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鸦片战争时期课件-高三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轮通史复习_第1页
两次鸦片战争时期课件-高三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轮通史复习_第2页
两次鸦片战争时期课件-高三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轮通史复习_第3页
两次鸦片战争时期课件-高三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轮通史复习_第4页
两次鸦片战争时期课件-高三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轮通史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通史复习·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史(1840——1949)

1.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建立的历史,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不断抗争与探索的历程,更是近代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程。2.注意理清晚清时期、民国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南京国民统治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等时间概念与近代化历程的关系。3.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整合中国近代史知识,梳理各阶级(地主、农民、民资、工人)对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和努力,揭示中国救亡图存道路的艰辛历程。复习指导近代社会的总体特征政治:半殖半封//屈辱、抗争(反帝反封)//近代化努力(变革、革命等)经济:自然经济为主但逐步解体//近代工业(民资经济)出现、发展,

但不平衡、不完整…思想:向西方学习(器物→制度→文化),民主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

影响扩大//中国特色革命思想(毛泽东思想)外交: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屈辱外交//近代化色彩增强社会生活:西式生活引入//中西杂糅阵痛、剧变、转型、近代化中国近代史通史复习·阶段划分轰出中世纪的彷徨世纪之交的震荡近代化的新曙光兄弟联手“打倒列强,除军阀”兄弟反目,外族侵入“筑成中华民族的血肉长城”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两次鸦片战争期间

19C中期—19C60’70’)(19C末——20C初)(五四与中共成立之初

1919——1923)(大革命时期

1924——1927)(土地革命时期

1927——1937)(抗日战争

1937——1945)(解放战争

1945——1949)晚晴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鸦片战争后的数十年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进入饱经磨难的近代时期。边疆不断出现危机,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洪秀全发动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试图推翻清朝,建立“地上天国”。继而,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试图解决国弱民贫问题。这些都未能挽救国家落后挨打的局面。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深,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旨在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涨,八国联军趁机侵略中国清政府被迫与侵略者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的民族危机全面加深。

“满洲宫廷对汉族官员所怀的疑虑及由此采取的相互钳制政策,损害了行政效率。曾经是清朝开国时满清军队骨干的旗人获得三倍于汉族兵丁的饷银,他们的特权地位及其必然的养尊处优,令原有的尚武气质出现了惊人的退化。乾隆朝(1736~1795年)初年1两银值700文(铜钱),嘉庆朝(1796~1820年)时期则涨到了1300或1400文。1660年中国的人口可能在1亿到1.5亿之间,到1800年上升到了3亿。但是,可耕地却没有相应地增长。1661年时全国有5.49亿亩耕地,1812年时仍只有7.91亿亩。背井离乡者、穷人和失业者经常沦为盗匪,或加入到起义的行列。许多官员都是软弱之辈,并不希望做治国能臣。——徐中约《中国近代史》鸦片战争的背景1、君主专制,行政低效,政治与军队腐败2、满洲集团堕落,八股取士,士人缺乏社会责任感3、财政窘迫,小农经济主导,人口压力4、鸦片泛滥,社会颓废,白银外流,人民负担沉重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侵略抗争总况:同时期的西方:1、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及影响(背景、目的、条约内容…)

一、两次鸦片战争(19C中期——19C60、70)

清政府与英国对同一条款的态度有何差异?说明了什么问题?同样的条约,不同的理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侵略抗争总况:同时期的西方:1、一鸦《南京条约》及影响1840——1842(背景、目的、条约内容…)2、二鸦及影响1856——18601、清爱国官兵抗争2、三元里人民抗英(人民自发)3、太平天国运动

(1851-1864)民主革命的先声一、两次鸦片战争(19C中期——19C60、70)“人们多注意1840年的划时代意义,实际上1860年同样是一个重要年份,就社会观念的新陈代谢来说,它比1840年具有更加明显的标界意义。”——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天朝上国的观念受到冲击,但仅限于个别知识分子,从地理学角度认识西方,绝大多数国人未受影响。1860年前后,太平天国洪仁玕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政新篇》清政府中部分官员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兴办洋务运动出现以冯桂芬、郑观应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思想。由此可见,1860年前后中国社会更能认识到与西方的差距,以此作为时代分界点更具合理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侵略抗争总况:同时期的西方:1、经济结构变动: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商品化程度提高,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破坏经济主权,客观带来先进生产方式、思想观念3、买办、租界、洋行出现,近代城市兴起(上海…)4、洋务运动,刺激近代民族工业起步1、一鸦《南京条约》及影响1840——1842(背景、目的、条约内容…)2、二鸦及影响1856——18601、清爱国官兵抗争2、三元里人民抗英(自发)3、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民主革命的先声小农经济、自然经济为主一、两次鸦片战争(19C中期——19C60、70)

1882年,李鸿章以“泰西通例”为由,奏请清政府对上海机器织布局“自应酌定十年以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光绪皇帝批准赐予其“十年专利”。这一“专利”()A.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B.反映了洋务军事工业的典型特点C.极大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D.推动了向西方学习深入到制度领域A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

B(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C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侵略抗争总况:同时期的西方:一、两次鸦片战争(19C中期——19C60、70)社会生活向近代外交转型:1、闭关、朝贡外交到被迫开放、屈辱外交2、天朝上国到向西方学习(夷务到洋务)传统伦理、生活方式受冲击1、一鸦《南京条约》及影响1840——18422、二鸦及影响

1856——18601、清爱国官兵抗争2、三元里人民抗英(自发、民族意识萌芽)3、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民主革命的先声1、经济结构变动: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商品化程度提高,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外资入侵,破坏经济主权,客观带来先进生产方式3、买办、租界、洋行出现,近代城市兴起4、洋务运动,近代民族工业起步自然经济为主1.鸦片战争前,经世致用思想(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2.鸦片战争后,林、魏“师夷长技以制夷”(进步性,时代、阶级局限)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思想(中体西用)4.

早期维新思想5.农民阶级《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内容、特点、评价)(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

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D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侵略抗争总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加深;

农民阶级反侵略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中国开始沦为西方附庸//洋务运动使得近代化起步,向西方学习推动社会转型同时期的西方:1、鸦战前:经世致用2、鸦战后:林、魏~

新思想萌发3、二鸦后:洋务思想

(中体西用)4、早期维新思想5、农民阶级:《天~》《资~》一、两次鸦片战争(19C中期——19C60、70)社会生活1、一鸦《南京条约》及影响1840——18422、二鸦及影响1856——18601、清爱国官兵抗争2、三元里人民抗英3、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1、经济结构变动: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外资入侵破坏经济主权,客观带来先进生产方式3、买办、租界、洋行出现,近代城市兴起(上海…)4、洋务运动,刺激近代民族工业起步向近代外交转型:1、闭关、朝贡外交到被迫开放、屈辱外交2、天朝上国到向西方学习(夷务到洋务)传统伦理、生活方式受冲击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侵略抗争总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加深;人民兴起反侵略反封建运动;中国开始沦为西方附庸//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使得近代化起步,开始向西方学习//社会转型

工业革命及扩展//

自由主义经济//

资级民主革命和改革浪潮

世界市场…1、鸦战前:经世致用2、鸦战后:林、魏~

新思想萌发3、二鸦后:洋务思想

(中体西用)4、早期维新思想5、农民阶级:《天~》《资~》一、两次鸦片战争(19C中期——19C60、70)社会生活传统受冲击1、一鸦《南京条约》及影响1840——18422、二鸦及影响1856——18601、清爱国官兵抗争2、三元里人民抗英3、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向近代外交转型:1、闭关、朝贡外交到被迫开放、屈辱外交2、天朝上国到向西方学习(夷务到洋务)同时期的西方:

1、经济结构变动: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外资入侵破坏经济主权,客观带来先进生产方式3、买办、租界、洋行出现,近代城市兴起(上海…)4、洋务运动,刺激近代民族工业起步世界历史横向发展对中国历史纵向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2020·全国Ⅰ卷·28)

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当时()

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

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

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C《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应用科学、各种技术自然常识基础科学奇异和其他问题42.5%22.8%17.5%17.2%(2020·全国Ⅲ卷)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因此“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这表明()

A.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B.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C.求富以自强方针的改变D.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D

轮船在海上航行风险极大,稍有差错便可能船毁人亡。而保险业更是新生事物,中国闻所未闻。因中国没有本国保险公司,只能依靠外国公司进行投保,外国洋行便借此对中国百般敲诈,条件极为苛刻,保费奇贵。唐廷枢入主上海轮船招商局后,本着独立自主的态度,自筹资金,自办保险,他还向李鸿章建议设保险局:“则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等保险。”于是1875年招商局设立了济和保险公司,1876年又设立了仁和保险公司。(2021·全国甲卷·28)

1861年,慈禧发动政变处置政敌时,特别把“不能尽心和议”列为罪状。英国人在华创办的《北华捷报》称:“在这个特别的关头,我们要比我们同中国发生联系的其他任何时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国的现存政府。”由此可知A.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B.传统的外交体制被抛弃C.太平天国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

D.清廷顽固派势力地位得到加强C1856鸦片战争1840二鸦181317871765175717291689关闭江浙闽海关英国颁布《权利法案》设立军机处工业革命开始亚当·斯密《国富论》一、19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工业革命完成和在欧美扩展

分析鸦片战争前中国面临的世界形势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完成与扩展(欧美)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逐步形成同样的时代,不同的社会,有哪些不同?一、19世纪的中国与世界不同中国西方(欧美)社会制度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生产模式封建土地所有制农耕文明资产阶级私有制工业文明主流思想儒学、理学人文、科学、理性经济政策农本思想(抑私商//朝贡贸易)自由主义(殖民扩张)外交/国家关系贡赐外交、宗藩关系国际法、条约体系国家类型传统王朝近代民族国家科技传统科技、重义轻利近代科学、先进技术19世纪是西方向全球进行的殖民扩张已经渗透到亚洲。在西方国家中,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为了争夺原料产地、市场、利益,亟需打开中国大门。

此时的中国,在经历了康乾盛世的繁荣之后,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落,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西方主导的国际关系秩序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与中国的朝贡体系产生了剧烈冲突。围绕着鸦片贸易,中英矛盾不断升级。

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以及全球的扩张,体现了近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农业文明的碰撞,在这样的大势下鸦片战争爆发了。一、19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二、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中世纪的中国与近代化的敌人的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出现了《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著作,地理学中寄托了他们经世匡时的苦心。可惜的是,中国社会却在炮声沉寂后又昏昏睡去,20年光阴在昏睡中丧失了。”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出现了一些反映初步革新思想的议论和著作。其一是洪仁玕的《资政新篇》,这是当时最完整的资本主义革新纲领;其二是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这一著作反映了正在分化中的地主阶级对西方思想的吸取,洋务运动的要旨皆不出冯桂芬所论;其三是郑观应的《救时揭要》,其中较多地表现了对经济的关注和见解的内行;其四是1861年容闳提出的改良政府、军队,改变教育体制等建议。大体上这些就是1860年前后出现的反映时代脉搏跳动的改革思想。”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鸦片战争《南京条约》(英1842)《虎门条约》(英1843)《望厦条约》(美1844)《黄埔条约》(法1844)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英法美俄1858)《北京条约》(英法俄1860)等《瑷珲条约》(俄1858)等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抢占中国东北100余万平方公里领土。十口通商、赔款、内河航行鸦片以“洋药”名义纳税进口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割香港岛、赔款、五口通商、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兵船港口“巡查贸易”、通商口岸传教半殖民地秩序逐渐确立

//

宗藩关系逐渐解体

1874年日本出兵台湾“数千年未有之强敌”何以言之?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客主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聚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谨将总理衙门原奏紧要应办事宜,逐条切实办法,并将丁日昌续奏各条并入,详细拟议,恭呈御览。——李鸿章《筹议海防折》

“变局”是中国和西方在一定历史时空下产生交集的结果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为了挽救国家的颓势,清朝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当权人物以“自强”“求富”为目标,从经济、军事、教育等领域入手,推行了一系列新政举措,即“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但最终并未达到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的目的。二、全面认识洋务运动

1、背景?2、“中体”指什么?3、涉及哪些领域?4、影响?5、洋务经济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关系6、洋务运动的失败7、对比同时期的日本

和西方国家①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西方列强和外资入侵,清朝处于内忧外患的危机中

②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清王朝统治;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使洋务派掌握地方大权,清朝最高统治者的支持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捍卫中国的君主专制和纲常伦理没有改革封建政治制度和封建文化依赖洋务派支持,资金投入不足儒学为主的传统教育限制约新型人才封建官僚决策中的失误//民族危机加深1、近代化、抵御外国的经济侵略2、培育新式人才,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3、客观推动民资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这背离清廷办洋务的初衷,民族资产阶级产生,要求资义民主政治的发展(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原因:思想守旧,对西方近代文明存在抵触;

担心近代工业发展会威胁自身利益和专制统治现象:近代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南北发展不平衡)

人民对近代工业的认识不一。(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汉治萍公司》)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的哪些现象?“机器之利”显而易见,为什么“名卿巨公”还“以为非者亦半”?洋务派有保卫封建的一面,但它的事业已在一定意义上超出了封建的范围,具有探索国家出路的意义和效果三、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贸易的变化《风向标》1151、出超→入超2、优势→劣势3、广州十三行→更广泛的区域4、外贸活跃,深受世界市场的影响5、受西方工业产品的冲击,加速自然经济解体6、冲击民族工业…*银贵钱贱使民众购买力下降,税收负担加重,进而加剧民众和政府之间的矛盾B四、鸦片战争后晚清的经济变化(一)“银贵钱贱”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出现“银贵钱贱”的原因?③西方侵略(掠夺财产、赔款、商品倾销)

→白银外流严重④中国白银矿产资源有限、国内贸易扩大对银的需求增加…①鸦片走私,大量白银外流②鸦片贸易合法化后→外贸逆差加大四、鸦片战争后晚清的经济变化(一)“银贵钱贱”(二)农业发展与粮食问题1.自然经济解体,农产品商品化…2.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3.农业畸形发展*广种鸦片,谷物种植减少*国内吸食鸦片人数剧增出现粮食危机*鸦片税收、鸦片财政(2019·海南卷·7)1863年,有官员上奏清廷:“闻日本近遣幼童分往俄美两国,学习制造船炮、铅药及一切军器之法,期以十年而回……学习制造船炮等法,我国家亦宜行之。”据此可知,该官员(

)A.主张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B.认为西方长技值得学习C.敦促清政府学习日本政体D.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B材料一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至崇祯四年(1631)辽饷结构表明万历末年,为应对辽东战事而加派赋税,称“辽饷”。材料二

清咸丰同治时期(1851—1874)主要财政收入趋势表注:清咸丰年间,“盐引停运,关税难征,地丁钱粮复间因兵荒而蠲免(注:免除)缓征”。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在国内交通要道设立关卡,依商品数量或价值加征约百分之一的税,称为“厘金”。(1)阅读上述材料,指出两者增加军费的主要来源有何不同。(2)结合材料及所学,概括19世纪60—70年代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导致这一趋势的原因。(1)明代:田赋占比最高清代:关税和厘金占比逐渐超过了田赋(2)趋势:

田赋比例下降,关税和厘金在财政中的比例上升原因:

①太平天国运动导致人口流失,大量田地抛荒

②政府蠲免田赋

③商品经济发展,商税收入增加

④通商口岸增多,对外贸易额上升,关税收入增加

五、关于中国社会的“变”与“不变”*受西方侵略的影响1.“变”:体现在受工业文明的影响,顺应时代趋势转型2.“不变”:传统因素强大(封建制度、文化、自然经济)对外来事物的抵抗

在抵抗中逐步解体3.渐变到质变的趋势

质变的典型表现:

(近代前期1919)①民资经济的产生②主张变革体制的思想(维新、革命思想)③中华民国的建立④文化转型(新文化运动)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C.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D(2022·全国甲卷)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

D(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D考察晚清中国经济结构变化:小农经济、自然经济顽强抵抗外国经济

依据材料无法推断包装改用洋布是因为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故A错误;依据材料无法推断包装改用洋布是因为英国棉布的价格优势,故B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中国生丝在英国是否畅销,故C错误;曼彻斯特上等棉布之所以是“无用的”,是因为受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英国的上等棉布仍然滞销,因此用来包装中国生丝,故D正确。价格低具有优势材料一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

差异: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19C70年代:允许开矿

官督商办雍正年间:①推行重农抑商政策②清廷认为开矿影响

社会稳定③政府谋取矿利19C70年代:①列强的经济侵略②洋务运动的推动③煤铁等关系到国防和

民生,需求很大材料二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特点:①列入国家发展计划②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③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

矿产资源的勘探④独立自主开发意义:①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②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③有利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