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中数学教学论文-利用几何画板探索轨迹的教学-新人教版_第1页
2024高中数学教学论文-利用几何画板探索轨迹的教学-新人教版_第2页
2024高中数学教学论文-利用几何画板探索轨迹的教学-新人教版_第3页
2024高中数学教学论文-利用几何画板探索轨迹的教学-新人教版_第4页
2024高中数学教学论文-利用几何画板探索轨迹的教学-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高中数学教学论文-利用几何画板探索轨迹的教学-新人教版利用几何画板探索轨迹的教学研究性学习一得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经验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仿照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围绕一个主题或问题,以小组学习为主要形式,学生自主进行的探索性、实践性、开放性课程。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的解决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活动,问题是它的重要载体,整个学习活动以问题的自然形成序列。研究性学习更强调实践,注重体验,关注结果。其特点是内容强调开放性、学习强调主体性、注重学生之间合作学习、讲求体验式、活动化。下面通过对一个数学问题的探索,谈谈我的一点体会。教师:求曲线的方程、通过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是解析几何的两大主要问题。今天与同学们讨论一个问题:怎样探索点的轨迹。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思维从问题开始。我们先看一个具体的例子:如图1,过椭圆()的左焦点F1作弦AB。现在来研究焦点弦AB有关的问题。轨迹1过原点O作弦AB的垂线,垂足为M,求点M的轨迹方程。图1图2几何画板演示:拖动主动点A在椭圆上转动或制作点A在椭圆上运动的动画按钮,跟踪点M,得到点M的轨迹是一个小圆。如图2“怎样求出这个小圆的方程?”学生:按一般思路,假设弦AB所在直线的斜率为k,则AB的垂线的斜率为,列出这两条直线的方程,联立这两个方程解出交点(即垂足)M的坐标,最后消去参数k就得到点M的轨迹方程。哇!好复杂。学生们埋头进行着复杂的运算。其中一个学生望着投影大屏幕,既不动手,也不说话。教师:“你为什么不动手做?”学生:“我在想……这个轨迹是一个圆,而且是以OF1为直径的圆,是不是有什么简单的方法做出来。噢,我知道了。一般的解题思路很容易想出来,但运算也很复杂。我有一个很好也很简单的方法:因为OM⊥AB,所以|OM|2+|F1M|2=|OF1|2,若设点M的坐标为(x,y),点F1的坐标为(c,0),则x2+y2+(x-c)2+y2=c2,即。这就是所求的轨迹方程。”“啊!这么简单?”同学们都惊讶起来。马上又有一个学生说:“大家都被椭圆这个外表给迷惑住了。其实这个问题只与原点和点F1的坐标有关,而与椭圆的弦无任何联系。就是‘给定两点O与F1,过这两点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求交点的轨迹方程。’这当然很容易解得。”教师:“很好。刚才同学们讨论得很不错。在探求点的轨迹时,一定要注意设法找出动点所满足的几何条件,寻找动点与不动点之间的几何关系。平面几何的有关结论对求点的轨迹很有用处。下面我们将问题改变一下:轨迹2如图3,求弦AB中点P的轨迹方程。”“猜猜看,点P的轨迹是什么?”不少学生已经利用几何画板演示了出来:几何画板演示:拖动主动点A,得到点P的轨迹是一个小椭圆,并且这个小椭圆的长轴是线段OF1即半焦距。如图4。“真是椭圆。”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怎样求这个小椭圆的方程?”教师在下面观察学生的解法,却发现不少学生图3对这类问题无从下手。教师:“根据求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求哪一点的轨迹方程,就应该假设该点的坐标为(x,y),因此先设P点坐标为(x,y)。要建立点P的坐标(x,y)满足的方程,观察图形,这里有四个点A(x1,y1)、B(x2,y2)、P、F1,其中点F1是定点,A、B、P都是动点,但点A是主动点,引起点P运动的原因是由于点A在椭圆上运动。因此要找到点P与A、B、F这三个点的坐标之间的关系。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点P与A、B两点的坐标的关系怎样?”学生:“根据中点坐标公式得到,。”“如何将A、B、P、F1这四点的坐标联系起来?”“利用直线的斜率。”“直线AB的斜率怎样表示?”“有,还有。”“如何得到?”“……”“A、B两点在哪?满足什么方程?”图4“在椭圆上。满足,。”“知道怎样求了吗?”学生很快得到下列解法(经过整理):设A(x1,y1),B(x2,y2),P(x,y),,则,,因为点A、B都在椭圆上,则,,两式相减得,于是有,化简得,此即为所求的轨迹方程。教师:“以上解法是很典型的。这里设点A、B的坐标,但并不需要求出,只是利用A、B的坐标进行过渡。这是解析几何中常用的一种求轨迹方法——设而不求。寻找动点之间的关系是求轨迹问题的关键。还有其它解法没有?”一学生:“因为直线AB经过点F1,可以设直线AB的方程为y=k(x+c),与椭圆方程联立解方程组得出A、B两点的坐标……”另一学生:“不必解出A、B的坐标,将直线AB的方程为y=k(x+c)代入椭圆方程得到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就是点A、B的横坐标x1,x2,正好可以利用韦达定理得到,,将点A、B的横坐标都表示为直线AB的斜率k的函数,消去参数k就行了。”教师:“很好。请同学们将解法写出来。”以下是学生的另一种解法(经整理):解法二:假设直线AB的斜率为k,则直线AB的方程为y=k(x+c),代入椭圆方程得设A(x1,y1),B(x2,y2),P(x,y),则,①=,②由①②得,代入y=k(x+c)得,整理得,即为所求的方程。学生:“我改变原椭圆的长轴或短轴的长,所求轨迹的形状也随着改变了,但这两个椭圆的形状仍然十分‘相似’,也不知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学生:“与的比例正好等于,哇!我发现这两个椭圆的离心率是一样的!因此它们的形状相同。”教师:“很好。看来大家已经掌握了求轨迹的关键——寻找被动点与主动点之间的关系。刚才所探索的都是弦AB上特殊点的轨迹。同学们能否利用几何画板探索其它点的轨迹?请大家根据这个椭圆及弦AB,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们立即投入到探索中。一位学生:轨迹3“在弦AB上任意取一点Q,跟踪点Q,动画……哇!怎么点Q的轨迹是这样的?”不少学生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教师将这位学生计算机上的画面切换到大屏幕,几何画板演示:在弦AB上任取一点Q,跟踪点Q,拖动主动点A,取到如下几何图形(如图5~7所示):图5图6图7“呀!这是什么图形?”“怎么会有这样的图形?”“自学习解析几何以来还从没见过这样的图形。”“该给这个轨迹起个什么名字呢?”学生们发出惊叹。拖动点Q,发现点Q的轨迹也发生变化。当点Q接近中点P时,点Q的轨迹图形接近于中点P的轨迹——小椭圆(如图6),而当点Q接近于点A或B时,轨迹图形就接近于大椭圆(如图7)。轨迹4“老师,我发现,如果将弦AB的两端A、B分别与椭圆长轴两个端点A1、A2连起来,则这两条直线A2A与A1B的交点C好象在椭圆的准线上。”另一个学生叫起来。“老师,点Q的轨迹不是我们所熟悉的圆、椭圆、双曲线或抛物线,其轨迹方程一定很复杂。点C的轨迹这么简单,那么应该可以求出其方程吧。”教师:“试试看吧。”采取常规方法“交轨法”求解:设直线AA2、BA1的方程分别为y=k1(x-a),y=k2(x+a),将AA2的方程代入椭圆方程整理得,此方程的两根是A、A2的横坐标x1与a,故可求得A(x1,y1)点坐标为,图8同理可求得B(x2,y2)点坐标为。由A、F1、B三点共线可得,即,将A、B两点坐标代入并整理得a2(a+c)k12k2+a2(c-a)k1k22+b2(a+c)k1+b2(c-a)k2=0,将,代入上式得,分解因式得,因为直线AA2、BA1的交点在椭圆外,所以,故,即。即为直线AA2、BA1的交点的轨迹方程,而这就是椭圆的准线方程。“同样的道理,直线A2B与A1A的交点D也在准线上。”“老师,不管C、D两点在左准线上怎样运动,∠CF1D是一个定值。如图9所示。”又一个学生发现了一个结论。同学们利用上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很快证明了出来。教师:“很高兴看到你们能探索出这么多图9结论出来。利用几何画板,你们还能探索出什么结论吗?如果是圆、椭圆等常见轨迹,请同学们课后尽量给出证明。”轨迹5“老师,如图10作ΔOAB的重心G,其轨迹也是一个椭圆。”一位学生说。(以下是学生课后提供的解答过程:设A(x1,y1),B(x2,y2),G(x,y),AB中点为M(x0,y0),则,,,,,,由,,得,此即为直线AB的斜率k,图10又,∴,整理得.故ΔOAB重心G的轨迹方程为:。)下面是学生们得到的几条奇形怪状的曲线:轨迹6“ΔOAB的内心的轨迹是一条‘鸡蛋形’曲线(如图11所示)。”轨迹7“ΔOAB的垂心的轨迹是一条‘’形状的曲线(如图12所示)。”图11图12轨迹8“ΔOAB的外心的轨迹是一条‘反’形状的曲线(如图13所示)。”轨迹9“ΔOAB中,过点A作OB的垂线,垂足的轨迹是‘两叶花卉形’(如图14所示)。”图13图14轨迹10“老师,如图15作ΔABF2的重心G,其轨迹也是一个椭圆。”(以下是学生课后的解答:设A(x1,y1),B(x2,y2),G(x,y),则由F2(c,0)与G(x,y)可得AB中点M的坐标为,因为,所以,整理得,即。此即为ΔABF2的重心G的轨迹方程。)图15又是几条奇妙的曲线:轨迹11“ΔABF2的内心的轨迹是与椭圆相似的一条曲线(如图16所示)。”轨迹12“ΔABF2的垂心的轨迹是一条形状的曲线(如图17所示)。”轨迹13“ΔABF2的外心的轨迹是一条‘反’形状的曲线(如图18所示)。”轨迹14“ΔABF2中,过点A作BF2的垂线,垂足的轨迹是两叶花卉形(如图19所示)。”图16图17图18图19轨迹15—18“延长AF2交椭圆于另一点C,联BF2,ΔABC的重心、内心、垂心、外心的轨迹都是一不知名的曲线(如图20~23所示)。”图20图21图22图23“老师,椭圆与双曲线、抛物线都是圆锥曲线,它们有很多相似的性质。以上问题在双曲线与抛物线中是不是也具有相似的结论?”“问得好。同学们探讨一下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以下是学生经过探索得出下面的结论(限于篇幅,本文略去解题过程):轨迹19如图24,过双曲线的右焦点F2作弦AB,则弦AB的中点M的轨图24迹是以OF2为实轴即实半轴长为的双曲线,其方程为,其解答过程与椭圆相似,这里略去。并且此双曲线与原双曲线的离心率相同。若在弦AB上任取一点P,则点P的轨迹图形如图25~26,并且当点P图25接近中点M时,P点轨迹接近中点M的轨迹——双曲线;当点P接近点A或B时,P点轨迹接近原双曲线。轨迹20如图27,ΔOAB的重心G的轨迹是一双曲线,其方程为。轨迹21如图28,ΔABF1的重心的轨迹是一双曲线,其方程为图26图27图28轨迹21如图28,ΔABF1的重心的轨迹是一双曲线,其方程为。轨迹22如图29,过抛物线的焦点F作弦AB,则弦AB的中点M的轨迹是以F为顶点的抛物线,其方程为.图29图30图31如图30~31,若在弦AB上任取一点P,则点P的轨迹并且当点P接近中点M时,P点轨迹接近中点M的轨迹——抛物线,当点P接近点A或B时,P点轨迹接近原抛物线轨迹23如图32,ΔOAB的重心G的轨迹是一条抛物线,其方程为。轨迹24如图33,K是抛物线的准线与x轴的交点,ΔKAB的重心的轨迹是一条抛物图32图33图34线,其方程为。如图34,通过探索还可得到抛物线有关的一些性质:如①以AB为直径的圆与准线相切;②连接OA、OB两条直线,分别交抛物线的准线于M、N两点,则∠MFN=,并且AM、BN都垂直于准线。教师:“今天的问题同学们研究得很好。几何画板可以称这数学实验室。通过这个实验室,同学们可以学会怎样去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象上面的轨迹问题,找到了主动点与被动点之间的关系,问题就不难解。下面的这个问题,同学们课后去加以研究,下周将你们研究的结果展示出来:问题如图35所示,过椭圆的左顶点A1作两条互相垂直的弦A1A、A1B。对于弦AB提出一些问题并加以解决。例如:弦AB是否经过一个定点;弦AB上中点的轨迹问题;过A1或O点作弦AB的垂线,垂足的轨迹问题;ΔA1AB的重心、外心、内心、垂心等的轨迹问题;ΔA2AB的重心、外心、内心、垂心等的轨迹问题……更一般的问题:如果在椭圆上取其它点M,过点M作两条互相垂直的弦MA、MB。对弦AB提出一些问题并加以解决。同样,对双曲线、抛物线也提出类似的问题。有关结果在下周展示出来。”课后对学生进行了调查。以下是一些学生的感受:“今天这堂课收获很大。以往很多想不通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问题,通过几何画板的动态显示,现在弄清楚了。”“今天这堂课真有意思。通过几何画板这个工具,不仅掌握了如何研究问题,图35同时也知道了如何去发现问题。”“通过这堂课,我想我们平时做的很多数学题大概就是这样被发现的。”“我觉得老师要我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种教学方式对我们很有益处。这比题海战术、高强度训练的教学方式要好得多。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让我们知道了知识的产生过程。”记得我国著名数学教育家张奠宙教授说过,在数学方面的研究性学习,不必将问题搞得太大,可以让学生对某个小问题进行讨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研究性学习重在探索过程,注重知识的产生过程,改变学生在教室里等老师教知识,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寻找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资料、数据并不断提高思维能力,进一步增强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尝试用相关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成功与失败、发现与创造中初步获得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总之,研究性学习强调: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探索性。参考书目:1.《几何画板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忻重义、万福永编著;2.《利用几何画板教解析几何》,陶维林编著;3.《几何画板范例教程》,陶维林编著。 例谈恒成立不等式的求解策略含参数不等式的恒成立问题是不等式中重要的题型,也是各类考试的热点.这类问题既含参数又含变量,学生往往难以下手,怎样处理这类问题呢?转化是捷径.通过转化能使恒成立问题得到简化,而转化过程中往往包含着多种数学思想的综合运用.下面就其常见类型及解题策略举例说明.一﹑可化为一次不等式恒成立的问题例1.对于满足的一切实数,不等式恒成立,试求的取值范围.分析:习惯上把当作自变量,记函数,于是问题转化为:当时,恒成立,求的取值范围.解决这个等价的问题需要应用二次函数以及二次方程的区间根原理,可想而知,这是相当复杂的.解:设函数,显然,则是的一次函数,要使恒成立,当且仅当,且时,解得的取值范围是.点评:本题看上去是一个不等式问题,但是经过等价转化,把它化归为关于的一次函数,利用一次函数的单调性求解,解题的关键是转换变量角色.二﹑二次不等式恒成立问题例2.已知关于的不等式对一切实数恒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分析:利用二次项系数的正负和判别式求解,若二次项系数含参数时,应对参数分类讨论.解:(1)当时,即或,显然时,符合条件,不符合条件;(2)当时,由二次函数对一切实数恒为正数的充要条件,得,解得.综合(1)(2)得,实数的取值范围为.三﹑绝对值不等式恒成立问题例3.对于任意实数,不等式恒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分析1:把左边看作的函数关系,就可利用函数最值求解.解法1:设,则,,.分析2:利用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求解.解法2:设﹑﹑在数轴上对应点分别是﹑﹑,则当点在线段上时,;当点在点的左侧时,;当点在点的右侧时,;因此,无论点在何处,总有,所以当时,恒成立,即对于任意实数,不等式恒成立时,实数的取值范围为.分析3:利用绝对值不等式求解的最大值.解法3:设.且时等式成立,,.四﹑含对数﹑指数﹑三角函数的不等式恒成立问题例4.当时,不等式恒成立,求的取值范围.分析:注意到函数,都是我们熟悉的函数,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可知要使对一切,恒成立,只要在内,的图象在图象的上方即可.显然,再运用函数思想将不等式转化为函数的最值问题,即.解:设,,则要使对一切,恒成立,由图象可知,并且,故有,,又点评:通过上述的等价转化,使恒成立的解决得到了简化,其中也包含着函数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的综合运用.此外,从图象上直观得到后还需考查区间右端点处的函数值的大小.五、形如“”型不等式形如“”或“”型不等式,是恒成立问题中最基本的类型,它的理论基础是“在上恒成立,则();在上恒成立,则()”.许多复杂的恒成立问题最终都可归结到这一类型.例5.已知二次函数,若时,恒有,求的取值范围.解:,,即(1)当时,不等式显然成立,(2)当时,由得. ,,.又,,..综上得,的取值范围为.六、形如“”型不等式例6.已知函数,若对任意,都有成立,则的最小值为.解:对任意,不等式恒成立,,分别是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对于函数,取得最大值和最小值的两点之间最小距离是2,即半个周期.的最小值为2七、形如“”型不等式例7.在,,,这四个函数中,当时,使恒成立的函数的个数是()(A)(B)(C)(D)解:本题实质就是考察函数的凸凹性,即满足条件的函数应是凸函数的性质,画草图即知,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八、形如“”型不等式例8.已知函数,,若当时,恒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解:在恒成立,即在恒成立在上的最大值小于或等于零.令, ,即在上单调递减,是最大值.,即.九、形如“”型不等式例9.已知函数,,若对任意,都有,求的范围.解:∵对任意,都有成立,.,令得或;得. 在为增函数,在为减函数.,.例谈转化与化归思想的应用在日常教学中,常遇到一些问题直接求解较为困难,然而通过观察、分析等思维过程,可以将原问题转化为一个新问题,通过新问题的求解,达到解决原问题的目的,这一思想方法我们称之为“化归与转化的思想方法”.比较常见的表现形式有:陌生与熟悉的转化,复杂与简单的转化、变量与常量的转化、数与形的转化、函数与方程的转化、空间与平面的转化、正与反的转化、抽象与具体的转化等等.下面就一些题目谈谈一些处理策略.1.陌生与熟悉的转化例1已知求证:.解析:原条件可化为令则,因为,所以即,整理得所以成立.点评将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以利于我们运用熟知的知识、经验和问题来解决.本题巧妙的将陌生的的分式经过整理变形,转化为熟悉的两角和差正切公式来解决.2.复杂与简单的转化例2已知函数,求函数的定义域,并证明是单调递减函数.解析:由得,所以函数的定义域为.设,是单调递减函数.则,由于在均为单调函数,由复合函数的单调性知:函数在上是单调递减函数.点评:本题函数形式较复杂,直接化简较难,通过引入三角进行换元,将复杂函数转化为简单的函数形式.但在引入参数角时,还需跟上合适的范围以便求解.3.变量与常量的转化例3对于满足的一切实数,不等式恒成立,试求的取值范围.解析:习惯上把当作自变量,记函数,于是问题转化为:当时,恒成立,求的取值范围.解决这个等价的问题需要应用二次函数以及二次方程的区间根原理,可想而知,这是相当复杂的.设函数,显然,则是的一次函数,要使恒成立,当且仅当,且时,解得的取值范围是.点评本题看上去是一个不等式问题,但是经过等价转化,把它化归为关于的一次函数,利用一次函数的单调性求解,解题的关键是转换变量角色.在有几个变量的问题中,常常有一个变元处于主要地位,我们称之为主元,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总是紧紧抓住主元不放,这在很多情况下是正确的.但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此路往往不通,这时若能变更主元,转移变元在问题中的地位,就能使问题迎刃而解.4.空间与平面的转化例4如下图所示,图(a)为大小可变化的三棱锥.(1)将此三棱锥沿三条侧棱剪开,假定展开图刚好是一个直角梯形,如图(b)所示.求证:侧棱;(2)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