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_第1页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_第2页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_第3页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_第4页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第一节走进神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自然界中的神奇。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大自然中的现象,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科学,这些神奇是可以得到解释的。

重点难点

重点

1.让学生体验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2.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难点

1.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2.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具准备

饮料罐、玻璃杯、钻子、筷子、装有水的碗、拉链、圆珠笔、烧杯、茶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将接触一门新的学科——物理,学习物理将学习什么内容呢?

今天我们将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板书标题: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初中物理只是学习物理的启蒙课,将学习一些粗浅、基础的知识,而第一章则是启蒙课

的开篇,相当于结论课。我们用3节课的时间完成。哥白尼说:“人的天职在于勇敢探索真

理”。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索物理现象中的真理。物理是很神奇的,到底神奇在哪里

呢?(板书:第一节走进神奇)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探究点一自然中的神奇

1.老师讲述:从茫茫的星空到辽阔的大地,从高耸的雪峰到澎湃的江河,神奇无处不在。

2.请大家欣赏课本图1一1至图1-4,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老师针对问题解答:

哈雷彗星一般是由彗头、彗尾组成。彗星含量中冰最多。

中国民间将彗星叫做“扫帚星”。“彗”在中国有扫帚的意思。世界公认中国是对彗星

观察和记录最早的国家。中国古书《淮南子•兵略训》中记录了公元前1057年的一次彗星,

它就是后来命名为“哈雷”的彗星。

哈雷彗星是根据埃德蒙・哈雷的名字命名的。哈雷最广为人知的贡献是他对哈雷彗星的出

现时间的准确预言,哈雷的预言在其死后17年准确应验:1759年、1835年、1910年。

图1-2闪电是云层和云层之间或云层和地面之间的一种放电现象,而放电时所发出的巨

大声响就是雷鸣。闪电在前,因为光速远大于声速。

图1—3,大自然为什么有五颜六色,为何如此绚丽多彩、令人惊叹?

图1-4,在雪山的底部受压力很大,这样就有一部分冰雪化成了水,就好像给冰雪层涂

了润滑油,当人说话时,会使积雪层振动,这样就产生了雪崩。

龙卷风有时又称为旋涡风,外形近似漏斗,它通过地表或海面时,产生的破坏力极大。

龙卷风内部强大的上升气流有时可将汽车或树木举起,带到数百米外。

3、请学生列举另外一些自己知道的自然中的神奇。

探究点二生活中的神奇

1.老师讲述:自然现象扑朔迷离、千姿百态,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则呈现出另一些神

奇。

2.请大家欣赏课本图1一5至图1—7,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老师针对问题解答:

图1—5,充分利用大气压的作用。

图1一6,光的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会发生折射。光在同

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但在不均匀的介质中往往不沿直线传播,会发生弯折。还有海市

蜃楼也是光的折射现象。

拉链被美国的《科学世界》:杂志评选为20世纪的十大发明之一。

利用凹凸齿错合原理。拉链这种连接方式与传统的连接概念完全不同。人们习惯用扣子

系衣服,用带子拴鞋,这些连接方式都不是完全封闭的,费时也不牢固。

圆珠笔的油是受重力作用从笔管流到笔尖,笔尖是小圆珠。

冲浪者弓着腰,分开两腿是为了降低重心,增大支撑面。

图1一7撑竿有弹性势能,转化成动能和重力势能。

3.请学生列举另外一些自己知道的生活中的神奇。

同学们不仅留意大自然中的神奇,而且还通过观察、体验知道了不少生活中的神奇,说

明同学们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希望大家保持这良好的习惯,今后在物理这门学科的学习中肯

定会取得很好的成绩,将来肯定会大有作为的。

四、总结梳理达成目标

在这一节里,我们学到了什么(展示PPT)

自然界中的神奇没有人工制造或利用的痕迹,非凡而震撼人心,让人惊叹、惊心动魄。

生活中的神奇很平常,往往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但是平凡而充满智慧,是人类智慧的

结晶。

但是不管有多神奇,都应该能够用科学知识来解释。

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

1.用美的观点认真观察你周围的事物,你会看到什么?

2完成学生用书“课后作业”部分练习。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走进神奇

1.在自然中--非凡而震撼人心

2.在生活中——平凡而充满智慧

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神奇现象有很多,应该精选一些配有演示实验的,有代表性的实例,课前要先

亲自动手操作,认真地做每一个实验,以便课堂达到最佳教案。

第二节探索之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究。

2.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过程与方法

知道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自然是神奇的,人们的探索历程则是漫长、曲折并富有意义的。

重点难点

重点

1.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究。

2.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难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资料: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视频材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在自然界中、在生活中都有很多神奇,面对神奇,人们感到迷茫、

好奇、敬畏,人们渴求去探究。“一种想要了解自然奥秘的无法遏止的渴望”促使世界各民族

努力探索、坚持不懈,从茫茫远古延续至今,并将走向未来。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物理学的

探索之路。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探究点一古文明中的科学思索……

古人早就开始思索自然界的神奇现象了,而那些能直接刺激感官的神奇现象则最能引起

他们的注意。从古人的文字和图画中便可看出他们的一些科学思索。

请学生看文字、图形思考。

1.图1—8,甲骨文“股”。

甲骨文“毂”,好像是一块很大的斜面石头和一只拿着结实木槌的手,这只手正拿着木

槌欲敲打石块。石头上分叉的笔画有时被解释成悬挂它的绳子形象,有时又被解释成某种形

式的装饰品。段和耳组成了“馨”(声)字,这似乎表示耳朵听的是木槌敲打鼓发出的声音。

2.图1—9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晒干”。

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晒干”,字的上部为发出光线的太阳,字的中部为被蒸发的水气,

字的下部则为大地。该字的意思为日光照射大地,使地面的水蒸发,以便达到晒干的目的。

3.图1-10,古人的宇宙模型之一。

4.图1—11,古代人认为“天圆地方”思想的雕刻玉版。

5.图1-12,石头阵,出现在世界不同地方的石头阵神秘莫测。有研究认为其功能之一

是古人用于观察天象的。

英国西南部的“魔圈”石头阵(又称巨石阵),被一些考古学者认为是人类现存最早的天

文观察台之一。它大约建立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500年左右,全部工程延续千年之久。

1960年,天文学家杰拉德・霍金斯借助计算机发现:在夏至这天,从英格兰石头阵圆圈中心观

察时,刚刚升起的太阳必将从远离中心的一块“巨石脚跟”上射出来。而在其他重要的节令、

日子,太阳、月亮升起和落下的方向也同样与另外的巨石一一对准成一条直线。它的外围坑

洞可以被用来预报月食。

探究点二物理学的进步之阶……

1.讲述:灿烂的古代文明闪烁着古人朦胧的理性之光,也为人们科学地认识世界奠定基

础。在物理学发展的漫长历程中,不少前辈作出卓越贡献。接下来我们了解物理学的进步之

阶……

2.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解物理学的发展史和相关的科学家的科学成就、科学探究方法、

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3.你认为物理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

汇总各小组的讨论结果,最后得出物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然科学先驱哥白尼冲击了托勒密体系,提出了“日心说”。经典力学和实验

物理学先驱伽利略用望远镜观察天空,其观察所得数据进一步支持了哥白尼的理论。

第二阶段,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构建了经典力学体系。

第三阶段是现代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在该阶段的主要突破则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玻

尔等人的量子力学。

物理学正是在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玻尔等科学巨匠经过漫长、不断的艰

辛努力的探索下,才有了今天的辉煌,希望大家努力学习,经过你们年轻一代的艰辛努力,

物理学将会有更加辉煌的未来。

四、总结梳理达成目标

在这一节里,我们学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归纳本节内容。

五'达标检)则反思目标

完成学生用书“课后作业”部分练习。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探索之路

1.古文明的科学思索..

①甲骨文②象形文字

③古人的宇宙模型④雕刻玉版

⑤石头阵

2.物理学的进步之阶……

①哥白尼的“日心说”

②牛顿的经典力学

③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玻尔等人的量子力学

教学反思

课前应该更多地搜集一些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视频材料,这样更直观、更能引起学生的兴

趣,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第三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知识的一些现代应用所产生的非凡神奇。

2.了解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过程与方法

对人类积累知识、探究科学的过程进行感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与伟大情怀。

2.培养学生关注科学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

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难点

1.知道物理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2.知道科学探究的环节及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资料:教材配置的VCD,科学探究环节讲解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物理学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近代和现代,近代每一次的工业

革命都是物理学的突破。在探索之路上,有众多的科学巨人为后人留下了果实丰硕的园地、

科学探究方法及不朽的科学精神。”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探究点一知识园地硕果累累

很多的前辈在探索神奇现象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蕴藏其中的某些物理规律。随着对这些

规律的深入探究,物理学的体系便逐渐形成了。

那么什么是物理学呢?

物理学(Physics)是研窕自然界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体会课本图1—17至图1―21人类科学探究的硕果。

正是由于众多的科学家致力于不断的探究,我们的生活才越来越丰富起来。

人类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物理学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己被广泛应用到现代化通信、交通、

航天、材料及能源等领域。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内容,通过一些实例,感觉物理知识的现代应用。

探究点二科学探究——其乐无穷

科学巨人们不仅为后人留下了知识的宫殿,而且还创建了科学的探究方法。

在科学探究中,大家要学会问,学会猜,学会做,学会想,还应学会相互合作。提问:

科学探究有几个主要环节?

学生看课本后回答,教师总结:

科学探究环节

提出问题f猜想与假设一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一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f分析与论证一评

估f交流与合作

探究点三科学精神——永远高扬

科学家们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还为后人留下了永远高扬的科学精神。

学生看图1—24至图1—26阅读后讨论。

问:通过阅读,你们认为科学家们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诀窍在哪里?

学生认真看图,阅读课本Pio〜P”的内容,进行发言总结,老师进行归纳,梳理。

“长江后浪推前浪”,物理学正是在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努力下,才发展到由量子论和

相对论作为支柱的现代物理学阶段。

新的发展带来新的问题,新的问题必将导致新的探索,新的探索推动物理学进入新的时

代。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同学们将发现科学巨人们留下的知识、方法及精神等无尽的财宝。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同学们将成为新时代的“巨人”!

四、总结梳理达成目标

在这一节里,我们学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归纳本节内容。

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

完成学生用书“课后作业”部分练习。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一)知识园地----硕果累累

(二)科学探究——其乐无穷

科学探究的七个主要环节

(三)科学精神永远高扬

教学反思

应该着重强调物理学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近代和现代,每一

次的工业革命都是物理学的突破。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第一节动与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

运动的关系。

2.知道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过程与方法

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的词语和诗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有理性的认识,有科学的世界观。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运动形式的多样性,用科学的语言描述机械运动。

难点

用参照物、运动、静止等物理概念描述运动的相对性。

教具准备

相对运动演示仪,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电脑多媒体、玩具汽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通过第一章的学习,我们已经领略到了物理世界的神奇与美丽,也了解了前人在探索物

理奥秘的经历中付出的努力与艰辛。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扮演者六小玲童真能腾云驾雾

吗?从现在开始,我们共同走进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探究点一运动的世界

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星移斗转,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涨潮落,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请看图2—1至图2—3

请举出一些你认为运动的例子。

学生举例,让学生积极参与并了解他们眼中的运动是什么。

探究点二运动的描述

1.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

(1)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

如:(学生举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图2—5);

(3)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图2—4)。

问:科学家是用什么来描述运动呢?(也就是物理学中如何描述运动呢?)

告诉学生科学家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及实验方法来描述与研究运动。

2.什么是运动和静止?

⑴我们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

(2)设疑提问讨论

a)李明背着书包向学校走去。李明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b)小王骑自行车上街。自行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小王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c)正在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汽车上的坐椅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⑶分析

上面的三个场景中有不少的物体,我们看

书包对李明位置不变李明对学校位置改变

小王对自行车位置不变静止自行车对树木位置改变运动

汽车1

坐椅对汽车位置不变对电线杆位置改变

111

物体物体物体物体

(4)概括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参照物: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静止: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5)讨论分析

a、先讨论课本图2—6和图2—7,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b、分别以地面和电梯的轿厢为参照物,乘客是怎样的?

c、以地面为参照物,同步卫星是怎样的?同步卫星的同步是什么意思?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学生阅读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什么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课本中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2)参照物的选择原则是什么?

[归纳小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原则:任意性;根据需要和方便。

四、总结梳理达成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我们还应注

意运动和静止相对性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

1.一位跳伞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看到身旁的直升飞机在向上运动,直升飞机相对地面

的运动是(D)

A.一定上升B.一定下降

C.一定静止D.无法判定

2.完成学生用书“课后作业”部分练习。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动与静

1.运动的世界

2.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参照物: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3)静止: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4)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原则:任意性;根据需要和方便

教学反思

这一节的内容比较抽象,理解性的知识点较多。比如与参照物有关的问题,学生老是分

不清楚一句描述物体运动的语句中,哪个物体是研究对象,哪个物体是参照物。

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

2.知道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并知道与其他单位的关系。

3.知道测量存在误差。

过程与方法

1.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会进行特殊测量。

2.会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并会估测时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占

1.刻度尺的使用和测量时间。

2.单位的换算和特殊测量。

难点

1.单位的换算。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教具准备

刻度尺、乒乓球、物理课本、钟表、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在生活、生产和科研中,人们经常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测量。体检时量身高、体重、血压

等,买菜时称一下菜有多重等。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探究点一测量单位

1960年,国际上通过了一套统一的测量标准,叫做国际单位制,简称SI。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他的长度单位: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jam)、纳米(nm)。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312369

1km=10m;1dtn=10m;1m=10cm=10mm=]0um=10nmo

1光年=9.461XlO6m

2.时间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他的时间单位:

年(y)、天(d)、时(h)、分(min)、毫秒(ms)、微秒(ps)。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h=60min;1min=60s;1s=IO3ms;1ms=IO3us。

探究点二测量活动

1.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引导学生总结,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

(2)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3)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并记下单位(补充:什么是分度值、量程,估读的方法)。

(4)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为减小误差,我们常采用的一种方法是:多测几次,求平均值。

2.用表测量时间

提问:通常我们用什么来测量时间?

学生回答:钟表、停表。学生看图2—13,了解时钟的演变过程。

探究点三测量误差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的偏差叫做误差,这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测量时(如估读时)有

的误差偏大,有的误差偏小。

引导学生总结:因为测量器材精确度有限,眼睛分辨能力有限,另外还有天气、实验的

设计都有可能影响误差的大小。所以误差总是存在的。我们可以通过校准测量工具、改进测

量方法、选用精度高的测量工具,我们最常用的方法是:多测量几次,求平均值。

四、总结梳理达成目标

通过对一些特殊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问题的探讨,除了掌握这些简单的物理知识外,更重

要的是在学习生活当中处理问题的时候,要善于把思路打开,如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

1.小明多次测量同一物体长度,得到的结果如下:则错误的是(D)

A.1.21cmB.1.22cmC.1.20cmD.1.11cm

2.完成学生用书“课后作业”部分练习。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单位及单位换算

长度的基本单位:米

时间基本单位:秒

(二)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三)长度的测量与估测

(四)时间的测量与估测

教学反思

被测物体末端在刻度线上的读数,很多学生忘记了估读的“0”;还有就是对于单位的掌握,

由于学生没有学指数运算,单位换算有一定的难度,当然这可以通过介绍相关的数学知识来

解决。

第三节快与慢

第一课时物体运动的快与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的公式和单位。

2.初步尝试测量、计算速度。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体会物理思维过程。

2.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堂学生自主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体验实验的乐趣。

重点难点

W,,占、、、

1.速度的概念。

2.常见两种速度单位的换算。

3.速度的测量。

难点

常见两种速度单位的换算。

教具准备

皮卷尺、秒表、课件、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观看相关视频,问:大家看哪个动物跑得快呢?要知道哪个动物跑得快,我们必须要比

较,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本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探究点一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1.比较方法。

学校的运动会上,田径赛跑正在进行,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让两学生分角色来做判

断。

(1)假如你是观众,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

学生回答:看谁跑在最前面。

(2)假如你是裁判,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

学生回答:看谁先到达终点。

[教师点拨]上面的从两个不同角度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都是正确的,只是比较的方法

不一样,第一种是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第二种是用“相同路程比时间

两种方法,在物理学中我们采用观众的方法,即用“相同时间比路程同时引入一个物

理量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

2.速度

定义:在物理学中,将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称为

速度。

即:速度=辐如果用符号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则上面的公式可写

成计算公式:v=:

单位:米/秒(m/s)、千米/时(km/h)

知道了公式,我们还需要知道速度的单位。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和时间的单位合成的。

如果路程的单位用米,时间单位用秒,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这是速度的主单位。在交

通中还有一个单位“千米/时”

读法:如汽车1秒内通过10米的路程,记作读作10米每秒。

提问:反过来,如果知道一物体的速度是500m/s,它的意思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这个物体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500米。

[针对训练]

10-3

1m/s的速度与1km/h的速度相比较哪个大1m/s=-j-km/h=3.6km/h

3600

因为3.6km/h>lkm/h,所以1m/s>lkm/h

提问:如果各个速度的单位不同时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

学生回答:换算为同样的单位比较。

探究点二速度公式的简单应用

[教师点拨]学生阅读例题,提出应注意的几点:

(1)路程单位km要换算成mo(可将速度单位换算成km/h)

(2)不能直接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的,应先写出原公式,再写出变形式。

(3)计算过程要带单位。

(4)小数点后面一般保留两位小数。

(5)物理计算题解题格式:已知、求、解、答。

补充例题:一辆公共汽车以45千米/时的速度匀速直线前进,经过第一站牌时是8时32

分,经过第二站牌时是8时36分,问两站相距多少米?

已知:v=45km/h=12.5m/s

t=4min=240s

求:s=?

解:根据v=^

s=vt=12.5m/sX240s=3000m

答:两车站相距3000m。

板书解题过程,强调计算格式。

探究点三速度的测量

学生阅读“测量速度的方法”,用刻度尺测出路程s,用停表(或计时器)测出所用时间t,

通过公式v=1i十算出平均速度。

四、总结梳理达成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并了解了物理计算题的解题要

求,知道了有关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单位,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

1.(1)54km=15m/s

(2)15m/s=54km/h

2完成学生用书“课后作业”部分练习。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快与慢

一、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1)相同时间比路程

(2)相同路程比时间

二、速度:

1.定义:在物理学中,将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叫

做速度

2.计算公式:v=j

3.单位:米/秒(m/s)、千米/时(km/h)

4.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三、物理计算题的四步骤:已知,求,解,答

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速度公式的理解和变速直线运动的计算这两个知识点的掌握不是很好,特别是

后者计算时容易张冠李戴。还有就是这一节涉及到运动图像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

第二课时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会用实验方法科学地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

W,,占、、、

应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

判断匀速直线运动。

教具准备

皮卷尺、秒表、课件、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展现问题:一个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1分钟内运动了30m,2分钟内运动了60m,3

分钟内运动了90m,该物体在做什么运动?先讨论,后回答。本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探究点一匀速直线运动

学生阅读课本第25页至第26页,图2—26所示,一辆小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平稳地行

驶,在这条路上任意取3段路程,并记录下其运动时间,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出3段路程的运

动速度。

通过计算结果总结:小车在每段路程的速度都是不变的。

下面看多媒体演示“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通过观察大家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

看图2—25,计算小汽车在3段路程上的运动速度。

比较速度大小,可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回答:速度大小相等。

匀速直线运动: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

特点: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

我们把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这只是一种理想的情况。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自然界中严格地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理是不常见的。

探究点二变速直线运动

学生继续阅读课本内容,计算出天鹅在3段路程中的速度。

天鹅在空中运动时,速度越来越快,在做变速运动。

[归纳小结]

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在各段路程中,它的运动速度是变化的。变速运动是比较复杂

的机械运动。

我们把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特点:速度大小经常变化。

用平均速度来表示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快慢。

探究点三速度公式的变形及其应用

在一次工程爆破中,用一条96cm长的导火索来使装在钻孔里的炸药爆炸,导火索燃烧

速度是0.8cm/s,点火者点着导火索以后,以5m/s的速度跑开,他能不能在爆炸前跑到离爆

炸地点500m的安全区?

[教师点拨]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利用公式v=:,s=vt和t=j多种方法做出比较得

出结论,请同学们开动脑筋,看最多能用几种方法。

教师巡视,最后展示学生的各种解法。

解法一:

己知:vi=0.8cm/s,V2=5m/s,Si=96cm,

S2=500m

求:ti>t2

解:由V=j得t=]

Si96cmi

t]==八QT-=120s

vi0.8cm/s

S2500m

t2=-5m/s-100s

V2

*.*t|>t2人能跑到安全区。

解法二:

己知:vi=0.8cm/s,V2=5m/s,S2=500m

p.

求:Si

解:由V=]得t=£

毁=膂=100

tl=t2=

V25m/s

S]=V]ti=0.8cm/sX100s=80cm

Vs)<96cm

・•・人能跑到安全区。

解法三:

已知:vj=0.8cm/s,V2=5m/s,si=96cm

求:S2

解:由v'得t=.

Si96cm

t2=t]==120s

V10.8cm/s

S2=v2t2=5m/sX120s=600m

,.,S2>5OOm人能跑到安全区。

解法四:

己知:s)=96cm,V2=5m/s,S2=500m

求:Vi=?

解:由丫=彳得t=[

S2500m…

ti=t2=W=W病=100s

si96cm八

u=_ioo7=o-96cm/s

Vv)>0.8cm/s

人能跑到安全区。

四、总结梳理达成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并会根据速度变形

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

1.从速度公式v=:可知,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D)

A.与路程成正比B.与时间成反比

C.随时间和路程而改变D.与时间、路程无关

2.完成学生用书“课后作业”部分练习。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快与慢

(一)匀速直线运动速度V。(比值)

(二)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三)速度变形公式的应用

教学反思

应该着重强调匀速是指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

间和路程无关。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科学探究方法。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3.会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过程与方法

将物体运动所经历的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个人观点、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实践)来证明。

2.通过实验养成认真细致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养成和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重点难点

W,,占、、、

1.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难点

1.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斜面、金属片、小车、停表、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下面是从互联网查找“世界飞人”北京奥运会短跑冠军博尔特100米跑的研究资料,从

起点算起每10米所用时间分别是:1.82s、1.06s、0.90s>0.88s、0.83s、0.83s、0.83s、0.82

s,最后20米用了1.72s,总成绩为:9.69秒。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什么信息?

1.博尔特的速度是怎样变化的?

2.他跑得最慢时是在第几个10米?

3.最快时是在第几个10米?

本节课我们来探究一下速度的变化情况。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探究点一探究准备阶段

学生阅读课本第29页的“提出问题”有关内容。

对于“提出问题”,在没有获得证据之前,人们对于问题所做的解释,发表的见解就是

猜想或假设。为了证明你的猜想或假设是否正确,需要用证据来证明。证据可以从图书馆、

互联网或书店等处收集,也可以做实验收集数据。在收集证据时.,应操作规范、实事求是,

具有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不随意涂改实验数据。

下面有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实验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

正确。现在我们先选择第一个问题:小车沿斜坡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分组讨论、交流:

1.你要探究的问题;

2.你的猜想或假设;

3.你设计的实验方案(方法、仪器、步骤、收集的数据、数据记录表格),并写好实验报

告。(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提示实验的方法)

探究点二实验探究阶段

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活动器材: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金属片等

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A.提出问题:本小组探究的问题是。

B.制定的计划:本小组探究计划的要点是。

强调:

1.实验成功的关键:会测时间。小车开始运动的同时开始计时,发生碰撞时马上停止计

时。必须专人操作.所以正式实验前应该练习几次,熟练之后会使测量的数据更准确。

2.(1)为了使实验操作方便,斜坡的坡度不宜太大。用木块将带槽的斜面垫成坡度适中

的坡面,测出斜面的长度s,使小车从斜面的顶部滑下,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s所用的时间t,

把测得的结果填入表中。

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

S1=tl=V1=

S2=S—Sit2=t-tjV2=

s=t=V全=

(2)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i所用时间”算出小球通过上半段路程的

平均速度

(3)求出斜面下半段路程S2,及下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2,算出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将结果填入表中,比较VI、V2得结论。

C.实施计划。

D.探究结论;

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

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

结论:

四、总结梳理达成目标

在这一节里,我们学到了什么(展示PPT40)

(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观点是否正确。

(2)学习了用实验探究物体速度变化的方法。

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

I.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m/s的速度行驶

500s,紧接着在模拟公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驶100s.求:

(1)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

(2)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2.完成学生用书“课后作业”部分练习。

六、板书设计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一)探究问题

1.从斜面上滑下的小车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2.从斜面上滑下的粗糙的木块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3.百米跑步的同学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二)探究实脸报告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设计的实验方案(包括实验器材)

4.实验步豚及实脸数据记录表格

5.实验结论

6.评估

7.交流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实验课,从学生学习的情况来看,掌握得还不错,无论是对于实验的原理、器

材,还是步骤,都还是比较清楚。但时间的测量应提前多多练习。

第三章声的世界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

播速度。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达到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共同尝试的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

并通过学生的探索实验,培养同学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并归纳总结出结论。

难点

利用回声测距离。

教具准备

皮卷尺、秒表、课件、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美妙的音乐声,路上嘈杂的汽车声,孩子们的喧闹

声等,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

问: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的?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

些都是本章将要研究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探究点一声音的产生

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学生活动: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部分,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声带在

振动)

(2)演示实验: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现象(音叉溅起水花)。

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人说话、发声是靠声带的振动,婉转的鸟鸣声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

蟋蟀叫声靠的是左右翅摩擦发出的振动。

问:吉他发声靠的是什么?(琴弦的振动)鼓发声靠的是什么?(鼓面振动)笛子发声靠的是

什么?(空气振动)所以乐队里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等发声是不同的。

学生举例,并说出是什么在振动发声。

[归纳小结]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不同的发声体发声部位不同,但发声的物体正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我们能听到很多种声音,那么声音产生后是怎样传入我们的耳朵引起听觉呢?

探究点二声音的传播

声音在空气里是怎样传播的?声音在其他物质中能传播吗?

学生实验:两人一组,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另一位同学在另一边轻敲桌子,然

后两人互换。

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固体也能传声。)

问:液体能不能传声呢?

举例:你潜入水中,可以听到岸上传来的声音;你家鱼缸里的鱼,当你猛拍掌时,鱼会

怎样?(学生回答:这说明液体也能传声。)

再观看一个现象,结论:真空不能传声。

[归纳小结]

声音靠物质传播。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声,真

空不能传声。

看图3-11人耳的结构。观察并注意说明。

[归纳小结]

原来,振动在空气中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我们把这种波动叫做声波。声

波从声源向四周传播开来,传入人耳后就激起耳内鼓膜的振动,人们便听到了声音。

探究点三声音传播的快慢

有一种现象,打雷时,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为什么常常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

声呢?

这是因为声音传播速度比光的传播速度要小得多的缘故。

不知大家注意了没有,空气传声与固体传声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回答.

在古代,战士休息时,常枕着箭筒睡觉,这有什么好处呢?(原来他随时可以听到敌军有

无动静。)为什么呢?(大地、箭筒是固体,固体传声快的缘故。)

[归纳小结]

原来声音在不同的物质中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声音的传播速度还与压强和温度等因素

有关。

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空气(15℃)中声速是340m/s;25℃的水中,大约是1500m/s;钢铁中,大约是5200m/s;

通过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知道,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快,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传播得慢。

介绍回声: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如果回声比原声

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来。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离、

敌方潜水艇的远近等。

四、总结梳理达成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靠介质传播,气体、液体、

固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空气(15°C)中声速是340m/s;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快,液

体中次之,在气体传播得慢。

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

1.在运动场上的百米赛跑时,终点线上的计时员为了计时精确,应该(D)

A.听见枪声同时按下停表,因为耳朵的听觉灵敏

B.看见发令枪散发的白烟同时按下停表因为眼睛很灵敏

C.凭自己掌握,听见枪声和看见白烟都可以按停表,因为枪声和白烟是同时发生的

D.以看见白烟为准,因为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速度要快得多

2.完成学生用书“课后作业”部分练习。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传播的快慢:空气(15°C)中声速是340m/s: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快,液体中次

之,在气体传播得慢

教学反思

学生利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坛坛罐罐做实验,让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

不难;感受物理知识就在身边,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

的距离,学习兴趣得到提高。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从生活经验中体会乐音的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

2.从实例中认识噪声和了解防治噪声的环节。

过程与方法

1.能用实验验证影响乐音特性的主要因素。

2.从实例中认识噪声和了解防治噪声的环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行简单的专项社区调查,让学生具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2.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振兴中华使命的责任感的人。

重点难点

重占

知道乐音的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不同发声体发出的乐音的音色不同。

难点

了解决定乐音特性的三个因素。

教具准备

实验器材:钢尺、橡皮筋、发声齿轮、硬塑料片、自制''水瓶琴"、音叉、啤酒瓶等。

部分学生备用的乐器:口琴、小提琴两把、手风琴、长笛、鼓、锣,音频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方法1:教师提前录好一段赏心悦目的轻音乐和一段在繁忙路口来来往往的各种车辆的

声音,上课时用多媒体放出来,让学生感受并做出判断:使人感到愉快的声音是乐音,使人

感到烦躁的声音是噪音。

方法2:播放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音频资料,请同学分析低音部和高音部的

不同?男声和女声的不同?演奏乐器有哪些?引入声音的特性。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探究点一响度

[分组实验]

1.鼓面上放些黄豆,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观察黄豆跳动的高度,比较鼓发出声音的强

弱。

2.把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响的音叉轻轻插入水中,观察激起水花的大小,比较音叉发出声

音的强弱。

[归纳小结]

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

[分组实验]

用同一硬纸片,以同样的速度,大小不同的力,划过同一把梳子,观察纸片变形幅度,

比较发出的声音响度大小。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系?

[归纳小结]

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另外,声音的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教师点拨]

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和放大法、转换法,这是物理学中常用的研

究问题的方法。

[针对训练]

学生阅读41页”听觉效果与声音的强弱”的对照表,了解响度不同的声音对人体引起的

感觉,知道响度的单位是分贝,符号是dB。

探究点二音调

[分组实验]

(1)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不同的琴弦,观察弦的振动,比较声音的高低。

(2)找一位女同学和一位男同学分别说同一句话,比较声音的高低。

[归纳小结]

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

[分组实验]

用同一硬纸片,用大小相同的力,以不同的快慢,划过同一把梳子,观察纸片振动节奏,

比较发出的声音音调的高低。声音的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系?

[归纳小结]

上面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音调与发声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越快,音调就

越高。

看图3—16,判断纸片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与齿轮的齿数的关系。

[教师点拨]

物理学中,振动的快慢用每秒振动的次数来表示,称为频率。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

赫,用符号Hz表示。若物体每秒振动一次,则其振动频率为1Hz。

探究点三音色

音色曾经叫做音品,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其音色是不同的,因此我们才能分辨不同人的讲话、不同乐器的

演奏等。

上面的学习可知:响度、音调和音色是决定乐音特征的三个因素。

探究点四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指导学生读表:电子白板出示一些声音的分贝数和人的感觉

常闻声贝数(dB)感觉

微风吹动树叶沙沙声耳语10〜20极静

静夜室内一般说话声30〜50安静

大声说话嘈杂的闹市70〜90较吵闹

电锯110很吵闹

响雷螺旋桨飞机起飞120〜130鼓膜震痛

喷气式飞机起飞火箭、导弹发射140〜150无法忍受

探究点五噪声的防治

针对上述人听到声音的过程,可以从几个环节减弱噪声?

总结出可以从三个环节减弱噪音污染。并分别举出事例:安装消音器或隔音墙;植树造

林(重点讲解其优越性);带耳塞等。

学生参与:举出生活中不同的噪声并提出减弱噪声的方案。

请同学提出环境保护的建议。

四、总结梳理达成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乐音的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

有关,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越快,音调就

越高;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噪声的防治:1.从噪声的产生;2.从噪声的传播;3.从噪声的接收三个环节。

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

1.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则下列对两人声音描述正确的是(D)

A.男声音调低,响度小;女声音调高,响度大

B.男声音调高,响度大;女声音调低,响度小

C.男声音调高,响度小;女声音调低,响度大

D.男声音调低,响度大;女声音调高,响度小

2.完成学生用书“课后作业”部分练习。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

一、乐音的三个特性

含义决定因素相关问题

响度声音的大小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振幅:物体振动的幅度

频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

音调声音的高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