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苏教版初二语文上册教案
我们进行备教案的过程是一种艰苦的困难的脑力劳动过
程。学问的发展、教化对象的改变、教学效益要求的提高,
往往是难以完全使人满足的。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关于苏教版
初二语文上册教案,便利大家学习。
苏教版初二语文上册教案1
《列夫•托尔斯泰》
教学目标:
1.把握传主独特的外貌特征。
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3.揣摩精彩的语言,品尝比方、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表达
效果。
4.理解作者在描写中穿插的争论和评价,走进托尔斯泰
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
1.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
2.揣摩、品尝语言,赏析比方、夸张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描写时穿插的争论和评价性语言,
进而理解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
教学创意:因文识人,因人析文;紧扣文本,赏析借鉴;
合作发觉,自主建构。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生新奇之心
(一)在世界文学,有两位文学家因为文学成就巨大而被
中国读者尊称为“翁”,其中一位是“莎翁”一一莎士比亚,
同学们知道另外一位是谁吗?
学生回答。明确:“托翁”一一列夫・托尔斯泰
(二)对于托尔斯泰的生平及文学成就,同学们有多少了
解?
学生沟通课前预习所搜集的关于托尔斯泰的资料。
老师补充:托尔斯泰贵族出身,世袭伯爵;托尔斯泰受
到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以自己的方式尝试改革俄国社会,
尽可能维护农夫利益;托尔斯泰对哲学、宗教、伦理道德问
题进行过深化探讨,最终促成了自己世界观的转变,富有平
民思想;坚持从事体力劳动,力图根据农夫方式生活;托尔斯
泰晚年时期放弃全部财产,弃家出走,最终病逝于一个偏僻
的火车站;托尔斯泰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斗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这三部长篇小说上面,他是世
界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之一,列宁称他是“俄国革命的镜
子”。
(三)设疑:托尔斯泰究竟应当长成什么样子才和他的身
份与地位相称?这可能是同学们都很感爱好的问题。今日,
我们一起学习节选自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所撰写的人物传记
《托尔斯泰》的部分章节,去近距离视察托尔斯泰的外貌特
征。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
学生学习本文的爱好,不做过多要求,主要由学生言其所知
所想,为下面的学习作心理铺垫。)
二、自读课文,识传主之形
(一)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索:文章是从那些方面描
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的?
(二)小组内沟通。
(三)班级内沟通。
明确:文章分别从须发、面部轮廓、面部表情、眼睛等
方面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对课文进
行整体把握,归纳概况,抓住要点。老师要指导学生学习用
做批注的方法对相应文段进行要点概括。)
(四)试着用“托尔斯泰是一个的人”句式概括托尔斯
泰的外貌特征。
示例:须发浓密,面部粗鄙,表情蒙昧阴沉,目光犀利
等。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是在上一环节基础上的深化,
主要是为了抓住人物外貌特征,老师要指导学生用抓关键性
形容词的方法精确把握。同时,老师要适时板书,为下一步
学习做铺垫。)
三、对比分析,赏构思之奇
(一)引导学生发觉、思索:从感情色调的角度分析,写
托尔斯泰其他面部特征与写眼睛特征的词语各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属于贬义词系列,用语“苛刻”;后者属于
褒义词系列,极尽赞美。
(二)引导学生再思索:先贬抑再赞美,从写作手法来看
是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使全文形成一种巨大的反差,突出眼睛和目光的
特点,带给读者剧烈的震撼和深刻的印象。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学习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是本
课的一个学习重点,但不能由老师生硬抛出,而要找到一个
较好的切入点一一词语的感情色调。)
(三)除了先抑后扬,文章为了表现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还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探讨明确:侧面描写(第5段),通过写来访者者的心理
落差,侧面表现托尔斯泰面目丑陋。
其次课时
一、设疑导入
作为一篇重在写人物外貌的作品,它与同学们阅读过的
作品有什么不同,带给同学们什么样的阅读体验?(设计意图
及教学建议:此处设疑主要在于引导学生从作品内容渐渐深
化到语言赏析,从而突破另一个教学重点。)
二、阅读课文,自主发觉
明确:多角度描写;大量运用比方、夸张等修辞手法;在
描写时,作者加进了大量评价性语言。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引导学生从语言的角度发觉和
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学生可能有多种回答,老师要引导学
生结合平常的阅读和作文阅历,特殊是在修辞手法的运用和
争论性语言两方面进行对比,突出本文语言特点。)
三、再读课文,品语言之美
(一)找出文中的比方句、夸张句,赏析其表达效果。
示例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运用
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托尔斯泰能把万事万物
尽收眼底的视察力以及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充足。
示例2:“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
开了玻璃。”运用夸张和比方的修辞手法,把托尔斯泰目光
的敏锐、犀利表现得生动形象。
明确:运用比方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既表现出了托尔斯
泰的外貌特征,又能够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深化
品尝语言之美。学生对那些一望而知的夸张、比方句及其表
达效果可能得心应手,但对于写眼睛部分的则可能存在表面
化的肤浅理解,老师要重点引导。)
(二)找出文中的争论句,分析其作用。
示例:”作为一个始终具有擅长视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
的眼光的人,他确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
份华蜜”。托尔斯泰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
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缘由,并尽毕生全力去变更它,但
总是事与愿违,给自己带来巨大苦痛。
明确:争论性的评价语对于揭示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起
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点到为止,却又一语中的。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一环节和内容是本课的难点
所在。走进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不能脱离文本空洞抽象地
概括,而应抓住关键句,适当结合人物生平加以分析。)
四、总结梳理
学生梳理本课所学,总结归纳。
示例:第一,抓住人物特征进行描写。其次,先抑后扬
的写作手法。第三,巧用比方、夸张等修辞手法,凸显人物
外貌特点。第四,精当的争论,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的精神
世界。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一课一得,把语文核心素养的
培育落实到每一堂课、每一篇文章中去。)
苏教版初二语文上册教案2
《端午的鸭蛋》
学问与实力: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尝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
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家乡的酷爱。
过程与方法:
以赏析及探讨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民族深厚文化的酷爱,
从而品尝文章的韵味和情致。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的情感,
激发培育学生对家乡的酷爱。
2、观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观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mei2)范菜(xian4)籍贯(ji2)硝药(xiaol)腌
腊(yanl)络子(lao4)大襟(jinl)车胤(yin4)
2.说明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籍贯:祖居或个人诞生的地方。
稀里糊涂: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
惊奇,使人不明白。
城隍:迷信传闻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肃然:形容非
常尊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验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
眼了。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
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二、导人
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
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奇妙之
处。倘如没有一种家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由的心,谁能
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味道?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
大。历任中学老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
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
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非
常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其次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出名的是咸鸭
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
的鸭蛋。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
有何联系?
学生复述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
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
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
而后又具体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
“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一一高邮鸭蛋和“挂鸭蛋
络子”的习俗。
(二)学习其次部分。
学生朗读文章第2、3自然段。
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
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学生探讨、沟通。
明确:
家乡最出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因此作者对
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
其次自然段开头,作者采纳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
盛产咸鸭蛋。接着用“肃然起敬”和“特殊标明”两个短语,
说明家乡咸鸭蛋的出名。
高邮鸭蛋多出双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纳对比的方法,
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殊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
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异不已。”这里用多
重转折方法说明家乡双黄蛋的“奇”。
其次自然段最终作者采纳多层转折、层层铺垫的手法,
说明家乡鸭蛋的“好”。
第三自然段详细点明高邮咸蛋的口味特点,结合自己生
活经验表现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
五、小结
文章介绍高邮鸭蛋,写得绘声绘色,跌宕起伏,对家乡
的骄傲之情溢于言表。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苏教版初二语文上册教案3
《漂亮的颜色》
对于传记类作品有了初步的相识,特殊是对于传记的特
点,如内容真实、事务典型、注意细微环节、适度想象等,
已经形成基本相识。
教学目标:
1.精确把握人物特点。
2.探究文章多角度表现人物的写作手法。
3.品尝语言,发觉人物内在美。
教学重点:
1.精确把握人物特点。
2.品尝语言,发觉人物内在美。
教学难点:探究文章多角度表现人物的写作手法。
教学创意:因文识人,因人析文;揣摩品尝,体会情感;
合作发觉,自主建构。
教学流程:
一、我知道:印象中的居里夫人
(一)师:中国有句古话叫“巾帼不让须眉”,把这句话
用在法国女科学家居里夫人身上再合适不过了。那么,关于
居里夫人,同学们了解多少?
(二)学生沟通课前搜集的关于居里夫人科研和生活的
资料或小故事。
(三)师:同学们能不能结合这些资料或小故事,用“我
认为居里夫人是一个的人”评价居里夫人?
学生自由回答。
(四)今日,我们来学习由居里夫人的小女儿艾芙•居里
为自己的母亲所写的传记《居里夫人传》的节选部分,看看
她笔下的居里夫人形象和我们印象中的居里夫人是否一样。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拉近
学生与传主、文章的心理和情感距离,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
爱好,不必做过多过高要求,主要由学生言其所知,为下面
的学习做心理铺垫。)
二、我印证:文章中的居里夫人
(一)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划出文中能表现居里夫人科
学精神或个人品质的句子。
(二)小组内沟通。
(三)班级内沟通。
示例:我认为居里夫人是一个酷爱科学的人。例如文章
第9-11段写居里夫人选择男人的职务,她的工作虽然艰辛,
但她始终坚持往下做,可见她对科学的酷爱和严谨治学的看
法。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打破固定的依据文章内容概括
人物特点的思维模式,变换角度,引导学生找出详细事务印
证自己对人物的评价,既引导学生重新关注文本,加深对课
文的学习,又培育了学生的分析概括实力。)
三、我发觉:多角度的表现手法
(一)老师置疑:一般的传记作品都是由作者对传主进行
客观地叙述,但是在本文中,却有多处由居里夫人自己来说,
如文章第5、6、11、14、15段引用的居里夫人的信札、日
记,这是否合理?
(二)学生朗读上述段落,小组探讨。
(三)班级沟通,老师点拨。
明确:大量引用传主自己的信札和日记中的话,既为读
者补充了未知的历史细微环节,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也大
大提高了文章的可读性,使人如临其境,仿佛随传主回到了
历史现场。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理解文中大量引用传主自己信
札和日记中的话的作用是本课学习的一个难点,但不能由老
师生硬抛出结论,而要引导学生先读再思,老师在关键处加
以点拨。)
(四)除了引用传主自己的信札、日记,文章还运用了怎
样的表现手法?
探讨明确:侧面描写(如第2、3段),通过写棚屋的简
陋和条件的艰苦,侧面表现居里夫人不畏艰辛的科学精神。
正面描写(如观赏“漂亮的颜色”部分),写出了居里夫人在
巨大的胜利面前的谦逊、低调。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此环节主要在于引导学生学习
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手法表现人物特点,而非单一的以事
写人、正面描写。)
四、我品尝:含义隽永的语言
(一)师:文章在正面描写居里夫妇想象、观赏“漂亮的
颜色”时,语言特殊有味道,人物形象和场景特殊令人印象
深刻,是全文的华彩部分,值得我们好好品尝。
(二)学生朗读,留意重读、语速、标点符号。
①有一天,玛丽像期盼别人已经答应给的玩具的小孩一
样,怀着热切的新奇心说:“我真想知道‘它'会是什么样
子,它的相貌如何。比埃尔,在你的想象中,它是什么形态?”
②这个物理学家态度温和地回答:“我不知道……你可
以想到,我希望它有很漂亮的颜色。”
③玛丽说:“不要点灯!”接着轻轻地笑了笑,再说:
“你记得你对我说‘我希望它有很漂亮的颜色'的那一天
么?”
④“看哪……看哪!”这个青年妇人低声说着。
(三)师生共读。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此处美读课文,主要在于引导
学生从作品内容渐渐深化到语言赏析,从而突破另一个教学
重点,老师要做好示范。)
(四)赏析课文标题“漂亮的颜色”的含义。
明确:“漂亮的颜色”既是指镭的颜色,也比方居里夫
妇对待科学的精神和品质。
苏教版初二语文上册教案4
《短文二篇》
【教学目标】
学问与实力
1.注意整体感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参考
注释和工具书,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感情基调有初步相识。
2.留意培育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
环节。
过程与方法
1.诵读,体会语言的自然美,学习写景的技巧。
2.从叙事写景的角度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加深理解。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1.《答谢中书书》: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2.《记承天寺夜游》:培育豁达宽广的胸襟。
【重点和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作品内容,领悟作者发觉美、观赏美的
情怀。
难点:反复诵读,体会语言之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课外资料延长法
【课前打算】陶弘景及苏轼的生平资料、承天寺图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对于祖国的秀美山川,多数位文人在赞羡的同时,也作
了大量的描写,但用书信这一文体进行描摹并且成为名篇的
却并不多。今日,就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用书信文体写的《答
谢中书书》,从中感受他所描绘的山川之美。
二、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丹阳秣陵(今南京)人。
幼有异慧,年四五岁即以荻为笔在灰中学书,读书万卷,未
及弱冠,齐高帝即引为诸王侍读。后隐居于句容茅山,自号
华阳隐居。因梁武帝早年与之游,即位后,逢有朝廷吉凶征
兆等大事,常前去征询他的看法,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好神仙之术,爱山水。著作甚多,大都亡佚,诗文今传《陶
隐居集》辑本一一卷。
三、文本链接
陶弘景生活在南北朝时期,因政局动荡,社会混浊,他
遁逊山林,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所以他在
《答谢中书书》中以描画山水昭示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
的劝慰。
四、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2.范读课文。
(1)学生听读课文,留意句子的节奏、轻重音等,初步
感知课文。
⑵自由朗读两三遍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做到流畅
地朗读。
3.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如遇问题,先在
四人小组内探讨解决。
(2)老师明确重点词语。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坠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加,这里指置身其中。
(3)全班探讨,理解文章大意。
4.背诵课文。
(1)自由竞背。
在四人小组内相互检查背诵。
(2)老师抽查背诵。
五、课文精读
1.本文语言美丽,读起来朗朗上口,试归纳本文的语言
特点。
句式上多采纳四字短句,运用对偶、排比手法,语言精
练生动,将描绘的山水之美写得清丽自然,毫无堆砌雕琢的
弊病。
2.深化:找出文中你所宠爱的句子并简要分析。
3.拓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历代诗人也留下了
大量山水诗句,请大家相互沟通收集的诗句,并试简评诗句
特色。
4.《答谢中书书》首句总领全文,概括古今高雅之士的
情怀。纲举则目张,中间部分承前文详细描写山川之美,选
取有代表性的景物,从仰视、俯视、平眺的视觉角度,从色
调,从四时,从晨昏,从动静,从听觉等角度绽开,用自己
独特的体验去诠释自然景物绮丽的风光,呈现出一幅怡神悦
性的山水画卷。而最终一句则以感慨收束,自比先贤,怡情
山水,自得其乐。
六、探究升华
描写讴歌自然之美的作品浩如烟海,但像陶弘景的《答
谢中书书》这样短小简约、字精意达的却并不多见,我们应
学习他不作繁文、惜墨如金的写作看法。
七、文章脉络
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
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
当中部分则详细叙写山川之美。最终垫以“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
以名人证明此说。
八、写作特点
1.描写细致。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
竹,四时俱备。”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
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宏伟,以“见底”表
示水之澄澈与透亮,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
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可写之景物必定多
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调给人以详细的视感:五彩缤纷的
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一年四季,景物
之茂密,色调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
物特点。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作者
描写自然景物时,扣住最能表现景色特征的时间一一早、晚
来描绘。在旭日东升、晨雾将散的一片宁静里,山林中呈现
一片猿鸟争鸣的欢腾景象。“乱”字写出了猿鸟争鸣的热闹
景象,使整个山林充溢着勃勃朝气。夕阳将要落山时分,余
晖照映着水面,层层粼波之中,不断有鱼儿从水中争相跃起。
“竞”字写出鱼儿争先恐后跃出水面的场景。一早一晚,一
空中一水面,一鸣一跃,构成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立体流淌
画面。
2.抒写奇美。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中呈现了多种“美”。一是山
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
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二是色调协
作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
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三是晨昏改变
之美。早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气勃勃;傍
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四是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
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
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九、板书设计(略)
其次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见过月亮,也沐浴过它的清辉。
在古代,月亮是人们寄予情思、抒发情感的物象。描写月亮
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今日我们来学习宋代文学家苏轼写的
一篇有关月亮的小短文一一《记承天寺夜游》。
二、作者简介
苏轼(1037—H01年),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以文才著名于世,而他的成
就。他在欧阳修去世后,成为宋朝文坛领袖。他在散文、诗
词、书法、绘画方面均有骄人的成就,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作
家。
三、文本链接
元丰二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看法,被网罗罪名投
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由于贬谪的悲
凉、失意的落寞,因此,利用夜晚赏月排遣心中的苦闷,故
作者借景抒情写了此文,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酷爱。
四、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
(1)学生听读,画诞生字词,留意句读,体会作者的思
想感情。
(2)自由朗读两遍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
2.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如遇有问题,先
在四人小组内探讨解决。
(2)老师明确重点文言词语。
①念(考虑,想到)无与为乐者,遂(于是,就)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
②相与(共同,一起)步于中庭。
③但(只是)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罢了)o
(3)全班探讨,落实翻译。
(4)竞背课文。
(5)抽查背诵。
五、课文精读
1.文中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荐交横,盖竹柏影也。”
2.这十八字写景,有何妙处?
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形象生动的比方,使读者如见其
景:月朗庭空,竹柏弄影,创建了一个明净幽闲的境界。作
者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得充溢诗情画意。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句话应怎么理解?
明月常常有,美景亦常在,但人物心情不同,观赏景物
的感受也不同。作者当时与张怀民俱贬官黄州,虽任团练副
使,却无实权,实在是一个闲人。作者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
贬,心境确定不会如意,但是作者却能从随处可见的寻常景
物中得到美的享受,并描绘得充溢诗情画意,表现出作者豁
达宽广的胸襟。
4.《答谢中书书》与本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
感情有所不同,现加以分析。
《答谢中书书》一文作者是个隐士,寄情于山水之中,
文章中流露出的是对山水的宠爱观赏之情与无人能同赏的
些微怅惘。本文却是作者贬官之后作的,不免有对自己宦海
浮沉的悲凉、失意、惆怅和愤懑之情,但同时也有擅长自我
排遣的豁达看法。
六、探究升华
山川、清流、明月是大自然对于人类的赏赐,也是多数
文学家们不遗余力地歌颂和吟赏的对象,不论是得意或失意
之人,仿佛只要回来到了山水中,与清风明月为伴,那一腔
的失意或怅然总能一扫而空,重获心灵的自由。
“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山水的清音与丝竹之音
迥然不同,它能让真心欣赏它的人荡尽胸中块垒,得到无比
美妙的精神享受。古往今来的人们从大自然的美景中不仅能
寻求精神上的安静,也在沉醉山水之中练就了一双慧眼,他
们用生花妙笔刚好地描绘出了这些美景,并融入了自己的感
情,不论是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无人同赏的些微怅惘,
还是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的豁达,都能够引起千载之后
人们的共鸣,让人仿佛进入当时的情境中。
七、文章脉络
《记承天寺夜游》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写作者与张怀民
在庭中漫步。其次层写漫步时所见的月色。第三层写作者内
心的感慨。
八、写作特点
《记承天寺夜游》
1.衬托手法的运用。
这是一篇小品文,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描绘月光光明之美的方法。他不是干脆写天上的月亮如何绚
烂、明净,而是运用衬托的手法,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苻交横。从下到上,突出月亮的皎洁,给人一种独特的
自然之美,把景物描写得活灵活现。
2.写景、抒情、叙事相结合。
全文以叙事、写景为主体,以抒情为协助。小品文写出
了作者承天寺夜游的感受,大体可归结为:前半部分叙事,
中间部分写景,最终三句抒情。这样,使全文写景、抒情结
构分明,叙事中流露出被贬的悲寂,因此作者在文章中借景
抒情,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感慨。
3.词语的奇妙运用。
文章中起笔扣“夜游”,径入题旨,接着用
“至”“寻”“步”等词,把夜游的地点、同游者等交代得
清晰明白。又如作者写“月”,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
字不在写“月”。作者别具匠心地从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见
到月色空明。这样写,精致而含有深长的意味。
九、板书设计(略)
苏教版初二语文上册教案5
《三峡》
教学目标:
1、朗读并尝试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育学生酷爱祖国壮丽山
河的激情
教学重点:
1、深化解读文章内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育学生酷爱祖国壮丽山河的
激情
教学难点:
1、理解和驾驭大量的文言语汇
2、围绕课文内容绽开想象直至当堂成诵
教学构思:
充分突出主体性教学,通过让学生主动去探究、探讨、
辨析,发表自己的见解,来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想
象力、创建力、求知欲;同时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通
过老师的点评与小结,使学生完成由驾驭学问到发展实力,
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的过渡。通过朗读品尝,培育学生
赏析文章的方法以及良好的审美趣味,力求把自主学习、协
作学习、探讨性学习及素养教化的思想融入课堂教学中。
课时支配: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由李白诗《早发白帝城》导入。简洁了
解三峡学问。
作者介绍: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的地理著作,而
且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
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
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懂得重点字词意思,
读通读顺文章。
1、学生自由通读,选一名同学试读,其他帮助正音。
黑板上补充:
阙(que)
叠嶂(zhang)
襄(xiang)陵
2、选出一名同学,说一说文章意思,其他帮助订正。
黑板上补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工程分包合同单方解除合同违约告知函
- 2024居室装潢装修合同范文
- 《办公会议管理》课件
- 宝宝健康教育
- 急危重症患者护理新进展
- 2024合法的加盟代理合同样书
- 2024桃花新农村工程施工合同补充协议
-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AltiumDesigner电路设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呼伦贝尔学院《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评价》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妊娠期合并糖尿病的护理
- GB/T 9113-2010整体钢制管法兰
- GA 838-2009小型民用爆炸物品储存库安全规范
- 幼儿园食堂安全知识培训测试题附答案
- 《第一单元 行进之歌-欣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课件》初中音乐人音版七年级下册221
- 危险作业培训考核试题(监护人)试题含答案
-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应用题
- 数字营销项目创业计划书
- 打磨基本工艺标准规范
- 《CI设计》教学课件(全)
- 小学 二年级 心理健康 有话好好说 课件
- 采购管理系统必备表格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