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秋季高一入学分班考试模拟卷(通用版)01
语文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本题17分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费孝通曾经对礼治秩序做出过探讨,他认为,乡土社会并非“无法无天”或者“无政府状态”的社会,
礼治社会也“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
行为规范”,“礼”就像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为人们理出合乎道德的经济秩序。礼不仅仅是一种个体的
行为规范,也是一种传统习惯,更是一种社会秩序。作为一种礼治秩序,“礼”通过自身的特点发挥稳定
社会秩序的作用。
首先,礼治秩序主要是通过道德约束力来发挥社会控制作用。第一,礼对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和意识
形态形成普遍约束力,比如古人通常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等说法;第二,礼治秩序
的形成不依靠强制力实施,它不同于法律,法律是国家规定并认可的具有普遍约束力以及国家强制力的行
为规范和准则,而礼治秩序依靠的更多是乡规民约和民间习俗来对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进行约束;第三,
礼通过一种积极控制引导人们规范自己的行为,表现为在调节手段上是费孝通所说的“让人主动服膺的”
而并非让人被动遵从的,它是一种德治的社会控制。
其次,礼治秩序是通过礼俗教化以及潜移默化的形式进行乡村治理和控制。“教化”的作用就是让人
们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规范和意识形态,这是传统乡村礼治社会秩序建构的核心理念。社会学者赵旭东认
为:“从乡村社会的传统治理而言,乡村秩序建构的核心理念从来都是强化礼教对人的教化作用,并不存
在那种特意要改造农民成为新人的现代观念下的意识形态;更多地在于感化和树立礼教的榜样。”
最后,礼治社会秩序处理矛盾与调解纠纷的特点通常表现为“无讼”。这一特点在费孝通《乡土中国》
“无讼”一节中有所提及。传统乡土社会秩序的一大特点就是——“不打官司”。传统乡土社会是一个熟
人社会,人们之间亲如一家,村民犯错误之后,通过家族内部进行“调解”“劝服”,而不会诉诸公堂。
可以说,传统中国乡村社会,就是一个“无讼”而“自觉”的礼治社会。
传统乡村社会秩序就是通过“礼治秩序”保障了人们的权益,实现村民对公正的诉求。当然,费先生
也提出,“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如果环境一改变,就需要“大家接受个
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
法律”。
(摘编自赵旭东等《城乡中国》)
材料二:
经历了革命、改造、改革和转型的乡土中国,现如今已经迈入后乡土中国。
后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从乡土社会的熟悉关系转向熟悉关系加陌生人关系的混合型关
系,乡村秩序形成基础和维系力量从教化权威力量转向代表国家法规政策的法理权威与乡村礼俗混合而成
的力量,乡村秩序的形成和维护环境从封闭的共同体转向流动的开放空间。乡村社会所有这些重要的变迁,
都反映出乡村社会治理及秩序的基本性质也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从基本性质上看,后乡土社会治理的秩
序基础是一种“法礼秩序”。所谓法礼秩序,是指既非单纯现代法治秩序,亦非传统礼治秩序,而是法理
秩序和礼俗秩序特性兼具的混合型社会秩序。
在社会秩序构建和国家治理方面,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就曾提出“隆礼至法”的理想境界,后乡土社
会的法礼秩序或许尚未达到这种理想状态,但法礼秩序兼具法理秩序和礼俗秩序的特征。法理秩序,是指
国家力量主导的权力、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在秩序构建和维系中起着根本性作用,即按国家法理构建起的
社会秩序。法理秩序与法治秩序的区别在于,法治秩序更为偏重于狭义的法学意义上的法律规范在秩序构
建和社会治理中的核心作用。礼俗秩序是指乡村居民按照传统和习惯而在平常生活中构成的一种自然有序
状态。法理和礼俗秩序的混合而构成法礼秩序,即意味着乡村社会秩序的形成和维持包含了法理和礼俗两
种力量的共存与混合作用。
之所以把后乡土社会治理的秩序基础概括为法礼秩序,主要是针对当前乡村社会的两个方面的现实而
言的:
一方面,就国家与乡村、国家与农民关系的现实而言,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法规政策和制度规范已成
为影响和制约乡村居民行为的主导性力量。如今的乡村社会治理秩序,已经基本按照国家法理规范建立起
来,并依靠合法的力量来维持秩序,从而具有法理秩序的特征。
另一方面,就乡村发展和农民生活的现实而言,聚村而居的生活仍是后乡土社会的基本形态。这意味
着乡村熟悉社会的性质依然部分维续下来,那些已有传统和新形成习俗的规则,又在村落共同体的生活中
被认同为自愿遵循的行动准则,从而对维持乡村社会秩序特别是生活秩序仍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
乡村社会秩序又不完全是依靠国家法理规范和力量来支撑的,乡村社会秩序的礼俗基础尤其是生活秩序的
自然基础依然存在并发挥作用,乡村秩序仍具有明显的礼俗性。
(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的法礼秩序及其实践》)
材料三:
最近复兴中学进行了一次“家乡文化生活”问卷调查。面对“如果有人借了您的钱赖着不还,您会怎
么办”这一问题,火把赵村村民的解决方式及各种方式占比,统计如下。
解决忍了托熟人通过法律找村委会或带上一帮
其他
方式算了解决途径解决村党支部解决人来硬的
占比2.3%33.3%25.7%35.8%1.2%1.7%
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治秩序”主要是通过道德约束力、礼俗教化等不外显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对社会乡村产生影响。
B.当今中国乡土社会中,虽然国家法理规范还没有完全起到核心作用,但已经具备法理秩序的特征。
C.从乡土中国到后乡土中国,社会治理秩序虽然有所不同,但都依托了中国乡村社会的现实基础。
D.前两则材料都围绕“礼治秩序”展开,各有侧重,但都肯定了“礼”在社会秩序中具有重要作用。
2.(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乡村社会是一个礼治社会,那么在处理矛盾与调解纠纷方面,通常是主动遵从礼德而不打官司的。
B.乡村秩序的形成基础和维系力量发生了根本转变,可知礼治秩序已经不符合当今乡村社会治理的要求。
C.法理秩序和礼俗秩序融合在法礼秩序里,在后乡土社会秩序的形成和维持中,二者共存并发挥作用。
D.随着村落共同生活的延续,尽管一些历史的或传统的规则被中断或打破,但又会形成新的传统和习惯。
3.(3分)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礼治社会”礼治特征的一项是()
A.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
B.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
C.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
D.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朱子家训》)
4.(4分)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4分)请运用前两则材料中的相关内容对材料三的统计结果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D2.B3.A4.①举例论证。举古人“非礼勿视”等说法,论证了“礼教”对人们生活
行为的约束教化作用。
②对比论证。通过与法律的对比,指出“礼治秩序''对人们社会行为规范约束的非强制性。
③引用论证。引用社会学者赵旭东的表述,论证了礼治的教化作用;通过大量引用费孝通关于“乡土中国”
的权威论述,来增强自己观点的合理性。5.①这种现象是后乡土社会治理中“法礼秩序”的真实表现,
体现了法理和礼俗两种力量共存与混合的作用。
②“托熟人解决”是村民按照熟人社会中“无讼”的传统和习惯来保障权益、实现对公正诉求的做法,属于礼治
秩序。
③“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偏重法律规范所起到的核心作用,属于法治秩序。
④“找村委会或村党支部解决“就是在法理秩序中寻求国家力量主导的法理帮助。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前两则材料都围绕,礼治秩序,展开,各有侧重”错误,材料二是围绕“法礼秩序”而展开的,材料一是围绕“礼
治秩序”展开的。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可知礼治秩序已经不符合当今乡村社会治理的要求”错误。由原文“法理和礼俗秩序的混合而构成法礼秩
序,即意味着乡村社会秩序的形成和维持包含了法理和礼俗两种力量的共存与混合作用“可知,乡村社会秩
序的形成和维持需要“礼治秩序”,即礼治秩序符合当今乡村社会治理的要求。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意思是指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指即使
两国人民相处得很近,交往密切到连鸡狗的叫声都混在一起,却从来不发生战争与摩擦。它体现的是老子
所描绘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不能体现“礼治社会”礼治特征。
B.“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是:做君主的要像君主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子的样子,做父亲的要
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这句话反映了孔子的“正名”主张,孔子强调君臣父子的等级名分
对于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性,能体现“礼治社会'‘礼治特征。
C.贵贱有等级,长幼有差别,而且贫富和地位都要有相应的规定和标准。在荀子看来,道德要与地位相称,
地位要与俸禄相称,俸禄要与能力相称,能体现“礼治社会"礼治特征。
D.居家过日子,禁止争斗诉讼,一旦争斗诉讼,无论胜败,结果都不吉祥。处世不可多说话,言多必失。
体现了礼治社会秩序处理矛盾与调解纠纷“无讼”的特点。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
举例论证。结合“比如古人通常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等说法”可知,举古人“非礼勿视'’等说法,
论证了“礼教”对人们生活行为的约束教化作用。
对比论证。结合“礼治秩序的形成不依靠强制力实施,它不同于法律,法律是国家规定并认可的具有普遍约
束力以及国家强制力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而礼治秩序依靠的更多是乡规民约和民间习俗来对人们的社会行
为规范进行约束”可知,通过与法律的对比,指出“礼治秩序'’对人们社会行为规范约束的非强制性。
引用论证。结合“社会学者赵旭东认为:’从乡村社会的传统治理而言,乡村秩序建构的核心理念从来都是强
化礼教对人的教化作用,并不存在那种特意要改造农民成为新人的现代观念下的意识形态;更多地在于感
化和树立礼教的榜样'”可知,引用社会学者赵旭东的表述,论证了礼治的教化作用;结合“当然,费先生也
提出,’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如果环境一改变,就需要'大家接受个同意的
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
可知,通过大量引用费孝通关于“乡土中国”的权威论述,来增强自己观点的合理性。
5.本题考查学生对图表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结合“从基本性质上看,后乡土社会治理的秩序基础是一种‘法礼秩序所谓法礼秩序,是指既非单纯现代
法治秩序,亦非传统礼治秩序,而是法理秩序和礼俗秩序特性兼具的混合型社会秩序”可知,这种现象是后
乡土社会治理中“法礼秩序”的真实表现,体现了法理和礼俗两种力量共存与混合的作用。
结合“礼治社会秩序处理矛盾与调解纠纷的特点通常表现为‘无讼这一特点在费孝通《乡土中国》‘无讼’
一节中有所提及。传统乡土社会秩序的一大特点就是——‘不打官司传统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们
之间亲如一家,村民犯错误之后,通过家族内部进行‘调解‘‘劝服’,而不会诉诸公堂”可知,“托熟人解决“
是村民按照熟人社会中“无讼”的传统和习惯来保障权益、实现对公正诉求的做法,属于礼治秩序。
结合“法理秩序与法治秩序的区别在于,法治秩序更为偏重于狭义的法学意义上的法律规范在秩序构建和社
会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可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偏重法律规范所起到的核心作用,属于法治秩序。
结合“法理秩序,是指国家力量主导的权力、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在秩序构建和维系中起着根本性作用,即
按国家法理构建起的社会秩序”可知,"找村委会或村党支部解决“就是在法理秩序中寻求国家力量主导的法
理帮助。
(本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团圆(节选)
巴金
晚会结束,小刘打手电给我照路,走原路回去。一路上我很兴奋。不仅是王芳的演唱,所有的节目都
使我激动。我接触到那么丰富的精神面貌,那么广阔的心灵。
我离开军政治部的那天,到王主任的房里辞了行回来,小刘给我打好了铺盖卷,在住室里等我。他要
回到原来那个连队去。他向我表示了歉意。他虽然高兴回连队,可是他的讲话和举动都流露出依依不舍的
感情。我也不愿意这么匆匆地跟他分别。最后我同他约定过两个月到那个连队去看他。
我并不曾失信。可是我去晚了些,已经是好几个月以后了。这中间我到过几个部队。我常常怀念小刘,
因为我一直没有得到他的消息。我后来忽然听说小刘在的那个连队打了胜仗,把敌人占据的一个无名高地
拿下来了。这些日子为了迎接国庆三周年,为了欢迎第二届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沿各个部队都
在打胜仗,到处都听得见这样的说法:“争取立功,迎接亲人。”我听到了许多捷报以后,再得到那个连
队的胜利消息,我很难制止想会见小刘的欲望。过了国庆节,我便动身到那个连队去。我们在坑道里见到
了连长。他已经得到了通知,又热情又亲切地接待我。我和他交谈了半个钟头的光景,便提起小刘的名字,
还说我想见见小刘。
“对,对,刘正清,是个好战士!”连长点头说。
我连忙说明我跟刘正清很熟,并且把那次分别的情形也讲了。
“不凑巧,他回国去了。“连长略略皱起眉毛说。
我诧异地问道:“他回国去干什么呢?"我自己马上兴奋地接下去说:“参加国庆节观礼吗?”
连长摇摇头说:“他挂了花,送回去了。”
“他挂了花?伤重不重?”我愣了一下,惊问道。
连长看了我一眼,声音低沉地答道:“两条腿都断了。”我变了脸色,着急地追问:“危险吗?”
连长昂起头说:“这个小青年还嚷着要回朝鲜来打美国鬼子呢!”
“他能回来吗?"我顺口问了这一句。话出口我才觉察到它是多余的了。
连长看了我一眼,激动地说:“要是真依他的话,他一定要回来。那天他跟着我上战场,打到最后,
主峰上还有个敌人的大母堡攻不下来,火力猛得很,我们栖牲了几个同志。我十分着急,拿起一包炸药,
打算自己冲上去炸掉它。刘正清拉住我的衣服,要求我把任务交给他。他一上去就把母堡解决了。可是他
自己满身是血,两条腿都完了。担架员来抬他,他还说,我要坚持,我要打'。我后来去看他,他皱着眉
头,脸上没有一点血色,我却没听见他哼过一声。我告诉他要给他请功,他还说自己没有好好完成任务,
应当检讨。”
小刘虽然回国,但是我总算践了约,我在这个连队住下来了。
头两三天我陲在炕上,半夜里好像总听见小刘在讲梦话,其实全是我自己在做梦。我本来打算在这里
多住些时候,可是忽然接到王主任的电话,说是祖国来的慰问团就要到了,叫我马上回到军政治部去。
我到了政治部,还是住在从前住过的地方。我几个月不来,山沟里也有了不小的改变。人多了,路宽
了,房屋增加了,树木也茂盛了。沟口用松枝搭了一个牌楼,上面有这样九个字:“欢迎祖国人民慰问团。”
走了一段路,见到好些熟人,还隐约听见文工团同志们的歌声。我放好行李就去见王主任。
王主任在房里跟王芳谈话,一面在看手里的几张稿纸。他见我进去,跟我握了手,就把稿纸塞到我手
里让帮忙修改。我摊开稿纸一看,原来是她写的一首欢迎慰问团的《献诗》。我还看到王主任修改的句子。
她看见我不提什么意见,便挑出几个她自己认为不大妥当的句子要我替她解决。这次我总算给她帮了一点
忙。她满意地拿回诗稿就向我告辞。我要留住她,她却笑着说:“我还要准备节目,再不回去,我们陈团
长可要急死了。下次来吧。”
我就说:“那么我陪你走一段吧。”她还要推辞,我却跟着她走出了洞子。
出得洞来,我一开口就问起小刘的事情。她听到小刘的名字,马上说:“小鬼有个东西要我交给你!”
我连忙问:“什么东西?”她侧过头看了我一眼,脸色马上变了,压低声音说:“笔记本。小鬼还说——"
“他怎么说?"我打断了她的话。
“他说他等了你几个月,他还以为你回国去了呢!"她答道,埋下头往前走,也不再看我了。我过了
半晌,才再问一句:“他伤得怎样?"我心里不好过,我好像又看到小刘那张皮球似的脸,他笑得那么高
兴地说:“我一定等着你!”
王芳一面走,一面说,好像在自言自语:“小鬼从医疗所上车回国的时候,两条腿都锯掉了,他还在
哼《歌唱祖国》,还说装好了假腿就回到前线来。他比我坚强多了。”
她一直不讲话,我后来实在忍不住又问一句:“他没有危险吧?”
她忽然抬起头,提高声音说:“他一定会活下去,比我们还活得久。他没有腿,也能做许多、许多好
事情。”她很激动,不过声音很坚决。但是这以后她又不作声了。
我们默默地走到了文工团的住室。我拿到笔记本,马上打开翻看,在第一页上,我看见小刘亲笔写的
四行字:
“忠于团,
就要忠于自己的工作;
爱祖国,
就要爱自己的同志。”
王芳站在我旁边,低声念出了这两句话,然后解释道:“小鬼说他以后不一定能再见到你,请你留下
这个做纪念吧。这些字是他入团的时候写的。”
我郑重地放好了笔记本,跟王芳紧紧地握一次手,一个人慢慢地走回去。
(有删改)
【注】1952年冬天,以巴金为组长的全国文联组织的赴朝创作人员,踏上了满目疮痍的朝鲜土地。在
朝鲜战场上,他深入志愿军中,同许多战士结下深厚友谊。回国后,创作了中篇小说《团圆》。这篇小说后
来被改编拍摄成电影《英雄儿女》。
6.(3分)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我''离开军政治部时,小刘作为通讯员的种种表现透露出对“我''这个祖国来的客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
依依不舍的深厚情谊。
B.为迎接国庆三周年和欢迎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沿捷报频传,“争取立功,迎接亲人”的口号彰
显出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革命豪情。
C.小说通过写“我”向连长了解小刘的情况和夜里做梦两件事,表现了“我”对小刘的思念之深,也有对他受
伤之后的牵挂,更有未能按时赴约的愧疚。
D.从写王芳创作欢迎慰问团的《献诗》和请人反复修改稿件的情节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富有才情、做事
认真、具有革命热情的文工团青年。
7.(3分)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要采用侧面描写,通过连长和王芳的讲述和“我''的回忆,塑造了小刘的好战士形象。
B.小刘两条腿都锯掉了,还是坚信自己能回到前线去,表现出勇敢执着、坚强乐观的人物特征。
C.小说在塑造人物时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王芳的胆小懦弱反衬出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畏。
D.小说中“我”的形象带有一定的作家自我抒发的色彩,读者可以从中窥测到作家的家国情怀。
8.(6分)小说结尾处关于笔记本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6分)巴金的抗美援朝作品具有鲜明的崇高美,本文哪些方面体现了崇高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C7.C8.人物上:笔记本中的内容丰富了小刘的形象,突出其热爱国家、团结同志、
重情重义等的美好精神品质;②情节上:与开头相照应,使情节结构更加严谨;③主题上:突出小说主题,
升华情感,笔记本中的这四行字是小刘的心声,也是他用行动践行的行为准则,揭示了英雄人物的精神动
力;④读者感受:笔记本中的内容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让读者对小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志愿军的崇
敬之情油然而生。9.①以不怕牺牲的英雄人物形象体现崇高美。以小刘为代表的志愿军战士在国家面
临危难之际,冲锋陷阵,保家卫国,塑造了勇敢崇高的英雄战上形象。②以令人心生敬畏的故事情节体现
崇高美。小说中既有前仆后继、英勇杀敌的情节,也体现了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既有对革命影响的崇敬
之情,也有对革命胜利后美好生活的向往。③以爱国奉献以及战友情深的伟大主题体现崇高美。小说通过
讲述抗美援朝时期战士积极作战、相互挂念的故事,既彰显了战士之间相互信任、关心的深厚情谊,也歌
颂了战士们不畏牺牲的献身精神和坚信革命必然胜利的乐观主义精神。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C.“更有未能按时赴约的愧疚”说法错误。愧疚之情是在向王芳询问小刘的情况,得知他等了自己几个月后。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用王芳的胆小懦弱反衬出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畏”说法有误。原文只是说“王芳一面走,一面说,好像在
自言自语:‘小鬼从医疗所上车回国的时候,两条腿都锯掉了,他还在哼《歌唱祖国》,还说装好了假腿就回
到前线来。他比我坚强多了。并没有说王芳胆小懦弱,而是通过王芳的赞扬之语正衬小刘的英勇。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从塑造人物看,小刘笔记本写的四行字“忠于团,就要忠于自己的工作;爱祖国,就要爱自己的同志”是对他
精神品质的高度概括,有利于塑造小刘这个人物,展现其精神境界,“笔记本''甚至可以作为小刘形象的代表,
“我郑重地放好了笔记本”就是对小刘这个人物的最大致敬。
从情节结构看,小说中“我”看到小刘笔记本上入团时亲笔写的四行字这一情节,既照应了开头“他还说有东
西要给我看“,使情节结构更加严谨,又对小刘的心愿作了交代。
从表现主题看,小说主要采用侧面描写,通过连长和王芳的讲述和“我''的回忆,集中塑造了小刘这一志愿军
战士英勇无畏的形象,笔记本以及本上的四行字更能突出他崇高的精神品质,他真正做到了忠于团、忠于
工作,在战场上不惧牺牲,勇往直前,热爱祖国,热爱同志,这些文字突出小说主题,升华情感。
从读者感受看,笔记本中的内容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让读者对小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对志愿军的
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巴金的抗美援朝创作具有鲜明的崇高美。
以不怕牺牲的英雄人物形象体现崇高美。结合“我十分着急,拿起一包炸药,打算自己冲上去炸掉它。刘正
清拉住我的衣服,要求我把任务交给他。他一上去就把母堡解决了。可是他自己满身是血,两条腿都完了”“担
架员来抬他,他还说‘我要坚持,我要打我后来去看他,他皱着眉头,脸上没有一点血色,我却没听见他
哼过一声,,“小鬼从医疗所上车回国的时候,两条腿都锯掉了,他还在哼《歌唱祖国》,还说装好了假腿就回
到前线来”可知,小刘在战斗中有一种超乎常人的英雄气概,他主动请战,不怕牺牲,有顽强的意志品质,
这种大无畏的忠诚让人动容。小说以小刘为代表的志愿军战士在国家面临危难之际,冲锋陷阵,保家卫国,
塑造了勇敢崇高的英雄战士形象。
以令人心生敬畏的故事情节体现崇高美。连长叙述战斗的过程,写出了战斗的残酷,战士们的大无畏精神,
如“主峰上还有个敌人的大母堡攻不下来,火力猛得很,我们牺牲了几个同志。我十分着急,拿起一包炸药,
打算自己冲上去炸掉它。刘正清拉住我的衣服,要求我把任务交给他。他一上去就把母堡解决了。可是他
自己满身是血,两条腿都完了“,这只是朝鲜战场的一个侧面,但这个小小的侧面却展现了前仆后继、英勇
杀敌的情节,也体现了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文中通过连长和王芳的语言写出了对革命英雄的崇敬,如“我
后来去看他,他皱着眉头,脸上没有一点血色,我却没听见他哼过一声。我告诉他要给他请功,他还说自
己没有好好完成任务,应当检讨”“小鬼从医疗所上车回国的时候,两条腿都锯掉了,他还在哼《歌唱祖国》,
还说装好了假腿就回到前线来。他比我坚强多了“,也写出了对革命胜利后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他一定会活
下去,比我们还活得久。他没有腿,也能做许多许多好事情”。
以爱国奉献以及战友情深的伟大主题体现崇高美。小刘为了炸掉敌人的碉堡,失去了双腿,可他还想接着
战斗;他在笔记本上写着“忠于团,就要忠于自己的工作;爱祖国,就要爱自己的同志“,他对国家的爱与忠
诚令人动容:文中还写了连长、王芳对小刘的关爱和敬佩,“他一定会活下去,比我们还活得久。他没有腿,
也能做许多许多好事情”;也写了“我”对小刘的挂念,“可是我去晚了些,已经是好几个月以后了。这中间我
到过几个部队。我常常怀念小刘”“他挂了花?伤重不重?”“危险吗?”“他伤得怎样?”;文中也传达出积极
乐观的信念,如小刘“两条腿都断了”“这个小青年还嚷着要回朝鲜来打美国鬼子呢!”,王芳说“两条腿都锯
掉了,他还在哼《歌唱祖国》,还说装好了假腿就回到前线来”。总之,小说通过讲述抗美援朝时期战士积
极作战、相互挂念的故事,既彰显了战士之间相互信任、关心的深厚情谊,也歌颂了战士们不畏牺牲的献
身精神和坚信革命必然胜利的乐观主义精神。
二、古诗文阅读(共35分)
(本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穆公大悦,遂与烛武欲血为誓,反使杞子、逢孙、杨孙三将,留卒二千人助郑戍守,不告于晋,秘班
师而去。
晋营于函陵,攻围如故。郑伯谓烛武日:‘‘秦兵之退,子之力也。晋兵未退,如之奈何?”烛武对曰:“闻
公子兰有宠于晋侯,若使人迎公子兰归国,以请成于晋,晋必从矣。'‘石申父日:“武劳矣,臣愿代一行。”
乃携重宝出城,直叩晋营求见。文公曰:“若欲我退兵,必迎立公子兰为”于,且献谋臣叔詹出来,方表汝
诚心也。”
石申父入城回复郑伯日孤未有子闻子兰昔有梦征,立为世子,社稷必享之,但叔詹乃吾股肱之臣,岂
可去孤左右。叔詹对曰:“臣闻'主忧则臣辱,主辱则臣死。'今晋人索臣,臣不往,兵必不解。是臣避死
不忠,而遗君以忧辱也。臣请往!''郑伯日:"子往必死,孤不忍也!”叔詹对曰:“君不忍于一詹,而忍于百
姓之危困,社稷之陨坠乎?舍一臣以救百姓而安社稷,君何爱焉?'‘郑伯涕泪而遣之。
晋侯见叔詹,喝曰:“汝执郑国之柄,使其君失礼于宾客,一罪也;受盟而复怀贰心,二罪也。“命左右
速具鼎链,将烹之。叔詹面不改色,拱手谓文公曰:“臣见得尽言而死。“文公曰:“汝有何言?"詹对日:“君
侯辱临敝邑,臣常言于君曰:'晋公子贤明,其左右皆卿才,若返国,必伯诸侯。'及温之盟,臣又劝吾
君:'必终事晋,无得罪,罪且不赦。'天降郑祸,言不见纳。今君侯委罪于执政,寡君明其非辜,坚不
肯遣,臣引'主辱臣死’之义,自请就诛,以救一城之难。夫料事能中,智也;尽心谋国,忠也;临难不
避,勇也;杀身救国,仁也。仁智忠勇俱全,有臣如此,在晋国之法,固宜烹矣!”乃据鼎耳而号曰:“自今
已往,事君者以詹为戒!’‘文公悚然,命赦勿杀,曰:“搴勺聊以试子,子真图当也!“不一日,郑伯立公子
兰为世子,晋师方退。
(选自冯梦龙《东周列国志》,有删改)
10.(3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打J
石A申B父C入D城E回F复G郑H伯I曰J孤K未L有M子N闻O子P兰Q昔R有S梦T征
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子,指古代诸侯王嗣子之称号,在明清两代为亲王嗣子的称号。
B.“解”是“解除,的意思,与“庖丁解牛”的“解”字含义相同。
C.寡人,与“是寡人之过也''中"寡人”同义,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D.烈士,文中指刚强不屈、有抱负、志向高远的人。
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穆公不仅和烛武献血盟誓,停止攻打郑国,还派遣自己的将领和士兵守卫郑国,共同对付晋国,衬托
出烛武能言善辩的形象特点。
B.为了让晋军撤退,烛武又为郑伯出谋划策,让他接得到晋侯宠爱的公子兰到郑国做世子,从而得到晋侯
的谅解,以达到最终撤军的目的。
C.晋侯认为叔詹不仅凭借职权让郑伯失礼于宾客,并且接受了盟约后却又怀有二心,要对他处以死刑,没
想到叔詹却不惧刑罚,誓死力争。
D.叔詹和烛武一样,都很讲究谋略。他列举自己在不同时期对郑伯的言行,在晋侯面前树立自己仁智忠勇
的形象,最终被晋侯赦免并释放。
13.(8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郑伯谓烛武日:“秦兵之退,子之力也。晋兵未退,如之奈何?”
(2)汝执郑国之柄,使其君失礼于宾客,一罪也;受盟而复怀贰心,二罪也。
14.(3分)叔詹说服郑伯让自己前往晋军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答案】10.GJN11.B12.B13.(1)郑伯对烛武说:“秦军撤退,是依靠了你的能力。晋兵
不撤退,拿他怎么办呢?”
(2)你执掌郑国的权力,让国君对宾客失礼,这是一罪;和晋国结盟而又怀有二心,这是二罪。14.①
自己前往,是晋侯的要求,所以不能不去。
②自己不去,晋军不会撤退,就会让郑伯担忧受辱,这是臣下不忠的表现。
③如果因为郑伯不让自己去,而导致亡国,就会让天下对郑伯产生误解。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石申父入城回复郑文公。郑文公说:“我没有有儿子,听说子兰以前有梦征。
“石申父入城回复”句子结构独立完整,且"郑伯曰'‘中,"郑伯''为后一句的主语,应在“回复”后断开,所以第
一处应在“G”处停顿;
"郑伯曰”中,依据"曰”的内容可知,意思是“郑伯说”,其前后应断开,应在“日”后断开,所以第二处应在“J”
处停顿;
“孤未有子”中,“孤”作主语,“未有”作谓语,“子”作宾语,其后断开,所以第三处应在“N”处停顿。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与恒丁解牛,的懈,字含义相同”说法错误,“庖丁解牛”的“解”字意为肢解分割。句意:晋兵必然不退。/
庖丁分割牛。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B.”到郑国做世子”说法错误,根据“闻闻公子兰有宠于晋侯,若使人迎公子兰归国,以请成于晋,晋必从矣”
可知,烛之武只是建议郑伯派人迎公子兰归国,并未说“做世子让公子兰作世子是晋文公的要求。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1)“谓……曰",对……说;"退”,撤退;"奈何”,怎么办呢?
(2)“柄”,权力;“失礼于宾客”,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宾客失礼”;"一罪也”“二罪也”,判断句。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根据“今晋人索臣“可知,自己前往,是晋侯的要求,所以不能不去。
根据“臣不往,兵必不解。是臣避死不忠,而遗君以忧辱也”可知,自己不去,晋军不会撤退,就会让郑伯担
忧受辱,这是臣下不忠的表现。
根据“君不忍于一詹,而忍于百姓之危困,社稷之陨坠乎?舍一臣以救百姓而安社稷,君何爱焉”可知,如果
因为郑伯不让自己去,而导致亡国,就会让天下对郑伯产生误解。
参考译文:
秦穆公很高兴,于是就和烛之武欲血为盟,让杞子、逢孙、杨孙三个将领和留下二千士卒帮助郑国防
守,没有告诉晋国,秘密撤军回去了。
晋军在函陵扎营,仍旧攻围郑国。郑伯对烛之武说:“秦兵退了,是您的功劳。晋兵不退,怎么办呢?”
烛之武回答道:“听说公子兰受宠于晋侯,如果派人迎公子兰归国,来请求晋国退兵,晋侯一定会答应。”
石申父日:“烛大夫劳累半天了,臣愿代替他走一遭。”于是,携带重宝出城,直达晋军大营求见。晋文
公日:“如果想要我退兵,必须迎立公子兰为世子,并且把谋臣叔詹献出来,才能表现郑国的诚心。”
石申父入城回复郑文公。郑文公说:“我没有儿子,听说子兰以前有梦征,立为世子,是社稷的福气。
但叔詹是我的股肱大臣,怎能离开我左右?”叔詹说:“臣听说‘君主有忧患是臣子的耻辱,君主受到耻
辱那么臣子应该以死保全'。今晋人索要臣,臣如果不去,晋兵必然不退。是臣避死不忠,让君主受辱。
臣请求去晋营!”郑伯说:“您去晋营必死,我不忍心!”叔詹对口:“主公不忍心让我去死,难道主公
忍心百姓的危困、社稷的灭亡吗?舍弃一个臣子来救百姓而安社稷,有什么舍不得呢?”郑伯只得挥泪送
叔詹去晋营。
晋侯见了叔詹,大喝:“你执掌郑国的权力,让国君失礼于宾客,此一罪也:和晋国结盟而又怀二心,
此二罪也。”使人架上油锅,准备将叔詹投入油锅烹死。叔詹面不改色,拱手对晋文公说:“请让我把话
说完再处死我”。晋文公说:“你有什么话?”叔詹回答说:“君侯屈尊光临敝国,臣对主公说:'晋公
子贤明,其左右都是将相之才,如果返国,一定会称霸诸侯。'到结盟时,臣又劝主公:'一定要侍奉晋
国,不能得罪,得罪了就不可赦免。'天降灾祸于郑国,我的话没有被采纳。今君侯委罪于臣,寡君知道
我无辜,坚决不让我来,臣引'主辱臣死’之义,自请就死,来救一城之难。料事能中,是智慧啊;为国
尽心,是忠诚啊;遇难不避,是勇敢啊;杀身救国,是仁义啊。仁智忠勇都具备了,有这样的臣子,在你
们晋国要依律亲死!”又据鼎耳大喊道:“从今以后,服侍君侯的以我叔詹为戒!”文公听罢胆战心惊,
命令手下赦免了叔詹,说:“寡人试试您的胆量,您真是烈士啊!”停了几天,郑文公立公子兰为世子,
晋国就退兵了。
(本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途中见杏花
吴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15.(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乐景衬哀情,早春时节,一段俏丽鲜艳的杏花伸出墙头,暗示着春天的生气,可是作者面对这美
好的最象,却感到忧愁、苦涩。
B.颔联诗人想永远守着这枝鲜花观赏,但他行色匆匆,难以驻留,不能不说是件遗憾的事。
C.颈联侧面描写杏花的热闹,写天色渐暗,空气里的花香仍夹带着料峭的寒意,黄莺和蝴蝶飞到林中与杏
花相伴。
D.尾联虚写,诗人从眼前的鲜花联想到往年在京城长安看到的千万树杏花。
16.(6分)诗人途中偶见一枝杏花,触景生情,写下这首笔法委婉细腻、情感动人的诗歌。请结合内容简要
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15.C16.①流离之苦。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要行色匆匆难停留;杏花独自盛
开于早春,无蝶欣赏,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②惜春之情。长期观赏都会有花败的遗憾,更何况自己
行色匆匆,更无法等到花朵开尽。③故国之思。诗人由眼前鲜艳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长安看到的千万
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点出/自己的愁怀所在。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黄莺和蝴蝶飞到林中与杏花相伴”分析错误,依据“春浅香寒蝶未游''中的“蝶未游”可知,没有蝴蝶飞舞。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1)首联“一枝红艳出墙头,熠外行人正独愁”意思是:一枝淡红的杏花探出墙头,而墙外的行人正伤春惆
怅。抒发了诗人飘零在外,孤独寂寞的情感。
(2)颔联“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意思是;这枝杏花的样子好像跟我一样伤春惆怅,我们哪里
禁受得了相逢在这春去匆匆难相留的时节?抒发了诗人伤春惜春之情。
(3)尾联“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意思是:这时候我更怀念长安的千万株桃浓杏淡,可惜暮色
已经笼罩住了夕阳的光辉整个神州一片黯淡。抒发了诗人此时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为朝廷担
忧的情感。
17.(本题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在《小石潭记》中,借游鱼侧面表现潭水空明澄澈见底的句子是:“,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
(3)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两句运用了比喻手法描写月光
与竹柏的影子,想象清奇,趣味盎然。
【答案】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庭下如积水空
明水中藻、存交横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依、戈、庭、藻、芳。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本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的古籍典藏,是我国5000多年历史中积累下的一座座文化山峦,记录着大量关于民族精神、国家
治理、道德修恭、人生哲理等经典论述,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它是打造文
化共识的根脉,能让全体中华儿女更深入地在心灵上产生共鸣。它是增强文化自信的筋骨,是我们坚定文
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它是推动文化创新的基石,已经成为中华文明包的历史长河的深层文化密码。它是
开展文化交流的宝库,在人类灿烂的文化星空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保护是利用的前提,传承是创新的保障。古籍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截至2021年底,全国累计
完成普查登记古籍有270余万部,累计修复古籍超过385万页,培训古籍从业人员1万余人次,制定颁布
古籍保护国家标准、行业标准17项。2022年,”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从挖掘古籍时代价值、促进古籍有效利用、推进古籍数字化、做好古籍普及传播等方面推动加快古籍资源
的转化利用。作为一项惠及当代、③的文化工程,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必将使无数中
华典籍焕发新的生命力。
18.(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4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
20.(4分)请结合文本分析第二段中数字运用的作用。
【答案】18.①卷帙浩繁(浩如烟海)②奔腾不息(亘古通今)③泽被后世19.它是凝聚文化共识
的根脉,能让全体中华儿女在心灵上更深入地产生共鸣。20.分别从古籍普查登记、古籍修复、古籍
从业人员培训和古籍保护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颁布等方面,具体说明了我国古籍保护的成果,给人
以清晰、直观的印象。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根据空后“古籍典藏””是我国5000多年历史中积累下的一座座文化山峦”可知,这里指古籍典藏数量
非常多,所以可填“卷帙浩繁”或“浩如烟海
卷帙浩繁:形容书籍或篇章多而纷繁。
浩如烟海:广大繁多如茫茫大海。多指书籍、文献等数量多,极其丰富。
②处,根据空前“它是推动文化创新的基石”“已经成为中华文明”和空后“历史长河的深层文化密码”可知,这
里指古籍典藏在中华民族从古到今,永不停止的历史长河中的作用,所以可填“奔腾不息”或“亘古通今”。
奔腾不息:奔跑跳跃,不停息,泛指江河。向前跳跃着奔跑永不懈怠、永不停止。比喻很有气势。
亘古通今:指从古到今。
③处,根据空前的“惠及当代”和后面的顿号可知,所填内容应与“惠及当代”,指出对后代的人民的影响,所
以可填“泽被后世”。
泽被后世:恩惠遍及到后代的人民。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存在以下语病:
一、“打造……共识”搭配不当,可将“打造”改成“凝聚”;
二、“更深入地在心灵上”语序不当,应改为“在心灵上更深入地
即原句改为“它是凝聚文化共识的根脉,能让全体中华儿女在心灵上更深入地产生共鸣”。
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段中数字运用的作用的能力。
“截至2021年底,全国累计完成普查登记古籍有270余万部,累计修复古籍超过385万页,培训古籍从业
人员1万余人次”运用数字分别从古籍普查登记、古籍修复、古籍从业人员培训的成果;”制定颁布古籍保护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17项”运用数字古籍保护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颁布等方面的新规。这些数字具
体说明了我国古籍保护的成果,使古籍保护成果直观具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一目了然地看到成果,
给人以清晰、直观的印象。
(本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很多植物都拥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气味。有的花朵芬芳,有的树木馨香。说到这里,很多人会产生一
个疑问:为什么植物会散发气味呢?植物散发的气味可不是为了让人类嗅到而已,气味是植物的一种语言,
体现着它的生长智慧。
有人认为植物的气味大致上可以分为邀请语言、警告语言、驱赶语言、求救语言和应答语言五种。邀
请语言不难理解,比如虫媒花会散发出特殊的气味以吸引蜜蜂等昆虫。里,吸引到的昆虫也会有所不同,
有喜芳香的,也有喜恶臭的。对蜜蜂而言,花的香味是吸引它们的第一要素。警告语言是植物防止自己被
动物啃食的妙招,它们散发的气味可以令某些动物打消进食念头。驱赶语言与警告语言有相似之处,如某
些植物的茎叶被昆虫咬破之后,就发出不太好的气味,以此保全自身。还有就是求救语言和应答语言,这
是一个动态友好的过程,包,会向周围的同种植物发出求救信号。周围的植物闻到求救气味时,也不会
不管不顾,它们会在自身未受侵犯时也发出驱赶气味,使昆虫被迫返却,这种③叫应答语言。
21.(3分)下列选项中,和文中画线语句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C.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D.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22.(6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字。
【答案】21.D22.①不同植物散发的气味不同②某些植物在遭到大量昆虫进攻时③未遭进攻而发出
的气味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中画线语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气味''比作"语言
A.运用了对偶和借代的修辞手法,借“锦鳞”代指有着美丽鳞片的鱼。
B.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
C.运用了夸张、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百丈冰”“万里凝”是夸张,“愁云”是拟人。
D.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弹弄大弦时的声音比作“急雨”,将弹弄小弦时的声音比作人们聊天的声音。
故选D。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从后文”吸引到的昆虫也会有所不同,有喜芳香的,也有喜恶臭的“可知,填入内容应是和“吸引到
的昆虫也会有所不同”相联系的。应是“散发气味的不同“,不同的植物才会散发的气味也的所不同,由此可
知,可以填入“不同植物散发的气味不同
第②处,结合前文”这是一个动态友好的过程”及后文”会向周围的同种植物发出求救信号”可知,此处说的是
某些植物在遭到昆虫进攻时会友好地向周围的同种植物发出求救信号,故此处应填“某些植物在遭到大量昆
虫进攻时
第③处,结合前文”它们会在自身未受侵犯时也发出驱赶气味”可知,此处应答语言指的是这种未遭进攻而发
出的气味,故此处应填“未遭进攻而发出的气味”。
四、作文(共60分)
23.(本题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优秀的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简化借款合同文本指南
- 电梯采购及安装进度
- 环保化粪池清掏合同
- 艺术品交易货物运输服务合同
- 耕地承包合同书
- 实习教师教育合同模板
- 党建工作策划研讨培训合同
- 钢材销售协议格式
- 企业保安外包合同
- 2024承包搬运合同协议书
- 2025届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效实中学物理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 植物学#-形考作业4-国开(ZJ)-参考资料
- 商务司机礼仪知识
- 《市场营销》教案(第3周)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上海市虹口区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初三物理试卷-学生版
- 湖北汉江王甫洲水力发电限责任公司公开招聘工作人员【6人】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专家共识(2024年版)解读
- 期中测试卷(1-4单元)(试题)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
- 卧床患者常见并发症
- 2024年山西省中考思想品德试卷及答案
- 医疗器械营销策划服务合同范本2024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