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的例子_第1页
以史为鉴的例子_第2页
以史为鉴的例子_第3页
以史为鉴的例子_第4页
以史为鉴的例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第第页以史为鉴的例子

第七单元以史为鉴

召公谏厉王弭谤(《国语》)

译文

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卫国的巫师,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批判国王的人,根据卫国的巫师的报告,就杀掉批判国王的人。国人不敢说话,路上相见,以目示意,不敢交谈。

周厉王颇为得意,对召穆公说:我能消退指责的言论,他们再也不敢吭声了!

召公回答说:你这样做是堵住人们的嘴。堵塞老百姓的嘴,好比堵塞河水。河流假如堵塞后再决堤,伤人肯定许多,人民也是这样。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同宗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育,元老们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反道理。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宝全靠它出产;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人们用嘴巴发表谈论,政事的成败得失就能表露出来。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预防,这是增加衣食财宝的途径啊。人们心中所想的通过嘴巴表达,他们考虑成熟以后,就自然流露出来,怎么可以堵呢?假如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能有多少人来帮助帝王您呢?

周厉王不听,在这种状况下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过了三年,人们最终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作品鉴赏

中国古代历史家在记述历史大事时,有尚实录、寓褒贬的优良传统。他们往往忠于历史真实,并从那些孤立甚至偶然的大事中,去挖掘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以供后代统治者借鉴。《国语》这篇文章记载了周厉王被逐的过程。召公亦作邵公。周厉王执政时,由于残暴无道,遭到人们的责备,然而他非但不思改弦易辙,反而实行高压手段堵塞舆论的批判。结果,人民在忍无可忍的状况下举起反叛的旗帜,把他从国君的宝座上拉了下来。它告知人们一条真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即是说,假如统治者滥施暴政,且又堵塞言路,终将自食其果。全篇文字简洁,叙述有条有理,规律性强,很有说服力。

《召公谏厉王弭谤》在结构上是谏因、谏言、谏果的三段式。首尾叙事,中间记言,事略言详,记言为主,体现了《国语》的一般特点。但文章的开头结尾却仍有独到之处。[2]

文章开头,妙语传神。“厉王虐,国人谤王”,寥寥七字,胜于千言。一边是厉王虐,一边是国人谤。谤由虐起,事出必定,因果明白,壁垒分明,一开篇便呈现给读者一对不行调和的冲突。既引出召公苦谏的缘由,也为厉王的可悲下场埋下了伏笔。接下来厉王的一“怒”一“喜”,两个动词,如千钧之力,又将冲突推向高潮,且把这位暴虐无道的昏君形象斧砍刀削得更加逼真。结尾是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开头“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此语真乃神来之笔,厉王以为高压就可止谤,因而“大喜”,其实高压下的缄默,只是火山

喷发前的死寂。结尾“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这是生气与抵抗的岩浆在分散力气。最终火山喷发,国人暴动,厉王被逐,那该是何等壮丽的场面,何其简单的斗争。但全都略去,只写了“三年,乃流王于彘”,淡淡的七个字,对厉王是何等轻视,而留给后人的思索又是何等深刻![1]

召公的谏词,前后都是比方。前一个比方,说明“防民之口”的害处;后一个比方,说明“宣之于口”的好处。只有中间一段切入正题,以“天子听政”总领下文,从正面写了“宣之使言”的种种好处。从公卿列士,史、瞽、师、蒙,到百工庶人,广开言路,畅所欲言,而后经天子斟酌取舍,补察时政,就使政策、政令不背真理。如此,恰当生动的比方与严厉 仔细的正题有机结合,夹和成文,笔意纵横,态度真诚,专心良苦。

一、召公为什么认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召公认为江河堵塞不通,就会引起决堤泛滥,受到损害的人肯定许多。而堵塞人民的嘴,不让人民讲话,也必定会引起类似江河决堤泛滥那样的严峻后果。召公的政治主见就是“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就是要让老百姓把话说出来,才是为政者的正确途径。

二、周厉王拒谏的深层次缘由是什么?给今人留下了怎样的历史教训?

厉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出名的暴君。他拒谏的缘由来自于他的暴虐凶残、刚愎自用。他不仅熟悉不到危机,反而沾沾自喜,表现了他的残忍和昏庸。这段历史,却是为了警告后来的统治阶级(特殊是最高统治者),应当多看看自己身上的缺点,多听听底层社会的意见,天下才能长治久安。这就是文章真正的命意所在。

谏逐客书(秦·李斯)

《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优秀古代公文,是应用写作法定公文讨论的重要内容之一。这里的“书”不是书信,而是上书、奏章,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是一种臣子向帝王逐条分析事理的公文名称,与表性质类似。该文能比较充分地体现公文的一些本质属性,正是这些公文本质属性形成了该文鲜亮的特色。

文章先叙述秦自穆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无客的帮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然后列举各种女乐珠玉虽非秦地所产却被宠爱的事实作比,说明秦王不应当重物而轻人。文章立意高深,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标,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此文理足词胜,雄辩滔滔,打动了秦王嬴政,使他收回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译文

我听说官吏在协商驱除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

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纳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愿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秦惠王接受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掌握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事奉秦国,功烈连续到今日。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除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

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如果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这些珍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爱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假如肯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纳,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秦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入耳目的全部这些都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妙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乌乌呀呀地唱歌,能快人耳目的,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卫桑间的歌声,《韶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淫靡动听之音,不要秦筝而要《韶虞》,这是为什么呢?莫非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可以满意耳目官能的需要么?可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除。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有美妙,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原因。抛弃百姓使之去关心敌国,拒绝来宾使之去事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

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珍贵的却许多;贤士中不诞生于秦,情愿效忠的许多。如今驱除来宾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行能的啊。

一、文章如何说明逐客的弊病?

本文第四段是从理论上直接阐明逐客之害。逐客的结果必定是“弃黔首以资敌国,却来宾以业诸侯。”这样做简直就是借武器给敌人,送粮食给强盗!这样说明逐客的弊病,一针见血,抓住了要害。这个结论对于雄心勃勃的秦王来说,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二、指出文中的铺陈部分,并说明其表达的作用。

本文采纳了铺陈的手法,说明客卿之功。事实胜于雄辩,在第二段列举了历史上四位国君与当今秦王的大量事实作论据,第三段具体铺述秦王重外物轻人才的事实,文气饱满,大大增加文章说服力。

三、举例说明本文所采纳的正反对比的说理方法。

本文在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之后,即反复采纳正面论述和反面推理相结合、正反对比的方法进行论证。第二段中,四位秦君“皆以客之功”的事实是正面论述,“向使”句以下转入反面说理。第三段中,秦王重用“异国之物”与用人上

的“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形成对比。第四段中,五帝三王之胜利与秦王却客以助仇,也是正反对比。

内容鉴赏

这篇文章在论证秦国驱除客卿的错误和危害时,没有在逐客这个详细问题上就事论事,也没有涉及自己个人的进退出处,而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这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见识,体现了他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政治主见和用人路线。文章所表现出的不分地域,任人唯贤的思想。

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推理严密,规律性强,论据充分有力。先谈历史,以秦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召士纳贤为例,强调重用客卿之重要。接着再谈现实,列举秦王的爱好,诸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以及所佩太阿剑,所乘之纤离之马等,都来自诸侯各国。一方面列举客卿对于秦国的历史功绩,得出“使秦成帝业??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以负于秦哉”,打动秦王;另一方面,分析留客逐客的利弊,晓以利害,“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行得也”。然后反复推论,归结到重色乐珠玉而轻人民,“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这就是“动言中务”,从利害关系上立论,正点到秦王要称霸的雄心。接下来又从“地广者粟多”等联系到泰山、河海的比方,再转到“弃黔首以资敌国”的错误,归结到“今逐客以资敌国”的危殆,进一步证明逐客关系到秦国的安危。这样波澜起伏,正是“飞文敏以济辞”(刘勰语),最终打动了秦王。[6-7]

文章辞采华美,排比铺张,音节流畅,理气充分,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代辞赋之丽。末尾作结,指出秦人“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的危害,有极强的理论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谏逐客书》最精彩的是中间一段,语辞泛滥,意杂诙嘲,语奇字重,兔起鹘落,可谓骈体之祖。李斯虽为羁旅之臣,然其抗言陈词,有一种不行抑制的气概,成为后世奏疏的楷模。

艺术特色

善用比方。从而增加了谈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最突出的例子是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当抱的态度和不行取的态度。如文中写道:“夫击瓮叩缶??适观而矣已。”这形象地说明白秦王想得意于天下,在任人方面也应当弃退秦国那些平凡之辈,而取用异国的贤能之德。此外,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用“借寇兵而赍盗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益雠”的愚蠢行为,形象而具有说服力。

文章气概奔放,文采斐然。这与多用铺陈、夸饰手法和排比、对偶句子以及多选用华美辞藻有亲密关系。如文中写秦国历史上“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状况,手法铺张,多用排比,对偶句显得文势充畅,并有音节之美。其中写惠王用张仪之计而在军事外交上取得了胜利,就用了“拨、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使、施”等动词,可见辞藻的丰富。文中写秦王为满意生活享受而取用天下了珍物一段,不仅手法铺张,句式多用排偶,文气充畅,言调谐美,不乏色乐珠玉等方面的华美辞藻,极富有文采。清代李兆洛《骈体文钞》选录此篇为“骈体初祖”,指出了本篇对后世骈文写作的深远影响。

过秦论(上)(西汉·贾谊)

《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此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过秦论》上篇先叙述秦自孝公以迄始皇渐渐强大的缘由:具有地理的优势、实行变法图强的主见、正确的战斗策略、几世秦王的苦心经营等。行文中采纳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铺陈式的描写方法,富有气概;之后则写陈涉虽然本身力气微小,却能使强大的秦国覆灭,在对比中得出秦亡在于“仁义不施”的结论。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写秦在危迫的状况下,秦王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王子婴的过失。

译文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坚固地保卫着来伺机夺取周王室的权力,(秦孝公)有统一天下的雄心。正值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因此,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继从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向北占据特别重要的地区。诸侯恐慌可怕,集会结盟,协商减弱秦国,不吝惜奇宝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裕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纳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相互救济,成为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识英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宽宏厚道而疼惜人民,敬重贤才而重用士人,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联合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在这时,六国的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