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外空间梯度、开放再平衡与“一带一路”战略_第1页
中国内外空间梯度、开放再平衡与“一带一路”战略_第2页
中国内外空间梯度、开放再平衡与“一带一路”战略_第3页
中国内外空间梯度、开放再平衡与“一带一路”战略_第4页
中国内外空间梯度、开放再平衡与“一带一路”战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内外空间梯度、开放再平衡与“一带一路”战略中国内部和外部都存在明显的空间梯度发展差异,并由此在亚洲形成了包括中国东、中、西部在内的拓展版“雁阵模型”,这客观上要求中国应该实施更均衡、更全面的国内开发政策和对外开放战略,“一带一路”战略因此应运而生,它是促进中国内外部开放再平衡的重要载体。加快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既能对外拓展中国自己的规则圈,又能与国内正在实施的中西部区域开发战略相结合,形成内外联动式发展。并在中国内部与外部空间梯度下,从大战略上实现对外开放的内外部空间再平衡。一、中国内外空间梯度下的拓展版“雁阵模型”中国是世界上典型的发展中大国,广袤的国土空间中存在着明显的发展梯度,具体包括:一是要素价格梯度,即土地价格、劳动力价格在东中西部存在显著差异;二是市场需求梯度,即不同地区间的人均收入、消费水平和需求层次明显不同;三是产业结构梯度,即中国东中西部甚至区域内产业表现出多元化、阶段化的特征,如中西部很多地区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缺乏带动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东部沿海地区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较快,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生存空间不断萎缩。空间梯度是大国综合特征的重要表现,它一方面令中国存在着巨大的区域发展差距,不平衡的增长使得中国在高速增长了三十多年后依然是中等收入经济体;但另一方面,它又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更长久的增长过程,以及更广阔的空间纵深。正是这种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梯度缓冲,中国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转换“软着陆”的可能性会更大,过程可能也更长,回旋余地也更大。若在更广阔的空间维度看,就会发现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同样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发展梯度。如果把中国的省与周边国家并列比较,把中国的东部、中部、西部同亚洲的不同区域(中亚、东南亚、南亚)相比较,可以明显发现,两个维度上的比较都呈现出明显的空间梯度:中国内部的东部、中部、西部与外部的中亚、东南亚、南亚形成了层层递减的梯度,具体到国内典型省份或国外经济体层面,中国内部的江苏、广东、湖南、河南、四川、云南,由东到西形成递减梯度线;这条递减梯度线延伸到中国以外,到印度尼西亚、越南、乌兹别克斯坦、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梯度差”的存在是形成中国资本、技术、装备、产品、服务“走进去”(到中国中西部地区)和“走出去”(到亚洲周边其他地区)的重要基础性动力,同时也是中国内外部区域发展和开放失衡的重要表现。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之前已经利用“雁阵模型”对这种梯度发展模式进行过形象而深刻的分析,但随着二战后亚洲经济地理的多次变迁,本文认为,如今其实已经形成了一个囊括范围更广的拓展版“雁阵模型”(如图1):日本为雁头,上世纪60年代一些通用型产业和技术成熟后,通过产业转移将其成熟产业转移到亚洲四小龙地区(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70-80年代亚洲四小龙发展起来后,再将产品的生产线转移到四小虎(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和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然后90年代到21世纪初,发展起来的四小虎和中国沿海地区再将已经标准化的技术和产业转移到其他亚洲欠发达地区(如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印度等)和中国内陆地区。此拓展版的“雁阵模型”体现了亚洲经济发展巨大的多样性、异质性和复杂性,集中表现为以空间广阔性引致的空间梯度特征。在此拓展版的“雁阵模型”中,基于广袤的国土面积、庞大的人口规模和巨大的区域差异等大国特征,中国既做了雁身,也当了雁尾,换言之,中国处在此“雁阵模型”的中间地带,其内部和外部均存在着显著地空间发展梯度。中国内外部的空间梯度致使中国在亚洲经济地理上面临着双重区域发展失衡:内部形成了东、中、西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外部也形成了东北亚、东亚、东南亚、南亚和西亚几乎完全迥异的经贸合作格局。在此梯度差的动力下,新一轮的亚洲经济地理变迁已经开启,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国内空间梯度引致产业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转移之趋势已形成。作为一个存在巨大空间发展梯度的大国,中国区域间的要素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差异并不亚于国家间的差异,这种空间梯度正是中国区域间发生产业转移的基础性动力。当前大量东部沿海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正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发生在中国的区际产业转移可以看作是国际产业转移在中国的延伸,即拓展版“雁阵模型”的国内部分。因为更多层阶的区域发展梯度,中国其实是参与了至少两次国际产业转移(见图1):第一次是东南沿海地区承接了来自东亚地区的产业转移,第二次是中西部地区承接了来自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国内由沿海到内陆、由东部及西部一直持续进行着产业的转移和扩散,由此推动了中国空间渐次推进式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这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必然表现出的特征。第二,外部空间梯度使得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等国家经贸合作潜力和动力不断趋强。伴随着中国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是,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等地区的贸易、投资往来日渐便利化,中国处在高梯度的优势明显,无论是相互投资还是贸易,其增速都超过了平均增速,例如,中国与东盟建立自贸区后,双边相互的进出口贸易平均增速达到10%以上。由于东南亚、南亚等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速较快,与中国的空间距离也相对更近,其产业结构与中国目前产业转型升级的契合性、互补性更强,中国国内庞大的市场为这些地区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因而,中国在同这些地区进行经济往来时的主导性相对更大。更关键的是,与这些地区的经济合作内容更广,范围更大,不仅有传统的进出口贸易,还有相互间双向的直接投资,这些地区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目的地,更有基础设施投资合作、装备制造的全产业链出口以及技术、人才、文化的交流。内外部空间梯度下的拓展版“雁阵模型”使得中国的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呈现出一些独特的空间模式:产业发展东强西弱,对外开放海强路弱,贸易体系大国强小国弱。随着当前世界经济低迷的持续、国内区域开发格局的变迁和全球贸易体系的重构,内外空间梯度下的拓展版“雁阵模型”必须适应新的变化、谋划新的战略。因此,加快中西部地区梯度开发、对外开放力度,促进与东南亚、中亚、南亚、西亚等陆上周边国家的合作,便是当前国内政策和对外战略的重要着力点。把生产基地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劳动力、土地等生产成本,但更多的情形是,为了保持高端或工艺、技术复杂类产品的制造能力,多数制造业在向中西部转移的同时伴随着生产工艺的升级,这样做也是为了赢得在日渐庞大的中西部市场的竞争份额。因此,中国东部沿海制造业依托内外发展梯度同时向国内中西部、海外欠发达国家进行双向转移,这是企业在更大范围内优化生产和市场布局的体现,也是中国从产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重要路径,两者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为中国制造提供了新渠道、新优势,更多是一种互补模式。(二)以与中国互联互通为目标,重点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基础设施联通是加快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基础性条件。从目前来看,不论是印尼等东南亚国家,还是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亦或是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在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领域都面临着资金、技术、装备、经验缺乏等问题,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普遍的需求。而中国在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具有很强的投资、建设、营运能力,加之当前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相关重化工产业,如钢铁、水泥、工程机械,国内多存在产能过剩、价格低廉的特征,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合作,能够带动国内资本的输出并稀释部分行业过剩产能,从而有利于将国内的技术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同时,在硬件日渐完善时会加快推进建立统一的全程运输协调机制,促进国际通关、换装、多式联运有机衔接,更有利于实现国际运输便利化。需要指出的是,在海外修建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面广、内容多,较之一般贸易行为,可能遇到的阻力也更大,必须充分利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多边金融机构进行更为周全和审慎的评估和决策。对于中国来说,更重要的一点是,在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中,要充分发挥中国的主导和辐射作用,特别是要强化和完善中国西部广大边境地区与周边国家的公路、桥梁、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从而提升多条“一带一路”通道的运载内容、运载能力、运行效率和运行速度。通过加快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互联互通,也必将使中国西部地区从过去我国对外开放的边缘地区变为未来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三)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构建高标准自贸区网络,以实现相互间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由于“一带一路”沿线的各地区(包括中国东西部和外部国家)经济发展梯度明显,产业结构互补性强,相互间自贸区的建立有助于贸易伙伴国之间的产业分工,使资源配置更合理,成员国能在更大市场范围内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提高本地区产业竞争力和整体福利水平。2010年以来,中国先后与东盟、巴基斯坦、新西兰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并实施了自贸区协定,目前正在谈判的自贸协定有8个,涉及23个国家,分别是中国与韩国、海湾合作委员会(GCC)、斯里兰卡、挪威和澳大利亚,以及中日韩三国自贸协定、区域全面伙伴关系(RCEP)和“中国-东盟”升级版。但与欧盟、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在双边、区域自贸区的建设方面起步较晚,签署的自贸协议相对较少,且涵盖的国家、贸易领域和标准层次相对较低。从区域多边合作的角度看,中国正在参与的RCEP和亚太自贸区(FTAAP,由中国在2014年APEC会议提出)是未来中国参与亚太区域内一体化的重要实现路径;从双边合作的角度看,“一带一路”为中国与其沿线国家建立高标准自贸区、促进区域经济深度融合带来了新机遇。因此,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建立新的自由贸易协定应侧重于高标准的开放性政策,以实现从贸易、投资的“相通”到经济的“融合”,包括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制造业领域的全面开放,以及在金融、医疗、教育、文化等服务业领域的高度开放,降低相互间在证券投资、并购投资、绿地投资等方面的投资准入门槛。以高标准自贸协定的谈判和签署,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打造规范、公正、透明、相对可预期的市场经济环境,降低双方在跨境生产和贸易供应链的交易成本和制度成本,提升上下游、产供销、内外贸互联互通的一体化效率,使双方的人员、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和产品、信息、服务等产出相互更自由而高效地流动,从而最终实现相互间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四)适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多样性,充分利用已有机制化合作和非机制化合作并协调推进两者的对接对中国而言,“一带一路”是一种战略,而对沿线国家和周边地区而言,更多的是一种新型区域合作机制,这种合作机制显然不同于现有的任何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如自贸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一体化等。事实上,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多样性和经济梯度性,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也很难形成统一的、覆盖整个地区的自由贸易区或其他更高级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形式。作为国内发展同样差异性、多样性巨大的中国而言,也并不期望通过“一带一路”来打造一个高标准的区域一体化组织,也不期望以此组建一个具有强制规范力的排他性国家组织。对所有参与国而言,“一带一路”应是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区域合作大框架和基础性平台,在这个框架和平台上,允许机制化合作(如自贸区)和非机制化合作(如上海合作组织)并存,其关键是要做好机制化合作与非机制化合作的对接工作。因此,“一带一路”未来的运转应该是机制化合作和非机制化合作两条腿走路,而且要两条腿要配合好、协调好、对接好。一方面继续推进与沿线条件成熟国家的自贸协定谈判,推进高质量、深层次、机制化的合作机制;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好现有的非机制化的多边合作机制,如上海合作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