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语文冲刺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4高考语文冲刺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4高考语文冲刺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4高考语文冲刺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4高考语文冲刺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6页/共26页高考模拟检测卷(一)试题语文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唐人选唐诗中有的选录杜诗,有的并不选录杜诗,这种情况是杜甫研究的重要命题,以杜甫同时代作家作品为收录范围的三种诗选,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河岳英灵集》《中兴间气集》比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诗坛风气和主潮,《箧中集》也代表着一种新的思想动向,这些是当时比较重要的诗歌选本。杜诗亦在这三部诗选入选范围之内,却都先后意外落选。原因何在?《河岳英灵集》(殷璠)是被认为最能代表盛唐诗歌理想的诗选,盛唐诗坛重要人物基本入选其中。杜甫当时诗歌创作数量也不少,却没有引起诗坛和殷璠的注意,除了进入长安较迟、年资不深这一客观因素之外,主要原因应是杜诗本身的问题,即其内容、艺术风格和当时主流风尚并不一致。如深受今人赞美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其“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借写景而喻时事,乃至“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的高自标置,反而不如高适、薛据、岑参、储光羲等人的即景写实、淡定优雅,杜诗“沉郁顿挫”风格不太符合殷璠气象高华、“风骨”与“声律”兼备的要求。从安史之乱爆发到终老于江湘,正是杜甫创作高峰,在杜诗佳作不断涌现之时诞生的两部诗选《箧中集》和《中兴间气集》中却仍难觅杜诗踪影,原因何在?元结于《箧中集》序虽称“尽箧中所有,总编次之”,其实并非没有严格的入选标准。元结主张“雅正”,肯定入选作者“皆以正直而无禄位,皆以忠信而久贫贱,皆以仁让而至丧亡”,元结文学思想明显是盛唐“别调”,并非主流,正好和杜甫比较接近,然细审之,杜甫其人其诗并不完全吻合其选人、选诗之标准。杜甫曾为左拾遗,并非“正直无禄位”“忠信而久贫贱”者,且杜诗主题与单纯歌咏个人苦难也不一致,他们关注个人疾苦,而杜甫则忧国忧民,杜诗虽歌咏个人苦难,但往往推己及人,这种精神正是杜甫超越《箧中集》诸子之处。据卢燕新考察,高仲武《中兴间气集》选诗标准为“体壮风雅,理致清新”“朝野通取,格律兼收”。杜诗却没能入选《中兴间气集》,这显示出“沉郁顿挫”的杜诗受京城与江南两地崇拜盛唐气象高华诗人群的一致冷落。杜诗被《中兴间气集》与江南诗人群冷落,当然主要还是因为诗歌理念、诗歌内容与风格的巨大差异——卧病江湖感叹“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吟咏“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的杜甫哪能看到“中兴”气象?此外,人际交往的限制也不可忽视。安史之乱发生后,杜甫漂泊蜀中,远离政治、文化中心长安,也与活跃的江南诗人群体存在巨大时空阻隔和社会身份的高低落差。早期唐人选唐诗中杜诗的落选也是时代的问题,《河岳英灵集》《中兴间气集》代表当时诗坛主潮,杜诗的落选表明其与时代主潮相对隔膜的关系。杜甫从生前到身殁短期内未被主流诗坛理解、认可,根本上是因为其思想高度超过其同代人,其诗歌创新超越其时代。(节选自吴怀东《杜甫的诗为什么会落选——唐人选唐诗与杜诗早期传播、影响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河岳英灵集》《中兴间气集》与《箧中集》代表了当时诗坛风气和主流思想动向,是当时比较重要的诗歌选本。B.与高适、储光羲相比,杜甫的诗歌创作在即景写实、淡定优雅方面存在不足,这是殷璠没将杜诗选录集中的唯一原因。C.杜诗主题已摆脱了对个人苦难的书写,其忧国忧民的精神高度成为其超越同时代诗人的重要特征,也是其不被选录的原因之一。D.当时诗坛,京城与江南两地崇拜盛唐气象,而杜甫却以“沉郁顿挫”的笔调书写人间疾苦,备受当时文坛的冷落。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引用杜甫的诗句,旨在论证杜甫的诗歌风格有别于同时期的诗坛风格。B.文章运用因果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针对杜甫诗歌落选于同时代诗选的原因进行了分析。C.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先提出问题,再分别从选录标准、诗风与时代三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进行总结。D.文章既肯定杜甫诗歌的思想高度,又指出其与诗坛现实和时代的关系,论证严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人选唐诗中杜诗的落选,不仅有杜甫及其作品风格的原因,也与殷璠、元结和高仲武个人思想以及当时诗坛主流评价有关。B.元结的《箧中集》中体现的文学思想与杜诗比较接近,但杜诗之所以落选,是因为杜甫曾“有禄位”及其诗歌内容等不合要求。C.诗人的出身、社会地位、人际交往等客观因素,不仅影响诗人的文学创作,更影响到其诗文的传播与社会影响。D.符合时代发展主流的文学创作往往能够被时人接受而广为流传,这是评价文学创作水平的最基础标准。【答案】1.D2.C3.D【解析】【分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河岳英灵集》《中兴间气集》与《箧中集》代表了当时诗坛风气和主流思想动向”错。原文为“《河岳英灵集》《中兴间气集》比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诗坛风气和主潮,《箧中集》也代表着一种新的思想动向”,二者显然不能混作一谈。B.“这是殷璠没将杜诗选录集中的唯一原因”错。根据文意,“殷璠没将杜诗选录集中的主要原因”是“杜诗‘沉郁顿挫’风格不太符合殷璠气象高华、‘风骨’与‘声律’兼备的要求”。C.“杜诗主题已摆脱了对个人苦难的书写”错。根据文意,“杜诗虽歌咏个人苦难,但往往推己及人”,并未摆脱“对个人苦难的书写”。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分别从选录标准、诗风与时代三个方面进行论证”错。从原文看,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即选录标准和时代这两个方面来论证的,原文对于杜甫诗歌风格的论述应是隶属于选录标准的范畴。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这是评价文学创作水平的最基础标准”于文无据。原文只说“杜甫当时诗歌创作数量也不少,却没有引起诗坛和殷璠的注意,……,主要原因应是杜诗本身的问题,即其内容、艺术风格和当时主流风尚并不一致”“杜甫从生前到身殁短期内未被主流诗坛理解、认可,根本上是因为其思想高度超过其同代人,其诗歌创新超越其时代”,我们不能由此推出选项里的结论。故选D。(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3月15日,一场沙尘天气过程影响北方大地——北京、河北、内蒙古、陕西、山西等12省(区、市)被沙尘覆盖,多地PM10浓度达到上千微克每立方米。截至15日,此次沙尘天气过程已影响我国西北及华北地区,达到强沙尘暴天气过程级别,是近10年来我国遭遇强度最大、范围最广的。在沙尘天气下,污染物可通过眼、鼻、喉等黏膜组织及皮肤,直接对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刺激症状或过敏反应。沙尘颗粒还可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引起多种呼吸系统疾病。低能见度会影响交通的正常运行,在强沙尘暴天气来袭的时候,建议大家尽量避免室外活动,如须外出,一定要做好健康防护措施。(摘编王绍绍方经纶《北方地区遭遇近十年最强沙尘暴?》,《人民网》2021年3月16日)材料二:中国天气网分析师石妍指出,每年进入3月后,我国北方沙尘天气进入高发期。春季气温回升迅速,北方沙源地开始解冻,加之降水较少,难以抑制沙尘,便为沙尘发生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这个时节,北方冷空气活动仍然频繁,大风天气多发,就容易把地表的土或沙吹起来,从而形成沙尘天气。中国气象局环境气象中心主任张碧辉分析,这次沙尘天气成因包括两方面。一是受下垫面条件影响,热力条件好。前期蒙古国以及我国西北部气温明显偏高,降水较少,地表逐渐解冻,沙尘粒子容易起沙。二是受较强的蒙古气旋影响,动力条件充足。新疆北部、甘肃中西部、内蒙古,甚至华北北部都先后出现了9-11级的阵风,为这次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张碧辉说,近年来我国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得益于我国植树造林防沙治沙工作的整体推进,沙尘天气已经得到了明显有效的改善。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根系的固沙、蓄水功能,可抑制、改善起沙条件,也可减小局地风场的扬沙。(摘编邱晨辉《“最强”沙尘天气为何卷土重来》,《中国青年报》2021年3月16日)材料三:经过持续的治理,近几年京津冀地区的“蓝天白云”越来越多了,雾霾似乎正在远去。但实际上,京津冀地区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的产业结构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表示,从3月14日晚开始,蒙古国南部的沙尘南下,与中国内蒙古西部、宁夏中北部等地区的沙尘叠加,再向东南输送至京津冀地区,同华北地区近日的雾霾天气益加,最终形成了此次复合型污染。可以说,这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蓝天保卫战”虽卓有成效,但还需久久为功。雾霾治理、防风固沙、防治水土流失、碳达峰、碳中和……生态治理依然有很多难啃的“硬骨头”,生态文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不能松弦。另外,此次沙尘暴天气是跨国界的重污染天气现象,蒙古国亦受灾严重,3月13日晚至15日上午9时,蒙古国的暴风雪和强沙尘已致9人死亡、12人失踪。这也再次证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生态治理是全人类的事,世界所有国家只有加强合作,携手应对,共享治理经验,才能换来持久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莫鑫《沙尘暴再敲警钟,生态治理仍不能放松》,《新华每日电讯》2021年3月16日)4.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次沙尘暴在我国是从北京首发,进而影响我国西北及华北地区,是近10年来强度最大、范围最广的沙尘天气,各地PM10浓度超高。B.有过敏性反应或哮喘的人要特别注意,在沙尘天气时做到应有的防护措施;市民朋友应对沙尘天气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不外出。C.此次沙尘暴跨国界性明显,不但对我国北方大地的环境、交通等带来危害,也对邻近的蒙古国带来了很大的损害。D.此次沙尘暴的突发性,既检验了我国近几年在防沙治沙的成效,也给我国今后的生态治理以警示,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气象专家的角度看,诱发此次沙尘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北方春季气温升高、降水量少、大风天气等气候因素不容忽视。B.材料二与材料三都从多方面分析了此次沙尘暴突发的原因,但材料三侧重从客观原因方面分析,分析显得更全面、更透彻。C.气象专家对此次沙尘暴成因的分析,既为防沙治沙工作提供了客观依据,也对人们应对恶劣气象灾害有指导意义。D.此次沙尘暴的成因、危害、影响,提醒人们“绿水青山”关乎生产、生活等方面,环境保护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工作。6.为了尽量避免类似强沙尘暴天气的出现,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根据材料简要分析【答案】4.A5.B6.(1)植树造林防沙治沙;(2)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常抓不懈;(3)世界各国应当携手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进行生态治理。【解析】【分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此次沙尘暴在我国是从北京首发”错,材料一说“3月15日,一场沙尘天气过程影响北方大地——北京、河北、内蒙古、陕西、山西等12省(区、市)被沙尘覆盖”,材料三说“从3月14日晚开始,蒙古国南部的沙尘南下,与中国内蒙古西部、宁夏中北部等地区的沙尘叠加,再向东南输送至京津冀地区”。可见并非“从北京首发”。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但材料三侧重从客观原因方面分析,分析显得更全面、更透彻”错。材料二主要从气温、降水、大风等角度分析此次沙尘暴形成的原因,属于客观原因;材料三则侧重从沙尘暴天气是跨国界污染角度,强调生态治理是全人类的事,属于主观因素。且二者构不成比较,无所谓哪个分析全面、透彻。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题目要求分析避免类似强沙尘暴天气的出现行之有效的措施。关于沙尘暴的治理,材料二最后一段中提及“张碧辉说……得益于我国植树造林防沙治沙工作的整体推进……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根系的固沙、蓄水功能,可抑制、改善起沙条件,也可减小局地风场的扬沙”,可见植树造林防沙治沙是行之有效的措施。材料三中说“但实际上,京津冀地区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的产业结构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雾霾治理、防风固沙、防治水土流失、碳达峰、碳中和……生态治理依然有很多难啃的‘硬骨头’,生态文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不能松弦”,可见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常抓不懈。材料三还从全球治理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此次沙尘暴天气是跨国界的重污染天气现象”“这也再次证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生态治理是全人类的事,世界所有国家只有加强合作,携手应对,共享治理经验,才能换来持久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可见世界各国应当携手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进行生态治理。(三)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青衣阎秀丽定妆、勒头、贴片、梳扎……香玲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嘴角不由得翘起一弯笑,她把腮红又用指肚小心地往下拉了拉,让她的圆脸显得修长了些。着装完毕,香玲静静地坐在木凳上,不敢去看金凤。她知道金凤的眼睛里正在喷火,她能感觉到周身被灼伤时的隐痛。金凤是村里红透半边天的台柱子。香玲是小剧团里名不见经传的配角。金凤脸上的喜、笑、怒、伤感、娇羞,诠释着凡尘女子的烟火风情。男人们从她的身上看到了风月,女人们似乎能从她那里找到自己的一生。所以,金凤有了架子,是角儿的架子。每次上台,都需要剧团里的几个头面人物去请。要一请、二请,直到三请,金凤才笑着说:“哟,干吗还来好几个人啊?让谁知会一声就行了。乡里乡亲的,哪来的那些说道儿!”“您可千万别这么说,咱们的小剧团能少得了您吗?全指着您给撑场呢。”金凤嘴角便噙着淡淡的笑,摇摆着腰身出了门。这是这些年唱戏时的规矩,人家金凤要的就是这个面儿!谁让村里人好这口呢。正月没事,唱唱大戏,扭扭秧歌,人们便有滋有味地过完了年。香玲喜欢青衣。青衣在舞台上水袖飞扬时的飘忽和眼眸流转时的风情让香玲着迷。香玲看青衣,就像看自己。而今天,她只是被临时抓来救场的。老规矩,请了金凤三次。金凤托着腮,只是说嗓子疼了,开不得口,今儿是唱不了。头面人物中的九叔便急得跳了脚。唱戏有唱戏的规矩,锣鼓声已经在村里密集地响起,这戏不能歇。但是,没有主角儿的戏是没人看的,何况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正月十五!年轻力壮的人过完年就都外出打工了,但村里该热闹还得热闹。正月十五唱大戏,却不想金凤会撂挑子,难怪九叔跳脚了。跳脚归跳脚,这戏还得唱,别的角儿都收拾妥当了,断不能临场改戏。九叔思忖良久,心里便有了谱儿。香玲!金凤和香玲一个村东一个村西,一个主角一个配角。金凤在县剧团学过一段时间,无论是扮相、身段,还是唱腔,都是专业水准,能自然地演绎出青衣的一腔心事。香玲是山野里长出来的花儿,没有在县剧团里熏陶过,却有着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唱起来低回婉转,别有一番风韵。但是亏就亏在了脸蛋和做派上,香玲自是多了一份山野间的气息。所以无论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都自然而然地成了金凤的专属角色。九叔找到了香玲,香玲点头。香玲不想让九叔为难,九叔眉头紧锁着的疙瘩让香玲的心也揪在了一起。揪在一起的心会疼。看着九叔的背影,香玲轻轻地叹了口气。九叔的眼睛里只有金凤,这是村里人都心知肚明的事儿,香玲也知道,但是香玲的心还是会疼。香玲出门的时候,外面下起了雪,雪花很大,给夜晚的村庄罩上了一层白色的纱衣。谁也没有想到,金凤会突然闯进来。金凤面无表情,只是在门口静静地站着。外面的雪花依然在飘,两扇门在她身后尴尬地一张一合,挑衅似的吞吐着寒气。香玲赶紧从坐着的椅子上挪到一个小木凳上,灯光明明暗暗地在她的脸上滑过。定妆、勒头、贴片、梳扎……旋即,另一个青衣装扮的人稳坐在灯光下,如冰如雪,凛然不可侵犯。九叔挠了挠头,看了看金凤,张了张嘴,什么话也没说出来;又看了看香玲,还是挠了挠头,什么话也没说出来。外面的雪下得越发大了起来,孩子不扛冻,老人们便带着孩子一个个离开戏场。可九叔依然亮着嗓子吼:“开场!”锣鼓声响,响彻了整个村子。村子瞬间变得热闹起来,锣鼓声和丝弦声挤满了空荡荡的村庄。雪花飞舞着,和台上红红绿绿的戏服相衬,竟然有着说不清的魅惑。两个“青衣”从左右幕侧飘然而出,青衫鼓荡,水袖飘忽,一个云手,一个盘腕,随着丝弦声起,咿咿呀呀地唱起来。九叔把胡弦的调门儿调得高,金凤使足了劲头儿,香玲也毫不示弱。两个青衣的唱音势如裂帛,穿透飘舞着的雪花,穿透莽莽的群山,绵延不绝。不知在什么时候,金凤从香玲的眼睛里看到了自己,另一个自己。娇俏的兰花指,妩丽的面庞,水袖轻颤,眼波流转,亦真亦幻,是她的形,也是她的魂,如人间尤物,风情万种。金凤的心颤了一下。金凤的声音愈发清脆高亢,香玲的声音低回婉转,掺杂在一起,竟然有着意想不到的和谐。那和谐让金凤的心又颤了一下,仿佛自己和自己的戏都与以往有了不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九叔眼里飘进了雪。他转头望了望台下,低下头,雪花从眼里流出来,变成点点晶莹,落在他的弦弓上。台下早已空无一人,那些零星的脚印已经被大雪掩盖。台上依然是水袖飞扬,在漫天飞雪中如三月杨花袭人面。(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四个连贯的动作描写,一气呵成,既符合传统戏剧“青衣”的装扮特点,也为人物出场、情节展开做了铺垫。B.文中插叙金凤和香玲的学艺情况,运用比喻、衬托的手法,既表现金凤专业水平高,也体现香玲唱腔的独特韵味。C.“金凤的心颤了一下”是因为香玲出演青衣,自己的地位将受到威胁;“又颤了一下”是发现两人配合默契。D.小说以“青衣”为题,既点明主要人物身份,给人飘逸、梦幻、唯美的感觉,又暗示小说主旨与戏剧传承有关。8.成功的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至关重要。“雪”在文中出现多次,请分析其作用。9.对于这篇小说的主角,有人认为是金凤,有人认为是香玲,请结合文本阐述你的观点。【答案】7.C8.①渲染氛围:“外面下起了雪,雪花很大,给夜晚的村庄罩上了一层白色的纱衣”,渲染了凄清冷寂的氛围,为香玲和金凤在舞台上的较量提供背景。②烘托人物形象:“外面的雪花依然在飘,两扇门在她身后尴尬地一张一合,挑衅似的吞吐着寒气”,雪花飘飞,风吹门板送来寒气,烘托出金凤心里的愤怒,也暗含了她的挑衅之意。③推动情节发展:雪下得越发大了起来,老人孩子纷纷离场,可九叔依然亮着嗓子吼“开场”,引出两个青衣的同台竞技。④深化作品主题:文末“在漫天飞雪中如三月杨花袭人面”,运用比喻,表达对两人共舞齐唱的和谐景象的赞美,也写出作者对传统戏剧得以传承的欣慰。9.(示例1)我认为小说的主角是香玲。故事开篇即写香玲的青衣装扮,后文交代了她扮演青衣的缘由,介绍了她的从艺经历,细致描绘了她在舞台上的演出场景,也写出她的演出对九叔和金凤的感染力。在金凤摆架子拿捏剧团和乡亲,使演出无法进行的时候,香玲勇挑重担,出演青衣角色,表现出她心地善良、宽容大度;香玲喜欢青衣,着迷于青衣的一颦一笑,也不断改进自己的演技,这次演出充分展现了她的精湛演艺,表现出她对戏剧艺术的热爱与执着追求。小说通过香玲的故事,赞扬了她心地善良、宽容大度的品格和敢于担当、执着追求的精神,也有对中国传统戏剧传承发扬的期待与欣慰。(示例2)我认为小说的主角是金凤。小说围绕村里正月十五的戏剧演出展开故事情节,其中既有金凤的学艺经历,也有她因技艺精湛而摆架子,甚至故意拿捏、找借口拒演,还有她与香玲的同台竞技。金凤始终是故事的主要人物。小说中的金凤经过县剧团的专业训练,演技十分精湛,也滋生了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的心理,但是香玲的表演让她震撼,二人的和谐也让她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小说通过金凤的故事,揭示做人应该谦虚低调、知错能改,演员应该德艺双修的道理,也对中国传统戏剧的未来寄予无限希望。【解析】【分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自己的地位将受到威胁”是错误的。“金凤的心颤了一下”是因为香玲出演青衣,金凤从香玲的眼睛里看到了自己、对今日香玲与自己形魂兼似的惊诧感。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环境描写作用的把握能力。第一处环境描写为“香玲出门的时候,外面下起了雪,雪花很大,给夜晚的村庄罩上了一层白色的纱衣”,外面下着大雪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同时,舞台上雪花飞舞,为金凤和香玲两人在舞台上的较量提供背景。今天是正月十五唱大戏的时候,但不想金凤却撂了挑子,不得已九叔找了香玲,所以这一处的环境描写还有渲染凄清冷寂氛围的作用。第二处环境描写是“外面的雪花依然在飘,两扇门在她身后尴尬地一张一合,挑衅似的吞吐着寒气”,这一处环境描写是金凤看到屋子里的香玲代替自己妆扮成了青衣,内心感到非常的愤怒,而两扇门吞吐着寒气,用来反衬金凤心里的愤怒,同时写两扇门挑衅似的,其实也是在写金凤内心的挑衅之意。第三处环境描写,写到“外面的雪下得越发大了起来,孩子不扛冻,老人们便带着孩子一个个离开戏场”,雪越下越大,老人们带着孩子意义离开戏场,但是九叔仍然亮着嗓子吼“开场”,才有了后文金凤和香玲在舞台上的竞技,所以这一处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文末写到“台下早已空无一人,那些零星的脚印已经被大雪掩盖。台上依然是水袖飞扬,在漫天飞雪中如三月杨花袭人面。”写到两人同台竞技的场面。“如三月杨花袭人面”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二人在大雪中同台竞技的和谐的场面比作三月杨花袭人面,表达了对这一和谐场面的赞美,也写出作者对传统戏剧得以传承的欣慰,深化了文章的主旨。【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两种观点都可以,然后阐明理由。(一)主角是金凤。(1)文章围绕村子里正月十五的戏剧演出展开故事情节,说到金凤是村里红透半边天的台柱子,然后写到金凤表演的魅力,因技术精湛而摆角儿的架子,甚至故意拿捏、找借口拒演,又写到金凤的学艺经历,最后又写到金凤和香玲同台竞技的场面,文章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写金凤,所以金凤是主角。(2)金凤因为在县剧团学过一段时间,无论是扮相、身段,还是唱腔,都是专业水准,能自然地演绎出青衣的一腔心事,演技精湛,所以金凤有了角儿的架子,每次上台,都需要剧团里的几个头面人物去三请,非常地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当她和香玲同台竞技时,她从香玲眼中看到了自己,对香玲与自己形魂兼似感到震撼,二人的和谐也让她受到震撼,从而提升了她的思想境界。小说通过金凤的故事揭示做人应该谦虚低调、知错能改,演员应该德艺双修的道理,也对中国传统戏剧的未来寄予无限希望的主题。(二)主角是香玲。(1)小说从开篇就在写香玲的青衣妆扮,然后交代了香玲扮演青衣是因为金凤的拒演,然后又通过香玲和金凤学艺的对比来说明她一直没能出演青衣的原因,最后又写到香玲和金凤同台竞技的场景,从而写出她对九叔和金凤的感染力,文章自始至终都是在围绕香玲来写,并且通过写金凤摆架子拿捏剧团和乡亲,使演出无法进行,而香玲勇挑重担,出演青衣角色,表现出她心地善良、宽容大度的性格;文章中写到香玲喜欢青衣。青衣在舞台上水袖飞扬时的飘忽和眼眸流转时的风情让香玲着迷。香玲看青衣,就像看自己。而在舞台上,金凤铆足了劲头儿的时候,香玲也毫不示弱,充分展现了她的精湛演艺,表现出她对戏剧艺术的热爱与执着追求。。小说通过香玲的故事,赞扬了她心地善良、宽容大度的品格和敢于担当、执着追求的精神,也有对中国传统戏剧传承发扬的期待与欣慰,突出了小说的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药元福,并州晋阳人。幼有胆气,善骑射。开运初,契丹陷甘陵,围魏郡。少帝驻军澶渊,契丹阵于城北,元福以左千牛卫将军领兵居阵东偏。澶民有马破龙者告契丹曰:“先攻其东,即浮梁可夺。”契丹信之,尽锐来战。元福奋铁挝击契丹,左右驰突,无不披靡,契丹兵溃。少帝登城,见元福力战,召抚之曰:“汝奋不顾命,虽古之忠烈无以过之。”明日将战,面授元福郑州刺史,为权臣所沮,止刺原州,俄改泰州。明年,契丹复入。命元福与李守贞等御之于阳城。晋师列方阵设拒马为行寨契丹以奇兵出阵后断粮道晋人乏水士马饥渴凿井未及泉土辄坏塞。契丹顺风扬尘,诸将皆曰:“彼势甚锐,俟风反与战,破之必矣。”守贞与元福谋曰:“军中饥渴已甚,若俟风反出战,吾属为虏矣。彼谓我不能逆风以战,宜出其不意以击之,此兵家之奇也。”元福乃率麾下骑,开拒马出战,诸将继至,契丹大败。会灵武节度王令温以汉法治蕃部,西人苦之,共谋为乱,三族酋长长拓跋彦超、石存、乜厮褒率众攻灵州。令温遣人间道入奏,乃以河阳节度冯晖镇朔方,召关右兵进讨,以元福将行营骑兵。元福与晖出威州土桥西,遇彦超兵七千余,邀晖行李。元福转战五十里,杀千级,禽三十余人。朔方距威州七百里,无水草,师须赍粮以行,至耀德食尽。彦超等众数万,扼要路,据水泉,以待晖军,军中大惧。元福曰:“彼知我军饥渴,邀我于险,迁延至暮,则吾党成禽矣。”晖惊曰:“奈何?”元福曰:“彼虽众而精兵绝少,元福请以麾下骑先击西山兵,公但严阵不动,俟敌少却,当举黄旗为号;旗举则合势进击,败之必矣。”晖然其策,遂率众进击,敌众果溃。世宗高平之战,刘崇败走太原,遂纵兵围其城。以元福为同州节度。时攻具悉备,城中危急,以粮运不继,诏令班师。元福上言曰:“进军甚易,退军甚难。”世宗曰:“一以委卿。”遂部分卒伍为方阵而南,元福以麾下为后殿。崇果出兵来追,元福击走之。(节选自《宋史·药元福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晋师列方阵设/拒马为行寨/契丹以奇兵出阵后/断粮道/晋人乏水/士马饥渴/凿井未及泉/土辄坏塞B.晋师列方阵/设拒马为行寨/契丹以奇兵出阵/后断粮道/晋人乏水/士马饥渴/凿井未及泉土/辄坏塞C.晋师列方阵/设拒马为行寨/契丹以奇兵出阵后/断粮道/晋人乏水/士马饥渴/凿井未及泉/土辄坏塞D.晋师列方阵设/拒马为行寨/契丹以奇兵出阵/后断粮道/晋人乏水/士马饥渴/凿井未及泉土/辄坏塞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运”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皇帝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汉武帝刘彻开创了年号纪年的先例。B.“麾下”指将帅的大旗之下,也可以借指部下,还可引申为对将帅的敬称。此处的“麾下”与下文“以麾下骑”均指部下。C.“节度”即节度使,是唐代始设的官名,它的职责是统管所辖地区的军政大权,初仅设于京畿附近,后边境也相继增设。D.“班师”即“还师”,指调回出征的军队或出征作战的军队胜利归来,文中的后周世宗并未打胜仗,只是把军队调回来。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药元福作战英勇,奋不顾身。他在澶渊同契丹军队作战时奋力打击契丹军队,所向无敌,得到后晋少帝的高度评价。B.药元福敢用奇兵,出其不意。他与李守贞在阳城同契丹军队作战时,坚持己见,迎风出击,打败了敌军。C.药元福处险不惊,沉着应战。敌军人数众多,占据地利,他毫不慌乱请求率领骑兵先行攻击,敌军果然溃败。D.药元福知己知彼,分析精准。后周世宗因为粮草运送跟不上,打算退兵,药元福了解敌我形势,并做出了准确判断。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明日将战,面授元福郑州刺史,为权臣所沮,止刺原州,俄改泰州。(2)世宗曰:“一以委卿。”遂部分卒伍为方阵而南,元福以麾下为后殿。【答案】10.C11.C12.B13.(1)第二天将要作战,当面授予药元福郑州刺史,被当权大臣阻止,仅为原州刺史,不久改为泰州刺史。(2)世宗说:“一切都委托给你。”于是部署士兵列方阵向南退却,药元福带领所属部队殿后。按部分列方阵向南退兵,药元福以所辖部队殿后。【解析】【分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子意思是:晋军队排列成方阵,设可移动障碍物作行寨。契丹出奇兵从阵后出击,切断粮道,后晋军队缺水,兵士、马匹又饥又渴。他们凿井没有见到水,土壁就倒塌填塞。“拒马”为名词,意思“可移动障碍物”,做“设”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土”意思是“土壁”,作“辄坏塞”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掌握古代文化常识能力。C.“初仅设于京畿附近,后边境也相继增设”说法错误,节度使初仅设于边境地区,后内地也相继增设。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坚持己见,迎风出击”错,“迎风出击”是听从了李守贞的建议。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1)明日,古今异义词,第二天;面授,当面任命;沮,通“阻”,阻止;止,通“只”,只是,仅。(2):一,一切,全都;部分,古今异义词,部署、安排;南,名词做动词,向南退;麾下,部下、所属部队。【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药元福是并州晋阳人。少年时就胆大有豪气,善于骑马射箭。开运初年,契丹攻陷甘陵,包围了魏郡。后晋少帝(石重贵)在澶渊(令河南濮阳)驻扎军队,契丹军队在城北列阵,药元福以左千牛卫将军的身份驻扎在后晋军队阵地的东边。有一个叫马破龙的澶渊百姓告诉契丹军队说:“如果先攻击后晋军队的东边,就可以夺取入城的浮桥。”契丹军队信以为真,集中精锐部队向晋军东部进攻,药元福舞动手中的铁挝,左冲右突,所向披靡,契丹军队溃败。后晋少帝石重贵登城观战,看到药元福挺身力战,把他召来抚慰说:“你这样奋不顾身地作战,就是古代那些忠烈将士也不过如此。”第二天将要作战,当面授予药元福郑州刺史,被当权大臣阻止,仅为原州刺史,不久改为泰州刺史。第二年。契丹军队再次南侵。朝廷命令药元福与李守贞等后晋将领率兵在阳城御敌。后晋军队排列成方阵,外设拒马构成营寨。契丹出奇兵绕至后晋军队的后方,截断了后晋军队的粮食供应。后晋军队缺乏饮水,兵士、马匹都饥渴难耐。他们在营寨中匆匆凿井,还没挖到水,土壁就坍塌了。契丹军队又顺风扬起尘土,将领们都说:“契丹军来势凶猛,如果我们等风向反了再同他们作战,就一定能打败他们。”李守贞同药元福商量说:“现在军队中人马已经十分饥渴,如果等到风向反了才出去作战,我们就成为契丹的俘虏了。契丹人认为我们,不能逆风作战,我们应当出其不意去攻击他们,这是用兵者出奇之策啊。”药元福率领手下骑兵打开拒马冲出营寨,契丹军队大败。这时灵武节度王令温正用中原的法度来管理当地少数民族,西部地区的胡人苦不堪言,共同谋划叛乱。三个部族的首领拓跋彦超、石存、也厮褒联合进攻灵州。王令温派人从小道上奏朝廷,朝廷令河阳节度使冯晖去镇守朔方,召集关右各路军马进兵征讨,药元福奉命统率行营骑兵,同冯晖出威州到土桥西边时,遇到拓跋彦超部队7000多人在半路伏击他们的辎重。药元福率部且战且走,转移50多里,斩杀敌军一千多人,生擒30多人。朔方距离威州700余里,沿途无水草,部队需要大量粮食行军,到耀德的时候粮食吃没了。拓跋彦超率领数万人,把守住药元福的必经之路,占据了水源,等待药元福他们的到来,后晋军士非常惊恐,药元福对冯晖说:“他们知道我军又渴又饿,把我们围困在险地,拖延到晚上,我军就只能被敌人生擒了。”冯晖大惊说:“那怎么办?”药元福说:“他们虽然人多,但真正精锐的士兵少,请让我率领部下的骑兵,先击溃西山的敌军,您严阵不动,等到敌军稍稍后退的时候,咱们以举黄旗为号,黄旗一举就合围进击,敌军必败。”冯晖同意了他的计策,药元福就率部进军出击,敌军果然被击溃。后周世宗柴荣在高平作战的时候,刘崇被打败逃往太原,周世宗就带兵包围了太原城,任命药元福为同州节度,当时攻城的各种器具都已准备齐全,城中形势危急,因为粮草接济不上,周世宗只能下令班师。药元福上书说:“进军十分容易,退军却非常困难。”周世宗说:“这退军的事情就全部交给你了。”周世宗就分了部分士卒列为方阵朝南走了,药元福带领所属部队殿后,刘崇果然出兵追击,药元福击退了他们。(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太白岭王安石太白巃嵷①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注】①巃嵷(lóngsǒng):山势高峻的样子。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B.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C.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所。D.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关注百姓的情怀。15.本诗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请赏析其精妙之处。【答案】14.B15.①动静结合。“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②视听结合。“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③衬托。用“鸟语乐”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④拟人。“鸟语乐”和“鱼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的内容、情感和手法的综合鉴赏能力。B项,“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错。诗句“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的意思是烟云不管厚还是薄都很可爱,树与石的疏与密自是很合宜,表达的是一种物我相谐,诗人心情平静舒适的情感。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景物描写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颈联“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的意思为:明媚的春天已到来,鸟儿欢快地说着话,溪水也不愿流动,鱼儿也贪恋这美好行动变迟缓了。这两句描写的是初春美景。鸟儿已开始鸣叫,而溪水还未开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鸟语”是声音,属于听觉,“鱼行”是视觉,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以“乐”“迟”形容鸟的欢快,鱼游动的迟缓,其实是把诗人的心境投射到鸟鱼之上,移情于景,用了拟人手法;用“鸟语乐”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三)名句名篇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2)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自己德行高尚却遭小人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诗经·氓》中以万物的有限来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角声满天秋色里②.塞上燕脂凝夜紫③.众女嫉余之蛾眉兮④.谣诼谓余以善淫⑤.淇则有岸⑥.隰则有泮【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易错的字词有:角、燕脂、凝、嫉、蛾眉、诼、淇、隰、泮。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艺术和生活的统一,有赖于我们的艺术想象和审美经验。对艺术的真实根据孤立的感觉状况出发去捉摸是不行的,舞台上的玩意不管在外貌上多么逼真,我们感受时却是带有想象的。不能说只有实物形象的舞台才是真实的,虚拟的形象就一定是不真实的。舞台的真实,如果不是产生于感觉的联系,那是的。人们有了联想和推理的能力,就可以不必在画纸上洒香水而得芝兰之香,不必在舞台上灌冷气而得风雪之寒。人对艺术的感受,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有形象的联想,有逻辑的判断。因此,艺术反映现实,就可以不必_____。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可以写意,可以传神,可以变形,可以变色。于是齐白石画虾子游泳,可以画水,也可以不画水。如果只从物理的眼睛出发,不从想象的眼睛出发,故宫收藏的长卷画《清明上河图》和《万里江山图》就不可能产生。当然,这种艺术特征不定是中国传统艺术所的,但是中国传统艺术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那种只能对生活临摹的艺术也只能低于生活,只能是黯淡无光的生活摄影。在戏曲艺术里,一条木桨,可以表演惊涛骇浪;几根鞭子,可以表演万马奔腾。这些表演,固然要高度的技巧,但不是为了炫耀技巧,而是利用有限的舞台空间,表现无限的生活图景。古人《题襄阳图》诗云:图书空咫尺,千里意悠悠。中国的戏曲舞台,就有_____之感。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不可捉摸直言不讳独具匠心尺幅千里B.不堪设想和盘托出独具匠心面面俱到C.不可捉摸和盘托出独树一帜尺幅千里D.不堪设想直言不讳独树一帜面面俱到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对艺术的真实,用孤立的感觉去捉摸是不行的,不管舞台上的玩意在外貌上多么逼真,我们感受时总是带有想象的。B.对艺术的真实,用孤立的感觉去捉摸是不行的,舞台上的玩意不管在外貌上多么逼真,我们感受时总是带有想象的。C.根据孤立的感觉状况出发去捉摸艺术的真实是不行的,尽管舞台上的玩意在外貌上很逼真,但我们感受时总是带有想象的。D.根据孤立的感觉状况出发去捉摸艺术的真实是不行的,舞台上的玩意尽管在外貌上很逼真,我们感受时都是带有想象的。19.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古人《题襄阳图》诗云:图书空咫尺,千里意悠悠”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B.想不通,九条牛也拉不回;想通了,不要人说就直往前冲:他就是这样一个直性子。C.今有恳者:书籍二包散稿一束由邮寄上,祈代保存,是所至祷。D.范长江:报道红军长征的第一人(《新华文摘》1997/2)【答案】17.C18.A19.A【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近义词辨析能力。不可捉摸:对人或事物无法猜测和估量。不堪设想:预料事情会发展到很坏的地步。语境中并未提及很坏地步,应选用“不可捉摸”。直言不讳:指直截了当地说出来,没有丝毫顾忌。和盘托出:比喻全部说出或拿出来,没有保留。据后文“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的语境,应选用“和盘托出”。独具匠心:巧妙的心思。具有独到的心思。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的创造性。独树一帜: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语境强调独特性,应选用“独树一帜”。面面俱到:各方面都照顾得很周到,也指不仅各方面都照顾到,而且每一方面都处理得很得当。尺幅千里:外形小,包含的内容很多。语境中强调内容很多,应选用“尺幅千里”。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划线句子“对艺术的真实,根据孤立的感觉状况出发去捉摸是不行的,舞台上的玩意不管在外貌上多么逼真,我们感受时却是带有想象的”,存在两处问题,第一处,“根据孤立的感觉状况出发去捉摸是不行的”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可删去“出发”。第二处,“舞台上的玩意不管在外貌上多么逼真”语序不当,“不管”应放在“舞台上的玩意”之前。再来看选项,B项,语序不当,“舞台上的玩意不管在外貌上多么逼真”语序不当,“不管”应放在“舞台上的玩意”之前。CD项,结构混乱,“根据孤立的感觉状况出发去捉摸是不行的”句式杂糅,可删去“出发”,排除CD两项。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例句中提示下文。A.提示下文。B.总结上文。C.表示下文是解说。D.分隔标题中的主题词和说明补充部分。故选A。【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样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包括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气溶胶传播。这里所说的气溶胶是指人在日常说话、大笑、唱歌等过程中①,其粒径一般不超过0.1毫米,这些液滴在呼出人体后很快蒸发,形成飞沫核。飞沫是人在打喷嚏或者咳嗽等活动时排出的,其粒径一般为1至5毫米,只能在传染源1至2米范围内的空间传播,②;飞沫核却可以长期悬浮在空气中并随空气迁移,其传播距离可达数百米,属于远距离传播。到目前为止,关于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的研究较多,③。2022年4月11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发表了一项调查,公布了一起可能经气溶胶传播的新冠肺炎疫情。北京市一病例在被判定为次级密切接触者后转运至集中隔离点隔离,隔离期间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返回家中后,该病例及其妻子等都确诊新冠。研究表明,该病例可能在隔离酒店被楼下一确诊病例通过卫生间的通风管道传播的气溶胶感染。研究发现该隔离酒店通风管道上下相通,在该病例离开5天后,仍能在管道内壁深部检出2件环境阳性标本。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1.根据以上内容,请给疾控部门选择隔离酒店提出合理建议,并说明原因,不超过60字。【答案】20.①都会呼出的液滴②属于近距离传播③关于气溶胶传播的研究较少21.示例:应选择通风管道彼此不连通的酒店作为隔离酒店,并做好通风管道的消杀工作。因为病毒能以气溶胶形式通过通风管道传播。【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结合“这里所说的气溶胶是指……”“其粒径”可知,此处是对“气溶胶”的解释;再结合后面“这些液滴在呼出”可知,此处填写“都会呼出的液滴”。第二处,由分号可知,前后内容属于并列关系,后面介绍飞沫核的传播,前面介绍飞沫的传播;前后句子的句式一般相近,此处的句子对应后面“属于远距离传播”这一句,所以句式应为“属于……传播”,再结合前面“只能在传染源1至2米范围内的空间传播”可知,应“属于近距离传播”。第三处,前面提到三种传播,而横线前说的是“到目前为止,关于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的研究较多”,那么此处应是说关于气溶胶传播的研究,再结合下一段内容可知,这种研究应该“较少”,所以可填:关于气溶胶传播的研究较少。【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建议的能力。考生需要结合新冠病毒传播的特点来提建议。由第一段“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包括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气溶胶传播。这里所说的气溶胶是指人在日常说话、大笑、唱歌等过程中”可知新冠病毒的传播方式,其中气溶胶的传播危险性更大,“飞沫核却可以长期悬浮在空气中并随空气迁移,其传播距离可达数百米,属于远距离传播”;由第二段一病例来看,“该病例及其妻子等都确诊新冠。研究表明,该病例可能在隔离酒店被楼下一确诊病例通过卫生间的通风管道传播的气溶胶感染。研究发现该隔离酒店通风管道上下相通,在该病例离开5天后,仍能在管道内壁深部检出2件环境阳性标本”,该病例是被通风管道传播的气溶胶感染,所以建议选择通风管道彼此不连通的酒店作为隔离酒店,还要做好通风管道的消杀工作,原因就是第一段提到的病毒传播的方式。四、写作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英雄”一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声音。而今,时代变迁,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英雄只有偶像的年代;还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当今的时代还有英雄吗?我们还需要英雄吗?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当今时代还有英雄吗易卜生曾言:“社会是一艘船,每个人都要做好掌舵的准备。”在很多人眼中,英雄便是那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呼风唤雨的人。今天这个时代,硝烟散尽,于是有人便发出了“英雄无觅”的感慨。当今的时代还有英雄吗?答案是肯定的。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是卫国英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是航天英雄;袁隆平是农业英雄;钟南山是抗疫英雄;苏翊鸣是冬奥英雄……乘着改革开放的锐意进取之风,我们的生活蒸蒸日上。千花齐放,百舸争流,每个人都有可能在这个多元化的新时代里成为主宰发展的一份子,实现己身之价值,成为英雄。那么,在这样一片大好的时代背景下,为何有人发出了“英雄无觅”的感慨呢?诚然,在和平年代里,“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英雄早已不复存在,因此古典诗词概念中狭义的英雄的确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但是,英雄只是在战场叱咤风云的人物吗?不!在今天这个时代,英雄早已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英雄,是每一个以平肩担道义,推动着时代的巨轮不断向前的人。在各美其美的时代里,英雄,早已不再只是人们心中那不可企及的高山。英雄,可以是放弃高薪毅然回乡,带动白云村经济发展的耶鲁村干部秦玥飞;英雄,可以是在“备份”位上默默奉献的航天员邓清明;英雄,还可以是六十多年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的老战士张富清……英雄,在这个时代里,可以是那些仅以平肩担道义的微小个体。他们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放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许不如别人璀璨耀眼,但只有他们共同努力,才能推进时代不断向前。他们微不足道,但他们又不可或缺。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平凡英雄。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青年,“平肩担道义”是我们共同的时代责任。习总书记如是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然而,在物质条件愈加优越的背景下,追星时尚日渐风靡,青年人因为盲目崇拜以“流量明星”为代表的偶像,而没有对真正的英雄给予应有的重视。然而流量再多,娱乐圈中的活动再博人眼球,也无法与那些身担道义的人所做的贡献相比。时代要发展,我们便要争做那默默奉献的个体,而不是盲目崇拜以流量堆砌的种种虚名。新一代青年应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正确看待“偶像”问题,明确人生的方向。乘着时代的长风,你我都可成为破浪会有时的英雄。愿我们在英雄辈出的时代里以己之身,担当道义,凭己之力,争做时代英雄!【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围绕“英雄”审题立意。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借助古诗词来阐释“英雄”的概念,借助杜甫和辛弃疾的诗句诠释“英雄”的内涵,立足大我,胸有家国,并为之而努力奋斗,这为考生思考今天英雄的内涵和标准指出了方向;第二部分是联系当下,思考当今时代到底有没有英雄。材料涉及当今“英雄”的有无、“英雄”与“偶像”的比较、古今英雄的异同。古典诗词中的“英雄”聪明杰出,无私奉献,英勇无畏,那么当今时代的英雄呢?考生需要厘清在当今时代洪流中“英雄”的概念。写作上,可以从以下角度展开:第一,从是什么的角度思考,什么人算英雄?英雄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国难当头挺身而出,见义勇为舍己救人,为弱者发声,艰苦奋斗攻克科技难题,精益求精铸造大国重器,坚守平凡岗位几十年如一日,冲锋在前杀敌报国马革裹尸,坚守正道宁死不屈,忧国忧民心系天下,扶贫济困声援弱者……这样的人都是英雄。第二,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我们为什么需要英雄?(英雄精神的价值与意义)比如:榜样的力量;模范的引领;个人成长的需要;家国发展的需要……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一些人的精神世界会出现迷茫,一些道德滑坡、价值失范现象可能凸显,一些青少年对审美、对精神气质的追求可能偏离正轨。越是这样的时候,越需要我们弘扬英雄精神。对个人来说,以英雄为偶像,是思想净化、精神补钙的过程。对一个社会来说,以英雄为偶像,是激浊扬清、净化风尚的需要。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以英雄为偶像,是战胜险阻、实现梦想的动力。第三,从怎么办的角度思考:如何看待英雄,如何评价英雄?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在新的时代,我们要崇尚英雄,传承英雄精神;致敬英雄,为英雄正名;追随英雄,让英雄情怀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尊重英雄,铭记英雄,不能让英雄流血有流泪。文体上,本题要求写议论文。要求回答“当今的时代还有英雄吗?我们还需要英雄吗?”考生可以先分析当代英雄的特质、内涵到底是什么;接着指出和平年代我们该怎样对待英雄,新时代怎样继续传承和发扬英雄精神、英雄情怀,可针对现实中的现象进行反思,如偶像在聚光灯下接受万人崇拜,英雄却在民间默默无闻,时代发展不应该让英雄被遗忘,我们应该把崇拜的目光投到身边的英雄身上;最后发出呼吁,回应开头。立意:1.勿为偶像遮望眼,认清英雄才是真。2.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3.英雄是时代的脊梁,英雄是国家的财富。4.新时代更需要传承和弘扬英雄精神。5.民族大业的复兴靠的是各行各业的英雄。6.和平年代的英雄同样值得尊敬。7.善待英雄,我们的民族才有未来。8.尊重英雄才能成为英雄。

高考模拟检测卷(二)试题语文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所谓文化,通常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它的价值系统。而文化自信则是指一个民族基于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积极肯定、自觉珍惜而形成的一种对其坚守、传承和发扬光大的文化心理和行为取向。文化自信就其内涵而言,包含两重含义:一是作为一种文化类型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特质,二是作为这种文化类型的文化主体的文化性格。这就是说,文化自信是一种文化类型的精神特质和文化主体的担当性格的有机统一。那么,继承与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能不能重建我们的文化自信呢?这涉及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它自身的文化特质问题。事实上,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显著的特质就是“自信”,它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信精神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它最初萌生时的神话传说中,就是以自信、自强为精神特质的。人们所熟悉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等,不就充满了一种发奋而自信的精神吗?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孟子、荀子就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精神理性化、理论化了。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荀子则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这些不正充满了一种一往无前的担当而自信的精神吗?宋儒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清时期王夫之的“六经责我开生面”,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及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思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无不是充满了一种无畏而自信的精神。如果说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我们的着眼点要放在坚定对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上,那么它的落脚点和目标指向就应该放在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主体上。人是文化的主体,又是文化的创造者。离开了作为主体的人,就无所谓文化,而任何优秀的文化也只能是海市蜃楼。因此,培养和造就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主体才是我们要着实下功夫的关键所在。(摘编自唐凯麟《如何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材料二: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一定是需要思想而且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中国人民有足够的底气、资格、理由坚定文化自信,不负这个时代。“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之“根”。中国有句古语叫“落其实思其树,饮其流怀其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她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构成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精神标识。以儒学为主体、儒佛道共构、法家墨家兵家等百家争鸣,诗词歌赋书画小说等百花齐放,共同铸就了人类文化史上一座璀璨夺目的丰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含有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可以为后人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无疑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中华文化不仅博大精深,而且是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在历史上,历代都有杰出的思想家从不同方面对中华文化积累作出自己的贡献。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发展从未中断,全赖这种源源不断的文化创造力。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美丽和时代风采。这为文化自信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指明了根本途径和方法。(摘编自邵长军《坚定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材料三:当冬奥盛会遇见中国文化,从开幕式上惊艳全场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黄河之水天上来”等中华文化展示,到颁奖典礼上穿戴“瑞雪祥云”“鸿远山水”“唐花飞雪”服饰的礼仪人员;从造型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美轮美奂的“雪如意”“冰玉环”等场馆,到灵感来自古代同心圆玉璧的奖牌……一系列中国元素讲述着匠心独运的“东方故事”,呈现着中国文化和冰雪文化、奥运文化的完美融合。北京冬奥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也是一场文化盛宴,讲述着中国故事,彰显着中国风采,传递出中国自信。北京在为世界呈现了一届无与伦比的夏季奥运会之后,又为世人呈上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季奥运会。100多年前的1908年,当欧洲举办奥运会的消息传到中国,人们发出痛心疾首的“奥运三问”:中国何时才能派一位胜利的选手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才能派一支胜利的队伍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才能举办奥运会?从“奥运三问”到“双奥之城”,本身就是百年沧桑巨变的缩影,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注脚。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向世界展现了阳光、富强、开放、充满希望的国家形象。(摘编自《人民日报》2022年2月17日05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神话传说到孔子、孟子、荀子,再到明清儒学,我国传统文化自信精神不断丰富和完善。B.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的关键,是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主体。C.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全赖历代杰出的人物从不同方面对中华文化积累作出的贡献。D.三则材料都以“文化自信”为话题,前两则便重传统文化的继承,第三则侧重文化展示。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民族文化是种具有高度自信精神的文化,是因为我们民族文化的特质就是“自信”。B.“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意在说明只有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才有底气不负这个时代。C.材料一从文化特质和文化主体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文化和文化自信的有机统一关系。D.北京从“奥运三问”到“双奥之城”,标志着中国经百年巨变已成为世界强国之一。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化自信表现的一项是()A.2022年北京冬奥盛会开幕式上惊艳全场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黄河之水天上来”等中国文化的展示,获得国内外一致好评。B.《经典咏流传》《典籍里的中国》等文化类节目的热播,既迎合了大众的精神追求,又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C.近年一些地方热衷复建古城风貌,也有人提议在原址重建圆明园,再现这一“万园之园”杰出精美的建筑景群,重现昔日盛世繁华与荣光。D.在大街小巷,公园景区,总能看到束发盘髻,衣袂飘飘的汉服爱好者。天猫服饰等机构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近年来,汉服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与材料二在论证方面的相同点。5.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如何提升文化自信?请结合材料,提出你的建议。【答案】1.C2.B3.C4.①在论点的提出上,都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②在论证结构上,都采用了总分式论证结构,思路清晰,结构严谨。③在论证方法上,都运用了引用论证。④在论证语言上,都表现出用词精炼准确的特点。5.①充分肯定自身文化价值,坚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培养和造就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主体。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③积极主动地展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加广泛地同其他文明平等交流。【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C.“全赖历代杰出的人物从不同方面对中华文化积累作出的贡献”错误,材料二第四段“在历史上,历代都有杰出的思想家从不同方面对中华文化积累作出自己的贡献。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发展从未中断,全赖这种源源不断的文化创造力”中可见,依靠的是“源源不断的文化创造力”而非仅仅是“杰出人物”的贡献。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的能力。A.“是因为我们民族文化的特质就是‘自信’”强加因果,从材料一第二段“事实上,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显著的特质就是‘自信’,它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信精神的文化”中可见,二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C.“分析了我国文化和文化自信的有机统一关系”无中生有,材料并未分析“文化和文化自信的有机统一关系”,而是分析了文化自信是文化特质与文化主体的有机统一。D.“标志着中国经百年巨变已成为世界强国之一”于文无据,材料三第二段只说“北京从‘奥运三问’到‘双奥之城’,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注脚”,并没有提到它是中国已成为世界强国之一的标志。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C.圆明园本身属于文化自信,但在原址重建圆明园不是文化自信,而是对屈辱历史的抹杀。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材料一首先提出观点“文化自信是一种文化类型的精神特质和文化主体的担当性格的有机统一”,接着以中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文化类型的诞生,历史发展分析其“文化精神特质”;再从如今应培养造就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主体的角度论及“文化主体的担当性格”,论述应如何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是总分结构。从论证方法上来看,第二段引用了许多中国古代先贤们体现文化自信的话语,是引用论证。论证语言上,用词准确,如“通常是指”“涉及”“事实上”“可以说是一脉相承”“如果说……那么……”等,表达准确。材料二也首先提出观点“中国人民有足够的底气、资格、理由坚定文化自信,不负这个时代”。接着分别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之‘根’”“中华文化不仅博大精深,而且是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两方面进行论证,是总分结构。论证方法上,引用“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落其实思其树,饮其流怀其源”等句子,是引用论证。论证语言上,用词精炼准确,如“历史表明……一定是”“可以为后人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无疑增添了……”“不仅博大精深,而且是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从不同方面”等语句中的词语,显得十分准确。综上所述,都开门见山提出观点,都采用总分结构,都使用引用论证,都用词准确。【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及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根据材料一“事实上,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显著的特质就是‘自信’,它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信精神的文化”“如果说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我们的着眼点要放在坚定对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上,那么它的落脚点和目标指向就应该放在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主体上”可见,要充分肯定自身文化价值,坚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培养和造就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主体。根据材料二“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美丽和时代风采。这为文化自信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指明了根本途径和方法”可见,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根据材料三“当冬奥盛会遇见中国文化,从开幕式上……等中华文化展示……一系列中国元素讲述着匠心独运的‘东方故事’,呈现着中国文化和冰雪文化、奥运文化的完美融合”“北京冬奥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也是一场文化盛宴,讲述着中国故事,彰显着中国风采,传递出中国自信……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向世界展现了阳光、富强、开放、充满希望的国家形象”可见,要积极主动地展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加广泛地同其他文明平等交流。(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上钩〔美〕G.亚历山大詹卡西先生一边吃着早餐,一边看着当天的晨报。“亲爱的,有什么惊人的报道吗?”詹卡西太太正忙着往面包上涂果酱。她总是嫌女仆露茜涂得不好,而自己动手会使丈夫感受到双重的爱。“拉斯维加斯又发生一起惊人抢劫案,失主被劫十七万美元。歹徒如何得手,原因尚不明……”“先生,太太,有个陌生客人要见你们。”露茜走进餐厅,打断了詹卡西先生的念报声。詹卡西太太嚷道:“这人真没教养,这种时候来拜访人。别让他进来,谁担保他不是劫匪。”说着干脆把一团果酱塞到嘴里去。露茜说:“我让他在外面等,他问我们有没有丢了钱。”詹卡西先生说:“请他进来吧。”说着擦擦嘴,站起来往外走去。詹卡西太太瞪大了双眼:“你丢了钱?你居然不告诉我,你这天杀的!”可她丈夫已经出去了。等到詹卡西太太来到客厅时,一个人正把一捆钞票递给她丈夫。陌生人说:“我揣摩着就是你们遗失的,只有像你们这样住得起阔气房子的人,才会有这么一大笔钱。”下面的对话詹卡西太太没有仔细听,她在费劲地猜想着丈夫从哪里来的这笔钱。这太可怕了,丈夫居然对自己不忠实!而且这陌生人居然会送回来,按照报纸的说法,他可以当选为今年拉斯维加斯头号傻瓜……直到陌生人向他们告别,她才从沉思中清醒过来。送走了客人,她一言不发,等着丈夫的解释。詹卡西先生陪着笑脸道:“对不起,亲爱的。昨天公司给了我一笔奖金,可是我丢了,所以我不敢告诉你。现在难道不是上帝的旨意吗?钱回来了。”詹卡西太太这才转怒为喜,高兴地把钱点了一遍,锁进了保险柜。可是到她独自喝下午茶的时候,心里又嘀咕起来。有哪个公司会发这么大一笔奖金?足足1万元啊!一贯马大哈的詹卡西太太这次却出人意料地细心起来,她决定请私家侦探社帮一下忙。一个星期后,报告送到了詹卡西太太手中:詹卡西先生循规蹈矩,没有外遇,只是找了几次一个在警局谋生的老同学鲍勃喝酒;他所在的公司没有发过任何奖金。这真是一个斯芬克斯式的谜!詹卡西太太考虑再三,决定晚上和丈夫摊牌。她可不愿意有一个对妻子保守秘密的丈夫。夫妻俩在餐桌旁坐好,詹卡西太太发难了:“亲爱的,那一万元……”“先生,太太,那个人又来了。”露茜打断了她的话。詹卡西太太一下没有回过神来:“谁?那个人是谁?”露茜说:“他说肯定是先生丢了钱。”詹卡西太太一下子跳起来:“什么?又丢了钱?又是他捡到?”夫妻俩来到客厅,陌生人满脸笑容地迎上来:“詹卡西先生,我回家经过您家门口,见到了这皮包,一下子就认出来了。您瞧,天底下竟有这么巧的事!”詹卡西先生接过皮包,掏出一沓厚厚的钞票。詹卡西太太正感吃惊,却听陌生人说:“如果二位不介意的话,我将送给你们一件礼物。”夫妻俩刚刚抬起头来,陌生人已经用一支精巧的小手枪对准了他们:“最好别动,先生,太太,如果不想让我开枪的话。”陌生人微笑着把一根绳子扔给呆若木鸡的詹卡西太太:“太太,请您把您丈夫捆起来,动作要快。”就这样,詹卡西夫妇和露茜都被捆起来了。陌生人往俘虏嘴里塞着布条,说:“对于一个没有丢钱而又问心无愧地认领失款的人来说,这就是头等的报酬。我在拉斯维加斯干了十几回了,还没有一个人拒绝送上门的一万元的。”看着陌生人向卧室保险柜走去,詹卡西太太又气又恨:原来这人就是拉斯维加斯的头号窃贼,他每次先奉送一万元,好让那些昧良心的人收下;他也乘机摸清情况,甚至与失主交上朋友。所以,当他劫走财物后,事主惧于名誉,只好来一个“歹徒如何得手,原因尚不明”!陌生人夹着一个小包出来,打了个手势:“再见了,上钩的鱼儿。”“你好,上钩的鱼儿。”锁着的门突然开了,一个拿枪的人带着好几个人走了进来。陌生人听到拿枪人的话,呆住了。詹卡西太太认出来了,拿枪人是詹卡西先生的老同学——鲍勃。选自《世界最好短篇小说大全集》6.下列对小说内容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晨报中提到“歹徒如何得手,原因尚且不明”,在小说末尾找到了答案。B.人们遭抢劫后因害怕歹徒变本加厉地报复而忍气吞声,陌生人因此而屡屡得手。C.詹卡西太太请私家侦探去调查丈夫,是因为她对丈夫的行为产生了怀疑。D.陌生人两次出现都很突然,他把詹卡西当作上钩的鱼儿,未想到原来自己才是。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以及细节描写等塑造了詹卡西太太的形象。B.陌生人的出现打断了詹卡西太太的发问,是作者有意为之,对情节有一定的延迟效果。C.詹卡西太太与丈夫面对意外之财的不同反应,从侧面衬托了詹卡西先生的形象。D.小说以小见大,通过一个小故事,透视广阔的社会生活,表达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社会价值观。8.小说在情节构思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归纳分析。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