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章人口、人种与民族§1.人口与开展§2.人口分布与迁移§3.人种§4.民族§5.民俗与流行文化§1.人口与开展根本概念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人口转变模式人口增长动力机制人口与开展人口红利问题一、根本概念1.人口增长一定时期内,人口数量的增加,ΔP=Pt2-Pt12.人口增长的量度⑴自然增长率
r=ΔP/P⑵出生率
b=B/P⑶死亡率
d=D/P二、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1.数量少10000年前,世界人口仅1000万〔107〕2.增长慢b较大,但d也很大,因而r很小3.分布相对集中总体上人口密度很低,但局部人口密度不低4.开始迁移人口分布及活动空间已涉及除南极洲外的地球外表三、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1.农业革命的意义与特点
农业革命是人类结束狩猎、采集等原始生产状态,通过成功驯化动物和有意识地种植、培育农作物来提高生产劳动所得的过程。这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一方面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开展,更主要的是使人类掌握的食物大大增加,为人口的增加创造了物质条件。2.农业革命对人口开展的作用⑴局部人口密度更大⑵出生率与死亡率大幅度波动⑶人口增长表现为波动性变化,累积增长率不低⑷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社会逐渐大规模化,使经济的脆弱性与人口、社会的脆弱性互相交织,出生率和死亡率波动变化,人口数量在波动中不断增长3.前工业社会〔农业社会〕的人口根本特征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出生率与死亡率大幅度波动;人均寿命比较低;人口增长表现为波动性变化,增长率较低,累积的增长数量不少。四、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1.工业革命导致死亡率迅速下降〔主要原因是卫生条件的迅速改善〕2.工业革命促使出生率由迅速上升逐渐下降〔主要原因是个人成长的经济代价变化〕3.工业革命造成了世界人口增长的空间分化⑴城乡分化城市人口迅速扩张,乡村人口逐步减少⑵进程分化人口增长的稳定性与工业化程度相关世界人口增长历程世界人口每增长1个10亿,所用时间逐渐缩短。世界人口的第1个10亿用了近100万年时间。从19世纪初至1930年的100余年时间里,世界人口实现了第2个10亿的增长过程。20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开始了加速增长,到1960年已开展到30亿。从1960年到1975年,世界人口由30亿开展到40亿,至1987年突破50个亿,到1999年,又仅用了12年时间就突破了60亿。世界人口增长趋势世界人口增长率的空间差异五、人口转变模式引言:人口转变的含义——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开展,各种人口现象处于同一相互联系的体系中,呈有规律地阶段性递进、转变的现象。人口转变模式研究就在于揭示不同类型的国家和地区,人口转变过程与社会经济开展阶段特别是经济再生产特征之间的关系,为人口开展与控制提供理论帮助。1.兴旺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有关模式简述促使人口转变的因素分析有关模式简述⑴兰迪(A.Landry)的“三个序列〞理论
通过总结法国的人口开展过程,以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来描述人口的开展,提出了人口开展的三个序列:第一序列即原始阶段,特征是极高的出生率、极高的死亡率和极低的自然增长率;第二序列即中间过渡阶段,较高出生率、较高死亡率和低的自然增长率;第三序列即现代阶段,是一个变化的阶段。有关模式简述⑵诺特斯坦()的“三阶段模式〞
诺特斯坦命名了“人口转变〞的概念,将现代人口转变描述更为精细,提出了三阶段模式〔类型〕:①潜在高增长型:死亡率较高且波动是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同时生育率高且没有下降的迹象;〔人口增长对死亡率的变动特别敏感〕②转变增长型:生育率仍然较高,死亡率下降较快,人口增长较快,但有充分迹象说明出生率趋于下降;〔人口增长对生育率的变动特别敏感〕③早期下降型:生育率已经或即将下降到人口更替水平以下。有关模式简述⑶布莱克(C.P.Blacker)的“五阶段〞模式
布莱克将人口转变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即:①高位静止阶段HS——highstationary②早期扩张阶段EE——earlyexpanding③后期扩张阶段LE——lateexpanding④低位静止阶段LS——lowstationary⑤减退阶段D——diminishing⑶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图示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HSEELELSD有关模式简述⑷寇尔(A.Coale)模式及其数量界限
重新命名了人口转变的各个阶段,并提出了各阶段的数量界限。表4-1寇尔人口转变模式的数量界限原始静止阶段前现代阶段转变时期现代阶段现代静止时期
出生率‰50.043.745.720.412.9
死亡率‰50.033.715.710.4
12.9自然增长率‰0.010.030.010.0
0.02.促使人口转变的因素分析⑴经济开展促进社会进步
①死亡率长期稳定地下降是人口转变的动因;
②农业、工业和卫生革命,导致食物供给充足、生活水平和医学健康水平提高,促使死亡率下降;
③人口高速增长阶段是由于生育率上升和死亡率下降所致;
④生育率的最终下降是由于原来促成高生育率的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变。⑵政府干预
3.开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1.与西方兴旺国家明显不同〔包括条件、背景、过程、特征等方面〕2.政府干预加强不同增长率水平的人口增长趋势4.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六、人口增长的动力机制1.自然环境与人口增长人类对自然环境具有依赖性,适量人口是开发资源的动力,过量人口〔以及过快的增长〕是环境压力的主要来源;自然环境中的某些限制性因素、关键性因素对特定地区人口的数量具有决定性约束作用——“水桶原理〞〔水位上下决定于最短的那块木板〕。2.人口构成与人口增长2.1人口构成及其分类⑴概念人口构成是指人口系统内部不同属性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具有动态性,是一个时刻变动的结构。⑵自然构成反映人口自然属性的比例关系,主要是性别构成和年龄构成。〔可用“人口金字塔〞方法来描述和研究〕⑶社会构成反映人口社会属性的比例关系,包括产业〔职业〕构成、文化〔教育〕构成、家庭构成、阶级〔阶层〕构成、民族构成、城乡构成等。人口金字塔示意图年龄分组男女人口数量或比例2.2人口构成与人口开展⑴人口性别构成及其影响
性比例=某时某地男性人口数量÷该时该地女性人口数量×100%
人口的性别构成对婚姻家庭状况影响巨大,对人口增长、移动等作用也十清楚显。⑵年龄构成及其影响
人口的年龄构成是指对象地区总人口中不同年龄人口的比例关系,除年龄金字塔外还用老化指数、老年人口系数、适龄劳动人口比重、少年人口系数等定量指标来分析研究。影响人口年龄构成的因素是出生率和各性别年龄组别的生存率差异。反过来,人口的年龄构成对人口的生育率、出生率都有巨大影响;一般地,年龄结构越趋向年轻化,生育率和出生率越高。事实上,出生率和生育率都取决于育龄妇女数量的多少。⑶文化构成及其影响
文化构成越高,人口增长越容易控制。⑷城乡构成及其影响
城市化程度越高,人口增长越缓慢。七、人口与开展1.人口因素的两重性
生产者——人多力量大;
消费者——人多压力大。2.人口增长对开展的影响
2.1积极的观点:人口增长是经济开展的动力,人口增长有利于社会进步,人多力量大……
2.2消极的观点:人口增长造成经济开展面临很多压力,人口增长过快降低生活水平……
2.3根本原那么: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应与社会经济开展相互适应3.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开展战略的意义3.1人口容量
人口容量即人口最大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某个局部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3.2适度人口
适度人口也叫人口合理容量,或者人口的理想规模,是特定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包括经济适度人口和实力适度人口。实际人口少于适度人口就是人口缺乏,实际人口多于适度人口就是人口过剩。⑴经济适度人口
经济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到达最高生活水平的人口,也就是获得最大福利时的人口数量。⑵实力适度人口
实力适度人口是指一个国家到达最大实力〔势力〕时的人口数量,一般比经济适度人口要大。3.3适度人口理论的实践意义八、“人口红利〞问题§2.人口分布与迁移人口分布与密度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中国人口分布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人口迁移一、人口分布与密度人口密度的计算公式D=P/SD——人口密度P——人口数量S——区域面积二、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1.世界人口分布的特征——不平衡
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2.人口分布的根本规律
⑴北半球指向
⑵中低纬指向
⑶近海岸〔近水性〕指向
⑷低地〔平原〕指向3.人口分布的时滞性〔惰性〕
人口分布的变化往往落后于生产力的开展和经济中心的转移。20世纪90年代世界人口分布图20世纪80年代世界人口分布三、中国人口分布1.不平衡2.人口集中于沿海3.低地指向性明显四、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根底性社会经济因素决定性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内在性小结综合性、具体性1.自然因素⑴气候适宜的气温、光照、湿度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⑵地形地形影响人类的适宜工作和居住场所⑶土壤土壤影响农业生产,从而影响人口分布⑷水体适宜的水源和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生产的根本条件⑸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有利于经济开展,矿产资源的意义具有历史性2.社会经济因素⑴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
社会化生产有利于人口增长,生产力开展水平决定人口再生产。⑵经济开展水平
相对地,经济开展水平越高,人口分布密度越大。⑶经济活动方式
劳动密集性活动方式促进人口密集,如精耕细作农业区人口较密,第三产业兴旺地区人口较密。⑷交通运输条件
交通线对人口分布具有突出的“磁力〞作用,交通线的建设推进往往促进人口的聚集。3.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⑴历史文化因素
历史越悠久,人口越稠密;传统越强大,人口越密集。⑵政治因素
政局越稳定人口增长越有规律,人口越密集。小结各种因素是综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各种因素是在具体条件下发生作用的五、人口迁移概念重要性历史回忆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人口迁移的机制1.概念人口移动〔populationmovement〕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位置上的变动,包括为经济、娱乐、休闲等目的而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一般称人口流动〕和以寻求新居住地为目的的非暂时性人口移动〔即一般意义的人口迁移populationmigration〕。量度人口迁移的指标有:迁入率:年度内迁入人口数量与区域人口数之比迁出率:年度内迁出人口数量与区域人口数之比净迁移率:年度内净迁入人口数量与区域人口数之比2.人口移动的重要性⑴人口迁移影响人口的再分布⑵人口迁移影响人口的城乡结构⑶人口迁移影响城市再造〔改造〕⑷人口迁移影响人力资源开发利用3.人口移动的历史回忆古代:规模小、空间范围小近代:规模大、空间范围广、流向较稳定现代:规模稳定、空间范围广、流向复杂、形式多样化人类最早的迁移之路欧洲人在美洲的分布美国移民的主要来源1820-1990黑奴贸易的主要路线6%38%40%17%4.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⑴国际人口迁移
概念:指人口跨越国界并改变住所到达一定时间〔一般是一年〕的迁移活动。
类型:永久性迁移〔入籍或侨居〕、非永久性迁移〔暂时性居留,通常一定时间后返回原地〕
现代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规模萎缩、劳工移民为主、难民大增、选择性增强、空间流向显著变化⑵国内人口迁移
概念:国内人口迁移是人口在一国范围内由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类型:地区间迁移〔成长区人口大增〕、城乡间迁移〔城市化结果〕、城市间迁移〔地区间迁移的主要和高级形式〕
特点:历史上表现为周期性、长期性、稳定性;现代表现为方案性、组织性、有序性⑶人口迁移的主要空间取向
短距离化、阶段性、存在返流、乡村居民更具迁移倾向、年轻人更具迁移倾向、男女迁移倾向差异明显、迁移的动机与流向明晰化。
迁移倾向∝1/距离5.人口迁移的机制5.3几种解释理论⑴推拉理论
人口迁移取决于迁出地区的推力和迁入地区的拉力。⑵本钱-收益理论
人口迁移从微观角度看,取决于迁移的收益与本钱的比较,即
迁移倾向=f〔收益-本钱〕⑶期望收入理论
由于迁移的收益与本钱都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只有期望收入到达一定水平时,迁移才会发生。⑷迁移流模型
Mab=KPDab/Lab2
Mab——由a地迁移到b地的移民人数〔或比重〕
K——系数
P——“口碑〞效应系数
Dab——a地与b地的差异性〔生活水平的差值〕
Lab——从a地到b地的空间距离推拉理论的图示迁移流迁出迁入期望收入理论举例假设一个人在原住地的收入为500元〔a〕,在迁入地就业时的收入为1500元,失业时为0元,就业与失业的时机为70%和30%,那么其在迁入地的期望收入为:b=1500×0.7+0×0.3=1050比较a和b,有b﹥a,∴迁移很有时机发生。§3.人种一、种族的起源
现代人类在生物分类上属于哺乳动物纲、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是经过漫长的自然演化进化而来的,直接起源为南方古猿:南方古猿〔类人猿〕→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人〕→晚期智人〔新人〕。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不同地区的人类在生物学上还是存在一些明显差异的,如肤色、发色、眼色、发型、身长、体形、面型、血型等,这种差异就是所谓的人种或种族差异。人类的进化过程〔一〕人类的进化过程〔二〕人类的进化过程〔三〕人类的进化过程〔四〕人类的进化过程〔五〕人类的进化过程〔六〕人类的进化过程的一个可能场景史前的石器人类最早的狩猎与采集工具人类早期的狩猎与采集工具人类最早的农耕工具1.种族的起源关于种族的起源,目前只能根据有限的一些化石发现,作些初步的推断,主要有两种认识。⑴多源说
多源说认为,不同的种族起源于不同的祖先,各个种族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体质特征。如四源说就认为:由周口店的北京猿人开展为现代黄种人,由印度尼西亚的爪哇猿人开展为棕色人,由赞比亚的布罗肯山人开展为黑种人,由西亚猿人开展为白种人。⑵一源说
一源说认为,种族的起源只有一个,人类有着共同的祖先,是由于人类开展,数量增多,迁移扩散,才逐渐产生不同的适应,形成种族差异。其主要科学根据就是不同种族的人可以通婚生育正常的后代。但是对于具体的起源地点也还有两种不同看法,一是“亚洲起源说〞,一是“非洲起源说〞。被认为是人类最早的文化起源地区2.种族的概念与形成⑴概念
种族是指在自然体质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如肤色、眼色、发色、发型、身长、面型、鼻型、血型等〕的人群,也称人种,是人在生物学方面的属性。⑵种族的形成过程
种族的差异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对环境的长期适应的结果。也就是人类对环境的不同适应,通过遗传作用,代代相传,积累保存下来,就逐渐形成了体质特征方面的显著差异。如肤色与太阳辐射有关,体型与气候冷暖有关,四肢与生产劳动有关,鼻型与气候有关。总之,适应造就了人种,自然条件在人种的分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二、种族的划分1.划分种族的主要标志
划分种族的根据是人类在自然体质方面的遗传特性,目前的主要划分标志包括:肤色、毛发、身高、头颅形状、鼻型、血型、指纹等。2.世界种族划分从生物学的角度,最早人们根据肤色差异将人种划分为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3分法〕。后来,人类学鼻祖布尔民巴哈,采用综合指标将人种划分为高加索人种、蒙古利亚人种、非洲人种、美洲人种、马来人种〔5分法〕。目前,比较统一的划分是4大种群12个种族的系统分类〔也叫4分法〕,具体划分为——2.世界种族划分〔2〕⑴白色种族群
包括北欧种族、南欧种族、印第种族。〔3种〕⑵黄色种族群
包括蒙古种族、美洲印地安种族、爱斯基摩人。〔3种〕⑶黑色种族群
包括尼格罗种族、布须曼种族。〔2种〕⑷棕色种族群
包括澳大利亚种族、美拉尼西亚种族、波利尼西亚种族、密克罗尼西亚种族。〔4种〕三、地理人种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开展,不同人种之间的交流和相互作用日益深化,逐渐形成了各种混合人种。为了把握人种分布的内在特征,有必要对已经发生各种混合作用的人群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把根据地理条件而形成的人类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都具有一定共性的人群划分为各种地理人种,在地理人种之下再划分出不同的地域人种,在地域人种之下又划分为不同的小人种。人类血型中O型基因差异表7-1地理人种及其分布地理人种地域人种分布亚洲人种蒙古地域人种西藏地域人种华北地域人种东南亚地域人种爱斯基摩地域人种欧洲人种东北欧地域人种西北欧地域人种阿尔卑斯地域人种地中海地域人种非洲人种共7个地域人种美洲印第安人种共4个地域人种印度人种印度地域人种达罗毗荼地域人种澳大利亚人种共2个地域人种美拉尼西亚人种密克罗尼西亚人种波利尼西亚人种世界人种分布四、种族主义与种族冲突种族是人类在生物学上的一种自然差异,是长期自然选择和环境适应与变异的结果,并没有任何种族比其他同时代的种族更加优越,在智力上也没有任何差异。种族主义者却完全无视科学事实,以人们在自然形态方面的外在表现的差异来解释世界各种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认为白种人高人一等,有权统治其他种族。这实在是一种非常荒唐和反动的思想,已经给人类造成了十分严重的灾难,一定要特别警惕,时常注意批判和防范。§4.民族民族的形成与特征世界民族的分布民族的迁移与集聚民族的变化与整合一、民族的形成与特征1.民族的概念
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是一种文化现象。2.民族的形成
民族作为文化现象,是个历史概念,其形成开展是个逐渐推进的过程。一般认为,民族的典型开展历程是:氏族→部落〔族〕→民族,具有3个开展阶段。民族是在原始社会末期伴随着国家和阶级的产生而出现的一个稳定的人群共同体,但与国家和阶级又在功能、形态、特征和内涵上完全不同,是典型的历史文化现象。民族作为历史范畴,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开展,也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趋于消亡。民族开展具有阶段性,但并不等于每个民族一定需要经历同样的开展过程或者社会开展阶段。事实上,民族在开展过程中经常出现同化、结合和分化的情形,从而也使得人类文明表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3.民族的特征一般而言,一个人群共同体能否确认为一个民族,有以下4个方面的特征。⑴共同语言
共同语言是构成民族的最根本特征之一,但现代社会也有一个民族使用多种语言和一种语言有多个民族使用的特殊情形。语言是维系民族的纽带,是划分民族的主要依据之一。⑵共同地域
民族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任何民族都有其形成的共同地域,尽管现代民族分布极为复杂,但各民族在起源上应该有一个共同生活的地域,有一段比较长的共同生活的时期。⑶共同的经济生活
共同的经济生活指的是民族形成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习惯,是人们对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共同认识和适应的结果,也是人们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成果。⑷共同心理素质
所谓共同的心理素质是民族性的集中表达,是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是人们在情感和心理上对本民族的归属感,是个体之于群体、局部之于整体的归依,是民族成员之间超乎理性的情感关系。小结:民族具有历史性,有时还会发生同化、结合、融合、分化等,因此,民族的特征也是个历史的范畴,随民族历史的开展而不断开展变化。二、世界民族的分布世界民族现象非常复杂,民族差异是客观存在,但如何划分民族、确认民族的分化,是各人的主观认识,可以有不同的见解,从而形成各种不同的划分。而民族的空间分布也是个不断开展变化的过程,除最根本的集中、连续分布外,也有分散、错落分布的情形,在一些移民现象特别突出的城市,还形成了所谓的“民族邻里〞或“民族隔坨〞〔ghetto〕的少数民族聚居或民族隔离现象。在一些多民族国家或地区,还有按民族的聚居地域而建立的行政管理体制。1.世界主要民族的分布目前,世界的民族数量保守估计也在3000个以上,但称得上大民族只有10到20个,其根本概况如下:世界主要民族概况民族人口数量(百万)主要分布地区汉族Hanzu(Chinese)1200中国、东南亚、美国印度斯坦Hindustants264印度、巴基斯坦、新加坡、尼泊尔美利坚Americans210美国、加拿大、墨西哥、英国孟加拉Bengalis190孟加拉、印度、尼泊尔、英国俄罗斯Russians160俄罗斯、乌克兰等前苏联地区巴西Brazilians140巴西、巴拉圭、阿根廷大和Japanese125日本、美国、秘鲁、加拿大、巴西德意志Germans84.6德国、美国、前苏联地区、加拿大、巴西比哈尔Biharis79.1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瓦努阿图旁遮普Punjabis77.1巴基斯坦、印度墨西哥Mexicans76.3墨西哥、美国爪哇Javanese74.5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荷兰意大利Italians64.5意大利、美国、阿根廷、法国、加拿大朝鲜Koreans62.5韩国、朝鲜、中国、日本、俄罗斯泰卢固Telugus60.0印度马拉蒂Marathis55.0印度泰米尔Tamils52.9印度、斯里兰卡、新加坡越人Viets50.8越南、柬埔寨、老挝、美国、澳大利亚、泰国、加拿大2.中国的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分布。三、民族的迁移与集聚人类的迁移历史并不是在民族形成之后才开始,民族性、规模化迁移是各种文化之间发生交流、冲击、吸收、比较、取舍、同化、融合等相互作用的根底和原因,才形成了当今世界文化格局。1.印第安人由亚洲向美洲的迁移最早发生的大规模人类迁徙,是由亚洲向美洲的迁移,这场迁移最终就形成了美洲的印第安人,还产生了不同民族的分化,如阿兹特克、玛雅、印加等。在欧洲人到来殖民之前人数到达了4000万,目前约为3500万。人类由亚洲向美洲的迁移2.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向美洲迁移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就大规模向美洲大陆移民,不仅大量屠杀当地印第安人,还从非洲迁来大量的黑人作为奴隶供其使役。经过长期的作用,最后在拉丁美洲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国家,形成了各种复杂的人种结构:印-欧混血、印-非混血、欧-非混血以及各种混血人种之间的混血。3.非洲黑人的被迫迁移非洲黑人迁移到新大陆的过程是悲哀的血泪历史,是被迫、被骗、被欺凌的过程。主要路线有:非洲→加勒比、非洲→巴西、非洲→美国。非洲黑人被贩卖的迁移路线4.英国人和法国人在北美洲的集聚美洲北部本是很多欧洲国家殖民的对象地区,但最后成了法国人与英国人的争夺。法国人在北美的殖民首先集中于圣劳伦斯河谷地区,英国人那么在其南面展开殖民活动,后来相互之间发生了剧烈的冲突,最终虽然是法国人退缩失败,但还是使得美洲北部保存了一块法国人的聚居地——加拿大魁北克省。加拿大魁北克省5.英国人向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迁移英国人向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迁移要晚得多,而且也形成了比较典型的英国式的社会文化特色。6.美国城乡中的其他民族聚居区由于移民来源的逐渐多样化,在近200年的时间里,美国社会也发生了非常急剧的民族文化变化,形成了一系列的民族聚居空间,包括面积较大的民族省、面积相对较小的民族岛,以及城市里的民族邻里、民族隔坨等。四、民族的变化与整合1.北美印第安人的文化变化
在欧洲人殖民之前,印第安人是北美地区的主要原住民,但现在不仅人数已经非常少,而且文化特色也逐渐消亡,民族性也在主流文化的整合作用下逐渐弱化。当然,其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吸收进所谓的美利坚文化之中,北美的印第安文化的变化是一个从被吸收到逐渐消失的过程。2.西班牙人在拉丁美洲与印第安人的整合
西班牙人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不仅时间长,而且造成的后果是除巴西外,几乎各个国家都以西班牙语为国语。这种文化整合运动,一方面是西班牙进行政治、军事和经济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当时美洲的印第安人由于民族分化而没有形成统一的语言、文字,在文化上处于相对弱势的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