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11491_WPSOffice_Level1摘要 19098_WPSOffice_Level1Abstract 23186_WPSOffice_Level1前言 329555_WPSOffice_Level1第一章书生形象分析 49098_WPSOffice_Level2第一节性情痴狂、有勇有谋的书生形象 43186_WPSOffice_Level2第二节厌旧喜新、背信弃义的书生形象 529555_WPSOffice_Level2第三节死魂灵求仕——“鬼书生”形象 1974_WPSOffice_Level1第二章书生形象的文化内涵 71974_WPSOffice_Level2第一节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心理26328_WPSOffice_Level2第二节科举至上观念在《聊斋志异》中的展现 812788_WPSOffice_Level2第三节蒲松龄自身经历的投射 99165_WPSOffice_Level1第三章书生解脱之道 1117752_WPSOffice_Level2第一节归隐山林的书生出路 1122709_WPSOffice_Level2第二节弃儒从商的书生出路 1126328_WPSOffice_Level1结语 1312788_WPSOffice_Level1参考文献 1417752_WPSOffice_Level1致谢 15摘要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刻画了许多性格各异、姿态鲜明的书生形象,建造了一个宏大的典型人物形象宝库。他们有的性情痴狂、有勇有谋、不畏强暴;也有的背信弃义、喜新厌旧;还有的沉迷于科举考试,至死不悟。这些书生形象具有丰富且广泛的文化内涵和文学价值,通过对这些书生形象内涵、特点及出路的研究分析,了解到书生形象作为一个群体,是作者人生经历和思想情感的缩影和投射,抒发了蒲松龄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和腐朽科举制度的批判。关键词:《聊斋志异》;科举制;书生形象;AbstractInTheStrangeTalesofLiaoZhaiZhiYi,PuSonglingdepictsmanyscholarswithdifferentcharactersandbrightpostures,buildingavasttreasurehouseoftypicalcharacterimages.Someofthemhasanatureofcraziness,braveandresourceful,andnotfearofviolence;Somealsoshowbetrayal,choosingthenewandabandoningtheold;SomeareindulgedinImperialExamination,notgivingupuntildeath.Thesekindsofscholarscarryrichandextensiveculturalconnotationandliteraryvalue.Throughtheresearchandanalysisoftheimageconnotation,characteristics,andthefutureofthesesscholars,itcanberealizedthatthescholarimage,asasocialgroup,isthemicrocosmandreflectionofauthor’slifeexperience,thoughtandemotion,whichfurtherexpresseshisdissatisfactionwiththedarksocietyandcriticismofthecorruptImperialExaminationSystem.Keywords:LiaoZhaiZhiYiimperialexaminationsystemimageofscholars前言清代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堪称中国民间百姓家弦户诵、妇孺皆知的经典之作。《聊斋志异》的题材大多来自乡野传说和民间轶闻,内容涉猎广泛且光怪陆离,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潜在地体现了蒲松龄生存时代的社会现象,寄予了普通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愿景;故事多以想象的方式刻画妖狐神鬼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寓意深远而又通俗易懂,给人们以启示教育意义。鲁迅:“清蒲松龄作《聊斋志异》,亦颇学唐人传奇文字,而立意则近于六朝之志怪,其时鲜见古书,故读者诧为新颖,盛行于时,至今不绝。”[[][]孙吕熙.鲁迅论《聊斋志异》[A].蒲松龄研究集刊[c].济南:齐鲁书社.1982,第9页蒲松龄以其雄健的笔力,独到的眼光,形象生动的刻画了当时的众生百态,建造了一个宏大的典型人物形象宝库。《聊斋志异》一书陈列了众多形象,抛去花狐鬼魅这些老生常谈的经典角色,其中书生形象以其群体的独特性和丰富的内涵性,成为令人瞩目的存在,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挖掘。经统计,《聊斋志异》中描写书生形象的故事大概有340篇,占了全书相当大的比重。这些书生形象典型、个性独特鲜明:他们或性情痴狂、情义并重,为了友情、爱情甘愿付出一切乃至生命亦无怨无悔;或见异思迁、忘恩负义,令人不齿唾弃;或自甘堕落,在社会底层挣扎打滚;或沉迷科举,辗转流连于科场,为一纸功名耗费终身。每一个书生形象都跃然纸上、生动写实,且具有重要独特的社会意义。他们不仅蕴含着历史文化层面的大内涵,也寄予了作者个人层面的独特内涵。书生形象的创作是建立在蒲松龄对黑暗社会现实和腐朽科举制度的清醒认知的基础上,表达了他对科举考试摧残人才、压抑人性的强烈批判和对无力改变现状的愤懑之情。第一章书生形象分析作品的灵魂在于对人物细致的刻画,一部上乘的文学作品需要塑造神态各异、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聊斋志异》中书生形象就是一道不能被忽视的风景线,也是小说中值得细细品味和探究的部分。第一节性情痴狂、有勇有谋的书生形象《聊斋志异》一书刻画了这么一类书生,他们性格痴狂,对待痴迷的事物秉持着孜孜不倦的追求态度。如《书痴》中郎玉柱,是个藏书人家的后代,对书极其痴迷,尽管家里生活十分困苦,三餐不济,无以果腹,但惟有父亲的藏书,一卷都不忍心丢弃。父亲健在的时候,曾把《劝学篇》粘在郎玉柱位子右边,他不但每日诵读还用白纱遮盖住,以免墨迹磨灭;他还十分崇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蒲松龄.聊斋志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第34页有勇有谋,重情重义,敢于反抗是这类书生的又一特征。他们对待别人的恩惠,往往心存感念,等待机会加倍报答;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坚决与恶势力做顽强斗争,如书中名篇《席方平》讲述的是席方平为自己的父亲沉冤昭雪的故事,刻画了一个不屈不挠,不畏艰难困苦,不向封建恶势力低头,决然奋斗的伟大书生形象。《席方平》一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及其弊端,深刻揭露了统治当局的腐败黑暗,不仅代表着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更是被压迫者、弱势力群体向封建统治者所代表的黑暗势力的奋起反抗。又如《向杲》一篇讲述了向杲为兄报仇的故事:向杲的哥哥向晟与妓女波斯真心相爱,情投意合,而庄公子也看上了波斯,因内心嫉恨安排随从将向晟毒打致死。向杲不胜悲痛愤慨,写了状纸去衙门讨说法,不料庄公子买通了官府,使得他有冤无处伸诉。在他近乎绝望的时候,巧遇道士相赠道袍,他变成大老虎咬死了庄公子,最终大仇得报。文中的向杲是强者,并非孬种,他不畏强暴,坚守正义,靠着自己的力量为哥哥报仇雪恨。人们向往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而在当时社会中对正义的诉求又无从实现,只能通过美好的愿景来寄托。第二节厌旧喜新、背信弃义的书生形象《聊斋志异》中还有一部分厌旧喜新、见异思迁的书生。这类书生做尽恶事、丧尽天良,也因此尝到了严重的恶果。在故事《丑狐》中,穆生起初家境十分贫苦,在丑狐的帮助下,穆生家的房屋才变得整洁华美,全家人衣着也都里外一新,后来渐渐成了富裕人家。可是,随着穆生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丑狐渐渐减少了对其的馈赠,穆生却因此嫌恶起丑狐,于是聘请了道士驱赶丑狐。丑狐得知了事情的经过,就施展法术夺去了穆生的两个脚趾,同时将之前送给穆生的所有财物全部收回。穆生的以怨报德、翻脸无情不仅使自己回到了一穷二白的境地,而且还痛失了自己的脚趾,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书中这一类文人形象往往贪图金钱美色,见异思迁,多数也是蒲松龄所深恶痛绝的。又如《韦公子》一篇中,韦公子出身名门大家,官居知州,名利双收、家财万贯。但是他生性风流放荡,不仅摧残了家里面容姣好的丫鬟、仆妇,到处寻花问柳,还立下一个病态的壮志:“载金数千,尽览天下名妓”。他为此犯下了很多大错,也陷入了尴极甚至悲惨的人生困境。韦公子是一个心狠手辣,自私自利的人,在他获悉沈韦娘是自己亲生女儿时,害怕事情暴露,竟要毒死沈韦娘。当然,因果循环,报应不爽,韦公子犯下了如此罪过,此后他家里的大小老婆,竟无一人诞下子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最后,他在无法排解的悔恨中,得了癫狂病。蒲松龄严厉批判了这类书生,他说韦公子是行同狗彘的衣冠禽兽。《阿霞》讲的是景星抛弃糟糠之妻追求新欢,最终遭到痛斥,孤身一人的故事。景星本来已有夫人,却又对阿霞情丝缠绕,厌恶了糟糠之妻后,便将其休弃,转而追求阿霞。阿霞了解事情的原委后,对景星的所作所为十分恨恶,于是也离开了景星。当景星说她负约时,阿霞对景星喜新厌旧,抛弃糟糠之妻的行为作了痛斥,表明她追求的是有情有义的人,而不是背信弃义的负心汉。第三节死魂灵求仕—“鬼书生”形象《聊斋志异》里的“鬼书生”们是书中一个独特而瞩目的群体,相比众多著名花鬼狐妖、害人恶鬼,却鲜少被人提及。确实,很多篇目中的“鬼书生”只是作为配角出现,而不是篇中的主人公,但他们却是蒲松龄倾注无数心血打造的,揭露讽刺科举制度弊病的一把利剑。这里所讲的鬼书生们在相应的故事中大多是普通书生,家境贫寒,人生轨迹大体归为拜师,求学,教书,最后都免不了参加科举考试[[]柴国珍.论《聊斋志异》中的鬼书生形象[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4)]。他们出身虽低却勤奋上进,把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作为毕生追求,乃至身死成鬼,也抱有执念,表现出强烈的科举仕途情结。著作中的“鬼书生”形象共有7人,他们尽管生活窘迫,却一如那个时代所有知识分子一样视参加科考为金科玉律,为考取功名不惜散尽家财、奉献终身。叶生才华横溢,久负盛名,而家境清贫,生活用度还要靠别人资助救济。他把生活的希望寄托在科举考试上,无奈名落孙山,忧愤而死却不自知,还凭借自己的学问帮助好友的儿子考取了功名;而褚生本就是鬼,他出身贫寒,在读书的同时要靠打工挣钱交学费,对功名无比痴迷的他在投胎做了恩师吕先生的儿子后,仍关心自己是否科举考试高中;俞恂九门庭冷落,若不是有俞慎的帮助,也无以为生。于去恶也是一个对考取功名非常痴迷的典型形象,尽管他对科举制度的危害有着清醒的认知,却依然将科考看作头等大事。他生前科举道路坎坷,死后非但没有解脱,又陷入了阴间科举桎梏。诸生等七位鬼书生对科举考试铭心镂骨,至死不渝的痴迷,充分体现了封建知识分子深入骨髓的“科举情结”。他们都是才华横溢、文采斐然的有识之士,可是却屡试不第,纵是身死,作为鬼魂的他们也无法实现自己的夙愿。作者通过描写这七位鬼书生的悲惨遭遇,勾勒了全体读书人的生活现状和悲剧命运[]柴国珍.论《聊斋志异》中的鬼书生形象[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4)第二章书生形象的文化内涵《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学价值,不仅体现了作者对科举制度的揭露和反思,也是作者自身经历的折射。第一节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心理
我国科举考试制度在隋朝初步建立,唐朝时逐步形成并趋于完善,一直延续到清朝末期,共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对打破贵族阶级政治垄断,招纳寒门才子,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专制统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举考试种目繁多,层次分明,自下而上,从平民到状元,须经过一系列考试过程。科举取仕作为封建时代的选官制度,相比于之前的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来说,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有益于人才积极流动以及相对的公平性等优点,最终形成了封建王朝的官僚体系。孙中山先生这样评价科举考试:“中国自世卿贵族门阀荐举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尤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著日月。朝为平民,一试得第,暮登台省;世家贵族秘不能得,平民一举而得之。谓非民主国之人民极端平等政治,不可得也!”[[]田澍.科举的利弊及清朝废除科举的教训[J]西北师大学报.2005][]田澍.科举的利弊及清朝废除科举的教训[J]西北师大学报.2005科举制度实质上就是一种选拔人才的机制,以此来扩充中央及地方的官僚队伍,以缓和社会矛盾,用唐太宗的话来说就是“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科举取士本质上来说是为了巩固统治者政权,为了保证思想的正统性和审阅的便捷性,控制考试内容以及形式就显得至关重要,由此就衍生出了明清时期的八股文。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故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八股文的命题都出自于《四书》、《五经》,考生必须模仿古人语气“代立圣人之言”,就内容而言便于禁锢文人的思想;此外八股文有相对固定的格式,考官只要看考生的八股文的每股是否符合音韵要求就能很快的给出评阅结果,就形式而言便于“防止作弊”并“易于考官评审”。八股文只是有利于公正选才的考试文体,它本身并没有什么学术、思想方面的价值,精通和恪守程朱理学家所信奉的孔孟之道。科举制度如枯木朽株,其片面狭隘的内容与僵化单一的形式越来越成为人们批判的对象。在科举考试大行其道的一千三百年间,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在整体的心态上都奉行科举至上的原则。读书、应试和做官几乎成了所有古代知识分子规划人生的金科玉律,科举考试几乎成为寒门学子实现自身才能,施展政治抱负的唯一途径。科举考试“以时文取士,内而卿相,外而疆臣。非由科举进身,别无策名筮仕之道……流毒数百载,即有豪杰非常之士,智慧过人,材力出众。亦以舍科第一途不能博取人间富若贵”[[]杨齐福.科举制度与清末社会问题[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9):61-67.[]杨齐福.科举制度与清末社会问题[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9):61-67.[]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第35页《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可谓是是深受科举毒害的文人典型,他整日沉迷于科举考试,从二十岁开始参加科举,接连考了二十余次都没有成功,依旧是个童生。家里因为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已经穷的揭不开锅了,然而他借钱也要去参加科考。直到范进五十四岁的时候,终于中了举人。他中举前潦倒落魄,决定借钱考试时,岳父胡屠户痛斥他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而中举后,邻里乡亲皆来祝贺,岳父胡屠户也换了一副嘴脸变得唯唯诺诺、巴结讨好起来。在听到中举的消息时,范进起初还不敢相信,继而拍手大笑:“嘻!好!我中了!”欢喜得发了疯,直到挨了胡屠户一巴掌才清醒过来。范进中举的辛辣描写,可以说是《儒林外史》的一个缩影,更是中国古代读书人身心受到压抑和扭曲,饱受科举制度戕害的真实写照。
第二节科举至上观念在《聊斋志异》中的展现
“科举至上”的文人心态在蒲松龄笔下的书生身上展露无遗,他们无论是在活在阳世还是身死阴间都不忘对于科举考试一朝及第,扬名立万的执着追求。他们始终坚持“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科举情怀,为了改写自己的命运,实现毕生的愿望,前仆后继地在科举的泥沼中挣扎。蒲松龄在《王子安》篇对秀才科举进行了极其精彩的概括:“秀才入闱,有七似焉”“似丐”、“似囚”、“似秋末之冷蜂”、“似出笼之病鸟”、“似被絷之猱”、“似饵毒之蝇”、“似破卵之鸠”[[]盛伟.蒲松龄全集[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第79页]。用“七似”将考生痴迷科举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同篇写王子安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就是榜上无名,某次快要放榜时,他喝的烂醉如泥,梦中自己高中,且青云直上。多次大呼给报子打赏,又想荣归乡里,因长班很长时间都没有到,就气的[]盛伟.蒲松龄全集[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第79页蒲松龄相信他做个进士绰绰有余,唯独缺少的就是举人这个环节,不知为何,他始终通不过举人考试。当其长孙蒲立德以道试第一名考上秀才时,蒲松龄作《喜立德采芹》诗加以勉励,其中一句“无似乃祖空白头,一经终老良足羞”,表达了这个老人一生执着科举,却求而不得的遗憾。蒲松龄在科举路上拼搏几十年,奋斗了几十年,终于明白:“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自达于圣明。”所以,蒲松龄故事中的书生对科举考试无比热衷也不足为奇。第三节蒲松龄自身经历的投射蒲松龄在自述中说道“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马瑞芳.谈孤说鬼第一书——《跟马瑞芳读聊斋》[M].北京:中华书局.2006,第2页]作者自身的生活经历是形成《聊斋志异》书生形象的来源,而他在写作中所投入的真情实感则是尤为触动人心的所在。在《聊斋志异》形形色色,饱受科举之苦的书生形象中,处处可见蒲松龄的身影。蒲松龄自幼家境清贫,却十分聪慧好学,少有才名。十九岁时因成绩优异补博士弟子生员,他的文章得学使施闰章青眼有加,自此才名远播,意气风发。但遗憾的是他之后的仕途之路却始终坎坷困顿,停滞不前。蒲松龄屡败屡战,一直考到六十多岁,终无所成,才不得不放弃了仕途幻想。少年得志,中年科举之路坎坷,老年失意颓废,无以为生,正是作家和笔下书生的真实写照。蒲松龄一生郁郁不得志,基于自身的命运遭遇以及对科举制毒害的深刻理解,一群具有感染力的书生形象应运[]马瑞芳.谈孤说鬼第一书——《跟马瑞芳读聊斋》[M].北京:中华书局.2006,第2页如《青凤》中的耿去病是家道中落的故家子弟,《娇娜》中的孔生,才华横溢,精通诗词歌赋。在他潦倒沦落之时,也曾有和作者一样为朋友担任作幕宾及在大户人家教书授徒的经历。再说《辛十四娘》中的冯生、《婴宁》中的王子服,这些人大抵贫困潦倒,很多人有的漂泊异乡,有的寄居寺庙,有的暂住他人瓦舍,他们与作者同病相怜,一样的的清冷孤寂。《叶生》篇中叶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成是作者的自画像,叶生文采斐然,却时运不济,这既是叶生的故事,也是蒲松龄的真实遭遇。叶生因丁乘鹤的称赞拔得头筹,蒲松龄少时受施闰章的赏识一举成名;叶生放榜后名落孙山,蒲松龄未尝不是铩羽败北。当然,蒲松龄正如他笔下的于去恶一样,明知科举考试黑暗不公,考官有眼无珠,却依旧摆脱不了功名的诱惑和束缚,考了一场又一场,由生到死,生生世世。因此,《聊斋志异》写的不仅是书生的悲剧,也是作者蒲松龄的悲剧,更是一个封建时代所有读书人的悲剧。作者所勾勒的这类受压抑、埋没的书生形象也不只是从作家个人的不遇愤懑的自述,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代表那个时代的书生向黑暗社会和腐朽科举发出的怒喊。第三章书生解脱之道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破除了贵族阶级垄断政治的局面,为寒门学子提供了步入上层社会,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在历史上无疑有过进步作用。但自明清以来,科举考试的内容仅限于《四书》、《五经》,内容偏狭、形式僵化,采用古板的“八股取士”,渐渐失去了其积极作用,沦为迫害知识分子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罪魁祸首。蒲松龄不仅对此进行了深刻全面的揭露和批判,同时也在书中为读书人指明了出路。第一节归隐山林的书生出路归隐山林是蒲松林为读书人指出的一条出路。书中涉及书生归隐的篇目主要有《贾奉雉》、《白于玉》、《素秋》几篇。《白于玉》篇讲的是书生吴筠少年得志最终归隐的故事。吴筠在年少时颇有才名,当地葛太史很看好他,并许诺说吴生要是能积极奋发,考取功名,就把女儿许配给他。吴筠得知后,更加用功读书,无奈第一次科考就落了榜,他仍未放弃,刻苦更甚从前。有一天,一个名叫白于玉的秀才来拜访吴生,两人相谈甚欢。后来,白生领着吴筠在天上游玩了一遭,回来后他对人间心灰意冷,什么求取功名,娇妻美妾的心思全没有了。从此,他便看破红尘,游历名山大川,潜心修道,一心追求得道成仙。《贾奉雉》中的贾奉雉,潜心钻研学问,却屡试不第。偶遇郎秀才的帮忙,他竟然考了第一名。毕生心愿终于实现,贾奉雉却闷闷不乐,认为自己是凭借拙劣的文章才赢取了功名,羞愧难当,于是高中第二天就跟随郎秀才归隐山林。大师为了考验贾奉雉是否断除杂念,一心向道,于是布下幻象。贾奉雉果然红尘未尽,只得被大师赶下山去。他回到尘世后,脑子更加清晰好用,重操旧业,再次参加科考,青云直上,官运亨通。多年后,贾奉雉终于看破这凡尘俗事,想到这十几年的荣华富贵,还不如一场梦时间长,诱人的官场不过是地狱的境界。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归隐之路。第二节弃儒从商的书生出路书中的《雷曹》、《罗刹海市》、《白秋练》等篇描写的皆是弃儒从商的书生典型。他们尽管身在贾行但初心不改,仍怀有儒者本色。他们在经商的同时,也不忘操书弄琴,吟诗作对,行商和读书不可分割,水乳交融。《白秋练》中的慕生喜好读书,但无奈父命难违,只得弃儒从商,但是人生道路的改变并不能使他抛下对读书吟诗的喜爱,于是每每泛舟湖上,总是手不释卷,吟诗作诵。鱼精白秋练听到了慕生的吟诵,由此心生爱慕,慕生也视白秋练为红颜知己。两位兴趣相投的有情人最终走到一起。蒲松龄笔下的儒商不但平日里舞文弄墨,文质彬彬,更是仗义疏财,品格崇高的君子。他们致富后非但没有染上铜臭味,而是轻财重义,矜贫救厄,真真体现了“达则兼济天下”的儒者风范。在《雷曹》篇中,乐云鹤与夏子平在读书求学时相识并成为莫逆之交,在夏平子死后,乐云鹤不但亲自为其操办后事,并且还十分照顾夏平子的家人,对他们多加抚恤。在弃儒从商,家境殷实后,他更加穷力尽心,热心招待素昧平生的雷曹,使雷曹深感三年来,都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财务信息系统集成合同3篇
- 2024石子深加工技术研发与应用合同3篇
- 2024玩具乐园设备采购及租赁服务合同3篇
- 2024版影视作品版权转让与授权播放合同
- 2025年松树造林项目采购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船舶光租及船舶安全管理体系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安置房项目公共设施维护合同3篇
- 2025年度淋浴房绿色环保材料采购与安装服务合同4篇
- 2025年度铝材贸易结算与风险管理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跨境电商进口采购合同3篇
- 领导沟通的艺术
- 发生用药错误应急预案
- 南浔至临安公路(南浔至练市段)公路工程环境影响报告
- 绿色贷款培训课件
- 大学生预征对象登记表(样表)
- 主管部门审核意见三篇
- 初中数学校本教材(完整版)
- 父母教育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影响的研究
- 新课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材解读
- (人教版2019)数学必修第一册 第三章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 复习课件
- 重庆市铜梁区2024届数学八上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