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含解析_第1页
2023年4月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含解析_第2页
2023年4月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含解析_第3页
2023年4月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含解析_第4页
2023年4月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播学概论年月真题

0064220234

1、【单选题】在“人类传播”的各种类型中,属于“非社会传播”的是

大众传播

人际传播

A:

组织传播

B:

自我传播

C:

答D:案:D

解析:“人类传播”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由于人类是一种社会存在,其似乎等同于“社

会传播”,但细究起来,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因为,在“人类传播”的各种类型中,有一

种“自我传播”不能算“社会传播”,而属于“非社会传播”(即没有直接加入社会过程

的活动)。P33-P34

2、【单选题】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模式,对线性模式做出最重要的修正,是其引入了

“媒介”概念

“讯息”内容

A:

“噪音”环节

B:

“反馈”机制

C:

答D:案:D

解析:为了克服线性模式的局限,从20世纪50年代起,出现了一批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

的传播模式。这类模式的崛起,标志着“结构(过程)研究”乃至整个传播学又前进了一

大步。①其主要贡献是:明确地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反馈”的机

制,从而更客观、更科学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所谓“反馈”,原本是电子工程学的

概念,这里借以指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接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P43

3、【单选题】提出“螺旋形上升”传播模式的学者是

丹斯

竹内郁郎

A:

马莱茨克

B:

德弗勒

C:

答D:案:A

解析:丹斯的“螺旋形上升”模式。诚然,控制论模式也并非完美无缺,仍有一些不足:

1.容易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各个“传播单位”之间的传受机会均等,实际上并非如

此。2.循环性的表述,也容易引起误解,正如F.丹斯所说:“该模式认为,传播经过一个

完全的循环,不折不扣地回到它原来的出发点。这种循环类比显然是错误的……”①为了

纠正这一缺陷,他提出了一个“螺旋形上升”模式,见图1-12。3.不过,最主要的问题还

在于,控制论模式仍未清楚地显示传播结构、过程与社会结构、过程的紧密联系。这一任

务,留给了20世纪50年代末兴起的社会系统模式。P45

4、【单选题】社会的人是由特定的信息渠道相互连接的,社会就如同一张巨大的传播网络,

这个传播网络被德国社会学家西梅尔称之为

“舆论厨房”

“意义之网”

A:

“乌合之众”

B:

“陌生人”

C:

答D:案:A

解析:另一本是讲述“网络理论”的《团体分支机构之网》。西梅尔认为,社会学是研究

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社会的人是由特定的信息渠道相互连接的,社会就好比是一

张巨大的传播网络。在人际交往中,要了解一个人行为改变的症结所在,就要了解他所处

的连接点。西梅尔还把这个传播网络形容为一个“舆论厨房”。可以说,西梅尔的很多理

论,都是现代人际传播学的前瞻性成果,为其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P58

5、【单选题】第一次明确使用“大众传播学”概念的著作是

《宣传与传播世界史》

《宣传与推行》

A:

《世界革命的宣传》

B:

《宣传、传播和舆论》

C:

答D:案:D

解析:1946年,拉斯韦尔和史密斯合著的《宣传、传播和舆论》一书出版,提出宣传只是

信息传播的一种特殊形态,而大众传播研究的范围要广泛得多,该书第一次明确使用了

“大众传播学”的概念。由此可以看出,其研究领域由宣传转向传播的轨迹。1979年,拉

斯韦尔逝世后一年,他与勒纳、史皮尔合写的《宣传与传播世界史》一书出版,又将宣传

与传播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P61

6、【单选题】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以科学方法为指导进行的受众调查是在

1978年

1980年

A:

1982年

B:

C:

1984年

答D:案:C

解析:198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发起,联合《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中

国青年报》和北京广播学院,组成科研、教学和实践三结合的调查组,对北京地区的报

纸、广播、电视的传播效果开展综合调査,调査受众接触传媒的行为特点、兴趣偏好、对

新闻报道的信任度等问题。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以科学方法为指导进行的受众

调查。P75

7、【单选题】于1837年发明第一台实用电报机的人物是

本杰明·戴伊

塞缪尔·摩尔斯

A:

尼古拉·特斯拉

B:

安东尼奥·梅乌奇

C:

答D:案:B

解析:1837年,美国人塞缪尔•摩尔斯发明了第一台实用电报机。1844年,当美国第一条

电报线开通时,摩尔斯从华盛顿向巴尔的摩发出了第一封电报,其内容是《圣经》中的一

句话:“上帝啊,你究竟创造了什么!”电子通信工具的出现,使高山大洋不再成为人类

沟通信息的障碍。1858年,当横跨大西洋的海底电缆宣告竣工时,接近于实时传播速度的

远距离信息传递,已然成为现实。P86-P87

8、【单选题】人类传播革命的规律不包括

步伐呈现加速状态发展

传播科技呈现叠加状态发展

A:

知识的增加呈倒金字塔状态发展

B:

信息传送的速度越来越快

C:

答D:案:C

解析:首先是语言,从无到有,经历了几百万年;其次是文字,经历了几万年;再次是印

刷媒介,包括书籍、杂志、报纸,经历了上千年;然后是电影、广播、电视,经历了约百

年;最后是互联网、手机等新技术,只有短短的数十年。这当中的规律是:人类传播革命

的步伐呈加速状态发展,新技术出现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传播符号、传播科技呈叠加状

态发展;各种传播手段呈整合状态发展;信息复制和传送的速度越来越快;信息和知识的

增加和积累呈金字塔状发展。P92

9、【单选题】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四定律,莱文森认为麦克卢汉的“逆转”带有

潜在性

确定性

A:

已知性

B:

人性化

C:

答D:案:A

解析:在媒介形态演化方面,麦克卢汉提出了媒介四定律或四效应——放大、过时、再现

和逆转。特别是“逆转”这个阶段,媒介投射到未来,达到潜力极限之后,逆转或摇身一

变而成为人们暂且看不到的媒介。莱文森认为,麦克卢汉的“逆转”带有潜在性、不确定

性、未知性等,而自己与麦克卢汉相左的根本之处,就是认为人的理性和判断力可以对未

来产生正面的影响一我们可以驾驭“逆转”的方向,使之向着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前进。

“在我们的数字时代,媒介的活力正在转换成为人的活力,这个活力是人类业已得到增强

和提升的控制能力。”因此,莱文森认为,媒介革命是一个螺旋式的发展过程,由此充分

体现了莱文森的核心理论“人性化趋势”,以及对未来媒介发展的乐观态度。P98

10、【单选题】提出报纸应对政府提供一种其他机构无法提供的监督作用的人是

尼克松

杜鲁门

A:

罗斯福

B:

杰弗逊

C:

答D:案:D

解析:被称为美国“新闻自由之父”的杰弗逊总统明确主张,报纸应对政府提供一种其他

机构无法提供的监督作用。根据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

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

和向政府请愿申冤的权利。”②这一法律条文,被视为美国新闻界的保护神,为美国媒介

的舆论监督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P112

11、【单选题】新闻专业主义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新闻学的重要概念,最早兴起于

英国

法国

A:

美国

B:

德国

C:

答D:案:C

解析:新闻专业主义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新闻学的重要概念,最早兴起于美国。有人认

为,杰弗逊的“第四权力”理念是新闻专业化的基础。也有人认为,兴起于19世纪30年

代的美国便士报的产生,是新闻专业理念的初步萌芽。更多的学者则为,以芝加哥大学校

长哈钦斯为首的出版自由委员会发布的《一个自由和负责任的新闻业》报告,正式宣告了

媒介专业化的到来。该报告明确指出,媒介应该是“自由的”,但媒介人更必须自律,否

则,公众将允许、甚至迫使政府采取步骤以规范媒介。P130

12、【单选题】1981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和首都各新闻单位共同制定了媒介从业人员

的职业道德规范

《记者行为原则宣言》

《新闻工作者道德律》

A:

《新闻工作者守则》

B:

《记者守则》

C:

答D:案:D

解析:1981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和首都各新闻单位,共同制定了媒介从业人员的职

业道德规范《记者守则》。这是一份试行草案,共有10条规范,主要围绕着纠正记者的

思想和工作态度问题,对规范媒介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来说还不完备。1982年,国内著名

新闻界期刊《新闻战线》发表评论文章《报道失实贻害无穷》,明确指出:“讲新闻道德

首先的一条就是’言必信’,就是报道要真实。以不真实的报道欺蒙读者就是不道德的行

为。”P128

13、【单选题】“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

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

无声无息……。”这句话出自

《舆论学》

《乌合之众》

A:

《娱乐至死》

B:

《文化与帝国主义》

C:

答D:案:C

解析:世界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写道:

“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

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

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P136-P137

14、【单选题】我国率先实现经营管理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媒介是

广播

电视

A:

报纸

B:

C:

杂志

答D:案:C

解析:以中国媒介产业为例,首先实现经营管理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是报纸。报

业从两个方向发展:一是报纸的兼并,二是报业集团的出现。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好的大报,就开始兼并陷入发展困境的小报小刊。1996年,《解放

日报》《新华日报》等9家大报先后兼并12家小报小刊。这些小报小刊被兼并后,全部

扭亏为盈,呈上升态势,其采编人员的收入也大幅度增加。1996年,第一家报业集团一一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诞生,此后又有20家报业集团相继成立。P149

15、【单选题】中国最早尝试电子报的报刊是

《广东日报》

《光明日报》

A:

《杭州日报》

B:

《厦门日报》

C:

答D:案:C

解析:1993年,《杭州日报》率先尝试电子报,用户可通过网络阅读当天的报纸。1997

年,《人民日报》、新华社先后建立网站。1998年11月,中央电视台设立网站。自那时

以来,全国众多报刊和电台、电视台无不纷纷“触网”。2011年,中国互联网的广告收入

达511.9亿元,超过了报纸的453.6亿元。①就产值而言,互联网(926亿元,占

14.5%)也超过了报纸.(789亿元,占12.4%),如果加上移动增值(1744亿元,占

27.3%),则逾四成(2670亿元,占42.8%),甚至超过了电视(1196亿元,占18.8%)

而高居榜首。P148

16、【单选题】群体传播中双向性强,就意味着该群体的

合意基础差

群体归属意识弱

A:

凝聚力强

B:

偏离心高

C:

答D:案:C

17、【单选题】企业识别系统(CIS)宣传属于

组织内传播

组织外传播

A:

组织间传播

B:

组织融合传播

C:

D:

答案:B

解析:组织内传播的传播形式多样,包括书面媒体、会议、电话、组织内公共媒体和计算

机通信系统等,而组织外传播多使用大众媒介和广告等,其主要形式有:公关宣传、广告

宣传和企业识别系统(CIS)宣传。P166

18、【单选题】公众指涉的对象是

环境发展规划

社区文明建构

A:

社会公共事务

B:

顾客权益维护

C:

答D:案:C

解析:有学者认为,当个体以普通民众的身份参与有关社会公共利益的活动时,他就成为

社会公众的一分子。所谓“公众”,就是由很多这样的个体组成的松散的群体。把握“公

众”概念的两个要点为:第一,公众指涉的对象是社会公共事务、公共问题,牵涉的是公

共利益,当一个人为纯粹的私人事务奔波时,他并不是这里讨论的公众;第二,公众是普

通民众,一个人也许在社会权力结构体系中占据着某种位置,但他参与公共事务时,没有

(或不能)使用其特殊地位帯来的权力。P169

19、【单选题】狭义的国际传播是指

跨越国界的大众传播

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往来

A:

国家首脑的互访

B:

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C:

答D:案:A

解析:对国际传播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国际传播,是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往

来、信息交流,包括首脑互访、双边会谈以及其他各种相关事务;狭义的国际传播,就是

跨越国界的大众传播。P179*

20、【单选题】人类早期媒介贫乏的传播活动中,传者大多是

直接传者

间接传者

A:

专职传者

B:

兼职传者

C:

答D:案:A

解析:从传者和受者之间的空间形态来考察,传者可分为直接传者与间接传者两类。直接

传者指通过生理手段(包括口头语言、肢体语言等)开展传播活动的传者,往往与受者进

行面对面的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中的传者,多属于直接传者。在人类早

期媒介贫乏的传播活动中,传者大多为直接传者。随着媒介工具的发展,出现了间接传

者,即借助印刷物、机械、电子手段开展传播活动的传者,主要指大众传播的传者,包括

大众传播机构及其从业人员。随着电子媒介的产生与普及,传者的能力增强,传播的范围

扩大,传播的速度加快,间接传者甚至可以将全球作为传播对象。尽管如此,直接传者仍

普遍存在、不可或缺,是构成所有传播活动的基础。P185

21、【单选题】最先使用“知晓权”概念的新闻记者是

弥尔顿

肯特·库柏

A:

拉斯韦尔

B:

李普曼

C:

答D:案:B

解析:知晓权也称“知情权”,是西方新闻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1945年,美国记

者肯棹•库柏首先使用“知晓权w(therighttoknow)的概念,指的是民众享有通过新闻媒介

了解政府工作情况的法定权利。如今,知晓权指的是社会成员有获得关于自身所处环境及

变化的信息的权利,是人的生存权的基本内容之一。P197

22、【单选题】施拉姆等人在调查报告《儿童生活中的电视》中指出,儿童看电视最重要的

因素是

进行环境监测

完成自我认同

A:

发展个人关系

B:

实现娱乐解闷

C:

答D:案:D

解析:早期的“使用与满足”研究,始于由洛克菲勒基金会赞助的美国第一次全面的广播

研究。1944年,赫佐格调查了广播电台的节目为什么吸引那么多妇女,其研究成果《我们

对白天连续节目的听众究竟知道什么》被称为“历史性的论文”。1949年,在《没有报纸

意味着什么》一文中,贝雷尔森以1945年6月30日纽约八大报纸的发送员大罢工为背景

进行调査,总结读者阅报的动机。1958年至1960年,W.施拉姆、J.莱尔和E.帕克在美国

和加拿大的十个社区内调査不同的儿童使用电视的情形。其调查报告《儿童生活中的电

视》指出,儿童看电视最重要的因素是娱乐解闷,满足幻想。儿童通常不为资讯的理由看

电视,却在接受娱乐时连带性地学习,获得一些指导,而且,看电视在青少年生活中成为

一项重要的社交活动。P200

23、【单选题】传播效果研究史上,几乎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的阶段是

“选择效果论”

“多元效果论”

A:

“有限效果论”

B:

“一致效果论”

C:

答D:案:D

解析:每一个个体不受强有力的社会控制,诸如共同的习俗和传统的约束,因而大众传播

的效果是强有力的、一致的、直接的。①这就是常被称作“魔弹论w(magicbullettheory)

的认识和思潮,在科学研究开始以前,一直是屑于主导地位的观点。例如,在一战期间,

这一思潮非常流行,报纸的报道使人们相信敌人是邪恶的、残忍的,并引起了极大恐惧。

这些报道绘声绘色地描述敌人的丑恶行径,让公众确信敌人是穷凶极恶的。从方法论的角

度看,“魔弹论”主要以思辨性的评论和探讨为主,几乎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

究。P217

24、【单选题】霍夫兰等人发现,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面影响,

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发挥出来,这种效果称之为

“可信性效果”

“休眠效果”

A:

“免疫效果”

B:

“劝服效果”

C:

答D:案:B

解析:霍夫兰等人在上述两次实验中都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

出现衰减,而低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则呈现上升趋势。二战中,霍夫兰也有类似发现,

但由于当时条件和时间限制而未能深入研究。战后,通过深入研究,该发现得以确认:低

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面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处于一种“睡

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面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对于这一现象,霍夫兰等人称为休眠效果”(sleepereffect)。P227

25、【单选题】中国“知识沟”理论的本土化考察,始于

2001年

2002年

A:

2003年

B:

2004年

C:

答D:案:A

26、【多选题】下列个人有机集合体中,属于首属群体的有

家庭

社团

A:

阶级

B:

友人

C:

邻里

D:

答E:案:ADE

解析:有人主张再增加一个传播类型,将这种多人聚集在一起的传播定义为“群体传

播”,但以社会学的眼光看,这些在偶然性因素作用下聚集到一起的人们,还算不上“群

体”,只能叫“群集”。所谓群体,指的是具有共同价值观念和情感、持续地相互影响并

共同活动的个人有机集合体,如:家庭、友人、邻里(首属群体,也称基本群体);社

团、学校、单位(次属群体);民族、阶级、国家(隶属群体)。就是说,群体的伸缩性

也非常大,并不能使传播规模的上限变得更清楚,而且“群体”与“组织”在外延上有交

叉(主要是次属和隶属群体)。因此,这里还是使用“人际传播”这一概念(其中涵盖了

不属于组织传播的群体传播)。P34-P35

27、【多选题】“文化研究”学者采用的研究方法有

文本分析

受众调查

A:

实证方法

B:

“民族志”的受众研究

C:

符号分析

D:

答E:案:ABCDE

解析:由于文化研究的跨学科特点,其研究范围涵盖了众多社会议题,从20世纪60年代

的媒介文化与亚文化问题,到70年代的女性主义,再到80年代的因新保守主义而引发的

对种族问题的思考,再到90年代的“同志”研究(queerstudies),文化研究的领域不断

拓展。而且,由于社会学者的加入,文化研究学派也吸收了实证方法,最突出的是“民族

志”的受众研究。可以说,文化研究学派将整个世界看作是一个巨大的文本,透过符号分

析,揭示文本背后意识形态和社会权力的争霸。P72

28、【多选题】网络大众传播引发的负面问题有

垃圾信息泛滥

信息封闭

A:

网络暴力肆虐

B:

娱乐作用丧失

C:

责任意识淡薄

D:

E:

答案:ACE

解析:不过,网络大众传播显示的特点,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带来诸多正面影响的同时,

也导致了一些负面问题。1.垃圾信息泛滥网络的公开性,以及进入门槛较低、审查制度不

严、监管机制缺失等因素,造成网络信息泛滥甚至成灾。网民在网上的传播行为往往没有

限制,导致了大量的冗余信息和无用信息的传播。在一些网页上,强加许多无用甚至无聊

的信息;个人电子邮箱里,每天收到很多垃圾邮件;在网上搜索一个信息,则出现成千上

万个搜索结果。网络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内容良莠不齐、信息泥沙俱下等问题,

滋生了很多低俗、庸俗的文化成分。2.网络暴力肆虐人们通过网络可以宣泄自己的压力和

不满,但也容易产生污蔑、辱骂、人身攻击等不良行为,网络空间的传播相比现实的传

播,更容易激发、强化非理性的情绪。一旦这种情绪在网民中蔓延,可能升级成为网络暴

力行为,从而危害社会。3.责任意识淡薄在网络中,网民的身份和地位都是平等的,没有

权威,没有主导,也不存在对人们的言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体系。在网上,任何人都

可以畅所欲言,这容易导致人们的道德意识弱化、责任意识淡薄。一旦这种无政府的意识

和行为折射或浸透到现实社会生活中,将导致主流意识形态的消解和核心价值观念的削

弱,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P177

29、【多选题】阿伯克龙比等人把研究受众的范式区分为

职业素养范式

心理/认知范式

A:

行为范式

B:

收编/抗拒范式

C:

观展/表演范式

D:

答E:案:CDE

解析:新的受众类型一一扩散型受众的出现,也相应地带来了受众研究范式的演进。阿伯

克龙比和郎赫斯特引用库恩的范式(paradigm)的槪念,将受众研究区分为三个范式:1.行

为范式(BehaviouralParadigm,简称BP),泛指效果研究及使用与满足研究。该范式将受

众视为接收媒介讯息刺激的个体,特别重视宣传、媒介影响与媒介功能的研究。2.收编/

抗拒范式(Incorporation/ResistanceParadigm,简称IRP),这是以伯明翰文化研究中心

的霍尔与莫利等人为主的接收分析取向。此范式将受众视为社会建构的产物,意义由文本

与受众共同协商而成。3.观展/表演范式(Spectacle/PerformanceParadigm,简称SPP),

它由观看、表演、顾影自盼、想象与影像等几个重要概念构成,是继霍尔的制码/解码模

式后出现的新媒介景象下最重要的受众研究范式。P202

30、【多选题】从内在性质看,传播效果可分为

心理效果

文化效果

A:

B:

多元效果

经济效果

C:

政治效果

D:

答E:案:ABDE

解析:英国传播学者麦奎尔认为,在讨论传播效果时,对这一概念的内涵,进行以下几个

角度的划分,将有助于认识的深化。①首先,从外在形态看,有三个层次:媒介的效果,

指大众传播已产生的直接结果,而无论其是否符合传者的期望;媒介的效能,指大众媒介

达成有关预期目标的功能;媒介的效力,指媒介在给定条件下可能发挥的潜在影响,或可

能产生的间接效应。其次,从内在性质看,可分为:心理效果、文化效果、经济效果、政

治效果等。最后,还应区分效果或影响力的作用范围:对受众个体的影响、对小团体及组

织的影响、对社会机构的影响、对整个社会或整个文化的影响。P216

31、【问答题】简述大众传播的四大功能。

答案:大众传播的四大功能,具体是指:(1)监测环境:用“新闻”不断地向整个社

会及时报告环境的变动;(2)协调社会各个部分:以“宣传”聚合社会各种团体和各

个成员对环境采取一致的、有效的行动;(3)传承社会遗产:通过“教育”使社会规

范和知识等精神遗产代代相传;(4)调节身心:借助“娱乐”使整个社会获得休息以保

持活力。

32、【问答题】简述经验性方法论的基本前提。

答案:(1)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具有自身的客观性,这些客观性可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

加以揭示;(2)人类有能力开发或设计出揭示社会现象客观性的科学方法;(3)

任何关于社会现象的理论和假设,都能通过一定的科学得到证明或否定。

33、【问答题】简述《权力的媒介》的主要观点。

答案:在《权力的媒介》中,作者阐述了他的主要观点:(1)在所有的新闻体系中,

新闻媒介都是掌握政治和经济权力者的代言人;(2)新闻媒介的内容往往反映那些给

新闻媒介提供资金者的利益;(3)所有的新闻体系无不以信仰言论自由为基础,但各

自解释言论自由的方法不一;(4)所有的新闻体系都赞同社会责任理论;(5)在所

有的三种新闻模式中,彼此认为对方模式为离经叛道;(6)新闻院系总是传播本社会

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7)新闻实践往往背离新闻理论。【评分参考】答对一点

得1分,满分6分。

34、【问答题】简述新媒介环境下传受角色与互动关系的突破。

答案:(1)受众与传者之间的角色界限日益模糊,受众已不仅仅是“受众”,同时也成

了“传者”;(2)受众的话语权得到空前扩张,不仅可以发布自己私人生活的内容,

还可以披露公共事件的信息;(3)受众的社会网络得以强力拓展,满足了多层次的

社交需求。

35、【问答题】简述魔弹论的主要观点。

答案:(1)传媒把信息传送给大众社会的成员,每一个成员感知的信息几乎都是一样

的。(2)每个个体对信息刺激的反应基本是一致的。(3)每个个体不受强有力的社

会控制,诸如共同的习俗和传统的约束,因而大众传播的效果是强有力的、一致的、

直接的。

36、【问答题】试述媒介融合的形式与前景。

答案:(一)媒介融合的形式(1)高登的观点:①媒介科技融合;②所有权融合;

③战术联合;④结构融合;⑤信息采集的融合;⑥新闻呈现方式的融合。(2)詹

金斯的观点:①技术融合;②经济融合;③社会或组织的融合;④文化融合;⑤全球融

合。(二)媒介融合的前景(1)数字化是媒介融合的技术基础。数字化技术的出

现,极大地推动了媒介融合的进程。(2)受众需求使媒介产业融合进一步向跨媒体集

团方向发展。跨媒体集团显现出更大的竞争优势,可以充分利用和发掘组合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