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教案【9篇】_第1页
《岳阳楼记》教案【9篇】_第2页
《岳阳楼记》教案【9篇】_第3页
《岳阳楼记》教案【9篇】_第4页
《岳阳楼记》教案【9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岳阳楼记》教案【9篇】岳阳楼记教案篇一教学立意:诵千古佳作,感受范公的博大磊落的襟怀,领受优良传统文化的洗礼,壮我学子筋骨,开我学子心胸,蓄积人文底蕴。高唱需要壮词,积累语言模式,吸收传统文化精华中仍富有生命力的用语。教学方式:在平等、自主、合作的氛围中诵读文本,探究文理。教学过程:一、导入:天下有名楼,岳阳楼因诗文而名闻天下。图示岳阳楼猜名以调动兴趣或高吟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唐代诗人的名作。二、诵读。通过分层次多重多种方式的朗读,课堂内完成背诵的任务,受到崇高的“忧乐”观的熏陶,领悟借景而表现阔大胸襟的写法。1、读顺:首先范读,或播放录音,或教师朗读。提出要求,对照书本,一字一音听准。接着让学生查字典,看书上注音,自主朗读两遍,将课文读通顺,再放录音,无须对书,只专心听之任之可也。然后或前后或左右两人合作,轮流朗读,相互正音。继而,师生二重通读全文。其间,教师巡行于行间,随时解决生字或误读。2、读懂:逐段分别独自诵读,要求流利顺畅。关键词义的解说、成语的提示、句子大意和段落概述。第一段,叙事,滕子京的政绩、文化建设和自己作记的缘由。其中“守”作动词用,“越”有“度过、超出、经过”义,“百废俱兴”为成语等,当要提及。中间三段写景,先实后虚,境界广阔,气势雄浑。第二段,佳境概述,收放自如,放在前,收在后,引出下面“悲喜”二段。“衔、吞”二词,以动写静,状洞庭湖巨口之貌;“浩浩汤汤”泛指广阔壮大、与今说“浩浩荡荡”义近,但要注意读音区别。三、四两段分别以想像虚写览物而悲和览物而喜的两种类型,为第五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埋下伏笔。“游泳”为两个词,不可忽略;“岸芷汀兰”互文见义;“郁郁青青(jing)”,茂盛的样子;“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应看作对偶,“空”则为名词。这两段既相互对比又情景交融,多用四言的韵语和排偶形式,尽铺张之能事,虽有人讥诮为“传奇体”,并不影响多数人的认同。第五段,抒怀,揭示主旨,既是张扬自己的崇高抱负,也隐含对朋友的勉励意蕴。这一段名句多多。末段,记时,通常做法。疏通大意后,全文脉络也应当板书完成。叙事作记缘由佳境概述(实)状景因己而悲记洞庭湖水因物而喜(虚)念天下忧乐抒怀天下己任记录。写作时间3、读悟:分组或选择美读能力强的诵读、陶醉其中,即进入作者的精神状态,读出语调、节奏和情感。重放录音,倾心而听,将自己想像为作者。带着这种情绪,在录音范读后,自主朗读两至三遍。引导学生感悟、探究和陈说自我的独特体验:一从思想内容方面设问,让学生领悟到本文巨大的感人魅力在于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通脱胸怀和“先忧后乐”、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志向。二从表现手法方面设问,让学生领悟到本文名为记楼,实是借题发挥,写景不过是纵论情怀的铺垫。三从语言方面设问,让学生搜集并整理本文哪些成语和短语至今还有活力,成为我们语言精华的组成部分。4、读写: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范本,进行句式仿拟和语言模式的积累。当堂,每人两至三个。5、读背:先自主抢背,或老师选择记忆力强的示范,再师生二重诵背。三、另类拓展提供施蛰存先生《先忧后乐》的非主流观点的短文,以引发思考,唤醒批判思维,展开讨论,就是非曲直各抒己见。仍需教师的基本立场,施老先生的说法敏锐犀利,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有故意对立歪曲、强词夺理之嫌,从思维角度说,确实发人心智。范公的“忧乐观”,说白点,即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这种价值取向,在当今时代,依然不失其借鉴作用和教育意义。学生接受与否,平等沟通可也,不可强加。四、读后家庭作业即可。从网上或图书馆查阅搜集有关岳阳楼的诗文和对联,汇总张贴。一附:先忧后乐(施蛰存)范仲淹做了一篇《岳阳楼记》,整整三段写景,文体实在有些轻浮,难怪尹师鲁要讥讽它是“传奇体”。幸而最后一段写出了两个警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才使人把这篇文章刮目相看,列入“观止”的“古文”。去年苏州人纪念范仲淹,在范家祠堂里上了一块匾,题四字曰“先忧后乐”。于是这两个名句又引人纷纷议论了一阵。我仔细想想,这两句话也很有些不对劲。天下老百姓还没有什么忧虑,可知还在太平天下,你范仲淹却忧起来了,忧些什么?惟恐天下不乱,领导天下老百姓跟着你转乐为忧吗?天下老百姓的生活过得很好,大家都很快乐的时候,惟有你范仲淹却并不快乐,还在忧。忧什么?杞人忧天吗?等到人民快乐过去,天下形势有些不妙现象,人民开始有些担忧了,而这时,你范仲淹却乐起来了。这个时候,还有什么可乐的呢?除非是幸灾乐祸。两个名句,一经分析,实在只有一个意义:人民快乐的时候,你忧愁;人民忧愁的时候,你快乐。不和天下人民同感情,这是爱国主义吗?九年级语文上册《岳阳楼记》优质教案篇二【新课导入】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创造”,再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或别人的经历具体说说你对“创造”的理解。(旨在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创造”的积极性)那么生活在20世纪的我们的教育家,又是怎样理解“创造”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陶行知的《创造宣言》。【教学目标】1.巩固驳论文的知识,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2.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与文中的人物近距离接触,感悟自信。3.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作者简介】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生活即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为世界所知晓的中国教育家。“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1934年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一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43年,陶行知先生否定了“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看法,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激励每一个人时时、处处要去创造。【标题的含义】“宣言”是一种演讲辞,既是演讲,那它一定具备演讲稿的特点——文辞优美、感情充沛、说理生动、鼓动性强。【读准字音】崇拜(chóng)伤痕(hén)中伤(zhòng)塑像(sù)遁词(dùn)哑口无言(yǎ)鲁钝(dùn)自暴自弃(qì)走投无路(tóu)玄奘(zàng)懦夫(nuò)屋檐(yán)樵夫(qiáo)豢养(huàn)陡然(dǒu)烟囱(cōng)繁殖(zhí)灌溉(guàn)懒惰lǎnduò中伤:诬陷或恶意造谣,旨在毁坏人的名誉。遁词:指理屈词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鲁钝:愚笨,不敏锐。道统:是儒家传道系统的一种说法。懦夫:软弱无所作为的人。走投无路: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投:投奔。众叛亲离: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完全孤立。叛:背叛;离:离开。【整体感知】1.看完整篇文章后的感觉是什么?文章中的材料涉及哪些方面?大量的人、事和很多经典的句子。文中的材料取自古今中外,涉及图画、雕塑、文学、音乐、数学、物理、地理等领域。2.本文属于驳论文,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进行反驳?在文章中,作者围绕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这五种错误观点是:①环境太平凡;②生活太单调;③年纪太小;④太无能;⑤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3.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与名言警句来进行反驳。也就是说,此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4.文章中有作者的正面观点吗?如果有,是什么?作者在批驳了五种错误观点后,直接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鼓励人们进行创造。5.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层次划分】6.这篇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第一部分(1~3):由艺术家造石像谈起,引出教育家的创造不同于前两者,“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第二部分(4~10):作者罗列出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以一连串的不可争辩的实例,一一予以反驳,从中确立起“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第三部分(11~15):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第四部分(16):作者以排比的手法,发出创造宣言。【深入探究】1.第一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作者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美术家(罗丹)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作者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学生先生合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2.第二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八大山人朱耷挥毫画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法国企业家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彝士运河;不识字的慧能据说本是目不识丁的樵夫,偶听人讲经,顿悟佛理,后来成为禅宗的南宗开创者;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作者用这些例子来驳斥五个错误观点:①环境平凡;②生活单调;③年纪太小;④太无能了;⑤陷入绝境。结论:说明处处都需要创造,天天都有创造的机会,人人都可以创造。3.“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这句话怎么理解?“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材。4.东山樵夫的故事是怎样的?(快速看这个故事,然后让学生复述)你觉得东山樵夫可爱吗?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这个人物还让你想到谁?东山樵夫将泰山的茅草连同树苗带回家里焚烧取火。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想起了相比之下富有创造精神的愚公。5.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哪些句子明显表明了作者的感情?作者渴望创造,热切呼唤:“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陶行知用生动的事例证明了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懒惰者、平庸者却不屑于创造,还为自己找出种。种借口。先生用教育家的口吻告诫我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课堂小结】创造宣言驳—举例—立环境太平凡(石头——不朽的塑像)时时生活太单调(监牢里——《正气歌》)处处年纪太小(莫扎尔特——音乐家)人人太无能了(慧能——传黄梅教义)走投无路(玄奘——取得佛经)创造【写法探究】1.有破有立,既摆出错误观点,又有自己明确的观点主张。文章首先列举了“环境太平凡,生活太单调,因而不能创造”的两个借口,针对性地提出了“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选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选出不单调”的主张;接着,作者又针对“年纪太小,太无能,山穷水尽、陷入绝境”这三个不能创造的原因,明确了“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最后发出了“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的创造宣言。2.叙议结合,以议为主。记叙主要指文中摆出具体事例时所运用的表达方式。议论则是对事例进行分析或表达观点时采用的表达方式,如批驳了第二个错误观点后的简单总结,又如批驳了第五个错误观点后的分析。3.运用大量的排比、比喻。层层深入地剖析了缺乏自信的危害,鼓励我们树立自信,勇于创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鼓动性。【课堂小结】本文作者通过运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有力的批驳,从而得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强调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激励我们发掘潜能,创造美好未来。【品味语言】品味文章语言,分析文章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有人说……不能创造”五个段落。总结:运用排比,突出强调缺乏自信的危害性。2.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国际歌》。总结:运用排比,强调在单调恶劣环境中一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3.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总结:运用排比,强调有志者排除万难就可取得巨大成就。4.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创造出来的。总结:运用排比,强调开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气。5.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总结:运用排比,强调创造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潜能。6.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总结:运用排比,强调没有创造力就如同没有了生命力。7.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总结:运用排比,强调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8.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总结:运用比喻、排比,在这句话中,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说明当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9.文章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结合课文加以分析。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记叙主要指文中摆出具体事例时所运用的表达方式。议论则是对事例进行分析或表达观点时采用的表达方式,如批驳了第二个错误观点后的简单总结,又如批驳了第五个错误观点后的分析。【结束课堂】同学们,大家看到了,也听到了许多环境不如我们,健康不如我们,或者和我们一样平凡的人,都创造出了自己的不平凡的人生。所以只要我们有勇气,有自信,敢创造,同样也能书写出属于我们自己精彩的人生篇章。当然,正如陶行知先生在文中所言,除了勇气、自信之外,要创造还得有智慧。而智慧,主要就来源于学习。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好好努力,为将来更好地创造奠定厚实的基础。《岳阳楼记》优质课教学设计篇三【教学目标】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2、学习本文由叙事而写景,由写景而议论,进而点明主旨的写法;3、理解、评价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4、体会作者宽广的胸襟和伟大的政治抱负。【教学重点】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2、体会作者宽广的胸襟和伟大的政治抱负。【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坐落在江苏吴县的范氏山庄,正殿中范仲淹塑像上方的匾上写有四个大字:济世良相。范仲淹入则为相,出则为将,曾带兵守边,是一位将相全才。然而他的战功、政绩并不为一般人所熟悉,而他留给后人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激励后人不要计较个人得失,努力为人民为国家作出贡献,这正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二、作者及滕子京简介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著有《范文正公集》,文正是他死后封给他的谥号。在朝廷做官时,多次上书议论国政,要求改革时弊,任副宰相时曾针对当时的政治时弊,提出了十条改革意见,主张建立严密的任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吏治,推选法制,减轻徭役等,并先后颁布了具体的方案。但不久,推行受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而失败,不幸被贬到邓州做太守。《岳阳楼记》就是他在邓州任上应好友滕子京的邀请而写。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榜的进士,两人的友谊也从此开始。滕子京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由于范的推荐,滕在泾州做知守,再在庆州做知守,在庆州任上被人诬告擅自动用官钱16万贯,终于被贬岳州,心里很有些愤慨。范仲淹担心他惹出祸来,便借作文之机,写出自己的理想,以规劝好友。三、诵读1、自由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分组按要求诵读:诵读叙述写作缘由的段落(第1段,标志性句子是:属予作文以记之。)诵读描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第2段,衔远山气象万千;标志性句子: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指代什么?)诵读描写阴雨天气时洞庭湖景象的句子(若夫淫雨霏霏虎啸猿啼)诵读描写天晴时洞庭湖景象的句子(至若春和景明此乐何极)诵读描写由阴雨天引发的情绪句子(登斯楼也)诵读抒写天晴时喜悦心情的句子(登斯楼也)诵读议论抒怀段(标志性词语:嗟夫)3、齐读全文。四、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五、课堂练习1、各种形式的诵读。2、在教师指导下整理重点词、句。通假字:具通俱,都的意思;属通嘱,嘱咐的意思。重点实词:谪、胜状(胜景)、大观、际、涯、备、汤汤、迁客、骚人、薄(日薄西山)、去、国、偕(白头偕老)庙堂、微、进、退虚词:然则、若夫、至若、或、是句式:吾谁与归?(倒装句,宾语前置)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倒装名,定语后置)成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气象万千、心旷神怡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揣摩文章思路一、揣摩写作意图结合有关资料,再次明确本文的写作意图。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来规劝好友滕子京,希望滕子京能和自己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是无论居庙堂还是处江湖都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二、揣摩构思特点基于以上写作意图,文章采用起笔于记,落脚于理,融说理于记事、状物、抒情之中的。思路,不露痕迹地达到了规劝的目的。三、探究思考第一段的叙述交待了什么内容?属详写还是略写?(写作缘由,包括时间、滕的遭遇与政绩、重修盛况、由于不是重点,写得异常简洁,如写滕子京的政绩就只用了八个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第二段写洞庭湖壮观的景象,哪两个词能表现这层意思?具体写景的句子是哪些?(胜景、大观;衔远山气象万千)前人之述备矣怎样理解?与第一段哪里照应?(与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照应)补充孟浩然、李白、杜甫的诗句。第二段中起过渡作用的是哪一句?其中哪个词可以作为理解文章的切入点?过渡启下引出了哪些文段?(用设问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过渡,引出了第三、四段,其中异字可以作为理解本文的切入点)第三、四段分别写了什么情况下洞庭湖的景色?由这不同的景色又产生了怎样的情?这两段的结构有何共同之处?(三段由淫雨霏霏天气状况下萧条凄凉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的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之悲;四段由春和景明天气状况下明媚怡人的景色道出迁客骚人的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之喜;两段都是先写景,后抒情。)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什么?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的地方是什么?(二者指因阴而悲和因晴而喜这两种心情。而古仁人则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正面说法是什么?(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退指什么?(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这一句是对上面的总结,并自然而然引出了问题然则何时而乐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谁的看法?作者同意这种观点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作者用这样的问句结束全文,有何用意?(古仁人,由微斯人,吾谁与归?可以看出作者同意古仁人的观点,作者以此作结是希望滕子京能做一个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四、整理思路,帮助背诵(见板书)五、课堂小结本文是作者应好友之请,为新翻修的岳阳楼写的记文。作者以简练的语言,郑重地叙说了事情的本末,准确地描述了洞庭湖的大观胜景,着重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意境,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理想,在记山记水的背后,寄寓了作者政治改革失败后忧国忧民之心不改的痴情。教学目的篇四1、朗读、背诵全文。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课时篇五一、预习1、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2、背诵全文。二、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疏通文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深入研究课文。三、正课1、朗读课文。2、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速背诵。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讨论并归纳: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发出一篇之意。第二部分(2-4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第1层(2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第2层(3、4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第三部分(5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3、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4、提问: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5、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讨论并归纳:(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6、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7、朗读第3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8、朗读第4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9、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10、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1、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12、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13、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14、提问: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阐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四、小结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五.板书设计先后叙事:重修岳阳楼作文以记天天↓↓下下写景:暗明之之抒情:悲喜忧乐↑↑而而议论:不以己悲不以物喜忧乐六、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一、四题。《岳阳楼记》教案篇六《岳阳楼记》教学设计设计者:北京市广渠门中学

孙淑媛教学目的:一、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二、学习一些文言词,懂得文言虚词“则”的用法。三、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四、背诵全文。教学重点:一、掌握全文的思路,即由事写景,由景抒情,由情言志。二、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表达了作者深刻而丰富的感情。三、理解整句与散句结合,使文章既和谐又富于变化的语言,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学难点

:1、

掌握全文的思路,2、

即由事写景,3、

由景写情,4、

由情言志。5、

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6、

忧,7、

后天下之乐而8、

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三、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教学时间: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几文章的内容,学习生字熟读课文。教学步骤

:1、

引入新课2、

讲新课(1)

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1.作者介绍:范仲淹(989─1052年),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靠刻苦攻读,1015年中进士,官至副宰相。他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极深。他不断议论朝政,切中时弊,得罪保守派,被排挤出朝廷。著有《范文正公集》。2.介绍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5年(1045年),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触动了朝中保守派的根本利益,被罢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第二年6月,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即将落成,去信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一年9月15日写成的。(二)范读课文,学习生字。谪守(zh)

滕子京(tng)

予观夫(y)(f)

衔远山(xin)

浩浩汤汤(shāng)

朝晖夕阴(huī)

潇湘(xiāo)(xiāng)迁客骚人(sāo)

霪雨(yn)

霏霏(fēi)(fēi)

怒号(ho)

樯倾楫催(qing)((j)

山岳潜形(qin)

薄暮冥冥(b)(mng)

波澜不惊(ln)

沙鸥翔集(ōu)

岸芷汀兰(zhǐ)(tīng)

皓月千里(ho)

静影沉璧(b)

宠辱偕忘(xi)

嗟夫(jiē)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通俱,都。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叮嘱。(3)

由读课文,(4)

直至读熟。(5)

学习文章的第一节。1.本节课文,并根据页下注释翻译这一节。2.学习这一节中重点的实词和虚词。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作太守。越明年:越,到了。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属予作文以记之:予,我;以,来;之,指重修岳阳搂这件事。3.概括这段文章的内容。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写这篇文章的原因。、4.背诵课文第一节。3、

作业

。熟读课文,记忆生字,翻译课文。第二课时1、

复2、

习引入。朗读全文,复习生字。3、

新授。(1)

学习课文第二节。1.朗读本节课文,说说这一节写了洞庭湖哪些方面的内容。洞庭湖的大观。2.翻译描写洞庭湖大观的课文,想象洞庭湖的壮丽景色。予观夫巴陵胜状:夫,发语词,无意义;观,观看;胜,美好。此则洞庭湖的大观:则,就是;观,景象。3.翻译本节课文剩余的内容说说这部分写的是什么?北通巫峡:北,向北;通,到达。南极潇湘:极,到。这部分写的是: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4.想一想,既然是岳阳楼之大观,为什么不详细记述呢?因为“前人之述备矣”,如果作者再详细写就会显得重复没有新意。5.背诵本节课文。(二)学习课文第三节。1.

朗读课文,2.

想一想,3.

这一节写的是岳阳楼什么时候的景色?“霪雨霏霏”时的景色。4.

这“霪雨霏霏”时写了洞庭湖哪些方面的内容?霪雨霏霏时间之长;天气阴冷,风高浪大;天昏地暗;傍晚时节两岸的声音。5.

这样的天气,6.

这样的景色,7.

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悲伤)8.

重点的实词和虚词。登斯楼也:斯,这。去国怀乡:去,离开。感极而悲者矣:极,极点。9.

朗读这节课文,10.

体会其中描绘的情形。11.

背诵这一节课文。(三)学习课文第四节。1.

朗读课文,2.

说说这节课文描写的是岳阳楼什么时候的景色?“春和景明”时的景色。3.

这“春和景明”时节,4.

作者描绘了岳阳楼哪些方面的景色?宽阔而平静的水面,水面上下自由自在的动物,岸边郁郁青青的植物,皓月千里的月色,相互对答的渔歌。5.

面对如此的美景,6.

人们会产生那些感受?(喜)7.

重点的实词和虚词。春和景明:和,和暖;景,阳光。而或长烟一空:或,优势。宠辱偕忘:偕,都。8.

自读课文体会文中描写的美好景色。9.

背诵这节课文。小结:课文的第三节和第四节写出了洞庭湖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色,以及不同的人面对这两种不同的景色时产生的不同的思想感情。“霪玉霏霏”时的感极而悲,“春和景明”是的喜洋洋,照应了第二节课文中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些人因为自己不同的遭遇,面对洞庭湖壮观的景色产生差距强大的感受,是因为他们的心情不同。4、

作业

。翻译并背诵课文前四节。第三课时一、引入复习。二、新授(一)学习课文第五、六节。1.

仔细朗读课文第五节,2.

看看作者在这一节表达的内容是什么?3.

学习重点的实词和虚词,4.

并翻译者节课文。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曾经。或异二者之为:或,或许;异,不同;二者,指以上两种不同的心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因为。是进亦忧:是,这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先,在……之先;而,就。后天下之乐而乐:后,在……之后。5.

这一节作者由对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写到了古仁人的感情,6.

借对古仁人思想感情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7.

要“先天下之忧而8.

忧,9.

后天下之乐而10.

乐”,11.

这是作者要追求的最高境界,12.

也是本文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之一。13.

背诵这两节课文,14.

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思想感情。(二)朗读全文,整理作者的写作思路。介绍重修岳阳楼的背景

写作本文的原因

洞庭湖的胜景览无之情之异

霪雨霏霏之悲

春和景明之喜

与以上二者之不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情言志)(三)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1.

将叙事、写景、抒情、言志巧妙的结合在一起。2.

整句与散句相结合,3.

读起来朗朗上口,4.

易读易记。(四)成课后第三题。三、作业

。熟读书背全文。完成练习册。《岳阳楼记》教案篇七一、预习1.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2.背诵全文。二、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疏通文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深入研究课文。三、正课1.朗读课文。2.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速背诵。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讨论并归纳: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发出一篇之意。第二部分(2-4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第1层(2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第2层(3、4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第三部分(5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3.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4.提问: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5.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讨论并归纳:(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6.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7.朗读第3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8.朗读第4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9.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10.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1.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12.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13.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14.提问: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阐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四、小结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岳阳楼记》教学设计篇八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对比出旨的特点。3.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二、难点、重点分析《岳阳楼记》难句解析:①越明年,|②政通||③人和,|4百废具兴。分析:(1)这句的基本结构是时间修饰复句。正句部分又是并列复句。(2)“越明年”历来有两种解释:一、“越”作“逾”讲,作“渡过”讲,这是《说文》的本义;《广雅·释估》也说“越,渡也。”二、“越”作“及”讲,这是王引之《经传释词》的说法。王引之说,“越,犹‘及’也,《书·召浩》:‘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氏举了《尚书》两个例子,《尚书》“越六日乙未”这种类型的结构共十二个,都作“到”、“及”讲。看起来两种说法似乎都能言之成理。但是根据《岳州府志》“职方考”的《宗谅求记》,的“去秋以得罪守兹郡”和“明年春……增其旧制”等材料来看,膛子京确实是从庆历六年开始修岳阳楼的,应当以第一种说法为妥。译文:“过了明年,政事顺利,上下和睦,一切废弃了的事儿都兴办起来啦。”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分析:“得无……乎?”有人认为有三种解释:一、用反问语气强调肯定谓语所表达的意思;二、相当于“大概”,也是肯定谓语;三、向否定事实方向推测,相当于“该不会……吧”。第一说似嫌烦琐,而且“得无”是两个词,不是一个词。异,不同。无,没有。得,能够。乎,吗,在是非问句后面的语气助词。能够没有不同吗?否定之否定之否定,亦即三重否定,这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一个强有力的发问,即“能同乎?”下文“霪雨霏霏……感极而悲”是一种心情;“春和景明……其喜洋洋”是又一种心情,具体地说明了“不能同也”。又,“日饮食得无衰乎?”(《触菩说赵太后》)等于“平时饮食能够不衰退吗?”“妾得无随坐乎?”(《史记·廉颇商相如列传》)等于:“我能够不株连受罪吗?”跟“得无”相同的是“得不”、“得非”、“得毋”、“能不”、“能无”、“能勿”。袁仁林《虚字说》:“俱反问辞,见其不能也。”再看以下推断:异(不同)——无异(同)——得无异乎(得同乎)——不相同也。“不相同也”是朴素的直陈,“得无异乎?”是委婉的发问,具有精湛的修辞技巧。3.至若①春和||②景明,|③波澜不惊……分析:《课文》没有给“至若”作注。《历代散文选》的注释是:“至若春和景明——像那风和日丽的春天。若,像。”按:这里把“至”跟“若”分拆为两个词,而且把“若”解释为“像”,恐属未当。“至若”是单纯的连词,词根是“至”,“若”则是一个词缀,没有意思。古人用“至”等于“至若”的如:“今也玩好变之,外物引之。引之而往,故曰拔。至圣人不然……”(《韩非子·解老篇》)“至若”又等于“至如”、“至于”,例如:“虽为侠,而逢巡有退让君子之风。至若北道姚氏……南阳赵调之徒,此盗跄居民间者耳。”(《史记·游侠列传》)“元,凯既登,巢,许获逸。至于今日,所谓道之云亡,邦国珍瘁。”(《晋书·贺循传》)“如”和“于”跟“若”一样,也只能是词缀。(请参阅《现代汉语虚词的构成方式》,见《语文知识》1957年第6期。)论述某种情况或某件事情的时候,把话题转到跟论述有关的其他方面去而又略带假设因素的,就用“至”、“至若”、“至如”“至于”。本句上文说的是“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这里讲到另一种境界,就用“至若”来连接。译文:“至若到了春气暖和,阳光明媚的时候,波澜不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