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普查数据质量评估以及对以往人口变动分析校正_第1页
人口普查数据质量评估以及对以往人口变动分析校正_第2页
人口普查数据质量评估以及对以往人口变动分析校正_第3页
人口普查数据质量评估以及对以往人口变动分析校正_第4页
人口普查数据质量评估以及对以往人口变动分析校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口普查数据质量评估以及对以往人口变动分析校正一、本文概述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人口普查作为获取人口数据的重要手段,对于国家的宏观决策、资源配置以及社会管理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人口普查数据质量评估以及对以往人口变动分析校正》一文,旨在通过对人口普查数据的深入分析,评估其质量,并在此基础上对历史人口变动数据进行校正,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学术研究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支持。文章首先对人口普查的目的、意义以及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概述,指出了数据质量对于人口普查结果准确性的决定性作用。随后,文章详细介绍了数据质量评估的方法论,包括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准确性和时效性等方面,并提出了相应的评估指标和标准。在对数据质量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利用这些评估结果对历史人口变动数据进行校正。通过对比分析、趋势预测等方法,文章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校正流程,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数据偏差,提高历史人口数据的可靠性。文章强调了人口普查数据质量评估与校正工作的重要性,并对未来的人口普查工作提出了建议。通过不断完善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的技术手段,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人口政策制定和社会经济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二、人口普查数据质量评估方法需要强调人口普查数据质量评估的重要性。人口普查是获取人口信息的基本途径,其数据质量直接关系到人口政策的制定和资源的合理分配。对普查数据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估,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介绍构建评估指标体系的方法。这包括确定评估的关键指标,如人口覆盖率、数据一致性、数据完整性等。同时,还需要考虑如何量化这些指标,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指标来综合评价普查数据的质量。详细介绍用于评估数据质量的方法论,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主要关注普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调查员的培训质量、调查方法的选择等。定量分析则侧重于通过统计方法来评估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例如通过比对历史数据、使用校正模型等手段。为了更具说服力,可以引入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历史上的人口普查数据,展示数据质量评估方法的应用,并指出评估结果对人口变动分析的影响。探讨在数据质量评估过程中可以采用的新技术和创新方法。例如,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来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或者开发新的统计模型来更好地校正和分析人口数据。三、以往人口变动分析的常见问题调查小区人口规模过大:部分调查小区的人口规模可能达到上千人,给调查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点不能进行任何变更,应按照已核定的调查小区范围进行登记而省点可以在本调查小区内适当缩小调查范围,以300人左右的规模为宜。新迁入人群户籍资料缺失:有的小区新增了商品房或还房,但户籍资料管理部门可能没有这些新迁入人群的户籍资料,导致难以核对户口状况。在这种情况下,户口仅作为参考,即使没有相关户籍资料,也应进行调查户登记,并了解其户口情况。集体居住在学校的人口登记:对于集体居住在学校的人口,如幼儿园全托孩子、小学和初中住校生,应一律在其家中登记而高中生和大学生住校生则应登入集体户。对于刚进高中或刚入大学且未满半年的,应作为在家登记。在登记集体户时,第一人应登记为户主,与其他成员的关系应统一登记为其他。特殊住户的调查:对于全户外出、全户死亡、空挂户以及流动频繁的人口等特殊住户,应认真访查并摸清情况,填写相关调查表项目,不得遗漏。可以通过亲戚邻居朋友了解取得调查对象的资料,或者通过电话询问了解相关情况。这些问题在以往的人口变动分析中较为常见,需要在数据收集和处理过程中予以重视和解决,以提高人口变动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四、人口变动分析校正策略需要强调人口普查数据质量评估的重要性。数据质量直接影响到人口变动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普查数据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估是确保后续分析校正工作有效性的前提。通过对历史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人口变动的规律和趋势。对比不同时期的数据,可以识别出人口增长、迁移、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关键指标的变化,为校正策略提供参考依据。介绍常用的人口变动分析校正方法,如直接调整法、间接调整法、回归分析法等。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校正方法,并详细说明其应用过程和注意事项。为了提高校正的准确性,可以采用多源数据融合的方法。结合人口普查数据、行政记录、调查数据等不同来源的信息,通过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技术,提高对人口变动的估计精度。构建人口变动预测模型,并使用历史数据进行验证和调整。模型的建立应基于科学的统计理论,并考虑到可能的干扰因素,如自然灾害、政策变动等。根据校正结果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如人口控制措施、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等。同时,探讨校正策略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如何帮助政府和相关部门更好地制定和实施人口政策。五、人口普查数据质量提升措施严格执行普查方案和工作细则:按照全国统一规范要求,严格执行普查方案和各项工作细则,确保各阶段、各环节工作不走样、不变形。建立健全普查数据质量追溯和问责机制,使普查数据可核查、可追溯、可问责。全面采用电子化采集:普查员使用电子采集设备入户登记普查对象信息,并联网实时上报数据。这样可以减少中间环节,杜绝干预普查数据的行为,确保普查源头数据真实可信。有效利用行政记录:充分发挥部门行政记录数据的作用,例如与公安部门的户籍数据、医疗系统的出生人口和有关部门的死亡人口等数据进行比对,为普查登记信息提供数据支撑。认真组织现场登记:普查人员应按照人口普查方案要求,不重不漏、准确采集每一条信息,确保普查源头数据真实可信。始终坚持依法普查: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坚持依法普查,严肃查处各类普查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同时,普查对象应自觉遵守相关规定,积极履行普查义务,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提供人口普查所需的资料。六、结论人口普查数据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对于确保数据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综合运用多种评估方法,本文发现我国人口普查数据在整体上具有较高的质量,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在数据收集、处理和传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以及部分群体在普查中被遗漏或低估的现象。进一步完善人口普查数据质量评估体系,提高数据准确性,是今后工作的重点。通过对以往人口变动分析校正,本文揭示了人口普查数据在政策制定、资源配置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价值。校正结果表明,以往部分人口变动分析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这可能导致政策制定者在制定相关政策时产生误判。利用高质量的人口普查数据对以往分析进行校正,有助于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再次,本文强调了人口普查数据在反映社会变迁、促进社会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的重要作用。人口普查数据不仅为国家制定人口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还为学术界、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充分利用人口普查数据,深入挖掘其潜在价值,对于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进一步加强人口普查数据质量管理和应用的建议。一方面,要不断完善人口普查数据质量评估体系,提高数据准确性另一方面,要加大人口普查数据在政策制定、资源配置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应用力度,充分发挥其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人口普查数据质量评估以及对以往人口变动分析校正,对于提高我国人口数据质量、促进政策制定科学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高度重视人口普查数据的质量管理和应用,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参考资料: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快速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这期间也伴随着家庭结构和人口数量的巨大变化。本文以中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对三代直系家庭变动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探讨家庭变化的趋势和影响因素。从人口普查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家庭的平均规模逐渐缩小。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平均家庭人口数量为5人,而到了2015年,这一数字已降至5人。与此同时,核心家庭、单人家庭和空巢家庭的比例逐年上升,大家庭的比例则不断下降。这些变化可以追溯到几个主要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转变。许多年轻人选择独立生活,推迟结婚和生育,导致核心家庭比例上升。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也对家庭结构产生了影响。独生子女政策导致大家庭的解体,双职工家庭增多,从而加速了核心家庭的形成。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就业机会的增多也促使年轻人追求个人发展和事业成功,而不是将婚姻和家庭作为唯一的人生目标。尽管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但家庭观念在中国社会中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许多年轻人虽然在城市中独立生活,但仍然希望在适当的时候建立自己的家庭。由于社会福利和养老制度的不断完善,空巢家庭的数量也呈上升趋势。这些因素都对中国社会的家庭变动产生了影响。三代直系家庭变动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也体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虽然家庭结构在发生变化,但家庭观念在中国社会中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通过政策和社会支持来促进家庭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中国人口普查数据,探讨三代直系家庭变动趋势及其特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结构也在不断演变,对三代家庭的变迁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社会和家庭方面的变化。第一代家庭:人口普查数据显现出,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是中国第一代家庭的兴起时期。这一代家庭以大家庭为主,通常包括祖父母、父母和子女,反映了传统社会的家庭观念和习俗。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这一代家庭平均规模逐渐缩小。第二代家庭: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是中国第二代家庭的兴起阶段。这一代家庭的主要特点是“核心家庭”,即以夫妻和子女为主要成员的家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变化,第二代家庭的数量逐渐增加,家庭规模和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第三代家庭:21世纪初至今是中国第三代家庭的兴起时期。这一代家庭以小型化、年轻化、流动化为特点。由于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剧,第三代家庭中空巢家庭、独居老人家庭比例增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第三代家庭的迁移现象较为普遍。总结:通过对中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三代直系家庭在规模、结构和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从第一代的大家庭到第二代的夫妻家庭,再到第三代的小型化、年轻化、流动化的家庭,这些变化与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策密切相关。建议:针对不同代际家庭的特点和问题,政府和社会应采取相应措施。例如,为第三代家庭中的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支持;为第二代家庭提供更多的家庭教育、亲子关系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为第一代家庭提供更多的养老服务、社区文化活动等方面的支持。还需要加强对家庭结构变化的深入研究,以更好地了解和应对中国社会的变化和发展。通过研究三代直系家庭的变化趋势和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和家庭的发展和变迁。这对于制定相应的社会政策、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和发展家庭教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人口普查(英文:census),人口普查是按现行人口普查政策是有针对性的人口数据统计和数据分析。是对总人口、民族、年龄、户口数、身体条件、是否残疾、有效劳动力和一二三产业各行业青壮劳动力占比和其它高素质人才资源数据统计、政策调整后的计划生育出生率、婚龄单身人口和性别比、出生性别比调查、职业、教育程度、婚姻构成分析汇总等登记搜集,并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统一的方法、统一的项目、统一的调查表和统一的标准时点,对全国人口普遍地、逐户逐人地进行的全范围一次性调查登记计算,人口普查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资料评价、汇总研究、编辑出版等全部过程,它是当今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搜集人口资料的一种最基本的科学方法,提供全国基本人口数据的主要来源。从1949年以来,我国分别在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与2020年进行过七次全国性人口普查。可以肯定有什么时期的人口数据,自然在当时就应该有一定规模的人口调查。这里很可能存在后人对以往人口数据的推测,但是任何推测都不是无根据的,必定要依据当时的某些局部人口线索进行估计,而这些局部人口也一定来自于某种调查。人口普查作为各国政府各个时期获取人口资料、掌握国情国力的一种最基本的调查方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而真正现代意义的人口普查只有两百来年的历史。从世界范围来看,早在公元前4500年,巴比伦王国就举办了全国性调查,按族登记人口。美国1790年进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现代人口普查,当时的调查项目只有4个。到20世纪下半叶开始,人口普查基本上覆盖了全世界人口,各国的人口普查在时间、内容、方法上也逐渐趋向一致,使人口普查更具有可比性。从历史上来看,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口统计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在世界历史悠久的各国中唯一有长期不间断人口资料记录的国家。中国最早的人口调查目前国现存的最早的人口统计数字是记载在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书中,数字引自《禹贡》所记载的公元前2200年左右的夏禹时代,“禹平水土,还为九州”,九州之地的人口为13553923人。由于历史久远,大禹时代不可能有统一的、全国性的人口调查,所载数据也不可能是全面调查数据。所以也只能属于对部分人口的调查。能够发现的中国首次人口调查则始于周宣王39年,即公元前789年,是当时的太原(现在的甘肃镇原、固原和环县一带)进行的规模较大的人口调查。《周礼》一书记载了周代的人口调查制度和体制。整个制度极为缜密:天官冢宰、地官司徒,秋官司寇、夏官司马。潘光旦先生曾对此进行分析整理,绘制出周礼中人口调查制度表。在周代不仅人口调查制度比较完善,人口调查的内容也是相当完整和丰富的,在很多具体项目上与现代人口普查极为相似。据《后汉书》记载,早在公元前2200年,大禹曾经“平水土,分九州,数万民”。所谓“数万民”就是统计人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地记载中国各州、郡的户数和人口,是在公元2年(西汉平帝元始2年),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当时有1223.3万户,5959.4万人。洪武三年(1370年)11月,明太祖朱元璋曾对全国人口进行过一次声势浩大的“点闸对比”,给每户编制户帖,帖上首印“钦奉圣旨”,填写户主及家庭成员基本信息,还备附注“事产”、“户别”等专项内容,记载这家人的身份和经济来源等信息,譬如注明其是“军户”、“民户”抑或“匠户”等等,这种“户帖”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户口本”。据悉,明太祖的这场“人口普查”比美国(1790年)和英国(1801年)的“国情普查”早400多年。英国学者卡尔津曾著文叹曰:“此为全世界最早推行全国人口普查的明证和榜样!”以后各朝代都建立登记每户人口的表册,当然当时的人口统计与近代的人口普查是有很大距离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在少数省的某些县份先后进行过试验性的人口普查。现代人口普查迄今已有200年的历史。一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人口普查是从美国1790年人口普查开始的。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定期进行人口普查、公布普查结果并把人口普查作为一项条款写进宪法的。紧接着美国之后,英国和法国于1801年进行了人口普查,它们同美国一样,也是每隔10年或5年举行一次人口普查,除个别战争年代外,一直坚持定期人口普查的制度。现代人口普查的历史大体可分为3个时期:①1790~1870年,正值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出于制定法律或掠夺殖民地的需要,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力图确定本国及其殖民地的潜在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源。这个时期,先后有美、英、法等国进行了人口普查,普查范围占世界人口的20%。②1871~1950年,帝国主义重新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引起了考察新领土劳动潜力的兴趣,如埃及、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在此期间进行了人口普查。十月革命后,苏联于1920年进行了人口普查,使全世界人口普查的范围增加到占总人口的76%。③从1950年到现在,通称战后人口普查。这一时期,由于许多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纷纷进行新的人口普查,为国家建设提供人口资料。最引人瞩目的是中国1953年举行的第一次人口普查,使全世界进行过普查的人口增加为占世界人口的98%。战后人口普查的显著特点,一是普查项目普遍增多;二是使用电子计算机汇总人口普查资料日益普遍,有利于人口普查资料的开发和利用。1953年以7月1日零时为人口调查的标准时间进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调查项目包括本户地址、姓名、性别、年龄、民族、与户主关系等6项,在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查清了中国人口底数。第二次人口普查以1964年7月1日零时为人口调查标准时间,增加了本人成分、文化程度、职业3个调查项目。1982年以7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间进行了第三次人口普查,调查项目增加到19项,还第一次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第四次人口普查以1990年7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间进行,登记的项目共21项,是以往历次人口普查调查项目最多的一次。与前三次人口普查采取的设立普查登记站的办法相比,这次人口普查改为主要采取普查员入户点查询问、当场填报的方式进行。2000年11月1日进行第五次中国人口普查,普查项目增加到49项,并首次采用光电录入技术,将为中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口依据。根据国家统计局部署,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11月1日在全国展开。这是我国进入21世纪后进行的第一次全国范围的人口普查。2020年11月1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全国人口普查条例》规定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国发〔2019〕24号)要求,中国进行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现代意义的人口普查,是从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的。从1949年起,我国分别在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与2010年进行过六次全国性人口普查。1953年我国着手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地一个五年计划,迫切需要详实的人口资料,决定在于1953年在选举工作的同时,举行第一次人口普查。1953年4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办法》,为准备全国及地方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做好选民登记工作,并为国家的经济、文化建设提供确实的人口数字,决定开展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普查登记的标准时间为:1953年6月30日24时。普查项目有:与户主关系、姓名、性别、年龄、民族,以及本住址等6项。这次普查工作的特点:在市选举委员会领导下,人口普查登记与选民登记同步进行,全面普查登记工作又在标准时间半年后开展。回顾时间较长,普查登记项目少,为了取得经验和保证质量,试点和复查面广,时间长,对边缘少数民族地区,采用间接调查的方法而取得数据。普查时间,1953年6月12日至7月2日为准备工作阶段,7月3日至1954年6月为登记阶段及全面复查和重点抽查、统计、小结、公布等。1954年11月1日由国家统计局发表了《关于全国人口普查登记结果的公报》,公布了这次普查的主要数字:全国在1953年6月30日24时总人口为601938035人,其中直接调查的人口为574205940人,用其他办法间接调查到的人口为27732095人。普查结果:全国人口(没有进行直接调查登记的台湾省、国外华侨和留学生等人口未列入)中按城镇与乡村划分:城镇人口77257282人,占百分之26;乡村人口505346135人,占百分之74。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于1964年2月11日分布了《关于进行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指示》,明确指出,这次普查的目的是为了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和长远规划提供依据。普查项目除保留第一次普查的六个项目外,新增了文化程度、本人成分、职业三项,后两项不作汇总。同时,要求对1964年上半年出生、死亡、迁出、迁入进行核对和登记。1964年人口普查数字当时没有公布。到1981年第5期《统计》杂志上,刊载了国家统计局提供的《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的九项主要统计数据》。普查结果:1964年6月30日24时,全国人口为720370269人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694581759人(不包括台湾省人口、港澳同胞和国外华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于1982年2月19日分布了《第三次人口普查办法》共28条,规定1982年7月1日零时为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普查项目共19项,按人填报的项目有姓名、与户主关系、性别、年龄、民族、常住人口的户口登记状况、文化程度、职业、不在业人口状况、婚姻状况、生育子女数和存活子女总数、1981年生育胎次等13项,按户填写的有户的类别(家庭户或集体户)、本户住址、本户人数、本户1981年出生人数、本户1981年死亡人数和有常住户口已外出一年以上的人数等6项。第三次人口普查结果主要数据是,1982年7月1日零时全国人口为1031882511人其中大陆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的人口和现役军人共1008175288人。国务院于1989年5月9日发出了《关于进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1989年10月25日,国务院分布了《第四次人口普查办法》,共33条。普查表有21项,其中:按人填报项目为15项,即姓名、与户主关系、性别、年龄、民族、户口状况和性质、1985年7月1日常住地状况、迁来本地的原因、文化程度、在业人口的行业、在业人口的职业、不在业人口状况、婚姻状况、妇女生育、存活子女数、1989年1月1日以来的生育状况;按户填报的有6项,即本户编号、户别、本户人数、本户出生人数、本户死亡人数、本户户籍人口中离开本县、市一年以上的人数。第四次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是,1990年7月1日全国人口为1160017381人,其中大陆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和现役军人共1133682501人。国务院于1998年6月17日发出了《关于进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2000年1月25日,国务院分布了《第五次人口普查办法》,共46条。普查表有49项,其中:按人填报项目为26项,即姓名、与户主关系、年龄、民族、户口登记状况、户口性质、出生地、何时来本乡镇街道居住、从何地来本乡镇街道居住、迁出地类型、迁移原因、5岁及以上的人五年前常住地、6岁及以上的人填:是否识字、受教育程度、学业完成情况、15岁及以上的人填:是否有工作、工作时间、行业、职业、未工作情况、未工作者主要生活来源、婚姻状况、初婚年月、15-50岁妇女填:生育子女数、11-231生育状况;按户填报的有23项,即户编号、户别、本户普查登记人数、本户户籍人口中外出不满半年人数、本户户籍人口中外出半年以上人数、暂住本乡镇街道离开户口登记地不满半年人数、本户11-231出生人数、本户11-231死亡人数、本户住房间数、本户住房建筑面积、住房用途、本住房中是否有其他合住户、住房建成时间、建筑层数、住宅外墙墙体材料、住房内有无厨房、主要炊事燃料、是否饮用自来水、住房内有无洗澡设备、住房内有无厕所、住房来源、购建住房费用、月租房费用。2001年3月28日国家统计局分布第五次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2000年11月1日全国人口为129533万人,其中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和现役军人共126583万人。中国政府网2009年5月6日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通知指出,根据国家普查项目和周期安排的有关规定,国务院决定于2010年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经国务院批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于2010年11月1日零时进行。此次普查的主要目的是查清十年来我国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人口普查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此次人口普查还首次将我国境内的境外人员作为普查对象。将居住在本国的外国人纳入人口普查,这是各国人口普查的通常做法,也是联合国的建议。增加外籍人口为普查对象,也是为了更加合理地安排有外籍人口居住地区的教育、住房、医疗以及公共设施的建设。而根据以往的经验,入户调查将遇到三大难点。一是高档小区难入户,二是外来人口居住区,三是大机关单位集中区。2010年06月24日,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颁布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方案》。人口普查采用按现住地登记的原则,每个人必须在现住地进行登记;普查对象不在户口登记地居住的,户口登记地要登记相应信息。登记的主要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国籍、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人口普查的登记工作从2010年11月1日开始到11月10日结束,采用普查员入户查点询问、当场填报的方式进行。申报人应如实回答普查员的询问,不得谎报、瞒报、拒报。人口普查对象提供的资料,应当依法予以保密。根据方案,登记结束后,应当组织全面复查,复查工作应于2010年11月15日前完成。复查工作完成后,统一组织事后质量抽查,抽查工作应于2010年11月底前完成。于2011年12月31日前完成人口普查全部数据的汇总工作。人口普查数据处理工作结束后,原始普查表按规定销毁。各级人口普查机构应做好人口普查资料的开发和应用,为社会公众提供查询、咨询等服务。中国的人口普查每十年进行一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目的是查清2000年以来中国人口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339724852人。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84%,年平均增长率为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7%下降5个百分点。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44人减少34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我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7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74下降为20。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91个百分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人,占51%,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59%下降08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49%,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41%上升08个百分点。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增长74%;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长92%。少数民族人口十年年均增长67%,高于汉族11个百分点。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9636790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8798597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19656445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58764003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54656573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30413094人,文盲率由72%下降为08%,下降64个百分点。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和文盲率的变化,反映了十年来我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5306人,占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07137093人,乡村人口减少133237289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46个百分点。这表明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中,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86075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39959423人,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21426652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6995327人,增长03%。普查登记结束后,全国统一随机抽取402个普查小区进行了事后质量抽样调查。抽查结果显示,人口漏登率为12%。普查登记的对象是指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境内”指我国海关关境以内,“境外”指我国海关关境以外。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数据不包括居住在境内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人口数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提供的2010年底的数据。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人口数为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提供的2010年底的数据。台湾地区的人口数为台湾地区有关主管部门公布的2010年底的户籍登记人口数据。文盲率是指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15岁及以上不识字人口所占比重。城乡人口是指居住在我国境内城镇、乡村地域上的人口,城镇、乡村是按2008年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划分城乡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