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绪论
一概述
1中药化学的学科性质: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中药的基本理论,运用现代化学及其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中药化学成分和有效成分的学科。
2中药化学学习和研究内容:中药化学主要研究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和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检识和结构鉴定方法。其次是生物合成途径和必要的化学结构的修饰或改造,以及构效关系等。
3研究对象:本学科主要学习和研究中药、特别是植物来源中药的化学成分。
4关于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中药中的化学成分是十分复杂的。某一种中药可能含有几种类型的成分,而每一个类型又可能含有少则几种、多则十几种、几十种化学成分。一种中药如此,复方中药就更复杂了。
由于生源途径的关系,一种中药中往往存在母核相同、取代基不同的同一类型成分,也有不同类型的成分,例如,中药人参中就含有20余种三萜皂苷类成分,其都有相同或类似的母体,同时人参中又有黄酮类、多糖及挥发油等类成分。中药中成分的复杂性及多种中药的配伍应用,即构成了中药功效的多样性,是中药常具有多方面功效或多种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
举例:大黄中的5种蒽醌苷元成分:苷元名称R1R2
大黄酸-COOHH
大黄素-CH3-OH
芦荟大黄素-CH2OHH
大黄素甲醚-CH3-OCH3
大黄酚-CH3H
5相关概念
(1)单体:
即化合物。指具有一定分子量、分子式、理化常数和确定的化学结构式的化学物质。
(2)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能起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3)无效成分:没有生物活性和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4)有效部位:在中药化学中,常将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分,称为有效部位。如人参总皂苷、苦参总生物碱、银杏叶总黄酮等。
(5)有效部位群:含有两类或两类以上有效部位的中药提取或分离部分。
(6)一次代谢产物:也叫营养成分。指存在于生物体中的主要起营养作用的成分类型;如糖类、蛋白质、脂肪等。
(7)二次代谢产物:也叫次生成分。指由一次代谢产物代谢所生成的物质,次生代谢是植物特有的代谢方式,次生成分是植物来源中药的主要有效成分。
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的关系:二者的划分也是相对的。一方面,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提高,一些过去被认为是无效成分的化合物,如某些多糖、多肽、蛋白质和油脂类成分等,现已发现它们具有新的生物活性或药效。
另外,一些中药中的化学成分本身不具有生物活性、也不能起防病治病的作用,但是,它们受采收、加工、炮制或制剂过程中一些条件的影响而产生的次生产物,或它们口服后经人体胃肠道内的消化液或细菌等的作用后产生的代谢产物,以及它们以原型的形式被吸收进入血液或被直接注射进入血液后在血液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却具有防病治病的作用,这些化学成分无疑也应被视为有效成分。另一方面,某些过去被认为是有效成分的化合物,经研究证明是无效的。如麝香的抗炎有效成分,近年来的实验证实是其所含的多肽而不是过去认为的麝香酮等。
二
中药化学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药产业化中的意义和作用
1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探索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
通过对中药进行有效成分的研究,不仅可以阐明中药产生功效的究竟为何物物质,也为探索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提供了前提和物质基础。如,现代研究证明,麻黄中的挥发油成分α-松油醇是其发汗散寒的有效成分;其平喘的有效成分是麻黄碱和去甲麻黄碱;而利水的有效成分则是伪麻黄碱。
2促进中药药效理论研究的深入
如对于中药的化学成分与中药药性之间的关系的探讨。研究发现,温热药附子、吴茱萸、细辛、丁香等都含有消旋去甲乌药碱,此成分为β-受体激动剂,具有加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促进脂肪、糖代谢等一系列作用,这些作用与热性药的药性基本一致,故推测去甲乌药碱可能是“热性”中药的物质基础。
3阐明中药复方配伍的原理
中药配伍中可能存在着一种中药有效成分与它种中药有效成分在药理作用方面的相互作用,也可能存在着一种中药有效成分与它种中药有效成分之间产生物理的或化学的相互作用。一般来说,后者常发生在中药方剂的煎煮或其它剂型制备过程中,从而使方剂中的有效成分无论在质的方面,还是在量的方面都与单味药有所改变。
生脉散为中医古典精方,古代医家用于抢救热伤元气,脉微欲绝等危重病人。经研究,其三味药单用均不如复方。以红参-麦冬-五味子(1:3:1.5)水煎,发现生成一种新物质,经结构测定为5-羟甲基糠醛(5-HMF),该物质三味药中只有五味子少量含有,药效试验表明5-HMF具有抗心肌缺血作用,可代表生脉散的疗效。
4阐明中药炮制的原理
研究重要中药炮制前后化学成分或有效成分的变化,将有助于阐明中药炮制的原理、改进传统的炮制方法、制定控制炮制品的质量标准、丰富中药炮制的内容。
如对于黄芩炮制的研究。黄芩有浸、烫、煮、蒸等炮制方法。过去南方认为“黄芩有小毒,必须用冷水浸泡至色变绿去毒后,再切成饮片,叫淡黄芩”。而北方则认为“黄芩遇冷水变绿影响质量,必须用热水煮后切成饮片,以色黄为佳”。经中药化学的研究表明,黄芩在冷水浸泡过程中,其有效成分黄芩苷可被药材中的酶水解成黄芩素,后者不稳定易氧化成醌类化合物而显绿色。
黄芩苷黄芩素(黄色)
醌类(绿色)可见用冷水浸泡的方法炮制,使有效成分损失导致抑菌活性降低,而用烫、煮、蒸等方法炮制时,由于高温破坏了酶的活性,使黄芩苷免遭水解,故抑菌活性较强,且药材软化易切片。因此,认为黄芩应以北方的蒸或用沸水略煮的方法进行炮制。
5改进中药制剂剂型,提高药物质量和临床疗效
为了研制开发出高效、优质、安全、稳定的“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三便”(贮存、携带、服用方便)的新型中药,中药化学在中药制剂的研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6建立和完善中药材和中成药的质量标准为了更好地控制中药的质量,在严格按照中药材栽培质量管理规范(GAP)的要求进行中药材栽培、生产,以及严格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要求进行中药制剂生产的同时,现在越来越多地应用中药化学的检识反应、鉴别方法、各种色谱法以及各种波谱法对中药材及其制剂进行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并尽可能对其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在中药材和中成药的质量控制中,如果能确定其有效成分,则应以其有效成分为指标,建立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的方法,以此来控制质量。如果其有效成分还不清楚时,可以采用该主要化学成分或标志性化学成分为指标进行。
第一节
中药化学成分及生物合成简介
一、中药化学成分类型简介
本小节主要介绍各类成分的基本概念,了解中药中一般都有那些类型的化学成分。重点掌握各类成分的一般溶解性,为理解提取、分离一般方法打基础。各类成分的详细内容在各论中具体学习。
各类成分的性质在概念中只介绍极性,溶解性在后面以列表形式介绍。
1生物碱:为一类存在于生物体内分子中含有氮原子的有机化合物的总称;一般具有碱性,可与酸成盐。游离生物碱具亲脂性;生物碱盐具亲水性。
2苷类:为一类经水解后可产生糖和非糖两部分的化合物。非糖部分叫苷元。苷具亲水性,苷元具亲脂性。
3挥发油:为一类可随水蒸气蒸馏出来的与水不相混溶的油状液体的总称。具有香味或特殊气味的中药往往都含有挥发油。挥发油具亲脂性。以上三类为主要的有效成分类型。4糖类:为中药中普遍存在的成分类型,包括单糖、低聚糖、多糖。单糖是糖的基本单位;低聚糖是由2~9个单糖脱水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多糖是由10个以上至上千个单糖脱水缩合而成的高聚物。
5有机酸:广义的有机酸泛指分子中有羧基的化合物。在植物中多以金属离子或生物碱盐的形式存在。按分子大小又分为小分子有机酸和大分子有机酸。前者极性大,具亲水性;后者极性小,具亲脂性。
6树脂:为植物组织中树脂道的分泌物。性脆,受热时先软化而后变为液体,燃烧时发生浓烟并有明火。树脂具亲脂性。按结构又分为树脂酸(主要为二萜酸、三萜酸及其衍生物)、树脂醇(分子中具羟基)、树脂烃(为一类结构复杂的含氧中性化合物)类。
7氨基酸、蛋白质和酶:(1)氨基酸:分子中含有氨基的羧酸。构成蛋白质的多为α-氨基酸。为亲水性。在等电点时,溶解度最小。
(2)蛋白质、多肽:蛋白质为二十多种α-氨基酸通过肽键首尾相连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多肽亦为。但二者分子量不同,一般将分子量在5×103以下称为多肽,而介于5×103~1×107之间称为蛋白质。蛋白质在冷水中溶解且成胶体,在热水、60%以上乙醇及其它有机溶剂中变性沉淀。(3)酶:是有机体内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其催化作用具有专属性,如特定的酶可催化水解特定的苷。酶的性质和蛋白质相同。
8鞣质:又称单宁或鞣酸,为一类分子较大、结构复杂的多元酚类化合物的总称。可与蛋白质结合成难溶于水的鞣酸蛋白。为亲水性物质。
9植物色素:为植物中具有颜色的成分的总称。依溶解性又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色素;前者主要指一些有颜色的苷、花青素,后者主要包括叶绿素、胡罗卜素等
10油脂和蜡:油脂为一分子甘油和三分子脂肪酸脱水结合形成的酯。主要在种子中。常温下为液体。蜡为高级不饱和脂肪酸和一元醇生成的酯。主要在植物茎、叶的表面。常温下为固体。均为亲脂性成分成分类型水醇类亲脂性有机溶剂
游离生物碱-++生物碱盐++-苷类++-苷元-++挥发油-++糖类(单糖低聚糖)+±-(多糖)+
±-有机酸(大分子)-++
(小分子)++-树脂-++氨基酸++-蛋白质、酶±±-鞣质++-色素(亲水性)++-(亲脂性)-++油脂、蜡-++
±:单糖:无水醇难溶;多糖;对醇60%以上难溶。蛋白质、酶;对水热水沉淀;对醇60%以上沉淀。
二中药化学成分的主要生物合成途径(一)乙酸-丙二酸(AA-MA)途径以乙酰辅酶A为起始物质,丙二酸单酰辅酶A起延伸碳链的作用。通过这一途径能生成脂肪酸类、酚类、醌类等化合物。
1酚和醌类这类物质的生物合成过程中只发生缩合反应。乙酰辅酶A直线聚合后再进行环合生成各种酚类化合物。
CH3-CO-S-CoA+3
乙酰辅酶A丙二酸单酰辅酶A
CH3-CO-CH2-CO-CH2-CO-CH2-CO-------Enz
上述多酮环合则生成各种醌类化合物或聚酮类化合物。
(二)甲戊二羟酸(MVA)途径起始物质为MVA,在ATP作用下,按如下路线合成:
甲戊二羟酸(
MVA)焦磷酸二甲烯丙酯
焦磷酸异戊烯酯
甲戊二羟酸5-焦磷酸
萜类、甾类化合物均由这一途径生成。
(三)莽草酸途径
具有C6-C3及C6-C1基本结构的化合物由这一途径衍化生成。如由此途径生成的苯丙氨酸,经脱氨及氧化反应等分别生成桂皮酸,再由桂皮酸、苯甲酸生物合成各种含C6-C3及C6-C1结构的天然化合物如苯丙素类、木脂素类、香豆素类等。此途径由莽草酸通过苯丙氨酸,生成桂皮酸,再由桂皮酸生成各种苯丙素类化合物。现也被称为桂皮酸途径。
以香豆素生合成简图示意本途径如下:
莽草酸苯丙氨酸桂皮酸香豆素
(四)氨基酸途径
大多数生物碱类成分由此途径生成。有些氨基酸,如鸟氨酸、赖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及色氨酸等,经脱羧成为胺类,再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甲基化、氧化、还原、重排等)生成各种生物碱。
(五)复合途径许多二级代谢产物由上述生物合成的复合途径生成。即分子中各个部分由不同的生物合成途径产生。如查耳酮类、二氢黄酮类化合物的A环和B环分别由乙酸-丙二酸途径和莽草酸途径生成,再在各种酶作用下生成黄酮。一些萜类生物碱分别来自甲戊二羟酸途径及莽草酸途径或乙酸-丙二酸途径。
第二节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本节介绍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方法,主要介绍溶剂提取法。重点:溶剂提取法的原理,化学成分的极性、常用溶剂、极性大小顺序及提取溶剂的选择;常见的提取方法及应用范围。常用三种方法,溶剂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升华法。另外新方法还有超临界提取法。提取的概念:指用选择的溶剂或适当的方法,将所要的成分溶解出来并同中药组织脱离的过程。
一溶剂提取法(一)提取原理:根据中药化学成分与溶剂间“极性相似相溶”的原理,依据各类成分溶解度的差异,选择对所提成分溶解度大、对杂质溶解度小的溶剂,依据“浓度差”原理,将所提成分从药材中溶解出来的方法。
(二)化学成分的极性:被提取成分的极性是选择提取溶剂最重要的依据。
1影响化合物极性的因素:
(1)化合物分子母核大小(碳数多少):分子大、碳数多,极性小;分子小、碳数少,极性大。
(2)取代基极性大小:在化合物母核相同或相近情况下,化合物极性大小主要取决于取代基极性大小。常见基团极性大小顺序如下;酸>酚>醇>胺>醛>酮>酯>醚>烯>烷。举例:判断下列各组化合物极性大小。
ABC
麻黄碱蝙蝠葛碱
中药化学成分不但数量繁多,而且结构千差万别。所以极性问题很复杂。但依据以上两点,一般可以判定。需要大家判断的大多数是母核相同或相近的化合物,此时主要依据取代基极性大小。
2常见中药化学成分类型的极性:极性较大的:苷类、生物碱盐、糖类、蛋白质、氨基酸、鞣质、小分子有机酸、亲水性色素。极性小的:游离生物碱、苷元、挥发油、树脂、脂肪、大分子有机酸、亲脂性色素。以上不是绝对的,具体成分要具体分析。比如,有的苷类化合物极性很小,有的苷元极性很大。
(三)提取溶剂及溶剂的选择:
1.常用提取溶剂的分类与极性:
1)分类:通常分三类:水类;亲水性有机溶剂;亲脂性有机溶剂。
2)极性大小:水(H2O)>甲醇(MeOH)>乙醇(EtOH)>丙酮(Me2CO)>正丁醇(n-BuOH)>乙酸乙酯(EtOAc)>乙醚(Et2O)>氯仿(CHCl3)>苯(C6H6)>四氯化碳(CCl4)>正己烷≈石油醚(Pet.et)。水类还包括酸水、碱水;亲水性有机溶剂包括甲醇、乙醇、丙酮;亲脂性有机溶剂为正丁醇后所有的。这三类溶剂间互溶情况:水和亲水性有机溶剂可互溶,水和亲脂性有机溶剂间不互溶,有机溶剂间除甲醇和石油醚不互溶外,其它均互溶。
3)溶剂极性大小的实质:介电常数不同,介电常数大的溶剂极性大,介电常数小的溶剂极性小。如,己烷为1.9,氯仿为5.2,水为80。
2.提取溶剂的选择:
1)提取溶剂的选择原则:(1)要对所提取成分溶解度大;对杂质溶解度小。(2)要与所提取成分不起意外的化学变化。(3)要廉价、易得、安全。其中(1)是最主要的。
2)提取溶剂的选择:(1)水:为极性最大的溶剂,也最常用。可溶解苷类、生物碱盐、糖类、蛋白质、氨基酸、鞣质、小分子有机酸、有机酸盐、亲水性色素、无机盐。其中蛋白质不溶于热水。缺点:用水提取易酶解苷类成分,且易霉坏变质。某些含果胶、粘液质类成分的中草药,其水提取液常常很难过滤。沸水提取时,中草药中的淀粉可被糊化,而增加过滤的困难。故含淀粉量多的中草药,不宜磨成细粉后加水煎煮。(2)亲水性的有机溶剂:以乙醇最常用。乙醇的溶解性能比较好。亲水性的成分除蛋白质、粘液质、果胶、淀粉和部分多糖等外,大多能在乙醇中溶解。优点:应用范围广,易过滤,不霉变,易浓缩回收。缺点:价高、不安全,需回流设备。
(3)亲脂性的有机溶剂:这些溶剂的选择性能强,用于亲脂性成分的提取,如游离生物碱、苷元、挥发油等。
优点:提取专属性强,易回收浓缩。缺点:价高、易燃、有毒,穿透性差;对设备要求高。(四)提取方法:提取工艺流程图:提取和分离工艺多用此图表示。
1浸渍法:也叫冷浸法。将药材粗粉以适当溶剂在常温下浸泡。多以水类或稀醇为溶剂。适于成分遇热易破坏或含多糖较多的中药的提取。缺点为浸出效果较差,水提取液易发霉,提取液体积大,浸出时间长。
2渗泸法:将中药粗粉装于渗泸筒中,不断添加溶剂渗过药粉,从渗泸筒下端不断流出渗泸液。各类溶剂均可。此法由于溶液浓度差大,浸出效果好,且不破坏成分。但缺点为溶液体积大,时间长。
3煎煮法:为中药水提取最常用的方法。将中药粗粉用水加热煮沸,保持一定时间,成分即可浸出。煎煮法必须以水为溶剂。此法提取效率高,但遇热破坏成分要注意。且含多糖多的成分过滤困难。4回流法:用于以有机溶剂加热提取成分。优点为提取效率高,但受热易破坏成分不宜用此法。缺点为溶剂消耗量大,需回流设备,需几次提取方可提取完全。
5连续回流法:以索氏提取器(亦称脂肪抽出器)回流提取。克服了回流法溶剂需要量大、需几次提取的缺点。缺点为提取时间长,受热破坏成分不能用此法。(五)影响提取效率的因素:
1药材粉碎度:药粉越细、表面积越大,提取效率越高。但太细,药粉对成分的吸附也越强。因此水提取宜用粗粉;用有机溶剂可细些,以20目为好。
2提取温度:一般热提效率高,但要考虑有些成分温度高易破坏,应选择适宜温度。
3提取时间:一般提取时间长提出量大。但被提成分在细胞内外溶解一旦平衡,时间长即无意义。一般热水提以1/2~1hr为宜,乙醇提1hr为宜。
二水蒸气蒸馏法:适于具有挥发性、可随水蒸气蒸馏不被破坏,与水不反应、且与水分层的成分的提取。中药中主要用于挥发油、某些挥发性生物碱、少数挥发性蒽醌苷元、香豆素苷元的提取。水蒸气蒸馏提取的装置有两种,一是水蒸气蒸馏装置,二是共水蒸馏装置。三升华法:中药中的某些固体成分在受热低于其熔点的温度下,不经液态直接成为气态,经冷却后又成为固态,从而与中药组织分离这种性质称为升华,这种提取方法称为升华法。中药成分有少量具有升华性,如游离羟基蒽醌类成分,一些小分子香豆素类,有机酸类成分等。
四超临界提取法。(SFE)
1特点:与经典溶剂提取法比较,不用有机溶剂,而是选用一种称为超临界流体(SF)的物质替代有机溶剂提取。
2优点:1)可在低温下提取,“热敏性”成分尤其适用。2)无溶剂残留,对作为制剂的中药提取物的提取是一大优势。3)提取与蒸馏合为一体,无需回收溶剂。4)具选择性分离。
3超临界流体(SF):指处于临界温度(Tc)和临界压力(Pc)以上,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的、以流动形式存在的物质。超临界状态是指当一种物质处于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以上的状态下,形成既非液体又非气体的单一状态,称为“SF”。此时其流体密度近似液体、黏度近似气体,其扩散力比液体大增,介电常数也随压力增加而增加。其浸透性优于液体,因而比液体有更佳的溶解力,有利于溶质的萃取,特别是性质不稳定、易热分解的物质的提取。4常见的SF:有二氧化碳、一氧化亚氮、六氟化硫、乙烷、庚烷、氨、二氯二氟甲烷等。其中最常用的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特点:临界温度接近室温(Tc=31.3℃),临界压力也较低(Pc=7.37Mpa),无色、无毒、无味,不易燃,化学惰性,廉价,易制成高纯度气体。故在SFE中最常用。
5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的溶解能力规律:在超临界状态下,CO2对不同溶质的溶解能力差别很大。其取决于溶质的极性、沸点、分子量。
(1)对亲脂性、低沸点成分溶解能力强,如挥发油、烃类、醚类、酯类等。
(2)成分极性基团(如OH、COOH)越多,越难提取。如糖类、氨基酸的萃取压力要4×104Pa以上。
(3)成分分子量越大,越难提取。
第三节: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离方法
本节介绍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分离方法,有萃取、沉淀、结晶、盐析、膜分离、柱色谱等方法。重点掌握前三种和柱色谱法。
一两相溶剂萃取法
1原理:利用混合物中各单体组分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系数(K)不同而达到分离的方法。溶剂分配法的两相往往是互相饱和的水相与有机相。混合物中各成分在两相中分配系数相差越大,则分离效果越高。
2方法:
1)简单萃取法:仪器,实验室用分液漏斗或下口瓶。一般在水和亲脂性有机溶剂中进行,根据情况,也可用酸水或碱水。中药中成分比较复杂,一般一次萃取分离不出来纯品,需要再配合其他方法。由于成分的复杂性及相互作用,萃取中易发生乳化。破坏乳化的方法有:(1)加热敷;(2)将乳化层抽滤;(3)长时间放置(24小时以上)。2)pH度萃取法:是分离酸性或碱性成分的常用方法。以pH成梯度的酸水溶液依次萃取以亲脂性有机溶剂溶解的碱性成梯度的混合生物碱,或者以pH成梯度的碱水溶液依次萃取以亲脂性有机溶剂溶解的酸性成梯度的混合酚、酸类成分,使后者分离的方法。
3)连续萃取法:采用连续萃取器萃取。利用两溶液比重不同自然分层和分散相液滴穿过连续相溶剂时发生传质。此法可克服用分液漏斗多次萃取操作的麻烦。
4)液滴逆流分配法(DCCC法):是利用流动相形成液滴,通过作为固定相的液柱而达到分离纯化的目的。二
沉淀法指于中药提取液中加入某些试剂或溶剂,使某些成分沉淀而使所要成分与杂质分离的方法。依据加入试剂或溶剂不同,分为下述四个方法。
1水醇沉淀法:1)水提取醇沉淀法,于水提浓缩液中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60%以上,可使多糖、蛋白质沉淀。2)醇提取水沉淀法,于醇提取浓缩液中加入10倍量以上水,可沉淀亲脂性成分。
2铅盐沉淀法:利用中性醋酸铅或碱式醋酸铅在水或稀醇溶液中能与许多物质生成难溶的铅盐或络盐沉淀而分离的方法。中性醋酸铅可沉淀具有邻二酚羟基和羧基的成分;碱式醋酸铅的沉淀范围较广,可沉淀含酚羟基和羧基及中性皂苷等。如沉淀为杂质,则可弃去;如沉淀为所要成分,则可将沉淀悬浮于水或稀醇中,通H2S气体或加入稀H2SO4、Na2SO4等脱铅,成分即可分离。
3酸碱沉淀法:
1)酸提取碱沉淀:用于生物碱的提取分离。2)碱提取酸沉淀:用于酚、酸类成分和内酯类成分的提取、分离。
4专属试剂沉淀法某些试剂能选择性地沉淀某类成分,称为专属试剂沉淀法。如雷氏铵盐能与水溶性生物碱类生成沉淀,可用于分离水溶性生物碱与其它生物碱;胆甾醇能和甾体皂苷沉淀,可使其与三萜皂苷分离;明胶能沉淀鞣质,可用于分离或除去鞣质等。
三盐析法于中药水提取液中加入某些无机盐至一定浓度或达到饱和状态,可使某些成分由于溶解度降低而沉淀析出。常用的无机盐有HCl、Na2SO4等。四结晶法
1关于结晶和重结晶概念:结晶是指由非结晶状态到形成结晶的操作过程。重结晶指由纯度低结晶处理成纯度高结晶的操作过程。二者从操作角度差别是起始物不同。
2结晶和重结晶操作:
提取或分离物↓溶于选择的溶剂,加热成饱和溶液,过滤溶液↓放置(冷藏)析晶,过滤粗结晶↓重复上述操作(重结晶)结晶
3影响结晶的因素:
1)结晶用溶剂的选择是最重要因素之一。一般应符合下列条件:(1)要对被结晶成分热时溶解度大、冷时溶解度小;对杂质或冷热时都溶解,或冷热时都不溶解。(2)与被结晶成分不发生化学反应。(3)沸点不宜太高。除用单一溶剂外,中药成分的结晶常用一定比例的混合溶剂,。
2)纯度:
3)被结晶成分的类型:分子小易结晶;分子大、含糖多,不易结晶。
4)溶液浓度:溶液浓结晶快,但结晶细碎,杂质多;反之结晶慢,但晶形大、纯度高。
5)结晶温度和时间:温度低、时间长,结晶好。
五膜分离法
利用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膜,以外加压力或化学位差为推动力,对混合物溶液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分级、提纯和富集。反渗透、超滤、微滤、电渗析为四大已开发应用的膜分离技术。其中反渗透、超滤、微滤相当于过滤技术。溶剂、小分子能透过膜,而大分子被膜截留。不同膜过滤被截留的分子大小有区别。如运用超滤,选用适当规格的膜可实现对中药提取液中多糖类、多肽类、蛋白质类的截留分离。透析法也属于膜分离法。
六柱色谱法
1吸附柱色谱是利用吸附剂对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吸附能力的差异,而实现分离的一类色谱。
1)硅胶、氧化铝柱色谱:二者均为最常用的吸附剂。硅胶是一种中等极性的酸性吸附剂,适用于中性或酸性成分的层析。氧化铝有弱碱性,主要用于碱性或中性亲脂性成分的分离,如生物碱、甾、萜类等成分;对于生物碱类的分离颇为理想。但是碱性氧化铝不宜用于醛、酮、酸、内酯等类型的化合物分离。吸附柱色谱行为与化合物的极性有关:
2)聚酰胺柱色谱:其与化合物间主要为氢键吸附。主要用于酚类、醌类如黄酮类、蒽醌类及鞣质类等成分的分离。聚酰胺对一般化合物的吸附的规律:①化合物中能形成氢键的基团(酚羟基、羧基、羰基)多,吸附强;②能形成氢键的基团数目相同,处于对位和间位的吸附力强于邻位的。③芳香环和双键多,吸附力强。
3)大孔吸附树脂(1)结构与组成:大孔吸附树脂为白色或淡黄色球形颗粒状,粒度多为20~60目。组成为苯乙烯,二乙烯苯,或а-甲基丙烯酸酯型。其中苯乙烯,二乙烯苯型为非极性树脂,2-甲基丙烯酸酯型为中极性树脂。大孔吸附树脂的结构中包含了许多微观小球组成的网状孔穴结构。(2)特性:①理化性质稳定,不容于酸、碱及有机溶剂。②对有机物选择性较好。③吸附速度快。④再生处理方便。(3)吸附原理:①吸附性:大孔吸附树脂本身具有吸附性,是由范德华力或氢键吸附的结果。②筛性原理:是由大孔吸附树脂本身的多孔性所决定的。
(3)影响大孔吸附树脂分离效果的因素:①化合物分子极性大小:一般来说,大孔树脂的色谱行为具有反相的性质。被分离物质的极性大先流出色谱柱。②分子体积大小:在一定条件下,化合物体积越大,吸附力越强。(4)洗脱剂:对非极性大孔树脂,洗脱剂极性越小,洗脱能力越强,对中极性大孔树脂及极性较大化合物,则极性较大溶剂洗脱力强。一般上样后先用水(或酸、碱水)洗去杂质,然后用不同浓度的含水醇、甲醇、乙醇、丙酮等依次洗脱。
4)活性炭:是一种非极性吸附剂,对非极性物质吸附强。活性炭主要用于分离水溶性成分,如氨基酸、糖类及某些甙。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在水中最强,在有机溶剂中则较低弱。故水的洗脱能力最弱,而有机溶剂则较强。2分配柱色谱:利用被分离成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的不同而达到分离的方法。按照固定相与流动相的极性差别,分配色谱法有正相与反相色谱法之分。在正相分配色谱法中,流动相的极性小于固定相极性。常用的固定相有氰基与氨基键合相,主要用于分离极性及中等极性的分子型物质。在反相分配色谱法中,流动相的极性大于固定相极性。常用的固定相有十八烷基硅烷(ODS)或C8键合相。流动相常用甲醇-水或乙腈-水。主要用于分离非极性及中等极性的各类分子型化合物。中药中的各种苷类特别适合用反相色谱法分离。反相色谱是应用最广的色谱法,因为键合相表面的官能团不会流失,流动相的极性可以在很大的范围调整,再加之由它派生的反相离子对色谱法和离子抑制色谱法,可以分离有机酸、碱、盐等离子型化合物。高效液相色谱(HPLC)最常用的即是反相填料。3凝胶过滤色谱凝胶过滤色谱原理主要是分子筛(或反筛子)作用、根据凝胶的孔径和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大小而达到分离目的。凝胶是具有多孔隙网状结构的固体物质,被分离物质的分子大小不同,它们能够进入到凝胶内部的能力不同,当混合物溶液通过凝胶柱时,比凝胶孔隙小的分子可以自由进入凝胶内部,而比凝胶孔隙大的分子不能进入凝胶内部,只能通过凝胶颗粒间隙。因此移动速率有差异,分子大的物质不被迟滞(排阻),保留时间则较短,分子小的物质由于向孔隙沟扩散,移动被滞留,保留时间则较长,而达到分离。中药中多糖类、蛋白质、苷和苷元的分离可用凝胶色谱。样品商品凝胶的种类很多,常用的是凝胶葡聚糖凝胶(SephadexG)和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LH-20)
第一节糖类化合物
一、概述
1、糖的含义:糖(saccharides)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聚合物的总称。糖的分子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大多数糖分子中氢和氧的比例是2:1,因此,具有Cx(H2O)y的通式,所以,糖又称为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s),但有的糖分子组成并不符合这个通式,如鼠李糖(rhamnose)为C6H12O5。
2、存在:在自然界中,糖的分布极广,无论是在植物界还是动物界。糖可分布于植物的各个部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大多含有葡萄糖、果糖(fructose)、淀粉和纤维素(cellulose)等糖类物质。
3、主要生物活性:糖类化合物多具有抗肿瘤活性(香菇多糖)或具有增强免疫功能(黄芪多糖)。二、糖类的结构与分类
根据其能否水解和分子量的大小可分为:单糖(monosaccharides):不能再被简单地水解成更小分子的糖。如葡萄糖、鼠李糖等。低聚糖(oligosaccharides):由2~9个单糖聚合而成,也称为寡糖。如蔗糖、麦芽糖等。多糖(polysaccharides):由10个以上的单糖聚合而成,分子量很大。其性质也大大不同于单糖和低聚糖。如淀粉、纤维素等。
(一)单糖1、常见的单糖及其衍生物(1)五碳醛糖:D-木糖(D-xylose,xyl)、L-阿拉伯糖(L-arabinose,ara)。(2)甲基五碳糖:L-夫糖(L-fucose,fuc)、D-鸡纳糖(D-quinovose)、L-鼠李糖(L-rhamnose,rha)。
D-木糖L-阿拉伯糖
L-鼠李糖
(3)六碳醛糖:D-葡萄糖(D-glucose,glc)、D-甘露糖(D-mannose,man)、D-半乳糖(D-galactose,gal)。
D-葡萄糖D-甘露糖
D-半乳糖
(4)六碳酮糖:D-果糖(fructose,fru)
(5)糖醛酸:D-葡萄糖醛酸(D-glucuronicacid)、D-半乳糖醛酸(D-galacturonicacid)等。
D-葡萄糖醛酸D-半乳糖醛酸
(6)糖醇:单糖的醛或酮基还原成羟基后所得到的多元醇称糖醇。糖醇在天然界分布也很广,亦多有甜味。如卫矛醇、D-甘露醇、D-山梨醇。(7)其他:①去氧塘:在单糖的2,6位失去氧,就成为2,6-二去氧糖,主要存在于强心苷等成分中。②氨基糖:单糖的伯或仲羟基被置换为氨基,就成为氨基糖。天然氨基糖存在于动物和菌类中较多。自然界亦发现一些有分支碳链的糖,如D-芹糖。
2、单糖的构型(1)绝对构型:在哈沃斯(Haworth)式中,只要看六碳吡喃糖的C5(五碳呋喃糖的C4)上取代基的取向,向上的为D型,向下的为L型。(2)相对构型:端基碳原子的相对构型α或β是指C1羟基与六碳糖C5(五碳糖C4)取代基的相对关系,当C1羟基与六碳糖C5(五碳糖C4)上取代基在环的同一侧为β构型,在环的异侧为α构型(以下糖结构式中的部分羟基未画出)。α-D-糖β-D-糖α-L-糖β-L-糖
(二)低聚糖按组成低聚糖的单糖基数目,低聚糖分为二糖、三糖、四糖等。常见的二糖有蔗糖、龙胆二糖(gentiobiose)、麦芽糖(maltose)、芸香糖(rutinose)、蚕豆糖(vicianose)、槐糖(sophorose)等。芸香糖
龙胆二糖
麦芽糖(三)多糖多糖分子量较大,一般由几百个甚至几万个单糖分子组成,已失去一般单糖的性质,一般无甜味,也无还原性。由一种单糖组成的多糖为均多糖(homosaccharides),由二种以上单糖组成的为杂多糖(heterosaccharides)。1.植物多糖(1)纤维素(cellulose)
由3000~5000分子的D-葡萄糖通过1
→4苷键以反向连接聚合而成的直链葡聚糖,分子结构直线状,不易被稀酸或碱水解。
纤维素
(2)淀粉(starch)淀粉是葡萄糖的高聚物,淀粉在制剂中常用作赋形剂,在工业上常用作生产葡萄糖的原料。(3)粘液质(mucilage)是植物种子、果实、根、茎和海藻中存在的一类粘多糖。粘液质可溶于热水,冷后呈胶冻状。(4)树胶(gum)树胶是植物在受伤害或毒菌类侵袭后分泌的物质,干后呈半透明块状物。如中药没药内含64%树胶,是由D-半乳糖(4份)、L-阿拉伯糖(1份)和4-甲基-D-葡萄糖醛酸(3份)组成的酸性杂多糖。2.菌类多糖(1)猪苓多糖:能显著提高荷瘤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促进抗体形成,是良好的免疫调节剂,具有抗肿瘤转移和调节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此外,对慢性肝炎也有良好的疗效。(2)茯苓多糖:本身无抗肿瘤活性,若切断其所含的1β→6吡喃葡聚糖支链,成为单纯的1β→3葡聚糖(称为茯苓次聚糖pachymaran)则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3)灵芝多糖
3.动物多糖
(1)肝素(heparin)是一种含有硫酸酯的粘多糖,肝素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的内脏、肌肉和血液里,作为天然抗凝血物质受到高度重视,国外用于预防血栓疾病,并已形成了一种肝素疗法。(2)甲壳素(chitin)
是组成甲壳类昆虫外壳的多糖,不溶于水,对稀酸和碱稳定。甲壳素经浓碱处理,可得脱乙酰甲壳素(chitosan)。甲壳素及脱乙酰甲壳素应用非常广泛,可制成透析膜、超滤膜,用作药物的载体具有缓释,持效的优点,还可用于人造皮肤、人造血管、手术缝合线等。
第二节苷类化合物
一、概述
1、含义:苷类(glycosides)是糖或糖的衍生物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一类化合物,又称为配糖体。苷中的非糖部分称为苷元(genin)或配基(aglycone)。
2、植物分布:苷类的分布广泛,是普遍存在的天然产物,由于苷元的结构类型不同,各种结构类型的苷类在植物中的分布情况亦不一样。如黄酮苷在近200个科的植物中都有分布;强心苷主要分布于玄参科、夹竹桃科等10多个科。对多数中草药,根及根茎往往是苷类分布的一个重要部位。
3、生物活性:苷类化合物多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天麻苷是天麻安神镇静的主要活性成分;三七皂苷是三七活血化瘀的活性成分;强心苷有强心作用;黄酮苷有抗菌、止咳、平喘、扩张冠状动脉血管等等作用。
二、苷类的结构与分类(一)结构1、苷键:苷中的苷元与糖之间的化学键称为苷键。2、苷原子:苷元上形成苷键以连接糖的原子,称为苷键原子,也称为苷原子。苷键原子通常是氧原子,也有硫原子、氮原子;少数情况下,苷元碳原子上的氢与糖的半缩醛羟基缩合,形成碳-碳直接相连的苷键。3、苷的构型:由于单糖有α及β二种端基异构体,因此在形成苷类时就有二种构型的苷,即α-苷和β-苷。在天然的苷类中,由D-型糖衍生而成的苷多为β-苷,而由L-型糖衍生而成的苷多为α-苷。4、成苷的常见糖:主要是单糖,厂为D-葡萄糖、L-阿拉伯糖、D-木糖、L-鼠李糖、D-甘露糖、D-半乳糖、D-果糖、D-葡萄糖醛酸以及D-半乳糖醛酸等,也有去氧糖等其他糖。
(二)分类1.按苷键原子分类
根据苷键原子的不同,苷类可以分为氧苷、硫苷、氮苷和碳苷。(1)氧苷苷元通过氧原子和糖相连接而成的苷称为氧苷。氧苷是数量最多、最常见的苷类。根据形成苷键的苷元羟基类型不同,又分为醇苷、酚苷、酯苷和氰苷等,其中以醇苷和酚苷居多,酯苷较少见。①
醇苷
是苷元的醇羟基与糖缩合而成的苷。毛茛苷红景天苷
②
酚苷
苷元分子中的酚性羟基与糖脱水而成的苷。
熊果苷天麻苷丹皮苷③
酯苷
苷元中羧基与糖缩合而成的苷,其苷键既有缩醛性质又有酯的性质,易为稀酸和稀碱所水解。如山慈菇苷A和B(是山慈菇中抗霉菌的活性成分)被水解后,苷元立即环合生成山慈菇内酯A和B。
R=H山慈菇苷AR=H山慈菇内酯AR=OH山慈菇苷
BR=OH山慈菇内酯
B
④
吲哚苷:靛苷,苷元为吲哚醇。
⑤氰苷
氰苷主要是指一类具有α-羟基腈的苷,数目不多,但分布广泛。这种苷易水解,尤其是在有稀酸和酶催化时水解更快,生成的苷元α-羟腈很不稳定,立即分解为醛(酮)和氢氰酸;而在浓酸作用下,苷元中的-CN基易氧化成-COOH基,并产生NH4+;在碱性条件下,苷元容易发生异构化而生成α-羟基羧酸盐。苦杏仁苷(amygdalin)存在于杏的种子中,具有α-羟基腈结构,属于氰苷类(cyanogenicglycosides)。苦杏仁苷在人体内会缓慢分解生成不稳定的α-羟基苯乙腈,进而分解成为具有苦杏仁味的苯甲醛以及氢氰酸。小剂量口服时,由于释放少量氢氰酸,对呼吸中枢产生抑制作用而镇咳。大剂量口服时因氢氰酸能使延髓生命中枢先兴奋而后麻痹,并能抑制酶的活性而阻断生物氧化链,从而引起中毒,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
在酸碱或酶的作用下,苦杏仁苷依不同的条件生成不同的分解产物。(要求掌握)
稀酸
杏仁腈苦杏仁苷浓HCl苦杏仁苷酶
OH-
苯甲醛氢氰酸
野樱苷野樱酶
稀酸
(2)
硫苷
糖的半缩醛羟基与苷元上巯基缩合而成的苷称为硫苷。
(3)
氮苷
糖上的端基碳与苷元上氮原子相连接而成的苷称为氮苷。氮苷在生物化学领域中是十分重要的物质,腺苷、鸟苷、胞苷、尿苷、等是核酸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中药巴豆中的巴豆苷(crotonside),其化学结构与腺苷相似。萝卜苷巴豆苷
(4)碳苷碳苷是一类糖基的端基碳原子直接与苷元碳原子相连接而成的苷类化合物。组成碳苷的苷元多为黄酮类、蒽醌类化合物等,其中以黄酮碳苷最为多见。碳苷类具有水溶性小,难于水解的共同特性。芦荟(Aloe)中的致泻有效成分之一芦荟苷(aloin)是最早从中药中获得的蒽醌碳苷,具有不同旋光性和圆二色性、并可相互转化的一对非对映体。
芦荟苷
2.其它分类方法
(1)按苷元的化学结构类型:分为香豆素苷、蒽醌苷、黄酮苷、吲哚苷等。(2)按苷类在植物体内的存在状况:分为原生苷(primaryglycosides原存在于植物体内),苷,称为次生苷(secondaryglycosides原生苷水解失去一部分糖后生成的)。如苦杏仁苷是原生苷,野樱苷是次生苷。(3)按苷的生理作用分类:强心苷。(4)按苷的特殊物理性质分类:皂苷。(5)按糖的种类或名称分类:葡萄糖苷、木糖苷、去氧糖苷等。(6)按苷分子所含单糖的数目分类,可分为单糖苷、双糖苷、三糖苷等。(7)按苷分子中的糖链数目分类,可分为单糖链苷、双糖链苷等。(8)按其植物来源分类,例如人参皂苷、柴胡皂苷等。
三、苷类的性质(一)物理性质1、苷类均为固体,无定形粉末状物或结晶,2、多具有吸湿性。3、刺激性:有些苷类对粘膜具有刺激作用,如皂苷、强心苷等。4、苷类具有旋光性,多数苷呈左旋。苷类水解后由于生成的糖是右旋的,因而使混合物呈右旋。5、溶解性:(1)苷:在中药各类化学成分中,苷类属于极性较大的物质,在甲醇、乙醇、含水正丁醇等极性大的有机溶剂中有较大的溶解度,一般也能溶于水。苷的糖基增多,极性增大,亲水性增强,在水中的溶解度也就增加。在用不同极性的溶剂顺次提取中药时,除了挥发油部分、石油醚部分等非极性部分外,在极性小、中等极性、极性大的提取部分中都存在苷类的可能,但主要存在于极性大的部位。碳苷的溶解性较为特殊,和一般苷类不同,无论是在水还是在其它溶剂中,碳苷的溶解度一般都较小。(2)苷元:易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或不同浓度的醇。
(二)化学性质
1、苷键的裂解苷键具有缩醛结构,在稀酸或酶的作用下,苷键可发生断裂,水解成为苷元和糖。通过苷键的裂解反应将有助于了解苷元的结构、糖的种类和组成,确定苷元与糖、糖与糖之间的连接方式。苷键裂解的方法主要有酸水解、酶水解、碱水解和氧化开裂等。(1)酸催化水解苷键易被稀酸催化水解,反应一般在水或稀醇中进行,所用的酸有盐酸、硫酸、乙酸和甲酸等。苷发生酸催化水解反应的机理是:苷键原子首先发生质子化,然后苷键断裂生成苷元和糖的阳碳离子中间体,在水中阳碳离子经溶剂化,再脱去氢离子而形成糖分子。下面以氧苷中的葡萄糖苷为例,说明其反应历程。
从上述反应机理可以看出,酸催化水解的难易与苷原子的碱度、即苷原子上的电子云密度以及其空间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只要是有利于苷原子质子化的因素,就能有利于水解的进行。
苷类酸水解的难易有以下规律:
①按苷原子的不同:N-苷﹥O-苷﹥S-苷﹥C-苷②呋喃糖苷﹥吡喃糖苷③酮糖苷﹥醛糖苷④吡喃糖苷:五碳糖苷>甲基五碳糖苷>六碳糖苷>七碳糖苷>糖醛酸苷⑤2-氨基糖苷<2-羟基糖苷<3-去氧糖苷<2-去氧糖苷<2、3-去氧糖苷⑥芳香族苷﹥脂肪族苷
(2)碱催化水解由于一般的苷键属缩醛结构,对稀碱较稳定,不易被碱催化水解,故苷很少用碱催化水解,但酯苷、酚苷、烯醇苷和β位吸电子基团的苷类易为碱催化水解。(3)酶催化水解对难以水解或不稳定的苷,应用酸水解法往往会使苷元脱水、异构化等反应,而得不到真正的苷元,而酶水解条件温和(30~40℃),不会破坏苷元的结构,可得到真正的苷元。酶具有高度专属性,α-苷酶一般只能水解α-苷,β-苷酶一般只能水解β-苷,例如麦芽糖酶(maltase)是一种α-苷酶,它只能使α-葡萄糖苷水解;苦杏仁酶(emulsin)是β-苷酶,它主要水解β-葡萄糖,但专属性较差,也能水解一些其它六碳糖的β-苷键。由于酶的专属性,苷类水解还产生部分水解的次生苷。因此,通过酶水解可以获知有关糖的类型、苷键及糖苷键的构型、连接方式等信息。
(4)乙酰解反应在多糖苷的结构研究中,为了确定糖与糖之间的连接位置,常应用乙酰解开裂一部分苷键,保留另一部分苷键,然后用薄层或气相色谱鉴定在水解产物中得到的乙酰化单糖和乙酰化低聚糖。反应用的试剂为乙酸酐与不同酸的混合液,常用的酸有硫酸、高氯酸或Lewis酸(如氯化锌、三氟化硼等)。①乙酰解反应的操作较为简单,一般可将苷溶于乙酐与冰乙酸的混合液中,加入3%~5%量的浓硫酸,在室温下放置1~10天,将反应液倒入冰水中,并以碳酸氢钠中和至pH3~4,再用氯仿萃取其中的乙酰化糖,然后通过柱色谱分离,就可获得不同的乙酰化单糖或乙酰化低聚糖,再用TLC对它们进行鉴定。②苷发生乙酰解反应的速度与糖苷键的位置有关。如果在苷键的邻位有可乙酰化的羟基,则由于电负性,可使乙酰解的速度减慢。从二糖的乙酰解速率可以看出,苷键的乙酰解一般以1→6苷键最易断裂,其次为1→4苷键和1→3苷键,而以1→2苷键最难开裂。(5)氧化开裂反应(重要)苷类分子中的糖基具有邻二醇结构,可以被过碘酸氧化开裂。Smith降解法是常用的氧化开裂法。此法先用过碘酸氧化糖苷,使之生成二元醛以及甲酸,再用四氢硼钠还原成相应的二元醇。这种二元醇具有简单的缩醛结构,比苷的稳定性差得多,在室温下与稀酸作用即可水解成苷元、多元醇和羟基乙醛等产物。
Smith降解法在苷的结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难水解的碳苷,也可用此法进行水解,以避免使用剧烈的酸进行水解,可获得连有一个醛基、但其它结构保持不变的苷元。此外,对一些苷元结构不太稳定的苷类,如某些皂苷,为了避免酸水解使苷元发生脱水或结构上的变化以获取真正的苷元,也常用Smith降解法进行水解。
2、苷类的显色反应和沉淀反应苷类的共性在于都含有糖基部分,因此,苷类可发生与糖相同的显色反应和沉淀反应。但苷中的糖为结合糖,需先水解成为游离糖后才能进行反应。苷类化合物中的苷元部分,其结构可能彼此差异很大,性质亦各不相同,由苷元部分产生的显色反应请参见以后各章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分类
醌类化合物是中药中一类具有醌式结构的化学成分,主要分为苯醌、萘醌、菲醌和蒽醌四种类型。在中药中以蒽醌及其衍生物尤为重要。二、植物分布
醌类在植物中的分布非常广泛。
1、蓼科的大黄、何首乌、虎杖。
2、茜草科的茜草
3、豆科的决明子、番泻叶。
4、鼠李科的鼠李。
5、百合科的芦荟。
6、唇形科的丹参
7、紫草科的紫草。醌类在一些低等植物中也有存在。
三、生物活性
醌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是多方面的。
1、致泻作用(番泻叶中的番泻苷类化合物)
2、抗菌作用(大黄中游离的羟基蒽醌类化合物)
3、止血作用(茜草中的茜草素类成分)
4、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用于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等(丹参中丹参醌类)
5、其他作用(驱虫、解痉、利尿、利胆、镇咳、平喘等)
第二节醌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一、苯醌类
苯醌类(benzoquinones)化合物分为邻苯醌和对苯醌两大类。邻苯醌结构不稳定,故天然存在的苯醌化合物多数为对苯醌的衍生物。对苯醌邻苯醌二、萘醌类
萘醌类(naphthoquinones)化合物分为α(1,4)、β(1,2)及amphi(2,6)三种类型。但天然存在的大多为α-萘醌类衍生物,它们多为橙色或橙红色结晶,少数呈紫色。
α-(1,4)萘醌
β-(1,2)萘醌
amphi-(2,6)萘醌
三、菲醌类天然菲醌(phenanthraquinone)分为邻醌及对醌两种类型,例如从中药丹参根中分得到的多种菲醌衍生物
,均属于邻菲醌类和对菲醌类化合物。
邻菲醌
对菲醌
举例:丹参中丹参醌类化合物
1,4,5,8位为α位2,3,6,7位为β位9,10位为meso位,又叫中位四、蒽醌类(重点掌握)按母核的结构分为单蒽核及双蒽核两大类。(一)单蒽核类
1.蒽醌及其苷类
天然蒽醌以9,10-蒽醌最为常见,由于整个分子形成一共轭体系,C9、C10又处于最高氧化水平,比较稳定。
天然存在的蒽醌类化合物在蒽醌母核上常有羟基、羟甲基、甲基、甲氧基和羧基取代。它们以游离形式或与糖结合成苷的形式存在于植物体内。蒽醌苷大多为氧苷,但有的化合物为碳苷,如芦荟苷。根据羟基在蒽醌母核上的分布情况,可将羟基蒽醌衍生物分为两种类型。
大黄酚(chrysophanol) R1=H
R2=CH3大黄素(emodin) R1=OH
R2=CH3大黄素甲醚(physcion) R1=OCH3 R2=CH3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 R1=H
R2=CH2OH大黄酸(rhein) R1=H
R2=COOH(1)大黄素型
羟基分布在两侧的苯环上,多数化合物呈黄色。例如大黄中的主要蒽醌成分多属于这一类型。(必须掌握下面五个结构式)比较这几个结构式的极性大小。
茜草素(alizarin) R1=OH
R2=HR3=H羟基茜草素(purpurin) R1=OH
R2=HR3=OH伪羟基茜草素(pseudopurpurin)R1=OH
R2=COOHR3=OH(2)茜草素型
羟基分布在一侧的苯环上,此类化合物颜色较深,多为橙黄色至橙红色。例如茜草中的茜草素等化合物即属此型。
2.蒽酚或蒽酮衍生物
蒽醌在酸性环境中被还原,可生成蒽酚及其互变异构体—蒽酮。
蒽醌 蒽酚 蒽酮蒽酚(或蒽酮)的羟基衍生物常以游离状态或结合状态与相应的羟基蒽醌共存于植物中。蒽酚(或蒽酮)衍生物一般存在于新鲜植物中。新鲜大黄经两年以上贮存则检识不到蒽酚。如果蒽酚衍生物的meso位羟基与糖缩合成苷,则性质比较稳定,只有经过水解除去糖才能易于被氧化转变成蒽醌衍生物。
(二)双蒽核类
1.二蒽酮类
二蒽酮类成分可以看成是2分子蒽酮脱去一分子氢,通过碳碳键结合而成的化合物。其结合方式多为C10-C10′,也有其它位置连结。例如大黄及番泻叶中致泻的主要有效成分番泻苷A、B、C、D等皆为二蒽酮衍生物。(认识这几个番泻苷的结构式)番泻苷A(sennosideA)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教材高中物理 第4章 本章优化总结教案 鲁科版必修第一册
-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第一单元 我们共同的世界 第一课 同住地球村 第1框 开放互动的世界教案 新人教版
- 机器人齿轮课程设计
- 机器人有哪些课程设计
- 机器人假期特色课程设计
- 本科工作分配方案
- 2024至2030年直脚起毛针布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木栏杆基座修复施工方案
- 期货投资技术课程设计
- 2024年金银餐具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结婚审批报告表
- 2022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校园招聘试题及答案解析
- 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吊装专项施工方案
- 绘本分享《狐狸打猎人》
- 防诈骗小学生演讲稿
- 小学英语-Unit4 There is an old building in my school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汽车电气设备检测与维修》 课件 任务14、15 转向灯故障诊断与维修(一、二)
- 离职申请表(完整版)
- 项目5 S7-1200 PLC控制步进电机与伺服电机
- 调研走访记录表
- 物业公司章程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