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左翼文学、京海派文学及其在当下的意义_第1页
中国左翼文学、京海派文学及其在当下的意义_第2页
中国左翼文学、京海派文学及其在当下的意义_第3页
中国左翼文学、京海派文学及其在当下的意义_第4页
中国左翼文学、京海派文学及其在当下的意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左翼文学、京海派文学及其在当下的意义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左翼文学与京海派文学的历史背景、主要特点及其在当下的意义。我们将回顾中国左翼文学的产生与发展,分析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京海派文学的形成与特点,以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贡献。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分析这两种文学流派在当今社会的价值与意义,以期对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中国左翼文学,作为一种具有鲜明政治色彩的文学流派,起源于20世纪初期,其主旨在于通过文学创作来反映社会现实,推动社会进步。京海派文学则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这两种文学流派虽然在风格、主题等方面存在差异,但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与冲突,展现了文学作为社会现象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在当下,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中国左翼文学与京海派文学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历史、理解社会的独特视角,也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两种文学流派的深入研究,揭示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以期推动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并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二、中国左翼文学概述中国左翼文学,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股重要文学潮流。它主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目标,力图通过文学反映和推动中国社会的革命进程。左翼文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开始从个人抒情向集体叙事、从封闭向开放、从保守向革新的转变。在文学风格上,中国左翼文学强调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注重描写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刻画人物性格,揭示社会本质。它强调文学的阶级性和党性,认为文学应该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服务于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在文学创作上,左翼文学倡导大众化、通俗化的方向,力求使文学更加贴近人民群众,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左翼文学的代表作品包括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和《春》、老舍的《骆驼祥子》等。这些作品都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揭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激发了人民的革命热情。在当下,中国左翼文学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它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我们今天理解和评价那个时代的重要参照。同时,左翼文学所倡导的现实主义精神、人民立场和革命精神,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和文艺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三、京海派文学概述京海派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起源于20世纪初的北京和天津地区,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京海派文学以北京为中心,辐射至天津、河北等地,聚集了一批优秀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如老舍、茅盾、巴金等,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深刻的社会批判和人文关怀。京海派文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注社会现实,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反映了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二是强调文学的艺术性,追求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三是注重思想性,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深入剖析,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京海派文学在当时的文学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也为中国文学的多元化和丰富性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京海派文学还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为后来的文学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在当下,京海派文学的意义依然重要。它不仅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资料,也是理解当时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的重要途径。同时,京海派文学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和文学创作仍然具有启示和借鉴作用。深入研究京海派文学,对于我们理解中国文学的演变和发展,以及推动当代文学的创新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四、中国左翼文学与京海派文学的关联与对比中国左翼文学、京派文学和海派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三个重要的文学流派,它们在文学思想、创作风格和代表作家等方面既存在一定的关联,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共同的民族国家理想:尽管表达方式不同,但这三个流派都坚守着民族国家的理想。左翼文学强调反帝国主义和救亡图存的主题,京派文学则通过描绘乡村中国的变迁来表达对民族未来的忧虑,而海派文学则关注都市生活中的新市民所面临的物质文明的压迫。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融合:这三个流派的作品都体现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融合。它们既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又注重文学形式的创新,试图以不同的方式揭示现代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样性。社会批判精神:无论是左翼文学对资本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批判,还是京派文学对现代化进程中人性缺失的反思,亦或是海派文学对都市生活和物质文明的审视,都体现了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文学思想:左翼文学强调文学的政治性和革命性,注重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京派文学则更注重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追求自然、朴实的文风海派文学则强调都市文化和现代性,追求新颖、独特的创作风格。创作主题:左翼文学多以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反抗为主题,具有强烈的阶级意识京派文学则以乡村生活和传统文化为创作主题,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海派文学则以都市生活和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为主题,关注人与物质文明的关系。代表作家:左翼文学的代表作家有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京派文学的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芦焚等海派文学的代表作家有张爱玲、钱钟书、穆时英等。中国左翼文学、京派文学和海派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形成了独特的文学景观,它们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共同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五、中国左翼文学、京海派文学在当下的意义在当今社会,中国左翼文学和京海派文学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这两种文学流派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们的独特风格和思想内涵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食粮。中国左翼文学和京海派文学在当下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社会状况和思想潮流,进一步揭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这对于我们认识历史、了解国情、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左翼文学和京海派文学在当下也具有重要的文化启示意义。这些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和反思,也是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借鉴。它们所倡导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等思想,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弘扬民族精神、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中国左翼文学和京海派文学在当下还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这些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元素和文学传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些作品的传承和推广,我们可以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中国左翼文学和京海派文学在当下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应该深入研究这些文学流派的历史背景和思想内涵,挖掘它们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为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六、结论这三种文学形态都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学的独特风貌。左翼文学是现代政治社会的产物,反映了人们在斗争中的精神解放、精神困境及其拯救的历程。京派文学的背景是“北平”文化社会,反映了乡村中国在现代化冲击下保持自重并反观现代人性缺失的忧虑。海派文学来自于现代商业社会,表达了新市民遭受物质文明正反两方面压迫的情景。尽管这三种文学形态在背景和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但在表达民族国家理想、人民意识、社会批判精神方面是相通的。在与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复杂纠葛中,它们所获得的现代品格的重要方面是手执先锋性和大众性两端,既占据现代文明植根之地,又留心不被本土封建保守主义所腐蚀。对这三种文学形态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在一个文学共同体内认识它们的对峙和互相渗透性,从而更全面地理解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研究历史的文学是为了今天的文学,我们能够从当前的文学作品中感受到这些文学传统的影响,它们在当下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参考资料:林语堂,一个被誉为“两脚踏东西文化,心评宇宙文章”的学者和作家,以其独特的文学观念和审美情趣,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在当下社会,林语堂的文学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林语堂的童年经历、青年后的游学生涯以及中年以后的旅居国外的生活,促成了他学贯中西、融通古今的渊博学识,也造就了他异于时代和常人的特殊的审美情趣。面对科学主义的泛滥给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所造成的日益加剧的灾难和难以摆脱的困境,林语堂以他独特的文化忧患意识,从哲学意义上思考了中国人的人性、文化、文学、文体等概念,并对中西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讨论。在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对抗中,林语堂形成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学观和文体观。从文学观念来看,林语堂肯定并发展了袁宏道崇尚自然的性灵观念,他追寻人的本体意义,强调享乐、个体及入格修炼,重视审美人生,倡导“美”、“爱”和“自由精神”。同时,他喜爱平和雍容的文化心念,力避焦虑和粗糙。这种文学观念的现代性带来了他文体的现代性。林语堂的自由精神使他的文体更加解放,见解更加放逸,气韵更加生动,笔调更加从容,行文更加潇洒,文才更加斑斓。他的语录体完全摆脱了为文必谈国家、民族、立论必说道德教化的思路,而是放开手脚,打开门户,直接面对天地自然和世俗人生。这种独特的文学思想和写作风格,对于当前中国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中,林语堂的文学思想对于我们重新审视和发展中国现代文学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他的作品所蕴含的对人性的、对社会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文化的独特理解,都是我们今天需要深入学习和借鉴的。林语堂的文学思想强调个人的自由和独立,推崇自然的人性和人性的自由,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种对自然和自由的追求,对于今天我们重新审视和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同时,林语堂的文学思想也强调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性的深入理解。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对于外界的往往超过了对自身的思考。林语堂的文学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自我、理解人性的重要途径。他以独特的视角剖析人性,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林语堂的文学作品也为我们提供了观察社会、理解社会的重要窗口。他的作品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从社会底层到社会上层,从个人情感到社会伦理,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这种对社会现实的深度剖析和批判,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当今社会的复杂性具有重要的帮助。林语堂的文学思想在当下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的作品不仅提供了对自然、人性和社会的独特理解,而且为我们提供了反思自我、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在未来的文学发展中,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借鉴林语堂的文学思想,推动中国现代文学的持续发展。中国左翼文学与京海派文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大重要的文学流派,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文学理念与审美追求。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并对当下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左翼文学,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是伴随着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与民族危机而产生的文学现象。它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与阶级性,致力于通过文学反映社会现实,唤醒民众的阶级意识,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左翼文学作品以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鲜明的政治倾向性为特点,如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等,都是左翼文学的代表作。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左翼文学不同,京海派文学则更加注重文学的艺术性与审美追求。京海派作家们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们的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情怀。京海派文学以细腻的笔触、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人文思考为特点,如老舍的《四世同堂》、汪曾祺的《受戒》等,都是京海派文学的杰出代表。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与认可。在当今社会,中国左翼文学与京海派文学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历史、认识社会的重要窗口。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变迁与社会现实,增强我们的历史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它们也为我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启示。无论是左翼文学的社会责任感与现实主义精神,还是京海派文学的艺术追求与人文情怀,都是我们在文学创作中需要学习与借鉴的。中国左翼文学与京海派文学在当下还具有推动文学多样性与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成为了一种趋势。中国左翼文学与京海派文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传播与交流有助于推动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与交流,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中国左翼文学与京海派文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大重要的文学流派,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在当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历史、认识社会的重要窗口,也为我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启示。它们的传播与交流还有助于推动文学多样性与促进文化交流的发展。我们应该深入研究与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学遗产,让它们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新的光彩。在中国文学史上,革命文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流派。其核心理念是以文学为武器,唤起民众,推动社会变革。这一思潮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创作,也对周边国家,如马来西亚的华文文学(简称“马华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马华左翼文学中,中国革命文学的影响尤为显著。马华左翼文学是在马来西亚的华文文学中,受到中国革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一个文学流派。这一流派的作家们,深受中国左翼文学的影响,以文学为工具,表达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对民众疾苦的同情,以及对未来理想的追求。中国革命文学的核心理念,如现实主义、人民性、革命性等,在马华左翼文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些作家们通过描绘马来西亚底层民众的生活,揭露了社会的不公和黑暗,呼唤民众觉醒,投身革命。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同时,中国革命文学中的一些重要作品,如鲁迅的《呐喊》、茅盾的《子夜》等,也在马来西亚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深入的研究。这些作品不仅为马华左翼文学提供了丰富的文学资源,也为其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马华左翼文学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如如何在马来西亚这样的多元文化背景下,保持文学的独立性和创新性,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坚守本土文化的根基,都是马华左翼文学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中国革命文学对马华左翼文学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为马华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其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在未来的发展中,马华左翼文学应继续坚持其核心理念,不断创新和发展,为马来西亚的华文文学贡献更多的力量。海派的概念是与京派对立的,最初这两个名词是沈从文在上世纪30年代挑起的一场文学争论中提出的,上世纪30年代写实小说和抒情小说流派基本上分别被京派和海派所分割。海派作家应该是指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未必是上海人)。广义上的海派指所有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派别,包括左翼文学、新感觉派文学、鸳鸯蝴蝶派;狭义的话,就只指新感觉派。30年代中国沿海商业文化、消费文化的产物。上海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大都市,得风气之先,但也是西方思潮与中国封建余毒交杂,社会矛盾尖锐,阶级对立严重的地方。清末才子佳人小说、“五四”后的新才子佳人小说、上海滩的腐朽社会风气、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对海派小说的形成都有影响。鲁迅曾说,海派文学为“商”“帮忙”,从中不难看出它的格调。这是一种商业味很浓的文学。海派没有成立过正式的组织,也未发表过宣言,之所以人们将其视作一派,是由于海派作家在思想倾向、艺术趣味和创作方法上有某些共同的特点。对都市文明既有幻灭,又有欣赏的挖掘。海派作家应该是指活跃在上海周围的作家,代表人物有张资平、叶灵凤、穆时英、曾虚白等。他们都以都市青年男女的种种爱情纠葛。有人统计1928年前张资平70多万字的小说中,写恋爱的就有55万字。体现都市文化和商业色彩的各路作家。其中包括已成流派的“现代派”诗歌,“新感觉派”小说,以及无法归入任何流派的上海作家如张爱玲,苏青,林徽因广义上指所有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派别,包括左翼文学、新感觉派文学、鸳鸯蝴蝶派;狭义的话,就只指新感觉派。海派小说主要是以描写都市生活为题材,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初期海派的叶灵凤的《紫丁香》、第二代海派新感觉派的刘呐鸥的《都市风景线》和茅盾的《子夜》、张爱玲《金锁记》《倾城之恋》。是新文学的世俗化、商业化。小说注重可读性,迎合大众口味,是一种“轻文学”;过渡性地描写都市。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态:夜总会、赌场、酒吧、投机家、交际花等,着重病态生活的描写;首次提出“都市男女”这一海派常写的新的主题,造成一种“新式的肉欲小说”;上世纪30年代达到极盛。上海成为文化中心是多层次的。它既是进步文化中心,如《新青年》在上海创刊、左联在上海成立,鲁迅先生在上海生活和创作……与此同时,上海的一般文化也相应地活跃起来;而反动文化也相当猖獗。还有像《嫖界指南》这样的妓院文学、色情文化也泛滥成灾。五花八门的小报,是上海的又一道“风景”。可以说,当年的上海文化是多方面、多层次、综合性的复杂的共同体。这也许就是海派文化的一个鲜明的特征吧。海派文化肇始于中国画,亦起源于京剧,作为艺术流派滥觞后,很快漫开至电影、小说、美术教育等领域,乃至社会生活诸多方面,便形成了海派文化这个概念,可见这是客观历史的必然产物。海派文学就是在这个演进的过程中诞生的,可以看到,在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纳了吴越文化的和其它地域文化,受到了世界文化主要西方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富有上海地方特色的海派文学。特色:上承《红楼梦》、《花月痕》的传统,外受《茶花女》的哀怨与世纪末的感伤的影响,展现出一种落魄者的孤独感。代表人物:张资平、章衣萍;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上海现代派)。特色:直接取法外国现代主义思潮,如日本新感觉派、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说等,剖析洋场社会人的行为方式和深层意识结构。新感觉主义的听、闻、视、触、味各种感觉器官,似乎都有某种特异功能,可以直接输导到被感觉的物体上,赋予它们‘生命感’,从而使来去匆匆的印象组成了感觉流。刘、穆等人把都市风景分解得七零八落、五光十色,在探戈乐的交错节奏中摇落出浓艳的菸酒味和脂粉气;他们对都市的感觉带有光色错综感、倏忽感和魔幻感。“海派”文学的最大特色——繁华与靡烂的同体文化模式:强势文化以充满阳刚的侵犯性侵入柔软靡烂的弱势文化,在毁灭中迸发出新的生命的再生殖,灿烂与罪恶交织成不解的孽缘。当海派文学的渊源时,似乎很难摆脱这样两种文化的同体现象,也可以说是“恶之花”的现象。但上海与波德莱尔笔下的巴黎不一样,巴黎从来就是世界文明的发射地,它的罪恶与灿烂之花产生在自己体腔内部,具有资本主义文化与生俱来的强势特性,它既主动又单一,构成对他者侵犯的发射性行为,而在上海这块东方的土地上,它的“恶之花”是发酵于本土与外来异质文化掺杂在一起的文化场上,接受与迎合、屈辱与欢悦、灿烂与靡烂同时发生在同体的文化模式中。本土文化突然冲破传统的压抑爆发出追求生命享受的欲望,外来文化也同样在异质环境的强刺激下爆发了放纵自我的欲望,所谓的海派都市文学就是在这样两种欲望的结合下创造了独特的文化个性。海派的雅俗善恶二元混杂,来源于上海这个商业都市的二重性。一方面是新生的、有活力的现代都市;另一方面,因为有旧文化的多层包围,因为现代性质的文化消费并不能排除消极面,现代文明也能媚俗,它就呈现出善恶兼备的形态。又由于读书市场的商业趋利作为重要动因,海派如想无限地求新求奇,就要发展自己的先锋性;如从众、从俗、从下,就会追求趣味,反对崇高,扩大自己的通俗特征。海派的雅俗,还同上海这个都市的读者分流有关。雅是为了呼应这个城市的雅读者群,包括洋行、海关、银行、公司的写字间读者,也包括铁路、邮政雇员的一部分及大中学校师生的一部分(即有的是海派的读者,有的则构成激进的左翼读者群)。俗是为了迎合通俗读物的读者群体,如低级职员阶层、广大的店员阶层和其他居住在石库门房子里的市民阶层。海派在上海的先锋文学市场和通俗文学市场两边都占据了位置:表现都市新的观念、新的生活方式的海派文学,由先锋而高雅;俗的支流则表现艳情、恐怖、骗局,收集城市奇闻,制造软性文字,由通俗而低俗而媚俗。上海都市生活方式相对于传统生活方式来说,是座精神孤岛;同时都市机械文明使人有被生活抛入急驶的轨道,随时要倒下来的感觉。切断了旧有联系的新型都市人物,没有找到新的可供插足的根基,于是成了无根的不安宁的游魂,漂荡在十里洋场。‘海派小品里传达的漂泊情绪反应出他们与革命主潮、传统文明脱节,找不到自己生存位置,在夹缝中艰难求生的境况’。结语:海派文人在大时代的变革中发现自己是小人物并且认同这一身分,同时又不能找到人生的理想支点,重获文化英雄身份,所以他们在商业社会面前呈现话语失落。五四新文学发动以来,海派小说的传统一度受到打击,新文学发起者对上海作家竭尽嘲讽之能事。如郭沫若等创造社发迹于上海,刘半农教授就嘲笑他为“上海滩的诗人”;到了鲁迅来概括上海文人时就干脆用“才子加流氓”一锤而定音。其实在北京的文人中,刘半农和鲁迅都是来自南方,更像是“海派”一些。就在阵阵讨伐声中,一种新的海派小说出现了,那就是创作社的主将郁达夫的小说。郁在日本留学时期开始创作,他的忧郁、孤独、自戕都染上世纪末的国际症侯,与本土文化没有直接的影响。郁达夫对上海没有好感,对上海的文化基本持批判的态度,但这种批判精神使他写出一篇与上海有密切关系的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这部作品依然未脱旧传统才子佳人模式,但身份又有了变化,男的成为一个流浪型的现代知识分子,女的则是一个上海香烟厂的女工,也许是从农村来城市打工的外来妹。郁达夫笔下的流浪知识分子还不具备自觉的革命意识,他与女工对社会的仇恨都是停留在朴素的正义与反抗的立场上。但是随着20年代大革命风起云涌,革命意识越来越成为市民们所关心的主题,不但许多激进的知识分子被卷进去,而且还成为民众意识中的英雄。尤其在上海那样一座有着庞大工人队伍的城市里,革命风云不可避免地从此而起。在新文学发展到“革命文学”阶段里,上海的作家们沿着郁达夫的浪漫抒情道路创作了一大批流行文学,主人公是清一色的革命知识分子,他们在这个城市里浪漫成性,不断吸引着摩登热情的都市女郎,不倦地演出一幕幕“革命加爱情”的活报剧。依然是纠缠不清的多角恋爱的幻想,依然是才子佳人现代版的情欲尖叫,丁玲、蒋光慈、巴金、潘汉年、叶灵凤等时髦的作家无不以上海为题材,创造了新的革命的海派文学。30年代的文学史是两种海派文学传统同时得到充分发展的年代,前者的代表作品有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新感觉派”作家的作品;后者的代表作品有茅盾的《子夜》。但需要强调的是,两者虽然代表了海派文学的不同倾向,但在许多方面都不是截然分开的。比如关于现代性的刻画也是《子夜》的艺术特色之一,现代性使小说充满动感,封建僵尸似的吴老太爷刚到上海就被“现代性”刺激而死,本身就是极具象征性的细节。同样,在新感觉派作品里,阶级意识有时与上海都市文化中的“恶之花”结合为一体,如穆时英的《上海的狐步舞》、《夜总会里的五个人》等许多小说里关于贫富对照的细节描写就是明显的例子。《子夜》描写的上海的民族资本家与外国财团利益的斗争细节及其场所(如丧事与跳舞、交际花的间谍战、太太客厅的隐私、交易所里的战争、宾馆的豪华包房、丽娃河上的狂欢以及种种情色描写)体现的是典型的繁华与靡烂同体模式结构。茅盾以留学德国的资本家来代替流浪知识分子,以周旋于阔人之间的交际花代替旧式妓女,其间展开的情色故事从心理到场面都要远远高于一般的海派小说。只是作家为了突出左翼的批判立场,才不顾自己对工人生活的不熟悉,特意安排了工人罢工斗争和共产党内两条路线斗争的章节,但这方面他写得并不成功。所以,从本质上说《子夜》只是一部站在左翼立场上揭示现代都市文化的海派小说。刘呐鸥创作《都市风景线》的生活观照态度归结为单纯和全然,又将这种单纯和全然的风格与现代都市的人为造作文化联系起来,构成半殖民地上海的独特的风景线,可以说是对刘呐鸥为代表的海派文学最传神的写照。30年代是新感觉派与左翼文化把海派文学的两个传统推向顶峰的年代,那么,40年代的海派小说在忍辱负重中达到了成熟与完美。由于上海是一个中西文化不断冲撞的开放型的城市,也由于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基本上是一个欧化的传统,所以海派小说的主人公主要是与“西方”密切相关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及其消费圈子,而普通市民在海派小说里只是作为消极的市侩形象而出现。在40年代大紫大红的张爱玲,是一个深受五四新文学教育长大的女作家,但她一开始创作就有意识地摆脱新文学的西化腔,自觉在传统民间文学里寻找自己的发展可能。上海这样一种移民城市,它的许多文化现象都是随着移民文化逐渐形成的,它本身没有现成的文化传统,只能是综合了各种破碎的本土的民间文化。与农村民间文化相比,它不是以完整形态出现的,只是深藏于各类都市居民的记忆当中,形成一种虚拟性的文化记忆,因而都市民间必然是个人性的、破碎不全的。张爱玲头一个捡拾起这种破碎的个人家族记忆,写出了〈金锁记〉〈倾城之恋〉这样的海派风格的作品。由于张爱玲对现代性的来临一直怀着隐隐约约的恐惧感,及时行乐的世纪末情绪与古老家族衰败的隐喻贯穿了她的全部的个人记忆,一方面是对物质欲望疯狂的追求,又一方面是对享乐的稍纵即逝的恐惧,正是沦陷区都市居民沉醉于“好花不常开”的肺腑之痛,被张爱玲上升到精神层面上给以深刻的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