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宁夏银川市贺兰县银川景博中学高一年级上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1页
2023-2024学年宁夏银川市贺兰县银川景博中学高一年级上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2页
2023-2024学年宁夏银川市贺兰县银川景博中学高一年级上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3页
2023-2024学年宁夏银川市贺兰县银川景博中学高一年级上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4页
2023-2024学年宁夏银川市贺兰县银川景博中学高一年级上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宁夏银川市贺兰县银川景博中学高

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09年,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在研究欧洲某处的地震记录时发现,地震纵波

的参数在地表下50千米深度处显著改变。他认为这是地质结构在此处急剧变化

所致。后来人们证实。该突变面在全球普遍存在,并将其命名为“莫霍面”。

界面以上的区域称为地壳,界面以下的区域称为地幔。

随后几十年间,关于莫霍面的结构形态和物质组成。再无革命性的研究发现。

当下,科学家已无法压制对地底世界的好奇……

1957年,美国的地质学家和海洋学家们在会议中提出了“打个洞,直抵莫霍

面!”的想法。会后,“莫霍计划”正式启动策划。考虑到大陆上地壳平均厚

度33千米,而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仅7千米,策划组织判断,要想钻穿地壳,到

达地幔,就得在水下开展。

如今我们已经知道,虽然只是打洞,但钻穿她壳这件事没那么简单,莫霍计

划打一开始就难题不断。

面对重重困难,科学家决定先定个小目标——在海底戳几个浅洞,找找感觉。

他们改装了一艘钻探船,于1961年在太平洋西海岸靠近墨西哥的海域钻了5口

深度不超过200米的井。该船返回时,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致电祝贺。称之为

科学史上“历史性里程碑”。

遗憾的是,这几口浅洞几乎是莫霍计划的全部直接成果。莫霍计划的预算不

断增加,取得的成果却寥寥无几,让人感觉很没盼头。毕竟,在20世纪60年

代那会儿,美国还有非常重要的航天事业要发展。1966年,美国国会砍掉了拨

款,莫霍计划搁浅。

莫霍计划的初衷是钻穿地壳,虽然这个目标没实现,但科学家通过这个项目

发现,在海底钻凿采集地质数据和样品,无疑是一种新颖又直接的“窥探”地

球的手段。

1968年,美国四大海洋所共同提出“深海钻探计划”,这也开启了已延续数

十年的、地球科学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计划。迄今,该计划经历深海钻

探计划、大洋钻探计划、综合大洋钻探计划、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的多次更名、

扩建、重构,已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

1971年和1975年,钻探船两次进入地中海,从海底以下取出岩芯。科学家

惊讶地发现,在形成于约600万年前的岩层中,竟然有石膏和岩盐。这些矿物

需由海水或盐湖里的卤水经强烈蒸发形成,怎么会出现在深海海底以下呢?科

学家推测,600万年前的构造运动使地中海和大西洋的通道被切断,导致地中

海水位越来越低。最后变成了“晒盐场”,从而堆积起了岩盐、石膏等蒸发岩。

20世纪90年代,钻探船在太平洋底下的深部岩层中发现了微生物,有的沉

积物中每立方厘米甚至有1000多万个活细菌。科学家将这些生活在海底下部岩

石里的微生物群称作“深部生物圈”,这是地球上最大的微生物储库,生活在

地球深处的微生物可以享有远超“万岁”的高寿。

中生代地球上横行一时的恐龙。在距今6500万年前消失。恐龙灭绝,谁是罪

魁祸首?地质界有两种解释:火山活动和小行星撞击。结果是大洋钻探给出了

答案:一颗直径10千米的小行星撞上墨西哥湾,砸出了直径180千米的陨石坑。

1997年,钻探船从水深2600米的海底取得了这次撞击事件的证据:富含化

石的软泥上,突然出现一个10多厘米厚的暗绿色层,其中含有大量硅质球粒和

岩石碎屑。经分析,这些物质来自撞击地球的小行星和炸裂的撞击坑。它们生

动地记录着这场旷世悲剧的惨烈情景。

2004年夏。三艘破冰船在北冰洋执行大洋钻探任务:一艘钻凿。两艘破浮冰

(以保证钻探船的稳定)。这场“冰上大战”十分艰苦,却换来了巨大发现:

5000万年前,北冰洋居然是个温暖的“湖泊”!

这次大洋钻探取得的岩芯中有大量的真蕨植物“满江红”的施子。这是一种

小型浮水植物,幼时呈绿色。也叫“绿萍”,常在水面上长成一片,到秋冬季

节呈现一片红色,所以叫作“满江红”,现在广泛分布于江南的水池和稻田里。

5000万年前,这些植物居然漂浮在北极的水面上,这表明当时的北极属于亚热

带气候。这个“北极湖”的生产力极高,沉积了丰富的有机碳,因此可以说,

北冰洋底具有重大石油前景。

半个多世纪以来,大洋钻探船成了海洋科学的“航母”,接二连三的重大发

现成了20世纪地球科学研究成果的关键组成部分,其研究过程中也不乏我国

科学家的身影。

1998年,我国加入大洋钻探计划。当时提出的钻探建议书在全球竞争中脱颖

而出。1999年春。在我国的设计和主持下,科学家实施了南海大洋钻探184航

次,取得了南海3000多万年来的沉积记录,这是当时西太平洋海区的最佳长期

沉积记录。科学家由此发现了气候演变的长周期。这一发现为探索气候变化打

开了新途径。也使我国的深海基础研究跻身世界前列。二十多年来。我国在南

海开辟了17个钻探站位,为人类认识南海深部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摘编自《比海底更深的地方》,汤恒岩编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霍洛维奇发现地震纵波参数在地表下50千米深度处显著改变的现象,后

来被人们证实,这一现象在全球普遍存在。

B.在莫霍计划的基础上,美国先后提出了深海钻探计划、大洋钻探计划、综

合大洋钻探计划等计划,实现了莫霍计划的初衷。

C.自从“莫霍面”被发现以来,科学家对地球的研究从未间断,对其结构形

态和物质组成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D.1999年,在我国的设计和主持下,科学家实施了南海大洋钻探184航次,

为科学家发现气候演变的长周期提供了帮助。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地壳平均厚度大于大洋地壳平均厚度,所以“莫

霍计划”考虑在水下钻穿地壳。

B.科学家从地中海海底以下取出的岩芯中发现了石膏和岩盐,推测出600万

年前地中海是“晒盐场”,堆积起了岩盐、石膏等蒸发岩。

C.地质界对恐龙灭绝有两种解释:一是火山活动,一是小行星撞击。“深部

生物圈”的发现证实是小行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的。

D.2004年,北冰洋钻探任务发现大量“满江红”他子,这表明北冰洋在5000

万年前属于亚热带气候,在北冰洋底可能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持画波浪线部分说法的一项是()

A.我国自主设计的首艘面向深海万米的超深水科考船,具备全球海域无限航

区作业能力。

B.《管子》一书曾对河流的横向环流、侧蚀作用形成河曲的过程进行了正确分

析。

C.1810年,英国地理学家詹姆斯・雷内尔总结了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洋流分布。

D.大洋科学钻探面向2050年科学框架重点研究方向之一是栖居海底的生命类

型。

4.请简要说明“莫霍计划”搁浅的原因。

5.从材料中看,大洋钻探取得成绩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文学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外边

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

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

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

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

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

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

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

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

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

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

哪个屋顶上搭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

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

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

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

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

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

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

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

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

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

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

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

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

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

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

材料二:

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

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

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节选自闻一多《红烛》)

6.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了年纪的担架员”的话一方面交代了小通讯员壮烈牺牲的情景,另一

方面也表现了小通讯员的机智和勇敢。

B.新媳妇两次“短促地‘啊‘了一声",第一次是表明她认出是小通讯员,

第二次表明她发现小通讯员伤势严重,可能已经牺牲。

C.“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照应上文,既表现了

小通讯员关心他人的品格,也表达了“我”无比痛苦的心情。

D.“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流泪”写出红烛燃烧的状态,

"灰心”表明红烛对未来信心不足的矛盾心理。

7.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艺术特点的理解、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合花》中的“我”,不仅起到串连情节的作用,还表明文中的人和事是

作者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突出了内容的真实性。

B.“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中的“百合花”象征

着小通讯员的纯洁与高尚,同时也照应了题目。

C.“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中“残风来侵”是指黑暗反动势力的阻挠。

D.闻一多的《红烛》这首诗,每一节都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形成了诗

歌浓郁的抒情氛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8.“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的意蕴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9.《红烛》这首诗表现了一种“红烛精神”,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木举•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

于路,乃阳败面嘀口。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日:“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

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已差乎?”太祖

日:“初不中风,但失爱於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

嵩终不复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

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颛异焉。玄谓太祖日:“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

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太尉桥玄,世名知人,睹太祖而异之,日:“吾

见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也!君善自持。吾老矣!愿以妻子为托。”由是

声名益重。

华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长更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

长吏受取贪饕,依倚贵势,历前相不见举;闻太祖至,咸皆举免,小大震怖,

奸完遁逃,窜入他郡。政教大行,一郡清平。初,城阳景王刘章以有功于汉,

故其国为立祠,青州诸郡转相仿效,济南尤盛,至六百余祠。贾人或假二千石

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民坐贫穷,历世长吏无敢禁绝者。太祖到皆毁

坏祠屋止绝官吏民不得祠祀及至秉政遂除奸邪鬼神之事世之淫祀由此遂绝。久

之,延还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

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为陶谦所害,故太祖志

在复雄东伐。兴平元年夏,使荀或、程昱守聊城,复征陶谦,拔五城,遂略地

至东海。还过郑,谦将曹豹与刘备屯郑东,要太祖。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

所过多所残戮。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

兴平二年,吕布、陈宫率万人袭。太祖兵皆出取麦,在者不能千人,屯营不

固。太祖乃令妇人守睥,悉兵拒之。屯西有大堤,其南树木幽深。布疑有伏,

乃相谓曰:“曹操多谪,勿入伏中。”引军屯南十余里。明日复来,太祖隐兵

堤里,出半兵堤外。布益进,乃令轻兵挑战,既合,伏兵乃悉乘堤,步骑并进,

大破之,获其鼓车,追至其营而还。

初,公为军刑,以东平毕退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逮母弟妻子。公谢

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遑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

遂亡归。及布破,遥生得,众为遥惧,公日:“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

君乎?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节选自《三国志嘈操传》,有改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到/皆毁坏祠屋/止绝官吏民不得祠祀/及至/秉政遂除奸邪鬼神之

事/世之淫祀由此遂绝

B.太祖到/皆毁坏祠屋/止绝官吏民不得祠祀/及至秉政/遂除奸邪鬼神之

事/世之淫祀由此遂绝

C.太祖到/皆毁坏祠屋/止绝官吏民/不得祠祀/及至秉政遂除奸邪鬼神之

事/世之淫祀由此遂绝

D.太祖到/皆毁坏祠屋/止绝官吏/民不得祠祀/及至秉政/遂除奸邪鬼神

之事/世之淫祀由此遂绝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氐硕的一项是()

A.太祖,古代用以对先祖称谓,多用来指开国帝王的庙号。文中的太祖指的

是曹操。

B.迁,常用作官职调动,多表示升官,也可以表示贬谪、降职。如:迁放、

迁逐等。本句中指“升迁”。

C.征,有“出征、征伐”之意,也可以用来表示皇上对臣子的任用,表“征

召”之意。本句中指“征伐”。

D.兖州,九州之一。从夏朝开始,为了便于管理,中原腹地分为“冀州、兖

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豫州”。后以“九州”代指中

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生硬的一项是()

A.曹操年少时放荡不羁,不务正业。但梁国桥玄却认为只有曹操能安社稷,

并把妻儿托付给曹操,侧面肯定了曹操的能力。

B.曹操到任济南后大刀阔斧,惩治贪官污吏,禁止不合礼制的祭祀,拆毁全

部祠屋,充分地显示了其治世之才能。

C.曹操借父亲在琅邪避难为陶谦所杀之事,征讨陶谦,一路攻城掠地,大破

曹豹与刘备的拦截,可以说所向披靡。

D.吕布、陈宫突袭,曹操城内兵力空虚,只能组织妇女一起在城外设伏,但

结果大败了敌军,显示了曹操的军事才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患之。后逢叔父于路,乃阳败面嚼口。

(2)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

14.有人说“曹操是一个奸诈、凶残之人,又是一个爱才之人”。请结合上文

简要分析。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5.下面对《归园田居》一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是近景。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

些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

B.“守拙”的“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与世俗的虚伪机巧相

对,表明了陶渊明对官场虚伪机巧的极其厌恶。

C.诗人用“羁鸟”和“池鱼”作对比,说明自己跟“羁鸟”和“池鱼”一样

早有摆脱官场束缚、返回田园隐居的强烈愿望。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对'‘羁

鸟”“池鱼”的热爱。

D.后四句是远景。在这里,不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而且这

纯朴、幽静的田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6.在《归园田居》一诗中,诗人采用什么手法来展现田园风光?诗作的点睛

之笔“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词人旧地重游,引起对往昔不平凡生活回忆的过渡句

子是""和""o

(2)《圣甘》诗末表现人们采摘车前草,掖起衣襟兜回来的句子

(3)《插秧歌》点明冒雨插秧的句子“

(4)《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来表达

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是“,"。

六、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文化被人为地披上神秘的面纱,放在高高的神坛上供人们瞻仰

膜拜,引得一帮无识之士,几乎是人手一本《易经》,开口便曰"诗

云”。成人世界的疯魔,引发儿童世界的癫狂,一群群本该天真烂漫的孩子穿

上不伦不类的“汉服”,行三叩九拜之礼,一脸成人的伪正经。不良

商家赚得盆满钵满,无良文人赢得,家长们忙得脚不沾地,孩子们累得

苦不堪言。然而竟然有人将这种现象美其名曰"国学热”。

谬矣,如果这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那我宁可不要。欠缺了正确形式的传

统文化传承,就只能是一阵风,有点动静,然而收效甚微。想真正传承传统文

化就要把它请下神坛。让它变得亲民。变得接地气。变得像吃饭穿衣一样自然

而然。

令人欣慰的是《经典咏流传》的出现,将古诗词和部分近代诗词配以流行乐,

用歌声诠释诗词之美。走下神坛的诗词,第一次让现代人觉得如此悦耳动听,

和诗以歌的形式第一次让现代人不再觉得诗词佶屈辞牙,优美舒畅的歌声第一

次让现代人感觉古诗词不再难以背诵。老少咸宜、雅俗共赏,全家人围坐,

一起吟唱,一起欣赏,一起背诵,传统文化就在潜移默化中在最大范围内传播

开来,。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曾几何时趋之若鹫正襟危坐前拥后呼

B.曾几何时前赴后继正襟危坐前呼后应

C.旷日经年趋之若鹫道貌岸然前呼后应

D.旷日经年前赴后继道貌岸然前拥后呼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老少咸宜、雅俗共赏,全家人围坐,一起吟唱,一起欣赏,一起背诵,传

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就在最大范围内传承开来。

B.老少咸宜、雅俗共赏,全家人围坐,一起欣赏,一起背诵,一起吟唱,潜

移默化中传统文化就在最大范围内传播开来。

C.老少咸宜、雅俗共赏,全家人围坐,一起吟唱,一起欣赏,一起背诵,潜

移默化中传统文化就在最大范围内传播开来。

D.老少咸宜、雅俗共赏,全家人围坐,一起欣赏,一起背诵,一起吟唱,潜

移默化中传统文化就在最大范围内传承开来。

七、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这段文字,完成小题。

位于我国大西北腹地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被沙漠包围,生态系统脆弱,长期

处于荒漠化的威胁中。多年来,宁夏几代治沙人前赴后继,用辛勤和智慧,

锁住了漫天黄沙,构筑了一道道绿色屏障,创造了一个个绿色奇迹。

黄沙滚滚不见路,跟着驼铃找宁夏。这是60多年前宁夏的真实写照。严重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