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2022-2023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2022-2023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2022-2023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2022-2023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1.隋文帝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的丰功伟绩名垂千古。2001年在英国《卫报》评选出的世界百位帝

王中,隋文帝在中国皇帝中居首位。他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主要原因是他()

A.结束分裂,完成统一B.开凿运河,功高盖世

C.广纳贤才,知人善任D.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2.他自恃强盛,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又三次大举征伐辽东。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最终引发大

规模起义。“他”是()

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武则天

3.在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眼中,武则天上台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仅是改朝换代,而是一场社会的革命,是

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武则天是推动历史转折的关键人物。下列选项与武则天有关的是()

A.虚心纳谏,重用魏征B.完善三省六部制

C.改革税制,发展经济D.创立了殿试制度

4.唐玄宗即位后,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励精图治,实行改革,使大唐王朝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

强大,出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局面。这一局面史称()

A.“文景之治”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D.“康乾盛世”

5.《百亩旱坪清水流》曰:“河心打坝河水囤,筒车滚滚把水抽。”如图诗中的“筒车”是()

6.贞观初年,他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天竺的名寺,

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材料叙述的史事是()

A.玄奘西行B.鉴真东渡C.唐蕃和亲D.黄巢起义

7.七年级(6)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去图书馆借阅了《遣唐使在长安》《大唐西域记》《海上丝绸之路》

《马可•波罗行纪》等书籍,展开历史探究性学习。下列选项符合他们探究主题的是()

A.宗教的传播与影响B,制度的变革与创新C.文明的交流与互鉴D.文化的发展

与演变

8.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边将在范阳起兵,他的部将也一起发动叛乱,这场叛乱历时八年,后被平定。

该叛乱()

A.导致唐朝直接灭亡B.强化了唐朝中央集权

C.使得唐朝由盛转衰D.形成了五代十国局面

9.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如表下列史实与结论逻辑正确的是()

选项史实结论

A隋唐实行科举制弱化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

B宋朝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张择端创作《清明上河图》反映了明朝城市经济繁荣

D清朝设置伊犁将军实现了中央对西藏的直接管辖

A.AB.BC.CD.D

10.长篇小说《石羊里的西夏》是第一部全程演绎西夏历史、解密西夏覆灭的著作,揭示了一个骁勇善战的

古老民族的历史和传奇。这一“古老民族”是()

A.契丹族B.党项族C.回族D.女真族

11.对如图解读准确的是()

11世纪前期1125年1127年1206年1227年1234年1279年

A.繁荣与开放是主旋律B.经济重心南移势不可挡

C.国家统一是历史趋势D.政权并立民族关系恶化

12.宋代的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掌握军政大权,但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

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材料反映出宋朝实行的统治政策是()

A.尚武轻文B.重文轻武C.发展教育D.富国强兵

13.“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形象地反映了江浙一代粮食产量高,在全国所占的地位重要。同时,中央的

财政收入也主要来自南方,加上南方兴盛的手工业、繁荣的商业和发达的海外贸易,说明南方经济已经远

远超过北方。最后完成经济重心南移的时间是()

A.唐朝中期B.北宋C.南宋D.明朝

14.这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原先生活在大兴安岭北段,后来向西迁徙,进入草原地区,各部落之间

为争夺人口、草场、水源,牲畜而频繁发生战争。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各部落的统一。下列关于这一民

族的表述,正确的是()

A.其首领是努尔哈赤B.建立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C.与宋签订浪渊之盟D.先后灭掉西夏、金和北宋

15.文物承载着鲜活的历史。如图文物可以作为研究元朝史料的是()

16.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

的行政机构是()

A.澎湖巡检司B.北庭都元帅府C.市舶司D.军机处

17.下列记载共同反映了()

《东京梦华录》卷二记载北宋首都开封店铺林立,“屋《梦粱录》卷十三记载南宋首都临安“万物所

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辄千万,聚,诸行百市”,“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

骇人闻见”。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

A.宋朝大都市的商业繁荣B.北宋航海技术迅速发展

C.宋朝人们重视传统节日D.南宋中外交通四通八达

18.1240年,蒙古军队进攻波兰利格尼兹城,波兰军队见一“怪物”腾空而起,一声爆炸,喷射出恶臭难闻

的烟雾,不等看清楚,蒙古铁骑已经冲杀上来。这一“怪物”依托的是()

A.火药B.印刷术C.火器D.指南针

19.《明朝那些事儿》中写道:“明朝在拥有压倒性军事优势的情况下,能够平等对待那些小国,并尊重他

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很不简单的。它不是武力的征服者,却用自己友好的行动真正征服了航海沿途几

乎所有的国家。当那浩浩荡荡的船队来到时,人们不会四处躲避,而是纷纷出来热烈欢迎这些远方而来的

客人”材料描绘的历史事件是()

A.戚继光抗倭B.郑和下西洋C.葡萄牙侵占澳门D.郑成功收复台湾

20.如表是中国古代某部著作介绍,由此判断该著作是()

它是有关国计民生的科技名著,全书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

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12目,每目下又分为若干个子目,共60卷,约70万字。全面总结了中国

近3000多年来农业科学的研究成果,并吸收了西方农业科学知识,成为中国古代的一部农业百科全书。

A.《资治通鉴》B.《天工开物》C.《农政全书》D.《本草纲目》

21.明朝末年,陕北连年大旱,农民纷纷举行起义。李自成在崇祯二年(1629年)率领农民起义并且提出“均

田免赋”的口号,获得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该口号的提出主要针对的是

A.土地兼并,赋税沉重B.宦官专权,藩镇割据

C.连年大旱,农民暴动D.政治腐败,贪污成风

22.如图疆域图对应的朝代是()

、*心”,/必

'4Tf)

,■,di

心;

M11

X的八

OM

OMt刖

一.ANW

fiX

一件钠格

A.唐朝B.元朝C.明朝D.清朝

23.如表是中国古代某阶段的发展概况表。该表反映出这一阶段的时代特征是()

政治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设立南书房

经济引进南美洲的马铃薯、向日葵;出现晋商、徽商等商帮

文化《牡丹亭》问世;大兴文字狱

军事平定准喝尔叛乱;雅克萨之战

民族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设置驻藏大臣

A.繁荣与开放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民族关系发展和变化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4.对如表解读正确的是()

清代中期人口数量和耕地面积统计表

年份人口数量(亿)耕地面积(万顷)人均耕地面积(亩)

1753年1.84735.224.00

1768年2.08741.453.56

1784年2.86760.572.66

A.人口数量逐年减少B.人地之间矛盾突出

C.人均耕地面积不断攀升D.人们生活条件改善

25.曹雪芹的作品:“重点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等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典型人物形象……批判

了以专制家长为代表的顽固势力,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该作品是()

A.《三国演义》B.《水浒传》C.《西游记》D.《红楼梦》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政治制度示意图

皇帝

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

।~।~~rh~~।।

空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材料二:(宋太祖)召赵普问日“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战斗不息,苍生涂地,其

故何也?”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己。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

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三:明初袭元制,设左、右相,独掌中书,统领六部……日感威胁。故设皇太子预政,以架空中书省

职能……此后,扩充六部,六部尚书直柄……洪武十三年,借“胡惟庸案”,废丞相,罢中书。

——摘编自赵毅、罗冬阳《朱元璋废丞相述论》

(1)材料一所示是唐朝实行的什么制度?材料二中针对赵普的建议,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2)据材料三,指出明朝废丞相的原因及明初强化皇权的措施。

(3)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从隋唐到明清中央集权制度呈现的发展趋势。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的选拔权由上层贵族垄断,重门第轻才学。隋统一全国后,由政府出面,

采用公开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按考试成绩录用。

——摘编自柏杨《中国人史纲》

材料二:到了宋代,科举考试制度进一步完善,录取的进士及第人数大量增加,宋代进士科取三等,每年

录取人数增加到三百至四百人。宋朝政府为了鼓励士人应举,打破长久以来的门第界限,不论年龄大小,

家庭贫富,“凡稍具文墨者,皆可应举”。

——摘自陈丹丹《宋代科举相关问题的浅析》

材料三:明朝科举制度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

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明朝科举考试对答卷文体

格式、段落划分也有严格规定,这种规定等于精心打造了一副锁定知识分子毕生人力的“金手铐”。

(1)据材料一,指出隋朝选用官员的方法。据材料二,归纳宋代科举制的新变化。

(2)据材料三,指出明朝选拔官员采用的答卷文体。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答卷文体带来的影响。

⑶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探究的主题。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中国古代历史进程中,只有隋唐帝王出现了“天可汗”的称号,百年内出现了“万国来朝”的

局面。

一一摘编自葛承雍《大唐之国一一1400年的记忆遗产》

材料二:元朝的民族交融不仅在范围上更广,而且在交融程度上也大大加深。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是在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基础上形成的,而元朝的民族交融是在元朝统一全国的基础上出现的,范围更广。南

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主要是北方少数民族同汉族交融,元朝时,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

过长期共同生活,己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部分进入中原的蒙古人逐渐变成农业居民,在元朝中原统治崩

溃后,改用汉姓。元朝时,(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

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一一回族。

材料三: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

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

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正因为如此,中华

文明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才可久可大、根深叶茂。

一一摘自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1)材料一中“天可汗”是对谁的尊称?他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

⑵据材料二,归纳元朝民族关系呈现出的新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原因。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一方面,唐朝政府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促成中外经济文

化交流空前频繁;另一方面,外国使节、留学生把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扩大了中华文化圈的影响,

对古代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清政府建立后制订了各种“防范夷人章程”,目的是要隔绝中国人与外国人的任何交往。同时,

清政府对出洋贸易的中国人有种种严格限制,无论船只大小,来往日期,贸易货物及其数量种类,均规定

甚严。由此可见,清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在中外之间构筑了一道墙,致使中国人长期与世隔绝,不明

世界大势,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频繁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实行的对外政策是什么。并概括这一政策对中国产生的危害。

(3)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对外政策的认识。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

朝,统一全国。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故A符合

题意;开凿运河的是隋炀帝,排除B;广纳贤才,知人善任的是唐太宗,排除C;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的是宋太祖,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隋朝的建立,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隋朝的建立,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隋文帝获得高度赞誉的原因是结束分裂,

完成统一o

2.【答案】B

【解析】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他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

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隋炀帝每年都要征发大批的劳动力,动辄数百万,驱使他们

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隋炀帝还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当民夫,使

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最终引发农民起义,导致隋朝灭亡。故B符合题意;隋文帝建立隋朝,统一

全国,排除A;三次大举征伐辽东的是隋炀帝,不是唐太宗、武则天,排除CD。

故选:B。

本题考查隋朝的灭亡,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隋朝的灭亡,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隋炀帝。

3.【答案】D

【解析】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故D符合题意;虚心纳谏,重用魏征、完善三省六部制的是唐太宗,排除AB;改革税制,发展经济的是唐

玄宗,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武则天,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武则天,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唐玄宗即位后……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局面”可知,这一局面史称“开

元盛世”。结合所学知识,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

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C项正确;文

景之治出现在西汉初年,排除A项;贞观之治出现在唐太宗时期,排除B项;康乾盛世出现在清朝,排除

D项。

故选:Co

本题主要考查开元盛世,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开元盛世,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

5.【答案】B

【解析】唐朝农民创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车,它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使装在车轮上的水筒,自动库

水,提上岸来进行灌溉,B项正确;A项是曲辕犁,C项是唐三彩,D项是宋代插秧工具秧马,排除ACD

项。

故选:Bo

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经济的繁荣,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经济的繁荣,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

6.【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中的“贞观初年,他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

达天竺。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结合所学可知,贞观年间,玄奘西行天竺取经,成为佛学大师,所以A项正确;B项所述史实是唐朝与日

本的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不符合题意,应排除;C项所述史实是在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增进

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不符合题意,应排除;D项所述史实给唐朝以致命的打击,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Ao

本题考查了玄奘西行的知识,解题关键是结合所学、分析题干材料、结合要求、作出选择。

本题考查学生对于玄奘西行的理解,侧重考查学生的史实识记能力和史料解析能力。

7.【答案】C

【解析】《遣唐使在长安》《大唐西域记》《海上丝绸之路》《马可•波罗行纪》反映的是对外交往的史实,

体现的是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故C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不是宗教的传播与影

响、制度的变革与创新、文化的发展与演变,排除ABD。

故选:Co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对外交往,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文明的交流

与互鉴。

8.【答案】C

【解析】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边将安禄山在范阳起兵,他的部将史思明也一起发动叛乱,这场叛乱历

时八年,后被平定,史称“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

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

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C项正确;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排除A项;安史之乱使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排除B项;唐朝灭亡之后,北方先后出现了五个政权,南方

出现了九个政权,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全称为五代十国,排除D项。

故选:Co

本题主要考查安史之乱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安史之乱的相关史实。

9.【答案】B

【解析】A.隋唐实行科举制,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

础,排除A。

B.宋朝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皇帝牢牢地控制了军队,还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加

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B符合题意。

C.张择端创作《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北宋城市经济繁荣,排除C。

D.清朝设置伊犁将军实现了中央对新疆的直接管辖,排除D。

故选:Bo

本题考查北宋的政治,识记北宋的政治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熟记北宋的政治相关知识。

10.【答案】B

【解析】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

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

史称西夏。故B符合题意;契丹族建立的是辽,排除A;回族是元朝形成的新民族,排除C;女真族建立

的是金,排除D。

故选:Bo

本题考查党项族的兴起,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党项族的兴起,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党项族。

11.【答案】C

【解析】图片反映的是辽宋夏金时期,国家处于分裂局面,最终元朝完成统一。这说明国家统一是历史趋

势。故C符合题意;繁荣与开放是主旋律反映的是隋唐时期,排除A;图片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B:

这一时期,政权并立,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排除D。

故选:Co

本题考查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图片说明国家统一是历史趋势。

12.【答案】B

【解析】A.材料体现的是重文轻武,排除A。

B.“宋代的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掌握军政大权,但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

帅,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

策的目的是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具体表现是宋太祖有意重

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武将

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B符合题意。

C.材料没有涉及教育问题,排除C。

D.重文轻武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起不到富国强兵效果,排除D。

故选:Bo

本题考查了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宋朝施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使皇权大大加强。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具体表现与影响。

13.【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

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C项正确;唐朝中期是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的时期,排除A项;我国经济

重心南移最终完成是在南宋时期,而不是北宋和明朝时期,排除BD项。

故选:Co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等知识。

14.【答案】B

【解析】从“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各部落的统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杰出首领。1206

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落,建立了蒙古政权。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于大都(北京)。

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管辖,实行行省制度,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故B项正确;努尔哈赤是女真

族的首领,建立了后金,排除A项;与宋签订澧渊之盟的是契丹族建立的辽,排除C项;北宋是被女真族

建立的金所灭,而不是被蒙古族所灭,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的建立和行省制度的实行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朝的建立和行省制度的实行等知识。

15.【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

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行政机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

屯驻军队,实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故宣政院印可以作为研究元朝史料,故A符合题意;明朝明太祖时设

置锦衣卫,故排除B;清朝时期,1653年,清朝顺治皇帝册封“达赖喇嘛”,1713年,康熙皇帝册封“班

禅额尔德尼”,并规定以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故排除CD。

故选:Ao

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加强边疆地区管理的措施,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图片。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朝加强边疆地区管理的措施。

16.【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

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故A符合题意;元朝还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

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排除B;宋朝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排除C;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排除D。

故选:Ao

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澎湖巡检司的设置以及意义,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朝澎湖巡检司的设置以及意义。

17.【答案】A

【解析】A.据材料“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辄千万,骇人闻见”可知,描述的是

开封地区商业繁荣的景象;“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

之屋”描述的是南宋时期店铺林立、商业繁荣的景象。故A正确。

B.材料未涉及北宋航海技术迅速发展的相关信息,排除B。

C.材料未涉及宋朝重视传统节日的信息,排除Co

D.材料无法得出南宋中外交通四通八达的结论,排除D。

故选:Ao

本题考查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宋代商品经济发展

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8.【答案】A

【解析】1240年,蒙古军队进攻波兰利格尼兹城,波兰军队见一“怪物”腾空而起,一声爆炸,喷射出恶

臭难闻的烟雾,不等看清楚,蒙古铁骑已经冲杀上来。这一“怪物”依托的是火药。唐朝时,中国人已经

发明了火药。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故A符合题意;

题干现象反映的是火药爆炸,与印刷术、指南针无关,排除BD;题干现象反映的是火药爆炸,火器需要装

填火药才能使用,排除C。

故选:Ao

本题考查火药的应用,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火药的应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现象反映的是火药爆炸。

19.【答案】B

【解析】根据“明朝在拥有压倒性军事优势的情况下,能够平等对待那些小国,并尊重他们的主权和领土

完整,是很不简单的。”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明朝时期的郑和下西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05-1433

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经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的

远航,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

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故B符合题意;戚继光抗倭反映的是抗击倭寇,与题干“航海”

不符,排除A;葡萄牙侵占澳门和郑成功收复台湾,与题干“明朝在拥有压倒性军事优势的情况下,能够

平等对待那些小国,并尊重他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很不简单的。”不符,排除CD。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郑和下西洋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郑和下西洋等知识。

20.【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全面总结了中国近3000多年来农业科学的研究成果,并吸收了西方农业科学知识,成

为中国古代的一部农业百科全书。”可知,该书是《农政全书》。明朝徐光启的代表作《农政全书》记载

了我国古代有关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还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技术,是中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

代科学知识的书籍。C符合题意;《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排除A;《天工开物》是一部重要

的科技巨著,是一部“工艺百科全书",排除B;《本草纲目》是药物性著作,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农政全书》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重点掌握明朝三部科技著作的内容及其地位。

21.【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末年,陕北连年旱荒,加上土地兼并,赋税沉重,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

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他还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

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钱粮。闯王李自成在崇祯二年(1629年)率领农

民起义并且提出“均田免赋”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该口号的提出主要针对土地兼并,赋税沉重,A

符合题意。“均田免赋”是李自成针对的土地问题,与连年大旱,农民暴动、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和政治

腐败,贪污成风无关,排除BCD。

故选:Ao

本题考查李自成起义的相关史实。1627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起义,并率领军队进入中原后,提出

了“均田免赋”的口号。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李自成起义的相关知识。

22.【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图片“京师"''乌里雅苏台”“中俄《尼布楚条约》”等可知,清朝在外蒙古地区设置

了特殊的行政管理机构,这是他们成功统治这片土地的关键之一。这个机构叫作乌里雅苏台将军府,位于

乌里雅苏台地区;1689年清政府与沙俄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部边界;由此可以判断,

题干图片是清朝的疆域图,故D符合题意;ABC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清朝疆域,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图片。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清朝疆域。

23.【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清朝康熙帝时设立南书房。明朝引进玉

米、甘薯、马铃薯等,明清时期出现晋商、徽商等商帮。明朝时期,汤显祖清朝《牡丹亭》问世;大兴文

字狱•康熙帝平定准嘎尔叛乱,领导雅克萨之战。乾隆帝时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雍正帝时设置驻藏大臣;

表格内容反映的是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的历史发展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故D符合题意;

隋唐时期的时代特点是繁荣与开放,排除A;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点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排

除B;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民族关系发展与社会变化,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历史发展特征,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明清时期的历史发展特征。

24.【答案】B

【解析】1753年至1784年清朝的人口数量大幅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人地之间矛盾突

出,故B正确。人口数量逐年减少、人均耕地面积不断攀升与表格内容不符,排除AC;表格内容不能反映

人们的生活条件如何,排除C。

故选:Bo

本题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表格说明人地之间矛盾突出。

25.【答案】D

【解析】清代的小说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

这部长篇小说初名《石头记》,曹雪芹以毕生的精力进行艰苦的创作,生前基本定稿了前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