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7 课内现代文阅读(北京专用)(解析版)-备战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2/04/32/wKhkGWYWT46AHfh2AAL1d0QpBd0487.jpg)
![专题07 课内现代文阅读(北京专用)(解析版)-备战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2/04/32/wKhkGWYWT46AHfh2AAL1d0QpBd04872.jpg)
![专题07 课内现代文阅读(北京专用)(解析版)-备战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2/04/32/wKhkGWYWT46AHfh2AAL1d0QpBd04873.jpg)
![专题07 课内现代文阅读(北京专用)(解析版)-备战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2/04/32/wKhkGWYWT46AHfh2AAL1d0QpBd04874.jpg)
![专题07 课内现代文阅读(北京专用)(解析版)-备战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2/04/32/wKhkGWYWT46AHfh2AAL1d0QpBd0487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7课内现代文阅读(2022秋·山东菏泽·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则消息,完成各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A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B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C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D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1.文章标题颇具匠心,请加以品析。【答案】这则消息的标题概括了消息的主要内容: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百万大军”突出了人民解放军的宏大气势(阵容强大或渡江人数多),“横渡长江”很好地表现出我军迎难而上、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新闻标题一般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本文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概括了本则新闻记叙的主要内容,明确醒目,其中“百万大军”强调渡江人数之多,气势之大,“横渡长江”写出了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百万”“横渡”两个词气势磅礴,极富感染力。2.“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是电头部分,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答案】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的时间和地点,电头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解析】本题考查消息的电头及其作用。电头的作用一般:表明新闻稿的发出单位,显示消息的“身份”;以此承担发表新闻作品的责任,接受社会监督;著有发稿时间地点,用来说明新闻的来源时效,表明报道及时,材料真实。“新华社”是表明新闻稿的发出单位,显示消息的“身份”;“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是发稿时间和地点,用来说明新闻的来源时效,表明报道及时,材料真实。3.A处画线两句内容从结构上属于新闻的哪一部分?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案】导语,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概括报道的事实或中心,引起下文。【解析】本题考查新闻的导语及其作用。导语是新闻的一部分,一般位于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的作用一般是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本文的导语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说明了渡江战役的成功,引出了下文对这场战役的具体报道。
4.试分析“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一句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答案】“很”是“程度相当高”的意思,“只”是“仅”的意思。“很”字突出了南京、江阴段防线巩固的程度,“只”体现了南京、九江一线防线是唯一薄弱的地方,流露出汤恩伯骄傲自负的心理,用字十分准确。【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需要结合上下文内容来分析。“很”表示程度相当高,表示程度,说明了南京、江阴段的防线巩固程度很高;“只”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仅仅南京、九江一线是唯一不牢固的地方。体现了汤恩伯骄傲自负的心理,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不正确的。“很”“只”用字十分准确。5.画横线BCD三句中,既有记叙,又有议论,属于议论的句子是,议论的语句有什么作用?【答案】C、D,突出我军英勇善战,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及士气低落,不堪一击的军情,有力地鼓舞了我军的士气,增强了文章的思想性。【解析】本题考查表达方式的判定及作用。“议论”指对某问题进行评议讨论。故解答此题,从文中找到作者评议讨论的句子即可。CD句是作者对“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这一情况进行评议讨论,由此可知议论的句子是CD句。根据“英勇善战”和“锐不可当”可知,这段文字赞颂了我军的英雄善战、所向披靡的品质;根据“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可知,这段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拒绝和平的反动本质,分析敌军溃退没有斗志的原因,表达了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批判。“都很泄气”说明了国民党反动派士气低落,有力地鼓舞了我军的士气,增强了文章的思想性。(2022秋·福建宁德·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首届诺贝尔奖颁发①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
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②今年的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有: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荷兰的范托夫(化学奖),他发现了化学动力学定律和渗透压定律;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有:瑞士的迪南,他于1864年建立了红十字会;经济学家帕西,他建立了促进国际仲裁的各国议会联盟。③从即日起,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从按诺贝尔遗嘱建立的基金中拨款。授奖仪式每年于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和挪威的奥斯陆举行。④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黄色炸药,以后又发明了多种炸药,这使他获得了巨额收入。1896年诺贝尔逝世时,这笔巨款用来设立诺贝尔奖金。他留下来的资金每年的利息将支付这5种诺贝尔奖金。诺贝尔基金会是这笔资金的合法拥有者,并管理这笔资金的投资,但与诺贝尔奖的评定无关。诺贝尔的评议权属于瑞典和挪威的诺贝尔奖评委会。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画线处是本篇消息的电头,交代发出的通讯社、地点和时间。B.导语部分简明地介绍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和诺贝尔的遗嘱等主要内容。C.最后一段交代新闻背景,介绍诺贝尔奖金的来源、管理权和评奖权。D.本则消息侧重详细地报道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授奖仪式的事件过程。【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辨析。D.有误,根据“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可知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以及受奖者的身份,并未“详细地报道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授奖仪式的事件过程”;故选D。7.第③段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答案】明确了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和颁奖地点,使所报道的内容简洁明了,便于读者了解和掌握。【解析】本题考查内容概括与段落作用。根据“即日起,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从按诺贝尔遗嘱建立的基金中拨款。授奖仪式每年于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和挪威的奥斯陆举行。”可知,交代了诺贝尔奖的相关知识,明确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和颁奖地点。使报道的内容清晰明了,让人一目了然,便于读者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8.本文语言客观、准确、简练、平实,结合第②段中的词句分析。【答案】本段一一列举获奖者的轨迹、姓名、所获奖项和主要成就,简洁平实,条理清晰;同时注重遣词造句,介绍伦琴和范托夫的科学成就用“发现”,突出两位科学家在发现新事物、新规律方面的贡献,语言客观;讲到贝林用“卓有成就”,介绍普吕多姆用“颇有建树”,用语很有分寸,准确平实。【解析】本题考查词句赏析。根据“今年的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有: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荷兰的范托夫(化学奖),他发现了化学动力学定律和渗透压定律;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有:瑞士的迪南,他于1864年建立了红十字会;经济学家帕西,他建立了促进国际仲裁的各国议会联盟。”可知,一一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主要成就,这些内容都是真实存在的,不是作者主观编造的,体现了新闻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同时,介绍伦琴和范托夫的科学成就用“发现”,突出两位科学家在发现新事物、新规律方面的贡献,语言客观;讲到贝林用“卓有成就”,介绍普吕多姆用“颇有建树”,体现了语言的严谨性。(2022秋·山东枣庄·八年级统考期中)比较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甲】她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漂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声敛息的一刹那。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有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节选自《“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乙】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节选自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9.对两选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第1段以“白云”“飞鸟”衬托跳台之高和吕伟的沉静自若。B.乙极尽铺陈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之“丑”,为下文凸显其“天才灵魂”蓄势。C.乙写托尔斯泰的面部,按“总-分”顺序,即“多毛的脸庞:长髯-眉毛-鬈发-大胡子”。D.两选段划线句子都使用了夸张,前者强调“人数之多”,后者突出“胡子”之密。【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D.分析不正确。【甲】文画线句“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声敛息的一刹那”突出了“刹那”之静,侧面表现了“她”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而非强调“人数多”;【乙】文“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突出了托尔斯泰的大胡子令人印象深刻,而非“突出‘胡子’之密”。故选D。10.同样是“特写”手法,在甲文段新闻特写和乙文段人物传记中的作用不同,请以甲为例,结合具体细节,简析“特写”在“这一文体”中的作用。【答案】示例:“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这一句中“舒”“举”“蹬”一系列动作,细腻传神,写出了吕伟娴熟的动作和沉静自若的神态,彰显了新闻特写抓住细节、突出特征的艺术魅力。(能够结合具体“细节”,扣文简析,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特写的作用。以甲为例,结合具体细节,简析“特写”在“这一文体”中的作用。【甲】文“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是对吕伟起跳时的动作特写,“舒”“举”“蹬”等一系列动作,抓住了动作细节,形象地刻画了吕伟娴熟的动作和沉静自若的神态,细腻传神,富有表现力。(2022秋·河南洛阳·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文,完成小题。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①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斩浪向前。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②2012年11月23日上午8时,顶着凛冽的寒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甲板工作人员在战位就位。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一丝不苟地对阻拦索做最后一次检查。备受外界关注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进入最关键时刻。③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浩瀚的大海可以作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④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性难题。在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⑤飞行塔台内的广播响了:“歼-15飞机552号已于XXXX起飞,预计XXXX临空!”⑥着舰指挥员从容地走上甲板指挥平台。“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⑦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⑧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⑨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定格着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阻拦索的两端构成“V”上边的两头,尾钩钩住处,则是“V”字的底尖。⑩“成功了!”欢呼声中,一颗颗揪紧的心,一下子舒展开来。各个战位上热烈的掌声,瞬间点燃了所有人内心的激情,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胜利的笑容。许多人落泪了!他们说:“太让人激动了!”⑪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⑫“快点儿!快点儿!”有人向飞行甲板冲去。几分钟前还空空荡荡的飞行甲板上,一下跑来了一大群人。⑬打开舱门,飞行员冲着围过来的将士们说:“一切正常,感觉好极了!”⑭歼一15舰载机前沸腾了,鲜花映衬着飞行员的笑脸,人们忘情地与飞行员紧紧拥抱,争相与飞行员合影留念……⑮“咔嚓!”“咔嚓!”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11.第③、④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示例: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和海军官兵的强军梦想,交代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性的难题;渲染出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关注和继续阅读的兴趣,为下文写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作铺垫。【解析】本题考查段落作用分析。从第③段“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可知,主要揭示了我国航母载机首次着航的意义;从第④段“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所列举的舰载机着舰的困难可知,其主要交代了舰载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高风险难题,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再结合下文第⑩段“各个战位上热烈的掌声,瞬间点燃了所有人内心的激情,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胜利的笑容。许多人落泪了”为下文我国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作铺垫。12.作者把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请简要赏析这个比喻的好处。【答案】示例:将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着舰”的艰难、危险性之大,也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掌握答题技巧,把握比喻的修辞方法及作用,结合第④段“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性难题”可知,作者把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着舰”的难度高,危险系数大,极力渲染舰载机着舰时的紧张的气氛,再结合下文第⑦段“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可知,也将读者的情绪代入其中,读者也为之捏一把冷汗,使作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13.本文在描写战斗机着舰过程中多次描写了四周人的神态和心情,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答案】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关注;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增强新闻的感染力;侧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答对两点即可)【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战机着舰是这篇通讯的主要事件,而人们的神态和心情是辅助之笔,用以从侧面表现主题。作答时,要从气氛的烘托上、现场感的营造上、主题的突出上等角度综合分析其用意。根据第⑩段“欢呼声中,一颗颗揪紧的心,一下子舒展开来。各个战位上热烈的掌声,瞬间点燃了所有人内心的激情,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胜利的笑容。许多人落泪了”,第⑭段“歼-15舰载机前沸腾了,鲜花映衬着飞行员的笑脸,人们忘情地与飞行员紧紧拥抱,争相与飞行员合影留念”等语句可知,文中反复写人们的神态和心情,运用侧面描写,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这一事件的密切关注;渲染出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衬托出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激动和喜悦,极具现场感和感染力;突出我国航母发展过程的艰难,危险性之大,表现我国航母舰载机成功着舰的巨大历史意义,突出主题。(2022秋·广西贵港·八年级统考期中)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钟声①“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国家公祭鼎铭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1937年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屋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南京的历史,人类的记忆。今天,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②“别让南京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这是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近日发表的有关南京大屠杀长篇文章的标题。南京大屠杀发生80年后,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仍在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于2017年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迭戈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加利福尼亚州街头不久前落成的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的纪念碑前摆满鲜花——东京审判时,他是南京大屠杀的第一位证人;在日本,由高中和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历史,不可能被忘却!③但人们也看到,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在连锁酒店大肆握放美化侵略战争的书籍,大规模篡改历史教材,阻止有良知的日本国民追寻事实真相;在美国旧金山市议会2017年9月一致通过设立“慰安妇日”的议案后,属于日本右翼的大阪市市长却表示,要解除大阪市与旧金山市的姐妹城市关系……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100位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人类的良知。④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日本右翼越顽固,越会引起爱好和平的人们高度警惕。2017年11月,日内瓦裁军会议取消了日本和平演讲的资格;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218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唯有日本右翼分子仍在梦中呓语。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⑤80年,沧海桑田。1937年12月18日,《纽约时报》在一则报道中写道:“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平民……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2017年9月,国际和平城市协会宣布,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国际和平城市协会项目执行会长弗雷德·阿门特指出,南京这座城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战火摧残的一个典型,如今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后,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⑥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的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14.日军罪行可谓罄竹难书,面对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我国举行公祭,其目的是什么呢?请结合第①段的内容进行阐述。【答案】目的是悼念死难同胞,让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本文第①段“‘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国家公祭鼎铭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可知,引述新闻事件,交代设立国家公祭日的目的“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即文章开篇简要揭示了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行,明确公祭的初衷是悼念死难同胞,让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15.第①段划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插叙。这句话交代了“南京大屠杀”的时间和死亡人数,补充说明文章的背景,使内容更加完整。【解析】本题考查对记叙顺序的理解。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第①段划线的句子“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这个句子,是对历史的回顾,是对设立国家公祭原因的解释,因此是插叙。这句话交待了“南京大屠杀”的时间和死亡人数,补充说明报道的背景,突出了当年日本侵略者惨无人道的野蛮行径,使文章情节更加完整,增大了文章容量,可读性增强。16.文中②③两段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答案】对比。将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一系列做法,与正义之士以不同的形式纪念死难者形成鲜明对比,表明全世界正义之士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尊重和对正义的坚持,突出批判日本右翼分子扭曲历史,颠倒黑白的丑态。【解析】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常见的写作手法: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等等。第②段列举南京大屠杀发生80年后,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仍以不同的方式纪念死难者的多个事例,表明全世界正义之士对“南京大屠杀”历史事实的尊重和对正义的坚持。第③段“但人们也看到,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然后列举了一系列事实,揭露了“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列举了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一系列做法。揭露了日本右翼分子扭曲历史,颠倒黑白的丑态,与第②段“别让南京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叙述的美国、加拿大等全世界的正义之士的举动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对日本右翼分子的批判,他们妄图歪曲历史,辱没真相和良知,从反面证明了国行公祭的意义和必要性。17.南京的命运发生了怎样的变迁?这种变迁的意义是什么?【答案】变迁: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意思对即可)变迁的意义:①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②证明和平的珍贵,彰显中国保卫人民和平生活、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③有利于国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从中汲取力量,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第一问,结合第⑥段“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可知,“南京”的变迁是:这座城市由“恐怖之城”变为“和平之城”;第二问,从第⑤⑥段“如今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后,方便全世界过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中提取概括即可。(2022秋·湖南岳阳·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藤野先生》节选,完成下面小题。①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②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③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18.作者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结合选段内容说说你对“这样”的理解,并体会句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答案】“这样”是指作者在东京所见到的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态:盘着辫子的,解散辫子的,丑态毕露;会馆里学跳舞的,把那里搅得乌烟瘴气。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厌恶,对东京非常失望。【解析】考查语句理解。根据第①段中的“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和第②段中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可知,“这样”是指作者在东京所见到的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态:盘着辫子的,解散辫子的,丑态毕露;会馆里学跳舞的,把那里搅得乌烟瘴气。作者生动形象的描写了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现了对这些留学生的鄙夷厌恶。联系末段中的“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可知,表现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正因为失望,所以才会想到别的地方去看看。19.请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实在标致极了”【答案】示例:标致,本义是漂亮,这里是运用反语的修辞,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愤懑和讽刺之情。【解析】考查语句赏析。标致:漂亮,好看。联系前句“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可知,清国留学生的情态实在说不上好看,反而非常丑陋,所以“标致”一词是反语的修辞,表现了作者对这些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厌恶、愤懑讽刺之情。20.本文选自哪部名著?在这部书中,鲁迅还提到了一位恩师,他是谁?在哪篇文章中出现过?【答案】《朝花夕拾》寿镜吾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解析】考查名著阅读。本文出自《朝花夕拾》,是鲁迅所著的回忆性散文集。在同样出自本书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作者提到了自己在三味书屋时的启蒙老师,就是寿镜吾老先生,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2022秋·河南安阳·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回忆我的母亲袁牧①我的童年正值20世纪60年代末期。记事时,经常一日三顿喝稀饭,冬季缺粮时,往往就靠吃山芋、南瓜过日子。日子虽然艰难,但在父母爱的呵护下,我的童年算是无忧无虑的。但后来,随着父亲的病倒,再不能下地干重体力活,家中的顶梁柱轰然倒塌。我们姐弟五人嗷嗷待哺,坚强的母亲勇敢地撑起了风雨飘摇的家。②母亲聪慧、贤淑,有一手过硬的针线活,特别是做鞋,在我们那一带是出了名的。为了养家糊口,母亲总在农闲时辛苦地做鞋补贴家用。一双鞋做好后就能挣上五毛钱,买回好几斤大米,我们就不会挨饿了。冬季到了,离过年就近了,家家户户都要准备添置新衣、新鞋,这也是母亲一年中最为劳累的时候。接下的做鞋活计太多了,她就起早贪黑、不分昼夜地忙活。晚上,母亲就着如豆的煤油灯光,露着冻得僵硬的十指,一针针、一线线牵引着生活的信念。这一场景,也成为镌刻在我脑海中永不磨灭的影像。③1976年,是我家最为艰难的一年。本来庄稼收成就不好,雪上加霜的是,父亲重病在床,急需治疗费,又是年关将近,家里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甚至到了要断炊的地步。万般无奈中,母亲想到去洲上亲戚家求援。④那天天刚亮,母亲就带着我出发了。寒风呼啸,漫天雪花飞舞着,冰天雪地里,我们母子一步一滑地朝着洲上的方向艰难行进,饿着肚子整整走了一天。当找到表哥家时,母亲冻得全身发紫,已虚弱到说不出话,挪不动脚步,一下便晕倒在表哥家门口。第二天上午,表哥就从粮站购回一百斤大米送给母亲,并盛情挽留我们多住几日。⑤1976年的那场大雪和严寒,似一把冷酷无情的利剑,把母亲一步步逼上绝路,幸亏有了那担沉重的大米。那担大米像冬日里的暖阳,融化了所有的坚冰,重新点燃了母亲对生活的希望。当看见炊烟再次在我家屋顶上臭臭升起时,母亲悬而又悬的心终于放下了。⑥1977年,我十岁,这一年的正月初八,父亲经受了长期的病痛折磨,带着未了的心愿,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面对接踵而至的打击,母亲为了把我们养大成人,默默忍受着内心的百般苦痛。母亲一人顶半个男劳力,风里来雨里去,拼死拼活地干农活,想多挣几个工分养家糊口。累了一天回到家,还要喂猪喂鸡、洗衣做饭、帮人家做鞋。如果说那时的生活是一根皮鞭,母亲就像一个被动挨打的腔螺,在日复一日的旋转中耗尽了心血。⑦最让母亲揪心的一件事,是我十一岁那年患上了急性脑膜炎,母亲一开始以为我不过是普通发烧,过两天就会好起来的。没想到这高烧一直烧到发生惊厥,母亲慌了神,赶紧把我送到镇卫生院。医生查看病情后觉得棘手,便推脱说:“这孩子病情拖得太严重了,赶快想办法送到县医院抢救!”我那时已是昏迷不醒、命悬一线,一刻都耽搁不起。母亲情急之下,不顾一切地跪在医生面前。母亲的声泪俱下终于打动了医生,在他的全力抢救下,第二天早上我终于退烧醒了过来。睁眼看到母亲的第一眼,她泣不成声。我能想象得到,在我人事不省的那一天一夜里,母亲是怎样的无能为力,又是怎样的度日如年……⑧日子就这样在母亲的辛苦劳作中倏忽而过。十六岁那年,我成了全村第一个考上师范的人。拿到录取通母亲喜极而泣委屈都在那一刻得到宣泄和释放。⑨晚年的母亲一直生活在农村老家,我怎忍心让吃苦受罪一辈子的她再住在潮湿漏雨的危房里?于是,想拿几万元钱帮助弟弟修补房屋。母亲却说:“你家负担也不轻,买房欠款还未还清,哪里能有多余的钱支持你弟?过好你自己的日子我就放心了,修房子的事等以后条件好了再说。”母亲像漫漫长夜中的一束火把,积蓄着一切能量,默默地照亮着我们前进的方向。⑩2015年,操劳一辈子的母亲,在多雨的夏季溘然长逝了。母亲活着时,一个人就像一支队伍,带出了一个子孙满堂、其乐融融的大家庭。母亲走了,但那间老屋和她经常眺望儿女归来的乡间水泥路还在,她的音容笑貌像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召唤着我继续加油,努力生活,去跨越人生中的一道道坎儿。21.本文主要回忆了母亲哪些事情?请从母亲的角度梳理补全下面的情节。①→②→母亲为了养家拼命干活→③→母亲拒绝“我”为老家修缮房屋【答案】①母亲起早贪黑做鞋补贴家用②母亲去亲戚家借米求援③母亲为了救“我”向医生下跪【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第一空:根据第②段“母亲聪慧、贤淑,有一手过硬的针线活,特别是做鞋,在我们那一带是出了名的。为了养家糊口,母亲总在农闲时辛苦地做鞋补贴家用”可概括为:母亲起早贪黑做鞋补贴家用;第二空:根据第③段“又是年关将近,家里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甚至到了要断炊的地步。万般无奈中,母亲想到去洲上亲戚家求援”,第④段“第二天上午,表哥就从粮站购回一百斤大米送给母亲,并盛情挽留我们多住几日”等内容,可概括为:母亲去亲戚家借米求援;第三空:根据第⑦段“最让母亲揪心的一件事,是我十一岁那年患上了急性脑膜炎……我那时已是昏迷不醒、命悬一线,一刻都耽搁不起。母亲情急之下,不顾一切地跪在医生面前。母亲的声泪俱下终于打动了医生,在他的全力抢救下,第二天早上我终于退烧醒了过来”可概括为:母亲为了救“我”向医生下跪。22.根据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这一场景,也成为镌刻在我脑海中永不磨灭的影像。(“镌刻”一词在这里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答案】“镌刻”原指“雕刻”,用在这里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我”对母亲做针线活这一场景的印象之深刻,透露出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首先应理解词语的字面意思,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镌刻”的本义是“雕刻”,句中指的是母亲用冻得僵硬的手指在煤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辛苦做鞋的场景,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也正是由于母亲拼命干活才撑起了“我们”的家,字里行间流露出“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23.联系上下文,用第一人称口吻,补写第⑧段画线句子处母亲此时的心理活动。【答案】示例:这些年,家庭的重担虽然落在我一个人身上,所幸我的孩子没有辜负期望,考上了师范学校,他会有一个更光明的未来,我所有的努力和辛苦都是值得的。(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句子句子补写。句子补写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及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写得合情合理。示例:我的儿子真的好争气呀,我这么多年的辛苦付出终于得到回报了,孩子考上师范,以后就端上了铁饭碗,再也不用愁吃愁穿了,这些年我受的苦也是值得的。24.本文与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中母亲的形象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①本文中的母亲,吃苦耐劳、朴实、坚强、为家庭和孩子奉献一切;②朱德笔下的母亲,宽厚仁慈,反抗压迫,坚强不屈,深明大义,支持革命,有着朴素的阶级意识。【解析】本题考查对比阅读。本文通过写母亲起早贪黑做鞋补贴家用、母亲为了养家拼命干活、母亲去亲戚家借米求援、母亲拒绝“我”为老家修缮房屋等事例,刻画出了一个吃苦耐劳、坚韧顽强、疼爱孩子、为家庭奉献一切的无私忘我的母亲形象。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中回顾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美了母亲宽厚仁慈的崇高品质,在朱德的笔下,朱德的母亲是一个坚强不屈,敢于反抗压迫,深明大义,支持革命,有着朴素的阶级意识的伟大的母亲。(2022秋·安徽芜湖·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美丽的颜色》选段,完成下面小题。①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他们之间的柔情和他们智力上的热情,把他们结合在一起;他们在这个木板屋里过着“反自然”的生活,他们彼此一样,都是为了过这种生活而降生的。②玛丽后来写道:“感谢这种意外的发现,在这个时期里,我们完全被那展开在我们面前的新领域吸引住了。虽然我们的工作条件带给我们许多困难,但是我们仍然觉得很快乐。我们的时光就在实验室里度过。在我们十分可怜的棚屋里笼罩着极大的宁静;有时候我们来回踱着,一面密切注意着某种实验的进行,一面谈着目前和将来的工作。觉得冷的时候,我们在炉旁喝一杯热茶,就又舒服了。我们在一种独特的专心景况中过日子,像是在梦里一样。③“……我们在实验室里只有很少几个客人。偶尔有几位物理学家或化学家来,或是来看我们的实验,或是来请教比埃尔·居里某些问题,他在物理学的许多分支领域,是很出名的。他们就在黑板前谈话,这种谈话给人留下了清晰的记忆,因为它们是科学兴趣和工作热情的一种提神剂,并不打断思考的进行,也不扰乱平静专注的空气,这是实验室的真正的气氛。”④比埃尔和玛丽有时候离开仪器,平静地闲谈一会,他们谈的总是他们所迷恋的镭,说的话由极高深的到极幼稚的,无一不有。⑤有一天,玛丽像期盼别人已经答应给的玩具的小孩一样,怀着热切的好奇心说:“我真想知道‘它’会是什么样子,它的相貌如何。比埃尔,在你的想象中,它是什么形状?”⑥这个物理学家和颜悦色地回答:“我不知道……你可以想到,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⑦……⑧那一天他们工作得很辛苦,照道理这两位学者此刻应该休息了。但是比埃尔和玛丽并不总是照道理行事。他们穿上外衣,告诉居里大夫说他们要出去,就溜走了……他们挽臂步行,话说得很少。沿着这个远离市中心的街区的热闹街道,走过工厂、空地和不讲究的住房。他们到了娄蒙路,穿过院子,比埃尔把钥匙插入锁孔,那扇门嘎嘎地响着(它已经这样响过几千次了),他们走进他们的领域,走进他们的梦境。⑨玛丽说:“不要点灯!”接着轻轻地笑了笑,再说:“你记得你对我说‘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的那一天么?”⑩几个月以来使比埃尔和玛丽入迷的镭的真相,实际上比他们以前天真地希望着的样子还要可爱。镭不只有“美丽的颜色”,它还自动发光!在这个黑暗的棚屋里没有柜子,这些零星的宝贝装在极小的玻璃容器里,放在钉在墙上的板子或桌子上;它们那些略带蓝色荧光的轮廓闪耀着,悬在夜的黑暗中。⑪“看哪……看哪!”这个青年妇人低声说着。⑫她小心翼翼地走上前去找,找到一张有草垫的椅子,坐下了。在黑暗中,在寂静中,两个人的脸都转向这些微光,转向这射线的神秘来源,转向镭,转向他们的镭!玛丽身体前倾,热切地望着,她此时的姿势,就像一小时前在她睡着了的孩子床头看着孩子一样。⑬她的伴侣用手轻轻地抚摩她的头发。⑭她永远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Tripetroselinin-1-2-3-Tri-6-Z-octadecenoyl-glycerol-生命科学试剂-MCE-1244
- Diethylene-glycol-d8-2-2-Oxybis-ethan-1-ol-d-sub-8-sub-生命科学试剂-MCE-5883
- 2025年度挂车司机运输合同违约责任与赔偿合同
- 2025年度网络安全行业竞业限制协议生效细则及数据隐私
- 二零二五年度创业公司股权分配及股权激励协议
- 2025年度消防电梯采购与应急救援系统配套合同
- 2025年度水果种植基地农业保险合同
- 2025年度绿色能源股权合作开发合同
- 施工现场施工防传染病制度
- 施工进度管理及控制制度
- 医院消防安全培训课件
- 质保管理制度
- 《00541语言学概论》自考复习题库(含答案)
- 2025年机关工会个人工作计划
- 2024年全国卷新课标1高考英语试题及答案
- 华为经营管理-华为激励机制(6版)
-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英语+ 含答案
- 2024护理不良事件分析
- 光伏项目的投资估算设计概算以及财务评价介绍
- 2024新版《药品管理法》培训课件
- 干燥综合征诊断及治疗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