\b\lc\|\rc\(\a\vs4\al\co1(,,,,,,))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知识点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一)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1.夏朝国家出现,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出现了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2.商朝(1)政治制度:实行内服与外服制度,商王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2)神权色彩: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王朝具有很浓厚的神权色彩。(二)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原因周初武王灭商以后,延续了旧的内外服制度武王去世后发生的“三监之乱”,使得外服诸官及其附属国威胁中央的问题暴露出来为了确保中央政权的稳定,并有效控制外服地区内容周天子根据与自己关系的亲疏远近,对子弟、亲戚、功臣和古代先圣后裔授予一定范围的土地和人民,令其建立统治据点,以拱卫周王室,即所谓“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种统治据点就是“封国”,众多的封国之主就是“诸侯”诸侯义务诸侯要定期朝见周王,定期向王室缴纳军赋和贡税,并随周王出征历史作用(1)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2)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等(3)使周文化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加速了各民族融合的进程,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2.宗法制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实质是处理同一宗族内部成员间的亲疏、等级和世袭权力的制度,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和余子分封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大宗和小宗的区分,是宗法制的基本特征作用宗法制把族权、政权和神权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以尊祖和敬宗为信条,确定了诸侯与王室的关系以及诸侯国的继承规则,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等级秩序,具有维护政权的作用另一方面,宗法制度本身也有其无法克服的弊端,当社会生产资料基本分割完毕后,它就无法应付不断滋生的新贵。同时,“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做法,也是与政治机制不断更新的要求背道而驰的3.礼乐制度(1)含义:周礼是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2)作用: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1.王权体制面临的挑战原因平王东迁后,王畿的土地日益缩小,政治、经济实力大大衰落。大国诸侯均被连绵不断的战争消耗得筋疲力尽,这为诸侯国内部的卿大夫提供了绝好的发展机会表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成了诸侯的附庸。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朝聘和述职,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至此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国中卿大夫强宗的崛起和国君公室的衰微:出现“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和“鲁三桓执政”。春秋初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到此时再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陪臣执国命”影响卿大夫专权以至夺取政权后,为了巩固自己的胜利成果,必然不能再沿袭原有的统治模式,而需要采用新的统治方式。这在客观上使国家政权逐渐由分散趋于集中,血缘关系的纽带进一步松弛,从而为战国社会政治新局面的到来准备了条件。从这种角度来看,春秋后期卿大夫专权的政治格局,乃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必经阶段2.变法运动的兴起——以商鞅变法为例(选修1)(1)原因: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经济①生产力: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及推广②生产关系: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政治①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②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成为社会发展的要求③社会阶级关系变化:出现新兴地主、自耕农等军事争霸和兼并战争频繁,富国强兵成为各国改革的内在动力思想文化①民间办学兴盛②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③法家思想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2)表现:经济①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③统一度量衡军事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政治①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②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③普遍推行县制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社会习俗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3)影响:积极性①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制,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②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③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局限性①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罚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③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知识点二先秦时期的经济(一)发达的古代农业1.耕作方式(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使用石刀、石斧、石犁,依肥力变化而迁徙。(2)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3)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及推广。2.耕作技术(1)商周时期:掌握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等技术。(2)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垄作法。3.水利工程(1)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2)郑国主持修建郑国渠。4.经营方式(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特点生产方式: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精耕细作生产目的: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生产结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地位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评价积极方面: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消极方面: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5.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公有制)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夏、商、西周(井田制)内容:①土地属于国家,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②受封者要向国王交纳贡赋。③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遭受剥削和奴役实质: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春秋战国(封建土地私有制)原因: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确立:①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②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问题:土地兼并和集中,政府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二)手工业的兴起与发展1.经营形态及特点官营手工业①夏、商、周时期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继续发展②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大作坊生产③凭借国家权力,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产品用于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2.主要成就冶金业①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②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出现后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③西周晚期出现铁器陶瓷业①原始社会的彩陶已表现出相当高的工艺水平②商朝时烧出原始瓷器纺织业①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②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多种丝织品③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三)商业的发展商业活动商朝: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称从事商业活动的人为“商人”春秋战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商业城市战国时期,有的城市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商业政策商周:国家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的发展战国:秦国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四)铁器时代生产关系的变革1.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公田之外的私田不断扩大,公田日益衰败。2.生产关系变革初税亩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屡亩而税”。这是中国税制史上田租和田税分离的开始,从此,贵族所有的田地都要按照面积向国君交税,其结果是使贵族土地的私有权更加牢固,农民自耕的小土地的所有权也逐渐得到保障相地而衰征“相地而衰(cuī)征”即根据土地的好坏贫瘠征收不同的赋税。是管仲经济改革中的最主要内容,它实质上是以实物地租取代劳役地租,是对农业生产关系上的一次重大调整,从而加速了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废井田,开阡陌商鞅变法规定“废井田,开阡陌”,军功贵族土地所有制代替了氏族世袭贵族土地所有制。土地买卖的出现,打破了世袭贵族土地所有制时期“田里不鬻”的惯例。农民摆脱了氏族土地所有制的残存影响,成为独立的小土地所有者。商鞅变法使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进一步扩大,也使贵族依世袭身份而占有土地的所有制转变为通过买卖占有土地,成为军功贵族、商人、货币持有者的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标志。至此,乡村的井田制和宗族组织彻底瓦解,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地主和农民为基本阶级的经济形态逐步完善分封制的特点和历史遗存主题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国同构”——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的特点和历史遗存史料一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是“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国……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探究]根据史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什么影响?[提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形成了二元体制。史料二西周分封诸侯的战略示意图[探究]该示意图反映了西周分封制哪些特点?[提示]该图反映出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是王族、功臣、先代贵族。从布局上看,王族占据战略要地,是分封的主体,直观反映了“拱卫王室”的分封意图。[史论形成]分封制的特点和历史遗存1.特点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纵向联系明确了周王权利和诸侯义务,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2.历史遗存(1)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皇族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2)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3)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史料一[探究]“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像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什么?[提示]祖先牌位。史料二中国人强调姓而忽视名,因为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同辈人名字,往往有一字相同,如曾国藩、曾国荃。这个字,叫“字辈”。[探究]史料反映了宗法制的历史影响是什么?[提示]姓的本义是标志家族的符号。“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反映了中国人对家族的重视;“字辈”是一个家族的印记,用于加强感情联系,明确长幼尊卑,二者本质上反映了宗法观念浓厚。史料三(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新唐书·狄仁杰传》[探究]史料三涉及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三思立,庙不祔姑”的现象?依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史料中使武则天“感悟”的历史因素。[提示]问题:最高统治权的继承问题。原因:中国古代宗法观念浓厚,武则天与武三思是姑侄关系,并非母子关系,因而按宗法制度,武三思即便成为皇帝也是“庙不祔姑”。因素:父系血缘关系或“家天下”政治等;礼乐制度等。[史论形成]宗法制的历史遗存封建政治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原则;对祖宗的崇拜;“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社会习俗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修订、宗祠家庙的修建;民间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及祭祖扫墓等思想观念“忠”“孝”等伦理观念;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男尊女卑、等级贵贱、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任人唯亲等现象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史料一(西周)整个国家政权就是由“大宗”“小宗”的宗法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家族的血缘关系与国家的组织关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周天子在宗法关系上是天下的“大宗”,在政治关系上是一国之君……总之,宗法系统上的等级与政权组织中的等级是对立统一的,这就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选自张荫麟《中国史纲》[探究]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家国关系上有何特点?[提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政权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了“家国一体”的局面。史料二西周分封和等级制度示意图[探究]该图片反映了哪些相关历史信息?[提示]史料图文反映了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有相对性;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形成了从周天子到士的严格等级序列。[史论形成]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2)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不同等级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3)地方权力较大: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统治者尚未形成中央权力的集中。(4)迷信色彩浓厚: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主题二“你耕田来我织布”的田园风情——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史料一西周时期那种“千耦其耘”的大规模集体耕作制到秦汉则以“一夫挟五口,治田四百亩”的小家庭耕作制为主。与倡导农业生产小家庭化相配合的是,战国时期手工业也日益小家庭化……一个家庭内“男子力耕……女子纺绩”……的自给自足的家庭小农业,逐渐成为中国农耕经济的主体。——孟意华《中华文化产生形成的基础》[探究]据史料概括我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提示]史料主要反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史料二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王家范《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史料三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汉书·食货志》[探究]根据史料二、三,概括古代小农经济有哪些显著的特点?[提示]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负担沉重的赋税徭役,土地兼并严重,具有脆弱性。[史论形成]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和影响因素1.特点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具有封闭性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脆弱性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低等2.影响因素(1)生产力因素:耕作方式、耕作技术、土地制度等。(2)小农经济自身特点:自给自足、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抗御天灾人祸能力差等。(3)政府政策因素:封建政府为保证封建统治的稳固,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先秦时期手工业的经营形态及特点(4)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严重的自然灾害。先秦时期手工业的经营形态及特点史料一春秋时期,随着铁制工具的使用,公社及其所有制井田制度的内部量变,农业经济的发达,各国的手工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大凡礼器、兵器、车器之属的生产,国家设有工正、工师、工尹等官吏管理,各种手工业仍由官府控制,而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则由所谓“工肆之人”“百工居肆,以成其事”的民间手工业者自产自销。——白寿彝《中国通史》[探究]概括指出当时手工业生产的特点及其成因。[提示]发展较快;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相结合,以官营为主;有专门的官员管理。成因:铁制工具的使用;井田制度的内部量变;农业经济的发达。史料二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官。凡执技以上市者,不贰市、不移官。——《礼记·王制》史料三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孟子》史料四鲁人善织屦(麻、葛等制成的单鞋底),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赤脚)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战国]韩非《韩非子·说林上》[探究]史料二、三、四分别反映的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提示]官营手工业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家庭手工业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民营手工业由民间商人经营,产品投放市场。[史论形成]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及特点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用途流通方式地位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的生活用品不在市场流通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经营民间消费在市场流通明中叶后占据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命题视角感悟]视角一知识能力迁移考1.(2017·大庆一模)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材料中的“此制度”是指()A.禅让制 B.分封制C.宗法制 D.中央集权制解析:选B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实现最高权力转移的制度,而材料描述现象属奴隶社会时期,故A项错误;西周形成了天下一统的观念,得益于分封制对国家的管理,与材料“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相符,故B项正确;宗法制的原则主要适用于家族内部,而非不同家族之间,故C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始于封建社会时期,故D项错误。2.(2017·乐山一模)《礼记·王制》中有西周“田里不鬻(卖)”的记载。后在恭王三年(前920年)制作的卫禾皿上发现“贮”字,并释意为“贾、价、租典、特殊的土地易手”等。该现象()A.丰富了井田制研究的视角B.质疑了《礼记·王制》的真伪C.进一步证实铁犁牛耕的成因D.证实了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存在解析:选A《礼记·王制》中有西周“田里不鬻(卖)”的记载,但在卫禾皿上发现“贮”字,即出现买卖的证据,这就丰富了研究井田制的视角,故A项正确。3.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解析:选B题目材料中所述发掘的铁农具反映了农业生产从耕地、平地到锄地的生产过程,此过程是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所必需的,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项;材料中“秦、魏等国”说明很多诸侯王国在生产铁农具,所以A项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视角二过程与方法灵活考4.(2017·惠州一模)商代的统治者在封赏贵族时,往往会冠以相应名号。例如,血缘相近而辈分低者称为“子”;辈分高或年长者称为“公”、“伯”;负责边境地区警戒安全任务者称为“侯”、“卫”;在畿内主要负责垦殖者称为“男”、“甸(田)”。这说明商代()A.宗法分封制形成中B.出现贵族爵位等级萌芽C.统治秩序尚未稳固D.神权色彩比较浓厚解析:选B材料中涉及的“子”“公”“伯”“侯”“男”等都是后来的我国封建社会的贵族爵位等级名称,所以材料说明在商代出现贵族爵位等级萌芽,故B项正确。5.(2017·黄石调研)山东博物馆藏有青铜器四千多件,其中四十多件为国家一级文物,颂簋(guǐ,西周中晚期的青铜礼器)便是其中之一。颂簋制作精美,腹内和盖内都铸有铭文,内容相同,记述的是一位名叫“颂”的人直接受到周天子册命的情景。该青铜器()A.是西周中晚期青铜铸造技术的顶峰B.表明西周政治制度最终走向成熟C.是研究西周历史较为可靠的资料D.表明西周中期文字开始走向成熟解析:选C材料没有与其他西周中晚期青铜器相比较,不能说明青铜器铸造技术达到顶峰,故A项错误;西周政治制度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的形成,故B项错误;颂簋作为有系统铭文的西周中晚期的出土文物,是研究历史比较可靠的第一手史料,故C项正确;我国文字成熟的标志是商代的甲骨文,颂簋的铭文是大篆,故D错误。6.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解析:选D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说明当时已经有了牛,但不能证明商代出现了牛耕技术,排除A项。《诗经》收集的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不会涉及商代牛耕,排除B项。冉耕是孔子的学生,说明他生活在春秋时期,排除C项。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研究商王朝历史的第一手资料。造字多以象形、会意为主,是商代社会生活的反映。因而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足以说明当时出现了牛耕技术,故D项正确。7.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B.纺织家黄道婆创造的新式纺车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解析:选C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商代”。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反映了汉朝的丝织水平,A项错误;元代的黄道婆改进了棉纺织工具,B项错误;甲骨文是商朝人占卜等活动的记录,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商代的情况,其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可以反映商朝丝织业的发展,C项正确;《说文解字》为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所著,故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视角三主流价值观引领考8.(2017·全国名校联考)“周代分封制的实质则是周天子作为国家元首委派诸侯去各地建立地方政府,推行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这说明分封制()A.加强了皇权专制统治B.开创了地方分权体制C.有利于边疆地区开发D.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解析:选D材料“推行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说明分封制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故D项正确。9.(2017·南通一模)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逮克殷(商)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其在丧服,则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由此可见,西周时期()A.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和先代贵族B.宗法关系是维系皇权的纽带C.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D.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解析:选C材料“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说明商朝灭亡之前,国王与诸侯的关系比较松散,“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说明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大大加强,故C项正确。10.《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解析:选DA项与史实不符,周代制度并未被后代严格奉行,排除。B项与题干主旨不符。重农抑商是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开始的,C项错误。材料中统治者重视农桑,反映出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主体,D项正确。[仿真达标检测](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益阳调研)王国维指出:“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王国维认为周人制度主要满足了()A.贵族等级特权的需要 B.同姓诸侯利益的需要C.安定发展王室的需要 D.维护强化王权的需要解析:选D材料意思是王国维认为周朝的政治制度是由嫡长子继承制衍生宗法制度,再按照宗法原则实行分封制。所以周代宗法政治的典型特征嫡长子继承制即血缘关系是西周强化王权的首要因素,故D项正确。2.(2017·晋冀豫联考)有观点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这一观点可表明分封制()A.有利于扩大西周的统治范围B.推动了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C.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D.淡化了世袭血缘贵族的统治解析:选A材料“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表明扩大了统治范围,故A项正确;材料“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表明无法推动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故B项错误;形成强大的家族凝聚力,淡化了世袭血缘贵族的统治,材料均没有涉及,故C、D两项错误。3.(2017·南京高三摸底)陈立在《白虎通疏证·封公侯》中说:“天子以别子为诸侯,其世为诸侯者,大宗也。诸侯以别子为卿,其世为卿者,大宗也。卿以别子为大夫,其世为大夫者,大宗也。大夫以别子为士,其世为士者,大宗也。天子建国,则诸侯于国为大宗,对天子而言则为小宗。”该材料主要反映出()A.宗法制维系了统治秩序 B.宗法制保证了贵族特权C.分封制加强了地方统治 D.分封制扩大了统治区域解析:选A材料反映出西周宗法制中“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间大宗与小宗关系的形成,这实际上是领导与服从的关系,维系了统治秩序,故A项正确。4.西周制定了严格的分封宗法制度。东周时期商鞅“军功授爵”,秦末陈胜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呼”的口号,而平民出身的刘邦坐上了皇帝的宝座……材料反映了()A.分封宗法制度被彻底废除B.“血缘出身决定命运论”遭到冲击C.春秋战国“礼乐崩乱”的现状D.平民的社会地位得到大幅度提升解析:选B分封宗法制制度彻底废除说法过于绝对,汉初实行了郡国并行制,故A项错误;据材料中“军功爵制”“王侯将相,宁有种呼”以及“平民出身的刘邦坐上了皇帝宝座”可知冲击宗法制度,故B项正确;礼乐制度崩溃指的是僭越等级秩序,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平民的地位,故D项错误。5.(2017·黄冈质检)周代的礼制规定:(祭祀祖先时)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士甲三鼎或一鼎。到了东周,则是天子、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甲三鼎或一鼎。这一变化在一定程度上()A.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B.反映了社会的转折变革C.折射出了王侯关系的变化 D.折射出社会经济的发展解析:选C鼎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是分封制下的等级秩序,材料中“周代的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到了东周,则是天子、诸侯用九鼎”,反映了政治等级秩序被破坏,王侯关系发生了变化,故C项正确。6.(2017·河南中原名校联考)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分封制强化了血缘宗法关系B.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C.分封制保证了周灭商的成功D.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解析:选D材料中“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说明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地缘政治,这就为以后的地缘政治出现奠定了基础,故D项正确。7.(2017·山西名校联考)商汤以夏桀“弃捐在帝之恩刑,推蹶它王之法籍”,方以“有夏多罪,天命殛(杀死)之”为词进行征伐;周武王伐纣也以纣“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作为兴兵的理由之一。这些做法反映了当时()A.以不行宗法作为开战说辞B.王朝更替须得到先祖支持C.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形成D.统治者利用尊祖崇礼观念解析:选D“弃捐在帝之恩刑,推蹶它王之法籍”意思是说,抛弃了五帝恩威并用的施政措施,又推翻了三王治政的正确法规;“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意思是说,自弃其先祖的祭祀不予回报,这两句都与尊祖崇礼有关,故D项正确。8.禹征三苗时,“乃会群后,誓于师”,启征有扈氏“乃召六卿”。商王盘庚迁殷“命众悉至于庭”,还经常出现“天子乃与公卿大夫共饬国典”。这些历史现象表明当时()A.分封制在夏商时期开始推行B.专制主义思想显露苗头C.原始集体议事方式影响尚深D.贵族议会制度不断完善解析:选C原始社会强调的是集体议事方式,材料中体现了这种集体的议事方式,故C项正确。9.(2017·昆明摸底)据《左传》记载,春秋后期鲁国大夫季孙氏的家臣阳虎独掌权柄后,标榜要替鲁国国君整肃跋扈的大夫,此举不仅得不到知礼之士的赞成,反而受到批评。因为此举()A.挑战了宗法制度 B.损害了大夫利益C.冲击了天子权威 D.不符合周礼规定解析:选D材料中大夫替国君整肃大夫,实际是僭越了大夫的职责和地位,不符合西周的礼乐制度的规定,故D项正确。10.《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亩(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下田弃圳(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A.代田法已经出现 B.注重精耕细作C.水利灌溉发达 D.耕地面积增加解析:选B材料讲述了对于不同的田地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体现了注重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11.《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解析:选C从题干的描述可以看出,当时木、金、皮生产及调色、刮摩、抟埴都有专业的、固定数量的工人负责,也就是说当时官营手工业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A、B、D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故答案为C项。12.(2017·汕头二模)战国时期,越王勾践曾下令,孕妇临产时官府派医生看护,生男孩赏两壶酒一条狗,生女孩赏两壶酒一头猪,一胎生三孩派给乳母,一胎生两孩供给口粮。这一人口政策反映了()A.两性地位日趋平等的现实B.诸侯重视农业,富国强兵的要求C.儒家“仁政”思想逐渐被接受D.诸侯注重人口与资源的协调发展解析:选B两性地位平等是指男女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故A项错误;材料中越国的人口政策是为了增加人口总量,从事农业生产,发展农业,实现富国强兵,故B项正确;“仁政”思想在战国时期没有被接受,因为它不适应诸侯争霸的需要,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人口与资源协调发展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王者禘(宗庙祭祀的一种祭名)其祖之所自出(诸族之始祖多感天而生),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庶子王(嫡子有残疾无法继承王位,由庶子代之),亦如之。——《礼记·丧服小记》别子(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嫡子、庶子)为祖,继(继嗣)别为宗,继祢(亡父)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礼记·大传》材料二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潘岳《中国发展面临着深重的危机与难逢的机遇》(1)根据材料一,概述西周祭祀制度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宗法制的特点。(17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8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中“诸族之始祖多感天而生”等信息归纳其内容;依据教材内容分析总结其特点。第(2)问,从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变化并结合所学,逐一阐述。答案:(1)内容:祭祖的同时祭天。祭祀者按照血缘可分为“大宗”和“小宗”,天子及分封制下各等级的嫡长子为大宗,其余为小宗。大宗可以祭祀高祖以上的祖先,小宗则只能祭祀高祖以下的祖先。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宗法制度与分封制度密切相关;西周政权与族权密切结合。(2)说明:铁器广泛应用于生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小农经济逐步确立;分封制崩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百家争鸣,构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秦朝以来,在中国社会治理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这与西方中世纪政治分裂、王权式微的状况截然不同。中央集权的核心是君主专制。秦汉以后,皇权集中成为中国政治的一大趋势。到清代,皇权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君主独裁成为清朝的“祖制”、“家法”,神圣不可侵犯,即所谓“天下大事,皆朕一人独任”。16世纪以后,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来,“大一统”具有了新的时代意义。在这个时期,实现国家统一、抵御外来侵略成为明清两朝中央政府肩负的重要历史任务。——摘编自高翔《中国古代政治的三大传统》材料二公元前5世纪中期,雅典公民总数大约4万人。在大约10年的时间里,有近5000名公民,即30岁以上公民的四分之一左右,担任过负责为公民大会决定议案、接待外来使节、负有重要监督职责的议事会议员。在此期间,议事会每天需要通过抽签产生一名主席。一个雅典公民担任议事会主席的机会,比一个赌徒掷出某个点的概率都要大。还有陪审法庭,它让雅典30岁以上的公民中,每年大概有四分之一以上有过听审经历。正因如此,雅典民主政治也成为一种迄今为止公民最广泛参与国家管理的制度。——摘自晏绍祥《雅典民主政治的危机与民主信仰的重塑》(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中国与雅典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形成原因。(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古代中国与雅典两种不同政治制度的利弊。(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中央集权的核心是君主专制”这句话并结合雅典民主政治分析作答即可;第二小问,分别从中国与雅典的文明特色、国家形态、经济基础、思想意识等方面分析即可。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社会、人民权力等方面分析即可。答案:(1)差异:君主专制;人民主权。原因:①中国:大陆文明;大一统帝国;集权思想;农业立国。(任答两点即可)②雅典:海洋文明;小国寡民;重视民主;工商业发达。(任答两点即可)(2)中国: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但也容易引发腐败、损害民权。雅典:成为人类政治民主的源头,利于保障民权;但也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局限于小国寡民的城邦。第2讲eq\b\lc\|\rc\(\a\vs4\al\co1(,,,,,,))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知识点一先秦时期的思想(一)由“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1.学在官府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特点教师既行教事,又兼管国家的日常事务,形成了“官师合一”的局面;教学场所同时也是举行祭祀、飨射、治历、望气、布政等日常国事的场所;在知识的传授方面,则是“官守其业,而有官族”,贵族世代垄断着知识学问,秘不外传2.私学兴起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的衰败导致了学术的下移,官学赖以生存的政治、经济基础逐渐瓦解。士阶层兴起并壮大起来,为私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师资条件。昔日的官学之士离开官府,流落民间,促成了春秋战国多元性的文化格局,从而为私学创造了成熟的文化环境特点自由讲学,各具特色;为诸家学派的基地;是参议时政的论坛;以教士、养士为职能;游学列国,进行学术传播和交流影响私学的兴起,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教育的一次重大改革,首先,它冲破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垄断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其次,私学是专门的教育场所,这就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最后,它带来了春秋战国文化的繁荣,促成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二)“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背景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思想文化:出现私人讲学,形成了一些思想流派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影响思想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文化上: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先秦诸子思想(1)孔子①历史地位: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②主要思想:思想核心“仁”和“礼”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实现“爱人”必须遵循“忠恕”政治主张孔子提倡“为政以德”,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天命观念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当仁不让于师”③深远影响: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老子①历史地位: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②哲学思想:a.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还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b.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③政治思想: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④影响: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诸子百家派别主要观点评价儒家—孟子①政治思想:核心是“仁政”学说;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②伦理思想:人性本善说。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被后世尊为“亚圣”儒家—荀子①哲学思想: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论观点②伦理思想:主张“性恶论”③政治思想:继承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施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力”、“节用”和“节葬”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的利益,其思想在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道家—庄子①“齐物”的观点;“逍遥”的人生态度②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在思想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法家—韩非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西汉以后,法儒结合,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兵家—孙膑强调懂得战争规律,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己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对后世军事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历史意义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选修4)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选修4)1.背景(1)春秋时期社会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违背周礼的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紧张。(2)孔子决心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2.内容(1)政治:①礼:主张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②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③中庸:为恰当地协调礼与仁的关系,提出中庸思想。(2)教育:开创私学,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3.对后世的影响(1)对中国:创立的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对世界:①亚洲: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产生了深远影响。②西方: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产生了重大影响。知识点二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1.科技夏朝出现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春秋战国使用硫磺和硝石,为火药的发明奠定了基础战国出现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战国天文学家石申用赤道坐标记录了八百多颗恒星的位置2.汉字(1)起源:刻画在早期陶器上的简单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文字的起源。(2)成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3.绘画(1)分类:以题材的不同,可以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在表现技法上,分为工笔与写意。(2)成就:①远古时代:彩陶画《鹳鱼石斧图》。②战国时期: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4.文学《诗经》地位: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现实感强影响: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楚辞创始者:屈原特点: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感情代表作:充满浪漫主义风格的《离骚》主题一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的儒家思想——孔孟之道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史料一[探究]史料一中两幅图中孔子的造型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提示]图1中慈眉善目的孔子两手相交,手心向上放在胸前,身子向前略倾,表现出谦恭礼让;孔子所行的是揖礼,孔子作揖,传达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仁”、“和”的精神。图2再现了孔子实施自己政治主张的顽强不息精神。史料二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而政治家不足以尽孔子。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国。——梁启超《世界伟人》[探究]史料二中梁启超高度评价孔子的政治主张“可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国”的依据是什么?[提示]思想不受时代的限制。[史论形成]孔子政治思想的积极性与保守性(1)“仁”的思想,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的作用,对现代所提倡的人本理念也具有借鉴作用,其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时代同步的精神。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2)“礼”的思想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史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荀子•王霸》[探究]概括指出先秦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政治理想。[提示]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爱惜民力。政治理想:君主用贤人,行仁政。史料二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林存光《孔子新论》[探究]根据史料二,说明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提示]品德: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抱负: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史论形成]先秦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思想的比较项目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异人性论性相近性本善性本恶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统治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背景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背景主题二“异彩纷呈”的治国思想——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背景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背景史料一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序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探究]根据史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承担的历史使命是什么?[提示]背景:社会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合时代需要);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使命:促进社会转型,呼唤新的社会。史料二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以公之与民为已悉矣。《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史料三仲尼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七年》[探究]有学者认为,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潮流发展的产物。综合史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代潮流”是什么?[提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社会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史论形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1)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奴隶主经济的崩溃,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上的繁荣提供了物质上的条件。(2)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是政治大变革时代,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士”阶层日益活跃,追求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诸子百家中相对立的观点(3)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学者,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和自由的学术环境。诸子百家中相对立的观点史料一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荀子》“君上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韩非子》“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探究]法、儒、墨三个学派在君民关系和治国策略上的主张各是什么?[提示]法家:主张加强君权,提出以法治国的策略。儒家:主张民贵君轻,提出以德治国的策略。墨家:主张兼爱,提出尚贤、尚同的治国理念。史料二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史记·太史公自序》[探究]如何认识史料二中的观点?[提示]史料二分三个层次,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对儒、墨、法三家进行了评价。从“不可易”、“不可废”、“不可改”三个词中分析儒家在维护统治秩序、墨家在“强本节用”、法家在“正君臣上下”中各自的作用。[史论形成]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1)在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而庄子主张“顺其自然”。(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特点(5)在看待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特点史料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探究]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提示]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先河;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宽容开放和“兼容并包”;为中国古代治国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史论形成]诸子思想的异同及影响(1)异——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老庄道家讲道,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它们不同的侧重点,反映出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所面对的认识领域的不同。(2)同——诸子思想的共同特点是,都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从天命思想中摆脱出来,作为自觉的主体去面对世界、认识世界的趋向。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的精神。(3)影响——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互相诘难、批驳,展开争论;诸子百家冲破了礼法束缚,四处游说,促进了文化的觉醒。

[命题视角感悟]视角一知识能力迁移考1.荀子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以下言论,体现“礼”的是()A.王者必受命而后王B.法令滋彰,盗贼多有C.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D.夫吏者民之师,车驾衣服宜称解析:选DA项语出自于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体现君权神授;B项语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意思是指法律命令越是显著周密,盗贼就越多,讲的是无为思想;C项语出自于孟子的《孟子》,意思是倘若不顾道义而看重利,那么不夺取全部是不会满足的,强调的是重义轻利;D项的意思是官吏是人民的老师,车子和衣服要与社会地位相称,反映的是礼乐制度,故D项正确。2.(2017·南京摸底)战国时期,针对当时的社会动荡,某学派提出:“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曰: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该思想属于()A.儒家 B.墨家C.道家 D.法家解析:选B该思想反对“大国之攻小国”,主张非攻;反对“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敖贱”,主张兼爱,符合墨家主张,故B项正确。视角二主流价值观引领考3.(2017·武汉调研)春秋时期,有人强调“日困而还,月盈而匡”。这一说法体现了()A.人定胜天的唯物思想 B.阴阳消长的辩证思想C.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 D.天人感应的儒家思想解析:选B“日困而还,月盈而匡”的意思是太阳落了又升,月亮圆了又缺,体现出辩证的思想,故B项正确。4.(2016·洛阳一模)东方圣人孔子和古希腊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年,正是孔子死后十年,因此有人将他说成是孔子在西方的再生。两人思想的共同点是()A.蕴含人文主义精神 B.倡导个性自由C.批判原有社会秩序 D.维护君主权威解析:选A孔子主张“德治”,注重人文主义思想,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属于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故A项正确;孔子不主张个性自由,故B项错误;孔子主张维护周礼,故C项错误;维护君主权威不适合苏格拉底,故D项错误。视角三社会热点隐性考5.(2017·山西重点中学联考)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中国金牌榜位列第三。中国古代体育的竞技性比较弱,特别是唐代以后。射为六艺之一,“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是中国_______时期的主要教育内容()A.先秦B.商周C.唐朝D.明朝解析:选A“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是从西周开始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的,春秋时期的孔子也教授“六艺”,故A项正确。6.《韩非子·显学》:“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该思想强调()A.官员和将领的选用应遵从宗法血缘关系B.选用人才应随时代发展进行适当的调整C.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选拔德才兼备之人D.文臣武将的选拔应该注重基层工作经验解析:选D根据“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可知韩非子主张从基层选拔官吏,强调基层工作经验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仿真达标检测](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绵阳一模)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子为重建社会秩序,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希望重建“礼乐文明”的社会。这表明孔子在当时()A.希望恢复西周社会政治秩序B.损益西周制度适应现实需要C.推翻现有秩序重建礼乐文明D.不满社会现状回到远古社会解析:选B据材料“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可知周代的分封制是造成春秋社会混乱的政治根源,孔子希望损益西周制度适应现实需要,故B项正确。2.《论语·学述》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并由此断定“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由此可见孔子()A.依赖外在礼仪谋求社会协调有序B.通过推己及人实现人际关系和谐C.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D.借助人伦情感维系家国社会秩序解析:选D材料表明孔子主张借助孝悌这种人伦情感来维系家国社会秩序,故D项正确。3.(2017·临沂一模)晋国的赵氏把法律铸在鼎上公布出来,孔子认为这违反了晋国祖宗唐叔所订立的法度,使得贵贱无序,国家就不好统治了;鲁国季氏采用了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非常生气;齐国的田氏杀了齐简公,孔子认为卿大夫不该杀诸侯,要求鲁国出兵去讨伐田氏。材料表明孔子的立场是()A.行仁政,反对刑罚和战争B.法先王,祖宗之法不可改变C.重礼乐,以礼乐教化百姓D.正其名,端正宗法等级秩序解析:选D孔子反对赵氏、季氏、田氏旨在维护落后的宗法等级秩序,反对社会变革,故D项正确。4.(2017·济宁一模)《论语·尧曰》表达了孔子对尧舜言论的认同,战国时期,“孟子言性善,言必称尧舜”,荀子也称赞“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这能够说明()A.尧舜提出了早期的儒家学说B.儒学理论不适应现实的需要C.儒家学者以复古为政治目标D.儒家借助历史宣扬伦理思想解析:选D“孟子言性善,言必称尧舜”,荀子也称赞“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故D项正确。5.《全球通史》在记述中国战国时期某学派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人民群众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商人和学者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A.主要代表人物是墨子B.其思想蕴含有发展观、法制观C.主张“治之经,礼与刑”D.其思想成为西汉王朝治国理念解析:选B“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人民群众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商人和学者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可以判断是法家学派;法家学派主张“事异则备变”和厉行赏罚,故B项正确。6.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仁政、德治,法家崇尚法治,道家要求无为而治,墨家希望选贤任能,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A.铲除三代遗迹建立全新制度B.争夺对诸侯国家政权的控制C.顺应大变革潮流而厚今薄古D.为统治者改善统治出谋划策解析:选D儒家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故A项错误;儒、法、道都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不是争夺国家政权,故B项错误;顺应大变革潮流而厚今薄古符合法家,不符合儒家和道家,故C项错误;儒、法、道的主张都是为统治者出谋划策,故D项正确。7.(2017·淮南一模)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承认“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符合两者观点的是()A.主张“因材施教” B.重视人民群众力量C.认为“人性本善” D.通过教化使人从善解析:选D孟子坚持“人性善”说,荀子坚持“人性恶”说,引导人们弃恶从善成为圣贤的方法就是教化,故D项正确。8.“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上述言论体现了()A.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B.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C.“兼爱”“节俭”的墨家思想D.小国寡民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解析:选A材料“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可知这是孟子主张统治者应实行仁政缓和社会矛盾,故A项正确。9.《荀子·君道篇第十二》中载:“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俱,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在此,荀子强调的是()A.废除严苛的法律,由国君以德治国B.法律应当由道德高尚的君子制定C.执法者素质是有效实施法治的关键D.执法时应将君子与小人区别对待解析:选C材料强调的是对法律执行者即执法者的素质对实施法治有着重要的意义,故C项正确。10.(2017·黄冈二模)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而他的弟子曾参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表明儒家()A.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C.以“仁”为思想核心D.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解析:选B材料“学而优则仕”体现儒家认为学习好并有余力的人应当做官、为百姓服务,“士不可以不弘毅……不亦远乎?”体现了儒家把践行仁义道德作为毕生的宏愿,故B项正确。11.(2017·邯郸一模)先秦时期的社会管理者通过对节庆时间、场合、仪式的安排等有意或无意地对治下百姓进行管理和教化。夏商周三代的岁时节庆一脉相承,在人们参与节庆活动的过程中,不同地区的人产生了共同的时间观念和时间体验。由此可见,先秦节庆()A.束缚了百姓的思想及其生活B.提升了人们的族群认同C.宣示了夏商周政权的合法性D.娱乐性取代了教化功能解析:选B材料叙述的是商周时期不同地方的人都参与了共同的节日,没有提到束缚人们的思想,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由于实行了宗法制,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加强民族的凝聚力,故B项正确;与政权的合法性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着重讲述娱乐性,故D项错误。12.《吕氏春秋》指出:“听群众之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何以知其然也?老耽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孙膑贵势……”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是()A.认为国君应听取民众建议治国B.全面解释了春秋各流派的主张C.看到了各学术流派的思想特点D.高度赞扬了儒家思想的先进性解析:选C由“听群众之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可知,作者反对听取民众建议治国,故A项错误;材料中只涉及了“老耽”“孔子”“墨翟”“孙膑”,故不能称全面,故B项错误;材料中介绍了不同的派别的“贵柔”“贵仁”“贵廉”“贵势”,可知对不同学派的特点有所涉及,故C项正确;材料只说“孔子贵仁”,仅介绍其特点,并无赞扬之意,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孔子:“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商鞅:“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越王勾践败于吴王阖闾后,曾“十年生聚(发展生产,增殖人口),十年教训(教育百姓,训练军队)”。《资治通鉴》:“人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材料二1798年,马尔萨斯针对18世纪末英国工业革命所造成的大批工人失业、贫困问题突出等社会问题以匿名的方式发表了自己的《人口原理》。其基本思想是:如没有限制,人口是呈指数速率(即:2,4,8,16,32,64,128等)增长,而食物供应呈线性速率(即:1,2,3,4,5,6,7等)增长,所以不可避免地要导致饥馑、战争和疾病。只有自然原因(事故和衰老),灾难(战争、瘟疫及各类饥荒),道德限制和罪恶(马尔萨斯所指包括杀婴、谋杀、节育和同性恋)能够限制人口的过度增长。他倾向于用道德限制(包括晚婚和禁欲)手段来控制人口增长。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马尔萨斯建议只对劳动群众和贫困阶级采取这样的措施。——根据相关资料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在人口问题上所持观点的异同及其原因。(1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尔萨斯人口思想的主要观点,分析其产生的背景,并对其观点进行评价。(12分)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孔子和商鞅的言论中概括其相同点,从其目的上分析其不同点。从勾践的实际案例和《资治通鉴》引言中分析原因。第(2)问,从马尔萨斯《人口原理》的基本思想中概括其观点;从18世纪末英国工业革命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分析背景所在;从材料最后两句话并结合所学从正反两方面评价。答案:(1)相同:主张增殖人口。不同:儒家主张增殖人口,是为了国家的发展,统治的稳定;法家则主要是为了富国强兵,争霸天下。原因:都认识到劳动力是发展生产的根本保证,也是赋役的来源;对国家的发展强大具有重要作用;但儒法两家的治国理念不同。(2)观点:人口增长速度远远高于食物供应增长速度,势必导致饥馑、战争和疾病,必须通过晚婚和禁欲来控制人口增长。背景: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促进了人口增长,但也出现了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评价:马尔萨斯对人口激增引发的问题表示担忧,并提出了节制生育的思想,对解决人口问题有一定的启示;但是,他只要求劳动群众和贫困阶层控制人口,没有认识到真正原因。14.(2017·济南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之一是“确立主题——史料收集——史料解释——叙述评价”。下面是与研究孔子思想有关的材料: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