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一、激趣导入——不朽君子

余秋雨在《君子之道》中说,中华民族最为不朽的创造,不是宏伟壮丽的亭台楼阁,也不是浩如烟海的诗词文章,而是一种湛然而又端庄的集体人格——君子。今天就让我们来让我们来了解一位现代君子——叶圣陶先生。

二、教学目标

1.学习略读,快速捕捉阅读重点,领会内容。

2.精读探究,感知形象体会情感,理解主旨。

3.积累语言,领悟语言简洁表达,学会写人。

三、略读感知——先生之事

1、学生齐读课题,说说你读到了什么?

“二三事":叙述了有关叶圣陶先生的几件事。

“先生”:感受到作者对叶圣陶的尊敬的情感。

请用崇敬的感情再次朗读课题。

2、略读课文(5分钟左右),思考文中写了关于叶圣陶的哪些事情。

提示:勾画文中总结提示性的、过渡性的语句。

明确: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

待人厚:修改文章律己严写文章用写话风格

恭送客人文风方面重视简洁

真诚复信重视语文力求完美

教师小结——启发过渡:

(1)这些事都什么样的事?

(2)这些事情都是作者从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遴选而来的一些细碎而平凡的小事,可是叶先生一生跌宕起伏,作者为什么不选取那些有曲折和分量的大事来写呢?

四、精读探究——先生之德

默读课文(3—8小节),如果读到哪里你感受到了叶老先生的宽品德,你就在旁边做上批注,写下感想。

提示:观其行,听其言,窥其心

1.回忆先生的身影

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治学严谨

有事,或无事,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才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待人宽厚

重读“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才"

师:我们试想:也是这样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一个这样美好的上午,他的好朋友冰心奶奶来看望他,临走的时候……

师:我们试想: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北京的夏天是酷热的,他的学生张中行来向他请教,临走的时候……

2、回味先生的语言

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待人平易,为学谦虚。

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

——待人真诚,关怀备至。

师:我们刚才说了作者是他的学生,老师关心一下学生这不很正常吗?(学生说不出话)

师:请同学们关注书上的这句话“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了,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句中“十年来的社会现象”你们明白是怎么一回是吗?

资料链接:

1966年,叶老靠边了,成了文教界被打倒的“祖师爷"。当时中央统一的课本没有了,各个省编的课本叫做《政文》,等于是取消了语文课。文革中一点一滴建立的语言规范和美感瞬间崩塌,叶老一篇不漏地看报上的批判文章,也出门看机关,学校张贴的大字报,回到家中,他不做声了。他有一个原则,既然不能说真话,他就不说话。在1969年后,叶老到北京,长期与家人分离,叶老内心感到孤独,他开始给儿子写信,一写就是500封。

师:这十年来叶老过得怎么样?

生:孤独。

生:自己的语言主张不能得到尊重,心里一定很苦闷。

师:是的在那样一个年代他自己过得也很让人担心,可他的心里想的还是别人,还为别人担忧。同学们这就是宽厚呀!这就是真实的叶圣陶先生。

他不只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

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

——文风方面重视“简洁”

3、理解先生的苦心

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写文章用写话风格,文风方面重视简洁,重视语文力求完美。

叶圣陶先生热切的主张规范现代汉语包含规范的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等。

这就是叶圣陶先生------待人厚,律己严,所以作者提醒我们“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追问:面对这样的叶圣陶,作者感情如何,请找相关语句

(1)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读出深情的赞美。

(2)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读出深切的怀念。

教师小结——归纳写法(人物品质:见板书)

(1)一件件小事却蕴含着先生的种种美德,作者这么写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

本文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是匠心独运,这些小事里面都蕴含着先生的种种高贵品质。越是平凡,就越是令人敬仰,也越是值得人们学习。作者选用这些小事,正是起到了见微知著,以小见大的作用。

(2)这对我们的写作又有什么启发呢?

明确:

注意观察写作对象,观察要细致而精确;可以选取一些琐碎但是能够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小事来写文章,以小见大,四两拨千斤。

五、美读拓展——先生之风

过渡:“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作者张中行先生也是如此,他是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他也是真正的儒生,他和叶圣陶先生亦师亦友,对先生最好的怀念就是理解先生的苦心,传承先生的语文主张。张中行先生的语言既有儒生的典雅,又有叶圣陶先生倡导的平易简洁的写话风格。

1.理解积累典雅的双音节词

繁碎——繁密细碎修润——修改润色商酌——商量斟酌遵嘱——遵照嘱咐

违理——违背情理商讨——商量讨论

2.理解积累经典名句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3.积累平易深挚的语句

“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

“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

“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4.小组展示:小组合作或选出代表,以手抄报、视频解析、名言背诵、读书笔记、讲述故事、PPT演讲等形式,展现自己的搜集成果——能够体现叶圣陶先生优秀的品质的其他事。

参考资料:

文章:朱自清《我所见的叶圣陶》、《叶圣陶的教育名言》等.

名字拾趣

投影:叶圣陶曾数次改名,他原名叶绍钧,小学时,请先生章伯寅取一个立志于爱国强国的字。章先生说:“你名绍钧,有诗曰‘秉国之钧’,取‘秉臣’为字好。”1911年10月15日,苏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复了。次日,叶绍钧找到章伯寅先生说:“清廷已覆没,皇帝被打倒了,我不能再作臣了,请先生改一个字。"先生笑了笑说:“你名绍钧,有诗曰‘圣人陶钧万物’,就取‘圣陶’为字吧。”

课堂小结——美德不朽

人如其名,在文化教育领域,叶圣陶像一名辛勤的制陶器的工匠,从事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