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重庆市渝中区部分学校高一年级上册入学检测语文试卷_第1页
2023-2024学年重庆市渝中区部分学校高一年级上册入学检测语文试卷_第2页
2023-2024学年重庆市渝中区部分学校高一年级上册入学检测语文试卷_第3页
2023-2024学年重庆市渝中区部分学校高一年级上册入学检测语文试卷_第4页
2023-2024学年重庆市渝中区部分学校高一年级上册入学检测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重庆市渝中区部分学校高一上学期

入学检测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各位代表:

大家好!

很荣幸作为青年代表在此发言。我发言的主题是“让东方超环点亮绿色生

活”。

能源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目前,工业社会对化石能源极度

依赖。然而,过度使用化石能源给人类带来的不仅仅是大量的物质财富,同时

还带来了大量温室气体。根据国际能源署发布的数据,2021年全球二氧化碳排

放量已经达到了惊人的363亿吨。其中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工业过程产生的二氧

化碳占据了89%的碳排放量。大量二氧化碳排放造成的温室效应空前严重,开

发新能源已势在必行。于是人类的目光转向了我们最为熟悉的太阳,力图模仿

太阳上的核聚变反应为人类供能。

托卡马克装置是可以实现磁约束核聚变的装置。1954年,世界上第一个托卡

马克在苏联建成,由此揭开了人类对“人造太阳”的研究序幕。1965年,在四

川乐山郊区,中国建起了当时国内最大的核聚变研究基地——西南物理研究所。

众所周知,在第一枚核弹爆炸后数年,可控核裂变反应堆就建起来了。反观

氢弹爆炸后,过去了60多年可控核聚变反应堆都没有成功。因为可控核聚变实

在是太难了。为什么人类面对如此渺茫的研究,依然孜孜不倦地追求它呢?这

就要从目前的能源结构说起了。目前国际主要的能量来源是化石燃料。但是化

石燃料不仅效率低下、储量有限,而且长久使用污染严重,不适应低碳减排的

要求。其他能量来源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足之处。例如核能会产生无法进行

无害化处理的放射性废料;风能、太阳能时常受到天气因素的制约。而核聚变

不仅能释放出难以想象的能量,而且反应的产物对环境毫无污染,其原料在地

球上也可谓无穷无尽。所以我们认为,“人造太阳”是人类追求的终极能源。

如果“人造太阳”能够成功,那么人类的能源危机一去不复返的同时,二氧化

碳的排放量也将大幅减少。

可惜的是,热核聚变需要达到108C。以上的高温。由于地球上不存在能承受如

此高温的材料,为了承装这样一个“大火球”,就需要形成一个能使带电粒子

悬浮的超强磁场。形成超强磁场需要使用通电线圈。为了减少线圈消耗的功率,

又需要使金属导体置于-269C。的温度下实现超导。在这些要求下,科学家们要

解决的首要难题,就是如何将上亿度的高温与-269C。的环境结合在同一个装置

中。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中国的科学家独立设计制造了世界上首个全超导托卡马

克装置——东方超环。东方超环于2000年9月正式动工,并于2006年9月26

日第一次放电成功。东方超环第一次成功实现了将-269C°环境和上亿度的环境

有机结合,在“服役”过程中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2012年,东方超环获得

超过400秒的2000万摄氏度高参数偏滤器等离子体,并获得稳定重复超过30

秒的高约束等离子体放电,打破世界纪录;2016年,东方超环获得超过60秒

的完全非感应电流驱动高约束模等离子体,成为世界首个实现稳态高约束模运

行持续时间达到分钟量级的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2017年,东方超环实现

了稳定的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又一次创造了新的世界纪

录;2021年,东方超环再次创造记录:实现了可重复的1.2亿摄氏度101秒和7

千万摄氏度1056秒等离子体运行。这些成就,进一步证明了“人造太阳”的科

学可行性和工程可行性,为“人造太阳”迈向商用发电奠定了基础。东方超环

投入使用后,一定会成为达成“双碳”目标的有力助手。

东方超环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清洁的电能。它的功能是全方位的。例如,

东方超环堆芯产生的高温可以裂解水为氢气——一种无污染的高能燃料。虽然

东方超环目前还做不到商用发电,但凭借着科研人员的努力,相信最终会获得

成功。

在节能环保的时代大背景下,绿色生活在当今已经成为各国广泛推崇的低能

量、低消耗的生活方式。各位代表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当代青年要积极

地践行绿色生活。这就需要我们过好简单生活。“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日

常生活中尽量不要购买和使用一次性物品,避免过度囤积,合理利用资源,杜

绝浪费;绿色生活的实践方式很多,关键在于我们的行动。当然了,绿色生活

并不是要求我们刻意节俭。只要我们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不用刻意放弃生活

中的一些享受也同样能过好舒适的绿色生活。无数科学家正在为减排不断努力。

作为青年,我们应该从自己的行动出发去维护头顶的蓝天。

此时此刻,科研人员仍然面对着东方超环不分昼夜她奋斗着。在这个领域,

中国早期的科研工作者们隼路蓝缕,开荒拓土,奠定了中国“人造太阳”从无

到有、从弱到强的基础。长期以来,一代代中国聚变人都心怀一个梦想:未来

如果有一盏灯能被聚变能点亮的话,这盏灯一定要、也必须在中国。也许一个

国家的力量太过渺小,也许在科研攻关时偶有力不从心,但聚变人能够坚守心

中的信念和底线,哪怕路途崎岖坎坷,哪怕结果渺茫未知。我相信通过代代科

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第一盏由核聚变点亮的灯一定会在中国。我也相信通过

各国人民的不断努力,“温室效应”在不久的将来会不再令人望而生畏。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摘自《让东方超环点亮绿色生活》)

1.下列关于选文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东方超环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清洁的电能。它的功能是全方位的。在已

然实现商用发电的同时,也可以裂解水产生氢气,提供清洁能源

B.东方超环主要由我国科学家自主设计、研制并拥有知识产权。期间,外国

科学家给予了大量的支持和帮助

C.“未来如果有一盏灯能被聚变能点亮的话,这盏灯一定要、也必须在中

国。”体现了中国聚变人对我国科技水平的自信和伟大的愿景

D.此时此刻,我国的科研工作者们仍然在努力奋斗,奠定了中国“人造太

阳”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基础。

2.下列对选文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东方超环”装置是可以实现磁约束核聚变的装置。1954年,世界上第一

个“东方超环”在中国建成,由此揭开了人类对“人造太阳”的研究序幕。

B.氢弹爆炸后,过去了60多年可控核聚变反应堆才实现了成功,这与核弹和

裂变核电站的发展形成了鲜明对比。

C.目前我国主要的能量来源是化石燃料。但是化石燃料存在效率低下、长久

使用污染严重等问题,与我国“双碳”的理念相违背。

D.本文从文体上看是一篇演讲稿。全文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使用了大量事

实事例作为论据;同时完美保留了作为科普文的科学性、严谨性。不失为一篇

完美优秀的科普说明文性质的演讲稿

3.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聚变科研工作者精神的一项是()

A.不畏强权、维护主权。B.勇于改革、全面开放。

C.维护边疆、守护祖国。D.自立更生、艰苦奋斗。

4.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中国的“东方超环”所解决的核聚变反应的难题。

5.绿色生活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请你结合材料。写出至少3条有利于实

现绿色生活的实用高效的措施。

二、现代文阅读(文学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丈夫

孙犁

今天是中秋节日,可是还有一场黑豆没打。上午,公公叫儿媳妇把场摊上,

①豆叶上满带着污泥,发着臭气。日本黑心鬼,偷偷放了堤,淹了老百姓,黑

豆没长好,豆子是桃枇的。草不好,黄牛也瘦了。儿媳妇站在场里没精打采的。

年景没有了,日子不好过,丈夫又没消息。去年,他还在近处,八月十三那天

还抽空回家来看了看,她给他做了一件新棉袄,两个人欢天喜地。八月节,应

该团圆团圆;她给他做了猪肉菜,很丰富。今年,鬼子从四月里翻天搅地,丈

夫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吃过中午饭,她带着老二孩子,要去娘家看看,解解闷。孩子才七岁,在炮

火里跟着跑了四五年了。

“还记得爹吗?”

“记得呀!”

“爹在哪里呢?”

“在铁道西啊!”

“在那里干什么?”

"打日本啊!”

娘笑了。丈夫在家就喜欢这个孩子,临走总嘱咐她好好教养着。娘儿俩说着,

就到了娘家村里,本来只离着三四里地。

到家里,姥姥正坐在炕上。

“你看人家多么热闹,人家也都是养儿养女的。"姥姥说,嘴角却有些讥笑。

“谁家?”女儿问。

"你婶子家。”

“热闹什么?”

“你大姐来了,他女婿也来了。”

“她女婿不是在这里当伪军?”

“现在人家敢出来了,三天一来,两天一来,来了就嘻嘻哈哈。”

姑娘想起她是和这个大姐一年出嫁的。她两个同岁,她大姐嫁了一个独生子,

她也嫁了一个独生子。她大姐的女婿在绸缎店里当学徒,她的女婿在保府上学。

那年正月里,两个女婿来住丈人家,大姐的女婿好赌钱,整天在家里成局;自

己的女婿好念书,整天在家里翻书本。她那时候还不高兴自己的女婿这么呆气,

人家那么好玩,好说笑,街上的青年子弟都找人家去热闹,自己的女婿这么孤

僻,整天没个人来,只有几个老头子称赞。

后来丈夫走了,很少回家来,不在北平,就在上海。大姐的女婿却常来,穿

得好,一来就住下,嘻嘻哈哈。她埋怨丈夫不回家,忘了她。可是丈夫并没有

忘了她,有时回家来,也很爱她,她生了一个小孩,丈夫也很喜欢,只是怨她

不识字,知道的事少。抗战了,丈夫立时参加了军队。把洋布衣服脱下来,换

上粗布军装。两条裤腿,每天跑百八十里山路,也有了劲了。

“为什么你出去受罪?”

“抗日是受罪?你真糊涂透了。”

“可是为什么人家不出去?”

“谁?”

"大姐的女婿。”

"呸,呸,你怎么叫我和他比。”

渐渐,她也觉得丈夫不能和那个人比。村里人说自己的丈夫好,许多人找到

家里,问东问西。许多同志、朋友来说说笑笑,她觉得很荣耀。日本鬼子烧杀,

她觉得不打出去也没法子过。她大姐的丈夫的店铺叫日本鬼子抢了,他回到家

来,后来跑到城里当了伪军。

自己的丈夫越来越忙,脸孔虽然黑了,看来,倒壮实了些。仗打得越紧,她

越恨日本鬼子了,他也轻易不回家了。她守着孩子过日子,侍候着公公。上冬

学,知道了一些事,其中就有她以前不知道的丈夫心里的事,现在才知道了些。

她瞧不起她的大姐夫,这是个什么人呀!

今天,娘却提到了他。正提到了他,大姐就来了。大姐听说妹子来了,姐妹

好几年不见面,来看望她。手里托着一包点心,身上穿着花丝葛,脸孔白又胖,

挺着大肚子,乍一见面很亲热,大姐说:

“你家他爹可有信?”

“没有啊!”

“说起来,人家他有志气,抗日光荣,可是留下了这些孩子们。”大姐说着

就拉过孩子,教孩子吃点心,问孩子:

“你想爹吗?”

“想啊!”

“快叫娘把他叫回来。"

“叫回来,打日本吧!”孩子兴奋地说。

大姐立时没话说,脸也红红的,像块生猪肝。姥姥也笑了。

“听说你女婿又来了。”

“早走了。”

“怎么这么快就走了?”

“有事。”大姐坐不住,告辞了出去。走到屋门口又回来,小声说:“大妹

子,你家他爹回来,你顺便和他说说,就说俺家他爹是不得已,还想出来的。”

说过就慌慌地走了。

姥姥说:

“看起这个来就不光荣,准是又有什么风声吓走了。”

天已经晚了,姑娘带着孩子回来,在路上,她看见一小队人背着枪走过去。

后来回头一看,那一小队人进了她娘家的村了。

“大队长到咱家来了!”

“哪个大队长?”

“县游击大队长,黑脸大个子老李呀,娘忘了,去年和爹一块去拿过书,吃

过羊肉饺子的。”

“说什么来?”

“有爹的信,爷正看哩。”

母子两个人赶紧到了家里,公公正坐在场里碌嬉上,带着花镜念信,见儿媳

妇回来,就说:

“信来得巧,今年的节我又过痛快了!”

媳妇当然更快活,快活了一晚上,②竟连那圆圆的月亮也忘了看。

一九四二年中秋节记于阜平(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题目虽为“丈夫”,但也写了女性的觉醒,小说中“姑娘”具有“理

解”“反思”能力,有“光荣”感,并积极投身到了抗日斗争中。

B.小说既从正面描写战争的血腥、惨烈,又写了战争后方普通人家的生活,

表现了孙犁抗日作品中蕴含的家园意识和情感态度。

C.小说中“鬼子从四月里翻天搅地”“一小队人背着枪走过去”,写出了当

时社会环境的特点,从字里行间可见抗日战争在紧张进行。

D.老二孩子在小说中着墨不多,但形象十分鲜明突出,他聪明可爱,思念着

抗战的爸爸,他说“叫回来,打日本吧”,刺激了大姨和姥姥。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姐夫是没有人缘、偷生求荣的伪军,虽是次要人物,但也体现了作者的

精心安排,他和女主人公的“丈夫”对比鲜明,凸显出“丈夫”抗日军人的光

辉形象。

B.小说通过对比、烘托、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塑造了“二

姐丈夫”这个抗日英雄的形象。

C.文中写吃过午饭后二姐带着孩子去娘家的一番对话“你还记得爹吗……打日

本啊!”运用对话体,从小孩子的口中交代了“丈夫为什么不在家”,暗合上

文。

D.孙犁的小说被称为“诗体小说”,语言清新自然、简洁凝练,比如‘‘黑脸

大个子老李”,寥寥数字,就把县游击大队长的外形特征和姓氏都交代出来

了。

8.小说中开头和结尾划线的两处环境描写,于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孙犁曾说,从抗日战争开始,他创作的作品是他个人对这一伟大时代、神圣

战争所作的真实记录。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文章的真实性体现在何处?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车骑将军羊祜率师向江陵,诸将咸以抗不宜上,抗日:"江陵城固兵足,

无所忧患。假令敌没江陵,必不能守,所损者小。如使西陵槃结,则南山群夷

皆当扰动,则所忧虑,难可而竟言也。吾宁弃江陵而赴西陵,况江陵牢固乎?”

初,江陵平衍,道路通利,抗敕江陵督张咸作大堰遏水,以绝寇叛。祜欲因

所遏水,浮船运粮,扬声将破堰以通步军。抗闻,使咸亟破之。诸将皆惑,屡

谏不听。祜至当阳,闻堰败,乃改船以车运,大费损功力。晋巴东监军徐胤率

水军诣建平,荆州刺史杨肇至西陵。抗身率三军,凭围对肇。将军朱乔、营都

督俞赞亡诣肇。抗日:“赞军中旧吏,知吾虚实者,吾常虑夷兵素不可筝,

若敌攻围,必先此处。”即夜易夷民,皆以旧将充之。明日,肇果攻故夷兵处,

抗命旋军击之,矢石雨下,肇众伤死者相属。肇至经月,计屈夜遁。抗欲追之,

而虑阐奇力项领,伺视间隙,兵不足分,于是但鸣鼓戒众,若将追者。肇

众凶惧悉解甲挺走抗使轻兵蹑之肇大破败,祜等皆引军还。抗遂陷西陵城,诛

夷阐族及其大将吏,自此以下,所请赦者数万口。修治城围,东还乐乡,貌无

冷色,谦冲如常,故得将士欢心。

《汉晋春秋》曰:羊祜既归,增修德信,以怀吴人。陆抗每告其边戍曰:

“彼专为德,我专为暴,是不战而自服也。各保分界,无求细益而已。”于是

吴、晋之间,余粮栖亩而不犯,牛马逸而入境,可宣告而取也。抗尝疾,求药

于祜,祜以成合兴之,曰:“此上药也,近始自作,未及服,以君疾急,故相

致。”抗得而服之,诸将或谏,抗不答。孙皓闻二境交和,以诘于抗,抗日:

“夫一邑一乡,不可以无信义之人,而况大国乎?臣不如是,正足以彰其德耳,

于祜无伤也。”或以祜、抗为失臣节,两讥之。

习凿齿日:夫理胜者天下之所保,信顺者万人之所宗,是以羊祜恢大同之略,

思五兵之则,齐其民人,均其施泽。振义网以罗强吴,明兼爱以革暴俗,易生

民之视听,驰不战乎个枣。抗见国小主暴,而晋德弥昌,百姓怀严敌之德,

阖境有弃主之虑,思所以镇定民心,缉宁外内,奋其危弱,抗权上国者,莫若

亲行斯道,以侔其胜。岂设狙诈以危贤,徇己身之私名,贪外物之重我,暗服

之而不备者哉?由是论之,苟守局而保疆,一卒之所能;威胜以求安,明哲之

所贱。贤人君子所以极拯世垂范,舍此而取彼者,其道良弘故也。

(节选自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的位

置填写正确的答案。

肇A众B凶C惧D悉E解F甲G挺H走I抗J使K轻L兵M蹑N之O肇P大

Q破R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畜,积,积蓄。与《齐桓晋文之事》中“俯不足以畜妻子”中的“畜”意

思不同。

B.矜,自夸,夸耀。与《陈情表》中“凡在故老,犹蒙矜育”中的“矜”意

思相同。

C.简练,指简明精炼,选择训练,在学术技艺上下功夫磨练,文中是“选择

训练”义。

D.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也指南朝宋齐梁陈治下地区,或指三国时孙吴

治下地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抗能审时度势。羊祜进军江陵,陆抗认为江陵城固兵足,不足为虑,而

西陵若联合敌人则生忧患,故赶赴西陵。

B.陆抗能当机立断。他能斩钉截铁命令张咸毁坏大堰,在朱乔、俞赞投敌之

际,能夜易夷民,伏击肇军,取得胜利。

C.陆抗能坚持自我。在令张咸毁坏大堰之际,在羊祜赠药之时,面对将领的

劝告,陆抗能不改初衷,坚持自己主张。

D.陆抗因与羊祜的朋友之交受到孙皓的诘责,是因为孙皓认为他不该与敌国

将领成为朋友而失去做臣子的操守。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底

(1)肇果攻故夷兵处,抗命旋军击之,矢石雨下,肇众伤死者相属。

(2)是以羊祜恢大同之略,思五兵之则,齐其民人,均其施泽。

14.习凿齿对陆抗与羊祜二人大加推崇,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其理由。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张谷田舍

储光羲

县官‘清且俭,深谷有人家。

一径入寒竹,小桥穿野花。

碓2喧春涧满,梯倚绿桑斜。

自说年来稔3,前村酒可赊。

【注】①县官:陪作者巡视的县令。②碓(dui):用来舂米谷的器具。③稔

(ren):庄稼成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出田舍坐落的位置,引出下文对清新而自然的农村田园风光的描

绘。

B.颔联的“入”和“穿”两个动词运用精当,描绘了一幅清幽、美丽的春天

图景。

C.尾联的“自说”即“作者说”,说收成将会不错,描写了农民富足安乐的

生活。

D.本诗描写了田舍的美丽风光与农民们的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由衷的赞美

之情。

16.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颈联“喧”“倚”二字的妙处。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以“,"来借指自

己的陋室,抒发自己仰慕前贤,安贫乐道的情怀。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两句先总括赤壁风景之美,然后由景入情,过渡到写

人叙事。

(3)笛声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意象。古人常用笛声表达思乡之情,如

"",又如""O

六、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鸿,是一种品性高洁的鸟,我们常以“g;来形容恍惚而缥缈的美,以“雪

泥鸿爪”来形容人生的闪烁不定,以“飞鸿灭没”形容若有若无的空灵之美。

而飞鸿能引起如此美妙的联想,都是因为这鸿是“宾”,它是一个“客”,一

个居无定所的漂零者,一个永远在寻找归程的神秘的鸟。

李商隐有句说:“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秋天来了,夕阳楼

上,落叶飘飞,一片东来一片西,又见孤鸿缥缈天际外,诗人突然感到人生流

转成蹉鸵。孤鸿飘飞何处,当然是飞向归程。但诗人以为,(),一切的追求

都是似有似无,人生就是这样,雪泥鸿爪,哪里有个永久的居处,一切都是短

暂的寄托罢了。

飞鸿是天地的宾客,人又何尝不是!在中国诗人的笔下,人生短暂,转瞬即

逝,如②,似飞鸟过目,是风中的烛光,倏忽熄灭:是叶上的朝露,日出

即晞;是茫茫天际飘来的一粒尘土,转眼不见;是短命的蜉螃,是朝菌,是飞

电,是骏马……雪泥鸿爪,这是人生的宿命。曹丕《大墙上蒿行》云:“阳春

无不长成,草木群类随大风起,零落若何翩翩。中心独立一何茕。四时舍我去

驱驰,今我隐约欲何为?人生居天壤间,忽如飞鸟栖枯枝。我今隐约欲何为?”

这虽然不能算是曹丕诗中的精品,却是一首含义丰富的诗,诗中由③,思

索人的存在,飞鸟栖枯枝,并非真正的栖所。苔痕历历,飞鸿灭没,人生就是

如此。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填入括号内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生哪有个归程,家乡只是曾居的场所,故园只是一个缥缈的空间

B.人生哪有个归程,故园只是一个缥缈的空间,家乡只是曾居的场所

C.家乡只是曾居的场所,故园只是一个缥缈的空间,人生哪有个归程

D.故园只是一个缥缈的空间,家乡只是曾居的场所,人生哪有个归程

20.请分析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的语言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播春管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仗,打赢打好这一仗,对于夺取夏粮乃至全

年粮食丰收意义重大。目前,夏季粮油生产基础总体较好,但也面临苗情复杂

田管任务重、粮食生产成本持续攀升等问题。高起点上保障粮食安全,必须把

重农抓粮的各项措施抓得更紧、落得更实。

鱼,今年在粮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