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部分地区 高一下学期3月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浙江省部分地区 高一下学期3月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浙江省部分地区 高一下学期3月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浙江省部分地区 高一下学期3月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浙江省部分地区 高一下学期3月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浙江省精诚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材料一: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烛之武退秦师》)材料二:夏,齐孝公伐我北鄙。公使展喜犒师,使受命于展禽。齐侯未入竟,展喜从之,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侯曰:“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太师职之。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及君即位,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我敝邑用是不敢保聚,曰:‘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而不恐。”齐侯乃还。(《展喜犒师》)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桓公是以A纠合B诸侯C而谋D其不协E弥缝F其阙G而匡H救其灾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执事,办事的官员,指代对方,表恭敬,与材料一中的“执事”用法相同。B.股肱,大腿和胳膊,比喻得力辅臣,与成语“股肱之臣”中的“股肱”意思相同。C.用,因,因为,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为不用恩也”的“用”意思不同。D.乃,于是,就,与《庖丁解牛》中“乃中《经首》之会”的“乃”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开头指出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而这两个原因都跟晋文公有关,与秦穆公并无直接关系,这为烛之武成功说服秦穆公埋下伏笔。B.由材料二可知,展喜能成功劝退齐侯,固然与展喜临危不惧、沉着冷静、善于言辞等个人能力密不可分,但展禽也功不可没。C.烛之武和展喜都引用历史事实,让史实成为说理的有力证据,烛之武援引秦穆公被晋君恩赐、晋君言而无信的史实,展喜援引周公、大公的史实。D.烛之武和展喜都措辞谦恭,礼数周到,在与对方交涉过程中并不直接表达自己出使的目的,展示了高超的外交艺术。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2)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14.与烛之武相比,展喜面对的形势及其所用游说策略有何不同?(3分)10.CEG参考翻译:齐桓公因此而联合诸侯,商讨解决他们的纠纷,弥补他们的裂痕,援救他们的灾难。11.B文中的“股肱”用作动词,辅佐的意思。A“执事”见《烛之武退秦师》的注解;C用恩,布施恩惠;D“乃中《经首》之会”的“乃”,又。12.C“烛之武援引秦穆公被晋君恩赐、晋君言而无信的史实”错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的意思是,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13.(1)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外交使者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应他们缺少的资粮。(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外交使者;共,通“供”,供给;乏困,形容词用作名词,缺少的资粮。以上重点字词各1分)(2)难道他刚刚继位九年,就抛弃先王遗命,废弃应尽的职责,他将如何面对先君呢?(嗣世,继位;弃命废职,废弃应尽的职责;其,他;若……何,对……怎么样,怎么面对,如何面对。以上重点字词各1分。)14.展喜出使时,“齐侯未入竟”,鲁国尚未处于绝境,形势没有烛之武面临的那么危急,“晋侯、秦伯围郑”,烛之武“夜缒而出”。(1分)展喜用“世世子孙无相害也”的“先王之命”,以礼压之,说服对方;(先王之命或以礼压之写到任意一点即可得1分)烛之武通过分析利害关系,为对方考虑,打动对方。(分析利害关系或为对方考虑写到任意一点即可得1分)参考译文:齐孝公攻打我国北部边境。僖公派遣展喜以酒食慰劳齐国军队,先让他到展禽那里请教如何应付。齐侯还没有进入鲁国的国境,展喜就迎上去,对齐孝公说:“我国国君听说齐侯您亲自出动大驾,将要屈尊光临敝国,特派我前来慰劳您的左右侍从。”齐侯问道:“鲁国人害怕了吗?”展喜回答说:“小人害怕了,君子则不害怕。”齐侯说:“你们家家室如悬罄一样空虚,四野里连青草都没有,依仗什么而不害怕呢?”展喜回答说:“依仗先王的命令。从前周公、太公都是周王室的得力大臣,共同辅佐成王,成王慰劳他们,而让他们结成盟约,说:‘世世代代的子孙不要互相侵犯。’盟约保存在盟府里,由太史掌管。齐桓公因此而联合诸侯,商讨解决他们的纠纷,弥补他们的裂痕,援救他们的灾难,这都是显扬辅佐周室的固有职责啊。到国君继位,诸侯都盼望着说:‘他能继承桓公的事业。’因此,我们鲁国不敢集聚兵力,保卫边境,说:‘难道他刚刚继位九年,就抛弃先王遗命,废弃应尽的职责,他将如何面对先君呢?’您一定不会这样做。我们就依仗着这一点而不害怕。”齐侯听罢就收兵回国了。浙江省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材料一: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材料二: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节选自《阿房宫赋》)材料三:古之圣王所以取明名广誉,厚功大业,显于天下,不忘于后世,非得人者,未之尝闻。暴王之所以失国家,危社稷,覆宗庙,灭于天下,非失人者,未之尝闻。今有土之君,皆处欲安,动欲威,战欲胜,守欲固,大者欲王天下,小者欲霸诸侯,而不务得人。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故曰:人不可不务也,此天下之极也。曰:然则得人之道,莫如利之;利之之道,莫如教之以政。故善为政者,田畴垦而国邑实,朝廷闲而官府治,公法行而私曲止,仓廪实而囹圄空,贤人进而奸民退。其君子上中正而下谄谀,其士民贵武勇而贱得利,其庶人好耕农而恶饮食,于是财用足而饮食薪菜饶。是故上必宽裕而有解舍,下必听从而不疾怨,上下和同而有礼义故处安而动威战胜而守固是以一战而正诸侯。不能为政者,田畴荒而国邑虚,朝廷兇而官府乱,公法废而私曲行,仓廪虚而囹圄实,贤人退而奸民进。其君子上谄谀而下中正,其士民贵得利而贱武勇,其庶人好饮食而恶耕农,于是财用匮而食饮薪菜乏。上弥残苟而无解舍,下愈覆鸷而不听从,上下交引而不和同,故处不安而动不威,战不胜而守不固。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故以此观之,则政不可不慎也。(节选自《管子·五辅》)9.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上下和A同B而有礼义C故D处安而动威E战胜而守固F是以G一战H而正诸侯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举,指被攻占,《六国论》“洎牧以谗诛”“诛”表示被杀害,两者用法相同。B.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后语义引申成为王室、国家的代称。C.治,与下文“乱”相对,文中指治理得好,君主向往的“治世”指太平盛世。D.疾,指憎恨,成语“疾恶如仇”“疾言厉色”等中的“疾”还保留了该义项。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指出当时百姓上不足以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生活困苦,荒年免不了饿死,这是由君王“制民之产”不当造成的。B.材料二指斥秦统治者只图个人享乐不顾百姓,横征暴敛,挥霍无度,从对比中体现人心事理,揭示出秦王朝无道而咎由自取的历史结局。C.材料三认为从历史经验看,能建功立业、声誉昌隆、名播天下、流芳后世的君主,都是因得到了民心;而国破家亡的,无不是因失去了民心。D.材料一与材料三都认识到道德教化的作用,不同在于,前者肯定道德教化在治国中的首要地位,而后者认为须兼重“德治”与“法治”。12.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13.三则材料都强调执政为民,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概括。(4分)9.CEF“和同”,指春秋时代两个互为对应的常用词语,和睦同心。因而“和同”中间不能断开,故A处不断开;“上下和同”是主谓结构,其后可断开,此处与“有礼仪”构成条件关系,其后可不断开,故B处不断开;“故”,表示因果关系,放在下一句句首,其前应断开,故C处应断开,D处不断开;“处安而动威”与“战胜而守固”是并列结构,中间应断开,故E处应断开;“是以”,一般是因此、所以等意思,其后接结果,其前应断开,其后不断开,故F处应断开,G处不断开;“一战”是“正诸侯”的条件,中间不能断开,故H处不断开。10.D疾言厉色指说话急躁,脸色严厉。形容对人发怒说话时的神情。所以,“疾”,应是“急速”的意思。11.D“前者肯定道德教化在治国中的首要地位”错误,材料一“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讲先富民,再教民,人民有一定的产业,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12.(1)重视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开导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在路上背着、顶着东西走了。(“谨”,形作动,认真地从事;“孝悌”,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孝悌之义申之”;“颁”,通“斑”,花白。)(2)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念:顾念;奈何:为什么;尽:完;泥沙:名作状,像对待泥沙一样。)13.材料一侧重讲君主制民之产,先使百姓富足,再用礼义引导,即先富民再治民的执政为民方式。材料二侧重讲不贪财,不施暴的执政为民方式。材料三侧重讲用实际政绩来证明,既要宽厚又有威信的执政为民方式。(写出一点1分,两点2分,三点4分)参考译文:材料一(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在路上背着、顶着东西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材料二可叹呀!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秦皇如此奢侈浪费,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的钉头光彩耀目,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多;管弦的声音嘈杂,比市民的言语还多。使天下的人民,口里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可是)失尽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结果)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项羽放一把火,可惜(华丽的阿房宫)化为了一片焦土。(节选自《阿房宫赋》)材料三古代的圣王,所以能取得盛名广誉,丰功伟业,显赫于天下,为后世所不忘,不是得到人们拥护的,从来没有听说过。暴君之所以丧失国家,危及社稷,宗庙颠覆,湮没无闻,不是由于失掉人们拥护的,也从来没有听说过。现今拥有国土的君主,都希望生活安定,办事有威信,战争胜利,防务巩固,大的想统一天下,小的要称霸诸侯,却不重视争取人,所以,弄得小则兵败而地削,大则身死而国灭。所以说:“人”是不可不非常注重的,这是天下顶重要的问题。我们说:得人的方法,莫如给人以利益;而给人以利益的方法,莫如用实际政绩来证明。所以,善于为政的,总是田地开垦而城邑殷实,朝廷安闲而官府清治,公法通行而邪道废止,仓库充实而监狱空虚,贤人得用而奸臣罢退。上层人士,总是祟尚公正而鄙视阿谀之风;士民,总是重视勇武而鄙视财利;平民,总是爱农而厌恶大吃大喝,从而财用充足而日常生活富裕。所以,君主要宽厚而有所减免,人民要从而无所怨恨,上下协调而有礼仪,这才生活安定而办事有威信,战争胜利而防务巩固,因而一战而征服诸侯。不善于为政的,总是田荒芜而城邑空虚,朝廷惊扰而官府混乱,公废弃而邪道风行,仓库空虚而监狱人满,贤罢退而奸臣得用。上层人士,总是阿谈成风鄙视公正;士民,总是重视财利而轻视勇武;民,总是喜好吃喝而厌恶耕作,于是财用缺而日常生活困难。君主非常残暴苛刻而无减免,人民特别固执凶顽而不肯服从,上下互相争利而不协调,所以生活不安定而办事无威信,战争不胜而防守不固,于是小则兵败而地削,大则身死而国灭。由此看来,为政就不可不谨慎对待这些问题了。(节选自《管子·五辅》)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亡矣亡而益君以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行李.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材料二楚王死,太子在齐质。苏秦谓薛公曰:“君不留楚太子,以市其下东国。”薛公②子郢中立王然则是我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苏秦曰“不然。郢中立王君因谓其新王曰‘与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吾将与三国共立之’然则下东国必可得也。”曰“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薛公曰“善为之奈何?”对曰“臣请为君之楚使亟入下东国之地楚与成则君无败矣”薛公曰“善”。谓楚王曰:齐欲奉太子而立之臣观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今王不亟入下东国则太子具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楚王曰谨受命献下东国谓薛公曰“楚之势可多割也”薛公曰:“奈何?”“请告太子其故,使太子谒之君,以忠太子,使楚王闻之,可以益入地。”谓太子曰“齐奉太子而立之楚王请割地以留太子齐少其地太子何不倍楚之割地尚恐事不成。(节选自《战国·齐策三).做人质,楚人于是拥立怀王其他儿子为王。②即孟尝君。③指楚人拥立的新君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3分)观A者B市C也D入E国F倍G而使齐H奉己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东道主,文中指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现泛指接待或宴请宾客的主人。B文“人力敝”乙“献东”句“”含相,是靠的意思。太子”中“何”指为什么,与《鸿门宴“大王来何操”中“何”的含义不同。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以战国时期策士的游说为中心内容,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之武但烛之武推辞郑伯向烛之武道歉并阐述亡郑的利害关系烛之武答应去劝说秦国。君扣留太子以获得下东国之地孟尝君担心这样做会让自己落得不义之名。君尽快亲自前往楚国劝楚王割让下东国之地孟尝君采纳了苏秦的建议。D.苏秦让楚太子用更多的土地贿赂齐国以获得齐国的支持最终楚王割让更多的土地。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2)请告太子其故,使太子谒之君,以忠太子,使楚王闻之,可以益入地。14.苏秦游说楚王成功的秘诀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10.BDF臣观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今王不亟入下东国/则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11.B12.C13.(1)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张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封”,使……成为边境;“肆”,扩张;“阙”,使……亏损;“焉”,哪里。每点各1分.)(2)请让我把内情告诉太子,使他前来见您,您假意表示支持他回国执政,然后故意让楚王知道,就可以更多地得到土地。(“请”,请让我;“谒”,拜见;“忠”,支持;“益”,更。每点各1分。)14.(1)站在楚王立场劝说,引起对方好感;(2)抓住楚王害怕太子回国的心理,使楚王同意割地。(3)利用楚太子的允诺逼迫楚王割让更多土地。【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看孟尝君是图谋用太子交换贵国的下东国之地。现今大王如果不尽快割让下东国给齐,太子便会用比大王多出一倍的土地换取齐人对自己的支持。”【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B.错误。依靠;于是。两句中“因”的含义不同。句意: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于是献出下东国之地。C.正确。为什么;什么。两句中“何”的含义不同。句意:阁下何不扣留楚太子/大王来的时候拿什么了?D.正确。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苏秦建议孟尝君亲自去楚国”错误,由原文“对曰:‘臣请为君之楚,使亟入下东国之地’”可知,是苏秦替孟尝君去楚国。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封”,使……成为边境;“肆”,扩张;“阙”,使……亏损;“焉”,哪里。(2)“请”,请让我;“谒”,拜见;“忠”,支持;“益”,更。【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1)“臣观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说明苏秦假装自己站在楚国立场揣摩孟尝君的行为,从而获得楚王信任、好感;(2)“今王不亟入下东国,则太子具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说明苏秦抓住了楚王恐惧太子回国的心理,使楚王同意割地。(3)“请告太子其故,使太子谒之君,以忠太子,使楚王闻之,可以益入地。”说明苏秦还利用楚太子这一筹码,通过楚太子的许诺从楚王处获得更多利益。参考译文:材料一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张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材料二楚怀王死在秦国时,太子还在齐国充当人质。苏秦就对担任齐相的孟尝君田文说:“阁下何不扣留楚太子,用他与楚国交换下东国之地呢?”孟尝君说:“不能这样做,假如我扣留楚太子,而楚国另立新君,人质便失去了挟持的价值,反而落得不义之名。”苏秦说:“不对,楚国一旦另立新君,阁下大可以挟太子以逼新主:‘如果楚能割下东国之地与齐,我就为大王杀掉太子这个第一政敌,否则我将联合秦、韩、魏三国共拥太子为君。’这样下东国之地必能到手。”苏秦对孟尝君说:“我听说,‘计谋泄露不会成功,遇事不决难以成名’。如今阁下扣留太子,是为了得到下东国之地,如果不尽快行动,恐怕楚人会另有算计,阁下便会处于空有人质而身负不义之名的尴尬处境。”孟尝君:“先生说得很对,但是我该怎么办?”苏秦回答说:“我愿意为您出使楚国,游说它尽快割让下东国之地。一旦得地,阁下便成功了。”孟尝君说:“好主意。”对新立的楚王说:“齐人欲奉太子为王,我看孟尝君是图谋用太子交换贵国的下东国之地。现今大王如果不尽快割让下东国给齐,太子便会用比大王多出一倍的土地换取齐人对自己的支持。”楚王赶紧恭敬的回答:“寡人一切遵命照办!”于是献出下东国之地。苏秦回来对孟尝君说:“看楚王诚惶诚恐的样子,还可以多割占些土地。”孟尝君问:“有何办法?”苏秦答道:“请让我把内情告诉太子,使他前来见您,您假意表示支持他回国执政,然后故意让楚王知道,就可以更多地得到土地。”对太子说:“齐国拥立太子为楚王,可是新立的楚王却以土地贿赂齐国以扣留太子,齐国嫌得到土地太小,太子何不以更多倍数的土地许诺于齐呢?若能如此,齐人一定会支持您。”太子说:“好主意。”就把比楚王割让的多出一倍的土地许诺给齐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甚是惊慌,便割让更多的土地,还诚惶诚恐,害怕事情不能成功。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汾口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小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10.对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C.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D.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11.下列对文中有关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B.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指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指诸侯一起朝见天子。C.相,指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D.冠者,指成年人。古代男子在三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始交代了谈话的内容和方式,四位弟子陪坐在孔子身旁,孔子最先发话,启发大家各言其志,起到了打消顾虑、缓和紧张气氛的作用,既符合孔子作为师长的身份,又表现了孔子随和的性格特征。B.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路不假思索,抢先回答,反映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这种毫不谦让的积极态度与他那充满自信的回答内容相一致。他志向远大,声称能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大国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仪之邦。C.子路谦虚不够、自信有余的态度引起了孔子的微笑。这微笑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表现了孔子的豁达态度。D.公西华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他可能意识到孔子对子路不够谦让的批评,说起话来谨慎得多。他愿意治理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诸君子。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4分)(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4分)【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解答】(1)句意: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家,如果由我来治理,等到三年,可以使人人富足。至于这个国家的礼乐,就等待君子来治理了。

“求也为之”,“为之”是动宾结构,故中间不可断开,在其后断开。排除AD。

“比及三年”意为“等到三年”,是一个动补式短语,表时间,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

故选C。

(2)D.“古代男子在三十岁时行加冠礼”说法错误,是二十岁时行加冠礼。

故选D。

(3)D.“公西华……他愿意治理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理解错误,张冠李戴。“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这是冉有的志向。公西华名赤,他的志向是:“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意思是:“不敢说我能够做到,但是我也愿意学习。祭祀祖先的事,或者是天子与诸侯会面之事,穿着礼服,戴着礼帽,愿意成为主持司仪。”

故选D。

(4)①“为”,动词,治理;“比及”等到;“且”表递进关系,而且,并且。译文:(如果)让我来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之后,就可以使(人人)都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

②“摄”,动词,夹;“乎”,相当“于”,介词,在;“因”接着。译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的中间,有军队来攻打它,接下来又有饥荒。

答案:

(1)C

(2)D

(3)D

(4)①(如果)让我来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之后,就可以使(人人)都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

②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的中间,有军队来攻打它,接下来又有饥荒。

参考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敌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主持司仪。”

“曾点,你怎么样?”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沐浴,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你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

“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

“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

“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的赞礼人,那谁能来做大的赞礼呢?”【点评】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场口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0-14题甲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节选自《庄子·养生主》)乙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节选自《庄子·逍遥游》)(有改动)10.材料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我决起A而飞B抢榆枋C而止D时E则不至F而控G于地H而已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提刀而立”中“而”与“夜缒而出”中的“而”用法和含义相同,都是连词表修饰。B.晦朔,指月亮的盈缺。“晦日”,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日”,农历每月的第一天。C.“其翼若垂天之云”中的“垂”字跟“夜幕垂落”的“垂”字都是“挂着的东西一头向下落”的意思。D.“善哉”中的“善”表示赞许,与“善刀而藏之”中的“善”字意思不同,后者文本意为“揩拭”。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文围绕解牛的事件,阐述一个“道”字。从纵的方面介绍掌握道的三个阶段,从横的方面说明得道与否的异同,条分缕析,环环相扣。B.乙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诠释了无论人,还是动物,由于活动空间大小不同、年寿长短不同,都在各自的变幻无穷的世界里自由逍遥,无所待。C.甲文启示我们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反复实践,掌握了它的客观规律,方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迎刃而解,技高固然好,但“道”深更重要。D.结合甲乙两段文字,可以看出庄子的散文想象奇特,善于运用寓言、比喻和夸张等手法,把深刻的哲理阐述得精细入微,而又形象生动。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14.请结合甲乙文的内容,试着总结概括“养生”的内涵。(4分)【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和词语的能力,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解答】(1)句意:我猛地起飞,力图到达榆树和檀树的树枝,有时飞不到,也就落在地上而已。

“我”是主语,“决起而飞”是动词,构成主谓句,在B处断开;“抢榆枋而止”“而控于地而已矣”是“决起而飞”的两种结果,单独成句,在DF处断开。

故选:BDF。

(2)C.“垂”字跟“夜幕垂落”的“垂”字都是“挂着的东西一头向下落”的意思错误。“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垂”是“悬挂”的意思。

故选:C。

(3)B.“都在各自的变幻无穷的世界里自由逍遥,无所待”错误。结合“适千里者,三月聚粮”“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分析,不是“自由逍遥,无所待”,而是应该待时而动,适者生存。

故选:B。

(4)①重点词语:方今,现在;遇,接触;神,精神。句意: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②重点词语:而后乃今,“今而后乃”的倒文,意为“这样,然后才……”;莫之夭阏,宾语前置句,无所滞碍;图南,计划向南飞。句意:背负着青天,毫无阻挡,这样计划飞到南方了。

(5)分析甲文《庖丁解牛》,庖丁解牛时顺应牛的骨骼结构,砍柴也要顺应木材的纹理,这样才会省力,才会游刃有余。养生也要顺应自然的规律,做到顺应自然规律,顺应自己的本性。

第三步:分析乙文《逍遥游》,作者认为,世上万事万物都有所待(凭借),有所待(凭借)就有限,就要追求,就要有所不为,就要有所束缚。只有“无待”(无所凭借)才能真正的逍遥,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养生也要达到逍遥的境界。

第四步:整理答案,概括“养生”的内涵为:①养生要顺应自然规律,顺应自己的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